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欧洲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与思考
一、学习提要
20世纪欧美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趋向。

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新小说、存在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法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

罗曼·罗兰的生平与创作,《约翰·克利斯多夫》的个人反抗主题和小说的艺术风格。

法朗士、马丁·杜伽尔、莫里亚克和纪德的创作。

巴比塞的反战小说。

阿拉贡和他的《共产党人》。

后期象征主义。

意识流小说。

普鲁斯特的生平和创作,《追忆逝水年华》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超现实主义。

存在主义文学。

萨特的生平和创作,小说《厌恶》和《自由之路》的主题和特色。

加缪和他的小说《局外人》。

荒诞派戏剧。

贝克特和他的《等待戈多》。

尤奈斯库和他的《秃头歌女》。

新小说派。

罗布-格里耶和他的小说《橡皮》。

布托和他的小说《变化》。

杜拉斯和她的小说《情人》。

西蒙和他的小说《佛兰德公路》。

英国20世纪文学的发展。

肖伯纳的生平和创作,他的《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和《巴巴拉少校》等剧作。

高尔斯华绥的《福尔赛世家》、劳伦斯和他的小说《虹》、毛姆的小说《刀锋》、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艾略特的《荒原》是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

康拉德的“丛林小说”、朵丽斯·莱辛的《金色的笔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戈尔丁的小说《蝇王》。

俄国“白银时代”文学风貌。

苏联文学的发展。

“无产阶级文化派”、“拉普派”。

高尔基的生平与创作,剧作《底层》和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的主题。

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创作、叶赛宁诗歌的特色、勃洛克和他的《十二个》、法捷耶夫的创作、扎米亚京的小说《我们》。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肖洛霍夫生平与创作,《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的悲剧和小说的独特风格。

阿·托尔斯泰的小说《苦难的历程》、布尔加科夫和他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安魂曲》、特瓦尔多夫斯基的诗歌《瓦西里·焦尔金》、列昂诺夫的小说《俄罗斯森林》、帕斯捷尔纳克和他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艾特玛托夫的小说《一日长于百年》、索尔仁尼琴的创作。

20世纪德语文学的发展。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生平和创作,《魔山》的主题和特色。

亨利希·曼、海塞、茨威格和雷马克的创作。

奥地利作家里尔克的象征主义诗歌。

表现主义。

卡夫卡的生平和创作,《变形记》和《城堡》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布莱希特的叙事剧、西格斯的小说《第七个十字架》。

格拉斯的生平和创作,《铁皮鼓》的主题。

伯尔的小说创作、魏斯的荒诞剧、瑞士作家迪伦马特的创作。

20世纪美国文学的发展。

德莱塞和他的小说《美国的悲剧》。

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

左翼文学。

美国意象派诗人庞德的创作。

奥尼尔的生平和创作,剧作《榆树下的欲望》的主题和特色。

“迷惘的一代”。

海明威的生平和创作,小说《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冰山原则”。

菲兹。

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表现了“美国梦”幻灭的主题。

福克纳的生平与创作,小说《喧哗与骚动》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美国黑人文学。

休斯的诗歌、赖特和莫里森的小说。

“垮掉的一代”和金斯堡的《嚎叫》。

美国的犹太文学。

辛格和马拉默德的创作。

贝娄的小说《雨王汉德森》的主题。

“黑色幽默”文学。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后现代主义小说家。

20世纪拉美文学的发展。

达里奥、巴列霍、帕拉和帕斯等人的诗歌创作。

智利诗人聂鲁达的《漫歌集》。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生平和创作,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的特色。

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

魔幻现实主义。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小说《百年孤独》的主题,小说的艺术特色。

秘鲁作家略萨的小说《绿房子》。

二、名词解释
1、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前期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10多种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植根于20世纪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基础是19世纪末期以来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特别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动日益从外部世界退回到内部世界。

二战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主张把文学拉回到“现实”,但就表现生活的异化和人生的迷惘而言,它与前期现代主义一脉相承。

后现代主义主要包括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2、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19世纪70年代在法国出现的、后流行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它定名于法国诗人莫雷亚斯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先驱是法国作家波德莱尔,主要成就是诗歌。

象征主义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着眼点不是描写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主观的幻觉;喜欢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内在的“最高真实”,重视雕塑美、音乐美和朦胧美,追求扑朔迷离的神秘境界。

20世纪20年代,象征主义再次掀起高潮。

此时的象征主义诗人力图超越个人情感的局限,用作品反映整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视野更开阔,思考更深沉,成就更高,影响更大。

前期代表作家是法国的马拉美、魏尔伦和韩波,后期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俄国的勃洛克、美国的庞德等。

