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通过数学教学训练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十分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激发思维兴趣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要使学生肯动脑筋、爱动脑筋。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语言交流中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从而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例如,教学“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时,我问一位学生:”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叫你什么?”“张华。”我将“张华”板书在黑板上,接着问:“在家里妈妈也叫你张华吗?”生否认:“妈妈叫我小华。”“好。”我又把“小华”两个字写在黑板上讲道:“虽然叫法不同,但我们知道指的是一个人,像这种情况在数学王国里也有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
于是我板书:8( )×6( )=48。然后我请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写数字的名称。学生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很快地在“8”后面的括号里填上“被乘数”,在“6”后面的括号里填上了“乘数”。我说:“填得很正确,不过从今天开始’8’和‘6’将有一个新名字。”学生目光中顿时流露出好奇之意。我接着说:“这个新名字就叫因数。”于是板书:因数。此时学生还有点不解。我说:“虽然被乘数、
乘数和因数的名称不一样。但数字还是原来的数字。既然数字没有变,性质当然也不变。以往若表示‘8 ×6=48’的公式是‘被乘数×乘数=积’,换了名字以后呢?”有学生回答道:“因数×因数=积。”我说:“对。”
生动的数学语言使课堂气氛活泼有趣,拉近了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旧知识的迁移顺理成章,这无疑激发了学生思维的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人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挥动思维之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兴趣。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探索性问题,不仅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巧妙地利用王安石的〈梅花〉一诗提问:“在这首诗里你发现什么数学问题吗?”这首诗只用了一个“数”字就代替了我们想到的4枝、5枝、6枝、10枝梅花,引起了我们的联想。我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想个办法,精练地表示那几枝梅花呢?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看准火候儿,我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对于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为了使学生能将学到的知识记牢并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中可提出一连串问题。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有的学生笑者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有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疑问,而且为随后的学习有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因此依据教材内容,利用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制造悬念,着意为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故意设置障碍
在教学中,故意设置障碍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10岁以前的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一靠进行表象判断,二靠对照经验模式。经验模式由感受、记忆和积累而成。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对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设置障碍,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如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我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题:6-6÷3。许多学生的计
算步骤如下:6-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按顺序计算的思维定势在作怪。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正确的。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意料之中。我于是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
在数学教学中一题多变,就是要求学生围绕典型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回答,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使学生保持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和趣味,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后可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要求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和男同学一共有多少人?(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人?……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设置问题,经历了印象深刻的探索过程,享受到了探索的乐趣。训练了发散性思维。
四、组织教学竞赛
小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组织教学竞赛可以满足学生的好胜心,增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大量事实表明:竞赛会促使竞争者你追我赶,最能出成绩。所以积极引导学生力争超越强者,这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我在教学时组织过学生组际“难题抢答”、“看一看,谁算得快又对”、“比一比,谁的记忆力最棒”等竞赛,还组
织过课外的“速算比赛”、“解题大比拼”等竞赛。这些竞赛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乘法口诀的情况下,为了巩固学生的乘法计算知识,我组织了口算竞赛,以“开火车”、“接龙比赛”、“争冠军”等方式进行,对竞赛成绩好的学生立即给予了表扬。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消除学生学习的疲劳,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真可谓一举多得。
教师只要重视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多管齐下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就一定能较快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