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联系建筑构造课程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积累的相关资料,文章分析了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运用技术性知识中易出现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阐述了加强技术类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些方法和途径,提出以建筑设计引导建筑构造教学、用建筑构造完善建筑设计教学的互动式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建筑构造实践性教学改革建筑设计横向联系

建筑构造是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构造方法的综合性课程。它与建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设备等课程密不可分,也是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课。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教学难度很大。学生认为“建筑构造太难学”,教师觉得“建筑构造不好教”;有些学生毕业几年后仍不能独立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近几年来,国家注册建筑师考试中,建筑构造作图设计通过率低,也反映了这方面的问题。传统的建筑构造教学模式日益受到质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势在必行①。

一、传统建筑构造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脱节。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层出不穷,虽然教材不断新编、补充,但由于编著、出版教材需要时间,加上近几年,建筑行业新的技术规范和规则条例不断出台,教材的有些内容早已过时,对建筑设计课及今后工作产生阻碍,也影响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

2.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理论传授与实践训练脱节。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构造课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再配以构造设计集中周来完成本科教学中对构造知识的掌握。教学方法多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②;传统的“粉笔+黑板”式的教学手段造成学生“只会背诵概念,不会绘制详图”,理论教学与构造设计的应用能力培养截然脱节,往往出现学生学完理论后做构造设计时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教师过多地注重讲授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实践认知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和工作岗位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3.学科之间沟通不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构造课与其他并行课程之间互不联系、各自为政,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连贯。例如:在构造课上讲

解墙体构造时要讲到材料性质和不同施工条件下的构造做法,上建筑施工课时,也要提及墙体的材料和构造做法,这就出现了“要么重复讲授,要么都不讲授”的现象,无法使学生得到完整、系统的知识,实现从建筑方案设计、构造设计到施工图设计一体化的训练。

4.实践性教学基地缺乏,给现场教学带来了困难。由于国家对高校投资的减少,加上新办本科学校资金短缺,我校还没有专门的建筑构造教学模型室和收集各种建筑材料、建筑结构构造方法的存列室,更谈不上校内教学基地建设。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实行招标、承包经营后,学生去施工现场实践教学会给施工单位带来一定经济、效率的影响,还有工地的安全问题等,使得施工承包业主很不愿意接纳学生,这就给现场教学带来困难,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校外教学基地建设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教学改革的策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建筑作为社会产物,其教学也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③,因此,从建筑构造课程整体出发,新增教学内容,改革传统封闭的、各学科分离的教学模式,探讨适合当前教学要求的新模式已刻不容缓。

1.整合教材内容,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校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讲解者,更应是新构造技术的倡导者和研究者。我们在课下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和设计学科前沿知识,结合国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对该学科的要求,加强课本内容与现行标准、规范的相关联系;向学生介绍一些现行工程中经常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拓展学生思路,开阔学生眼界;结合国家规范变更教材中“过时”的内容,以适应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变化;有重点地增加建筑生态环保、保温、隔热、隔声、节能、无障碍等方面的内容,用以解决教材相对滞后的问题,以期达到教学与实践接轨的目的。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中,我们树立这样的观念:构造的具体教学内容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并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教学地位。

2.更新教学手段,加大实践学时。建筑构造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建筑构配件及节点的做法,在有限的50分钟课堂里要准确、清楚地讲解演示给学生,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不能有效展示的,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性、立体性和动态等方面的不足。如:平屋顶屋面与女儿墙泛水的节点细部做法,在黑板上难以按比例、按制图规范画出来,但用计算机、多媒体就可以轻易地做到,而且利用计算机三维动画还可以从不同角度详细展示它的构造层次与构造特点,这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主要是减少了自画图例与标准图之间的差距,给学生一个正确无误的示范和亲临其境的第一感性认识。

我们通过制作电子教案和图形,使大量的信息和直观的图形进入教学课堂,

给建筑构造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灵活性。由于节省了教师现场板书和绘图的时间,课堂上理论教学的学时缩短了1/4~1/3,从而加大了实践性教学训练的学时。

3.将教室设在工地,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我们尽可能创造条件,结合教学进度,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现场上课。学生通过参观施工工地,详细地看到建筑物各个构配件的形状、做法、构造特点及节点细部构造,使教材上理性的、抽象的、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感性、具体和丰富有趣起来,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墙体抹灰,通过现场教学,教师不再纸上谈兵地“空对空”,而是可以向学生清楚形象地解说干粘石与水刷石的个性与共性。

“将教室设在工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如果事先不做好理论准备,学生不了解该次参观的目的和想要解决的问题,心中没有方向,最后很容易将参观变成了游玩,教学变成了走过场。所以在去现场之前,我们首先找来图纸,对该工程的特点及特殊做法,先行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参观过程中,随时诱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及时运用构造原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达到充分结合;参观结束后,更要及时加以总结,必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参观过程进行再回顾,将一些可能被学生忽略的重要细节加以补充,从而使整个实习过程做到善始善终,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④。

4.将工地搬回教室,用“模拟工地”展示教学内容。对于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最好的方法是走出教室,以建筑工地为课堂。然而,完全的工地现场教学并不现实,一方面,建筑工地的施工过程是为实际项目服务的,它与课程的教学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和交通的限制,使有限的工地学习不能适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另一方面也很难找到与教学进度同步的工地。根据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采取了将实践“搬回”教室来建立“模拟工地”的方法,即由教师对照教材,到建筑工地现场拍摄相关构造方面的照片、录像,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例如,在讲授“屋面防水卷材的构造”时,事先联系好几个工地,在它们做屋面时,我们专门去现场拍摄,回来后,再把几个工地的施工过程剪辑拼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10分钟的时间里看完整个的施工过程。“模拟工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较过去有明显好转。

5.把课程设计分解细化,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先理论后设计的传统的两阶段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形成直接“供需见面”,相互融合。具体操作方式为:每讲完一至二章理论课,就做一个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设计作业,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及时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目的。例如:上完基础、墙体这两章后,要求学生做一个从基础到窗台的剖切图;上完楼梯这一章后,要求学生做一个常用楼梯的构造详图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从而使知识逐步提高深化。

6.科学讲评作业,锻炼培养实用型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会画图的工程师,更需要具有设计表达、强化分析、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实用型人才。为了这个培养目标,近两年来,我们采取了在教室挂图评讲作业的方式:先由学生自己介绍建筑方案构思创作过程、建筑构配件选用依据,再由教师与学生共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