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鲁迅小说与茅盾小说的异同
茅盾与鲁迅现实主义文学之比较
《长江丛刊》2018.0963茅盾与鲁迅现实主义文学之比较■陈 敏/青岛大学文学院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有两种形态,一种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一种是以茅盾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这两种形态的现实主义文学都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明显的区别。
关键词:茅盾 鲁迅 现实主义茅盾提倡的现实主义文学受左拉自然主义思想的影响,将自然主义引入现实主义文学的创造中去,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局面。
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茅盾指出在小说创作时加入自然主义的合理性。
旧派小说存在三个方面的错误:(1)用“记账式”的叙述法写小说;(2)描写具有主观性、虚假性;(3)金钱主义文学观。
其次,新派小说虽然提倡文学表现人生,诉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但仍然存在着致命的缺点:(1)描写不客观;(2)题材内容单薄,用意流于表面。
正因为新旧小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而这时迫切需要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小说文体,因此自然主义能够担当此重任。
自然主义的目标是“真”,题材上多表现社会问题,茅盾提倡的自然主义也就是现实主义,“正如茅盾晚年在一封信中所说:在写《子夜》之前的十年,我曾阅读左拉之作品及其文学理论,并赞同其自然主义之主张,但彼时中国文坛实未尝有人能把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之界限划分清楚。
他自己在“五四”时期就将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当作一个理论的两种说法,认为文学上的自然主义与写实主义实为一物。
”[1]因此他在提倡现实主义时,也常用自然主义替代。
一致的社会性。
鲁迅、陈独秀等人提倡现实主义文学的写作主要集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一个十年时期,这一时期的写作主要是为了揭露封建社会对人迫害,是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茅盾将自然主义引入进行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是随着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发展而进行创作的,主要表现社会时代发展中的大变化与大变革,注重表现广大的社会环境对深陷社会熔炉中的人物的影响。
《中国现代文学》在线测试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1、《青年杂志》在哪一年创刊的?A、1915年B、1917年C、1918年D、1919年2、《新青年》大力倡导的精神是民主和什么?A、自由B、平等C、科学D、国家3、《文学改良刍议》的作者是?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刘半农4、《文学革命论》的作者是?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周作人5、《人的文学》的作者是?A、陈独秀B、胡适C、鲁迅D、周作人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下列选项中曾经和文学革命先驱进行过激烈论辩的团体有?A、学衡派B、甲寅派C、革命派D、国民党2、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评述正确的有?A、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B、是由陈独秀、胡适等人发起的。
C、它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
D、主张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3、下列人物属于新文化运动先驱的有?A、陈独秀B、胡适C、周作人D、巴金4、下列属于文学革命的实绩的有?A、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B、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C、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
D、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5、下列哪些文章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并且有着深刻的影响?A、文学革命论B、文学改良刍议C、人的文学D、论打倒孔教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胡适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正确错误2、鸳鸯蝴蝶派也是新文化运动先驱要打倒的对象。
正确错误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正确错误4、林纾是文学革命阵营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正确错误5、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宗旨的人物是胡适。
正确错误左联时期的文学1、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哪一年?A、1928年B、1929年C、1930年D、1931年2、为了建立党制文学,国民党提出了要建立什么样的文艺?A、三民主义文艺B、国民党文艺C、无产阶级文艺D、资产阶级文艺3、在革命文学论争中,被称为“二重反革命人物”的作家是?A、胡适B、鲁迅C、茅盾D、老舍4、左翼作家针对“自由人”、“第三种人”的斗争主要批判的作家是苏汶和下列中的哪一位?A、胡秋原B、胡适C、沈从文D、朱自清5、《论语》杂志的创办者是?A、朱自清B、胡秋原C、林语堂D、鲁迅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下列人物中属于新月派的有?A、胡适B、徐志摩C、梁实秋D、罗隆基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后取得的功绩有?A、打破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鲁迅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比较
