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绪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功能论(结构论)文化学派:认为文化的产生是社会
功能的需要,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推护社会规范的一种有价值 的工具。存在着形式主义倾向,过分强调文化“模式”、“体 系”的运用,而忽视文化动态研究,忽视文化的精神力量与人 的价值主体性,因此,其文化思想基本是机械论的。(抽象模 式)
(4)心理论文化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符号
主义、现象主义学派均属此类,它们在认识文化的个性及 其具体社会作用方面较功能论有其深刻性,但它们的理论 是建立在个人心理基础上的,因而往往忽视社会群体对文 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具体典型)
总之,“文化”一词在欧洲文化系统中, 是从人类的物质生产引申到精神生产的, 是与自然存在的事物相对而言的教育及其 发展出来的东西。今天,在英语中, Culture 有 十 分 广 泛 的 用 途 , 如 农 业 为 agriculture , 人 工 培 养 的 珍 珠 为 Culturepearls ,体育为 Physical culture , 总之, culture 既有物质生产又有精神创造 的含义。
• ①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 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 中的精华部分。
• ②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 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 ③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 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二、西方的“文化”含义及其它
通用的“文化”
译介西方相关语汇时,借用中 国古已有之的“文化”
原从拉丁文cultura转化而来, 德文为Kulture,英文与法文中 西方所谓的“文化”均为culture.本义为耕种 对树木禾苗的培养 对人类 心灵、知识、情操、风尚的化 育
西方文化学派:
(1)进化论文化学派:19世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实证
◎网络资源:
• 1.中国文化网 • 2.中国传统文化网 • 3.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4.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五千年网
• 5.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播中心
• 6.中国传统文化网——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 7.艺术中国——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门户网站
• 8.中国传统文化大观园
四、教学进度与考核
文化内容的三个范围:
• 第一,意识形态(也称观念形态),即人们的世界观、思维方 式、宗教信仰、心理特征、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认识能力等; • 第二,生活方式,即人们对其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 家庭生 活、社会生活等的态度以及在这些方面采取的形式。 • 第三,精神的物化产品,即从形式上看是物质的东西,但透过 物质形式能反映出人们观念上的差异和变化。如机器,它本身很 难说就是文化,否则生产机器岂不成了生产文化,但机器的工作 机制及其形状却反映了人们的认识能力即科技的程度,由此我们 也就不难理解发明机器与大批生产机器的区别,前者反映了人类 认识能力的变化所以具有文化的意义,后者则不尽然。
•3、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
一、学校角度
•1、注重专业技能课,不重视传统文化课 •2、传统文化课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学科基础
•3、传统文化课应该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
一、个人角度
•1、兴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好 •2、专业缘故
课程教学说明
一、课程意义与内容 二、教学任务与目的 三、教学方式与教材 四、教学进度与考核 五、课程总体结构图
• 5.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 。 • 6.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 版。 • 7.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版。 • 8.金元浦《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版。 • 9.陈承贵、刘敏主编《新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 简而言之,“文明”兼容了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 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广义文化”。 “文化”则更专注于精神领域,通常指“狭义文化”。
中国(亚洲东部) 古印度(亚洲南部)
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非洲东北部及
亚洲西部)
古巴比伦(亚洲西部)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波斯、阿拉伯伊 斯兰文化体系
◎进度:
•本课程为 32学时, 2学分,讲授一学期。每周 2学时,共 16周课程。
◎考核:
•课程类型:通识选修课;考查课 •考试形式:开卷Or闭卷 •成绩结构: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5%+期末成绩35%
五、课程总体结构图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中国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中国文化的类型及其特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与价值系统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中国古代艺术文化 中国古代宗教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文化
二、教学任务与目的
◎目的:
•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介绍,使学生更深刻 地了解祖国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遗产,把握中华人文精 神的基本内容,有助于认识我们民族自身,增强学生的 人文素养;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 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 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与综合素质。
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 态和性质的改变
美善德行
以文教化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 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 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 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第二节 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文化
属于国别文化:
古今中外中国境内诸民族 的共同称谓。(汉族+55个 少数民族)。 中华民族是中国文化创造 的主题
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创造的共同体文化。又称 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炎帝神农氏与黄帝 轩辕氏)文化,属于国别文化.是以国家划分为 依据的。
中国文化概论
1、社会角度
一、课程开设缘由
2、学校角度 3、个人角度 1、课程意义与内容
2、教学任务与目的
二、课程教学说明
3、教学方式与教材 4、教学进度与考核 5、课程总体结构图
课程开设缘由
一、社会角度 二、学校角度 三、个人角度
一、社会角度
