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基本目的
行政诉讼法2014与2017对比

行政诉讼法2014与2017对比行政诉讼是指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因行政法律关系发生争议,一方要求人民法院对争议进行解决的活动。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机关的合法权力。
行政诉讼的程序和规定是由行政诉讼法来规范和约束的。
行政诉讼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是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基本法律。
然而,在实际的实践中,我国行政诉讼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程序复杂、诉讼周期长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行政诉讼的效率和公正性,我国进行了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其中,较为重要的是2014年和2017年分别颁布实施的两部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于2014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的时限进行了修改。
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行政诉讼时限从原来的6个月缩短为3个月。
这一变化使得行政诉讼的周期大大缩短,提高了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便利性。
此外,2014年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还对行政诉讼的救济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当事人在行政机关做出行政处罚等决定后,可以选择直接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选择先申请行政复议。
这为当事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救济途径,更好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尽管2014年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工作做出了许多改进,但在实践中还暴露出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诉讼制度,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于2017年进行了第二次修改。
2017年修改的行政诉讼法充分考虑了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化的特点,对行政诉讼的电子送达进行了规定。
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当事人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等方式进行送达,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行政诉讼的效率。
除了电子送达,2017年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还对行政机关的质证等活动进行了规定。
根据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要出示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材料,当事人可以要求行政机关提供相应证据。
这一规定有效地增加了行政诉讼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保障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法全文1998年版

行政诉讼法全文1998年版摘要:1.行政诉讼法的背景和目的2.行政诉讼法的主要内容3.行政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4.行政诉讼法的起诉和受理程序5.行政诉讼法的判决和执行6.行政诉讼法的历史修订正文:行政诉讼法是为了保障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而制定的法律。
该法于1989 年4 月4 日由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历经多次修订,最新版本于2017 年6 月27 日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
行政诉讼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依法受理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法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主要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提起诉讼的情况包括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行政机关未依法履行职责。
对于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 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 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此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起诉期限内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时,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
行政诉讼法的起诉和受理程序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后,应当在七日内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裁定不予受理。
在受理行政案件后,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后的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
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后的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行政诉讼法的判决和执行主要包括: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判决或者裁定。
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

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刁越男【摘要】实施近25年之久的《行政诉讼法》终于在2014年11月1日修正公布,并已经于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本次修法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中国修改的第一部国家基本法律,极具标志意义。
修订后的新《行政诉讼法》将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定为:首要目的是保证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基本目的是解决行政争议;核心目的是保护公民权、控制行政权;特有目的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1页(P129-)【关键词】行政诉讼;公正及时;保护公民权;监督行政权【作者】刁越男【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5.3行政诉讼保护公民的特点是:通过审查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以达到解决争议的目的。
公民认为行政机关侵犯了其合法权益,但行政机关不认为此为侵权,由此产生了行政争议,公民不服便向法院起诉,希望法院能够对争议予以公正裁判。
由此,行政诉讼是公民主动向法院提起,而法院则是被动的。
法院通过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以实现对公民权利的保护。
《行政诉讼法》第1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其中,将“正确”审理行政案件改为“公正”审理行政案件,增加了“解决行政争议”、删除了“维持”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从而明确的确立了我国行政诉讼的四重目的:法院公正、及时审判,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权,监督行政权。
行政诉讼法最主要的适用主体是法院,法院作为相对中立的审判机关,“公正、及时”是对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最基本要求。
公平正义是司法工作的生命线,法院公正审理案件,要求全面充分调查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规范,裁量适当,切实解决矛盾和争议。
及时是要求法院提高审判效率,正所谓迟来的公正不是公正,新法对法院审判环节的规定实则对行政争议的及时解决。
行政诉讼法多选题