鲁迅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之比较作者:左雨婷来源:《卷宗》2018年第18期摘要:鲁迅和茅盾作为现实主义的两大家,由于都秉持着“为人生”的文学,致使人们将二者很容易混淆。
实际上,二者从五四时期起,对文学艺术的态度便产生了细微的区别。
鲁迅主要侧重于体现人的主观感受,而茅盾着力于对社会的客观观察。
本文旨在阐明这种区别,借鉴其创作手法,从而更好理解现实主义文学。
关键词:鲁迅;茅盾;为人生;现实主义鲁迅与茅盾的现实主义小说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精粹,他们在理论上的建树,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王富仁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存在着两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一种是是鲁迅代表的反封建革命发展起来的;一种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历史需要发展起来的,茅盾小说在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鲁迅和茅盾两人都是典型的人生派代表作家,都在“为人生”的旗帜下进行创作。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小说中曾表示“说道为什么‘做小说吧,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做不过是‘消闲’的新式别号’。
”可见鲁迅是抱着启蒙目的走上五四文坛的。
茅盾与坚持“为艺术而艺术”的创造社之间的论争,也广为人知。
对中国旧文学的“性灵”和“载道”两种观点也持驳斥态度。
提倡‘激励民气的文艺’,与鲁迅从两个不同角度阐述了文艺功利性的问题,是对一个共同问题做出了本质相同的回答。
为了达到文学“为人生”和“改良人生”的目的,茅盾和鲁迅这两位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现实主义作为途径。
茅盾所提倡的现实主义,更确切地可以说是自然主义。
从《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一文中,茅盾详细阐述了他所持的自然主义的观点。
首先,在中国的现代小说中,不论旧派小说,在思想上,都秉持着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观念。
缺乏对艺术的忠诚,在思想方面毫无价值。
其次,在技巧上,中国现代小说“记账式”的叙述法让人觉得索然无味,不知“描写”乃小说的的重点。
茅盾与鲁迅“现实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60茅盾与鲁迅“现实主义”的联系与区别■吕 慧/青岛大学文学院摘 要:自然主义最先诞生于法国,它强调以科学严谨的叙事态度,客观真实地描写社会与人生的方方面面,力图完整再现事物本身,宣扬作家应当具有充当社会书记员的理想,可谓开启了文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先河。
随后,逐渐传播至欧洲及全世界,成为独树一帜的文学思潮。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后,西方各种思潮进入中国,自然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也被带入了中国人的视野之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并对中国现代作家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关键词:自然主义 现代小说 鲁迅 现实主义在《茅盾文艺杂论集》中的一篇论文《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中,茅盾极其详尽的阐明了中国提倡自然主义的必要性及正确性。
旧派肯定是需要改革、受人诟病的,但是茅盾也并没有一概而论的否定旧派小说,在文章一开头就重点点明了《石头记》、《水浒》这些小说是天才之作。
其余的作品由于作者并非天才而流于平淡、流于格式化。
这种旧派思想上无非就是博人无意识地一笑,在休闲消遣的时候可以一读,但是若是大范围出版推广,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致使文人沉迷声色游戏无心学术。
这种文章不仅思想上推崇游戏的、消遣的主观的金钱主义,艺术上主要是用报账式的方法记叙,将一件事一点一点罗列,缺少描写。
①茅盾的早期自然主义到底是不是现实主义呢?我认为茅盾至少是这篇文章中所主张的并不是现实主义,或者说是有区别于现实主义。
因为在文中他说过:“左拉等人主张把所观察的照实描写出来,龚古尔兄弟等人主张把经过主观再反射出的印象描写出来”,②他所主张的自然主义是左拉、龚古尔兄弟所主张的自然主义。
左拉一直认为自己与巴尔扎克是不同的自然主义,在《我与巴尔扎克的区别》中他曾经明确地申明了他的作品不像巴尔扎克那样“具有社会性,而是具有较大的科学性。
”③在现代西方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作家是俄国的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高尔基和法国“自然主义的先驱”巴尔扎克、福楼拜,也包括以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作家。
茅盾,陈独秀,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之关联及异同
茅盾,陈独秀,鲁迅现实主义小说之关联及异同作者:宋莹莹来源:《卷宗》2018年第21期摘要:1917-1927年,中国现代文学史发展的第一个十年,也是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相互交杂,互相辩驳的一个相当混乱的年代。
旧的思想和文体仍在苦苦支撑,新的思潮和精神却又源源不断。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紧紧地压在国民的头顶,内忧外患,社会环境复杂无比,这时,最需要的是有睿智的人从这些缠缠绕绕的复杂的文学现象中找出最适合当时中国混乱的社会环境的“良方”。
