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
![中国千年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赞宁](https://img.taocdn.com/s3/m/01705fe8551810a6f5248685.png)
译。[]P3这四条至今仍是我们引进外来语的 "7(5) 基本方法。
第二, 梵语与胡语之间的区 “ 他指出了 别:……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 纯梵语。二雪山
之北是胡。……三亦胡亦梵……。 ” 进而又指出了不辨胡梵而造成的译经“ 三失” 现象: “ 一改胡 为梵, 不析胡开, 胡还成梵, 失也。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三不知有重译, 失也。 当 初尽呼为胡, 亦尤隋朝已 来总呼为梵, 所谓过扰不及也。他认为: ” “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何那?自 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P3 5) "7(5- 4在道安所在的时
Hale Waihona Puke 例:今立新意, 成六例焉。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 一例, 华言稚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1P3 7(5) 这六例是赞宁有关翻译的重要观点, 全“ 篇幅的 1 , 占 论” / 详细论述了佛经翻译应当注意 3 的重大问题, 提出了前人在认识和实践方面的种种失误, 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首先, 他讨论了如何处理译意和译音之间的关系, 并举例说明:・・ 译字不译音, “・ ・一 即陀
或直接从原作重新译出更加可靠的译本来, 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第四, 粗言细语” 所谓“ 是指佛经中 有两种不同的言辞— “ 沉尔平语言辞” 典正言辞。 和“ ” 陈福康【]P0认为这是指佛经原作文辞有雅俗之分; 5(5) 但赞宁在此例中同时提出, 区别原作言 辞风格的雅俗之分还要看发音是否纯正。 赞宁接着在第五例“ 华言雅俗” 指出: 中 “ 且此方言语, 稚即经籍之文, 俗乃街巷之说, 略同 西城。他认为, ” 译作语言风格同 样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情况:一是雅非俗, “ 如经中用书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颇等语是。三亦 稚亦 非学士润文, 俗, 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 相投者是。[] 5) "7( 5他虽然没有论述如何处理原作和译文风格雅俗问题的方法, P 但分别举例 说明了不同的现象, 其意不言自 译者应从语义和发音上区别不同风格, 明: 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第六例是关于佛经中“ 直语” 密语” 和“ 的翻译方法。赞宁认为: “ 二种作句, 俗为直, 涉 涉真 为密……”7(5) []P5陈福康对此的解释是: 是指用较通俗的话直译,密” “ 直” “ 是指用较隐秘的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
![第3讲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https://img.taocdn.com/s3/m/fd1f2df60242a8956bece444.png)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支谦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 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 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 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 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 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 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的佛经翻译:道安
1.“《般若经》三达(指通达三世)之心,覆面(指释迦牟尼)所演,圣必 因时,时俗有易,而删雅古以适今时,一不易也。”佛经为释迦牟尼 针对当时的社会情况所说,而时俗已经发生了变化,要使经文所表述 的古代思想适合当今的社会环境,是不容易的。 2.“愚智天隔,圣也。”佛陀的智慧与一般百姓的思想相隔悬殊,要使佛教的思 想为世人所接受,也是不容易的。 3.“阿难出经,去佛未久,尊者大迦叶令五百六通(指具备六种神通的 五百罗汉)迭察迭书,今离千年而以近意量裁,彼阿罗汉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而平平若此,岂将不知法者勇乎?斯三不易也。”当初,迦 叶主持第一次结集,阿难诵出佛经,五百罗汉加以审定,尚且小心谨 慎,今天从事翻译的人要以自己的领会转达佛意,就更不容易。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支谦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 一定的影响。 支谦过分追求美巧,而且删削较多,在很多程度上损害了 译本的忠实性。但从三国到西晋,支谦所开创的译风,占 据着重要地位,它使佛教普及化,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 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因 循本旨,不加文饰”。
法句经序 Preface to the translation of Dharmapada 出三藏记集 A Collection of Records on the Emanation of the Chinese Tripitaka 文refined 质unhewn 直straightforwardness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a124466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e.png)
玄奘:西天取经的佛经翻译家玄奘(602—664),俗姓陈,名袆,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
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他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
玄奘生长于隋唐时代。
他的父亲陈惠,平时潜心学问,一生不做官,很为当时人所景仰。
玄奘法师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聪明绝顶,悟性特高,深得父亲的钟爱。
八九岁就开始攻读古代的经典。
中国在南北朝时代,佛教大为流行,当时,出家做和尚的人很多,他的二哥陈素,法名长捷,就是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当时洛阳有四个道场,其中有不少佛学名家。
