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调节与集合的检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 调节与集合的检测

(accommodation & convergegence test)

通过对调节和集合的定量分析,了解屈光检查所获得的球柱镜处方能否支持舒适持久的近读,必要时对处方进行调整,以缓解眼镜源性的注视性疲劳,注视性眼位异常,维持正常的双眼视觉功能。

一、眼的调节

1.调节概述

(1)定义眼的晶状体屈光焦力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调节。调节时,晶状体前表面的曲率半径缩小,屈光焦值增加,呈双曲线状面改变;同时晶状体的厚度增加,直径缩小。

(2)调节的机制 注视近目标时,注视目标在视网膜之后成象,由于目标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尚未聚焦,故形成模糊影象,从而启动了中枢性视一动因素,诱使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悬韧带松弛,放松其对晶状体前囊的牵拉张力,晶状体前表面借自身的弹性隆起,恢复其固有的球面形态。同时因睫状肌收缩,使其后方的脉络膜牵拉紧张,迫使玻璃体向前推移,限制了品状体的向后隆起,故在调节时品状体前囊最薄的中央部分发生充分的隆起。

(3)调节的神经支配和联动注视近目标时,第三对脑神经,即动眼神经副交感支兴奋,发生调节紧张,睫状肌环形纤维(M üller 肌)收缩。而在注视远目标时,交感神经兴奋,发生调节放松,睫状肌经线纤维(Br ücke 肌)收缩(图13-1)。可知无论调节紧张抑或调节放松均为睫状肌纤维收缩所完成的。由于相近的神经传导通路,近目标的刺激可引起调节、集合和瞳孔缩小等反射,称为近反射三联运动。在视远时,双眼调节放松,视轴平行,瞳孔放大;在视近时,近目标因素作为向心性冲动传入中枢,引起的视网膜影象模糊,离心性冲动诱发睫状肌收缩,导致调节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双眼复视,离心性冲动诱发内直肌收缩,导致集合反射;近目标因素引起球面象差增加、目标反光亮度增加等,离心性冲动诱发瞳孔括约肌收缩,瞳孔缩小。

2.调节的定量分析

(1)远点在调节静止时,眼睛能看清的最远点为眼的远点。远点至眼的前主点之间的距离为远点距离,远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静态焦度。

