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生一次短暂的,并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2.AP实验现象
3.动作电位的图形
上升支 (-70mV→+35mV)
锋电位 下降支
AP
后电位
(+35mV→-70mV) 负后电位<RP 正后电位>RP
刺激
4.AP产生的过程
上 升 支
局部电位 阈电位 去极化 零电位 反极化(超射) 下 降 支 复极化 后电位 去 极 化
O
●Na+-K+泵在膜外形成Na+的高势能。 ●物质利用Na+的高势能与Na+内流耦联,从而被转运。
举例: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的主动吸收。
根据溶质跨细胞膜时与钠离子转运方向是否 相同分为:同向转运、逆向转运
Co-transport
out Na+ in
Counter-transport
out Na+ in
通道: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通道基本特征: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
根据通道对不同性质刺激的反应, 将通道分为以下几种:
电压门控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非门控通道
离子通道开放 产生离子流 引起生物电现象
1.经通道易化扩散
概念: 带电离子借助膜蛋白(通道)帮助,顺浓 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扩散动力与电位差达到平衡 = K+平衡电位
根据Nernst公式可计算出某种离子的平衡电位
Nernst方程:(Ta为29.2℃)
EK=59.5 lg ——— (mV)
[K+] i EK=-90~-100 ENa=+50~+70
[K+]o
●K+平衡电位
K+扩散平衡时净通量为零 K+平衡电位:-90~-100
(2)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不同
安静时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K+ > Cl- > Na+ > A-
产生RP的条件:膜内高钾环境;安 静状态下膜主要对K+通透 。
2.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和平衡电位
3.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与RP的形成
[K+]i 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 • [K+]o↑→膜外电位↑
神经和骨骼肌RP-70~-90mv,其负值小于K+平衡电位
原因:静息状态下,膜对Na+也有一定通透性,Na+内流部分抵 消K+外流形成的膜内负电位。不同细胞对K+、Na+通透性不同, 决定了不同细胞RP水平不同。
三、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AP的概念 ⒈ 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RP基础上
特点:转运速率快,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
载体:贯穿脂质双层的整合蛋白。
2.经载体易化扩散
概念: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膜蛋白(载体) 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转运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进入细胞。
经载体易化扩散特点:
选择性:一种载体只能特异性转运一种或 几种结构相似的物质;
饱和现象:被转运物浓度升高到一定数值 时,转运速度达到最大值,并不再增加。 竞争性抑制:两种结构相似的物质被同一 载体转运,浓度较低的物质转运受到抑制。
出胞:胞质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 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第二节
细胞的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一)静息电位概念 1.概念: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 外存在的电位差(内负外正)。 2.不同细胞的RP水平
●哺乳动物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70~-90mV ●人红细胞:-10mv
3.RP实验现象
4.RP的变化
极化:安静时,膜两侧电位(外正内负) 超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加大,膜内负值增大
去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减小, 膜内负值变小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
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复极化:去极化后,膜内电位向RP恢复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⒈ 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
3.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ity transport) 例: Na+-K+泵(Na+-K+依赖式ATP酶)
Na+-K+泵活动
当[Na+]i↑、[K+]o↑激活钠-钾泵
分解ATP产生能量
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
维持来自百度文库外高Na+、细胞内高K+的 不均匀分布状态
4.继发性主动转运
glucose
H+
(三)入胞与出胞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不能直接穿越细胞膜,通 过形成被质膜包被的囊泡,借助膜运动出入细胞。
入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细菌、病毒、异物等) 借助于细胞膜吞噬泡或吞饮泡进入细胞的过程。
吞噬:特殊细胞。如单核、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消 灭细菌、病毒或异物。 吞饮:细胞本身的固有活动。 受体介导式入胞:被转运物 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选择 性入胞。
(一)单纯扩散
概念:脂溶性小分 子物质和少数水溶 性小分子物质由膜 高浓度侧向低浓度 侧移动的过程。
转运物质:O2,CO2,NH3,N2,尿素,类固醇激素等。
特点:扩散速率高,不依靠膜蛋白帮助,不耗 能,扩散量与浓度梯度和膜通透性正相关。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概念: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和所有离子,均在膜蛋白 的帮助下进行跨膜转运。 分类: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P21-28)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转运功能
人体大约有200余 种,500万~600 万亿个细胞。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脂质双分子层: 屏障作用。
蛋白质:物质 和信号交换。
糖类:糖蛋白 和糖脂,受体和 抗原功能。
液态镶嵌模型特点:
有序性;
流动性
不对称性。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根据转运过程中是否需要膜额外提供能量分 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物质顺电位差或顺化学梯度的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物质逆电位差或逆化学梯度的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ATP直接供能。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Na+-K+泵产生的势能。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 “燃点”)
