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集聚情况考察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错位幅度 错 位 幅 度=GDP 的 产 业 结 构-劳 动 力 就 业 结 构 。 对于某个产业,如果错位幅度大于 0,则表示该产业 劳动力短缺,在业劳动力生产效率高,并处于超负荷 劳动状态;如果错位幅度小于 0,则表示该产业存在 过剩劳动力,劳动生产率低;如果错位幅度等于 0,则 该产业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 我们可以利用错位幅度 来反映某地区人力资本集聚效应的大小。 本部分计算错位幅度的方法是:首先,分别计算 各个城市产业的错位幅度;然后,以各城市 GDP 占所 在城市群 GDP 比值为权重, 将单个城市的产业错位 幅度加权求和,得到城市群产业错位幅度。 由于城市 中是二、三产业的集聚,因此主要讨论四大城市群二、 三产业的错位幅度。 图 2 为最终输出结果。
表2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融资能力估计
变量及 全局
参数
长三角 成渝
武汉 长株潭
城群 城市群 都市圈 城市群
常数项 0.01(-0.34) -0.02(-0.55) 0.04(0.72) 0.54(3.19) 1.13(5.99)
β1 0.20(7.28) 0.25(7.14) 0.15(2.29) 0.03(0.35) -0.04(-0.59)
从均值二中看出,1996—2005 年,长江经济带四 大城市群全要素生产力平均增长 2.9%、 规模效率平 均增长 6.75%、经济效率平均增长 6%、纯技术效率增 长 0.9%。 可见,四大城市群集聚效应明显,其中规模 效应增长最显著,因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还有很强的 集聚能力。 但四大城市群的纯技术效率增长缓慢,技术 进步效率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四大城市群的增长没有 提升到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高级增长阶段有关。 不 过,本文的测度结果与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农区 村 域 经 济
表3 长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均人力资本值
图3
城市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上海 26.9 30.4 34.3 34.4 38.9 49.4 55.9 71.0
武汉 19.6 19.4 19.3 19.4 21.7 24.5 31.8 31.3
(二)单独指标分析 下面以数字包络法分别对 4 个城市群单独分析。 1999 年前,四大城市群规模效应波动较大。 1999 年后, 长三角和武汉都市圈经济运行具有规模效应, 这表现在 1999 年后上述两大城市群大多数年份的规 模效应值大于 1;而成渝和长株潭两大城市群大多数 年份经济运行不具有规模效应,其指标值在大多数年 份小于 1。 从图 1 中可见,1999 年开始,四大城市群全要素
51
视
角
JINGJI 经济 SHI
JIAO
2010 年第 3 期
区域经济
图1
生产力出现平稳状态。 2000 年开始,长三角全要素生 产力一直保持在有效率的水平上(指标值大于 1);其 他城市群全要素生产力指标值一直在效率水平附近 波动(指标值围绕 1 上下波动)。
二、资本集聚分析 城市发展离不开资本投入,城市能吸引到资本是 因为城市集聚所带来的节约。 另外,强调资本集聚对 中国城市化的作用符合中国国情,目前中国的增长依 赖的是高投资而不是技术进步。 这一点是国内外学者 的一致观点。 我国城市发展资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城市自我 融资,二是从城市外部调用资源。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其自我融资能力,城市 GDP 增长越快,城市自 我融资能力越强。 城市从外部调用资源就是取得城市 周边所辖农村的农业剩余,所辖农村越广阔,其所吸 收的农村剩余越多。 相对于城市自我融资而言,城市 吸收农业剩余融资方式可看作是行政力量对城市发 展的影响。 本文对四大城市群融资能力进行计量估 算。 (一)估计方程 本 部 分 对 蔡 昉 、 都 阳 (2003) 提 出 的 经 验 模 型 改 造 后计量分析,表达式如下:UPit = α0 +β1 RRit +β2 STit + T +εit。 UPit 为当期非农人口增长率。 虽然城市发展 可以从多个维度反映,但城市人口增长无疑是城市扩 张的最主要指标。 RR it 为实际人均 GDP 增长率。 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以后的城市增长产生影响,城市经 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与其自我融资能力的高低相关,因 此其系数 β1 代表城市自我融资能力。 STit 为城市支持 系数, 用城市的行政区划人口除以城区非农人口而 得,以此反映城市级别影响系数。 城市级别越高,其所 覆盖的行政范围就越大,调动资源范围也扩大。 因此 指标 STit 的系数 β2 表示外部行政力量对城市发展影 响的大小。 T 为时间趋势变量,εi,为残差项,α0 为常
