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_旅游文化概述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f0eeed8aef8941ea76e052c.png)
什么是文化?
• 什么是旅游文化? • 为什么学旅游文化?
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
一、旅游文化的定义与三大类型 二、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三、中国旅游文化的种类 四、旅游文化与酒店管理服务
一、 旅游文化定义及其三大类型
• • • 1.旅游文化的概念 (1)文化的定义 文化由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物质文化, 主要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即通 常所说的行为文化,主要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等;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 层面,即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 道德情操等。 • (2)旅游文化的定义 • 目前我国旅游学界对旅游文化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解: • 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相互作用的结果。 •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 • 这几类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旅游文化的本质属性。在本教材中我们把旅游文化定义为: 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 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
二、 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的溯源: 最早将“文”和”化“字联系起来出现的是《周易.象传》"关乎天文, 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 即《易经》,是传统重要经典之一,相传系周人所作,内容包括 《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 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 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但一般认为它是战国或秦 汉时期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1]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a324d564af1ffc4ffe47ac29.png)
需要注意: (一)对于旅游文化的研究必须以对一般文化 的研究为基础,离开了一般文化,旅游文 化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二)旅游文化是就一般文化与旅游主体—— 游客的旅游活动联系最密切的角度开辟研 究领域的,不能脱离旅游的实际谈论旅游 文化。 (三)旅游文化不是对一般文化的简单援引, 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和繁荣。反过 来,旅游文化的研究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 了一般文化的内容。
(一)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二)促进国际交流,增加友好情谊。 (三)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改善国际 形象。 (四)加快改革步伐,增进居民开放意识。 (五) 推动国家和政府对旅游文化遗产的开发、 利用和保护
第四节
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方向
(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二)单一的、封闭的文化体系向多样的、开放 的文化体系发展 (三)让游客由静态观赏到亲身参与 (四)满足游客由对异域文化的浅层了解到深层 认知的需要
最早把“旅”和“游”二字连用是南朝梁 诗人沈约的《悲哉行》: 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徐光旦垂彩, 和露晓凝津。时嘤起稚叶,蕙气动初蘋。 一朝阻旧国,万里隔良辰。
《送姚孙还河中》 唐·韦应物 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 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 留思旁树饮,惜别暮春晖。 几日投关郡,河山对掩扉。
《宿桐庐馆同崔存度醉后作》 唐·白居易 江海漂漂共旅游, 一樽相劝散穷愁。 夜深醒后愁还在, 雨滴梧桐山馆秋。
2、关于“旅游”的概念
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界目前对“旅游”的解释有十 几种,综合起来,又都侧重于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强调动机。认为旅游活动“在于消遣、 休息或为了丰富其经历和文化教养”。 第二,突出时间。认为旅游是“旅客在某个国 家逗留时间至少超过二十四小时”的旅行活动。 第三,重视空间。认为旅游是“离开定居地点 到较远的地方逗留”。
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2bbdcc22ccbff121dd368324.png)
旅游文化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旅游文化:1,旅游文化是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与旅游介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结果。
3旅游文化是旅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旅游这一独特社会现象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