•1、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保护 •2、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范围:即心态文化层,如思想、道德、 风尚、宗教、文学、艺术、科技、学术 。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 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 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 的人化”即文化。 “自然界客体”既指外在自然界,
又指内部自然性。可见,文化就是
马克思主义认为:
“自然的人化”。虽然人通过文化改 造了世界,但是,文化更是改造了人。
一、课程性质与内容
◎内容:
• 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 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 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等。 • 本课程内容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需求,选择了中 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与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对提高 学生文化素养有一定帮助的中国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 术等内容进行阐述,深入分析和揭示其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展 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 本课程通俗易懂,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较强,对于高校学 生而言将会是一门难得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欧洲文化体系
三、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指人类劳动创造成果的总和。
物态文化层(物质文化):社会准则,满足最基本需要
广 义 文 化
制度文化层(制度文化):由社会关系转化而来,经济制度 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法律制度等 行为文化层(指风俗习惯,具有较强的民族性)(行为文化) 社会心理(中间环节) 基层意识形式(政治理 论、法权观念) 高层意识形态(哲学、 文学、艺术、宗教)
一、课程意义与内容
◎意义:
• 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存在注重专业知识、 技能教育,忽视文化素养培养的问题。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建设 的今天,在社会面临民众的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文化素质等 一定程度缺失的情况下,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定位,改变过 去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和培养的做法,也要 注重对学生的个人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 • 因而,对高校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 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开设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 程,将中华民族瑰丽的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从而 培养出专业知识、技能过硬,个人文化素养合格的社会人才。
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 ④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 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 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 人类的因素,但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 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是一个 褒义概念。
• 1、你为什么要来选上这么课程
• 2、对于这么课程,你有哪些最基本的认识? • 3、你想从这么课程的学习中收获哪些知识?
绪论:文化与中国文化
•关键词:
文化
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节
“文化”界说
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 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文:通“纹”(纹路、纹理) 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 格修养
心态文化层 (心态文化)
社会意识形态
文化形态类别或文化结构的又一种分法
智能文化
第一类文化
科学与技术知识等
房屋、器皿、机械等
物质文化 规范文化
自然科学
第二类文化
社会组织、制度、政 治和法律形式、伦理、 道德、风俗、语言、 社会科学 教育等
精神文化
宗教信仰、审美意识、 文学、艺术、哲学、 历史等
狭义文化:指与特定的民族的生产方式 和生活方式相适应,以语言为符号传播 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二、教学任务与目的
◎任务: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 基本特征和主题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的、正确的了 解。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中国 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髓,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 化的本质、特性及其与现代化的关系,从而更深刻了解 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三、教学方式与教材
◎方式:
• 知识理论讲授60%+ 小组讨论模式20% + 课外作业练 习20%
◎主要教材: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 方克立主编 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张万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 2.《中国传统文化》(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张岂之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4月 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田广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6月 4.《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赵吉惠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6月
主义和新实证主义文化研究,从人类本质的一致性推导文化 发展的直线性(由低级野蛮向高级文明)流于机械论的宇宙 观,也叫“科学主义”、“工艺决定论”。
(2)传播论文化学派 :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初,认为文化最
初都是在一个地方产生的,后来经过传播才在其它各地发展 出来,容易导致认为人类文化只有一个中心,否认各民族文 化发展的独立性。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念被用 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精神生活领 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则被视为浅薄 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联系在一起。
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 文化和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 者的区别表现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