农区 村 域 经 济
长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集聚情况考察
彭佳佳 邱 飞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摘 要:城市化是农村自然经济向城市社会化大生产转化的过程,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集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集聚过
程中,最重要的是资本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其集聚过程会带来城市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对长
三、人力资本集聚分析 (一)中心城市人力资本均值变化 本文引用朱平芳、徐大丰(2007)估计的数据。 为 了简便,只列出 4 个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数据对比。 从表 3 中可见, 上海人均人力资本值一路上升, 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群中心城市,这说明上海人才集聚
52
视
角
JINGJI 经济 SHI
JIAO
2010 年第 3 期
数项。 (二)计量结果 本文 采 用 四 大 城 市 群 1996—2005 年 面 板 数 据 ,
数据来自中经专网地区年鉴。 本文计算的实际 GDP 以 1996 年为基期,在平减过程中,直辖市按自身指数 计算,非直辖市按所在省的指数计算。 为了解决经验 模型中无法包含所有解释城市扩张决定因素的问题, 本文在回归过程中采用地区固定效果模型。 为减弱自 相关性的影响,本文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
一、技术进步与产能测度 规模效应以及经济效率提高是形成城市集聚的 重要动力,因此,可以通过测度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率 提高的程度来测度城市的集聚水平。 另外,城市化的 一个重要前提是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生产力的发 展,其中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技术进步,本节分析可 以间接反映技术的集聚程度。 同时,规模效应、技术进 步会提高城市全要素生产力,其变动也可以反映城市 集聚水平。 笔者利用数字包络分析方法(DEA)来分析 4 个城市群的效率情况:用 Se 反映规模效率、Ef 反映 经济效率变动、Te 反映技术进步效率、Pe 反映纯技术 效率、Tfp 指标反映全要素生产率。 (一)整体指标分析 本 部 分 使 用 Colelli(1996)给 出 的 DEAP 计 量 分 析软件,依据投入导向的 CRS 模型,以固定资产投资 总额和从业人员数作为投入指标,选取实际人均 GDP 和职工真实平均工资作为产出指标。 选取 1996 年为 基期,除直辖市的其他城市在计算过程中按所在省的 指数进行平减。 表 1 为最终输出结果。 从表 1 中可见,1996—2005 年,长江经济带四大 城市群各项指标平均值都在下降,与这期间中国经济 高速增长不符。 1997—1998 年,城市各项指标出现异 常下降, 是亚洲金融危机和 1998 年洪水造成冲击的 结果。 因此,去掉 1997—1998 年数据进行重新计算得 到的平均值二①作为分析依据。
β2 0.01(0.54) 0.03(1.68) -0.01(-0.42) -0.22(-3.3) -0.50(-6.12)
年度虚 0.002 0.001 0.003 0.002 -0.02
wenku.baidu.com
拟变量 (1.64) (0.55) (1.35) (-0.3) (-2.59)
R2
0.31
0.41
0.32
0.24
从图 3 中可见,1998 年开始,四大城市群第三产 业错位值为负值,四大城市群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集聚 作用很小, 这说明四大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004 年开始, 四大产业第三产业错位幅度有上升趋 势。
总体来看, 四大城市群第三产业集聚能力微弱。 除长三角外,第二产业集聚能力也都不强,这是从将 第二产业错位幅度与第一产业错位幅度对比得出的。 成渝与长株潭两大城市群从绝对值上就能看出其第 二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因此,本文只比较长三角和武 汉都市圈两大城市群一、二产业错位幅度。
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的集聚能力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考察。