行政诉讼法(多选题)B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C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参考答案:ABC答案说明:依据《行政诉讼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156、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行为包括()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A 、法律B 、法规C 、规章D 、规范性文件参考答案:ABC答案说明: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157、( )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A 、公民B 、法人C 、其他组织D 、行政机关 参考答案:ABC答案说明:依据《行政诉讼法》,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前款所称行政行为,包括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
158、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的「涉。
A 、人大常委会B 、行政机关C 、社会团体D 、和个人参考答案:BCD答案说明: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四条人民法院依法对行政案件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法院设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
159、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依法实行()制度。
A 、合议B 、回避C 、公开审判D 、两审终审参考答案:ABCD答案说明: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六条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对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
160、根据行政诉讼法,()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A 、拘留B 、罚款G 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D 、没收财物参考答案:ABCD答案说明:依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下列诉讼:(一)对行政拘留、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罚款、警告等行政处罚不服的;(二)对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对财产的查封、扣押、冻结等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不服的;(三)申请行政许可,行政机关拒绝或者在法定期限内不予答复,或者对行政机关作出的有关行政许可的其他决定不服的;(四)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关于确认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决定不服的;(五)对征收、征用决定及其补偿决定不服的;(六)申请行政机关履行保护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者不予答复的;(七)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经营自主权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经营的;(八)认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九)认为行政机关违法集资、摊派费用或者违法要求履行其他义务的;(十)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支付抚恤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或者社会保险待遇的;(十一)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未按照约定履行或者违法变更、解除政府特许经营协议、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协议等协议的;(十二)认为行政机关侵犯其他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的。
行政诉讼答辩书

行政诉讼答辩书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针对原告[原告姓名]提起的行政诉讼案件,本人代表被告[被告名称]及其相关部门,谨根据相关法律和事实,作出如下答辩:一、行政诉讼背景及目的本案涉及原告对我方某具体行政行为的质疑,并提出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旨在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行政机关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二、反驳意见及证据对于原告的主张,我方提出以下反驳意见及证据:1.原告所提行政行为的事实和理由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
我方已提交相关证据,证明行政行为合法、合规,不存在侵犯原告合法权益的情形。
2.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以支持其主张。
我方将针对原告提供的证据逐一进行反驳,并说明其不足以证明行政行为存在违法或不当之处。
三、对原告主张的质疑与分析原告在起诉状中提出的请求和理由,我方认为存在以下问题:1.原告对行政行为的解读存在误解,我方将依法进行解释和澄清。
2.原告所提诉求缺乏法律依据,我方将引用相关法律条款进行反驳。
四、法律规定与案例引用在本案中,我方严格遵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使职权,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同时,我方也参考了相关案例,确保在本案中正确适用法律规定。
五、对原告诉求的批驳与纠正对于原告诉求中不符合事实、不合规格的部分,我方将依法进行批驳与纠正,并说明其请求无法获得支持的原因。
六、提请法庭注意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我方提请法庭注意,应遵循正当程序原则,公正、公平地审理本案,避免任何形式的偏见和歧视。
同时,我方也将积极配合法庭的审理工作,确保本案得到妥善处理。
七、请求法院依法判决综上所述,我方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并依法作出公正判决。
同时,如原告存在不当行为,请求法院依法给予适当处罚或改正错误意见。
八、结束语我方尊重法院的审判权,接受法院的判决结果。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与原告之间的行政争议,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两种不同的行政法律手段,用于解决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产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者受到不当限制的争议。
行政复议是指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或者受到了不当限制时,可以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进行复议。
行政复议是在行政机关内部进行,由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以决定是否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或者是否作出新的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的目的是通过内部调解和审查,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减少行政诉讼的发生。
行政诉讼是指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复议后仍不满意或者不服从复议决定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行政诉讼是通过向人民法院起诉,在法院的公正、公平的审判程序下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处理行政纠纷,维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法治秩序。
总结来说,行政复议是在行政机关内部进行的争议解决机制,行政诉讼是在人民法院进行的争议解决机制。
行政复议是一种行政监督手段,相对简单和快速,但是对行政争议的解决权力
相对有限;而行政诉讼则是一种司法手段,程序相对复杂和漫长,但是对行政争议的解决权力更加具有约束力。
行政诉讼法简答、名词解释

