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3.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资料准备 (1)基本资料 ①县级土地利用标准分幅图; ②县、乡、村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③县、乡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④权属界线图; ⑤碎部面积量算表; ⑥外业调查记载表; ⑦线状地物扣除表; ⑧零星地类扣除表; ⑨县级以下行政单位代码表及权属单位代码表; ⑩飞地面积统计表。 (2)参考资料 ①其它相关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图、航片、控制点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 调查成果资料 ②耕地坡度分级汇总表等。
表3-2 数据接边限差表
单Biblioteka Baidu:m
1:5千 1:1万 1:2.5万 1:5万 1:10万 1:25万
1:5千
1:1万 10
1:2.5万 25 25
1:5万 25 50 50
1:10万 50 50 75 100
1:25万 50 75 75 100 100
8)数据分层 作业单位在建立自定义的数据采集编码与《县(市)级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分类编码间的对应关系后,依据 《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分层要求对拼接好的 数据进行分层处理。 9)建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对应关系 根据数据库设计的方案建立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对应 关系。 10)控制面积平差 标准分幅图的控制面积平差:计算机量算的面积与理论 面积之差在±1公顷范围内时,将理论面积作为控制面积进行 平差。
专业工具 面积平差; 属性自动注记; 数据格式转换; 投影转换; 坐标系转换; 坐标纠正。
数据管理系统 数据字典的编辑与维护; 可视化的项目管理; 系统数据结构的管理与维 护; 图幅索引的快速图形数据 浏览; 任意组合的数据条件查 询; 任意范围的空间数据查 询; 缓冲区查询;
2.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库前期准备工作 1) 技术准备 技术准备主要包括认真学习技术规范及各种技术要 求;制定建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进行各项业务及计算 机技术培训及进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培 训等。
2.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基本流程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建设基本流程包括: (1)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 (2)矢量化底图准备; (3)图件扫描和几何纠正; (4)图形和属性数据采集; (5)分幅数据接边; (6)拓扑关系构建; (7)数据检查与入库等。
3.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主要工作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包含的主要工作如下: (1)工作准备; (2)资料预处理; (3)数据采集、编辑处理; (4)数据建库; (5)建库质量控制; (6)图件、表格数据输出及文字报告编写; (7)数据库成果验收; (8)成果归档; (9)数据库更新与应用; (10)数据库运行与管理。
2)软、硬件准备 (1)软件
①软件内容 软件内容包含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系统软件及相关数据采集 软件。 ②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功能要求 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应能检查和纠正原图的图纸变形;能采 集各要素的图形数据、属性数据;能对图形、属性数据检查并能 进行增、删、改等编辑操作;能作符号化绘图输出检查;能进行 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变换;投影变换和数据加密等所用各种算法应 保证数据精度;能按《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标准》要求的数据格 式进行数据交换。
图形编辑处理系统
土地利用变更系统
数据库管理系 统
空间及统计分析系统
图件及报表输出系统
图3-30(a)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总体结构设计
数据库主体 = 空间数据 + 属性数据。
空间数据
标识码连接 ID
属性数据
土地利用详查工作底图图形信息 土地利用详查中表格数据和说明等
12
1
2
1
图斑 地类代
号1
号 1
2 21
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建设
1.方案设计 1)土地调查数据库总体框架 土地调查数据库是“数字国土”建设的重要内容,并 为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我国的土地调查数据库 的总体框架如图3-29(a)、3-29(b)。
土地调查数据服务系统

