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门老中医用小方治大病的体会(精编整理版)
医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医案心得体会xxx 第1篇中医医案心得:治愈慢性疲劳综合症我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自幼对中医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致力于学习与实践中医知识,希望能为更多人带来健康。
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个我亲自治愈的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中医医案。
患者是一位年轻的妇女,年龄在35岁左右,症状表现为持续疲劳、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
经过西医检查,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但患者症状却日益加重。
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诊断。
经过一番望、闻、问、切,我了解到患者的主要问题是气血不足,导致身体各部位得不到足够的滋养。
此外,患者的情绪状态不佳,常常感到焦虑与抑郁。
针对这一情况,我制定了以补益气血、安神养血为主的中医治疗方案。
治疗过程中,我为患者开了中药方剂,其中包括当归、熟地、白术、黄芪等补益气血的草药,以及酸枣仁、xxx等安神养血的草药。
同时,我还建议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以促进气血流通。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有所改善,疲劳感减轻,睡眠质量也有所提高。
在此基础上,我又为她开了第二个疗程的中药方,进一步调理身体。
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的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这个医案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中医不仅仅是一种医学体系,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中医的理念,注重饮食、作息、情绪等方面的调节,以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中医也提醒我们,要重视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这个医案让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医的热爱和信仰。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运用所学知识,为更多人带来健康与幸福。
医案心得体会xxx 第2篇中医医案心得:治愈慢性疲劳综合症我曾经深受慢性疲劳综合症(CFS)的困扰,经过多年的中医治疗,终于成功地控制了病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医的独特魅力。
慢性疲劳综合症是一种以长期疲劳、全身不适、心理障碍、神经心理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民间道医高手的临床笔记及三个临床奇方
民间道医高手的临床笔记及三个临床奇方不能睡觉、消化不好、有疼痛、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等全部都出在肝上鼻子是管消化的,往左边歪,肝有问题;往右边歪,肺有问题;正常的是很直的,是黄中有一点点的红,红中带点粉带点黄,看上去很秀气,一看就到底了。
在内眦只要是红出现,就是有热在上边,不管是肺热、心热,还是内热。
内眦颜色深,一定是大小三阳、乙肝。
小白芨——主要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炎所有心脏病都是肺有问题寒包火——立秋之后,外面热,屋里空调冷,全身流黄水,口吐黄水(黄水来自肝胆)——大血藤,也叫大活血、红藤。
用铁锅煮汤,喝上就好。
葛粉——专门解寒包火。
感冒、发烧、咳嗽、心脏病,立秋之后是肺受寒了,入冬之后是肾受寒了。
葛粉吃了就好。
火包寒——大部分在北方。
心火上升的阶段才有火包寒,不能用寒凉药,要寒热相交去治。
白血病小儿发高烧——金线吊葫芦——高烧不退——药捣后抹在乳头上——火包寒81页早起练肺,晚上固肝肾。
肺癌基本上是在白眼球的上部,女人以右边为主。
胆结石——八月柞,也叫八月瓜,就是七叶木通、八叶木通的果子,产在甘孜州、凉山州和阿坝州。
采摘时一定不要切,没晒干时也不可切,下午四点半钟以后采。
采回来泡陈醋,米醋,是深颜色的米醋,不是白米的。
木通安擦脸上黄褐斑、妊娠斑、雀斑、蝴蝶斑的那个药是要用白米醋擦的。
500克干品可以泡15斤到20斤的陈醋,或深颜色的米醋,不是白米醋。
每天喝三两,早晨一两,中午一两,晚上一两,不用喝够一个月一点都没有了。
乳腺肿块——乳肿增生、小叶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癌没破溃之前。
以三七为主,七叶一枝花为辅。
