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百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全球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激化,生态问题已成为目前人类所关注的一个严峻而紧迫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文化,仍具有借鉴价值。

一、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历史渊源概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代,就有诗云:“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明确提出“天人协调”思想的则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周易》。后来孔子提出了“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天地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的“天命论”,从天道和人道的整体和谐来考察人的行为的合理性,用伦理态度对待自然。老子提出“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的自然观,要求放弃人为,顺应自然,认为放弃人为可以达到“与天合一”的境界。汉代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数”,在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将人类的伦理视野推广到天地之间,即认为道德伦理不仅存在于人际之间,也存在于天地生态系统之间,且天地生态系统这种伦理关系是“与生俱来”。宋代的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扬弃了董仲舒的粗陋形式,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概念。

可见,华夏文明的“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组合性,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界与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倡导人类合理地利用自然事物,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无限制地、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界,破坏自然界。因此,与主客二分、天人对立的西方近代思想相比,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更符合现今这个复杂世界的真实情况,也更有利于指导人们正确对待自然,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寻求最后的庇护所。

二、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及生态伦理主张

1、“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

对于“天人合一”思想合理内核,我们如何解读呢?原始蒙昧时代,人类的思维远未达到将自己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程度,因而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主客体不分、混沌不清的特点,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类一直处于对自然界的严重依赖状态,随时随地感受到来自外在的某种神奇力量的支配,由此产生敬畏与恐惧心理。农耕社会对于“天时、地利”的重视,导致了中华文化的重农主义传统,同时

也深刻地影响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因此中华文化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即“顺天应人”、“天人合一”,“究天人之际”也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和中华文化

的基本特征之一。由于古代天人关系的内涵极为丰富,因此对于“天”、“天人关系”及“天人合一”的诠释、理解也存在着多样性。

2、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文化伦理主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个存在论的命题,更重要的是一个价值论

的命题。从价值论的视角来看,这一命题把追求和谐作为一种至高的价值目标,而和谐的根据不在人之外,就在人自身,所以追求和谐就成为人生的当然使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追求和谐就是实现“视天下犹一家,中华犹一人”的大同世界;从个人安身立命的角度追求和谐就是获得一种至善的人格规定,这在张载看来就是要达到“民胞物与”的境界。这种人生价值追求,意味着人已经贯通、超越了“天——人”、“物——我”、“内——外”、“上——下”的界限,真正实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将个体的生命托付于宇宙大化流行的规律中了。

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视天人为一体,强调天道和人道,强调自然界和人

的紧密相连,追求天、地、人整体的和谐。当然,我们应该承认,经过数千年传承的“天人

合一”思想,在其自身的演化过程中,既有积极深刻的思想内涵,也有消极、芜杂的成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源远流长的“天人合一”思想确实含有朴素而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有其对生态、对自然的深刻体悟。我们之所以可以寻求“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一个基本原因就在于,“天人合一”思想能够自觉地对生态学进行科学认知。基于此对其进行现代生态学的注释并引入大系统的观念,以生态系统整体的视角来看待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建立“仁民爱物”的自然观、“一体归仁”的人道观和健全的人性。

三、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思想对建设当代生态文明的意义

中华传统文明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从个人到社会、从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到百

姓的日常生活,都有其广泛的影响,甚至至今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对这一思想进行当代生态解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会起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因为

生态文明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少数人的思考,而必须

是所有人的共同参与。

一是要坚持整体和谐可持续发展观。“天人合一”把“天、地、人”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思考,这种整体视域作为自然法则,要求我们认识事物需要辩证思维,要尊重客观规律,多一点系统思维,注重事物之间的和谐统一;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则,它要求我们顺应

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人际关系处理法则,它要求门确处理人民内部矛后,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利益,协调好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做到“和为贵”,“和而不同”;在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问题上,要求我们合理保护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建设节约型社会。而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要门确处理自然、社会、人的发展等一系列关系,这些关系的处理要求我们必须以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司一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协调,把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思考,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当做一个历史发展的系统整体来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自觉地维护生态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

二是要进行生态伦理教育。“天人合一”将人与万物一视同仁,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类各种关系和谐的基础。对自然的破坏,都是由于人没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保护环境的美德是源远流长的:西周时就有规定“不树者,无椁”,即不种树的人,死后没有棺木;秦代时,在城镇道路两旁己开始进行植树绿化“秦为驰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植以青松”;隋灿帝时在通济渠两岸种杨柳,种活一棵,赏细绢一匹。元代的《农桑之制》中规定“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种榆柳”;等等。以史为鉴,学习古人,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应当在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的教育中,引入生态伦理教育,使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成为民众日常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成为自觉的思维方一式,并转化为共同的行动。

三是要进行广泛的实用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同民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信仰要广泛存在于社会之中,需要一套维系的知识和技术。《汉书·艺文志》对知识进行的分类即六艺、诸子、诗赋、兵家、数术、方技等,表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天道的哲理、世道的治理、人道的伦理,还关心种种实用的知识与技术。把对天道、人道、世道的认识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了普通大众的生活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一般知识与信仰,因而其“天人合一”思想能够具有广泛而民远的影响,成为至今还在影响中国普通大众思维与生活的观念。如古之人用对自然的理解来解释内在的生理,把“天人合一”解释转化为实际应用的技术,这就是充满阴阳五行字眼的医药之书。党的十七大提出党要“善于领导”,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党就需要善于把这一要求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去,要善于把这一要求同百姓的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走群众道路,使这一要求成为民众的自觉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因为思想家的思考毕竟是少数人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些直接的、有效的、甚至可以抚慰心灵的知识与技巧。

四要加强法制建设。“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孔了尚且认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行不通的。而我们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