他这位哥哥对弟弟的学业极为关切,常约他到道场学习佛经。
隋炀帝大业十年,朝廷决定要度27个和尚,举行公开考试。
那时玄奘法师才十多岁,又因读经时间太短,没有被录取。
他惆怅徘徊在公门旁边,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
他说:“我要远绍如来、近光遗法。
”郑善果听到他要继承释迦的事业,弘扬世尊的遗教,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把他录取。
并向同僚表示:“我这次要度这个孩子成和尚,是因为想到诵业易成,风骨难得。
我看他很有成佛的风骨,将来必能成为佛门伟大的人才。
”就这样,玄奘法师在净土寺出家了。
玄奘法师在净土寺跟严法师学《摄大乘唯识论》(是综合大乘要义的典型著作),兴趣极为浓厚。
由于他一听就懂,再看一遍就全部记得,很使大家惊奇,于是就请他担任复述。
这时他虽然还是一个小孩子,可是已经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四年后,他同哥哥离开洛阳到四川,玄奘法师是个求知欲极强的人,他精通佛教经典,在四川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
因而又想东归访求高人,不料哥哥坚决拦阻,不肯放行。
他不得已,只好私自和商人结伴乘船东下,路过荆州天皇寺,讲学半年;再向北走到相州(汤阴县),向休法师质疑问难;到赵州,跟深法师学《成实论》(佛教小乘“经部”的要典)。
然后才入长安大觉寺,跟岳法师学《俱舍论》(小乘“一切有部”的要典)。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27a759f7770bf78a6529548a.png)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中西翻译史
![中西翻译史](https://img.taocdn.com/s3/m/e3d7aa828762caaedd33d461.png)
第一章当代研究视角下的翻译史1. 翻译产生是出于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际需求2. 宗教典籍的翻译持续了上千年,而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译者们确立了对翻译的基本认识,这包括翻译的性质,基本的方法,质量标准等等。
3. 文学翻译在传播文化、丰富本国文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探讨翻译的作用、方法。
4. 非文学翻译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多,使翻译的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一个专门的职业领域。
第二章中国翻译史的分期1.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转向与三个根本性的突破指的是什么?两大转向:语言学转向与文化转向;三个根本性突破:从一般层面上的语言间的对等研究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关注译作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不再把翻译看成是语言转换时的孤立片段,而是将它放在文化语境中去研究;(Page 32)2. 为什么说1898年正式拉开了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帷幕?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催热政治小说翻译;严复提出”信、达、雅“;林纾版《巴黎茶花女遗事》(Page 36)第三章中国的佛经翻译1.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特与著名译者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无原本,凭外来僧人的口授;译者多是外来僧人,因此译经往往合作完成,即”集体翻译“,总体的翻译水平不高。
由于没有政府的支持,译作零星。
译本中有详细的注释。
由于缺乏经验,一般采用直译。
(Page 47-48)译经的始创者安世高2. 两晋和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脱离了私人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译场有了较细的分工;传译与讲习相结合,因此使翻译带有研究性质;原本往往不止一种;理论与技巧加强:五失本、三不易、八备说、依实出华等。
第一个中国译者道安,鳩摩罗什3. 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与著名译者译者不再进行讲习研究,单独进行翻译,译场规模较前一阶段小了;译场分工完善,对于译者能力极为挑剔。
佛经翻译之巨星玄奘4.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翻译方法对佛教的中国化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借用道家概念来类比佛经概念,很容易为中土人所接受,这使印度佛教找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结合点,也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f201a356b84ae45c3b358c4a.png)
释道安,东晋时期杰出的佛教学者,主持
译事过程中,总结译经的经验与困难,归纳 出佛经翻译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观点。 由于佛经翻译存在着五种情况无法与梵文原 意相符,与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因此道安 提倡直译,主张译笔宜力求质朴,此一观点, 影响日后的翻译甚大。
鸠摩罗什,东晋时后秦高僧、国师、著名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中国古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汉代翻译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准,中文以京语 (即国语或官语)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为 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而依约定俗成 之例,仍可沿用。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凡译书者,于华文、西文及其所译书 中所言专门之学,三者具通,斯为上 才;通二者次之;仅通一则不能以才 称矣。
他强调,作为优秀翻译家,必须精通 华文和西文,并懂得与所译之书有关 的专门学问。只有这样,所译出的书, 才是好译本。因此,欲求译才,必自 设翻译学堂始;
强调对翻译人才的培养。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玄奘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点: (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2)“五种不翻”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玄奘与翻译