关键字:现实主义,矛盾,鲁迅,陈独秀现实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其实,在20年代以前,作家们只是朦朦胧胧的有这样的一种意识,意识到在中国必须要推行写实的,表象的,自然的文学,传统的文论体式和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一种新的文学观念正在悄悄出现,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其实都是在逐渐的一步一步的向现实主义靠拢,概念并不明确。
直到30年代初才正式定名为现实主义。
期间也是经历了无数的试验探索和批判,尝试了多种文学体式,才渐渐地走向成熟。
在近代文学中第一个真正涉及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是陈独秀,1915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现代欧洲文艺史潭》中说道:“欧洲文艺思想之变迁,由古典主义变为理想主义,再变为写实主义,更进而为自然主义。
”这与茅盾的观点不谋而合,茅盾也曾大力倡导过自然主义,而这些都是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一步步向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生靠拢。
1917年,在他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陈独秀鲜明的在中国文坛上竖起了写实主义的大旗: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明确的表明了他反对旧的腐朽的古典主义文学的立场,已经开始初步的认识到了写实主义对于中国的重要性,去缛就简,就要首先从思想上纠正当时的陈腐落后的文学现状,要着重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让文学从那些不切实际的,腐朽的晦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真正的到人民中间去,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
中国现当代文学鲁迅知识点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吴江区)人,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白话文文学的奠基人”和“现代中国文学的开山鼻祖”。
1. 《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作品,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通过主人公的心理独白,揭示了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崩溃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旧有制度。
2. 《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普通农民阿Q为主人公,通过对他的描写,呈现了中国民族传统精神的底层广泛存在和封建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挣扎。
3. 社会批判: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反映了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封建道德衰败、束缚人民的封建礼教、腐败的官僚制度等,揭示了社会矛盾和人民的苦难。
4. 文学革命:鲁迅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书写文学作品,摒弃以往文言文的传统。
他的努力为白话文的推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现代中国文学铺平了道路。
5. 思想启蒙:鲁迅的作品在文学形式上的创新与其思想体系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
他对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启蒙起到了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质疑和反思,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意识。
6. 长篇小说创作:除了《阿Q正传》,鲁迅还创作了其他一些重要的长篇小说,如《热风》、《孔乙己》等,这些作品通过个体的命运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困境,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腐败和农民的痛苦。
7. 散文创作:鲁迅的散文以骨力文字见长,语言生动、犀利,内容贴近人民生活,批判现实社会的弊病。
他的散文作品包括《朝花夕拾》、《故乡》等,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回忆的描写,展示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8. 教育观念:鲁迅主张以民众教育为基础,强调教育应该使人民认识自己的利益,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解决社会问题。
他提出了“百年崛起”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教育改变中国国民的命运。
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比
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比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旧社会的黑暗,呼唤了人民的觉醒,更在思想与艺术上掀起了一场革命。
与中国传统文学相比,鲁迅的作品体现了什么样的区别和特点?下面将从主题、艺术表现和受众效应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一、主题的区别传统文学作品多以诗词歌赋、神话传说、史书编撰为主,以咏史抒怀、抒情描写为核心内容。
而鲁迅的作品则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人性的丑陋和历史的苦难。
