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机制及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抗凝对比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 抗凝对比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血药物,是普通肝素经过化学分离方法制备的一种短链制剂。 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特点在于:1.对Xa和XIIa因子的抑制作用比对IIa因子的抑制作用强,对血小板的影响小;2.抗凝作用强,普通肝素常会受血小板因子4的抑制,而低分子肝素不会;3.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其半衰期长为200到300分钟,是普通肝素的2到4倍;4.所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少,一般无需监测抗凝活性。我个人觉得最后一点最重要,最实用:我所在的肾内科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时候很多,比如透析插管,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防止插管部位血栓形成,同时又不用太担心出血的危险,所以只要病人经济允许(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贵),就推荐使用海普宁、立迈青等低分子肝素制剂。 肝素是由葡萄糖胺和葡萄糖醛酸交联而成的粘多糖酯,分子量为O.5~3万。由于其生物活性不一,仅低分子的1/3部分有较强的抗凝作用,高分子部分易致出血、血小板减少、脂质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临床范围应用受限。为此,近年国内外致力于低分子肝素的开发,将肝素经化学或酶解聚后生成平均分子量在4000~6500间的肝素片段。因分子量较小,不易被在血栓形成中血小板释血的血小板第Ⅳ因子中和,抗凝效果和纤溶作用得以增强,而抗血小板、诱发出血的作用大为减弱,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极小,加之生物利用度高达98%,量效关系明确、固定剂量时抗凝效果易于预测,血浆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2~3倍,不透过胎盘屏障,给药更为方便而禁忌症少,因而倍受临床青睐,目前广泛用于下列疾病:血液透析:普通肝素虽为透析时的常用抗凝剂,但抗凝效价欠稳定,易致血小板减少、出血危险性大,久用尚有骨质疏松和脂类代谢紊乱之虑。近年尝试低分子肝素,发现该药抗凝血作用良好,不发生出血和脂代谢紊乱。推荐为普通肝素的安全、有效替代品。 需要注意的是,该药各制品之间,因分子量、血浆清除率、剂量、用法及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各不相同,彼此间应视为明显不同的制剂,不可混用。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机制 1.细胞生物学机制 几乎所有的肿瘤细胞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与细胞增殖有关的基因被开启或激活,而与细胞分化有关的基因被关闭或抑制,从而使肿瘤细胞表现为不受机体约束的无限增殖状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或者导致肿瘤细胞死亡的药物均可发挥抗肿瘤作用。 2.生化作用机制 (1)影响核酸生物合成:①阻止叶酸辅酶形成;②阻止嘌呤类核苷酸形成;③阻止嘧啶类核苷酸形成;④阻止核苷酸聚合;(2)破坏DNA结构和功能;(3)抑制转录过程阻止RNA 合成;(4)影响蛋白质合成与功能:影响纺锤丝形成;干扰核蛋白体功能;干扰氨基酸供应;(5)影响体内激素平衡。 烷化剂烷化剂可以进一步分为: 氮芥类:均有活跃的双氯乙基集团,比较重要的有氮芥、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等。其中环磷酰胺为潜伏化药物需要活化才能起作用。目前临床广泛用于治疗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对乳腺癌、肺癌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该药除具有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还可以引起充血性膀胱炎,病人出现血尿,临床在使用此药时应鼓励病人多饮水,达到水化利尿,减少充血性膀胱炎的发生。还可以配合应用尿路保护剂美斯纳。 亚硝脲类:最早的结构是N-甲基亚硝脲(MNU)。以后,合成了加入氯乙集团的系列化合物,其中临床有效的有ACNU、BCNU、CCNU、甲基CCNU等,链氮霉素均曾进入临床,但目前已不用。其中ACNU、BCNU、CCNU、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用于脑瘤及颅内转移瘤的治疗。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迟发性的骨髓抑制,应注意对血象`的观测,及时发现给予处理。 乙烯亚胺类:在研究氮芥作用的过程中,发现氮芥是以乙烯亚胺形式发挥烷化作用的,因此,合成了2,4,6-三乙烯亚胺三嗪化合物(TEM),并证明在临床具有抗肿瘤效应,但目前在临床应用的只有塞替派。此药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膀胱癌,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注意对血象定期监测。 甲烷磺酸酯类:为根据交叉键联系之复合成的系列化合物,目前临床常用的只有白消安(马利兰)。临床上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主要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个别病人可引起纤维化为严重的不良反应。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停药,更换其它药物。 其他:具有烷化作用的有达卡巴嗪(DTIC)、甲基苄肼(PCZ)六甲嘧胺(HHN)等。环氧化合物,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已被淘汰。 抗代谢药物抗代谢类药物作用于核酸合成过程中不同的环节,按其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类药物: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氟尿嘧啶(5-FU)、呋喃氟尿嘧啶(FT-207)、二喃氟啶(双呋啶FD-1)、优氟泰(UFT)、氟铁龙(5-DFUR)。 抗肿瘤作用主要由于其代谢活化物氟尿嘧啶脱氧核苷酸干扰了脱氧尿嘧啶苷酸向脱氧胸腺嘧啶核苷酸转变,因而影响了DNA的合成,经过四十年的临床应用,成为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成为治疗肺癌、乳腺癌、消化道癌症的基本药物。 不良反应比较迟缓,用药6-7天出现消化道粘膜损伤,例如:口腔溃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一周以后引起骨髓抑制。而连续96小时以上粘腺炎则成为其主要毒性反应。临床上如长时间连续点滴此类药物应做好病人的口腔护理,教会病人自己学会口腔清洁的方法,预防严重的粘膜炎发生。

