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民间文学期末考试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学期末考试整理
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辨析;材料;论述
名词解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主要类型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杂技、传统医药、民俗等。
民间文学:一个民族在生活语境里集体创作、在漫长历史中传承发展的语言艺术。从创作和传承层次看,民间文学是是人们共同表达和共同传承生活、思想与感情的自发形式;从内容层次看,它是人们关于科学、生活、宗教及其它知识的总结;从审美层次看,它是是人们的艺术观念、生活情趣及其审美信仰的文学形态。
神话:神话是人类共同体(氏族、部落、民族或国家)集体创造、代代相承的一种以超自然形象为主人公、以特定信仰为内核并为其服务的神圣叙事。它是以祭司为中心的文化综合体,是以神格为中心的语言艺术。神话具有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多维性、民族性和神圣性。
史诗:Epic---以高雅文体来讲述传说中的或历史上的英雄及其业绩的长篇叙事歌。19世纪末传入中国,也指演唱民族起源与迁徙历史的长篇叙事歌。它一般由专门化歌手作为超级故事来演述(特定技法、长久传统)。它的叙事内容是关于范例的宏大叙事(宏大规模、重大题材);在长度、表现力、内容重要性等优于其他叙事;是人类在特定时代创造的高不可及的艺术范本;是一个民族的百科全书。
民间故事:是集体创作与传承的角色泛化、结构模式典型且直接呈现生活现实与民众理想的民间文学体裁。包括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寓言和笑话。
民间传说:围绕客观实在物,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和历史表达方式构建出来的,具有审美意味的散文体口头叙事文学。民间传说具有历史性、传奇性、解释性和乡土性。其类型包括人物传说、史事传说、风物传说和习俗传说。
民间诗歌:是广大民众世代创作、传承、吟唱的有一定旋律的表达日常生活的语言艺术。往往是对日常的歌颂,情理并重,有的合乐合曲,也有的无乐曲,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劳动过程、节日聚会、人生仪式、法术实践、日常娱乐、儿童游戏之中……它以日常生活事件和历史传说、故事为主要题材,是天籁之音的心灵表达,格调向上,情感浓郁,说理性强,篇制丰富,艺术手法多样,诗体形式灵活。
民间语言: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民众以凝炼的、相对定型的通俗言语,以富于智慧、审美的朴素思想,形象化地表达丰富复杂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的口头语言艺术。分为谚语;谜语;歇后语;行话;土话。它富经验性与哲理性、知识性与实用性、凝炼性与诗意性、民族性与地域性。
田野调查方法:是起源于欧洲现代工业文明时期,以欧洲文明中心论为前提,英法等国学者在其殖民地调查获得的原始部族资料建立起新的学科人类学,并把这种深入实地的调查方法作为学科的基本方法,后来成为社会科学普遍运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抽样法、谱系法等。
民间文学的特征
从创作—传承层面看,民间文学具有集体性(集体创作、集体传承、集体享用)、口头性(口头传播、口头性、口语性)、变异性(民族变异、历史变异、空间变异)和稳定性(核心情节稳定、基本结构稳定)的特征。
从内蕴-形式层面看,民间文学富有民族性(民族自我历史和生活的反映)、历史性(文化起源的重述与想象)、政治性(对社会制度与理想的表达)、地域性(空间存在的差异性)、模式化(结构性的控制与故事类型的影响)和类型化(世界性交流与故事类型的互动)的特征。
母题分类法的意义
母体分类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这种宏观与微观、传承与变异、形态与意义等多层面相融合的形态分类体系,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是神话研究者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形态分类理论。
母题方法从两个层面上解决了分类难题:将数量巨大、资料繁杂的人类神话遗产整理得井井有条;相对科学地解读神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方法。
史诗类型
以传承方式为标准分类,可分为口头文本或口传文本,如中国的三大史诗;源于口头的文本,如纳西族《创世纪》《黑白史诗》;以传统为向导的文本,如埃利亚斯·伦洛特《卡勒瓦拉》(1835)。
以内容特点为标准分类,可分为英雄史诗、创世史诗(神话史诗)、迁徙史诗。
史诗常用的三种结构程式