七叶一枝花要云南的黑皮的。
还有猫爪草、石莲子200G,要黑皮的石莲子,生熟要对半。
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稠——三七500克,丹参1000克,丹参一定要野生的。
山楂1500克,用生的。
决明子50克,要炒一下,小火蹦起来就行。
这个方对于65岁以上身体虚弱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稠,特别是老年人,又瘦又小的那种高血压特别管用。
小方治大病简洁版 文档
小方治大病新建县中医院一、验方防治夏季热夏季热又称暑热证,为婴幼儿时期特有的发热性疾病,因其发病于夏季,故名。
本病多见于三岁以下小儿。
发病时间多在六、七、八月,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特征。
且气候愈热,体温愈高。
到秋凉之后,上述症状一般可不治而愈。
但因“夏季热”长期发热,会加快机体新陈代谢,消耗增加,抵抗力降低,若不及时防治也会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而且容易产生并发症。
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
防治验方:1、小儿夏季热方:叶下珠15g、生晒参5g、荆芥5g、薄荷5g、天竺黄5g、淡竹叶5g,水煎代茶饮。
可清热解暑,养阴生津。
治疗暑伤肺胃型。
(熊周勇副主任中医师)2、马兰凤尾汤:马兰10 g、凤尾草10 g、白茅根10 g、金银花10 g、净连翘10 g、大青叶10 g、板蓝根10 g、青蒿6 g、条芩6 g、叶下珠6 g、鱼腥草10 g,日一剂,水煎两次,分两次服。
(毛益强副主任中医师)3、四叶二皮汤:鲜西瓜皮2两、冬瓜皮2两、薄荷3g 、荷叶30g、南瓜叶1叶、丝瓜叶1叶。
日一剂,煎沸后加糖适中,代茶频服,连服10天。
有解热清暑之功,可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
(杜平主治中医师)二、鼻衄方治疗鼻出血鼻衄,即血从鼻道而出。
相当于西医学的鼻出血。
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多由局部和全身原因所致。
局部原因包括外伤、鼻中隔偏曲及穿孔、炎症、肿瘤等。
全身因素有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出血性疾病、内分泌紊乱等。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可分为虚、实两类。
实证者,多因肺、胃、肝之火热为主,火性上炎,循经上蒸鼻之脉络而为衄;虚证者,多见于肝肾阴虚,虚火上越,灼伤脉络而致衄,或因脾气虚弱,气不摄血而为衄。
在辨证治疗方面,鼻衄主要依据病情的缓急,出血量的多少,血色的深浅,以及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治疗。
实证鼻衄,治疗上以清热降火为主;虚证鼻衄,若肝肾阴虚者,宜滋阴降火为主;若脾气虚弱者,则应补脾摄血止血。
治疗验方:鼻衄方:生地黄10g、杭寸冬10g、生晒参10g。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1---23个病症的治疗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1---23个病症的治疗方剂是中医临床的核心和灵魂,我经常强调:中医看病,不是靠一味味药,而是靠多种药物组成的方。
中医治病,特别是治疗比较复杂的疾病,就像将军指挥一场战役,要取得胜利,不能单靠一个个士兵的勇敢,而主要靠指挥战斗的统帅,能够明了敌情,熟悉部下,调遣得当,进退有方。
士兵中要有进攻的、配合的、牵制的、后勤的各种人员,分工明确,协同作战,才能发挥整体效果,克敌制胜。
治病如打仗,所以徐大椿总结出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用药如用兵论”,阐明两者相通的道理,《神农本草经》提出的“君臣佐使”、“七情和合”,更是成为方剂配伍的最高原则。
布阵打仗与组方用药,蕴含着中国古代哲学高超的智慧。
然而,在当代中医临床中,很少有人严格遵循这一点,治病纯凭经验,随意凑方,毫无章法可言者,比比皆是。
学生不肯背汤头歌诀,看病几十年的老中医,甚至数不出100首名方来,这种情况很普遍,导致中医临床水平下降,大部分中医,只能在低层次徘徊,永远提不高。
方剂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经方,时方,单验方。
其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经方。
经方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当时有经方十八家,这些经方,是汉代甚至汉代之前几百年中方剂的精华,千锤百炼,沙里淘金,集中了众多名医的经验和智慧,其成就之高,疗效之好,理所当然。
2000多年以来,中医界一直以为,经过东汉末年的兵燹战祸,这十八家经方,已经荡然无存。
现在有资料证明,十八家中《汤液经法》的许多经方,加上其他一些经方,被张仲景所继承,他以“六经辨证”为纲,将经方有机地穿插其中,撰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伟大的临床著作,《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运用的经方共269首。