LMWH在抗凝方面较普通肝素的优势

低分子肝素在抗凝方面较普通肝素的优势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许俊堂 肝素类药物抗凝作用机制 临床常规应用的肝素来源于牛肺或猪肠,经去蛋白和糖氨多糖链的降解处理变成分子量5-30kDa,含17-100个糖单位的片段。肝素类药物发挥作用的基本机构单位是戊糖(pentosaccharide)序列,通常只要三分之一的肝素分子含有戊糖序列。 肝素类药物本身不具有直接的可能活性,其作用在于和抗凝血酶(antithrombin)特异地结合,使抗凝血酶的构型发生改变,暴露出活性中心,灭活血浆中的凝血因子IIa(凝血酶)、IXa、Xa、XIa和XIIa等丝氨酸蛋白酶类,能够同时抑制凝血酶的产生和活性。 肝素对因子IIa的灭活有赖于肝素-抗凝血酶-因子IIa三联复合物的形成,这需要糖单位的数目达到18个或者以上,少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火因子IIa。因子Xa的灭活无需形成三联复合物,少于18个糖单位的肝素仍可使因子Xa灭活。肝素分子多数在18个糖单位以上,对于因子IIa和Xa的灭活比例几乎是一样的;而低分子肝素一半以上的分子小于18个糖单位,不能灭活因子IIa,但仍能灭活因子Xa,因此,低分子肝素灭活因子Xa和因子IIa的比例为2~4/1。 普通肝素的缺点 肝素如果皮下注射,许多肝素分子被细胞外基质结合灭活,余下者才能进入血液;肝素入血后与多种血浆蛋白,与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灭活,导致小剂量肝素的生物利用度明显下降;与肝素结合的血浆蛋白许多是急性反应蛋白,在不同个体和同一个体的不同状态下(如疾病的急性期和慢性期),这些血浆蛋白的浓度和结合力会发生变化。基于以上情况,小剂量皮下肝素的效果非常差或者无效;同一剂量肝素在不同个体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情况,达到的抗凝活性(APTT)明显不同;有的病人甚至较大剂量的肝素也不能达到有效的抗栓水平,称为肝素抵抗,肝素抵抗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体内抗凝血酶缺乏。 由于细胞外基质、细胞表面的受体和血浆蛋白对肝素的结合会逐渐接近饱和,使得在结合接近饱和之前,肝素的生物半衰期是随着剂量的加大而延长的,结合与灭活饱和后半衰期保持不变。一个剂量的肝素,其得到的抗凝活性很难或者根本无法预测。 肝素与血小板相互作用,激活的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第4因子是天然的肝素灭活剂,另外,肝素对与血小板或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结合的因子Xa不起作用。肝素可和vWF因子结合抑制vWF因子诱发的血小板聚集,也可直接与血小板结合抑制血小板聚集,并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强,是肝素引起出血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肝素可使血小板聚集、破坏,是肝素引起血栓形成和血小板减少,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以上情况更多见于大分子肝素,其作用不依赖于抗凝血酶Ⅲ。 肝素制剂的另一缺陷是无法灭活和纤维蛋白或细胞外基质结合了的凝血酶,一旦停用肝素或血浆肝素水平下降,结合的凝血酶造成凝血活性的反弹,是血栓再闭塞的主要原因。 肝素分子结构和大小的不同、代谢和清除的复杂性以及多种生理功能的存

常用的抗凝剂肝素

常用的抗凝剂肝素、草酸盐合剂、枸橼酸钠和草本钾的配制方法 肝素(Heparin) 肝素的抗凝血作用很强,常用来作为全身抗凝剂,特别是在进行微循环方面动物实验时的肝素应用更有重要意义。纯的肝素10mg能抗凝100ml血液(按1mg等于100个国际单位,10个国际单位能抗凝1ml血液计)。如果肝素的纯度不高,或过期,所用的剂量应增大2~3倍。用于试管内抗凝时,一般可配成1%肝素生理盐水溶液,取0.1ml加入试管内,加热80℃烘干,每管能使5~10ml血液不凝固。 作全身抗凝时,一般剂量为:大鼠2.5~3mg·(200~300g体重)-1,兔或猫10mg·kg-1,狗5~10mg·kg-1。如果肝素的纯度不高,或过期,所用的剂量应增大2~3倍。 草酸盐合剂 配方:草酸铵 1.2g 草酸钾0.8g 福尔马林1.0ml 蒸馏水加至100ml 配成2%溶液,每1ml血加草酸盐2mg(相当于草酸铵1.2mg,草酸钾0.8mg)。用前根据取血量将计算好的量加入玻璃容器内烤干备用。如取0.5ml于试管中,烘干后每管可使5ml血不凝固。此抗凝剂量适于作红细胞比容测定。能使血凝过程中所必须的钙离子沉淀达到抗凝的目的。

枸橼酸钠 常配成3%~8%水溶液,也可直接用粉剂。 枸橼酸钠可使钙失去活性,故能防止血凝。但其抗凝作用较差,其碱性较强,不适作化学检验之用。一般用1:9(即1份溶液,9份血)用于红细胞沉降和动物急性血压实验(用于连接血压计时的抗凝)。不同动物,其浓度也不同:狗为6%,猫为2%+硫酸钠25%,兔为5%。草酸钾 每1ml血需加1-2mg草酸钾。如配制10%水溶液,每管加0.1ml 则可使5-10ml血液不凝固。