触发AP的膜电位临界值:一般比RP 绝对值小10~20mV 阈电位引发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 量内流后,爆发AP。
2.AP实验现象
3.动作电位的图形
上升支 (-70mV→+35mV)
锋电位 下降支
AP
后电位
(+35mV→-70mV) 负后电位<RP 正后电位>RP
刺激
4.AP产生的过程
上 升 支
局部电位 阈电位 去极化 零电位 反极化(超射) 下 降 支 复极化 后电位 去 极 化
O
●Na+-K+泵在膜外形成Na+的高势能。 ●物质利用Na+的高势能与Na+内流耦联,从而被转运。
举例:葡萄糖和氨基酸在小肠粘膜的主动吸收。
根据溶质跨细胞膜时与钠离子转运方向是否 相同分为:同向转运、逆向转运
Co-transport
out Na+ in
Counter-transport
out Na+ in
通道:贯穿脂质双层,中央带有亲水性孔道的膜蛋白。
通道基本特征:离子选择性,门控特性
根据通道对不同性质刺激的反应, 将通道分为以下几种:
电压门控通道 化学门控通道 机械门控通道 非门控通道
离子通道开放 产生离子流 引起生物电现象
1.经通道易化扩散
概念: 带电离子借助膜蛋白(通道)帮助,顺浓 度差或电位差的跨膜转运。
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
扩散动力与电位差达到平衡 = K+平衡电位
根据Nernst公式可计算出某种离子的平衡电位
Nernst方程:(Ta为29.2℃)
EK=59.5 lg ——— (mV)
[K+] i EK=-90~-100 ENa=+50~+70
[K+]o
●K+平衡电位
K+扩散平衡时净通量为零 K+平衡电位:-90~-100
(2)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不同
安静时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K+ > Cl- > Na+ > A-
产生RP的条件:膜内高钾环境;安 静状态下膜主要对K+通透 。
2.离子跨膜扩散的驱动力和平衡电位
3.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与RP的形成
[K+]i 顺浓度差向膜外扩散 [A-]i不能向膜外扩散 [K+]i↓、[A-]i↑→膜内电位↓ • [K+]o↑→膜外电位↑
神经和骨骼肌RP-70~-90mv,其负值小于K+平衡电位
原因:静息状态下,膜对Na+也有一定通透性,Na+内流部分抵 消K+外流形成的膜内负电位。不同细胞对K+、Na+通透性不同, 决定了不同细胞RP水平不同。
三、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AP))
(一)AP的概念 ⒈ 概念: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细胞膜在RP基础上
特点:转运速率快,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
载体:贯穿脂质双层的整合蛋白。
2.经载体易化扩散
概念: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经膜蛋白(载体) 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转运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进入细胞。
经载体易化扩散特点:
选择性:一种载体只能特异性转运一种或 几种结构相似的物质;
饱和现象:被转运物浓度升高到一定数值 时,转运速度达到最大值,并不再增加。 竞争性抑制:两种结构相似的物质被同一 载体转运,浓度较低的物质转运受到抑制。
出胞:胞质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 式排出细胞的过程。
第二节
细胞的电活动
一、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一)静息电位概念 1.概念: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 外存在的电位差(内负外正)。 2.不同细胞的RP水平
●哺乳动物神经、骨骼肌和心肌细胞-70~-90mV ●人红细胞:-10mv
3.RP实验现象
4.RP的变化
极化:安静时,膜两侧电位(外正内负) 超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加大,膜内负值增大
去极化:膜两侧电位差减小, 膜内负值变小
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进一步变为正值
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
复极化:去极化后,膜内电位向RP恢复
(二)静息电位产生机制
⒈ 静息电位的产生条件 (1)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
3.原发性主动转运(Primary activity transport) 例: Na+-K+泵(Na+-K+依赖式ATP酶)
Na+-K+泵活动
当[Na+]i↑、[K+]o↑激活钠-钾泵
分解ATP产生能量
2K+泵至细胞内;3Na+泵至细胞外
维持来自百度文库外高Na+、细胞内高K+的 不均匀分布状态
4.继发性主动转运
glucose
H+
(三)入胞与出胞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不能直接穿越细胞膜,通 过形成被质膜包被的囊泡,借助膜运动出入细胞。
入胞: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细菌、病毒、异物等) 借助于细胞膜吞噬泡或吞饮泡进入细胞的过程。
吞噬:特殊细胞。如单核、 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消 灭细菌、病毒或异物。 吞饮:细胞本身的固有活动。 受体介导式入胞:被转运物 与膜受体特异性结合,选择 性入胞。
(一)单纯扩散
概念:脂溶性小分 子物质和少数水溶 性小分子物质由膜 高浓度侧向低浓度 侧移动的过程。
转运物质:O2,CO2,NH3,N2,尿素,类固醇激素等。
特点:扩散速率高,不依靠膜蛋白帮助,不耗 能,扩散量与浓度梯度和膜通透性正相关。
(二)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概念: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和所有离子,均在膜蛋白 的帮助下进行跨膜转运。 分类:通道介导的跨膜转运;载体介导的跨膜转运。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生理过程(P21-28)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转运功能
人体大约有200余 种,500万~600 万亿个细胞。
一、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态镶嵌模型
脂质双分子层: 屏障作用。
蛋白质:物质 和信号交换。
糖类:糖蛋白 和糖脂,受体和 抗原功能。
液态镶嵌模型特点:
有序性;
流动性
不对称性。
二、物质的跨膜转运
根据转运过程中是否需要膜额外提供能量分 为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 ---物质顺电位差或顺化学梯度的转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物质逆电位差或逆化学梯度的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ATP直接供能。 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Na+-K+泵产生的势能。
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 TP, “燃点”)
触发AP的膜电位临界值:一般比RP 绝对值小10~20mV 阈电位引发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 量内流后,爆发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