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被误解的一种美
20126212
吉京春秋战国群雄争霸,百家争鸣,我独爱道家;道家学派流传千年,人才辈出,我最敬老子。在我心里,庄子可亲可爱,洒脱不羁,是出世的天才;而老子却可敬可畏,苦思冥想,是入世的智者。老子之可敬,在于他出于对全人类的爱,而独自背负了许多苦难。在我看来,庄子的哲学总让我想起一句诗“今夜我不想人类,我只想你”,这哲学是个人的哲学,是享乐的哲学,只适合自斟自饮,自弹自唱;而老子却只想着人类,而不是自己,老子的哲学是普世的哲学,是苦行的哲学。既然是对全人类的教化,所以必然朴素简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子的哲学被误读而变味,也不知道是谁,将老子的《道德经》释义为神秘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代表之作,仿佛读懂《道德经》,就能飘飘然羽化而登仙了,这样的一种附会并非老子的本意。老子的哲学——“道”,虽然高深而超前,但是依然是朴素的理论,是生活的哲学,而将老子神化,将《道德经》玄化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属于过度解读了。
天之道——老子的宇宙观
《道德经》开篇就是大手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开篇讲“道”,不可名状。再说天地万物,说“道”就孕育在这一片浩淼之中,是众生的开端。古时人类认知水平有限,对自然神秘的力量敬畏,由此臆想出神灵的存在,解释未知的一切。而老子却形成了明晰准确的宇宙观——这是怎样非凡的智慧。脱离桎梏本就很难,创造新思想更是难上加难了。
在他的思想里,道是一种气,既不实在,也并不空虚,“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这种气绵绵不绝,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世间万物皆在这样的一种此消彼长之中。老子的修行是倔强的,同时代的学问家们研究的思想,都是在现有认知上的加工,是顺流而下;而老子偏要溯流而上,他探索着宇宙的本源,《道德经》就是他的不屈不挠的追问,他试图去解释道:“道冲,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说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道之精妙于俗人说,犹如对夏虫而语冰。老子想必苦闷于语言的匮乏,无法向俗人传授他所感知的一切。
《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我不懂哲学,却记住了这句话,道这种东西,仿佛盘古开天辟地,让世界由混沌变清朗的那种震撼。在老子的宇宙观中,“道”这种力量超越了时间,空间,情感,凌驾于万物之上犹如命运。这种道表现于自然世界中就是自然规律。而所谓的“德”,就是指万物所体现出的本性。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仁”并非指人的精神,而是说自然不对任何事物有所偏爱,顺其自然。想必老子思索天道,常常会觉得天地浩大,人如蝼蚁之渺小。认识自己的渺小,是最不容易的,因而老子清醒。老子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句话让我想起《圣经传道书》:“一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圣人们站在高处,才明白一切都是空茫和虚无。老子哲学之所以丰满而精炼,就在于他的清醒,他自知渺小,反而更能感知浩大的宇宙。而反观孔子,将自己看
的太重,一会儿说有神论,一会说无神论,糊里糊涂,也只能坠入浑浊的尘世,看不见宇宙的奥义。而从宇宙观而来形成的人生观与国家观,这是直白袒露的,清醒自知的。木心说:老子是阿波罗式的冷静观照,光明澄澈。老子是古典的,苦行的。老子内敛克制,以少胜多,以柔克刚;老子的智慧,是理性而慈悲。
人之道——老子的修身观
如果说孔子之道,在于治国平天下,那么老子之道则在于修身养性。老子爱人类,爱得肝肠寸断,他怀着温柔而慈悲的心情写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人若如水,就不会遍体鳞伤,也不会破碎,水清澈,可荡涤尘埃;水谦逊,可甘处低位;水柔软,可安抚躁动,水清凉,可浇灭妄念;水刚强,可滴穿顽石……最重要的是,水永存,可如冰冷硬,可如雾游荡。水能去任何地方,以各种形态。“水德”是充满生命力的哲学,是老子人之道的具体表现。因为简洁直白,反而有无数理解的空间,从而常读常新。老子的哲学总有无限新意,等待着人的采撷和内化。
一般书生、庸常,及至学者大儒,都说老子消极、悲观、厌世,因为老子的为人之道主张着退、弱、守和柔。可在我看来,他只是不忍罢了——他不忍人类受苦难。他时刻关注着人类的悲欢,因此他才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若非自人本位的思想出发,这天地又何来仁与不仁一说呢?他若不深深悲悯着人类,又为何要发出这样的诘问?凡人的愚昧无知,刚愎自用,才让老子心灰意懒,生出厌世悲观消极等种种情绪来。
天地为炉,万物众生谁不是在苦苦煎熬。偏偏有老子,以众生的痛苦为痛苦,以众生的煎熬为煎熬,苦口婆心,传授别人做人为人之道。《道德经》第九章讲“功成身退,天之道”实在是大智慧,知足方能长乐,然而人非得吃足苦头才能明白这个道理。第十八章简直如同俏皮话“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仁义智慧孝慈忠诚只在乱世显现,盛世的人们,不需要这些品质,既然如此,又何必努力去做个这样的人呢?老子对人类的爱及至溺爱,恨不得承受一切本该人类所承受的,使别人轻松畅意。他的为人之道,精髓在于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争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问题,木心说老子的哲学是伤心人语,看透人性的不可救,索性让大家回到原始状态,消弭了人类的差距——如美与丑,智慧与不智,这些辩证存在的对立统一是老子探讨的重点,老子主张人类放下一切欲望,清静无为,自己却如何也放不下——他怎能放得下?他游离于尘世之外,却抛不下尘世的羁绊,如何不矛盾与痛苦呢?智者有了悲悯,想使人得救,那便是圣人了——如耶稣,如老子。耶稣有《旧约》,老子有《道德经》,字字泣血,只愿别人从中寻找到得救之道。
国之道——老子的治国观
老子的治国观,完全是从修身观演变而来的,他的理想国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无为”就是顺其自然,不打破平衡,无为而治,那也就不需要皇帝的权力,从根源上切断了其成为暴君的可能。在老子心中,国家仅仅是人民的聚合体,是纯物理的,不会发生化学反应的事物。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他又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小鱼小虾煮在一锅里,要小心翼翼,火大了煮烂,火小了没滋味。君主治国,羁绊甚多。这话放在现在来说,就是扯淡。国家如此,君主何称之为君主?道家之所以不如儒家流传广泛,完全是在于老子低估了人的欲望(尤其是统治者的欲望),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老子只能哀哭,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