中国旅游文化:是指具有中特色的旅游文化,是以中华名族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和积淀为基础的,包括已经创造的和正在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相关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在内的文化产物。
一,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博大精深的中国旅游文化所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特征文化地域特征名族特征综合发展特征(1)历史传承特征: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特征,也就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是指世世代代相传延续,承传延续具有社会特点的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包括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因此,中国旅游文化的传承性是指中华名族所创造的有关旅游的文化及其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并通过历史的积淀和筛选而被后代相袭继承和传播,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旅游文化发展演进的重要构成,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
中国旅游文化源远流长,至迟在黄帝时期就已经发生并留下了珍贵的记载,并经历了武帝时期,夏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和近代时期,总之有八个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五千年之久。
发展今天的旅游文化,首先是挖掘现存的旅游文化资源,然后才是开发利用和发扬光大。
从空间上讲,旅游文化的传承性表现在旅游客体在不同地域上的一致性。
(2)地域文化特征:1同一地区不同文化:指的是同一地区各种不同文化现象的同时出现,表现出同一地区的文化差异和诸多文化共同存在。
2,不同地区相同文化:指的是虽然地域有差异,但文化传统是相同的。
3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中国地域辽阔,山河众多,有自然环境而形成了一个个不同的地域单元,而每个单元的文化都带有极其明显的地域特色。
(3)名族特征:民族性的不同特色正事中国旅游文化中最具彰显力的个性所在,因此,中国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正是中国56个名族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同时也是展示我国多民族和睦团结气氛和吸引旅游者的魅力所在。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第1章--旅游文化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9e19226b7fd5360cba1adbd6.png)
2、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入
80年代,旅游人类学家将旅游者作为一个需要休闲、为摆脱一些社会 束缚而远游的人来研究,旅游活动的文化性质得到了广泛和深刻的论证。 进入90年代,西方的旅游文化研究方兴未艾。 □ 论著方面,尤瑞的《旅游者的凝视》(1990);亚利· 里德的《旅 行者的心灵:从基加马治到寰球旅游》(1991);玛丽· 路易· 普拉特的 《帝国主义的眼睛:旅行写作与跨文化的演变》(1992);卡伦· 卡普兰 的《旅行质疑:后现代对位移的讨论》(1996);杰姆· 克勒福德的《旅 行文化》(1997);C.T.威廉斯的《旅行文化》(1998)。 □专业研究刊物方面,除《旅游研究年报》(1973年创刊)外、还出现了 英国的《旅游管理》、澳大利亚的《Journal of Tourism Studies》(1990 年创刊)等一大批专业性强、内容全面深入的旅游文化研究刊物。 □ 学术交流上,除了定期的旅游文化国际年会,各国、各地区还有为 数众多的各类研讨会。
沈祖祥:旅游文化的研究对象,即是通过对 旅游内部三个相互关联、运动的结构的演变过程进 行 系统研究,描述旅游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运动 规 律(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论》,1999)。 喻学才先生:从广义上说,旅游文化学是一门 究人类旅游活动发展规律的学问(喻学才,《旅游 文 化》,2002)。 章海荣:旅游活动实际促成的是一种文化进入到 另一种文化环境中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事实。旅 游 文化的研究视野大致可划分为三大部分:旅游主体 文
二、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一)主要观点 加法利(Jafar Jafari)等:目的地国民族文 化,客源国文化,以及主体和客体、媒体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交 际碰撞产生的文化都是旅游文化的研究范畴(肖洪根,1994)。 马波:旅游文化学以旅游文化现象、旅游文化本质以 及旅游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与旅游学有着一 个基本共同的结构(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1998)。 谢贵安:旅游文化学应抓住旅游主体----中介体----客 体----社会环境的各个环节,研究旅游主体文化人格和民族旅 游 性格的塑造过程(谢贵安,华国梁,《旅游文化学》,1999)。
旅游概述 《旅游学概论》-文档资料
![旅游概述 《旅游学概论》-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49fcba7fab069dc5122014b.png)
② 休闲属性
➢ 旅游活动多发生在自由时间 在我国周末双休日和春节、“五一”、“十一” 三个黄金周是旅游的高峰期,前者适宜于近程 旅游休闲,后者则适合到较远的距离之外去体 验异域风情。带薪假期是大规模推动度假旅游 的有效措施。
28
③ 社会属性
➢ 旅游活动扩展了人的社会交往范围 ➢ 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活动具有社会性,有鲜明的时
① 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求审美和愉悦 ② 旅游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③ 旅游是一种经历、一种活动,具有社会性、休闲
性和消费性 ④ 旅游最突出的外部特征:异地性和暂时性
18
思考问题:
(1)去外地上大学是不是旅游活动?为什么?
