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化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法化历时演变的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是 以时间为纵坐标,探讨某一汉语现象的历史来源、形成方 式,确定其语法化的阶段,并描述语言现象在各语法化阶 段所具有的不同语法化特征:语义演变、句法结构位置的 迁移、功能发展、频率变化等。其中先秦的《诗经》、 《左传》、《论语》、《老子》,两汉的《史记》,唐代 的《祖堂集》、《敦煌变文集》,宋代的《五灯会元》、 《朱子语类》、《张协状元》,元代的《古本老乞大》、 《元刊杂剧三十种》,明代的《老乞大谚解》、《朴通 事》、《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清代的 《红楼梦》、《儒林外史》、《儿女英雄传》成为学者们 观察语法化现象最常用的语料库。 另一方面是研究语言共时平面上的变异,语言共时平面上 的变异是语言历时演变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反映。事实 上,汉语语法化研究单纯从共时角度进行的并不占多数, 远远地少于历时性的考察和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相结合 的研究。
• 以前的实词虚化研究多关注虚化过程, 对虚化机制没有系统研究。历 代学者对虚词及其演变研究甚多, 积累了大量实词虚化实例, 为二十 世纪八十年代宏观理论探讨做了充分准备,因而出现了部分自创的实 词虚化理论, 标志着我国实词虚化研究理论趋于成熟。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语言学者在引进、介绍 语法化理论的同时,也从语法化演变途径、语法 化机制、语法化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析等几个方 面,对汉语语法化现象作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 研究视角与方法从语言孤立现象到语言系统的宏 观背景、从汉语的语法结构到语用功能、从汉语 本体到语言的普遍性研究有了全面的更新。但是 汉语语法化现象与印欧语语法相比,有自己独特 的地方,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讨论。
• 石毓智还有一本著作《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该书在思想方法和研究视野上都较前书有所进步, 着重探讨一个词语所出现的句法环境和使用频率 对其语法化的影响,分析一个词语原来的用法对 其语法标记的影响,探讨汉语的概念化特点对汉 语语法特征的影响。该书更重视从跨语言的角度 来探讨汉语语法的特点以及不同语法范畴之间的 关系,在寻找汉语发展的个性的同时,确立汉语 与其他语言的发展共性。
• (二)连字的假借问题
• 石毓智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书中说:“语法化理论 是普通历史语言学的最新发展。该理论强调从语言的内部 寻找语法发展的动因,注重分析一个新语法现象的具体发 展过程,并全面考察新语法手段的出现对业已存在的语法 系统有何影响。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应特别重视从词语的 语义特征、人类认知、篇章组织、使用频率等角度探求汉 语史上新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还应当注意从人类 语言普遍规律的角度,探讨汉语的有关现象,力求从更宽 的视野来概括和总结汉语的发展规律。从系统的观点探求 语法的发展,把个别现象的演变放在整个语法系统发展的 大背景下加以考察,注重功能相同或者相近的多个语法手 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
《马氏文通》对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 国内系统的语法化研究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 中期。产生于 20 世纪初的《马氏文通》中所涉 及的语法化问题,还仅仅是对某些虚词来源的考 察。《马氏文通》(以后简称《文通》)对语法 化问题的研究其实就是对实词虚化问题的研究, 具体来说就是对一批虚字的来源进行了一次全面 系统的考察。《文通》中关于实词虚化的研究主 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介词与动词关系的探 讨;二是连字来源的追溯;三是对助词来源的探 寻;四是对一批句式来源的考察。
• 语法化理论引入中国是从沈家煊的《“语法化” 研究纵观》开始的,此后沈家煊、文旭又相继发 表文章翻译国外的语法化理论研究成果,如沈家 煊的《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 评介》、文旭的《〈语法化〉简介》。1995年, 刘坚等人在《中国语文》上发表文章,立足于国 外已有理论和国内汉语研究基础,从理论高度对 汉语“语法化”机制进行了抽象归纳的首次尝试。 1998年,沈家煊补充介绍了国外又一本最新“语 法化”著作的有关理论,为渐成热点的“语法化” 研究添加了助进剂。这几篇文章的理论框架成为 后来中国“语法化”研究的基本指导性理论。
语法化概念
西方“语法化”
“语法化”通常是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 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如现代英语中助动词do在古英语中原 是实义动词,有“行动”之义。这一术语最初由法国语言学家Meillet (梅耶) 提出来并在《语法形式的演化中》中使用。他认为研究语法化 就是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作用的演变”。他把语法化解释为一个 词语演变为附着语素,一个附着语素演变为词缀,以至于一个词缀演变 为另一个不能进行分析的语素的过程。Mileelt以后的欧美学者给出了许 多语法化定义,其中以Hoppre 和Truagtot的定义最为经典。单向性是语 法化理论最激进的假设去范畴化、斜坡和主观 化是单向性的重要表现。
• 语法化不仅仅是语言内部渐进的历时变化,在某 一共时状态下,可能存在具有不同虚化特征的各 语法化阶段。换句话说,在时间的纵轴上,语法 化是一个一维的语法化链,但是在一个时间点上, 我们可以发现语法化历程中的各个断面及其特征, 我们甚至可能发现语法化链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 连续,而是离散的。因此,把语法化的历时演变 与共时分析结合起来,无疑能更全面地考察语法 化现象。
语 法 化 理 论
• 语法化概念
• 中西方“语法化”
•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 汉语语法化
•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语语法化研究 汉语语法化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析 《马氏文通》对语法化问题的研究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新视角 汉语语法化研究方法的创新 汉语语法化研究的不足
• 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 • 语法化理论对汉语方言语法的影响 • 总结