![玄奘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38a79ff941ea76e58fa047f.png)
字逐句信笔直译之译法,以求最大限度地将佛经准 确地传译给中国读者。 2.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及“五不翻” 原则。 2.1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标准 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 持原文风貌;所谓“须喻俗”,就是指译文语言必 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
五不翻”原则
(二)态度严谨,着笔审慎,译前广罗名本,校
勘异同,择善而从。 因为传本的不同,有的字句之间相差很远, 校勘各本异同,有所根据,作出判断,订正 舛文。 (三)语言精确,确台原籍,直译意译,不拘 一例。 (四)重译经论,参考旧译,订正前失,使之益 臻完善。
四、玄奘的翻译贡献
1.佛经“新译”的创世人 玄奘开创了“新译”的里程碑,提倡忠于原本,逐
唐代高僧。洛州缑氏县(河南偃师)人,
俗姓陈,名袆,乳名江流,法名 玄奘,唐朝
第一高僧。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 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二、玄奘的翻译作品
玄奘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寺 等地译经七十四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超过了与他 并称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四大家的鸠摩罗什、真谛和 不空三家翻译数量的总和。 1.《大唐西域记》 由玄奘口述,弟子窥基笔录,将十七年艰难求法行 程中经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传闻得知的二十八个 以上的都城、地区、国家的各种情况,整理成《大 唐西域记》十二卷,成为研究古代中亚、南亚各国 (如阿富汗、巴基斯、《成惟识论》
所翻译的经论以法相惟识学为中心,译出瑜
。
伽行派一本十支各论 3、译出小乘有部的《俱舍》、 《婆沙》等 阿毗达磨(论书),还在玉华寺译出《大般 若经》
三、玄奘的翻译理论
(一)集体翻译,分工负责,有计划地进行。玄
3---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1)
![3---鸠摩罗什和他的翻译 (1)](https://img.taocdn.com/s3/m/9a97d40516fc700abb68fcb0.png)
依实 出华 一、如何看待鸠摩罗什的‚增删‛问题?
两个问题
二、鸠摩罗什的译文是否‚华美‛?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 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 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 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 畅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其人近出,未久之间, 于后宅舍,忽然火起, 四面一时,其焰俱炽。 栋梁椽柱,爆声震烈, 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
鸠摩罗什翻译思想再探讨
几组概念
译文 异化——归化 神学性——非神学性
鸠摩罗什 VS Benjamin
Benjamin:
Selbstgeltung
自身价值
„Denn kein Gedicht gilt dem Leser, kein Bild dem Beschauer, keine Symphonie der Hörerschaft“
(‚没有一首诗为读者 而作,没有一幅画为参 观者而画,没有一部交 响曲为听众而谱‛)
鸠摩罗什 VS 鲁迅
鲁迅:
——“硬译‛——“按板规逐句,甚 而至于逐字译‛ ——“我的译作,本不在博读者的 ‘爽快’,却往往给以不舒服,甚 而至于使人气闷,憎恶,愤恨‛ ——“这样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 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 法……一面尽量的输入,一面尽 量的消化,吸收,可用的传下去了, 渣滓就听他剩落在过去里。所以 在现在容忍‘多少的不顺’,倒
鸠摩罗什的翻译思想概述(2) ——翻译文体
我国翻译史上有名的译例就是 罗什推敲《正法华经》的译句: 古译原为‚天见人,人见天‛, 罗什译经至此,觉得太过质直, 就与僧睿商量,改译作‚人天 交接,两得相见‛。此译顺应 当时趋向绮丽的文风,讲究译 文的文采。 罗什对译经文体的改革还表现 在他对音译的处理上。僧睿 《大品经序》说到罗什翻译时, ‚……胡音失者,正之以天竺,
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
![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https://img.taocdn.com/s3/m/3a024e3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78.png)
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玄奘(公元602---664年)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
唐佛教学者、旅行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
本姓陈,名,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
他在国内遍访名师,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求得解决。
唐太宗贞观三年,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
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
经历了17年,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
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多用直译,笔法谨严。
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
他是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
鸠摩罗什(343—413年)后秦时龟兹人。
其父原为印度婆罗门,世袭高位,后出家,远投龟兹。
在龟兹与王妹成婚。
鸠摩罗什七岁随母出家,往来西域各国,拜问名师,研习佛典。
他初学小乘,后遍习大乘,并精通汉语,名闻西域各国。
苻秦建元十五年(379年),高僧释道安在长安,极力奖励译经事业,闻听游学龟兹归国的僧人介绍罗什在西域的崇高威望,就劝苻坚迎他来华。
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遣吕光等出兵西域,嘱吕光攻下龟兹时,从速送罗什入关。