(不是旅游活动。因为旅游活动表现为以娱乐、 享受,消遣、休闲为主要目的,去外地上大学、 去异地工作都不属于旅游活动的范畴。)
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一节 旅游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与基本属性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构成及特征 第四节 旅游的基本类型
1
一段关于旅游的对话
什么是旅游? 往往人们会想起旅游不就是游山逛水吗? ➢ 对话一 甲:暑假期间你干什么了? ➢ 乙:我跟几个同学去杭州旅游了。 ➢ 对话二 甲: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 乙:我是搞旅游的。 ➢ 对话三 甲: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 乙:我是学旅游的。
种是旅游者极力追捧当地那些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并竭
力保护即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这种情况都是旅游者本能的
占有意识在旅游文化上的体现。
35
旅游行为特征—物质摄取
旅游者身处异地,除了调动自己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和触觉去感受异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美外, 还忍不住有手拿的倾向。
有的人见奇花异草便忍不住采摘;有的人看中一千古 奇石,便不惜重金千里迢迢搬运回家,搬不动拿不走 的,则用刀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表示自己“到此一游”, 凡此种种,都体现了旅游者固有的占有欲。所以, “自然生态保护主义者”对此种行为表示抗议,提出 了“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不 带走”的口号。
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
![第一章 旅游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f703fe8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21.png)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 “旅游资源” 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 • 人文旅游资源:无论是实物形态的文物古迹还
是无形的民族风情、社会风尚,均属于文化的范 畴。 • 自然旅游资源:由各种自然环境、自然要素、 自然物质和自然现象构成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 人为的开发利用,才能由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 的旅游资源。即使是自然美,也必须通过鉴赏来 反映和传播,而鉴赏是一种文化活动,因此,自然旅 游资源同样也具有文化性。
5
文化别解
在某一地域或某一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 特的人文现象。
①西方文化
②丧文化
• ③仰韶文化
④学习文化
• ⑤市井文化
⑥饮食文化
• ⑦人类的文化 ⑧龙山文化
• ⑨酒文化
⑩校园文化
6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现代旅游起源于欧洲---英国
• 现代旅游可分为两大类别:以“游”为主的 旅游和以“旅”为主的旅游。
文 化
1、文化性是旅游主体活动 的本质属性。
与
旅
2、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游
的
3、旅游业的文化属性。
关
系
8
1.文化性是旅游主体活动的本质属性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核心
• 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 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 常安,然后求乐” 。
• 现代旅游现象,实际上是一 项以精神、文化需求和享受 为基础的,涉及经、政、社 会、国际交流等内容的综合 性大众活动。
和精神成果的过程和结果的总和。
• 文化与文明
•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文化:与自然相区别的人类所创造的一
切。有物质形态和观念形态。 狭义文化:人自身的智慧、精神状况、观念
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一章 旅游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7b46cb52312b3169a451a49b.png)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从旅游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因素对旅游者的产生和各国旅 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论证旅游的经济属性。 2.从个人的旅游动机来认识旅游的经济属性。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因素对旅游的制约作用将从主导地位降为
从属或次要地位。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2.旅游客体的社会性
旅游资源以及社会对旅游活动所能提供的各种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段 发展变化。
3.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使人们旅游观念发生变化
传统观念:不务正业;崇洋媚外 现代观念:业务生活;时尚潮流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1. 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2. 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3. 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现形式。
享乐旅行:是指出自消遣娱乐和享受人生价值的需要而进行的非功利性的旅行 活动。 享乐旅行实质上是具有现代旅游意义和本质特征的古代旅游活动。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三、旅游的产生源于人类意识的发展、精神需求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成熟 旅游者的产生: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文化意识和经济条件成熟的 结果。 旅游是超出生存需要而具有享受性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 人类有自觉目的意识的旅行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旅游、旅行和游览
国庆七天乐
小明跟妈妈一起到北京的阿姨家过节。 小张利用假期去云南玩。 小李利用假期游玩步行街及附近店铺。
请问:三个人在国庆假期里的行为分别属于什么?(请从他们是否离
开常住地?为了什么目的而活动来分析)
第二节 旅游的定义和内容
区别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
![《中国旅游文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3bc922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2f.png)