他深入探讨了封建迷信、教育制度、妇女地位等社会问题,提出了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主张,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二、艺术表现的区别中国传统文学以华丽辞藻、修辞手法为特点,追求意境的华丽和音韵的美感。
而鲁迅的作品则以平实的语言、朴素的笔触展现,他追求真实和直接的表达,力图将丑陋的现实显露出来。
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叙述准确,富有生动感,直击人心,让人深感其作品的力量。
三、受众效应的区别传统文学作品主要面向文人士大夫、官宦子弟以及士族等特定的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念侧重于传统礼义廉耻。
而鲁迅的作品则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经验,直抵人民之心,引起了更广泛的共鸣。
他的作品批判现实世界的黑暗,唤起了普通人对压迫和不公的反抗意识,对中国近代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他将文学从华美的文辞中解放出来,以真实、质朴的表达方式,直接地揭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
他的作品不再受限于特定群体,而是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反响。
鲁迅的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对比,既突出了鲁迅作为现代文学先驱的地位,也反映出了中国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和演变。
鲁迅的作品因其真实、直接的表达方式而广受欢迎,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茅盾
(3)在小说的结构方面。 因鲁迅小说都是短篇,故有单纯而严正的 布局,规模不大,人物不多,情节不太曲折, 冲突不太复杂。截取生活横断面。 茅盾小说主要成就在长篇,故其追求宏大 而严谨的布局,人物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 交错而又严密完整。 鲁迅与茅盾各为新文学作出杰出的贡献。
3、茅盾的小说:两大形象系列的 塑造
第 十 章 茅 盾
基本要求:了解茅盾在 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 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 重点与难点: 一、茅盾小说的艺术成 就。 二、《子夜》的思想意 蕴、人物形象、艺术特 色
一 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一)茅盾生平与创作道路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乌镇人。茅盾 是发表小说《幻灭》时 用的笔名。 茅盾是在中国内外享有 崇高声誉的著名作家。 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 为中国文艺和文化活动 奠定了基础。
《蚀》的价值: 真实、直接、及时而充分地投射出大革命失败前后知
识分子的苦闷与彷徨、软弱与追求。作品富有历史感 和时代感,具体说来: (1)从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的心路历程的独特视角来透视大革命。 (2)塑造了一批独特的时代女性形象: 遵循个人价值理念,放纵自我,追求个人肉身的愉 悦和精神的瞬间欢畅。静女士、方太太属于一类;慧 女士、孙舞阳、章秋柳、梅行素属另一类。 (3) ‚时代写生‛的多声部结构特色: 《幻灭》的单线结构;《动摇》双线结构;《追求》 多条线平行发展。
茅盾的重要作品:
长篇《子夜》、 《虹》、 《霜叶红似二 月花》、 《腐蚀》;中篇(《蚀》三部曲)《幻 灭》、 《动摇》、《追求》;短篇(农村三部 曲)《春蚕》、 《秋收》、 《残冬》,《林家 铺子》; 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
茅盾与鲁迅等人现实主义观之比较
茅盾与鲁迅等人现实主义观之比较作者:王珂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15期摘要:二十世纪初,在各种思潮的刺激下中国爆发了文学革命,众所周知在进行了文学革命之后现实主义写作成为国内占主体地位的文学创作。
而在文学革命初期的时候对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以及写实主义这三个定义是模糊不清的,经常被混为一谈。
就如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的“三大主义”,其中一条便是建设写实文学。
所以在早期,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和区分,甚至可以说中国文学领域在一段时间里将这两者并称为写实主义。
茅盾与鲁迅等人的现实主义观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首先不可否认的是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两者之间本质内涵相同,其次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都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
“在19世纪中后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已经渗透到包括文学在内的许多学科领域,以科学的思维为立场,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结合起来,主张一切东西都要经过实证”[1]。
而且两者目的都是通过直接、客观的描写来揭露现实生活的丑恶和阴暗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将笔触深入到20世纪初病态的现代社会,采用写实的手法再现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丑恶。
由此可见,茅盾提倡的自然主义写作理念与现实主义在本质上是没有太大区分的。
二者在原则性上确实没有太大区分,界限比较模糊,具有极大相似性,不止在中国,世界文学界对二者都是经常混为一用。
在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将二者混用,除了因为这两大思潮本身的相似性造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