药理学8 肝素的抗凝血试验

试验8 肝素对小鼠的抗凝血作用 【目的】 1.熟悉抗凝血药的筛选方法。 2.观察肝素的抗凝作用和硫酸鱼精蛋白的解救效果。 【原理】 肝素为硫酸化的糖胺聚糖,分子量为3~30kDa,其中硫酸根约占40%,硫酸根呈强酸性,带大量负电荷。肝素能增强抗凝血酶Ⅲ(AT-Ⅲ)与凝血酶等活化型凝血因子的亲和力,产生体内外抗凝作用,主要灭活IIa和Xa,也灭活IXa, XIa, XIIa, 激肽释放酶和纤溶酶等。 硫酸鱼精蛋白呈碱性,带有大量正电荷,如果肝素过量造成出血,则可用硫酸鱼精蛋白中和解救。 【材料】 1.器材:注射器、电子秤、玻片、针头; 2.药品:0.05%肝素溶液、生理盐水、1%硫酸鱼精蛋白,苦味酸; 3.动物:小鼠12只,20 g左右,雌雄兼用。 【试验步骤】 1.小鼠标记,称重; 2.分组,分为3组,每组4只,分别为A(生理盐水)、B(肝素)和C(肝素 +硫酸鱼精蛋白)组; 3.给药: A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10 g,10 min后测定凝血时间; B组:腹腔注射肝素,0.2 ml/10 g,10 min后测定凝血时间; C组:腹腔注射鱼精蛋白,0.1 ml/10 g;10 min后腹腔注射肝素,0.2 ml/10 g, 10 min后测定凝血时间; 4.测定凝血时间的方法 ①眼球后静脉丛取血2滴。眼球后静脉丛取血法:左手拇指及中指抓住头 颈部皮肤,左手掌尽量将小鼠全身皮肤向左移,慢慢使小鼠右眼球突出,小鼠头向下充血。取长约2cm的毛细管从内皉间45度角进针,至有抵骨

质的感觉,然后毛细管向外拔出约1-2mm即可有血滴流出。 ②采出的血滴分别置于洁净的玻片(自来水清洗后用生理盐水润洗,晾干) 上,计时; ③每隔30 s用针头(自来水清洗后用生理盐水润洗)自滴血内连续挑起纤 维丝为止,计时。另一滴血作为最后挑起纤维丝的对照。 ④正常小鼠血液的凝血时间为0.5-2min,如果观察10 min无凝血可计时为 10 min。 5.汇总全实验室结果,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平均值,标准偏差,Student T-Test 得到P值。 【结果】

万古霉素说明书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说明书 【药品名称】通用名: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英文名:Vancomycin Hydrochloride for Intra Venous 【性状】本品为白色粉末或冻干之块状物。 【药理毒理】抗菌作用:在体外药敏实验中,万古霉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有效,与其他种类的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另外用MRSA在试管内进行传代培养试验其对万古霉素的诱导耐药性也很低。在体外药敏实验中, 万古霉素对革兰阴性菌无效。 作用机制:万古霉素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具有杀菌作用,另外还可以改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阻碍 细菌RNA的合成。 【药代动力学】血中浓度监测:为确保药物有效性,避免副作用的产生,对长期使用本药患者、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和幼儿、与可引起肾、听力损害的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联用的患者最好能够监测其血药浓度。静滴结束1-2 小时后血中浓度为25-40μg/mL,最低血药浓度(谷间值,下次给药前值)不要超过10μg/mL,有报道指出静 滴结束1-2小时后血中浓度为60-80μg/mL以上,最低血药浓度持续超过30μg/mL以上,可出现肾、听力损 害等副作用。 肾功能损害患者的给药:肾功能损害患者同健康人相比。血中药物浓度的半衰期延长,有必要对其用药量加以 修正,从图1根据肌酐清除率可计算出给药量的修正值。 血中浓度: (1)健康成年人(静滴时血浆中药物浓度和药代动力参数)

(2)儿童患者(静滴时血浆中药物浓度和药代动力参数) 表2药代动力参数(儿童患者,60分钟静滴) 记号NO.年龄C max (μg/mL) AUC0-∞ (μg·hr/mL) T1/2α (hr) T1/2β (hr) CL (mL/min/kg) Vc (L/kg) ○●△▲1 2 3 4 1岁 1岁10个月 2岁1个月 2岁9个月 78 75 59 67 □511岁113 mean—78 给药量:10mg(效价)/Kg,每日3~4次,60分钟静滴 [测定法:FPIA(荧光偏振测定法)] (3)低出生体重儿患者(药代动力参数)

肝素类抗凝血药物

肝素类抗凝血药物 摘要:肝素类药物是目前使用最广泛一类的抗凝血药物,并具有较好的抗血栓的疗效。低分子肝素和合成肝素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类肝素药物[1]。但肝素类药物会有血小板减少症和出血的副作用。如何减少副作用的发生是目前肝素类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Abstract:Heparin drugs is currently the most widely used class of anti-clotting drugs, and has good antithrombotic efficacy.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synthetic heparin is now the most commonly used type of heparin drugs.But heparin drugs has thrombocytopenia and bleeding side effects,How to reduce side effects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eparin drugs. 关键词:肝素;抗凝血;抗血栓;血小板减少症; Keywords: heparin; anticoagulant; anti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a; 一.肝素的结构 肝素是硫酸化的糖胺聚糖,由糖醛酸和葡萄糖胺以1→4 键连接起来的重复二糖单位组成的多糖链的混合物[2]。含10—30 个二糖单位不等,分子量3000—30000, 平均分子量12000.整个结构变得异常复杂因其与硫酸和羧酸共价结合,故为强酸带有很强负电荷,每个糖单位之间可产生排斥力,使肝素分子链不易卷曲和交叉连接,因此呈线形结构,称为线形阴离子聚电解质体[3]。 [4] 只有部分肝素分子(约三分之一)含核心五糖[5]。