《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国旅游文化的主要特点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历史发展、特点和价值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旅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历史发展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文化意义和价值的认识第二章:中国自然景观2.1 教学目标认识中国的自然景观类型及特点了解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掌握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2 教学内容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及特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中国自然景观的类型、特点及著名景观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自然景观类型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自然景观的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三章:中国人文景观3.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探讨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2 教学内容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和特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人文景观的保护和利用方法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人文景观的内涵、特点及著名景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著名人文景观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人文景观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著名人文景观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人文景观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四章:中国传统节庆4.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理解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2 教学内容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和意义中国传统节庆的主要习俗和活动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传统节庆的起源、习俗和活动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庆的文化内涵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参与传统节庆习俗的模拟活动,增强体验感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起源和意义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习俗和活动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传统节庆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五章:中国饮食文化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2 教学内容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中国饮食文化的礼仪和习俗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特点及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菜系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实践教学法:安排烹饪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烹饪技法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菜系的代表菜品和烹饪技法的认识烹饪实践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饮食文化礼仪和习俗的理解和应用第六章:中国民俗文化6.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探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2 教学内容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方法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特点及主要民俗文化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民俗文化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6.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民俗文化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民俗文化保护和利用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七章:中国宗教文化7.1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掌握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理解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2 教学内容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和传播历程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主要宗教的起源、传播历程及宗教建筑和艺术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互动法:引导学生讨论中国宗教文化的社会影响7.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主要宗教起源和传播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宗教建筑和艺术特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宗教文化社会影响的理解和应用第八章:中国古典园林8.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2 教学内容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和特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特点及主要古典园林的布局和设计理念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古典园林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8.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古典园林布局和设计理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应用第九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9.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2 教学内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及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和特色图片展示法:展示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案例分析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9.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和特色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第十章: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10.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分类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资源的概念、分类及规划与开发的原则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法:讨论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的现状和趋势10.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概念和分类的理解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原则和方法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现状和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一章:中国旅游市场营销11.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探讨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2 教学内容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和手段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市场营销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策略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11.