信息查询 统计分析 数据服务






数据获取与
土地调查数据分中心
1
图3-30(b)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总体结构设计
3)数据库的功能设计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功能设计如图3-31所示。
图3-31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的功能设计图
数据采集系统 扫描仪; 手扶数字化仪; 键盘。
数据库
数据输出系统 年度统计报表输出; 图件输出。
数据编辑与处理系统 点、线、面的修改、删除、 移动、拷贝等; 建立拓扑结构; 数据拼接、属性库连接; 数据更新; 图形叠加。
③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软件功能要求 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软件要能够满足《县(市)级土地利用 数据库标准》的要求;能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的功能要求; 能完成数据库更新功能;能完成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应用的多种数 据查询、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和表格输出功能;能完成基于土地 利用数据应用的各种标准的和非标准的图件自动化输出功能;能 支持土地利用基础数据的网络共享。 (2)硬件 硬件设备可根据工作情况及数据量大小确定硬件配备数量及 档次,扫描仪的分辨率不低于300DPI。
6.数据编辑处理 由于数据采集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错误和误差。 因此,数据采集完成后,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编辑处理,以保证 数据质量。 扫描数据的编辑处理包括彩色校正、几何纠正等。矢量 数据的编辑处理包括与扫描图数据的匹配、数据编辑、数据 的误差校正、投影变换、接边处理、图幅拼接、要素分层等。 属性数据的编辑处理主要包括各数据记录完整性和正确性检 查与修改等。此外还包括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连接。

传输系统
数据管理 数据分发 数据交换
土地监测
数据仓库
土地调查
土地利用 土地权属 专题数据
软硬件、网络基础设施
图3-29(a)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总体框架横向结构图
集成整合
汇总
集成整合
汇总
集成整合
汇总
土地调查
国家级土地 调查数据分中心
数据交换
省级土地 调查数据分中心
数据交换
市级土地 调查数据分中心
数据交换
5.数据采集流程 土地利用数据采集作业主要包括九项工作内容(不同的 数据采集技术路线各项工作内容的次序可能有所不同),以 下以扫描数字化方式为例介绍数据采集方法: 1)图件扫描 对经过预处理的作业底图,根据不同的介质状况确定扫 描方式。对于薄膜图和单色纸图,采用黑白二值方式扫描; 对于彩色纸图,采用灰度方式扫描。 2)扫描纠正 所有的图件扫描后必须经过扫描纠正,并对纠正后的图 形数据进行精度检查。
7)数据接边处理 数据接边是指把被相邻图幅分割开的同一图形对象 不同部分拼接成一个逻辑上完整的对象。 在图形接边的同时要注意保持与属性数据的一致性。 相同比例尺之间的数据接边(作为示意图的数据)限 差为图面单位的1毫米所代表的实地距离。不同比例尺数 据接边(作为示意图的数据)时需要根据不同比例尺的接 边限差来接边,在限差内的以大比例尺的图形和属性要 素为接边和匹配依据,在限差外的不接边。不同比例尺 数据之间的接边限差(平面直角坐标单位)见表3-2。
县级土地 调查数据分中心
国家级国土资源 数据中心