行政诉讼法简答、名词解释第一章行政诉讼法概述名词解释: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向国家审判机关提起诉讼,由国家审判机关行使行政审判权解决行政争议的司法活动。
简答题:一、行政诉讼及其特征: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或个人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向国家审判机关提起诉讼,由国家审判机关行使行政审判权解决行政争议的司法活动。
特征: 1、行政诉讼的一方当事人是行政主体2、行政诉讼解决的是行政争议3、行政诉讼是法院行使行政审判权的活动4、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为行政相对人提供行政法律救济,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二、行政诉讼与刑事诉讼的区别:1、提起诉讼的主体不同。
提起刑事诉讼的主体是犯罪行为的被害人(自诉),或者检察机关(公诉),而行政诉讼提起诉讼的主体是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诉讼的目的不同。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查明案件真实情况,判断是否符合犯罪构成要件;行政诉讼的主要目的是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提供司法救济,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政。
3、诉讼的结果不同。
刑事诉讼的结果是法院刑事审判庭作出是否犯罪和是否处以处罚的判决,行政诉讼的结果往往是法院的行政审判庭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与否、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判决。
第二章行政诉讼范围名词解释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又称“行政审判权范围”或“可诉行为范围”,是指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的界限,即可受理什么样的案件,不能受理什么样的案件,哪些行政活动应当由法院审查,哪些不能被审查。
简答题:一、行政诉讼法院应予受理的案件范围1、行政处罚案件。
包括人身罚、财产罚、资格罚、行为罚。
2、行政强制措施案件3、侵犯法律规定的经营自主权案件4、行政许可案件5、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6、抚恤金案件7、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8、其他侵犯人身权、财产权案件二、行政诉讼法院不予受理的案件范围1、国家行为2、抽象行政行为3、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4、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5、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6、行政机关的调解行为和仲裁行为7、不具有强制力的行政指导行为8、驳回当事人对行政行为提起申诉的重复处理行为9、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不产生实际影响的行为第三章行政诉讼的管辖名词解释1、判的组织体制、公民诉讼保护、宪政分权体制等问题的中重要诉讼法律制度2、级别管辖:是不同审级的人民法院之间审理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划分。
什么是行政诉讼法

什么是行政诉讼法导读:行政诉讼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
本文主要介绍行政诉讼法的意义、目的以及特点三方面的知识。
一、行政诉讼法的意义1、行政诉讼法的出现行政诉讼法是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建立资产阶级国家以后的产物。
现代国家的行政法,同刑法、民法不同,大多数国家的许多行政法律文件中,都既规定了实体法规范,又同时规定了相应的程序法规范。
而在刑法领域和民法领域中,实体法同程序法已基本分开,形成了刑法、刑事诉讼法和民法、民事诉讼法等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2、行政诉讼法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一些国家已制定了行政程序方面的单行法律,如美国的《联邦行政程序法》、日本的《行政案件诉讼法》、德国的《联邦行政诉讼法》等。
有的国家还设有行政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把程序法同实体法逐步分开来形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已成为当代行政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3、中国行政诉讼法中国行政诉讼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法典中比较集中地规定的一些行政诉讼法律规范,和分散规定在其他许多法律、法规中的行政诉讼法律规范的总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一部重要的基本法律。
4、基本原则这部法典于1989年4月4日由七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同日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
法典分为11章,75条,规定了制定这部基本法律的目的和贯穿适用于整个法典的一些基本原则;什么样的行政案件由哪一级法院来管辖;可以告到法院去的行政案件的受案范围;行政诉讼各种参加人和他(它)们在诉讼中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行政诉讼证据的种类及其有关的一些问题;行政案件的起诉程序、受理程序、审理程序、裁判程序和判决、裁定的执行程序;制止妨害行政诉讼行为的必要措施;由国家(政府)名义承担侵权赔偿责任的行政赔偿制度;有关涉外行政诉讼的一些原则;以及诉讼费用和施行日期等问题。
二、行政诉讼法的特点中国行政诉讼法的主要特点是:1、规定被告一方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行政诉讼的4个基本原则