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二章:中国旅游服务与管理12.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探讨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2 教学内容旅游服务的概念和要素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和管理效率的提高1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服务的概念、要素及旅游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手段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服务和管理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角色扮演法:模拟旅游服务和管理场景,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12.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概念和要素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管理基本原理和手段的认识角色扮演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和管理效率提高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三章:中国旅游法规与政策13.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探讨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2 教学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和重要性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的内容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趋势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法规和政策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法规和政策的发展趋势13.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主要法规和政策内容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法规和政策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四章:中国旅游伦理与责任14.1 教学目标理解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探讨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2 教学内容旅游伦理的概念和重要性旅游责任的主要内容和原则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旅游伦理的概念、重要性及主要内容和原则案例分析法:分析旅游伦理和责任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旅游伦理和责任的发展趋势14.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概念和重要性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旅游责任主要内容和原则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旅游伦理和责任发展趋势的理解和应用第十五章:中国旅游发展前景展望15.1 教学目标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掌握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探讨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2 教学内容中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国旅游业的地位、作用及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国旅游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互动法:讨论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15.4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中国旅游发展重要趋势的认识案例分析报告:检查学生对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全套精品教案,涵盖了十五个章节。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述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一章第一节 旅游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af19064aeaad1f346933fa8.png)
第一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媒体;熟悉旅游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了解各种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对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思考1.为什么选择旅游管理专业?2.你对旅游管理了解多少?3.你高中毕业之前出门旅游过吗?谈谈你以前距离最远一次的旅行经历。
4.在各类旅游相关职业领域里,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旅游专业,毕业以后有哪些职业机会?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如旅游城市、旅游区、旅行代理、接待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目的地营销、旅游教育)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机会(据Pearce,2005,有修改)我国提出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增至1亿人左右2008年8月27日来源:新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意见》提出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六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培育规范旅游市场,挖掘旅游就业潜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旅游就业环境;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就业试点。
第一节旅游概述现今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而且持久不衰的产业。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据调查,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那么旅游业作为这样一个新兴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1.学生异地读书2.民异地打工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4.三峡大移民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6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7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8 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9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10 日常上下班的往返交通过程一、旅游概念的形成人类早期旅行主要是出于经商、贸易以及政治的需要,旅行的目的和内容较为单一,旅行的规范和范围有限,社会影响也较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行”一词只作为一个日常用语,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界定。