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糖皮质激素 1、作用机制:脂溶性糖皮质激素透过细胞膜,与胞浆中糖皮质激素受体GR结合,移位进入细胞核,与特异性DNA位点—糖皮质激素反应成分(GRE)或负性糖皮质激素反应成分(nGRE)结合,启动基因转录,增加或减少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发挥生理或药理作用。 2、根据半衰期长短,糖皮质激素可分为: 短效型:氢化可的松、可的松; 中效型:泼尼松、泼尼松龙; 长效型:倍他米松、地塞米松。 3、药理作用: 1)对代谢的影响: - 糖代谢:升高血糖(促进糖异生,减少组织对葡糖糖的利用,减慢糖氧化); - 脂质代谢:升高胆固醇,脂肪向心性分布(大剂量长期应用); - 蛋白质代谢:促进分解,负氮平衡;抑制合成(大剂量); - 水和电解质:盐皮质激素样作用,保钠排钾;钙离子排出增加。 2)抗炎作用: 急性抗炎作用: - 增加炎症抑制蛋白或酶,抑制NOS,COX2,增加脂皮素、血管内皮素等抗炎介质的生成,减少前列腺素、白三烯、NO等炎症介质的生成; - 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TNFα, IL-1, IL-2, IL-5, IL-6, IL-8; - 抑制黏附因子的合成; - 诱导炎症细胞凋亡。 慢性抗炎作用: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蛋白沉积,抑制瘢痕形成防止粘连 3)免疫抑制和抗过敏作用:诱导T淋巴细胞核B淋巴细胞凋亡和DNA降解,抑制DNA 和蛋白质合成;抑制转录因子NF- B;抑制肥大细胞(抗过敏) 4)允许作用:本身对某些组织细胞无作用,但可给其他激素的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如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和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的作用。 5)抗休克:特别是中毒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抑制炎症反应,提高机体对内毒素耐受力,改善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兴奋心脏。 6)其他作用:解热作用;刺激骨髓造血;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促进消化;骨质疏松;增强应激能力。 4、临床应用 1)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过敏性反应; 2)严重急性感染或预防炎症后遗症; 3)抗休克治疗:及早、短时、大剂量使用; 4)血液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障、血小板减少症、过敏性紫癜等; 5)替代疗法:原发性或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6)局部应用:皮肤病、封闭、滴鼻; 7)恶性肿瘤: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前列腺癌。 5、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2)诱发和加重感染; 3)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

_实验室常用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实验室常用血液抗凝剂的特点及应用 在实验室检验中,有许多检测项目的血液标本是需要抗凝才可以检测的。而抗凝剂种类较多,实际应用中要根据不同的需要进行选择,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实验室中常用的抗凝剂有肝素、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枸橼酸盐、草酸盐等4种,现将它们的特点及应用分别叙述如下: 一、肝素 抗凝是用于血液化学成分检测的首选抗凝剂。肝素是一种含有硫酸基团的粘多糖,是分散相物质平均分子质量为15000。其抗凝原理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引起抗凝血酶Ⅲ构型发生变化,加速凝血酶-凝血酶复合体形成而产生抗凝作用。此外,肝素还能借助血浆辅助因子(肝素辅助因子Ⅱ)来抑制凝血酶。常用肝素抗凝剂是肝素的钠、钾、锂、铵盐,其中以肝素锂最好,但其价格较贵,钠、钾盐会增加血液中的钠、钾含量,铵盐会增加尿素氮的含量。通常用肝素抗凝的剂量为10.0~12.5 IU/ml血液。 肝素对血液成分干扰较少,不影响红细胞体积,不引起溶血,适用于做红细胞渗透性试验、血气、血浆渗透量、红细胞压积及普通生化测定。但肝素具有抗凝血酶作用,不适合做血凝试验。另外,肝素过量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和血小板减少,所以不适合做白细胞分类和血小板计数,更不能用于止血检验。此外,肝素抗凝血不能用于制作血涂片,因为Wright染色后出现深蓝色背景,影响显微镜减产。肝素抗凝血应于短时间内使用,否则放置过久血液又可凝固。 二、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盐) EDTA能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被阻断,血液不能发生凝固。EDTA盐有钾、钠、锂盐,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是EDTA-K2,其溶解度最高,抗凝速度最快。EDTA盐通常配成质量分数是15%的水溶液,每ml 血液加1.2mgEDTA,即每5ml血液加0.04ml 15%EDTA溶液。EDTA盐可在100℃下干燥,抗凝作用不变。 此抗凝剂不影响白细胞计数及大小,对红细胞形态影响最小,并且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于一般血液学检测。但如果抗凝剂浓度过高,渗透压上升,会造成细胞皱缩。EDTA溶液pH与盐类关系较大,低pH可使细胞膨胀。EDTA-K2可使红细胞体积轻度膨胀,采血后短时间内平均血小板体积非常不稳定半小时后趋于稳定。EDTA-K2使Ca2+、Mg2+下降,同时使肌酸激酶、碱性磷酸酶降低,EDTA-K2的最佳浓度为1.5mg/ml血液,如果血少,中性粒细胞会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会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的碎片,使分析结果产生错误。EDTA由于能抑制或干涉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时纤维蛋白单体的聚合,不适于血凝和血小板功能检测,也不适用于钙、钾、钠及含氮物质的测定。此外,EDTA能影响某些酶的活性和抑制红斑狼疮因子,故不适合制作组化染色和检查红斑狼疮细胞的血涂片。 三、枸橼酸盐 枸橼酸盐主要是枸橼酸钠,其抗凝原理是能与血液中的Ca2+结合形成螯合物,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从而阻止血液凝固。枸橼酸钠有Na3C6H5O7·2H2O和2Na3C6H5O7·11H2O两种晶体,通常用前者配成3.8%或3.2%的水溶液,与血液按照1:9体积混合。 大部分凝血试验都可用枸橼酸钠抗凝,它有助于Ⅴ因子和Ⅷ因子的稳定,并且对平均血小板体积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可用于血小板功能分析。枸橼酸钠细胞毒性较小,也是输血中血液保养液的成分之一。但是,枸橼酸钠6mg才能抗凝1ml血液,碱性强,不适用于血液化验和生化测验。 四、草酸盐 草酸盐也是常用的抗凝剂,优点是溶解度大,作用原理是溶解后解离的草酸根与标本中的Ca2+形成草酸钙沉淀,使Ca2+失去凝血功能,凝血过程被阻断。常用