行政诉讼的4个基本原则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一种法律程序。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法治社会的正常运行。
在行政诉讼中,有四个基本原则需要遵循,分别是法定原则、平等原则、公开原则和合法原则。
首先,法定原则是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
法定原则要求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不能凭主观意愿随意行使权力。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撤销或改变该行政行为。
法定原则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治社会的正常秩序。
其次,平等原则是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
平等原则要求行政诉讼的各方在诉讼过程中应当平等对待,不得因为身份、地位、财富等因素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无论是公民、法人还是其他组织,都应当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和诉讼地位。
平等原则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行政诉讼中的公正地位,确保了诉讼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第三,公开原则是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
公开原则要求行政诉讼的审理过程应当公开进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利了解和参与诉讼的全过程。
公开原则保障了行政诉讼的透明度和公众监督,防止了行政机关滥用职权和违法行为。
公开原则促进了行政诉讼的公正和公平,增强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信任。
最后,合法原则是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
合法原则要求行政诉讼的判决和裁定必须依法作出,不能违反法律的规定。
行政诉讼的判决和裁定应当基于事实和法律,符合法律的精神和目的。
合法原则保障了行政诉讼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确保了司法机关的独立和公正。
合法原则是行政诉讼的基石,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了法律保障。
总之,行政诉讼的四个基本原则,即法定原则、平等原则、公开原则和合法原则,是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要求。
这些原则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了法治社会的正常运行。
在行政诉讼中,各方应当遵守这些原则,确保诉讼的公正、公平和合法。
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

完善监督机制
行政诉讼法建立了对行政行为的 监督机制,通过司法审查的方式 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确保行政
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1 2 3
提升治理水平
行政诉讼法通过规范国家权力运行,提高国家治 理水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 设。
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
汇报人: 2023-12-13
目录
•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 合法权益
•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 解决行政争议 • 规范行政诉讼程序 • 完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
01
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 合法权益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诉讼权利
确保诉讼权利的平等保护
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行政诉讼中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 不受歧视。
保障行政机关正确行使职权
保障行政决策的科学性
01
通过监督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使,可以保障其决策的科学性和合
理性,提高行政效能。
保障行政执法的公正性
02
通过监督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使,可以保障其执法的公正性和合
法性,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03
通过监督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使,可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
02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确保行政机关遵守法律法规
通过监督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使,确保其行为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维护法治秩序。
防止行政权力滥用
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可以防止行政权力滥用,保护公民、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推动行政机关自我约束
通过监督行政机关的职权行使,推动其自我约束,提高行政效率和 服务质量。
关于行政诉讼目的的几点思考

关于行政诉讼目的的几点思考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在行政机关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活动。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行政诉讼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 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其行政行为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不能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行政机关有时会出现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导致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受到侵犯。
行政诉讼的目的就是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不合法的行政行为进行申诉和维权。
2. 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其行政行为对社会和公民有着深刻的影响。
行政机关必须依照法律和法规进行行政管理,不能随意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的目的就在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使其在行使行政权力时更加规范、有序,提高行政效率,保护公民的权利。
3. 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行政诉讼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维权手段,可以解决公民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在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行政诉讼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通过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表达对行政机关不合法行为的不满,维护自身权益,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4. 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民民主权利行政诉讼作为一种司法救济方式,可以有效维护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通过司法的申诉和维权,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获得公正的裁决和实际的效果,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总之,行政诉讼的目的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保障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更是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司法公正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在未来,行政诉讼的重要性将继续被提高,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行政诉讼是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政诉讼法论述题

行政诉讼法论述题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一种诉讼方式。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行政诉讼案件的特点是在审理过程中既要解决纠纷,又要维护行政法治。
行政诉讼的主体可以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行政诉讼案件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立案、受理、调查、庭前准备、开庭审理、判决等。
在行政诉讼过程中,法院会根据行政法规定的程序和原则,进行事实调查、证据收集、争议解决等工作,最终做出判决或裁定。
行政诉讼的适用范围包括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和不作为、违法行政行为、超越权限行政行为等。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对特定个案作出的具体行为,如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奖励等。
不作为是指行政机关未履行应尽的职责,造成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权益受损。
违法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违反法律、法规或其他规范性文件作出的行为。
超越权限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超越自己的权限进行的行为。
在行政诉讼中,法院会对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判断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使职权、是否遵守程序和原则。
如果行政机关的行为被认定为违法或超越权限,法院有权撤销或变更该行政行为,并可以赔偿受损害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总之,行政诉讼是一种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法律手段,通过司法程序解决与行政机关的纠纷,维护行政法治的基本原则。
论行政诉讼的目的

