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A版必修二《3.1.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我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处理。
(一)教材分析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是解析几何的入门课,担负着开启全章的重任。本节课涉及了两个概念――倾斜角和斜率。倾斜角是几何概念,它主要起过渡作用,是联系新旧知识的纽带,后续研究斜率、直线平行垂直都要用到这个概念;斜率不但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更是整个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之一,也为后续微积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新教材为什么改变了旧教材的授课顺序,换以本节课作为解析几何的入门课?我个人认为,教材是为了更突出解析几何的本质――几何问题代数化。而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就是直线。教材正是想通过让学生首先经历把直线的几何特征代数化这一过程,初步体会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中不但要落实显性知识――倾斜角与斜率,更要落实隐性知识――几何问题代数化。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历了函数的学习,初步形成了数形结合的能力,另外通过初中的学习,已经具备了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知识的生长点奠定了基础。但根据高二提高班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没有形成自觉地把数学问题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如何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探究学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就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同时考虑到高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两点的斜率公式,初步感悟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几何问题代数化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探索,互相交流,享受获取数学知识的喜悦。
重点: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的理解,初步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公式。
难点: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形成,斜率公式的建构。
(三)教法和学法
数学概念学习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相应的形成了两种教学方式。基于这种特点,我把本节课设为三个主要阶段,对应采用不同的教法和学法。比如情景观察、活动探究、小组讨论、讲练结合等。
(四)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具体如下
1.指明研究方向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教师首先应该是教学的先行组织者。本节课作为解析几何的开篇课,应当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基于此,我首先向学生提出,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就是几何问题代数化。那么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优美的曲线能否用数来刻画呢?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创立了解析几何。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两位数学家的思想世界,探索怎样以坐标系为桥梁,把几何问题代数化。
2.活动探究
这个环节主要想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后掌握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体会概念的产生是自然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
(探究活动一:倾斜角概念的得出)
逐个明确问题:
(1)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L,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
(2)一点能确定一条直线吗?再加一个什么条件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3)什么是直线的倾斜角?如何定义?范围是什么?
后得出直线的倾斜角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倾斜角的概念,可激发兴趣,使学生有成就感,。
(探究活动二:斜率概念的得出)
让学生讨论给出直线的斜率的定义
1你能求出下图中直线的倾斜角吗?
2同学们还能定义别的表示直线倾斜程度的量吗?
3应用哪一个三角函数更能合理地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借住师生、生生间的辨析得出斜率的概念。
设计意图: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明确,有了倾斜角的概念,为什么还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为什么采用正切函数而不是别的三角函数。将直线的倾斜度和实数之间建立对应关系,使几何问题的研究具有了普遍性,亦可增强函数的应用意识。
3.过程体验(斜率公式的发现)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很难直接抽象出一般情况下的斜率公式。因此我对教材一步到位的做法进行了适当的改编,设计成由具体特例认知到一般情况抽象的过程。先由每名学生各自举出两个特殊的点。例如A (1,2)、B (3,4),独立研究如何由这两点求斜率,再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把这种方法迁移到一般化的问题上来。进而得出斜率公式1
212k x x y y --=。为了深化对公式的理解,完善对公式的认识,设计如下三个思考问题:
思考1:如果直线AB//x 轴,上述结论还适用吗?
思考2:如果直线AB//y 轴,上述结论还适用吗?
思考3:交换A 、B 位置,对比值有影响吗?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画图,体会斜率公式的本质。
到此,本节课的主要知识已经建构结束。概念的形成之后是个体内化过程,
这种过程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为此,我设计了本节课的第四个环节,操作建构环节。并分为三个小部分对知识内化进行螺旋上升。
4. 操作建构
第一部分是教材例一的讲解。目的是使学生在解题中主动建构本节课的显性知识网络,即倾斜角、斜率、点坐标三者的关系。
为了使学生内化本节课的隐性知识,我对教材进行了改编。
变式训练:已知A(2,3),B(3,-2),C(1,2)判断AB,BC,CA这些直线的倾斜角是锐角还是钝角。
改编后能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把倾斜角代数化的优越性。
第二部分是对教材例二的处理。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已知一点和斜率的前提下可以确定一条直线。而确定的本质是由几何条件两点确定或几何条件一点与倾斜角确定。为后续学习代数问题几何化打下了伏笔。
5.课时小结
归纳小结是巩固新知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这个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我采用让学生谈学习收获的方式对倾斜角、斜率、点坐标三者关系的理解。
作业的布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以全面的发展。
以上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明线和暗线双线渗透。并注意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注意教师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能够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也使课标理念能够很好的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