3、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后来传播到世界各国。

表现主义一词由绘画界引入文学界,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

表现主义作家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

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作品中的“情节”往往是几种思想概念的冲突,这种做法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但也损害了作品的形象的明晰性。

它的前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

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德国的凯撒、捷克的卡恰佩克和美国的奥尼尔等。

4、未来主义
未来主义是20世纪初在意大利兴起,后又波及俄、法、英、德等国的一种文艺思潮。

未来主义诗人主张歌颂机器文明和都市动乱的生活,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展示人的意识冲动;主张摒弃文化遗产和现存文化,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础,排斥理性和逻辑,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

这一流派在艺术上追求怪诞和标新立异,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但也存在语言过于艰涩的问题。

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他的《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

其他代表作家有:意大利的帕拉采斯基、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和法国的阿波利奈尔等。

5、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

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

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

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

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6、“白银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

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
引人注目的成就。

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和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新自然主义、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又纷纷登场,出现了如别雷、勃洛克和阿尔志跋绥夫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

7、无产阶级文化派
指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无产阶级文化协会中提出并推行“无产阶级文化”纲领的少数人。

它的理论家是波格丹诺夫等。

“无产阶级文化派”反对党对文化的领导,提出“文化自治”;否定一切文化遗产,要在真空中创建一种纯粹的“无产阶级文化”。

“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观点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

8、“拉普”
“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的简称,苏联20-30年代初最大的文学团体,其组织曾遍及全国。

它的前身是“十月”文学小组、“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莫普”)等组织。

1925年,成立“全俄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瓦普”),后改名为“拉普”,最后于1930年联合成立了“全苏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联盟”(“伏阿普”)。

“拉普”对促进苏联文学的发展起过一点作用,但是他们拉山头、搞宗派,打击“同路人”,以及提出违反创作规律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创作方法”等做法,阻碍了苏联文学的健康发展,1932年被解散。

9、俄国形式主义
形成于“白银时代”、活跃于苏联20年代文坛的一个学派。

这一学派在探讨艺术创作的特性和内在发展规律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如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各布森提出的“文学性”见解都产生过较大影响。

他们对诗歌韵律和节奏、小说结构和句法,以及悲剧理论等方面的探讨也卓有成就。

不过,这一学派中的不少人坚持文学发展是一个完全封闭的内在过程、文学作品是一种纯粹的形式的观点,显示了它的局限。

这一学派中的一些理论家后移居国外,带动了西方20世纪文艺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10、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这一概念出现在30年代的苏联,后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并对世界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相结合;要求发挥艺术创造的主动性,自由选择各种形式、风格和体裁。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出现对消除“拉普”的后果起过积极作用,但是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后来又曾遭到扭曲。

11、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兴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法国,并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波及欧美其他国家的文艺流派,内容涉及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方面。

超现实主义是瑞士的“达达主义”和法国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1924年,布勒东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真实的“无意识”或“潜意识”的世界。

超现实主义者强调诗人要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去写梦境、幻境,去写事物的巧合。

他们提倡通过“自动书写”,“自发语言”,去再现梦幻、直觉、事物的巧合。

因此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出人意料的比喻、缺乏逻辑规范的语言。

代表作家有:阿拉贡、艾吕雅和布勒东等。

12、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

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

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

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

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
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

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

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13、“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一代美国青年作家。

这些旅居欧洲的作家大多参加过战争或接受过军训,战争的残酷使他们震惊,战后的商业化大潮和保守主义盛行使他们失望,悲愤焦虑之余看不到人生出路,于是纷纷著文反对战争,抨击时弊,悲叹命运,流露出幻灭后的虚无颓废情调。

美国女作家斯坦因曾对海明威说“你们全是迷惘的一代”,后者将此语印于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的扉页,由此得名。

这派小说家中的知名者除了海明威,还有菲兹杰拉德和托马斯·沃尔夫等。

14、“愤怒的青年”
英国战后出现了“愤怒的青年”文学运动。

愤怒的青年主要是小说家和戏剧家,他们对中产阶级的道德与习惯不满,抨击严格的阶级等级划分,他们大多来自社会下层,同情劳动人民。

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对社会作了多方面的抨击,成为这个文学运动的代表作。

代表作家还有:艾米斯、韦恩和西利托等。

15、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

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

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有反抗,但方式消极。

荒诞派戏剧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拉西扯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

剧作还根据舞台特点,借助各种怪诞、不合逻辑的灯光和场景,使得整个舞台成为荒诞世界的象征性场景。

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贝克特和尤奈斯库、英国的品特、美国的阿尔比等。

16、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于50年代崛起于法国,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

该派没有统一纲领和严密组织,作家的创作各有特点,观点上也各有侧重,但都激烈反对传统。

新小说派反对传统小说以人物为中心、虚构的故事情节、有序的结构和“陈旧”的语言,或主张以“物”来取代人,对“物”作细致的描写,并用表明视觉的、像摄影机一样的语言加以描绘;或主张建立一个“纯属内心世界的时间和空间”,描写人物意识深处的真实。

