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儒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中至关重要的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儒家文化正统地位确立的重要起点。其中“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在初中已学,初中侧重于史实的描述,高中侧重于理论分析。本节第一目的教学重点放在对“焚书坑儒”的评价。第二目教学重点放在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观点以及及汉武帝推行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第三、第四目的重点放在“太学”和“科举制度”对成为正统思想的作用上。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历史史实有些了解,记忆力较强,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能力较弱,对阅读、解析史料的能力也较弱。因此,教学时,以课文为依托,以问题为主线,适当出示史料,通过阅读、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化解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焚书坑儒”批判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理解儒学在汉代兴起的社会背景。通过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建立和科举制等的基本史实,学生能理解儒学在汉朝成为正统思想的过程以及后世对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学习儒学兴起的内容,分析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文言史料解读,学会应用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2、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主张及评价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历史时期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原因;了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史料分析法;教师讲授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总结提问:上节课我们复习了《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不同的阶级从自身阶级利益出发,出现不同的治国思想,主要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过渡:法家思想最适合当时历史发展需要,儒家因其过于理想化不受统治者重视,那么在下一个历史时期治国思想和儒家思想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讲授新课
1、“焚书坑儒”批判
学生阅读“焚书坑儒”批判一目及史料,探究“焚书坑儒”的原因有哪些?请学生称述过程。分析“焚书坑儒”的实质。如何评价“焚书坑儒”?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教师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①秦朝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概况:①焚书:焚书的范围;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评价:(略)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学生阅读本目及史料,探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评价?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教师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原因:1)汉武帝时代中国政治“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2)专制主义政体定型;
3)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4)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5)个人发挥:董仲舒的新儒学---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轻徭薄赋、“三纲五常”。特点:外儒内法 6)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设太学,表彰六经。
评价:(略)
3、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学生阅读本目及史料,说出提高儒学地位的举措,探究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教师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举措:改革教育体制
中央---太学:武帝创立,昭帝扩大。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
地方---汉武帝、郡国学,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影响:
1)是汉朝对文化教育重视的表现,标志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为普通地主阶层子弟入仕提供了机会;推动儒学传播与发展。
3)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清议),使黑暗政治势力被迫有所收敛。
4、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学生阅读本目及史料,说出选官制度的发展脉络、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探究科举制产生的影响。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教师分析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奴隶社会“世官制”(世卿世禄)、汉代察举制(西汉重德、才;东汉重门第)、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到1905年科举制。
科举制的历程:
确立:隋朝(隋文帝始;隋炀帝设进士科,确立)
完善:唐朝(唐太宗增明经科;武则天殿试、武举;唐玄宗考诗赋、高官主考成定制)
发展:北宋(三级考试、糊名法、誊卷法、扩招、王安石变法---经义、实务策、设明法科)
强化:明清(八股取士---文化专制政策)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态度的异同。
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治;
②实质:文化专制;
③作用: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不同: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
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
③影响: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则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