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戏剧的现状及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戏剧的现状及发展

一、戏剧的困惑和误区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戏剧艺术掀去了她那神圣而神秘的面纱,人们看清了她的真实与虚伪、美丽与丑陋、高妙与低劣。于是,便想到了与高科技联姻。这种联姻,有人认为是找到了振兴戏剧的灵丹妙药,有人却认为是戏剧末日来临的征兆。认识反差如此巨大,造成了戏剧的困惑。“消亡论”认为: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生、存、灭三个阶段,戏剧的正午已经过去,开始走向消亡,戏剧的滑坡是他们最有力的佐证,人为的火爆是戏剧的回光返照。为此,“消亡论”者已擎起重锤,为戏剧敲响第一声丧钟。“高峰论”则根本不承认戏剧的滑坡,反而认为戏剧出现了新高峰,他们抓住高科技引入戏剧形成的视觉和听觉效果,抓住汇演、调演、艺术节等产生的轰动效应,大唱高调,以造戏剧辉煌的幻象,做表面文章高唱繁荣赞歌。

“消亡论”和“高峰论”困扰着戏剧的发展,以致形成戏剧发展的两大误区。一是取消戏剧或任其自生自灭。一些县市取消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专业艺术团体,他们认为,剧团不演戏,演出没观众,演员下海、走穴、跳槽、闯市场,反正戏剧行将消亡,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让其安乐死――解散了之。

还有一些地区,对戏剧不闻不问,漠不关心,视为乌有,不扶不投,任其自生自灭。解散和自灭当然省却了许多麻烦,至少不

必再为数十人的吃饭问题头疼。二是建立大洋全剧团。为适应多层次汇演,大中城市的很多剧团,旨在参加汇演、调演,并

为获奖奋斗。剧团越办越大,设备越置越洋,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耗资越来越巨,而实际演出(指剧场售票和下乡为农民演出)则越来越少。他们提前计划,组织人马,炮制“精品”,但待汇演,把戏剧演出变成了体育竞技,一旦获奖,则精品入库,奖杯

束之高阁,又开始为迎接新的汇演而再接再厉。我们不反对大中城市某些专业文艺团体的规模建设和规模演出,也不反对

高质量高品位的汇演、调演,毕竟它推出了一批艺术精品,丰

富和繁荣了艺术舞台,推动了戏剧的改革和发展。但它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对创作和演出的检验,而不应该是目的。汇演、调演和正常演出所处的位置,后者应是第一位的。各级剧团应该在创作和演出实践中,筛选自己的精品参加汇演和调演,而

不是与此相反。如果只在“创作―排练―汇演―获奖”的怪圈中循环,而忘记送戏到人民大众中,那样的戏剧无异于自杀。没有观众的戏剧,充其量只能是玩戏。

以上两大误区,使戏剧丧失了它的功能,陷入不可自拔

的困境,其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长期“统包”的体制,

使戏剧脱离了它的“母体”而造成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作为艺术应当怎样走向市

场?戏剧向何处去?这是每一个剧团、戏剧工作者都必须回答并尽快作出抉择的课题。社会主义市场需要戏剧,但它需要回到“团体”的戏剧,而不要远离它的戏剧。市场要求戏剧从禁锢她的“宫廷”中走出来,为市场服务。

二、戏剧的市场在哪里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其中9亿多是农民,这是思考和研究戏剧市场的出发点和归宿。目前我国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不到2100个,面对广阔的农村市场和众多的农民群众,即使全国所有的剧团剧院全部出动,各自每年下乡演出300场,也很难保证每个农民一年能看上一场戏。因此,我们应当加大力气,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开展“三下乡”活动,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有力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好地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多为基层群众创作出叫好叫座,受人民欢迎的好戏。

从社会效益来看,农村更需要戏剧。全国各地的农民群众正在加紧向小康生活迈进。小康,不仅仅是物质的含义,更有精神方面的内容。一个物质丰裕而精神贫困的乡村决不是小康生活的目标。戏剧不仅仅具有观赏、娱乐的作用,它还有认识、教育、引导的作用。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需要科学、

健康、文明的思想来引导。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这为戏剧改革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剧团要从喧嚣拥挤的城市走出来,走向市场、走向农村,去寻找生存的空间。当然,我们并非要放弃城市。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级表演艺术中心,代表着国内演出的最高水平,更是最重要的演出阵地。在过去的几年里,国家大剧院迎来了众多的中外艺术家,各省市自治区的表演团体和境外参演院团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众多的观众和游客走进这座地标性建筑开始他们的艺术体验之旅。因此,我们要在抓好农村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城市市场,创作出一批具有先进思想和精美艺术形式的优秀作品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三、戏剧的继承与发展

只有很好地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创新。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戏剧艺术是这一灿烂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笔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和条件,也是发展必经的一个阶段。没有继承,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继承的目的和动力,是对物质的飞跃,是更为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是继承的一个环节。继承与发展不仅密不可分,而且相互渗透与转化,体现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规律,而

继承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实践所检验,并随着实践的

发展而不断深入。中国戏曲高度的技艺性以及传统的口传身授的传承方法,要求其承袭过程不可中断,一旦中断,这笔遗产

就会失去而无法挽回。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曾经呼吁在戏曲发展战略中应体现先继承、后改造的方针,以抢救为主,先把传统剧目保存下来。

“进入新世纪,中国戏剧在三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谈到新世纪以来中国戏剧的发展时,剧作家罗怀臻说:“一

是作为中国戏剧主体的戏曲表演艺术正理性而自觉地向传

统回归,二是话剧、歌剧、舞剧在国际舞台上更多主动地参与积极展示,三是以新兴小剧场为代表的民间民营剧社回归戏

剧本体的探索。”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无疑是中国戏剧发展环境的好时期,经济的发展进步给戏剧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戏剧艺术表演形式不断发展,表现手法更加丰富,产生了一批优秀剧目,留下不少动人心魄之作,例如秦腔《大树西迁》、豫剧《村官李天成》、京剧《生活秀》等优秀剧目,它们既保留了传统戏剧的内核,又切入时代精神的气息,切合了当

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戏剧作为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

艺术本能,都会在社会当中发挥作用。无论遇到什么困境,戏

剧都会经过自身的奋斗,寻找到一条超越之路。无论时代风潮青睐于哪种艺术门类,戏剧的独特艺术魅力都不会消失和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