常见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第一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 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M受体激动药(用阿托品拮抗)。缩瞳、调节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用于青光眼。 2. 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 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 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用于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同类药物莨菪碱。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解痉药:丙胺太林。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5. 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作用特点:东莨菪碱中枢镇静及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还有防晕止吐作用,可治疗帕金森氏病。山莨菪碱可改善微循环。主要用于各种感染中毒性休克,也用于治疗内脏平滑肌绞痛,急性胰腺炎。 6. 筒箭毒碱:肌松作用,全麻辅助药。呼吸肌麻痹用新斯的明解救。 7. 琥珀胆碱:速效短效肌松药,插管时作为全麻辅助药。禁用于胆碱酯酶缺乏症病人,与氟烷合用体温巨升的遗传病人,青光眼,高血钾患者(持续去极化,释放K过多)如偏瘫、烧伤病人,以免引起心脏意外。使用抗胆碱脂酶药患者禁用。 8. 去甲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药。用于休克,上消化道出血。不良反应有局部组织坏死,急性肾功能衰竭,停药后的血压下降。禁用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器质性心脏病,无尿病人与孕妇。主要机理为收缩外周血管。 9. 去氧肾上腺素(苯肾上腺素):α1受体激动药,防治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的低血压。速效短效扩瞳药。 10. 可乐定:α2受体激动药。用于降血压。中枢性降压药。降压快而强,使用于中度高血压。尚可用于偏头痛以及开角型青光眼的治疗,也用于吗啡类镇痛药成瘾者的戒毒。(见后) 11. 肾上腺素:α、β受体激动药。用于心脏停搏,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减少局麻药的吸收,局部止血。不良反应:剂量过大可发生心律失常,脑溢血,心室颤动。禁用于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糖尿病。主要机理为兴奋心脏,兴奋血管,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12. 多巴胺:α、β受体激动药。作用特点:主要激动多巴胺受体,也能激动α和β1受体,用于抗休克。可与利尿药合用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对肾脏的特色是直接激动肾脏的多巴胺受体,增加肾脏血流量,排钠利尿,注意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可用于抗慢性心功能不全。 13. 间羟胺作用特点:激动α受体,作用弱而持久,用于各种休克早期。 14. 麻黄碱:α、β受体激动药,较肾上腺素弱而持久。特点是有中枢作用。可产生快速耐药性,停药一定时间后可恢复。用于防止低血压,治疗鼻塞,过敏,缓解支气管哮喘。大量长期应用可引起失眠、不安、头痛、心悸。

第二章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第二节药物作用机制 一、非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非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与化学结构无关,而与药物理化性质有关。如:1.渗透压作用硫酸镁的导泻作用,甘露醇的脱水作用 2.脂溶作用全麻药对CNS的麻醉作用 3.影响pH 抗酸药治疗溃疡(弱碱性化合物,中和胃酸)4.络合作用络合剂解除金属、类金属的中毒 5.沉淀蛋白醇、酚、醛、酸可致细菌蛋白变性、沉淀而杀菌 二、特异性药物作用机制 特异性药物的作用与化学结构密切相关。如: 1.干扰或参与代谢过程 影响酶的活性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碘解磷定复活胆碱酯酶。2.影响生物膜的功能 抗心律失常药影响Na+、Ca2+或K+的转运而发挥作用。 多粘菌素损伤细菌的胞浆膜,使膜通透性增加而产生抗菌作用。3.影响体内活性物质 乙酰水杨酸抑制体内PG的合成而发挥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4.影响递质释放或激素分泌 麻黄碱既直接激动Ad受体,又促NE能神经末梢释放递质。 格列齐特可促进胰岛素分泌而使血糖降低。

