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感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用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几点感想

宁夏田彦武

普通高中新课程于2004年秋季在山东、广东、海南和宁夏开始实验。我区选用的数学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的A版教材。下面是我对这套教材使用的一些体会和感想.

1 教材的创新点

刚参加新课标一期培训时,我就拿到了全部五本必修教材,教材封面设计、主编寄语、本册导引、章头图及正文中的“观察”“探索”及“边空”等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使用一年来,发现本套教材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1 更加注重强调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很强的“亲和力”.教材选取了大量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数学1》中,第一章章头图运载“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进入预定轨道后在太空飞行的场景,已经置学生于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情境之中,再经过飞船在上升过程中离地面的距离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飞船外的温度和气压随飞船与地面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分析,充分展示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使学生理解如何用函数来刻画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的相依赖关系,进而自然地为引出函数的概念奠定了基础,使学生感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又如第二章章头图的主图是海底游戈的鱼,配图是一块鱼化石,通过图中话,引发学生思考,激发求知欲,置学生于“在活的生物体内,碳14的含量不变;当生物体内死亡后,体内碳14的含量将随着时间的变化按一定的规律衰减”这一情境中,为引出指数函数作了铺垫.与指数函数相关的还有细胞的分裂、人口的增长等变化规律;与对数函数相关的有地震震级的变化规律、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等;与幂函数相关的有正方体的体积与边长间的关系、理想状态下气体的压强和体积的关系等等,这些不仅反映在本章的引言中,还实实在在地反映在例题、习题和练习题中.整套教材自始至终都体现了突出背景和加强应用.

1.2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体现“问题性”.本套教材的一个很大特点是随处可以见到“观察”“思考”“探索”以及用“问号性”图标呈现的“边空”等栏目.这些栏目提出了恰当的、对学生数学思维有适当启发性的问题,以引

导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使他们认真观察具体实例中反映的数学关系或几何特征,积极主动地开展实验与猜想、归纳与推理的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小组合作交流的思维过程来概括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理解数学本质,以切实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例如《数学4》中,仅“思考” 栏目就设置了32处,“探究” 栏目设置了23处.

1.3 积极探索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努力体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新课程的新理念。例如《数学3》专门安排了“算法初步”一章,旨在让学生了解算法的初步知识和几个典型的算法案例,使学生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基本特征让学生体会算法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每本教材中还专门设置了“信息技术应用” 栏目,对信息技术的使用也进行了全面的介绍,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例如《数学1》中“用计算机绘制函数图象”“借助信息技术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借助信息技术求方程的近似解”“收集数据并建立模型”等;《数学2》中的“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 《数学4》中的“利用正切线画函数tan ,(,)22

y x x ππ=∈-的图象”“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三角函数表”等等,除此之外,教材在一些适宜使用信息技术的地方,用“也可以用计算器或计算机”等字样提示使用信息技术,这在函数部分,尤其是在“数学与方程”一章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1.4 关注学生数学发展的不同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为促进学生个性和 潜能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教材通过设置“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等栏目,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探索性、拓展性、思想性、时代性和应用性的选学材料,拓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空间和扩大学生的数学知识面,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反映了数学在推动其他科学和整个文化进步中的巨大作用.同时注重数学史的渗透,特别是注重介绍中国人对数学的贡献,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数学2》在第131页中的“阅读与思考” 栏目《坐标法与机器证明》一文中介绍了我国当代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等.

优点说了这么多,但也要说说缺点.

2 教材和配套教师用书中的不足之处和其他建议

2.1 教材中的知识性错误和配套教师用书部分习题、练习题的解答错误.如《数学1》第108页习题3.1的A 组第1题提供的答案(D )选项就不是一个函数图象,第92页习题2.3第1题提供的四个函数中是幂函数的只有一个21y x

=,但教师用书认为函数1y =也是幂函数,

值得商榷.《数学2》第93页例5中由P 、Q 两点求出的斜率应是12,而非32

-,故直线AB 与PQ 的位置关系也不能是垂直关系了.教师用书对第30页练习2、第152页复习参考题A 组第2题及B 组第3题也给出了错误解答.《数学4》第44页例4的第(2)小题答案有误,教师用书对第32页练习3第(6)小题、第132页复习参考题A 组第1题的第(3)小题给出了错误的答案.还有教师用书与教材习题答案不配套,例如《数学4》第33页习题1.3的B 组第2题给出了4个小题,而教师用书提供了6个小题的答案;第104页习题2.2的B 组题第5题第(2)问没有做任何解释.

2.2 部分例题、习题、练习题不严谨或容易产生歧义.例如:《数学1》第24页的例6,对公共气车的票价规定了5公里以内和5公里以上,那么5公里处如何表示?再如《数学2》第31页习题1.3的B 组第1题、第36页复习参考题A 组第7题和B 组第2题,均会产生歧义,得出不同结果;《数学4》第113页练习第7题没有给出A 、B 两点的坐标,故无法求出点P 的坐标来.

2.3 教材中部分地方印刷有误。例如《数学2》第128页第三行,应将“2240D E F ++>”

改为“2240D E F +->”;第134页例1解法2中,应将“

d ==<”

改为“

d ==<;《数学4》第113页练习6中,应将“(2,3)OB =” 改为“(2,3)OA =”等.

2.4 部分练习、习题偏难。例如《数学1》第27页练习1,学生列出函数关系式容易,但

要画出函数50)y x =<<的图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类的还有第30页习题1.2的B 组第4题第四3)小题和第46页习题1.3的B 组第3题。特别一提的是,教材刻意安排部分往届高考试题未必有好处,例如第52页和第53页复习参考题A 组第12、14题,B 组第7题等,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问题.

2.5 教材中对出现的新名词不作任何解释.例如《数学1》第96页复习参考题A 组第15题中出现了“椭圆半长轴”这个概念,没有作出解释,学生难以理解.再如《数学4》第69页例3中出现“正午太阳高度角”“太阳直射纬度”等新名词,也没有作出解释,地理中学生也未学到.

2.6 工具性的内容后置或彻底删除了.例如《数学1》第53页第5题第2问和第7题第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