省级国土资源

数据中心



市级国土资源

数据中心



国土资源信息网络 3-29(b) 土总地体调框查架数纵据向库结总构体框架纵向结构图
2)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总体结构设计 土地利用数据库的体系结构设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以甘肃省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方案设计为例,甘肃省的土 地利用数据库的总体结构设计见图3-30(a)、3-30(b)。
4.数据采集作业要求 1)图形数据数字化 (1)图形数据采集方式 图形数据采集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扫描数字化;② 手 扶数字化;③ 野外数字化采集;④在航片上进行数字测量。 (2)图形数据采集要求 ①数据采集精度符合《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技术 规范》的质量控制要求。 ②点状要素应采集符号的几何中心或定位点,线状要素应沿 中轴线采集,面状要素必须严格闭合。 ③有方向的线状要素应按规定方向数字化。
2)属性数据数字化 (1)属性数据采集方式 属性数据数字化主要使用常用数据库和表格软件。但减 少差错、提高输入效率,也可自行编制专用的属性数据录入、 检查软件。 (2)属性数据采集要求 属性数据采集严格以原始表格为依据。数据采集检查时 要参照图形数据。
3)对已有电子数据的处理 (1)处理原则
①对原有电子数据应尽可能的利用。 ②根据《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 库建设技术规范》,如果对原电子数据进行处理的时间、费用比重新采集还要 多、高,则应视情况部分或全部放弃该数据。 ③根据《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 库建设技术规范》,如果原电子数据存在着内容和精度上的原则错误和问题, 则应视情况部分或全部放弃该数据。 (2)处理方法 首先根据《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 据库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对该数据内容和精度进行综合分析。然后根据综合 分析结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对所有的方案进行综合评 估。 进而再根据处理原则和综合评估结果,对该电子数据提出最终的数据后处 理方案。
3)图形矢量化 (1)线状要素 对于线状要素应分层采集,所分层次有:等高线、水系、道路、行政界 线、地类界、权属界、其它带有宽度的线状地物界。详细数据采集的分类和分 层编码可参照《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由作业单位自行编制。其中 等高线严格依据原有详查成果图件资料。原图标注有等高线的,按标注采集 (只采集计曲线),原图没有标注的可暂不采集。 (2)点状要素 ①零星地类 对于零星地类的采集应先建立相关属性结构,然后根据有具体点位和无 具体点位两种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录入。 ②注记 将地名注记、水系注记、地形地貌注记和道路注记等录入数据库。
5)投影转换 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数据投影方式采用高 斯投影。高斯投影的分带带宽按原始资料的不同来选择。 1:1万的比例尺采用3度分带高斯投影(当行政区域跨过 两个以上3度带时则需要采用非标准带宽的3度分带高斯 投影),1:1万以下的的比例尺采用6度分带高斯投影。 如果数据源的投影方式与要求不吻合,则需要进行投影 转换。 6)点、线、面属性数据录入 对于输入的属性数据应进行精度检查以防止输入的 错漏。
7.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的建立是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系统软件提供的数据处 理和管理功能,将经过编辑处理的空间数据进行入库处理,建成 土地利用数据库运行管理系统。 1)建库的原则 ①数据库数据内容、数据库结构、文件命名、数据分层和数 据交换格式等必须满足《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②数据库系统必须经过试运行测试。 2)建库的步骤 ①数据字典和数据索引的生成。 ②图形与属性数据库的建立。 ③软件系统与数据的融合检查。 ④数据库系统试运行测试。
地籍与房产测绘
(项目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任务3.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数据库建设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概述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的含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是依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 及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所取得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地类面积 汇总数据等成果,建立的专题地图数据库。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库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 数字形式,它能够直接反映出土地的位置、分布、数量、 质量、类型、权属以及被利用状况。
4)坐标系转换 矢量化后的图形数据的坐标系是图面坐标系(单位为毫米), 依据实际管理要求需将其转换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单位为米), 具体做法如下: (1)转换控制点数据的采集 ①1:5千、1:1万、1:2.5万、1:5万分幅图采集四个内图 廓点作为坐标系转换控制点。 ②1:10万分幅图采集四个内图廓点和五个均匀分布的格网点 作为作为坐标系转换控制点。 ③1:10万以下比例尺的分幅图采集四个内图廓点和二十五个 均匀分布的格网点作为作为坐标系转换控制点。 (2)坐标系转换及检查 依据采集的控制点坐标对数据源进行坐标转换,并要对转换 的结果进行核查。
3.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库前期资料预处理 1)图面预处理 ①检查相邻图幅的接边情况,线状要素的连续性,图斑界线 是否闭合以及等高线是否连续、相接、与水系的关系是否正确等。 发现问题应作处理并记录在图历簿中。 ②标出同一条线上具有不同属性内容线段的分界点等。 ③添补不完整的线划,如被注记符号等压盖而间断的线划, 境界线以双线河、湖泊为界的部分均以线划连接。 ④对图面上的各种注记标示清楚,包括图廓内外各种注记。 主要有文字注记、地类注记、水系注记、道路注记、地形注记、 图廓注记等。 2)土地利用表格整理 包括碎部面积量算表、基础台帐和各种统计薄的整理、数据 项名称、度量单位的统一、关键字段设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