5.影响受体功能 受体:(receptor) 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配体结合,传递信息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受点(receptor-site) 受体上与配体立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配体:(ligand) 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 外源性配体:药物 D + R ===== DR →??????→E 【受体类型】 根据分布部位 1.细胞膜受体 2.胞浆受体 3.胞核受体 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 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 【受体命名】 药物受体和受体亚型,目前兼用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命名方法。【受体学说】 (一)占领学说 (二)备用受体学说 (三)速率学说 (四)变构学说 (五)能动受体学说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抗病毒药作用机制及应用范围 1、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 利巴韦林(病毒唑)是一种合成的核苷类似物,它可抑制多种RNA和DNA病毒。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确定,并且对不同的病毒作用机制相异。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能阻断肌苷-5'-单磷酸酯向黄嘌呤核苷-5'-单磷酸酯的转化,并干扰鸟嘌呤核苷酸以及RNA和DNA的合成。利巴韦林-5'-单磷酸酯在某些病毒,也抑制病毒特异性信息RNA的加帽(capping)过程。 此药在儿科主要用于治疗住院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和毛细支气管炎,用雾化吸入法给药。利巴韦林还被用于治疗青少年的副流感病毒和甲型及乙型流感病毒感染。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流感无效。但静脉或口服利巴韦林减低了拉沙热病人的病死率,特别是在发病6天以内用药时。另外,用静脉内利巴韦林治疗汉坦病毒引起的出血热肾病综合征和阿根廷出血热,有临床益处。而且已有人建议用口服利巴韦林方法预防刚果-克里米亚出血热。用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病人,疗效显著优于单独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药的疗效。上述这些病毒都是RNA病毒。香港和加拿大的研究者已将利巴韦林用于治疗SARS病人,并取得一定疗效,但加拿大研究者报告在一定比例病人引起溶血。 用大剂量口服利巴韦林治疗时,可出现对造血系统的毒性,包括溶血性贫血。利巴韦林有致突变性、致畸性和对胚胎的毒性,所以此药对妊娠妇女禁用;在用此药的病区,如医务人员中有妊娠者,有对胚胎发生毒性的危险。 阿糖腺苷 主要被用于治疗疱疹病毒属的病毒和乙肝病毒等DNA病毒的感染;它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发挥抗病毒作用。其三磷酸酯水溶性差,需在大量液体中静滴,其单磷酸酯水溶性强,可作肌注。但其疗效有限、毒性作用相对大。 阿昔洛韦和伐昔洛韦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对若干疱疹病毒(均为DNA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1和2型(HSV-1和-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ZV)和EB病毒的复制有强烈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但对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相对差。伐昔洛韦(valacyclovir)是阿昔洛韦的左旋缬氨酸酯,在口服后几乎完全转变为阿昔洛韦。阿昔洛韦的高度选择性与其作用机制相关,它首先被磷酸化为阿昔洛韦单磷酸酯。这种磷酸化在受HSV感染的细胞中,通过病毒基因编码的胸腺嘧啶核苷激酶的作用而高效率地进行。而在未受感染的细胞中阿昔洛韦几乎不发生磷酸化。因此,该药被集中在受HSV感染细胞内。阿昔洛韦单磷酸酯其后受细胞内激酶的作用而变为三磷酸酯,它对病毒DNA聚合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宿主细胞的DNA聚合酶的作用相对小。阿昔洛韦三磷酸酯也可结合到病毒DNA中,使病毒DNA链过早终止。 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ganciclovir)是阿昔洛韦的类似物,对HSV和VZV感染有效,但对CMV感染显著地比阿昔洛韦更有效。更昔洛韦进入体内后经磷酸化,成为其单磷酸酯、二磷酸酯,最终成为三磷酸酯才能发挥抗病毒作用。更昔洛韦三磷酸酯通过以下两种机制抑制CMVDNA的合成:1)竞争性抑制病毒DNA聚合酶;2)结合到CMVDNA中,最终使其延伸终止。该药被广泛用于其他CMV相关的综合征,包括肺炎、食管胃肠感染、肝炎和“消耗性”疾病。但尚未见用于RNA病毒感染治疗的报告。 泛昔洛韦和Penciclovir泛昔洛韦口服吸收良好,生物利用度为77%,通过去乙酰和氧化作用,被迅速转化为penciclovir。此药的抗病毒谱和作用机制与

第二章 第二节 药物作用机制

第二节药物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或原理(mechanism of action;principle of action),指药物在何处起作用及如何起作用。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对提高疗效、防止不良反应及开发新药等都有重要意义。 药物的作用机制可分为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和非受体机制。 图2-5 各种药物作用机制的分布示意图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受体:(receptor) 是存在于细胞膜或细胞内的一种能选择性地与相应配体结合,传递信息并产生特定生理效应的大分子物质(主要为糖蛋白或脂蛋白,也可以是核酸或酶的一部分)。 受点(receptor-site) 受体上与配体立体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配体:(ligand) 内源性配体: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 外源性配体:药物 D + R ===== DR →??????→E 【受体类型】 根据分布部位 1.细胞膜受体 2.胞浆受体

3.胞核受体 根据受体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过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 1.含离子通道的受体 2.G蛋白偶联受体 3.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 4.调节基因表达的受体 【受体命名】 药物受体和受体亚型,目前兼用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命名方法。【受体学说】 (一)占领学说 (二)备用受体学说 (三)速率学说 (四)变构学说 (五)能动受体学说 【药物与受体结合作用的特点】 1)高度特异性(specificity) 2)高度敏感性(sensitivity) 这需要包括第二信使在内的信号转导系统的参与。 3)受体占领的饱和性(saturality) 4)可逆性(reversibility) 复合物解离出药物原形。 5)变异性(multiple-variation) 分布、效应、亚型 6)亲和力与内在活性 (1)亲和力(affinity,亲合力) 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 是效价强度的决定因素。 (2)内在活性(intrinsic activity;效应力,efficacy) 是药物本身内在固有的,激动受体产生效应的能力。 是药物最大效应或作用性质的决定因素。