建元二十年(384年),吕光攻陷龟兹,得罗什,但因吕光不奉佛,又见罗什未达高年,便以常人对待,还时常使他乘牛和劣马来戏弄他。
次年(385年),苻坚被杀,吕光割据凉州,自立为凉主,罗什随至凉州。
姚兴嗣位,于弘始三年(401年)出兵凉州,凉主吕隆兵败投降,罗什终于得以东入长安,时年五十八岁。
姚兴对罗什十分敬重,待以国师之礼。
弘始四年(402年),罗什住逍遥园西明阁,率弟子僧肇等八百余人开始译经。
据《出三藏记集》,他先后译经三十五部,二百九十四卷。
罗什的翻译事业,成就空前。
在内容上,他第一次系统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在翻译文体上,一变过去朴拙古风,开始运用意译之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开辟了广阔园地。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https://img.taocdn.com/s3/m/2c5ab8c9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f2.png)
古代翻译史中的玄奘翻译是人类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古代,语言和文字的不同限制了文化交流的范围。
然而,一些突出的人物通过翻译使得东西方文化得以交流。
其中玄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翻译家,他们在古代翻译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玄奘的生平玄奘是一个与佛教密切相关的人物。
他的原名叫陈玄靓,生于6世纪中国陕西省渭南市。
他从小就表现出对佛教的浓厚兴趣,后来成为了一个僧人。
他认为如果要真正理解佛教的精神,那么必须熟悉原始的佛经,他因此努力学习梵文,希望了解原汁原味的佛教经典。
然而,那个时代的中国并没有人可以为他翻译佛经,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于是他决定亲自动身前往印度寻找这些古老的经典。
公元629年,玄奘离开了家乡,踏上了长达17年的求经之旅。
他来到印度,不断寻找佛教经典,并将这些经典翻译为汉语。
他在印度学习了梵文,也学习了佛教的其他方面,并结交了很多来自印度、伊朗、中亚等地的学者。
公元645年,玄奘抵达中国的西安,带回了华严经等三百多万字的佛教经典,他的学问和勇气受到了很多人的钦佩。
他后来还创办了大雁塔,将出版物和图书投入其中,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基矗。
二、玄奘的意义玄奘的旅程和成就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首先,他的旅程通过翻译佛教经典,将印度佛教文化引入中国,起到了连接这两个文化圈之间的桥梁作用。
他的译文使得中国人能够领悟佛教的精神,并将佛教文化融入到了中国的思想和信仰体系学中,也促进了汉传佛教学说的发展;其次,玄奘的成就通过翻译文化交流,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扩大了影响力。
他的翻译让印度书面语言的最纯粹的东西被传到了中国——这也是让中国的学者有机会了解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内容,为中国的文化发展留下了重要的痕迹;最后,作为一位求经远行者,玄奘还拓展了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
他经历了长年的行走,跨足了不同的国度和文化,所以他的经历让人们能够认识到世界上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鼓励了世界的整体认知。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76d9a9a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50ca61c.png)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
![中国翻译简史第三讲](https://img.taocdn.com/s3/m/f12e58462b160b4e767fcf78.png)
中国翻译简史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人员最早在周代称作“象胥”或“舌人”。
《周礼·秋官》:“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语说焉,以和亲之。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言辞传之。
”我国第一篇诗歌翻译据说是《越人歌》(《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恋情的诗歌,它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据楚大夫庄辛说,当年鄂君子皙“泛舟于新波”之日,有个越人“拥楫而歌”,但歌是用越语唱的,鄂君子皙不懂越语,只好请人翻译,原来歌词表达了对身为令尹的楚王同母弟鄂君子皙的仰慕之情。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的古印度。
公元前三世纪,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大弘佛法,派僧侣四出传教。
早在公元65年之前佛教就传入了中国。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
中国佛经翻译中涌现出了众多的翻译大家,他们的翻译思想至今仍是译界宝贵的财富。
支谦,一名越,字恭明,本月支人,故姓支。
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文章,一般认为是《法句经序》。
据陈富康考证该序作者实为支谦无疑。
序中云:诸佛典皆在天竺,天主言语,与汉异音。
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
名物不同,传实不易。
唯昔蓝调、安侯、世高、都尉、佛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
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祗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
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
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
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意出音,近于质直。
仆初嫌其辞不雅。
维祗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
”座中咸曰:“老氏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明圣人意,深邃无极。
今传胡义,实宜径达。
”是以自偈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
译所不解,则阙不传,故有脱失,多不出者。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最新最全)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72e79eb770bf78a6529541f.png)