r

R 1

(公式13-1) 式中R 为静态焦度,r 为远点距离。

(2)近点调动最大的调节,眼睛能看清的最近点为眼的近点,近点至眼的前主点之间的距离为近点距离,近点距离的倒数为眼的动态焦度。

p

P 1 (公式13-2) 式中P 为动态焦度,p 为近点距离。

(3)调节范围 远点至近点的距离为调节范围。

a=r - p (公式13-3) 式中a 为调节范围。

(4)调节程度 动态焦度与静态焦度的差值为调节程度。

A=P -R

(公式13-4) 式中A 为调节程度。

(5)眼的屈光状态与调节 眼的屈光状态对眼的调节影响颇大。

例13-1设:正视眼的远点距离(r)为∞,近点距离(p)为0.1 m 。

求:该正视眼的静态焦度、动态焦度、调节范围和调节程度(图13-2-a)。

解:静态焦度(R)=1/∞≈0。

动态焦度(P)=1/0.1=10.00D 。 、

调节范围(a)= ∞-0.1≈∞。

调节程度(A)=10.00-0=10.00D 。

例13-2 设:近视眼的静态焦度为3.00D ,近点距离为0.1m 。

求:该近视眼的远点距离,动态焦度,调节范围和调节程度(图13-2-b)。

解:远点距离(r)= 1/3.00=0.33 m

动态焦度(P)=1/0.1=10.00 D 。

调节范围(a)=0.33-0.1=0.23 m

调节程度(A)=10.00-3.00=7.00D

例13-3设:远视眼的静态焦度为-3.00D ,近点距离为0.1 m 。

求:该近视眼的远点距离,动态焦度,调节范围和调节程度(图13-2-c)。

解:远点距离(r)=1/3.00=-0.33 m

动态焦度(P)=1/0.1=10.00D

调节范围(a)自眼后0.33 m 至眼前0.1 m

调节程度(A)=10.00- (-3.00)=13.00D 。

(6)调节的计算 即时调节一即时动态焦度 静态焦度,如公式13-5所示。

R x

D A -=1 (公式13-5) 式中D A 为即时调节,x 为即时工作距离(以m 为单位),R 为静态焦度。

例13-4设:正视眼注视0.33 m 的目标。

求:该正视眼的即时调节。

解:即时调节(D A )=1/0.33-0=3.00D 。

例13-5设:3.00D 近视眼注视0.33 m 的目标。

求:该近视眼的即时调节。

解:即时调节(D A ) = 1/0.33-3.00 = 0

例13-6设:-3.00 D 远视眼注视0.33 m 的目标。

求:该远视眼的即时调节。

解:即时调节(D A )=1/0.33- (-3.00)=6.00 D 。

(7)调节的测定

1)取近十字视标,放置于综合验光仪的近视标尺上,缓慢向被测眼移动,至视标的线状间隙达到模糊极限。读出近点至眼的前主点(角膜后1.5 mm)的距离。

2)若双眼的屈光状态不同,近点距离可能不同,必须分别检测。通常远视眼的近点距离较正视眼长,近视眼的近点距离较正视眼短。双眼的近点距离比单眼近点距离略短。

3)对于老视眼,测定时可预置+3.00D 的透镜,使近点移近,在近点距离的测定值上加0.33m ;对于年轻人,测定时可预置-3.00D 的透镜,使近点移远,在近点距离的测值上减0.33m 。

3.比较性调节

(1)比较性调节的测定

1)双眼配戴适宜的视远用球柱镜组合试片注视近视标,此时即时调节为D A 。

2)双眼同时加等量凹透镜至模糊极限,凹透镜所诱发的调节量为阳性比较性调节D M 。

3)计算比较性动态焦度P D

P D =D A +D M (公式13-6)

4)计算比较性近点距离P d

D

d P p 1= (公式13-7) 5)双眼同时加等量凸透镜至模糊极限,凸透镜所诱发的调节量为阴性比较性调节D N 。

6)计算比较性静态焦度Rs

R s =D A +D N (公式13-8)

7)计算比较性远点距离

s

s R r 1= (公式13-9) 8)计算比较性调节范围a r

a r = r s - p d (公式13-10)

9)计算比较性调节程度A r ,

A r = P D -R s (公式13-11) 例13-7设:被测者注视0.33 m 的视标时,阳性比较性调节D M 为2.00 m ,阴性比较性调节D N 为-2.50 D 。

求:被测者的比较性动态焦度,比较性近点距离,比较性静态焦度,比较性远点距离,比较性调节范围,比较性调节程度。

解:比较性动态焦度P D =3.00+2.00=5. 00D 。

比较性近点距离p d =1/5.00-0.20 m

比较性静态焦度Rs =3.00+(-2.50)=0.50 D 。

比较性远点距离r s =1/0.50=2 m

比较性调节范围a r =2-0.2=1.8 m

比较性调节程度A r =5.00-0.50=4.50D 。

(2)比较性调节的临床应用对于配戴眼镜后诉有注视性疲劳,不耐持久近读者,可测试其比较性调节,若阳性比较性调节小于阴性比较性调节,则调节因素可能为注视性疲劳的主要诱因。纠正的方法为改用双焦眼镜或渐变多焦眼镜,适量调整眼镜近读区的下加焦度。原则上使被测眼的阳性比较性调节大于阴性比较性调节。

例13-7中的阳性比较性调节(2.00 D)小于阴性比较性调节(-2.50D),戴镜眼持久近读则可能产生注视性疲劳,可在眼镜的近读区下加矫正性焦度+0.50D ,阳性比较性调节增加为

2.50 D ,同时阴性比较性调节减为-2.00D ,使戴镜眼的近读质量获得改善。眼镜的近读焦度调整后,比较性调节其余各相关参量均无改变,可以理解为采用光学透镜对戴镜眼的阳性比较性调节和阴性比较性调节量值进行了再分配。

例13—8 设:戴验光球柱镜组合镜片注视0.33 m 视标,阳性比较性调节为2.00,阴性比较性调节为-3.00。

问1:戴镜眼有无注视性疲劳?为什么?怎样调整?

问2:调整后戴镜眼的比较性调节其余各相关参量有无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