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 古人看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 经大地,感慨事物的永恒与伟大。事实上,太阳 和月亮的移动速度非常慢,肉眼根本察觉不到, 例如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 2.38×10rad/S。究其本源在于自转。此现象可 用相对运动观点解释,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月亮日 复一日地围绕地轴旋转,以地球为参考系就会看 到日月东升西落。这也就天文学界在较长一段时 期为地心说所统治的原因。江河的运动也一样, 看到江河的奔流是由于我们以大地为参考系。
立竿见影
• 这个成语再平常不过了。意思是阳光下竖 起竹竿,立刻就可看到影子,比喻见效很 快。光和影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光的直线 传播性质告诉我们,影是光的孩子。障碍 物阻挡了光的前进道路,而光又不会绕道 而行,那么在物体背光面,阴影就应运而 生。原来有了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 了“立竿见影”之说。同时,此成语还说 明了光的高速度,“立竿”即可“见影”, 殊不知在一秒钟之内,它可以绕地球赤道 跑上七圈半。
镜花水月
• 中国古人并不明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却 能够用这样一句成语来比喻虚幻的事物, 也确实显出他们的高明。铜镜和水面都可 以算作平面镜,而平面镜是等大亚立的像, 花和月的倒影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过它们 的像却是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 交点,这也就印正了前面所说的虚幻。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靛青是从蓼蓝等草中提炼出来的,但颜色 却比蓼蓝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 人胜过前人。这句成语又与物理现像有着 惊人的巧合,在现实生活中,绿色颜料也 是由蓝色颜料配制而成。黄颜料除了反射 黄光,还反射橙光和绿光,同时吸收其他 色光;蓝颜料除了反射蓝光,还反射绿光, 同进吸收其他色光。这两种颜料混合在一 起,就反射绿光,混合颜料就呈绿色了。
•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 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如果水 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 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如果水是流 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 水平流动。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 水平移动。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 种运动情况。
扬汤止沸
• 汤:开水。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 试图制止水的沸腾。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树大招风
• 树长高了,枝叶茂密,自然容易招致大风 的袭击。现用来比喻名气大了,容易遭人 嫉恨。其实其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在大 风吹过的每一点,风对物体表面的压强相 差不多,枝叶繁茂的树与风的接触面积当 然较大,由压力公式得出,大树所经受的 风的压力较大,被毁坏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独木难支
• 大家都非常清楚,一根木头没法站住脚的。 要解释其中的原因,还要从稳度的概念谈 起。稳度,就是指物体的稳定程度。当重 力作用线超出物体支持面的时候,这个物 体就会被翻倒,处于不稳定平衡的物体重 心越低,底面积越大,就越难使重力作用 线超出支持面,那么稳度就越大。不倒翁 就是根据这偏颇原来自百度文库制成的。而一根木头 底面积小,重心又相对较高,外界条件很 容易使其重力作用线偏离,稳定程度就非 常差了。
• 经过严谨的商讨与探究,我们发现在古汉 语乃至其演变而来的成语中出现的物理现 象基本分为以下几类。
• 1.关于力、受力运动以及功能关系的现象。 • 2.关于热学以及分子的热运动的现象。 • 3.关于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现象。 • 4.关于光的传播、反射与叠加等的现象。
关于力与运动的汉语成语 • 刻舟求剑 • 平流缓进 • 一泻千里 • 鞭长莫及 • 独木难支 • 树大招风 • 三足鼎立 •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 水滴石穿 • 刻舟求剑 • 劳而无功 • 沉李浮瓜 • 随波逐流 • 一发千钧
抑扬顿挫
• 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顿挫” 暂且不谈,我们来好好研究“抑扬”二字。 科学家已经发现,声调的高和低取决于发 声物体的振动频率即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振动越快,声调就越高,反之越低。世间 一切声音,风声、蝉鸣、箫声、各种噪声, 以至于人的噪音,它们的高低起浮,全都 离不开这个机理。
• 水不停地滴,石头也能被滴穿。比喻只要有恒心, 不断努力,事情自然能成功。水滴能把石头滴穿, 不仅在于水的坚持,更在于它的智慧。水在石头 上溅开,接触时间极短。要使水反方向弹开石头, 就必须对水有作用力,由动量定理分析,这个力 与作用时间和水滴与石头接触时的速度有关。若 水滴从较高处落下,获得较大速度,则这个作用 力就远大于水滴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水滴对 石头的作用力也远大于它的重力。比起其他方法 来,滴水穿石可谓事半功倍。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研究性学习活动
物理与成语的关系
• 物理,何为物,天地万物乃大物也。何为 理,自然界奥秘为道理也。物理,天地之 间大道理也!中华语言的精深巧妙,中国 古人的聪慧与创造性,在成语中体现得淋 漓尽致。
• 所以,我们在这里对成语中的物理哲理进 行详细的探讨。挖掘其中的奥秘。
出现的物理现象
关于热现象的汉语成语
• 杯水车薪 •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扬汤止沸 • 釜底抽薪 • 抱雪向火 •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关于声现象的汉语成语
• 抑扬顿挫 • 空谷传声 • 掩耳盗铃 • 夜深人静 • 震耳欲聋
关于光现象的汉语成语
• 电光石火
• 青出于蓝而胜 于蓝
• 立竿见影 • 海市蜃楼
• 管中窥豹 • 镜花水月 • 一叶障目 • 漆黑一团 • 镜花水月
•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 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大家知道, 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 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 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而李子、桃 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 <G瓜,会下沉于水底。
• 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平流缓进
• 为什么“平流”会造成“缓进”呢?“平 流”就是指水流上下游的高度落差小。那 么上游的水相对于下游的重力势能就少, 根据能量守衡定律,转化为动能也就少, 水流速度也就慢,于是就造成了“缓进”。
鞭长莫及
• 意思是虽然鞭子很长,但总打不到马肚子 上。后来就用它比喻力不能及。一般马鞭 的使用,都是用鞭的尾部击打。当鞭子过 长之后,挥舞马鞭时就起不到一次性击打 的效果,而是会产生一系列绳波。这样, 绳波的振幅受到限制,要把鞭子打到马肚 子上就产生了一些困难。另外,绳波在传 播的过程中,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能量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损失,这样鞭子击 出的力量也小了很多。