关 键 词 :集聚;城市群;长江经济带
中 图 分 类 号 :K90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3309 (2010)03-0051-03
长江经济带包括长三角城市群、 武汉都市圈、长 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分属我国东、中、西部。 本 文从全要素生产力和规模效应、资本集聚、人才集聚 方面对四大城市群集聚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
表1 1996-2005 年长江经济带 Malmquist 指数分解
年度
Ef
Te
1996-1997 1.030 1.088
1997-1998 0.460 0.755
1998-1999 0.934 0.933
1999-2000 0.973 0.990
2000-2001 1.046 0.999
2001-2002 1.303 0.779
2002-2003 1.161 0.983
2003-2004 0.985 1.017
2004-2005 1.053 1.023
平均值 0.962 0.945
平均值二① 1.060625 0.9765
Pe 0.799 0.958 1.034 0.967 1.281 0.943 1.057 1.010 0.985 0.997 1.0095
Se
Tfp
1.289 1.121
0.480 0.347
0.904 0.871
1.006 0.963
0.817 1.045
1.381 1.015
1.098 1.141
0.975 1.002
1.070 1.077
0.965 0.91
1.0675 1.029375
注:由作者根据原始数据处理结果自制,以下均同。
0.47
注:该表为回归结果摘要,括号内数字为 t 值。
表 2 列出了回归的结果。 就四大城市群整体而 言,城市自我融资能力和外部行政力量对城市发展都 有 促 进 作 用 , 但 城 市 自 我 融 资 能 力 (β1=0.2) 的 作 用 远 远大于行政力量(β2=0.01)的影响。 可见,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整体对资本的集聚作用比较强。 分别从 4 个城 市群来看,长三角城市群资本集聚能力最强,超过了 长江经济带整体水平(β1=0.25)。 长株潭城市圈 β1 值 为负数,这是因为长株潭城市群非农人口增长因素复 杂,与实际 GDP 相关性不大,并不能说明这一区域实 际 GDP 与非农人口负相关。 另外,从 β2 数值看,除长 三角城市群指标值为正外,其他城市群这一指标值都 为负。 结合长江经济带全局的 β2 值也很低 (全局的 β2=0.01) 来 思 考 , 这 说 明 行 政 力 量 只 有 在 城 市 群 自 身 发展能力很强时, 才能对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起作 用,而在城市群发育不完善时,依靠行政力量可能会 有损经济效率。 即使在城市群发育较好的情况下,行 政力量的作用也较小(长三角 β2=0.03)。
注:由作者根据原始数据处理结果自制,以下均同。 图2
从图 2 中可见,长三角城市群第二产业错位值最 大,其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集聚作用最强,除去异常年 份,其错位幅度均值稳定在 5%。 武汉都市圈第二产业 对劳动力集聚作用紧随其后。 成渝和长株潭城市群第 二产业错位值均值大多数年份为负值,其第二产业对 劳动力集聚作用较小。
长沙 19.9 19.8 19.6 19.5 21.4 22.9 32.3 41.1
重庆 20.6 20.5 20.3 20.5 20.3 21.2 27.0 27.4
效应很强。 在 1998 年之前,武汉、长沙、重庆的人均人 力资本都有过徘徊;1998 年后,3 个城市群人力资本 开始稳步上升,但重庆的增速最慢。
表2 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融资能力估计
变量及 全局
参数
长三角 成渝
武汉 长株潭
城群 城市群 都市圈 城市群
常数项 0.01(-0.34) -0.02(-0.55) 0.04(0.72) 0.54(3.19) 1.13(5.99)
β1 0.20(7.28) 0.25(7.14) 0.15(2.29) 0.03(0.35) -0.04(-0.59)
从均值二中看出,1996—2005 年,长江经济带四 大城市群全要素生产力平均增长 2.9%、 规模效率平 均增长 6.75%、经济效率平均增长 6%、纯技术效率增 长 0.9%。 可见,四大城市群集聚效应明显,其中规模 效应增长最显著,因此长江经济带城市群还有很强的 集聚能力。 但四大城市群的纯技术效率增长缓慢,技术 进步效率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四大城市群的增长没有 提升到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的高级增长阶段有关。 不 过,本文的测度结果与国内众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
农区 村 域 经 济
表3 长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中心城市人均人力资本值