鸠摩罗什VS真谛VS彦琮
• 提倡意译,主张在存真的原则指导下,不妨“依实出华”,讲究译文 的流畅华美,因此他所译的佛经都富于文学趣味,一直受到中国佛教 徒和文学爱好者的广泛传诵。他虽然倾向意译,但在实践上基本仍然 是折中而非偏激的。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1.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南北朝 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已经式微,元代 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19)。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简名:支谶)。 •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译理论性质的 文章。 • 但在当时,以上译者的译作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原因: 汉代的佛教始终被视为当时社会上所盛行的神仙方术迷信的一种。汉代 人对佛教的理解,可以说就是道术,他们总是把“浮屠”和“老子”并 称。
中国翻译简史VS西方翻译简史
CP
一.中国翻译简史
•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历史。不同学者对我国的翻 译史有不同的划分。 • 陈福康( 2005)---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古代、晚清、民国、 1949年以后四个时期。 • 马祖毅(2004):五四运动(1919年)前有三次翻译高潮:从东汉 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 的西学翻译。 • 根据历史上出现的翻译高潮和翻译的不同内容,将中国翻译史分为: 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五四以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五个时期。
中国翻译史简介
![中国翻译史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a3665ba5284ac850ad0242a0.png)
科技翻译
译本
天文学和数学 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 采矿冶金 军事技术 生理学和医学 生物学 舆地学 语言学和文学 经院哲学,神学和其他宗教文献
文学翻译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发展(1840~1919)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后期(1937~1949)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的影响
1 哲学 2 语言 3 文学
科技翻译
明末清初 (16世纪末~18世纪)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中国士大夫 (徐光启,李之藻)
科技翻译
译者 耶稣会士
沙勿略(Xavier, S.Francoisus) 罗明坚(Fr.Michel Ruggieri) 庞迪我(Didace de Pandoja) 利玛窦(Matteo Ricci) 龙华民(P.Nicolaus Longobardi), 金尼阁(Fr.Nicolas,Trigault 卫匡国(Fr.Martini. Martin)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a)西方僧侣 西方僧侣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西域 , 天竺,安息,月支,康居) b) 中国僧侣
中国翻译简史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译者
安清 字世高, 西域安息人 字世高, 《明度五十校计经》 明度五十校计经》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初期(1915~1930)
域外小说集》 鲁迅 《域外小说集》 矛盾 郭沫若 巴金 社会小说 ------------ 心理
文学翻译
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发展中期(1930~1937)
瞿秋白 林语堂
第03讲+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
![第03讲+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https://img.taocdn.com/s3/m/5d9f8b5c804d2b160b4ec0bf.png)
THE END
4)玄奘译经的质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前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 本文,次乃回之,顺同此俗,然后笔人 观理文句,中间增损,多坠全言。今所 翻传,都由奘旨,意思独断,出语成章, 词人随写,即可披玩。(《续高僧传》)
他的翻译最擅胜的地方,在由于学力的 深厚,和对于华梵语文的通彻,所以能 够自在运用文字来融化了原本所说的义 理,借以发挥他自己信奉的一家之言。 换句话说,就是玄奘能很熟练而巧妙地 拿一家之言来贯通原本,甚至改动原本。 这样事实在从前没有梵文原典的对照是 看不出来的。(吕澂《慈恩宗》)
5)玄奘的翻译理论
玄奘的翻译理论主要有两点: (1)“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2)“五种不翻”
“五种不翻”
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 一、秘密故,如“陀罗尼”(直言,咒语)。 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自在,炽盛, 端庄,名称,吉祥,尊贵)。 三、此无故,如,“阎浮树”(胜金树),中夏实无 此木。 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正偏知),非不可翻, 而摩腾以来,长存梵音。 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而七 迷之作,乃谓“释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 之义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偏知”,此土 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为异;“菩提萨 陲”,名“(周敦义《翻译名义序》1157)大道心众生”,其明 下劣。皆掩而不翻。
(2)唐代译场制度: 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达11种: 1)译主 2)证义 3)证文(或称证梵本) 4)度语 5)笔受 6)缀文 7)参译 8)刊定 9)润文 10)梵呗 11)监护大使
3)玄奘的翻译技巧
1)补充法; 2)省略法; 3)变位法; 4)分合法; 5)译名假借法; 6)代词还原法。
中国翻译名家
![中国翻译名家](https://img.taocdn.com/s3/m/f3504f654431b90d6c85c7ba.png)
