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 建构 意味着一个建构过程 智慧产品: 通常将观念、思想、方法等看成是一种智慧产品, 智慧产品 通常将观念、思想、方法等看成是一种智慧产品,并在后续 的探究中加以应用 目标:为学习社区形成具有某种价值的公共知识, 目标:为学习社区形成具有某种价值的公共知识,而不是简单地提高个 体头脑中的内容 关注: 关注:社区知识的建构和改善
二、协作知识建构的概述
(一)协作知识建构的概念 (二)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 (三)协作知识建构的特征
(一)协作知识建构的概念
协作知识建构 collaborative knowledge building 协作知识建构是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 协作知识建构是个体在特定的组织中互相协作、共同参与 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 某种有目的的活动,最终形成某种观点、思想、方法等智慧 产品的过程。 产品的过程。
形成协作知识建构作品,在创作过程 中交流协商
评价、反馈
学习评价
组间展示、评价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并完善作品
提供策略,引导学生反思学习 成果和学习过程
总结反思
反思
反思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变化和协作中 的优缺点
协作知识建构支持环境
(二)三类问题的教学模式——解释性问题 三类问题的教学模式 解释性问题
教师活动 解释性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知识的社会性
知识的个人性是将知识看作是居于个体内部的。 知识的个人性是将知识看作是居于个体内部的。 知识的社会性则是将知识看作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强调“学习是 知识的社会性则是将知识看作是内含在团队或共同体中的,强调“ 知识的社会协商” 知识的社会协商”。
知识的复杂性
简单知识观认为教学是对简单知识的传递, 简单知识观认为教学是对简单知识的传递,学习就是通过对所教知 识的复制与同化来获得知识。然而,知识是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识的复制与同化来获得知识。然而,知识是与特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具有结构不良性、开放性的特点。所以,知识是不可能以现成的、 具有结构不良性、开放性的特点。所以,知识是不可能以现成的、 孤立的方式掌握的。 孤立的方式掌握的。
基于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尹睿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2010年11月 2010年11月3日
一、背景
二、协作知识建构的概述
三、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一、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学习理论主要是行为主义的活动舞台,心 世纪上半叶,学习理论主要是行为主义的活动舞台, 世纪上半叶 理学家依据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 理学家依据实验室中对动物学习行为的研究提出了“学习 是反应强化”这一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习隐喻。 是反应强化”这一在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学习隐喻。 学习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是一种死记硬背的学习,而不是有意义的学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与发展,认知心理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的问世与发展, 世纪六七十年代 学家以计算机作为类比物, 学家以计算机作为类比物,他们在对人与计算机进行比较 的过程中,提出了“学习是知识的获得”的学习新隐喻。 的过程中,提出了“学习是知识的获得”的学习新隐喻。 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学习是个体的、孤立的行为) (教学是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学习是个体的、孤立的行为) 20世纪 年代以来,学习理论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为革 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纪 年代以来, 命的变化,人类进入了创建学习科学的新纪元, 命的变化,人类进入了创建学习科学的新纪元,一场彻底 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 改变人类学习的理念与方式的革命已经兴起。
思考:协作知识建构对当前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 思考: 有什么启示? 有什么启示?
关注知识生产与知识创新, 关注知识生产与知识创新,构建教育新范式 创建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 创建资源丰富的学习环境,支撑知识的建构 组建学习共同体, 组建学习共同体,促进知识的社会协商 鼓励参与社会实践, 鼓励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意义与身份的双重建构
作品形成
创作
形成协作知识建构作品,在创作过程 中交流协商
评价、反馈
学习评价
小组间评价作品,提出修改意见并完 善作品
提供策略,引导学生反思学 习成果和学习过程
总结反思
反思
反思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变化和协作中 的优缺点
协作知识建构支持环境
(二)三类问题的教学模式——设计性问题 三类问题的教学模式 设计性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评价、 反馈
作品评价
组间展示、评价作品,提出修改意见 并完善作品
提供策略,引导学生反思学习 成果和学习过程
总结反思
反思
反思对知识理解程度的变化和协作中 的优缺点
协作知识建构支持环境
教学过程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学 课堂教学结构是指课堂教学系统中,教师、 媒体、 生、媒体、内容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联系 的形式。 的形式。 时间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程序) 时间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程序) 空间关系:逻辑关系、 空间关系:逻辑关系、层次关系
呈现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组
感知问题情境,形成小组
对象呈现
提供支架,引导学生交流协商 形成概念
概念形成
观点共享、论证、协商
分析问题,形成概念
提供支架,引导学生交流协商 和运用学习资源
概念运用
观点共享、论证、协商
运用概念解决源于生活的问题,并交 流协商
监控、反馈,促进学生知识建 构,形成作品
作品形成
创作
教学过程结构的流程图表示法
流程图的类型 并列关系
递进关系
综合关系
以上两种类型的综合
谢 谢!