第1章 旅游文化总论
![第1章 旅游文化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376620b84ae45c3b358c75.png)
25/0302/200/250/30
26
2、完善社会
社会完善意味着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封闭走向开放、 从分散走向统一。社会完善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制度 健全、意识形态进步等方面。旅游文化在浸染自然的同 时也不断地完善着人类社会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现代社会的完善同旅游文化的功能有着相当程度的密切 联系。这突出地表现在旅游活动的开展促经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特别是促进了经济贫富差距较大的地区经济的 发展趋于平衡。
23
第四节 旅游文化的地位与功能
一、旅游文化的地位
(一)旅游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 1、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核心 2、旅游文化是旅游矛盾的调节器
25/0302/200/250/30
24
(二)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地位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 2、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三)旅游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 1、旅游文化是文化的一支 2、旅游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力
25/0302/200/250/30
7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1、旅游+文化说——广义旅游文化。该种观点认为“旅 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 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民族文化说。该种观点认为旅游文化即旅游主体在旅 游过程中所传播的本国文化和所接受的异国文化的总和。 “所谓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 的旅游实践中所体现出来本民族或本国家文化”。 3、主体说。该种观点认为旅游文化是指“旅游者或旅游 服务者在旅游观赏或旅游服务中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形态及 其外在表现”。
旅游文化的横向的线性的结构由旅游客源地 社会环境、旅游主体、旅游介体、旅游客体和旅 游目的地社会环境五个环节的文化因素构成。在 这五个环节中旅游主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旅 游主体的兴趣、爱好、对自由的追求、对超越的 渴望,必然使其不断地试图跨越时空的局限,将 更大范围的文化空间及其包围的旅游客体纳入到 自己征服和观赏的对象之中。
旅游文化概述
![旅游文化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5d9e4dc2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63.png)
第一章旅游文化概述第一节文化与旅游文化一、文化1、文化的概念文化的内涵如何界定?至如今,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尚不能得出定论。
一般来说,人们对“文化”概念存在有两个层面的理解。
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总和。
开个玩笑,一个男人站街角,呸一口唾沫飞出去,就是一个文化现象了。
如果是两个女人,一个哼一声儿,一个呸一声儿,这文化就复杂多了。
“文化”是一个外延非常宽泛的词汇。
就拿与我们学习、生活相关的来说,顺手我们就拿出很多:校园文化、饮食文化、课堂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民族文化,大的包罗万象,小的到一些事情。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文化”内涵的界定上常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歧义丛生。
所以,有人称“文化”是一张“无网之网”。
据不完全统计,自从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明确的定义到现在,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达400余种。
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一切其他才能和经验在内的整个复合体”。
换而言之,物质自然以外的一切均为文化,凡打上人的印迹的存在均为文化。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
也就是说,文化是相对有形物质的东西,包括人类的各种精神现象或产物,如思想境界、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知识学问等精神生活领域的东西。
在此基础上,人们根据视角的不同,对文化结构进一步分类:从时间角度上讲,有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从空间角度讲,有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
从社会层面上讲,有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
从经济形态方面,又有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之分等等。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
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旅游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95da6fc04a1b0717fd5ddb1.png)
中国旅游文化第一章:1、什么是山水文化?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
所谓“山水文化”,就是山山水水中蕴涵和引发的文化现象。
这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在世界上有显著的地位。
2、艺术价值——人文建筑(亭,廊,桥,塔,台,榭),文学艺术(摩崖石刻,雕塑,绘画,诗文,楹联)3、科学价值:景观——人文景观(考古价值,冶炼价值,建筑价值,水利价值),自然景观(岩熔景观,地貌景观,底层结构,生物景观)4、神与物游的山水审美意识审美意识——致用,比德,畅神,情景交融致用:人类用实用的、功利的观点看待自然美。
比德:将自然物视为人格道德的象征物。
时间:春秋战国畅神:人们以一种超凡脱俗的虚静的心胸面对山山水水,欣赏山水本身那千姿百态的自然美。
情景交融:是一种立足于主体心理活动的物我交流过程,即自身情感与对象形式合而为一。
5、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1)色彩用色彩来表现人的情绪,来表现人的喜怒哀乐情感。
如婚诞喜庆,以大红色代表,使人兴奋,情绪激昂;黑白色象征肃穆和庄重,使人感到静谧和压抑。
所以,在灯具、家具、房间墙壁、饰物等色彩搭配上,最好要了解一些色彩的基本知识。
2)声音指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声波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3)动态与静态一般来说,山水的动态主要是指流水、飞瀑和流云飘烟,也包括各种动植物的生命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景象。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
6、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从山水的发生学角度看,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区别在于:自然山水是一种先天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文景观则是人依照自己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随着社会变迁,时代的演进及人的观念的变化,都有可能发生转变。
(完整版)《旅游文化》第一章旅游文化总论
![(完整版)《旅游文化》第一章旅游文化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cf2a8c58a8114431b90dd86c.png)
地位,人或物所占的地方或位置。地位决定者人或物的 功能的发挥程度和作用的大小。
1. 旅游文化在旅 游活动中处于核心 地位
旅游活动既有经济性,也有文化性 文化性是旅游活动的第一属性。