然的结果 , 而是 指那 种通过 意识 观念 的 中介 被 自觉 意识 到 了的活动或行为所 指 向的对 象和结 果 ”1 … 。人与 动物最 基 本的 区别 在 于, 的 活 动是 有 目的 的。正如 康德 所 指 出: 人
“ 有理性 者与世 界的其余 物类 的分别 就在 于有理性 者 能够
作为哲学 范畴 , 目的是主体在认识客体 的过 程 中, 按照 自己的需要和对象本 身的 固有属 性预 先设计 , 以观 念形 并 态存在 于主体头脑 中的某 些结果 。它 “ 不是指某 种 客观 并
的趋势 , 自然的指向 , 是指那种 由 自然 的原 因所引起 的 自 不
立法 宗 旨。
替 自己立个 目的。 【 . 乃是世 界上 独一无 二 的存 在者 能 ”2 ‘ 人 J
该说认为 , 行政诉 讼的直接 目的是三个方面 : 维护和监 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 保护 公 民、 法人 和其他组织 的合法权益 ; 保证人 民法 院正 确及 时地 审理行政 案件 。这
一
够形成 目的概念 。【 马克思也指 出:蜜蜂 建筑蜂房 的本 领 ”3 J “ 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 到惭愧 , 是 , 但 最蹩 脚的建筑师从 一 开始就 比最灵巧 的蜜蜂 高 明的地方 , 是他 用蜂蜡筑 蜂房 以 前, 已经在 他的头脑 中把它建成了 。【 ”] 目的 , 这个 概念 在法学中有特别的功能 , 利益法学 的代 表人物耶林 曾说过 这样 一 段话 : 目的 是全 部法 律 的创 造 “ 者, 每条法 律规 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 目的 , 即一种实际 的动 机”5, 【 并且他认 为 保护 社 会生 活条 件 是法 律 的实 质性 目 J 的。如果说私法是对人 类生 活 的一种 反映和 确认 , 么公 那 法则是一种根据人类 的理性来对人类 生活有意识地予 以规 划和改造 的产物 。这样 , 目的概 念在 公法 中的地 位较 之私
行政诉讼名词解释

行政诉讼名词解释
行政诉讼是一种司法程序的行政许可,即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行政裁决,由公民,法人,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向行政机关提起的诉讼案件,主要的目的是维护提出诉讼的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名词解释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分别是诉讼双方、案由以及诉讼程序。
一是诉讼双方。
行政诉讼里,一般由政府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组成双方,分别称为原告方、被告方和第三方。
原告方就是提起诉讼的一方,被告方就是被提起诉讼的一方,第三方就是与原告和被告有关的其他机构或个人。
二是案由。
一般情况下,行政诉讼涉及行政行为违法违规、行政违法裁定失效、行政许可不当或有关其他侵权行为等。
三是诉讼程序。
行政诉讼的实施程序,一般分为立案、审查、开庭审理和宣判等几个阶段。
立案是指收到诉讼请求后,原告方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诉讼,提出书面申请诉讼材料,行政机关收到后经受理后便立案处理;审查是指对诉讼材料的审核,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诉讼裁定前的必要程序;开庭审理是指原告和被告及其他相关当事人到法院活动,法院审理诉讼的过程;宣判是指法院作出有关诉讼的最终裁定,有时会根据诉讼案件的不同,及其复杂程度,在宣判前可能经过调解等一系列程序。
行政诉讼一般成功的前提是要证明被告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
规和政策,未能按照法定程序审查、作出行政行为,或者行政行为违
反了法定程序,或者其拒绝、拖延、不作出正式回应等原因造成了原告未得到妥善的行政许可,从而侵犯了原告的权利。
从法律上看,行政诉讼对任何受害者的合法权益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和谐。
因此,应该了解行政诉讼的内容和程序,以便充分利用行政诉讼保护自己的权力。
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