• 语法化理论虽然从国外引入,但人们在理解上一般把中国 传统语言学中的“实词虚化”称之为语法化,只是没有上 升到理论高度。虽然吴福祥(2002)认为,语法化和虚化 是两个并不等同的概念,但毕竟虚化也是语法化的一类。 中国很早就有了关于实词虚化的研究,元朝的周伯琦在 《六书正伪》中说:“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 之虚字,皆古之实字。” • 最早系统研究汉语语法历史发展的理论著作应是太田辰夫 先生的《中国语历史文法》,该书写于1958年,以现代汉 语为基础,考察了汉语语法从唐代至明清的历史发展,书 中许多描写方法实际是运用了语法化理论。
• 其实不管语法化的定义如何,大家对语法 化都有个一致的看法: • 语法化是一个过程; • 在这个过程中,发生语法化的成分由原来 的表示实在意义转化为表示语法功能意义; • 语法化在语法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是当今“语法化”学界关注的焦点,不同的人有 不同的理解,大家在这一点上还未达成共识。 • 沈家煊(1994)提出了四条制约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语用原因、心 理原因、语言接触因素、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 • 1、语用原因,从语言交流信息所要满足的条件出发来寻找语法化的 原因。例如语言交流必须同时满足便于表达和便于理解两个条件,因 此语篇的组织和交流的意图等语用因素是语法化的重要原因。 • 2、心理原因,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寻找原因。比如说人的认知规律 就是从具体到抽象,“隐喻”是认知的主要方式,用虚化成分来表现 语法关系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 • 3、语言接触因素,语法成分的借用和仿造现象。 • 4、语言内部结构的制约。从结构类型上看,像汉语这样的分析型语 言,实词虚化到一定程度后似乎不再继续下去,没有像屈折型语言那 样虚化为屈折形态。 • 跟原因和条件相关的问题是语法化的实践跨度。实词虚化的速度有快 有慢,有的要经历漫长的世纪,有的好像在短期内就可观察出来。
• (一)对介词和动词关系的探讨 • 马氏发现了汉语介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他说:“介词用法,与外动 字大较相似。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虎圈啬夫,从旁代尉 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从’本动字也。曰‘从旁’则以联‘旁’ 与‘代’之实字矣。故‘从’用如介字。”显然,马氏已经发现了汉 语介词具有某些与动词相似的功能。这一发现经后世许多学者总结得 出汉语介词是由动词发展而来的结论。在语言应用过程中,由于需要, “一部分动词担负起了标志其他句法成分之间语法、语义关系的作用, 开始由实向虚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动词的意义并没有完全丧失, 因此呈现出介词具有与动词相似的功能,是实词向虚词转化的中间状 态。动词虚化为介词是汉语语法化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马氏的 理论为后世介词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汉语语法化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析
• 语言不是静态、封闭或自足的系统,任何一种语 言,总是会受到语言系统内外各因素的影响而发 生变化。这种变化从何而来、如何演变,或者语 言是怎样获得此种语法的?正是由于对这类问题 的关注,语法化历时演变的过程、对各语法化阶 段语言特征的描写成为语言学者讨论语法化问题 不可或缺的章节。
汉语语法化
• 我国汉语实词虚化研究历史悠久, 开创了汉语语法化研究的先河, 并 为此后的研究提供了语言实例和理论基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我国 学者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 汉语语法化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汉语数千年的文献记载为研究其虚词历时演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事实上, 我国汉语实词虚化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 有不少独到的理论 和研究方法, 为当代语法化理论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汉语实词 虚化研究可粗略地划分为雏形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 雏形期自身又先 后经历了实虚词区分、虚词研究和实词虚化研究发端三个阶段。
梅耶Biblioteka Baidu出的三个观点:
1.由虚化产生的新的语法形式会引起语法系统的变化; 2.语法化是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虽然也可以分出阶段来; 3.虚化的程度跟使用频率成正比。”
• 中国“语法化”
• 国内研究最早是由1994年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开始的。 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语法化为“实词虚化”。因此,国外有一种说法 认为,语法化研究最早始于中国。13世纪元朝的周伯琦在《六书正伪》 中说:“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国内语言学界有关语法化的概念 不一。有代表性的解释有: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 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沈家煊,1994) 刘坚、马壮寰等也有过这样的表述,即一般称之为“实词虚化”。 • 语法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短语或词组逐渐凝结为一个单位 的过程,可分别简化为词汇的虚化和短语的词汇化。(江蓝生,2001) 语法化是实词或者松散的篇章结构变为稳固的语法手段的历时,其结 果是新的语法标记或者句法结构。(石毓智,2003)上述语法化的概 念,都有其合理性。因为语法化”是一个新创的学科术语,汉语“语 法化”一词来源于英语grammaticaliation,结合汉语的特点,国内语 言学家自然对语法化有不同的理解,但其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范围 上。
• 1994年之后,我国的虚化研究在国外理论带动下发生巨大 质变,上升到“语法化”这个更高的层次,大多数语法学 者把系统探讨“语法化”机制作为研究目标,将“语法化” 研究上升到更高的层面,为一些悬而末决的问题作出了有 力的解答,如石毓智、李讷分析时体标记“却、去、了、 着、过”的诞生机制;张谊生分析诱发汉语实词副词化的 三种句法结构关系等。石毓智、李讷著有《汉语语法化的 历程》(2001,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蒋绍愚在序中评 价:“这部书的最大好处是,引导大家在汉语研究中注重 理论思考,引导大家在认真描写的基础上对语言现象和语 言演变进行解释,引导大家去探讨汉语发展演变的动因、 机制和规律。”2006年,石毓智又著有《语法化的动因与 机制》一书,集中反映了作者最近几年来在语法化领域中 的研究成果。讨论的现象有处置式、被动式、工具式、疑 问标记、感叹标记、量词、概念化与语法发展之关系、基 本语序对一种语言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