文化交融,增进相互理解和认同,减 缓摩擦 遵纪守法,恪守道德,约束行为,遏 制矛盾
2. 旅游文化在化解 旅游矛盾中具有重 要作用
02
文化蕴藏着巨大的 经济潜能
03
文化是提高人的素质 和管理水平的关键
04
文化是旅游业创名牌, 提高竞争力的法宝
案例1:景区神翻译
• 西安一处景区将唐代“药王”孙思邈的英文翻成了“毒枭”(drug king)。 • 该景区的错误翻译并非个案,我们在加油站、车站、公园等很多地方都能
看到令人忍俊不禁的错误翻译。比如,No dashouji(禁止打手机)、No paizhao(请勿拍照)、Gong-gong no smoking(公共场所禁止吸 烟)、Please wait outside a noodle(请在一米线外等候)……
02
第二节
旅游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Culture
一、旅游文化的概念
国家/民族/地区
物质财富
本书定义
因旅游活动而产生和为旅游活动 所整合的文化。
精神财富
旅游文化
旅游主体 旅游客体
制度财富
旅游介体
二、旅游文化的特征
1.对立统一性
10:00 到达茶园后,背上竹篮或带上袋子往茶园亲自体验采茶采摘生活。 12:00 把采来的茶青放在茶农家的地上晒青 12:30 在农家品尝特色午餐 13:30 参观洪恩岩景区 15:30 在茶场可观看制茶全过程及成品茶叶出产,真正了解、熟悉铁观音茶叶的生产全过程。 16:30 结束愉快的茶文化体验之旅,车返厦门或泉州温暖的家。
旅游概述ppt课件
![旅游概述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d7afc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72.png)
第四节 旅游的特点
一、广泛性
旅游的广泛性共有三层含义: 一指旅游者构成的广泛性 二指旅游地域的广阔性和活动领域的多面性 三指旅游内容的丰富性及其所属性质的多样性。
第四节 旅游的特点
二、综合性
所谓综合性,是指旅游是集食、住、行、游、购、娱于一 体的社会活动。它意味着一个完美的旅游过程,实质上就是上 述各要素之间的相辅相成和各个环节环环紧扣的整体运作过程。 随着社会对旅游供给条件的发展和改善,旅游的综合性特点就 越显著,其综合价值功能的发挥就越充分。
第四节 旅游的特点
四、季节性
所谓季节性,是指旅游活动因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 景的制约而呈现出淡季、旺季的差异性。
自然条件的影响,主要指自然旅游景点因受所处地理位置 的制约,其旅游观赏功能的发挥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社会文化因素的主要影响:一指某些人文旅游资源的时间 (季节)性;二指因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导致的集中性。
二、旅游的文化属性
1.旅游者是依赖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 2.旅游资源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化身 3.旅游设施和管理服务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自我表 现形式
第三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三、旅游的经济属性
从旅游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经济因素对旅游者的产 生和各国旅游活动的发展一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从社会经济角度来论证旅游的经济属性。 2.从个人的旅游动机来认识旅游的经济属性。
第一章 旅游概述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第二节 旅游的概念 第三节 旅游的本质属性 第四节 旅游的特点 第五节 旅游的类型 第六节 旅游组织
第一节 旅游的产生
一、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人们以松散的团伙组织,依靠采集、渔获、狩猎等集体 劳动并共同分享劳动产品。然而,采猎生活受自然环境的影 响也最直接,人类只能不停地迁徙,寻找适宜的生存环境。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
![0826《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d1c910d1f34693daef3efc.png)
《中国旅游文化》思考题参考答案第一章中国旅游文化概述1、如何理解旅游文化的概念?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间相互碰撞、作用而产生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
2、旅游与文化的关系如何?(1)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旅游”与“文化”并蒂连生;(2)中国文化孕育了旅游;(3)中国旅游启动着中国文化的创造;(4)旅游与中国文化之间相互制约。
3、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哪几类?有哪些特征?中国旅游文化可分为:中国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建筑文化、旅游聚落文化、旅游景观与山水文化、旅游园林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文学艺术、旅游文化等。
中国旅游文化的特征:(1)综合性,即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2)传承性,即旅游文化的历史继承性和演进性;(3)民族性,即旅游文化的民族特征;(4)地域性,即旅游文化具有的地方特色;(5)时代性,即旅游主体文化子系统具有时代性特点。
4、试述旅游文化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关系。
(1)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
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文化刺激旅游动机,丰富旅游活动,并且产生教育功能;从旅游业角度看,旅游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作用,同时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旅游文化起指导作用。
(2)中国旅游业发展对中国旅游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中国旅游历史文化1、以具体某一朝代为例,简述其主要文化容。
2、“三皇”、“五帝”分别指的是什么?“三皇”主要是指:伏羲、神农、女娲;“五帝”主要是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3、帝王的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可分为哪三类?并举例说明。
(1)褒扬类;(2)贬抑类;(3)同情类。
举例略。
4、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哪些特征?(1)丰富的历史文化涵,使其极具历史吸引力;(2)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地位,使其成为重要的旅游集散地;(3)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使其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5、简述中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最早把文化作为专业术语使用的英国人泰勒,被尊称为
()
A.历史学之父 B.人类学之父 C.社会学之父 D. 管理学之父
3.林顿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种社会性的遗产。”这属于
()
A.描述性定义 B.历史性定义 C.规范性定义 D. 结构性定义
4.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认为,文化是人类环境的 A.自然部分 B.社会部分 C. 物化部分 D.人造部分
时间是
()
A.1974年
B.1977年
C.1984年
D.1987年
二、多项选择题
练习题
1.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A. 大众性 D. 多元二重性
B.纪念性 E. 双向扩散性
(
)
C.协调性
2.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
(
)
A.旅游文化现象
B.旅游文化本质
C.旅游文化活动
D.旅游文化产生规律
E.旅游文化发展规律
体现在人们创造的各种精神产品 和物质产品中。
二、文化的要素和结构
物质要素
要素 行为要素
精神要素
物质实体层面 (物质文化)
行为方式层面 (行为文化)
精神观念层面 (精神文化) (心态文化) (观念文化)
生产工具 生活用具
……
行为规范 风俗习惯 生活制度
……
思想观点 审美情趣 道德情操 宗教情绪 民族性格
旅游管理系
课前热身
思考: 旅游活动中有哪些文化现象?
课程介绍
学习目的
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