•Her light with my Shadow and we’re three friends.
•The Moon does not know how to drink her share;
•In vain my Shadow follows me here and there.
•Together with them for the time I stay
翻译理论"优化论"
"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三美之 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要在传达原文美
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分别利 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
境界。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知之是 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
林纾
林纾本人不懂外语,他与别人合作翻译 了160多部西方文学作品。虽然他的译作 与原作相去甚远,但他在介绍引进西方文 学方面仍功不可没。他不但是我国著名 古文家,也是以古文翻译外国小说的第 一人,其译作有184种之多,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40余种。
傅雷(1908-1966) 一代翻译巨匠,文学评论
学奖候选人。 “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翻译是把一个国家 创造的美转化为全世 界的美”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Drinking Alone under the Moon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383d82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f.png)
中国翻译简史百科知识—中国翻译简史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四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4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以后---当代)古代佛经翻译(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起步或草创阶段)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代表人物支谦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支谦的译述比较丰富: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谶以后译经大师。
支谦自译的经也偶尔加以自注,像《大明度无极经》首卷,就是一例。
这种作法足以济翻译之穷,而使原本的意义洞然明白。
特点1主要力量: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2翻译全凭口授3大多才有直译法5佛经内容经常采用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古代佛经翻译第二阶段从东晋到隋末(发展期)释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释道安,南北朝时高僧,翻译家。
本姓卫,常山抚柳(河北冀州)人。
总结了汉代以来流行的佛教学说,整理了新译旧译的经典,编纂目录,确立戒规,主张僧侣以“释”(释迦牟尼)为姓。
主要监督翻译了《四阿含》等。
主张直译,不增不减,只做词序调整。
翻译佛经在五种情况下会失去本来面目,有三件事决定了译事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必须慎之又慎。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彦琮(557—610年),俗姓李,邢台隆尧县双碑人,隋代著名高僧,他精通梵文,也是我国佛教史上屈指可数的佛经翻译家和佛教著作家。
《辩正论》里翻译要例八备十条:就是对做翻译人的具体要求和翻译要求。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鸠摩罗什(梵语Kumārajīva )(公元344 ~ 413 年),音译为鸠摩罗耆婆,又作鸠摩罗什婆,简称罗什。
其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属父母名字的合称,汉语的意思为“童寿”。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ee99e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8.png)
德莱顿(Dryden)(1631--1700)
• 翻译是艺术 •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在译文的措词上可以有自
由,意义上却毫无自由。 •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翻译三分法:“词译、释译、拟译”
泰特勒(Tytler)
• 《论翻译的原则》 • 优秀译作标准 • 翻译三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风格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我国有规模的佛经翻译是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 (公元148)开始的。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 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简 名:支谶)。 支谶有个学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号 称“三支”,都是当时翻译佛经有名的人。世称 “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支谦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 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 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进者之鸿渐,深入者 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 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佛经翻译