西医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西医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 (2008-05-06 21:55:21) 转载▼ 标签: 分类:健康 健康 第一节西医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一、抗肿瘤作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 细胞周期(cell cycle)是指亲代细胞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代有丝分裂结束之间的间隔。有丝分裂后产生的子代细胞,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期,也称DNA合成前期(G1期),进入DNA合成期(S期),完成DNA合成倍增后,再经短暂的休止期,也称DNA合成后期(G2期),细胞又再进入有丝分裂期(M期)。有时细胞周期明显延长,细胞长期处于静止的非增殖状态,称为G0期。G0期细胞与G1期细胞的区别在于前者对正常启动DNA合成的信号缺乏反应。但是,处于G0期的细胞并非死细胞,它们继续合成DNA和蛋白质,还可以完成某一特殊细胞类型的分化功能。这些细胞作为储备细胞,一旦有合适的条件,即可重新进入增殖的细胞群中并补充到组织中。 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都经历细胞周期。然而,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区别之一,是处于不同细胞周期中的细胞数目不同。处于增殖期的肿瘤细胞在肿瘤全细胞群中的比率称生长比率(growth fraction, GF)。增长迅速的肿瘤GF值较大(接近1),对化疗药物敏感,如急性白血病等;增长缓慢的肿瘤GF值较小(约0.01~0.5),对化疗药物不敏感,如多数实体瘤。体内的肿瘤组织一般早期生长较快,但当肿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由于缺血、营养不良和血管生成减慢等原因,使其生长变慢。这时通过手术或放射治疗可减轻肿瘤负荷,同时促使剩余的肿瘤细胞重新又进入活跃的增殖状态,也提高了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根据各种抗恶性肿瘤药物对各期肿瘤细胞的杀灭作用不同,将抗恶性肿瘤药物分为两大类: 1. 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 cycle specific agents, CCSA)是指仅对增殖期某一期细胞有杀灭作用的药物。如抗代谢药(antimetabolites)、拓扑异构酶抑制药(topoisomerase inhabitors)等主要作用于S期细胞,属于S期特异性药物;长春碱类(vinca alkaloids)、紫杉碱类(taxanes)等主要作用于M期细胞,属于M期特异性药物;博来霉素(bleomycin)等主要作用于G2期细胞,属于G2期特异性药物。

万古霉素说明

【药品名称】 注射用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英文名】 Norvancomycin Hydrochloride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 Zhusheyong Y ansuanqujiawangumeisu 【主要成分】 盐酸去甲万古霉素 【化学名】 化学名称:(Sa)-(3S,6R,7R,22R,23S,26S,36R,38aR)-44-[[2-O-(3-氨基-2,3,6-三脱氧-3-C-甲基-α-L-来苏-己吡喃糖基)-β-D-葡吡喃糖基]氧]-3-(氨基甲酰基甲基)-10,19-二氯-2,3,4,5,6,7,23,24,25,26,36,37,38,38α-十四氢-7,22,28,30,32-五羟基-6-[(2R)-4-甲基-2-(氨基)戊酰氨基-2,5,24,38,39-五氧代-22H-8,11:18,21-二亚乙烯基-23,36-(亚氨基亚甲基)-13,16:31,35-二亚甲基-1H-16H-[1,6,9]噁二氮杂环十六基[4,5-m][10,2,16]-苯并氧杂二氮杂环二十四素-26-羧酸盐酸盐。 【结构式】 【分子式】 C65H73Cl2N9O24·HCl 【分子量】 1471.71 【性状】 本品为淡棕色粉末。 【药理毒理】 本品对多数革兰阳性菌包括球菌和杆菌具有杀菌作用,包括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可抑制肠球菌属生长,对厌氧链球菌、梭状芽孢杆菌、炭疽杆菌、防线菌、白喉杆菌、淋球菌也有一定抗菌作用。对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分歧杆菌、衣原体及真菌均无效。 本品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其作用部位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不同。本品与细胞壁前体D-丙氨酰-D-丙氨酸紧密结合,导致细菌细胞溶解;也可能改变细菌细胞膜渗透性,并选择性地抑制RNA的合成;本品不与青霉素类竞争结合部位。 【药代动力学】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抗凝对比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 的抗凝对比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低分子肝素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血药物,是普通肝素经过化学分离方法制备的一种短链制剂。 与普通肝素相比,其特点在于:1.对Xa和XIIa因子的抑制作用比对IIa因子的抑制作用强,对血小板的影响小;2.抗凝作用强,普通肝素常会受血小板因子4的抑制,而低分子肝素不会;3.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其半衰期长为200到300分钟,是普通肝素的2到4倍;4.所引起的出血并发症少,一般无需监测抗凝活性。 我个人觉得最后一点最重要,最实用:我所在的肾内科应用低分子肝素的时候很多,比如透析插管,应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防止插管部位血栓形成,同时又不用太担心出血的危险,所以只要病人经济允许(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贵),就推荐使用海普宁、立迈青等低分子肝素制剂。 肝素是由葡萄糖胺和葡萄糖醛酸交联而成的粘多糖酯,分子量为~3万。由于其生物活性不一,仅低分子的1/3部分有较强的抗凝作用,高分子部分易致出血、血小板减少、脂质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临床范围应用受限。为此,近年国内外致力于低分子肝素的开发,将肝素经化学或酶解聚后生成平均分子量在4000~6500间的肝素片段。因分子量较小,不易被在血栓形成中血小板释血的血小板第Ⅳ因子中和,抗凝效果和纤溶作用得以增强,而抗血小板、诱发出血的作用大为减弱,对脂质代谢的影响极小,加之生物利用度高达98%,量效关系明确、固定剂量时抗凝效果易于预测,血浆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2~3倍,不透过胎盘屏障,给药更为方便而禁忌症少,因而倍受临床青睐,目前广泛用于下列疾病:

