一是空间布局要符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是空间布局要符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上的转移和调整,实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变革;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突出城镇功能,完善和建立农村基础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再一方面,城镇化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要实现“双轮驱动”。要以城市群和县城为龙头,区域中心乡镇为节点,中心村为基础,把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县城、重点乡镇和中心村集中,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市场体系、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以及相关政策措施。规划县城人口10万以上为宜,区域中心乡镇3-5万,特色鲜明的中心村人口3000以上,其它边远村屯,贫困村屯和人口较少分散居住村屯应向县城、城镇、中心村靠拢。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由县(市)统一组织实施,没有列入空间布局的村镇,不予投入和建设。二是中心村镇建设规划要体现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把现代文明与农村的田园风光和优秀的传统乡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突出特色,配套建设,一村一景,一房一图。三是撤并村屯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特别是结合现代化大农业发展要求,规划好相应的作业点、农机具停放点,专业化养殖小区等。
近年来,江夏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江夏特色城市化之路,增强“全域规划”、“独立成市”和“产城融合”理念,按照构建“一城”、配套建设“十镇”、全面推进“百
村”建设的梯形城镇建设格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大大提升。在此,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加快江夏区
新型城镇化建设,谈如下建议。
一、优化布局构建科学城镇体系
1、优化“一城十镇百村”空间布局
坚持规划优先理念,进一步优化城乡发展规划,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三规合一”引领城镇化建设。一是编制458平方公里江夏都市发展区控规导则以及大桥新区、金口、郑店、庙山、藏龙岛、五里界经济发展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重点区域修建性规划,完成纸坊主城区近期建设规划。以文化路、北华街为轴线,推进纸坊”北进、西移、东联”,形成”一核、两翼、两组团、三对接”(“一核”即以区行政中心为核心,形成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两翼”即以藏龙岛、庙山为主的东翼和以大桥新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为主的西翼;“两组团”即以郑店、金口组团和五里界组团;“三对接”即向东与东湖高新区对接,向西与武汉经济开发区对接,向北与武昌、洪山中心城区对接)的江夏新城发展格局。二是完善重
点集镇与一般镇的规划。整体谋划南部乡镇和中心村建设,以城际铁路、轨道交通沿线集镇为节点,根据集镇各自的区位、资源、地理和产业优势,综合考虑经济结构、人口分布、社会发展等因素,科学规划工业主导型、特色旅游型、生态农业型城镇。三是优化中心村规划,顺应农村人口、产业、生产要素转移聚集的规律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
的要求,在107国道、纸贺路等交通沿线规划建设一批中心村和农村新社区,逐步归并和减少自然村湾数量,有序引导人口向城区和中心村集中,基本形成以生态新城为核心,以中心镇和一般镇为支撑,中心村和农民新社区为基础,层次鲜明、布局合理、梯度辐射、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四是组织编制全区供排水、燃气、市政、绿化等相关专业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做好与武汉城市圈的对接
利用武汉市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1+6”带动作用,依托区位优势东部庙山、藏龙岛与武汉大光谷对接,北部在交通上利用文化路及轻轨、城际铁路与市中心对接,在产业上以大桥工业园区、郑店黄金工业园区、金口新港新区为组团与武汉中心城区对接,构建区域统筹规划体系、产业统筹布局体系、设施统筹建设体系或市场统筹共建体系,推进新城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
3、积极培育推进中心镇和特色镇建设
一是推进中心镇(郑店镇)建设。“十二五”期间,按照省级重点中心镇建设目标任务分年度、分项目按期完成各项任务。
2012-2015年:每年建绿化100000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8%,燃气普及率达60%,垃圾处理率85%,兴建污水处理站一座,新上工业项目入园率100%,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街工业增加值70%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
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兴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一处,拥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福利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已实现全覆盖;按总体规划整体布局,以旧城改造工程来带动新城镇建设,在三年内完成建住宅房屋10000套,同时注重集贸市场、汽车客运站、公共厕所的配套建设。二是加快特色镇(安山镇)建设。十二五期间,全面打造安山街特色镇建设,到2015年末达到:人口力争达到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万人,农村人口0.8万人;人均道路面积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0平方米;自来水普及率达95%;燃气普及率达6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拥有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福利院、文体活动中心、集贸市场;新建休闲广场一处;新建污水处理厂一座,使污水处理率达到8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
4、加快完善新型工业园区建设
大桥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是工业倍增计划的主战场,核心区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工业倍增的重要支撑。完成了大桥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5条市政道路的建设任务,总计完成投资3.6亿元,建设道路总长11.669公里,总面积37.249万㎡,涵盖了园区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全区工业倍增计划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5、大力推进南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
南部乡镇是武汉南部新城的组成部分,南部6个乡镇(乌龙泉、安山、山坡、湖泗、法泗、舒安)镇域面积901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6.68平方公里,镇域人口219000人,建成区人口59500人,南部乡镇的发展,直接影响全区城镇化进程,必须加快推进南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6、创建宜居村庄推进农村中心村(社区)建设
坚持以设施齐全、居住舒适、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管理科学、群众满意为导向,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功能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为目标,积极打造省级宜居村庄建设。中心村建设以”百村”为目标,在南环线以北、107国道沿线、以及金口大道沿线利用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建设农民新村。
二、聚集产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1、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着力构建功能化基础设施体系、规范化生产销售体系和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加大107国道沿线绿色家园生态长廊、武嘉公路沿线蔬菜长廊、梁子湖周边乡村休闲带等建设,力争实现农业水利标准化,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60万亩,畜禽养殖集约化、标准化率达到95%,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努力把江夏建成全市、全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