The Buddhist Project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安世高译经开始,魏晋 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北宋时 已经式微,元代以后则是尾声了(马祖毅,2004: 19)。 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唐代(全盛时期)、北 宋(结束时期) (马祖毅,2004:22)。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Zhi Qian (支謙)'s preface (序) is the first work whose purpose is to express an opinion about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preface was included in a work of the Liang Dynasty. It recounts an historical anecdote of 224A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 party of Buddhist monks came to Wuchang. One of them, Zhu Jiangyan by name, was asked to translate some passage from scripture. He did so, in rough Chinese. When Zhi Qian questioned the lack of elegance, another monk, named Wei Qi ( 維衹 ), responded that the meaning of the Buddha should be translated simply, without loss, in an easy-to-understand manner: literary adornment is unnecessary.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支谦的译文力图适应汉人的口味,译文的忠实性不能不受 一定的影响。 支谦过分追求美巧,而且删削较多,在很多程度上损害了 译本的忠实性。但从三国到西晋,支谦所开创的译风,占 据着重要地位,它使佛教普及化,无疑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支谦所作《法句经序》,一般认为是现存最早带有佛经翻 译理论性质的文章。 “……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因 循本旨,不加文饰”。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因此,自己尽力做到依据译者的口授,依循佛经的本旨, 而不加文饰。对于翻译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则阙而不传, 所以有多处脱阙,没有译出。然而,此译经的文辞虽然质 朴而旨趣深远,经文不多而义理宏富,钩取了众多佛经的 要义,每章都有根据,每句都包含深刻的道理。在印度, 开始修行佛道的人,如果不先学《法句经》,就称为超越 了修行的次第。此经是初学佛道者进入佛道的门槛,是进 一步深入修行的深奥宝藏,它可以启发蒙昧、辩明迷惑, 诱导人们自立。花费的学习功夫很少,而获得的教益却很 多,确实称得上是奥妙的典要。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有意识地变通原文,删减原本中繁复的表达,减少胡音在 译本中的比重,改‘胡音’为汉意,减少胡语即音译在译 本中的比重,也就是用意译取代音译。 其译文:文质调和。 (质朴 文丽 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 ‘文丽’两派。即直译与意译 ) 从支谦开始,佛教翻译开始兼顾形式与意义,更加注重译 本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支谦
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生卒年不详。本 月氏人,其祖父法度于汉灵帝时率国人数百移居中国,支 谦随之俱来。受业于支谶门人支亮,深通梵典,有“天下 博知,不出三支”之谓。东汉末,迁居吴地。因聪明超众, 时人称为“智囊”。吴主孙权拜其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从吴孙权黄武二年到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23-253年), 约三十年间,译出佛经《大明度无极经》、《大阿弥陀经》 等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创作了《赞菩萨连句梵呗》 三契,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为安世高、支 谶以后译经大师。他虽不是僧人,但对佛教的贡献却十分 伟大。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支谦
法句经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 及五百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各有本末,布在众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 有四部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 ②,各自钞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靡不斟酌③,无所适名,故 曰《法句》。夫诸经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 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顿使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 在天竺,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④,名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兰调、安 侯世高⑤、都尉⑥、弗调⑦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能密,犹尚贵其实, 粗得大趣。 始者,维祇难⑧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⑩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⑩ 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 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 善。」座中咸曰:「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⑾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⑿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 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 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 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校)往故,有所增 定,第其品目,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益,共广闻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