管中窥豹
• 从竹管里看豹,有时也能看见豹身上的一 块斑纹,比喻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部分。为 什么不能观察到整个豹身呢?光的直线传 播的性质告诉我们,竹管是直的,由于光 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只有这块斑纹反射的 光的光路着竹管进入人眼,被人感知。原 来有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管中 窥豹,可见一斑”之说。如果这根竹管略 为弯曲,那么这“一斑”也难得一见了。
• 此成语意义不言自明,其物理道理可用分 子运动论解释。组成物体的分子都在一刻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样就造成了分子 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长久地放在一 起,就会互相渗透,因而形成了“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的现象。最不可思议的是, 固体之间也有相互渗透。例如放煤的水泥 日久变黑,煤中分子已牢牢扎根于水泥中, 清扫、冲洗都难以除去。
海市蜃楼
• 含义是比喻虚幻的事物。从物理方面解释, 它是大气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 种自然现象。日光的照射或上下层气流的 温度不同,造成了各层空气密度的较大差 异,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 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 或地面以下有物体的影像。这种景象多于 夏天出现在沿海或沙漠地带。
三足鼎立
• 实验证明,用三根木头支撑重物是最稳定 的。三根木头通力合作,可以平均分配承 受的压力,木头不容易折断。三根木头不 仅支持力大,而且很容易达到力矩平衡, 有很高的稳定的程度。因此古人创造了 “三足鼎立”这句成语,比喻三方分力互 相抗衡。看,三国时期,魏、蜀、吴不就 相持了很长时间吗?
水滴石穿
抱雪向火
• 向火:指烤火。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 和。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 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人 体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 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 吸收热量。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 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劳而无功
• 花了力气却没有功效。这句成语居然和一 种物理现象不谋而和,有力的作用,而没 有力方向上的位移,那么就不存在做的功 了。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就不一一列举 了。值得注意的是,物理中的“功”和生 活中的“功”不同,前者是指力和物体在 力方向的上位移的乘积;后者是指达到目 的或某种效果。可见,物理概念和生活语 言不能混为一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 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比 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刻舟求剑
• 此成语也是寓言,大致内容不必再说,比 喻拘泥固执不知变化。从物理知识角度分 析,那个楚国人的错误在于未注意到运动 的分解中两个分运动具有同时性。剑的运 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随船一起的匀速运动 和竖直方向的加速运动。用不了多久,等 船到达目的地,剑早已沉入河底。既然丧 失了竖直分运动,那么水平运动就无从谈 起。不过,若是河足够深或航程足够小, “刻舟求剑”也有一定道理。
空谷传声
• 指人在山谷里发出声音,可立即听到回声。 能够听到回声需要什么条件呢?人类对声 音信号反应时间为0.1秒,声波在空气中传 播速度为340米/秒,根据这些数据可得出声 波至少传播34米,即人站在一堵墙的17米 之外发声才能听到回声。另外,反射声波 的物体还需满足不得将其吸收。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泻千里
• 泻:水急速往下流。本指江河水势汹涌, 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 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 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 越大。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 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沉李浮瓜
• 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 沉朱李于寒水。”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 浸凉后食用。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 果。
一发千钧
• 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 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 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而1钧 (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 即1.5×105牛顿。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 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
随波逐流
• 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 别人行动。
•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 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 了水的蒸发速度。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 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 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釜底抽薪
• 釜:锅。薪:柴草。把锅底的柴火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扬汤止沸是反 义词。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 要吸热的。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 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 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杯水车薪
• 用一杯水救一车着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 小,解决不了问题。水的比热虽然大,可 小小的杯水质量微不足道,由吸热公式计 算,吸收的热量终究是有限的,根本标何 不了大火。就算自身湿度达到沸点100,可 与一整车着火的柴相比,那点热量算得了 什么呢?力量小就是无济于事嘛!
电光石火
• 闪电和燧石的火光,比喻很快消失的事物。其中 “电光”属于电学的范筹。闪电的出现,先得有 积雨云的存在。这种云由于内部的强烈对流和云 粒子的不断碰撞,往往带有很大电荷。当云体带 上大量负电荷时,它就会使地面物体带上大量正 的感应电荷,在云层和地面间就会形成电场。电 场强度达到临界数值的时候,就会击穿空气开始 放电,这时整个闪道上就会出现树枝状的耀眼闪 光。此成语还说明了一点,电的传播速度很快, 毕竟每秒38万公里的速度可不是开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