(二)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
个人 反思
共享 认知 论证 共享
认知 冲突
协商
小组构 建共识
创作
生成智 慧制品
反思 协作知 识建构 小组 过程 提出 疑问 头脑 风暴
共享:学习者通过陈述个人观点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共享:学习者通过陈述个人观点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这些观点包括对 讨论主题的描述、提出问题、个人看法等。 讨论主题的描述、提出问题、个人看法等。 论证:学习者通过比较信息, 论证:学习者通过比较信息,分析观点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之处识别有 争论的地方,提出并回答问题从而对观点进行论证。同时学习者可以进 争论的地方,提出并回答问题从而对观点进行论证。 一步阐述自己原有的观点,在讨论中纠正、完善个人观点。 一步阐述自己原有的观点,在讨论中纠正、完善个人观点。 协商:学习者在论证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修正完善了个人观点, 协商:学习者在论证过程中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修正完善了个人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者进行协商,形成更为完善的小组观点, 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者进行协商,形成更为完善的小组观点,也就是协作 知识。 知识。 创作:学习者在协作知识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形式把知识表现出来, 创作:学习者在协作知识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形式把知识表现出来,创 作出作品。 作出作品。 反思:教师和学生要对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 反思:教师和学生要对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发现存在的 问题及时纠正。如在论证的过程中注意讨论的主题是否偏离,一旦出现 问题及时纠正。如在论证的过程中注意讨论的主题是否偏离, 偏离就要及时引导。 偏离就要及时引导。
(三)协作知识建构的特征
协作知识建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过程。 协作知识建构是一个不断发展,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的过程。
……
小组过程是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发生的根本动力。 小组过程是协作知识建构过程发生的根本动力。 生成智慧制品是协作知识建构的最终目标。 生成智慧制品是协作知识建构的最终目标。 反思在协作知识建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反思在协作知识建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教师活动 设计性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呈现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组
感知问题情境,形成小组
问题情境
提供支架引导学生学习、交流 协商形成方案
方案形成
观点共享、论证、协商
自主和协作学习,形成作品设计方案
监控、反馈,促进知识建构, 形成作品
作品创作
创作
形成协作知识建构作品,在创作过程 中交流协商
知识的建构性
处于知识连续统一端的客观主义有关知识的假设是: 处于知识连续统一端的客观主义有关知识的假设是: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 界的被动反映,因此,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这样的现实映象。 界的被动反映,因此,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教学获得这样的现实映象。 处于知识连续统另一端的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 处于知识连续统另一端的建构主义不再将知识看作是有关绝对现实的知识, 而认为知识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 而认为知识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 源于现实的意义。 源于现实的意义。
三、基于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分类 (二)三类问题的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分类
概念性问题
概念 概念关系 描述性理论
解释性问题
原则 因果关系 解释性理论
问题分类
计划 程序 说明性理论
设计性问题
(二)三类问题的教学模式——概念性问题 三类问题的教学模式 概念性问题
教师活动 概念性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教学ຫໍສະໝຸດ Baidu程 学生活动
呈现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 组
感知问题情境,形成小组
对象呈现
提供支架,引导学生交流协 商得出关系和原则
原则形成
观点共享、论证、协商
分析问题,形成问题解决原则
提供支架,引导学生交流协 商和运用学习资源
原则运用
观点共享、论证、协商
运用问题解决原则解决源于生活的问 题,并交流协商
监控、反馈,促进学生知识 建构,形成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