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钩虫成虫体形比较
6
一、形态
1
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有两对钩齿
美洲钩虫有一对板齿
两种钩虫成虫口囊比较
7
Fra Baidu bibliotek、形态
1
成虫
两种钩虫交合伞比较
十二指肠钩虫交合伞撑开时 略呈扁圆形 ;背辐肋远端分两 支,每支再分三小支。
美洲钩虫交合伞撑开时略呈扇形; 背辐肋基部分两支,每支再分两小 支。
8
一、形态
2
虫卵
椭圆形,两端钝圆
刺、灼烧感,奇痒难忍,进而可有丘疹
出现,即为钩蚴皮炎,俗称“痒疙瘩”、 “地痒疹”、“粪毒”。继发感染后可 形成脓疱,最后结痂愈合。 钩蚴性皮炎
(2)呼吸系统病变
患者可出现阵发性咳嗽、血痰及哮喘,甚至大量咯血。伴有发热、畏寒 等症状,有时也表现咽喉部痒痛,干咳,声音嘶哑等。
16
三、致病
2
成虫致病
(1)消化道症状 初期为上腹不适及隐痛,后发展为 恶心、呕吐、腹泻等;食欲增加而体重 却渐轻。重度感染可出现消化道出血。
22
五、流行与防治
流行地区
本病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以热带、亚热带为甚。我国以黄河以南广大农 村地区为主要流行区,北方及西部地区较少。据2001—2004年全国第二 次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我国钩虫平均感染率为6.12%。 虫种分布:我国两种同时存在,十二指肠钩虫多见于北方,美洲钩虫则 多见于南方。
23
五、流行与防治
蓝色巩膜 指甲横纹
19
三、致病
贫血发生机制
钩虫吸入的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体外造成宿主失血; 钩虫头腺分泌抗凝素,使肠黏膜伤口渗血不易凝固,其渗血量与 虫体吸血量大致相当; 虫体不断更换咬附部位,造成多个部位出血,原伤口在凝血前仍 可继续渗出少量血液; 此外,钩虫对肠黏膜的损伤,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可加重贫血程 度。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3
一、形态
1
成虫
• 成虫细长,长约1 cm,活时淡红色,半透明,死
后灰白色。虫体前端较细,略向背侧弯曲。 • 顶端有1个发达的角质口囊,呈圆形或椭圆形。
• 腺体:头腺1对,主要分泌抗凝素;咽腺3对,主要
分泌乙酰胆碱酯酶;排泄腺1对,主要分泌蛋白酶。
寄生于肠黏膜的活钩虫
4
一、形态
20
三、致病
2
成虫致病
(3)婴儿钩虫病
多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可能是幼虫经胎盘或乳汁感染。最常见的症状 为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黑色或柏油样,面色苍白,发热,食欲减退等。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21
四、实验诊断
1. 直接涂片法和饱和盐水浮聚法,从粪便中查虫卵。 2. 钩蚴培养法 检出率同饱和盐水浮聚法,但需5~6天,可做虫种鉴定。 3. 改良加藤法
1
成虫
二种钩虫成虫形态鉴别
十二指肠钩虫 体 形 口 囊 交合伞 交合刺 背辐肋 尾 刺 “C”形 2对钩齿 “S”形 1对板齿
美洲钩虫
撑开时略呈圆形
撑开略呈扁圆形
两刺呈长鬃状,末端分开 一刺末端呈倒钩状,被包裹 于另一刺的凹槽内
二三分支

二二分支

5
一、形态
1
成虫
十二指肠钩虫
雌虫 雄虫
美洲钩虫
雄虫 雌虫
钩虫咬附于肠黏膜
17
三、致病
2
成虫致病
(1)消化道症状 少数患者出现“异嗜症”。原因可 能是一种神经精神变态反应,似与患者 体内铁的耗损有关。大多数患者经服铁
剂后,此现象可自行消失。
异嗜症患儿
18
三、致病
2
成虫致病
(2)贫血 呈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此乃钩虫病的突出 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皮肤蜡黄、黏膜苍白、头晕、 气短乏力和心慌等。有的病人有面部及全身浮 肿,以下肢多见。
流行环节
传染源:带虫者和钩虫病人; 传播途径:丝状蚴经皮肤钻入而感染;
婴儿可通过胎盘和乳汁感染;
流行因素:与自然环境、种植作物种类、 生产方式及生活条件等因素有关。
人粪施肥
24
五、流行与防治
防治原则 1. 钩蚴性皮炎 钻入皮肤24小时内用皮肤透热疗法。左旋咪唑硼酸乙醇溶液 可快速止痒消肿。 2. 驱虫治疗 甲苯达唑、阿苯达唑等。 3. 加强粪便管理 4. 个人防护 穿鞋下地;涂沫防护药物如15%噻苯咪唑软膏等。
25
4. 幼虫在人体内的移行途径 皮肤→血循环→右心→肺→气管→咽→小肠;
5. 发育期 4~6周; 6. 寿命 十二指肠钩虫成虫一般可存活7年,美洲钩虫成虫可存活5年以上。
14
二、生活史
丝状蚴的生物学特征
向温性 向湿性 聚集性
穿刺能力强
借植物体水膜向上爬行
15
三、致病
1
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患者局部皮肤有针
杆状蚴
10
一、形态
3
幼虫
活丝状蚴
11
二、生活史
皮肤 ♀ ×♂ (小肠) 粪 便 支气管
入静脉、淋巴管 气管 咽
心 胃
肺泡 丝状蚴 (土壤)
5~6天

(土壤)
24小时
I期杆状蚴
(土壤) 25~30 C
48小时
II期杆状蚴
(土壤)
12
二、生活史
钩虫生活史图
13
二、生活史
生活史要点
1. 寄生部位 人体小肠; 2. 感染阶段 丝状蚴; 3. 感染途径 经皮肤;
大小(57~76)µ m× (36~40)µ m
壳薄,无色透明
卵内多为2~4个细胞,卵 壳与细胞间有明显空隙 两种钩虫卵不易区别
9
一、形态
3
幼虫
幼虫:统称钩蚴,包括杆状蚴和丝状蚴。
杆状蚴:为自卵内刚孵出的幼虫。虫体体
壁透明,前端钝圆,后端尖细。 丝状蚴:长约0.5~0.7 mm,体表有鞘膜, 口腔封闭,有口矛。丝状蚴具有感染能力。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四、实验诊断 五、流行与防治
1
概述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特征。 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全球感染人数约9亿人,我国的感染率为6.12%。钩
虫病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对人危害极大。
寄生于小肠的钩虫成虫
请观看“活钩虫”视频
2
概述
两种重要的钩虫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