有针对性的为 旅游者提供服务
旅游消费行为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理论讲解 对比分析
提高旅游文化素养
为经营旅游 企业做好准备
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企业文化 旅游接待地经营文化
抛砖引玉 自学展示 理论讲解 案例分析
考核方式
期末闭卷60%+平时考核40%(20%测试+15%平时表现+5%出勤)
5.文化最小、最基本的单位是 A.文化特质 B.文化丛 C.文化模式 D.文化区
() ()
练习题
6.一定文化特质的集合,称为 A.文化特质 B.文化丛 C.文化模式 D.文化区
()
7.反映一个社会群体在整体上的文化状况或面貌的是 A.文化特质 B.文化丛 C.文化模式 D.文化区
()
8.美国学者爱尔伍德在《文化进化论》一书中所列举的文化成因理论观点中,影
文化性是旅游主体活动的本质属性 旅游客体的文化属性 旅游业的文化属性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思考: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谁? 旅游文化的主体是谁?
二、旅游文化的概念
旅游文化是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在旅游消费 和旅游经营服务过程中所反映、创造出来的 观念形态及其外在表现的总和,是旅游客源 地社会文化和旅游接待地社会文化通过旅游 者这个特殊媒介相互碰撞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三、旅游文化的构成
旅游消费文化
旅游文化
旅游经营文化
旅游消费行为文化 旅游审美文化
旅游产品经营文化 旅游企业经营文化 旅游目的地经营文化
四、旅游文化的特征
多元二重性 大众性 双向扩散性
一、单项选择题
练习题
1.动机产生于 A.需要
B.态度
C.知觉
() D.兴趣
2.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
A.旅游需要
其次,文化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创造的,是 为社会所普遍具有和享用的,不是专属个 人的。
一个人先穿鞋子的哪一只,是件无关紧要的事;
一些人有规律的做一件事或另一事,是一种私 人爱好或偏好; 社会中全体或近全体的人都将纽扣钉在衣服的 有爿,这就是一种文化特征。
一、文化的概念
本书对文化的理解
再次,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创造,这种 创造体现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中,体 现在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中。
一、文化的概念
本书对文化的理解
首先,文化是人的创造物而不是自然物,是 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
原始的山川草木不是文化,但经过人类按一定规则 加工以后的广义上的园林旅游景观就是一种文化。
海洋中的动物不是文化,但海洋馆里经过人 训练而能表演节目的海豚、海豹则体现了文化。
一、文化的概念
本书对文化的理解
A.描述性定义 D.心理性定义
B.历史性定义 E.结构性定义
C.规范性定义
2.应用研究中文化的具体分类包括
A.主文化
B.亚文化
D.反文化
E.俗文化
C.雅文化
()
3Hale Waihona Puke 文化的基本特征包括A.地域性 D.承袭性
B.民族性 E.变异性
C.时代性
()
三、判断改错题
练习题
1.“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人化自然”就是文化的结果。
文化特质
文化丛
渔业文化丛结
文化丛
石文化丛结
十大综合文化区
欧洲综合文化区 大洋洲综合文化区 北美综合文化区 拉丁美洲综合文化区 西亚北非综合文化区 非洲综合文化区 东亚综合文化区 南亚综合文化区 东南亚综合文化区 太平洋综合文化区
四、文化的不同分类
主文化与亚文化 雅文化与俗文化 文化与反文化
()
2.美国学者爱尔伍德在《文化进化论》一书中所列举的文化成因理论观点中,种
族说影响最广。
()
3.文化的民族性和文化的承袭性互为表现。
()
4.文化的变异性是相对的,文化的承袭性是绝对的。
()
北 •地域性 雄
•地域性
南 秀
•地域性
明朝文学家杨慎对我国山地概括而形象的描述:
玲珑剔透,_江_南__之山也; 巉差窳窆,_桂_林__之山也; 绵延庞魄,_河__北_之山也; 俊秀俏丽,_巴_蜀__之山也。
精神文化层:皇权至上,上下有等、贵贱有别的
观念。
例:紫禁城-故宫建筑文化
物质文化层:建筑群 宏伟恢弘、层层递进 制度文化层:君王统治制度(等级序列制度)
及其行为规范 精神文化层: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三、文化的等级序列
思考:
文化有无大小之分?
三、文化的等级序列
文化的等级序列由小到大依次为 文化特质 文化丛 文化模式 文化区
桂林 江南 巴蜀 河北 返回
•地域性
自然环境是地域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什么样的自然环境 孕育出什么样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 是当地人与自然界进行长期抗争和适 应的结果。
北方京剧:气势恢宏
南方越剧:婉约柔美
第二章 旅游文化
课前热身
思考: 旅游是种经济现象还是文化现象?
一、旅游的文化属性
B.生存需要
C.享受需要
() D.发展需要
3.旅游消费行为的决定因素是 A.可自由支配收入 B.可自由支配时间
C.旅游动机
() D.旅游需要
4.推动一个人从事旅游活动的内在动力是 A.可自由支配收入 B.可自由支配时间
C.旅游动机
() D.旅游需要
5.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需要是
A.旅游需要
B.生存需要
旅游载体文化
(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文 化时、空传播与交流)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者文化)
旅游 文化
旅游客文化 (旅游资源文化)
旅游介体文化 (旅游业经营者文化)
课程结构
由于时间原因,本课程主要讲解: 旅游客体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审美 自然景观与山水文化 园林旅游文化 建筑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文化
C.享受需要
() D.发展需要
练习题
6.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
A.生存
B.享受
C. 发展
() D.文化
7. “旅游文化”一词最早正式使用的国家是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8.最早提出“旅游文化”这一专用概念的时间是
A.1975年
B.1977年
C.1985年
() D.中国
() D.1987年
9.我国最早正式使用“旅游文化”一词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学》的出版
……
结构
二、文化的要素和结构
自然环境 物质文化层 行为文化层 精神文化层
外在文化 非物质文化
例:宫廷御用瓷器——珐琅彩瓷
物质文化层:食器等生活器皿 制度文化层:君王统治制度及其行为规范——宫
廷御用瓷器黄釉的多少标志着使用者身份的高低, 由全黄釉到以黄釉为地,再到黄釉作彩,及至没有 黄色,等级规定非常严明,不得簪越
旅游客体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审美
包括自然旅游景观文化和人文景观文化。
旅游介体文化:旅游业的经营文化
包括旅游企业文化、旅游商品文化、导游文化、旅游政 策与法规等。
旅游载体文化:旅游文化传播与交流
包括旅游客源地文化与旅游接待地(目的地)之间的相 互文化传播,及其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旅游文化的构成
一、文化的概念
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等人曾把1871—1951年间出现 的160多种文化的定义归纳为五类:
描述性的定义
这种定义方法把文化看作一个复杂 的,包罗万象的整体,逐一列举各 种文化现象,以此说明什么是文化。
泰勒的定义
一、文化的概念
历史性的定义
这种定义方法把文化解释为在社会 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社会遗产。
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总结:
文化是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根本因素
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消费行为的影响
如何看待人的本性 恶、善、恶或善
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屈从、协调或主宰自然
时间取向的本质是什么 过去、现在、将来
人生活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生存、自我实现、自致
人同周围人的基本关系的实质是什么 等级制的、家庭取向的、个人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