新小说派的作品情节淡化,人物模糊,环境朦胧,时空交错,人称别致,语言新颖。

代表作家有:罗伯-格里耶、萨洛特、布托和西蒙等。

17、“跨掉的一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冷战政策的推行和麦卡锡主义的猖獗,美国知识分子人人自危,文坛一片沉寂。

此时,被称作“垮掉的一代”的一批文学青年首先发出了叛逆的呼声。

他们不满中产阶级中规中矩的刻板生活,藐视明哲保身的庸人哲学,为了表示反抗,他们抛弃正常的家庭生活,四处流浪,吸毒群居,放荡形骸。

他们的作品大多是自己流浪生活的实录,其放肆无忌的言行既表露了颠覆主流文化的叛逆精神,又宣扬了放纵情欲、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

代表作家有:凯鲁亚克和金斯堡等。

18、美国犹太文学
美国犹太文学崛起于50年代。

犹太民族在历史上屡遭磨难,失去祖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惨痛经历,使他们旧恨未除又添新仇,他们一方面努力恪守民族传统,以此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利于抵御外侮;另一方面又必须顺应所在国家的主流文化和法制法规,利于生存和发展。

因此往往生产深刻思想矛盾和精神危机。

处于异己世界的恐惧和困惑、自我人格的分裂和异化就成了美国犹太文学的经久不衰的主题,而
彷徨焦虑的边缘人占据了作品的中心位置。

重要作家有:辛格、马拉默德、罗思和贝娄等。

19、解冻文学
50年代初期,苏联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同样,文坛批判“无冲突论”,创作思想空前活跃,很快形成了一股后来被称之为“解冻”的文学思潮。

奥维奇金、爱伦堡、田德里亚科夫等作家的作品直面生活的真实,老作家帕斯捷尔纳克、肖洛霍夫、特瓦尔多夫斯基等也相继推出与时代呼应的力作,新出现的青年作家叶夫图申科、沃兹涅先斯基、罗佐夫和阿克肖诺夫等的作品则反映了在现代思潮冲击下当代青年的心态。

解冻文学思潮历时近十年,是当代苏联文学的第一波主潮。

20、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文学是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黑色幽默又叫黑色喜剧,深受存在主义思潮影响,长于用夸张、反讽的手法揭示社会和人生荒诞乖谬的本质,故意用轻松调侃的态度面对悲剧性的事件,因它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趣类同于荒诞戏剧,所以也常被称作荒诞小说。

代表作家有:冯内古特、海勒、巴思和品钦等。

21、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于30-40年代的拉美,60年代以后成为拉美文学主潮。

它的特点是把现实与神话、真情与梦幻巧妙结合,给现实披上光怪陆离的外衣,使现实具有浓郁的魔幻色彩。

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从古代印第安文学、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吸收了奇幻、怪诞的成分,创造出似真似幻的境界,以这种表现手法来更真实地反映现代化大都市与刀耕火种并存的拉美现实。

在表现技巧方面,魔幻现实主义受到欧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广泛地运用了象征、荒诞、意识流、时序颠倒等现代派手法。

魔幻现实主义结构多变、语言新颖,富有浓烈的地方色彩。

代表作家有: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和墨西哥的鲁尔福等。

三、分析思考
1、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及重要流派的基本特征。

2、怎样看待约翰·克利斯朵夫形象?
3、试析《追忆逝水年华》的艺术特色。

4、简析《厌恶》的主题。

5、《自由之路》中的“自由之路”指的是什么?
6、为什么《等待戈多》被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7、简析《巴巴拉少校》。

8、从《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基本特征。

9、《荒原》分析。

10、简析《虹》的主题。

11、谈谈《底层》的思想内容。

12、《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中的中心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13、简析《大师和玛格丽特》。

14、《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为什么会走向悲剧的结局?
15、《日瓦戈医生》内涵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哪里?
16、简析《癌病房》。

17、《一日长于百年》是如何通过三个层面的结合来表现主题的?
18、《魔山》分析。

19、《变形记》是怎样以荒诞的形式来揭示异化主题的?
20、《城堡》分析。

21、简析《铁皮鼓》。

22、《美国的悲剧》的思想内容。

23、奥尼尔如何在《榆树下的欲望》中构筑悲剧氛围?
24、谈谈《永别了,武器!》的反战主题。

25、《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形象和小说的艺术风格。

26、《喧哗与骚动》的艺术特色。

27、简析《雨王安德森》。

28、从《小径分叉的花园》看博尔赫斯小说创作的特色。

29、为什么说《百年孤独》是最具代表性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