茅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这篇文章中首先指出了在陈独秀等人进行文学革命之后的新派小说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学习自然主义的创作手法。
因为自然主义主张表现全体人生的真的普遍性同时也表现各个人生的特殊性,它在描写手法上追求绝对的“真”与客观必须事事实地考察,可以弥补当时新派小说中的缺陷。
他强调在写作手法方面自然主义要比现实主义更加客观,可以看出这两者相像但是又不尽相同,各有各的侧重与优势。
鲁迅和茅盾现实主义作品比较
鲁迅与茅盾的现实主义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珍品。几十 年采,人们一直在阅读、学习和研究它们,从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营 养,研究的成果是惊人的丰富,但从比较的角度探讨两位大师在现实 主义小说创作上的特点和得失,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又直接影 响到对鲁迅和茅盾文学创作艺术的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甚至也影 响到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特征和走向的正确理解。
鲁迅和茅盾都是开放型的现实主义作家,以本民族文化为土壤, 开放地吸收了包括象征主义、自然主义等多种西方文学流派的营养, 取精用宏,把他人的精粹化为自己的血肉,他们现实主义的小说也因 此而更具活力。
总之,鲁迅追求揭示灵魂之深,茅盾追求反映现实幅度之广,鲁 迅小说可以从深中见广,而茅盾小说因广而往往难求其深,在今后现 实主义小说发展过程中,茅盾小说的特点应将融合于鲁迅小说揭示 灵魂之深的特点,得到繁荣发展。
本文从文艺观、创作重心,人物塑造、表现手法等方面论述鲁迅 与茅盾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上的基本视点和艺术追求。
鲁迅与茅盾的创作都有明确的社会功利性,是典型的人生振作
1
家的代表,都在“为人生”的旗帜下从事创作。鲁迅小说具有鲜明的启 蒙主义色彩,每一部作品都是对封建专制的呐贼和冲击,暴露封建思 想文化的罪恶,揭破国民性的弱点,展示人的精神创作与危机。而茅 盾的小说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重在反映剖析社会,在某种程度上 是对社会科学命题的诠释,政治色彩浓郁。
知识分子从来对社会负有重要的责任,另一方面,社会动乱又是有增 无减,黑暗直逼到你的眼前,在这传统和现实的双重作用下,知识分 子很自然就会形成一种普遍的功利主义倾向,无论从事什么活动,头 一件事就是掂量它对社会的意义,一谈到文学,也总是首先去考虑它 的读者效应。并不是不懂得文学的审美价值,但既然认定了那是一个 非审美的时代,也就自然要把这种价值搁在一边,先来讲究它的功利 意义。”…这是鲁迅和茅盾的最为相似之处,他们都断不能接受来自新 文化运动内部的“为艺术而艺术”观点,鲁迅在谈他的创作思想时曾 说:文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他将文艺的功利目 的,由“为人生”具体化为“改良人生”。茅盾与坚持“为艺术而艺 术”观点的创造社之间的论争,广为人知,他在《“大转变时期”何 时来呢?》一文中写到“他们(笔者注:指中国“为艺术而艺术”作 家)日日想沉醉在‘象牙塔’内实在并未曾看见‘象牙之塔’是怎生 一个样子。他们可怜的很,只能使中国文人用旧的几句风花雪月的滥 调,装点他们的唯美主义的门面”, “提倡激厉民气的文艺”,与鲁 迅力主的用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文学,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文艺 的功利性问题,可以说是面对共同命题所作的本质相通的回答。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
鲁迅与茅盾历史小说的叙事学比较作者:李雪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4年第05期摘要:鲁迅的《铸剑》与茅盾的《豹子头林冲》均属于短篇历史小说,学界对于二者的比较,主要是有关思想主张和文学主张的研究,很少涉及到对其艺术技巧尤其是叙述技巧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因此,本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一下《铸剑》与《豹子头林冲》。
关键词:历史小说比较《铸剑》《豹子头林冲》叙事学引言茅盾在《故事新编》出版后不久指出:鲁迅是“借古事的躯壳来激发现代人之所应憎恨与应爱”[1],其实这也是他自己创作历史小说的出发点。
鲁迅从1922年创作第一篇历史小说《补天》开始,直到1935年共13年的时间仅创作了8篇历史小说,并于1936年集结成册出版。
茅盾的历史小说相较于鲁迅则更为稀少,仅有3篇,即《大泽乡》《豹子头林冲》《石谒》,均创作于1930年。
他们的历史小说,虽然在他们整个的创作中所占比重不大,但都以“借古讽今、古为今用”为创作宗旨,散发出了独特的魅力。
而在创作过程中,二人又有着各自独特的创作方法。
《铸剑》取材于《列异传》和《搜神记》,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原文未曾出现的细节和改动,如为了表达主题,增加了黑衣人这一人物。
其中,主人公眉间尺是一位具有犹豫、怯懦与果断、残忍的双重性格的人物。
《豹子头林冲》取材于《水浒传》,情节也是有所改动的。
如作者改写、虚构了林冲的出身,将林冲的出身改写为一个农家子弟。
因而林冲被塑造成了“具有农民的忍耐安分的性格,然而也有农民所有的原始的反抗性”的人物形象。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发现这两部小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因而将二者加以对照。
但对二者的比较,关于其思想主张和文学主张的研究多于对其艺术技巧尤其是叙述技巧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因此,本文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一下《铸剑》与《豹子头林冲》。
一、叙事时序(一)关于叙事时序“时序研究事件在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叙事文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
两种现实主义文艺观指导下的小说创作——鲁迅与茅盾小说创作比较研究之二
