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热点拓展 观察甲、乙两图,分析自由组合定律: (1)甲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其中哪组不遵循基因的自由 组合定律?为什么?
提示 Aa与Dd和BB与Cc分别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该定律。 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遗传时才遵循自由组合 定律。
(2)乙图中哪些过程可以发生基因重组?为什么?
的花粉
√C.若培育糯性抗病优良品种,应选用①和④亲本杂交
D.将②和④杂交后所得的F1的花粉涂在载玻片上,加碘液染色后,均为蓝色
某实验小组用豌豆的两对性状长做句实应答验突。破选简取答了题 黄色圆粒(黄色与圆粒都是 显性性状,分别用 Y、R 表示)与某种豌豆作为亲本杂交得到F1,并把F1 的统计数据绘制成了柱形图。则: 1.你能推测出亲本豌豆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吗? 请写出推测过程。
非同源染色 体上的非等 位基因,随 非同源染色 体的自由组 合而组合
1∶1∶1∶1
9∶3∶3∶1 1∶1∶1∶1 1∶1∶1∶1 1∶1∶1∶1
(3)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 (4)适用范围:① 真核 (填“真核”或“原核”)生物 有性 (填“无性” 或“有性”)生殖的 细胞核 (填“细胞核”或“细胞质”)遗传;②独立 遗传的 两对及两对以上 的等位基因。
提示 不能。因为两对等位基因不管是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 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在单独研究一对等位基因时,每一对等位基因都 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都会出现3∶1或1∶1的比例,无法确定两对等位基 因是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也就无法证明是否 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若下图的图1和图2中,同源染色体均不发生交叉互换,自交后的 表现型种类一样吗?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 目的是获得具有__抗__病__矮_秆__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 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 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 其余两个条件是__高__秆__与_矮__秆__这__对__相_对__性_。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 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实质:P30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第五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
第19讲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考纲要求] 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Ⅱ)。 2.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Ⅱ)。
没有道理。如果将F1的黄色圆粒自交,则后代的圆粒与皱粒的比 应为3∶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3.如果市场上绿色圆粒豌豆销售形势很好,能利用现有F1中四种表现型 豌豆获得纯合的绿色圆粒豌豆吗?请写出设计思路。
能。将F1中绿圆豌豆(yyRr)自交,淘汰绿色皱粒,再连续自交并 选择,直到不发生性状分离为止。
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 遗传图解:
P 圆粒 AA
皱粒
×
aa
F1
Aa(圆粒)
○×
F2基因型 AA Aa aa 比例 1 :2 :1 表现型 圆粒 圆粒 皱粒
比例
3 :1
F1测交遗传图解:
F1测交
圆粒 × Aa
皱粒 aa
配子
测交后代 基因型 表现型 比例
Aa
a
Aa 圆粒
1
aa
皱粒

1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内容:P7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提示 ④⑤。基因重组发生于产生配子的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而且是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故①~⑥过程中仅④、⑤过程 发生基因重组,图①、②过程仅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未发生基因重组。 ③⑥过程是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未发生基因重组。
1.能用分离定律的结果证明基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吗?
-20-
1.某单子叶植物的非糯性(A)对糯性(a)为显性,抗病(T)对染病(t)为显性,花 粉粒长形(D)对圆形(d)为显性,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 非糯性花粉遇碘液变蓝,糯性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四种纯合子基因型 分别为:①AATTdd、②AAttDD、③AAttdd、④aattdd。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该用①和③杂交所得F1的花粉 B.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可以观察①和②杂交所得F1
能。根据基因的分离定律,单独分析一对基因传递情况,子代中 黄色与绿色分离比为3∶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Yy×Yy,圆粒与皱 粒分离比为1∶1,则亲本的基因型为Rr×rr,所以亲本的基因型 为YyRr×Yyrr,表现型是黄色圆粒、黄色皱粒。
2.有同学认为子代黄色与绿色比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但圆粒与皱粒的 比不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你觉得该同学的想法是否有道理?请设计一 个实验来验证。
2.判断有关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内容及相关适用条件的叙述 (1)在进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非等位基因表 现为自由组合( × )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是指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可以自 由组合( × ) (3)某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则说明此性状一定是由一 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 )
3.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豌豆
统计学 假说—演绎
常考基础诊断
1.判断有关孟德尔豌豆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和测交实验的叙述 (1)F1产生基因型为YR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R的精子数量之比为1∶1( × ) (2)在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的F2中,与F1基因型完全相同的个体 占1/4( √ ) (3)F2的9∶3∶3∶1性状分离比一定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 ) (4)F2的黄色圆粒中,只有YyRr是杂合子,其他的都是纯合子( × ) (5)若F2中Yyrr的个体有120株,则yyrr的个体约为60株( √ ) (6)若双亲豌豆杂交后子代表现型之比为1∶1∶1∶1,则两个亲本基因 型一定为YyRr×yyrr( × )

自由组合
,在受精时雌雄配子要 随机组合

而且每种合子(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 相等
。那么,这两个杂交
组合分别是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 和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 。
(2014·全国卷Ⅰ)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 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 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
重组性状所占比例是 3/16+3/16=3/8

Ⅰ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
是 3/16+3/16=3/8 。
Ⅱ当亲本基因型为YYrr和yyRR时,F2中重组性状所占比例
是 9/16+1/16=5/8 。
2.自由组合定律内容的实质 (1)细胞学基础
(2)定律实质与各种比例的关系
考点
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及应用
知识梳理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分析
黄色圆粒
源自文库
黄色皱粒 绿色圆粒
9
3
3
1
两对遗传因子 两对遗传因子 不同对的遗传因子
随机
①试写出F2中 4 种表现型 可能包含的基因型及比例。 a.黄色圆粒:_1_/1_6_Y_Y__R_R_, _1_/_8_Y_Y_R_r_,_1_/_8_Y_y_R_R_, _1_/_4_Y_y_R_r_。 b.黄色皱粒:_1_/_1_6_Y_Y_r_r _, __1_/8_Y__y_rr_。 c.绿色圆粒:_1_/1_6_y_y_R_R__, __1_/8_y_y_R_r_。 d.绿色皱粒:__1_/1_6_y_y_rr__。
(4)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普遍适用于乳酸菌、酵母菌、蓝藻、各种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 ) (5)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具有相同的细胞学基础( × ) (6)能用分离定律的结果证明基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 ) (7)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或1∶2∶1, 则该遗传可能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 )
提示 不一样。前者为2种,后者为3种。
(2014大纲卷)现有4个小麦纯合品种,即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
芒、感锈病有芒,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
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上述四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F1均 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的F2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完全一致。回答问题: (1)为实现上述目的,理论上,必需满足的条件有:在亲本中控制这两对相对 性状生物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 非同源染色体 ,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
②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结果分析。
a.纯合子共有_4_种,每一种纯合子在F2中所占比例均为_1_/_1_6_。 b.一对基因纯合、一对基因杂合的单杂合子共有_4_种,
每一种单杂合子在F2中所占比例均为_1_/_8_。
c.两对基因均杂合的双杂合子有_1_种,在F2中所占比例为_1_/_4_。
d.F2中与亲本性状相同所占比例是 9/16+1/16=5/8 ,
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位 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易错警示突破选择题
F2出现9∶3∶3∶1的4个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 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足够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