行政诉讼法名词解释行政诉讼法是指我国法律体系中是一项用以规定行政诉讼行为程序的专门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维护法律的公正执行。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向人民法院申请救济,要求法院对相关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和撤销、改变或补偿等行为的一种法律程序。
行政诉讼要求有实质性依据,而非仅仅为了对抗行政机关的行为。
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根据自己的职能权限,对具体个案或一般性情况所作出的强制性的决定、命令、许可、批准、回复、奖励等具体行为或规范性文件,例如颁布法规、发放证照、处罚违法行为等。
行政行为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
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根据法律规定,依法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合法要求作出的、具体表现为准许某种行为的行为。
行政许可需要符合法定程序,符合法定条件,具备符合法律规定的行政权限。
行政复议是指行政机关内部或者由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查和决定是否合法、是否需要改变的一种内部程序。
行政复议是行政诉讼的前置程序,实质上是行政机关对其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纠正的一种内部机制。
行政诉讼的当事人可以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公民是指具有我国国籍的个人,法人是指在法律上可以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或单位,其他组织是指未取得法人资格的组织或单位。
法院是指依法审理和判决案件的国家机关,行政诉讼的审理和判决主要由人民法院负责。
行政诉讼法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审理程序、审理的原则和方式、证据的收集和运用、判决的执行等具体规定,保障了行政诉讼的公正和效力。
行政赔偿是指一方在行政程序中因被另一方的行政行为侵犯了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而向行政机关或者法院提出赔偿要求,并经过行政机关或者法院的认定后,对损失给予经济或其他形式的补偿。
行政赔偿是行政诉讼的一种结果,并通过司法力量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和裁决。
诉讼业务分类