图3
城市 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上海 26.9 30.4 34.3 34.4 38.9 49.4 55.9 71.0
武汉 19.6 19.4 19.3 19.4 21.7 24.5 31.8 31.3
(二)单独指标分析 下面以数字包络法分别对 4 个城市群单独分析。 1999 年前,四大城市群规模效应波动较大。 1999 年后, 长三角和武汉都市圈经济运行具有规模效应, 这表现在 1999 年后上述两大城市群大多数年份的规 模效应值大于 1;而成渝和长株潭两大城市群大多数 年份经济运行不具有规模效应,其指标值在大多数年 份小于 1。 从图 1 中可见,1999 年开始,四大城市群全要素
51
视
角
JINGJI 经济 SHI
JIAO
2010 年第 3 期
区域经济
图1
生产力出现平稳状态。 2000 年开始,长三角全要素生 产力一直保持在有效率的水平上(指标值大于 1);其 他城市群全要素生产力指标值一直在效率水平附近 波动(指标值围绕 1 上下波动)。
二、资本集聚分析 城市发展离不开资本投入,城市能吸引到资本是 因为城市集聚所带来的节约。 另外,强调资本集聚对 中国城市化的作用符合中国国情,目前中国的增长依 赖的是高投资而不是技术进步。 这一点是国内外学者 的一致观点。 我国城市发展资本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城市自我 融资,二是从城市外部调用资源。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决定了其自我融资能力,城市 GDP 增长越快,城市自 我融资能力越强。 城市从外部调用资源就是取得城市 周边所辖农村的农业剩余,所辖农村越广阔,其所吸 收的农村剩余越多。 相对于城市自我融资而言,城市 吸收农业剩余融资方式可看作是行政力量对城市发 展的影响。 本文对四大城市群融资能力进行计量估 算。 (一)估计方程 本 部 分 对 蔡 昉 、 都 阳 (2003) 提 出 的 经 验 模 型 改 造 后计量分析,表达式如下:UPit = α0 +β1 RRit +β2 STit + T +εit。 UPit 为当期非农人口增长率。 虽然城市发展 可以从多个维度反映,但城市人口增长无疑是城市扩 张的最主要指标。 RR it 为实际人均 GDP 增长率。 城市 经济发展水平会对以后的城市增长产生影响,城市经 济发展速度的快慢与其自我融资能力的高低相关,因 此其系数 β1 代表城市自我融资能力。 STit 为城市支持 系数, 用城市的行政区划人口除以城区非农人口而 得,以此反映城市级别影响系数。 城市级别越高,其所 覆盖的行政范围就越大,调动资源范围也扩大。 因此 指标 STit 的系数 β2 表示外部行政力量对城市发展影 响的大小。 T 为时间趋势变量,εi,为残差项,α0 为常
农区 村 域 经 济
长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集聚情况考察
彭佳佳 邱 飞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20)
摘 要:城市化是农村自然经济向城市社会化大生产转化的过程,是第二、第三产业不断集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集聚过
程中,最重要的是资本和人力资源的集聚,其集聚过程会带来城市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对长
三、人力资本集聚分析 (一)中心城市人力资本均值变化 本文引用朱平芳、徐大丰(2007)估计的数据。 为 了简便,只列出 4 个城市群中心城市的数据对比。 从表 3 中可见, 上海人均人力资本值一路上升, 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群中心城市,这说明上海人才集聚
52
视
角
JINGJI 经济 SHI
JIAO
2010 年第 3 期
数项。 (二)计量结果 本文 采 用 四 大 城 市 群 1996—2005 年 面 板 数 据 ,
数据来自中经专网地区年鉴。 本文计算的实际 GDP 以 1996 年为基期,在平减过程中,直辖市按自身指数 计算,非直辖市按所在省的指数计算。 为了解决经验 模型中无法包含所有解释城市扩张决定因素的问题, 本文在回归过程中采用地区固定效果模型。 为减弱自 相关性的影响,本文将解释变量滞后一期。
一、技术进步与产能测度 规模效应以及经济效率提高是形成城市集聚的 重要动力,因此,可以通过测度规模效应和经济效率 提高的程度来测度城市的集聚水平。 另外,城市化的 一个重要前提是劳动分工和专业化推动生产力的发 展,其中一个重要推动因素是技术进步,本节分析可 以间接反映技术的集聚程度。 同时,规模效应、技术进 步会提高城市全要素生产力,其变动也可以反映城市 集聚水平。 笔者利用数字包络分析方法(DEA)来分析 4 个城市群的效率情况:用 Se 反映规模效率、Ef 反映 经济效率变动、Te 反映技术进步效率、Pe 反映纯技术 效率、Tfp 指标反映全要素生产率。 (一)整体指标分析 本 部 分 使 用 Colelli(1996)给 出 的 DEAP 计 量 分 析软件,依据投入导向的 CRS 模型,以固定资产投资 总额和从业人员数作为投入指标,选取实际人均 GDP 和职工真实平均工资作为产出指标。 选取 1996 年为 基期,除直辖市的其他城市在计算过程中按所在省的 指数进行平减。 表 1 为最终输出结果。 从表 1 中可见,1996—2005 年,长江经济带四大 城市群各项指标平均值都在下降,与这期间中国经济 高速增长不符。 1997—1998 年,城市各项指标出现异 常下降, 是亚洲金融危机和 1998 年洪水造成冲击的 结果。 因此,去掉 1997—1998 年数据进行重新计算得 到的平均值二①作为分析依据。