两种现实主义文艺观指导下的小说创作——鲁迅与茅盾小说创作比较研究之二作者:张海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8期张海鹏(赤峰学院学报编辑部,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由于鲁迅和茅盾都提倡为人生的文学,都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致使我们经常将二者的文艺观混淆起来。
实际上,从“五四”时期,鲁迅和茅盾对文学艺术的态度便有了尽管细微、但却重要的区别。
这种区别的核心之点就在于鲁迅更重视真实地表现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感受,而茅盾则更重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观察、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鲁迅;茅盾;文艺观;小说创作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8-0138-06一由于鲁迅和茅盾都提倡为人生的文学,都坚持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向,致使我们经常将二者的文艺观混淆起来。
实际上,从“五四”时期,鲁迅和茅盾对文学艺术的态度便有了尽管细微、但却重要的区别。
这种区别的核心之点就在于鲁迅更重视真实地表现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感受,而茅盾则更重视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观察、研究和认识。
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鲁迅号召作家“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1]。
在《随感录四十》中,他提出“是黄莺便黄莺般叫;是鸱鸮便鸱鸮般叫”、“叫出没有爱的悲哀,叫出无所可爱的悲哀”[2]。
在《华盖集·题记》中,他公开否定了“深入山林,坐古树下,静观默想,得天眼通,离人间愈远遥,而知人间也愈深,愈广;于是凡有言说,也愈高,愈大;于是而为天人师”、“能洞见三世,观照一切,历大苦恼,尝大欢喜,发大慈悲”的所谓“伟大的人物”,提出“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3]的创作主张。
鲁迅这些论述的主要精神便是主张真实地表现作家、艺术家对现实的人生感受,大胆地敞露自我的心灵和对现实的感情态度。
他承认作家、艺术家和自我的有限性,因而也不认为作家可以脱离开自我的实际人生感受而去表现所谓客观的真理。
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汉语言文学革命与自由的双重变奏——试论茅盾《蚀》三部曲中女性的人生道路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茅盾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也是现代中国革命家,在茅盾的创作系列中,《蚀》三部曲有着独特的意义,其中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反映了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革命时期女性在革命浪潮中的“众生态”,具有无可辩驳的文学史意义。
研究这些女性形象,参照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特别是鲁迅的《醉眼中的朦胧》、茅盾的《从孤岭到东京》等文献,透析茅盾对于五四人的解放与革命关系的体验,总结茅盾小说塑造女性形象的成功经验,对于当下文学的“革命”书写,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序言: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从当时社会语境来介绍茅盾的《蚀》三部曲,结合大革命失败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及社会现状;1.《蚀》三部曲中女性形象分类概括,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传统东方型女性,二位转型期女性,三位西方型女性;2.革命与自由:几个典型女性形象对于革命的态度和个人追求,她们对“革命”意义理解的粗浅,对“自由”意义阐释的局限,使得她们往往在一个目标追求落空之时以另一个目标的替换来达到心理的满足,可以算作是一种代偿行为表现;3.茅盾女性形象塑造的成功之处并分析形成该特色的影响因素,如“双性化”特征、“边缘性”的生存地位及异化的生活状态等;4.后革命时代的女性书写——茅盾女性书写的当下启示。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1.阅读茅盾的《蚀》三部曲,阅读《革命文学论争集》,阅读《中国现代文学史》(钱理群的《现代文学三十年》、朱栋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严家炎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等相关章节)等相关文献资料;2.对中国现代革命与文学书写的关系有整体性了解;3.回到当时的文学史发生现场,结合茅盾的《从牯岭到东京》,《中国新文学史料》1918-1980年连载的“茅盾自传”,分析三部曲产生的社会语境和作者意图;4.结合中国革命和现代文学的总体进程,阅读太阳社和后期创造社提倡革命文学,及关于“革命文学论争”材料,评价茅盾小说中的女性形象;5.结合新世纪以来作家的“革命”书写,管窥茅盾写作的当下启示。
鲁迅茅盾短篇小说思维比较
鲁迅茅盾短篇小说思维比较
李丹
【期刊名称】《唐都学刊》
【年(卷),期】2001(017)001
【摘要】鲁迅和茅盾的短篇小说,各俱特色,显现了二者思维的差异.鲁迅的心理态势是内倾型的,他的创作思维具有形象思维浓厚,即视觉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文本的话语间是聚合关系,具有共时性、可写性等特色.茅盾的心理态势则表现为外倾型,他的创作思维具有抽象思维厚重,即言语思维和社会性思维的特点,文本话语间是组合关系,具有历时性、可读性等特点.
【总页数】4页(P92-95)
【作者】李丹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鲁迅茅盾短篇小说思维比较 [J], 李丹
2.茅盾短篇小说艺术发展管窥(下)——为纪念茅盾诞辰九十周年而作 [J], 艾光辉;程新屏
3.茅盾短篇小说艺术发展管窥(上)——为纪念茅盾诞辰九十周年而作 [J], 艾光辉;程新屏