诉讼业务分类一、民事诉讼业务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在民事法律关系上发生争议时通过法院解决的诉讼行为。
民事诉讼业务是法律事务中最为常见的一类,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婚姻家庭纠纷、财产纠纷、合同纠纷等。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可以通过起诉、举证、辩论等程序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刑事诉讼业务刑事诉讼是指对犯罪行为进行法律追究的诉讼行为。
刑事诉讼业务主要涉及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取证、检察院审查起诉、法院审理等程序。
刑事诉讼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同时也为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合法权益的保护。
三、行政诉讼业务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行为。
行政诉讼业务涉及行政机关的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问题。
行政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机关的合法行政权力。
四、知识产权诉讼业务知识产权诉讼业务是指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行为。
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
知识产权诉讼业务主要涉及侵权纠纷的调查取证、起诉、举证、辩论等程序。
知识产权诉讼的目的是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
五、国际商事诉讼业务国际商事诉讼是指在跨国商事活动中涉及的诉讼行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商事诉讼业务在法律事务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
国际商事诉讼业务主要涉及国际仲裁、国际贸易争端解决等。
国际商事诉讼的目的是解决跨国商事争议,维护国际商事秩序和合法权益。
六、劳动争议仲裁业务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因劳动合同履行发生争议时,通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调解、仲裁的程序。
劳动争议仲裁业务主要涉及劳动合同纠纷、工资福利争议等。
劳动争议仲裁的目的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资双方的和谐关系。
七、行政复议业务行政复议是指当事人对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时,向上一级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的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政诉讼基本目的行政诉讼基本目的行政诉讼的目的是构建行政诉讼制度的基点,不仅关系到对行政诉讼制度的定位,更关系到行政诉讼制度的具体安排、运转和实际成效。
关于我国行政诉讼目的,学术界多有争议。
随着《行政诉讼法》修改提到议事日程,此种争议不再只是理论层面上的纷争,更关系到立法的选择和安排,即如何具体确定我国行政诉讼的目的并体现在具体条文和制度之中。
本文从有关行政诉讼目的理论纷争入手,对我国行政诉讼目的的确定及其落实机制展开探讨,以期能推进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修改。
一、立法中的争议关于中国行政诉讼的目的,无论是在《行政诉讼法》制定之前,还是在《行政诉讼法》实施之后都存在争论,莫衷一是。
在《行政诉讼法》制定前,就有学者提出:“过去我们曾经颁布过一些关于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法规,但极不完备,以致在实际生活中常常出现投告无门,或者由于管理机关的职责不清,互相推诿,而使公民的控告、申诉长期不得解决,他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
”①这是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角度理解行政诉讼制度的。
《行政诉讼法》制定中,出现了保护公民权益与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的观点之争。
“一种意见认为,行政诉讼立法的目的在于保障和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另一种意见对此并不否认,但同时强调行政诉讼立法的目的还在于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认为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使权力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①《行政诉讼法》最终采纳了第二种观点。
②从立法背景和立法意图来看,当时的分歧主要集中在行政诉讼的目的究竟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还是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条规定:“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如果从字面意义上看,我们可以把“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查行政案件”理解为是实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手段和途径;同时,“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明显居于立法目的中的主要地位;而且如果将“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解释是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在语义诠释学上也可以说得通。
有关行政诉讼目的的争议,不仅没有因《行政诉讼法》的颁布而停止,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议,其中不乏激烈的批评,矛头直指《行政诉讼法》第1条中“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规定。
③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目的载入《行政诉讼法》,既有主观认识的误区,也是彼时现实使然。
在行政诉讼中,被诉行政行为经过法院审查后,合法的不支持原告的请求,固然表现为被告行政机关没有败诉,但这只是诉讼结果的客观反映,并不能改变行政诉讼的宗旨,不能把行为或制度的目的与行为或制度产生的附随效果混为一谈。
当然,不可否认,这一认识与其时行政权强大和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不健全等有关。
伴随着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发展和行政法律制度的完善,不能也不宜将维护行政权力作为行政诉讼目的,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
目前,可以见到的不同版本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建议稿均删除了这一内容。
有充足的理由可以预见,维护行政权力这一目的会为未来的《行政诉讼法》所摒弃。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有关行政诉讼目的的论争在《行政诉讼法》修改中不再会出现。
事实上,针对行政诉讼目的的确定,学术界争议的焦点已悄然发生转换。
近十年来,对此问题的争议集中在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权益与监督行政机关三者之上或三者关系的处理之上。
④在这三重目的中,解决行政争议并未出现在《行政诉讼法》中,是学术界对行政诉讼作为一种诉讼形态的本质反思的结果。
较早将解决行政争议或行政纠纷作为行政诉讼目的探讨的,见诸《行政诉讼程序目的论》一文。
⑤虽然该文是从批判工具主义(诉讼)程序观角度展开分析的,但却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关联与区分中推演出行政诉讼具有解决争议或纠纷的目的。
这一认识近年来得到学术界的响应和认可。
保护公民权益与监督行政机关明确出现在《行政诉讼法》第1条之中,但二者关系的处理则是重要问题。
表面上看,将监督行政机关与保护公民权益并置为行政诉讼目的似乎没有问题。