万古霉素的药理学作用综述

万古霉素的药理学作用综述 无论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还是其它细菌,耐药性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细菌与抗菌药物之间如同一场“猫逮老鼠的游戏”,一方面新的抗菌药物不断地研发出来,另一方面,新的细菌耐药性问题不断出现,而新药产生的速度远远落后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速度,耐药性问题作为一个棘手的、紧迫的问题,已引起全球高度的重视。万古霉素类作为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及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等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株感染的首选药物。故而使得万古霉素的应用增多。但是,万古霉素却有1%到5%的几率会造成肾功能损伤。 1万古霉素的药理学作业与机制 万古霉素作为一种糖肽类窄谱抗生素,属于三环糖肽类抗生素,结构复杂,含有一个七肽核心分子式为C66N75C12N9024,分子质量为1485.74。 在抗菌效果方面,万古霉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梭状芽孢杆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类白喉菌、放线菌、牛链球菌、链球菌棒状杆菌等。经过体外实验可知,梭状杆菌属及杆菌属、放线菌属、乳杆菌属等对万古霉素较为敏感。其对分支杆菌或真菌以及革兰氏阴性杆菌无效[1]。 作为三环糖肽类抗菌素,万古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以下机制: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通过对黏肽侧链形成的抑制,组织了细菌的生长,尤其是对处于繁殖期的细菌杀菌效果明显;②其对细胞膜的通透性具有一定的损坏作用,造成细胞膜功能丧失;③内部含有的有效成分可影响细菌遗传信息的复制,阻止细菌的繁殖。为了避免因抗生素药物错用导致患者出现药源性疾病以及抗生素滥用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在临床采用万古霉素进行治疗之前,需要对患者的病原学检查。随着对万古霉素耐药性研究的不断进行,现已发现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和异质性万古霉素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hetero-VRSA)已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大大降低,因此医学界应该对万古霉素的使用高度重视。一旦万古霉素耐药成为普遍现象,临床将面临无药可选择的被动局面[2]。 毒理作用:尽管尚无长期动物试验来论证致癌的可能性,但在正规实验室检测中未发现万古霉素有致突变的可能性,未进行确切的生殖毒性研究。小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400mg/kg小鼠腹腔的LD50为1734mg/kg,皮下注射的LD50为5600mg/kg,大鼠静脉注射的LD50为319mg/kg。 2万古霉素的不良反应 2.1肾毒性万古霉素所导致的肾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5%,与其他常用抗生素没有差别[3]。万古霉素上市之初,由于其药物纯度低,使用方法不当,导

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及去甲万古霉素 万古霉素(vancomycin )和去甲万古霉素(demethylvancomycin)属多肽类化合物,化学结构相近,作用相似,后者略强,仅对革兰阳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抗菌机制为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见第三十七章)。细菌对本品不产生耐药性,且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口服不吸收,粪便中浓度高。药物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主要经肾排泄。静脉滴注正常人血浆t1/2为5~11小时,肾功能不全者t1/2可延长(2~9)天。 万古霉素主要用于治疗耐青霉素金葡萄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败血症、肺炎、心内膜炎、结肠炎及其他抗生素,尤其是克林霉素引起的假膜性肠炎。静脉滴注时偶可发生恶心、寒战、药热、皮疹及皮肤瘙痒等。较大剂量,严重者可致耳聋、耳鸣及听力损害。 两者不同之处有:①万古霉素(稳可信)由东方链球菌培养液中提取所得,而去甲万古霉素(万迅)由放线菌所得;②结构式不同,去甲万古霉素比万古霉素少一个CH3-(甲基);③作用强度不一样,0. 4g去甲万古霉素相当于0.5g万古霉素。 其相同点为:①作用相同,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产酶株和耐甲氧西林株)引起的心内膜炎、败血症等,口服还可治疗难辨梭状芽孢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②两者具有相同的不良反应(如红人综合征,耳、肾毒性等)及交叉耐药性。 制剂与用法 红霉素(erythromycin)口服0.2~0.5g/次,4次/日。注射用其乳糖酸盐0.3~0.6g/次,3~4次/日,一般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滴注。 乙酰螺旋霉素(acetylspiramycin)成人2g/日,分2~4次口服;儿童50~100mg/kg/日,分4次口服。 吉他霉素(kitasamycin,leucomycin)口服0.8~1.2g/日,分4~6次用。静脉注射0.4~0.8g/日,分2次,注射速度宜慢,加入静脉滴注液中应用更好。 麦迪霉素(medecamycin),麦白霉素(meleumycin)口服0.8~1.2g/日,分3~4次口服。 交沙霉素(jossamycin)片剂,每片0.1g,成人0.8~1.2g,分3~4次口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