“程式”(formula):指“一组在相同的韵律条件下被经常使用以表达一个特定的基本观念的片语”:英雄的姓名或地名(“飞毛腿阿喀琉斯”,或者是“荒漠般的派琉斯”),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是,这种片语作为一个单元要反复出现,并且对于在口头演唱中叙事的诗人来讲具有助益作用。
“主题或典型场景”(theme or typical scene):指“成组的观念群,往往被用来以传统诗歌的程式风格讲述一个故事”:荷马史诗依赖宴饮主题去表达若干彼此不同的宴饮场景:第一部里有忒勒玛科斯化了妆款待雅典娜,第十部里是喀耳刻招待奥德修斯,如此等等。
“故事型式”(story-pattern)或故事类型(tale-type):这是个依照既存的可预知的一系列动作的顺序,从始至终支撑着全部叙事的结构形式。以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为例,“复归”的故事型式,这个故事类型从古至今,从古希腊到中世纪的英国,直至当代的俄罗斯。它的情节是:一位英雄将恰巧在其婚礼之夜或新婚之际被召唤赴远方作战--往往装扮成乞丐或者囚徒返回自己国度---英雄发现他的未婚妻或是妻子正被求婚者们缠绕着---驱逐或杀死了这些对手,恢复了家庭的原有秩序---英雄与其妻子的再度欢聚。
“互文性”理论
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具有两个层次的涵义:
I: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
本之间的关系
II: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文本和周围文化文本,任何文本都是对过去引文的重新组织。
1 意义:
作为一种诞生于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已经大大突破了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批评术语的范围,它以其对文学传统的包容性、对文学研究视野的可拓展性,在文学研究和文学写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内容: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注重将外在的影响和力量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是政治的、历史的,或社会的、心理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样文本性代替了文学,互文性取代了传统,自主、自足的文学观念也随之被打破。
民间文学的研究方法(熟悉就行)
A 历史-地理研究方法(芬兰学派)
19世纪由芬兰学者科隆父子(Julius.Krohn,Kaarle.Krohn)及其学生阿尔奈(A.Aarne)根据故事异文的历史源流与地理传播来探求故事原型及其生活史的一种方法,后来形成重要学派。以此为基础,对民间故事进行了总体分类,美国学者汤普森(Stith Thomphson)进一步完善了这种分类法,因此又称之为“AT分类法”。
研究步骤:
1 尽可能地搜集故事异文:文献类按编年顺序排列,口头类按地理分布排列;
2 异文的分解性细节比较:比较异文的分解性细节,寻找出故事类型的主干;
3 构拟故事原型及传播史:以异文细节的典型性,构拟故事原型及其传播史。
核心观点: 1 说法最多的异文细节,常常是故事类型的主干情节
2 故事以产生地为中心向外传播,其中心区通常较好保存故事形态
3 故事的空间传播越远,变化越大;时间传播越长,异文越多
4 故事最古老的情节,也可能出现在最远地区的异文中
局限性:
1 片面强调故事起源的一元论,忽视了共同心理共同处境的共性来源
2 片面强调故事的自足性,忽视了讲述人与听众的作用
3 片面强调故事的原型与传播史,忽视了故事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
B 结构主义方法
俄国学者普洛普根据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中100个俄罗斯故事进行形态比较分析,从中发现神奇故事的结构要素及其组合规律。普洛普的故事理论与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思想,影响产生了以列维_斯特劳斯理论为代表的推动文学研究深刻变革的叙事学思潮和形式主义研究。
核心观点: 1 故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各部分互相依存和制约,并在结构中显示其价值;
2 故事又是一个具有一定转换规律的稳定结构。一方面,故事各要素以及它们的形式连接具有一定之规,其基本语义原型也代代相袭;另一方面,故事又表现出在其固定模式基础上的多种变异(增删、缺位、变形等)。故事正是通过这种自我调节的动态过程加强其稳定性,并由此构成区别于其他种类的基本性质;
3 故事独立于它所运用的媒介和技巧,也就是说它可以从一种媒介移到另一种媒介,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