监督行政机关可以达成保护公民权益,而保护公民权益正需要将行政机关置于强有力的监督之下。
就一般意义上分析,这一论证很合理、很完美。
然而,深入分析就可以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微妙而深刻的差异,并因此会给行政诉讼安排带来重大的不同。
监督行政机关着眼于促进行政的正当、合法、有序地运转,致力于营造客观的良好的行政秩序,因此行政诉讼的安排必然聚集于对行政行为合法与违法的判定。
相反,保护公民权益的立意在于保护个体的权益,而不是客观的行政秩序,相应的行政诉讼的安排主要围绕着当事人的权利是否受到侵犯以及如何予以救济。
二、将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作为行政诉讼的根本目的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就单纯的行政诉讼目的确定而言,目前修改《行政诉讼法》可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争议,是如何在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权益与监督行政机关三者之间作出抉择。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应把保护公民权益作为行政诉讼的惟一目的,将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排除在未来行政诉讼目的之外。
这一观点意在强化行政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目的,初衷及设想总体上符合我国《行政诉讼法》修改的方向,但仅将保护公民权益作为行政诉讼的惟一目的却有绝对化之嫌,并不具有现实性。
作为复杂系统或制度安排中一环的行政诉讼,其建立往往并非基于一种目的,而常常是多重目的。
客观而言,目前世界上的行政诉讼制度安排的确也展现出多种面相,存在不少多重目的并存的安排。
在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行政诉讼中客观诉讼与主观诉讼并存,①甚至允许行政公益诉讼的存在。
例如,我国台湾地区明确规定“行政诉讼以保障人民权益,确保国家行政权之合法行使,增进司法功能为宗旨”。
③更为重要的是,保护公民权益与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虽然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冲突,但保护公民权益与后二者之间并非绝然对立,相反在诸多情况下实现保护公民权益的目的恰恰需要依赖于后二者。
行政诉讼作一种诉讼形态,其必须满足诉讼所必需的结构特性。
行政诉讼以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与行政主体的对峙、对抗为前提,围绕双方的行政争议而展开,并通过消除、解决争议最终达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目的。
解决行政争议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争议各方诉诸行政诉讼的预期目的并进而成为国家设置行政诉讼制度所追求的目的,脱离开解决行政争议,则保护公民权益无从实现。
同时,正是由于行政争议的一方是掌握行政权力或公共权力的行政主体,行政诉讼的建立必然带有将行政权力或公共权力置于司法监督之下的目的,而要实现保护公民权益的目的,恰恰需要使行政权力或公共权力受到审查和监督,否则保护公民权益也可能成为空谈。
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请求撤销被诉行政行为的行政诉讼为典型的行政诉讼制度,系通过审查行政活动的合法性以达到保护公民权利目的的。
这一诉讼安排契合依法行政原理要求,因此行政诉讼的目的具有行政合法性控制的主张顺理成章。
即使在“重视人民权益保护之今日”,这一观点“亦仍占有关键性地位”。
④因此,在我们看来,允许多重目的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三者地位同等重要。
修改《行政诉讼法》必须解决保护公民权益、解决行政争议、监督行政机关三者的关系和优先顺序,以避免上文已论及的三者之间特别是保护公民权益与监督行政机关之间可能出现的冲突。
就行政诉讼产生及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言,其本质正在于将行政权力或公共权力置于同等地位,矫正行政管理或公共管理过程中行政权力或公共权力居高临下的局面,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说理、表达不满和获得救济的机会。
因此,行政诉讼的首要目的和根本目的正是要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解决行政争议和监督行政机关只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一首要目的和根本目的,而不能凌驾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之上。
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三者之间出现冲突和不一致。
基于此,可以考虑将直接确定行政诉讼目的的《行政诉讼法》第1条内容修改如下:“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解决行政争议,保障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①我们认为,我国行政诉讼的首要目的或者根本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理由在于:相对于已然非常强大的政治国家或权力一方而言,用法律来保护相对弱小的个人权利是相当必要的,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符合宪政的这一要求。
而中国本身具有极深厚的官本位传统,此种背景下强调民权保护具有相当大的时代意义。
从行政诉讼的产生看,行政诉讼是适应现代社会中行政主体一方的不法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为切实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行政主体一方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侵害,即不会存在行政诉讼。
因此,行政诉讼的目的只能是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而非其他。
②从行政诉讼的性质来看,“民告官”的行政诉讼是对相对人提供保护的救济途径。
民之所以要告官,原因在于行政管理中“民”始终处于服从于“官”的地位,对于违法的、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相对人也必须忍受;若无行政诉讼,难以对公民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对于违法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相对人可通过行政诉讼途径免受其约束,从而达到行政主体和相对方法律上的平衡。
行政职权的特殊性,决定了行政机关的行政职权无须通过行政诉讼加以维护。
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关享有实现自己意志的全部特权,行政机关依靠自身的力量即可以强制行政相对人接受行政管理,不必、也无须借助行政诉讼来实现其所代表的国家意志。
因此,维护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也就无从谈起。
③有人认为,人民法院通过行政诉讼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加以审查,违法的作撤销判决,合法的作维持判决,这不是表现了对行政权力的维护吗?若法院判决维持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即必须执行,否则法院可以强制执行,这不正是保障吗?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④因为从学理上讲,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的特性,行政行为一经作出,便假定其合法有效,除非被国家有权机关依法撤销,否则效力始终存在。
由是观之,行政行为的效力来自其自身而非法院的维持判决,法院只是可能在一定情形下否定行政行为的效力,维持判决只是对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确认,而决不是赋予。
至于人民法院对于行政判决的强制执行,以及对于行政机关申请的行政行为的强制执行,只是人民法院承担的一项执行职能,其本身与行政诉讼要旨相去甚远,不在行政诉讼目的考虑之内。
当然,我们说中国行政诉讼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不排除行政诉讼的解决争议的功能,也不否认行政诉讼客观上起到了监督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