4.双峰並峙各显峥嵘——试论鲁迅与茅盾短篇小说的艺术构思 [J], 刘焕林
5.茅盾创作转变期的“前奏”——读茅盾的三个历史短篇小说 [J], 曾广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鲁迅与茅盾对文学核心价值的不同认识
作者: 聂国心
作者机构: 广州大学文学思想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出版物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34-138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鲁迅;茅盾;文学的核心价值
摘要:鲁迅与茅盾都是文学功利主义者,都经历过由启蒙文学向左翼文学的转变。
但鲁迅坚守文艺是作家个性和人格的展现。
他的创作重心的转移呈现出长时间的"写新的不能,写旧的又不愿"的徘徊和苦恼。
茅盾则没有把作者的个性和情感看成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核心因素,他所强调的,就"内容"而言,是文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性,就"形式"而言,是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创新。
他的创作模式的转换比较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鲁迅小说与茅盾小说的异同
[摘要]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先驱者,茅盾是革命文学的代表者。
他们的小说存在着两种现实主义:一种是伴随着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鲁迅小说是这种形态的杰出代表;一种是伴随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革命的历史需求发展起来的,茅盾小说在这种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中起了关键作用。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这两种形态小说从来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
本文从题材选择、叙述风格和对理想爱情的认识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两人小说的异同。
[关键词]鲁迅;茅盾;文学革命;革命文学;叙述风格
鲁迅和茅盾都是中国新文学的先驱,他们都在“为人生”的旗帜下从事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是我国新文学战线上两面光辉的旗帜。
鲁迅和茅盾所处的时代大致相同,都是中国近代最黑暗最腐朽的时期。
他们写的反映现实的小说各有侧重,又相互交错,共同揭示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历程.鲁迅的小说“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茅盾的小说却奠定了革命文学的基础,他们开创了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两种典型模式,而这两种形态小说是彼此交织、相互联系的。
但它们在思想意义、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上却有着明显差别。
一、题材选择的不同
鲁迅和茅盾的小说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作家主观的思想感
情,它们都是时代的产物,都具有史诗的性质,都可以作为生动形象的“历史教科书”。
20世纪30年代在谈及自己的著作时,鲁迅说到:“谈到‘为什么’做小说里,以为必须是‘为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1]59从自己所关心的社会现实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首先,鲁迅的小说为我们展示了浙东市镇的乡土世界。
他通过《故乡》、《药》、《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描写了润土、阿Q、祥林嫂、爱姑、华老栓等农民形象,描写了他们精神上的愚昧和封建权势压迫下的不幸人生。
《药》描写了革命者命运的悲哀和民众的愚昧;《明天》写出了寡妇单四嫂子丧子的悲痛和巨大的空虚以及镇民的冷漠;《离婚》写出了旧的意识形态对女性的伤害和民众产生的无形的精神奴役,而《阿Q正传》则以一个市镇社会的“流浪者”为代表,综合性的艺术再现了中国人的精神总特征。
其次,鲁迅描绘的另一主要题材是知识分子。
鲁迅通过《狂人日记》、《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等小说深刻洞察各类知识分子在当时环境中的心理变形、精神创伤和心理危机。
有孔乙己、陈世诚那样的为科举制度哄骗一生的“科场鬼”;有鲁四老爷、四铭等那样的假道学;有方旋卓、高千亭等假知识分子;鲁迅主要讽刺他们的迂腐、“无行”和“无文”,同时,又刻画了一类真正的现代知识分子,如吕纬甫、魏连殳、涓生、夏渝、狂人等。
他们接受现代科学思想与价值观
念,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历经精神痛苦和迷惘追求生存的意义。
鲁迅侧重的是描绘他们在改造中国的种种热情失落后的失望、愤激、忏悔、颓废和沉沦。
对农民的描写,茅盾继承了鲁迅的传统,他的短篇小说《泥泞》,表现了农民的愚昧以及在社会政治变动中遭受的摧残,在农村三部曲中,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在由消极忍耐到觉醒反抗这样一个表化历程中被展现出来,对知识分子的刻画则描绘了他们从单纯反抗封建婚姻制度等对个人的压迫到投身群众斗争行列的历程。
但是,在人物形象系列方面,茅盾进行了资产阶级与时代新女性的创造,这是继鲁迅之后的创新。
首先,资产阶级形象的刻画。
《霜叶红似二月花》中与地主阶级顽固派相对抗的轮船老板于伯申;疯狂镇压工人运动的吴荪甫(《子夜》),抗战初期加入爱国斗争行列的何耀先(《第一阶段故事》、严仲品《锻炼》),抗战中后期在人民民主运动中找到出路的林永清夫妇(《清明前后》);茅盾作品写出了20世纪前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特征,展示了中国现代不同阶级的不同特点,具有历史的具体性。
其次,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的创造。
茅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我所着力描写的,却只有两型,静女士、方太太属于同型;慧女士、孙舞阳、章秋柳,属于又一的同型。