β2 0.01(0.54) 0.03(1.68) -0.01(-0.42) -0.22(-3.3) -0.50(-6.12)
年度虚 0.002 0.001 0.003 0.002 -0.02
wenku.baidu.com
拟变量 (1.64) (0.55) (1.35) (-0.3) (-2.59)
R2
0.31
0.41
0.32
0.24
从图 3 中可见,1998 年开始,四大城市群第三产 业错位值为负值,四大城市群第三产业对劳动力集聚 作用很小, 这说明四大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004 年开始, 四大产业第三产业错位幅度有上升趋 势。
总体来看, 四大城市群第三产业集聚能力微弱。 除长三角外,第二产业集聚能力也都不强,这是从将 第二产业错位幅度与第一产业错位幅度对比得出的。 成渝与长株潭两大城市群从绝对值上就能看出其第 二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因此,本文只比较长三角和武 汉都市圈两大城市群一、二产业错位幅度。
江经济带四大城市群的集聚能力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考察。
关 键 词 :集聚;城市群;长江经济带
中 图 分 类 号 :K90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2-3309 (2010)03-0051-03
长江经济带包括长三角城市群、 武汉都市圈、长 株潭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分属我国东、中、西部。 本 文从全要素生产力和规模效应、资本集聚、人才集聚 方面对四大城市群集聚能力进行了实证检验。
表1 1996-2005 年长江经济带 Malmquist 指数分解
年度
Ef
Te
1996-1997 1.030 1.088
1997-1998 0.460 0.755
1998-1999 0.934 0.933
1999-2000 0.973 0.990
2000-2001 1.046 0.999
2001-2002 1.303 0.779
2002-2003 1.161 0.983
2003-2004 0.985 1.017
2004-2005 1.053 1.023
平均值 0.962 0.945
平均值二① 1.060625 0.9765
Pe 0.799 0.958 1.034 0.967 1.281 0.943 1.057 1.010 0.985 0.997 1.0095
Se
Tfp
1.289 1.121
0.480 0.347
0.904 0.871
1.006 0.963
0.817 1.045
1.381 1.015
1.098 1.141
0.975 1.002
1.070 1.077
0.965 0.91
1.0675 1.029375
注:由作者根据原始数据处理结果自制,以下均同。
0.47
注:该表为回归结果摘要,括号内数字为 t 值。
表 2 列出了回归的结果。 就四大城市群整体而 言,城市自我融资能力和外部行政力量对城市发展都 有 促 进 作 用 , 但 城 市 自 我 融 资 能 力 (β1=0.2) 的 作 用 远 远大于行政力量(β2=0.01)的影响。 可见,长江经济带 城市群整体对资本的集聚作用比较强。 分别从 4 个城 市群来看,长三角城市群资本集聚能力最强,超过了 长江经济带整体水平(β1=0.25)。 长株潭城市圈 β1 值 为负数,这是因为长株潭城市群非农人口增长因素复 杂,与实际 GDP 相关性不大,并不能说明这一区域实 际 GDP 与非农人口负相关。 另外,从 β2 数值看,除长 三角城市群指标值为正外,其他城市群这一指标值都 为负。 结合长江经济带全局的 β2 值也很低 (全局的 β2=0.01) 来 思 考 , 这 说 明 行 政 力 量 只 有 在 城 市 群 自 身 发展能力很强时, 才能对城市群的进一步发展起作 用,而在城市群发育不完善时,依靠行政力量可能会 有损经济效率。 即使在城市群发育较好的情况下,行 政力量的作用也较小(长三角 β2=0.03)。
注:由作者根据原始数据处理结果自制,以下均同。 图2
从图 2 中可见,长三角城市群第二产业错位值最 大,其第二产业对劳动力集聚作用最强,除去异常年 份,其错位幅度均值稳定在 5%。 武汉都市圈第二产业 对劳动力集聚作用紧随其后。 成渝和长株潭城市群第 二产业错位值均值大多数年份为负值,其第二产业对 劳动力集聚作用较小。
长沙 19.9 19.8 19.6 19.5 21.4 22.9 32.3 41.1
重庆 20.6 20.5 20.3 20.5 20.3 21.2 27.0 27.4
效应很强。 在 1998 年之前,武汉、长沙、重庆的人均人 力资本都有过徘徊;1998 年后,3 个城市群人力资本 开始稳步上升,但重庆的增速最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