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夹层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AD的MRI检查
MRI能够直接显影夹层处壁内血肿和内膜瓣,因此有助于区分VAD和其他病变导 致的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同时可以评估后循环急性缺血病灶。 VAD的MRI影像学特征:壁内血肿形成导致椎动脉直径增大,管腔偏心的狭窄, 亚急性期壁内血肿Tl像表现为新月形、卵圆形或环形的等或高信号,T2像呈高信 号。 因此,MRI发现延髓范围外、特别是前侧方椎动脉所在位置的类圆形占位性病灶, 信号混杂不均,内部存在流空影,应考虑VAD动脉瘤形成的可能。
2015年7月15日于大连市中心医院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患者头痛、 头晕明显缓解,给予口服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及阿托伐他汀进行卒中2级预防。
患者术前DSA结果
确定诊断:
急性脑梗死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随访
3个月后随访:患者仅遗留左手轮替略笨拙,行走自如,无头痛、 头晕,无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无感觉障碍。复查脑血管DSA提示夹 层动脉瘤无增大,内无血流,局部狭窄已解除,血流通畅。
临床诊断:
急性脑梗死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入院后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全项、凝血、风湿组合、抗核抗体全套、抗中性粒 细胞胞浆抗体、抗磷脂抗体、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七项均属正常范围。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颈动脉超声均正常。
头颅MRI提示弥散加权成像左侧延髓背外侧可见小片状高信号(如图)。
术 前
术 后
讨
论
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又称动脉剥离,多由于动脉内膜撕裂,血液在动脉压作用下进入动 脉壁内形成血肿。 根据血肿形成部位,可将动脉夹层分为二大类: 1.壁间血肿位于血管内膜与中膜之间,造成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临床多表现 为缺血症状; 2.血肿位于血管中膜与外膜之间,形成夹层动脉瘤,血肿容易突破血管外膜,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椎动脉夹层
病例介绍
患者男,49岁。因“突发头痛4天,加重伴头晕、走路不稳、左侧偏身麻木5小时”于2015年6月5 日入院。患者于4天前无诱因出现间断后枕部胀痛,无恶心、呕吐,无头晕、视物旋转,无肢体麻 木及活动不灵,自测血压150/90mmHg,于家中口服氨氯地平等药物治疗,自觉头痛无缓解。5小 时前自觉后枕部头痛明显加重,呈撕裂样,难以忍受,持续不缓解,并出现头晕,视物旋转,左 偏身麻木,走路不稳,向左侧偏斜,进食水呛咳,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内无咖啡样物, 无视物成双,无意识障碍,无抽搐及二便失禁,未予特殊处置,急来我院就诊,经门诊行头CT检 查后以“急性脑梗死”收入院。病来饮食睡眠可,二便正常。
椎动脉分段
椎动脉夹层病因
根据发病原因不同,椎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夹层可以分为外伤性夹层和自发性(特发性)夹层两大类, 其中后者占绝大多数。
外伤性夹层一般有明确的头颈部外伤史,包括长时间颈部过度伸展、锐器刺伤、 交通事故等;
椎动脉夹层病因
自发性夹层病因不明,可能有动脉血管疾病,如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先天性结缔 组织病(Ehlers—Danlos综合征Ⅳ型、Marfan综合征等)、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 等。此外,头颈部异常动作、颈部手法按摩、高血压病、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 酸血症、近期感染史以及口服避孕药等也与椎动脉夹层的形成有关。 其他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视,咳嗽、擤鼻涕、从事某些体育活动如举重、羽毛球、 高尔夫球、网球及瑜伽等都可能导致VAD。
VAD临床表现
VAD的临床表现可归纳为:后颈部或枕部疼痛、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蛛网膜下腔 出血和后颅窝脑干或颅神经受压表现。 脑干或小脑梗死是颅内VAD最常见的临床表现,50%以上表现为脑干梗死症状, 最常见的是延髓背外侧梗死(wallenberg综合征)。梗死机制是夹层处血栓脱落栓塞 远端血管或血栓形成致分支血管闭塞。 头颈部疼痛,主要为颈后或乳突区疼痛,发生率为75%。一侧后颈部或枕部疼痛, 随后出现进展性后循环缺血症状是VAD的特征性表现,通常间隔时间为数小时、 数天,甚至数周,平均为2 周。 本例患者起病时有明显的后枕部胀痛,4天后出现wallenberg综合征表现,符合 VAD特征性临床表现,故应考虑此诊断。
神经系统专科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计算力、记忆力、定向力及理解判断力均正常。粗测 视力、视野均正常,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各方向运动充分, 可见水平眼震,左侧面部针刺觉减退,张口下颌无偏斜,咀嚼肌有力,角膜反射正常,双侧面纹 对称,示齿口角无偏斜,听力正常,左侧软腭上抬差,悬雍垂右偏,左咽反射消失,转颈、耸肩 有力,伸舌居中,无舌肌震颤。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无肌肉萎缩及不自主运动,左侧指 鼻、跟膝胫试验欠准,左手轮替运动笨拙,左偏身针刺觉减退,双侧深感觉对称存在,双侧病理 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 头CT检查未见异常。
颈部动脉夹层
颈部动脉夹层是青年人卒中的常见原因,占45岁以下缺血性卒中的20%,其中以 颈动脉系统较为多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相对少见。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年发病率约为:l~1.5/10万,好发年龄多为40岁以上,男 性略多于女性。 在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中,颅外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常好发于V3段,颅内椎动脉夹层 发生于V4段。 椎动脉V4段位于颅内段的近心端,易于受到头部运动导致的剪切力的损伤。同时, 颅内血管外膜薄,中膜弹性纤维少,外弹性膜发育不全,且缺乏周围组织支持, 是此处夹层动脉瘤容易破裂导致SAH的原因。
脑血管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提示左侧椎动脉局限性狭窄(如图)。
诊治经过
入院后给予奥扎格雷、依达拉奉、奥美拉唑、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抗血小板聚集、 脑保护、抑酸及对症等治疗20余天,患者自觉走路不稳、走路偏斜、颜面部及肢 体麻木好转,但仍诉反复后枕部头痛,头晕、视物旋转发作。因CTA提示椎动脉 局限性狭窄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2015年7月3日行脑血管DSA检查,提示左侧椎 动脉从PICA起始至椎动脉远端的夹层动脉瘤,长约2.0cm,伴远端狭窄,诊断为 左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既往史:高血压病病史1年,平素血压最高150/90mmHg,规律口服依那普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无糖尿病、冠心病及脑血管病病史。 个人史:否认烟酒嗜好。
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病例介绍
查体:血压170/120 mmHg(左侧上臂),165/115 mmHg(右侧上臂),一般状况良好,发育正 常,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头颅无畸形,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