”[2]179前者与传统的东方女性有更多精神联系,和谐,柔美;后者在道德观念、生活追求、性格、气质上都不同于东方女性,是受着西方欧风美丽的新思潮影响产生而
成,她们即不依恋感伤于‘过去’亦不冥想于未来,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3]524,她们本来不是革命者,但是“只要环境转变,这样的女子是能够革命的”[4]78无论是《蚀》里的慧女士,孙舞阳,《虹》里的梅行素,《子夜》里的张素素,作家肯定她们的思想性格的反封建的叛逆精神,真实地描写她们可能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
“是经过马列主义理论透视的,具有鲜明的理性色彩”。
[5]122作者塑造的新时代人物形象系列,宣告了由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开始。
二、叙述风格的不同
风格是作家长期匠心独运的结晶,作为大师级人物,鲁迅和茅盾的叙述风格,都有其独特性。
鲁迅的小说很少描写背景,他主要用力于人物塑造,是写意式的剪影式速写:用墨俭省,直画灵魂,如孔乙己、祥林嫂的刻画。
而在人物刻画上,又专画眼睛,用最特征的语言动作展现内心。
鲁迅写人,运用了中国文学传统的“白描”,即“有真意,去粉饰,少造作,勿买弄。
”《故乡》对中年闰土麻木呆板的心灵的展示、《祝福》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也都可以看到这一点,表现了鲁迅精致的观察、语言的贴切与表现的节俭。
茅盾更注意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与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茅盾总是从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变化中突出人物性
格的发展,又特别关注人物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的变化。
例如《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的塑造,作者十分自觉地把他置于多方面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来加以刻画,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鲁迅小说的叙述风格超越一般的写实主义,采用了象征叙述技巧。
比如《药》,从象征意义上看,作者以这一迷信行为作为象征结构的基础,去表现民众的“病”必须用革命者的“血”来治疗,这一叙事结构大大深化了故事的浅层意义。
茅盾对象征手法也广泛运用,他的小说从书名到人名,均有象征,如《蚀》用日蚀、月蚀象征黑暗对光明的得势于一时的遮掩,《虹》借希腊神话象征人物走出黑暗王国之后的绚丽与幻美。
《霜叶红似二月花》改动杜牧诗句,象征早期似是而非的革命者,小说人名的设置就带有依稀可见的象征色彩。
如《虹》中梅女士名曰“行素”,隐喻她独立不倚的“向前进”精神。
《春蚕》中那条被小火轮排挤的几乎倾覆的“赤膊船”则使人联想到岌岌可危的农村自然经济和农民的命运。
不同种类的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使茅盾小说增添了可以激发读者联想的诗绪,成了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颇有成效的补充。
三、对爱情的认识
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中,男性对女性进行思想启蒙,启蒙的目的是静待着对方思想的觉悟与灵魂的觉醒。
子君的宣言并不表明她对自由爱情已经有了完全的现代意识,“叛逆旧习惯的激情宣誓,而
不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更不是思想观念转变之后自主的选择”。
由此可见,他们结合前,由于“男性唤醒与引导”[6]82,为了理想,他们冲破阻碍走向成功,一旦自由结合,原先以导师和启蒙者角色出现的男性立即“失语”。
收获之后又如何恰当言语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思想话题?对此,男性失去了可以继续启蒙的话题和现实生活中引领女性继续前行的能力。
《伤逝》中鲁迅敏锐地发现了这种过程中不可免的矛盾与混乱。
涓生在完成爱情启蒙之后,一下子失去战斗力和努力奋斗的目标,对子君渐生厌烦并最终走向对子君的离弃。
茅盾小说《创造》继承了鲁迅的体现男性自由爱情启蒙的特色,同时宣告了爱情小说中男性自由爱情启蒙话语的终结。
小说中男主人公君实对“理想爱情”的追求认真又执著,他的理想夫人的标准,“是指她的性情见解在各个方面都和我一样,行动可解放些但不能轻浮放浪,心胸可宽大但必须注意家庭中为妻为母的责任。
”对爱情的态度带有明显的现代色彩,他对理想爱情启蒙话语不仅出现在婚前,而且延伸到了婚后。
启蒙完成以后,作者将自由爱情婚姻行为规范缺失的矛盾上升到了现实爱情与现实生活的冲突,男性拥有的启蒙话语优势丢失转为被启蒙,人应该不断前进,宣告了社会兴趣由思想解放道政治革命的开始。
综上所述,鲁迅与茅盾的爱情小说共同展示了男性自由爱情启蒙话语形式和内容的变化,显示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中,自由爱情生活中男主动女被动的现象,同时也刻画了爱情自由背景下的婚姻发展
的轨迹;打破旧的规范却没有新的规范——打破旧规范的同时设立新的规范。
总之,鲁迅小说更重视内部思想表现的广阔性,更重视内部思想结构的宏伟性;而茅盾小说则更重视外部社会表现的广阔性,更重视外部社会结构的宏伟性。
鲁迅的小说对社会作文化的观照,茅盾则以重大题材反映在社会冲击下的动态人生,对社会更多地作政治和经济观照。
他们以不同的创作个性创造了中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两种典型模式,他们之间的相似性和相异性表现了文学互通互补的规律。
【参考文献】
[1]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茅盾.从牯岭到东京[C]//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茅盾.写在野蔷薇的前面[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4]钱里群.心灵的探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王富仁.现代作家新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
[6]李玲.想象女性:男权视角的女性人物及其命运[M].中国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