由此可见,张仲景虽非经方的创制者,却是经方的唯一传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同时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汉时期,以药组方的复合方剂,就已经成为中医治病的主要模式了。
40多年以前我当学徒,进入中医之门时,就是从读《伤寒论》开始的。
小经方治大病,这些小方子救人无数(15)
小经方治大病,这些小方子救人无数第十五篇1、治耳聋不闻雷声柴胡一两,香附一两,川芎五钱。
为末。
早晚开水冲服三钱。
2、通气散方源:《外科精义》卷下:通气散处方:玄胡45克猪牙皂角川芎各30克藜芦15克踯躅花7.5克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通窍除毒。
治时气头面赤肿,或咽喉闭塞不通,用之取嚏,喷七八遍,泄出其毒则愈。
若看病之人用此药,必不传染。
用法用量:用纸燃蘸少许,纴于鼻中,取嚏为效。
备注:方中玄胡,《外科枢要》作“玄参”。
摘录:《外科精义》卷下3、治肾虚牙齿龂肿,膈上热柴胡(去苗)一两,枳壳(去瓤,麸炒)、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烟尽)各三分,黄连(去须)半两。
上四味,粗捣筛。
每用五钱匕,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分二服。
4、治大人小儿口疮柴胡、吴茱萸各等分。
上为细末。
每用一钱,好酒调敷脚心。
5、治口糜生疮柴胡(去苗)、地骨皮各一两。
上二味,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水一大盏,煎至六分,去滓,细细含咽之。
6、链霉素中毒所致眩晕耳鸣香附30g,柴胡30g,川芎15g。
共研细末,装入胶囊。
饭后温开水送服,每次2粒,每日3次。
老人及小儿酌减。
治疗10例,结果有效率为100%。
其中眩晕1例1周消失,3例2周消失;耳鸣3例1周消失,3例2周消失,1例3周消失。
7、蛤蚕散【药物组成】蚕茧壳(须未出蛾者)、五倍子各等分。
【处方来源】《疡科遗编》卷下。
【方剂主治】小儿口内腐烂。
【用法用量】炙焦为末。
吹口角。
8、海蝉止咳汤【药物配方组成】胖大海12g,蝉蜕10g,川贝母10g,知母10g,麦冬12g,桔梗10g,生甘草10g,牛蒡子10g,百部10g,杏仁10g,地龙10g,百合12g 【随症加减】咽部奇痒者加薄荷10g,僵蚕10g,以疏风清热止痒;咽喉疼痛明显者加板蓝根15g,灯笼6g,以清热利咽止痛;痰黄黏稠,痰热壅肺者加黄芩10g,瓜蒌15g,鱼腥草15g,以清热化痰止咳;咳嗽声重,受凉而咳嗽加重者加款冬花10g,紫菀10g,紫苏叶6g,以宣降肺气而止咳病久干咳少痰者加玄参12g,沙参12g,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土单方难病奇治中医理论药方秘方仅供参考11000字整理不易
疑难疾病和肝证的联系及辨治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在疑难病的辨证论治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按照基本理论提出的基本论点,对所有证候进行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所有的证侯时,一般采用一元化的解释方法去解释疾病出现的所有证候,例如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证见头晕胸满,心烦心悸,疲乏无力,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弦而结,稍滑者,既可解释为气虚、肝郁。
又可解释为心气不足,但是如果综合起来分析,仲景所谓少阳证均可解释所有出现的症状,那么我们就应从少阳胆去辨证治疗。
又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头晕不敢站立,甚或晕倒,疲乏软弱,舌苔薄白,脉迟缓,若单纯从头晕来看既可解释为气虚,又可解释为风痰,但若将所有症候进行综合分析后,完全符合阳虚湿浊阻滞的《近效方》术附汤证,那么我们就应从阳虚湿浊阻滞上去辨证治疗。
二、按照基本理论对出现的症状进行分析:例如由于肝在胁下,胆附其中,为将军之官,藏魂之处,藏血之脏,主筋,在五行属木,主动,主升,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华在爪,其生理功能主要是调畅情志、贮藏血液,所以肝病之后的表现常常有眩晕、眼花、巅顶痛、乳房痛、两胁痛、小腹痛、囊肿疼痛、关节不利、筋挛拘急、抽搐、四肢麻木、急躁易怒等,那么如果疑难疾病出现以上症状时当然也应该诊断为有肝病或肝症。
又因肝病常常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血虚亏、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的不同,所以出现的症状又有各种不同特点,其中肝气郁结者,常常表现为胸胁苦满或胁痛,头晕,喜叹气,脉沉弦;肝火上炎者,常常表现为胁痛,眩晕,头胀痛,狂怒,耳鸣耳聋,脉弦数;肝血虚亏者,常常表现为眩晕,目花,两目干涩,视物模糊不清,肢体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虚风内动者,常常表现为皮肤瘙痒或筋挛,肉瞤,瘈疭;肝阳上亢者,常常表现为眩晕耳鸣,面赤,目赤目糊,情绪容易激动;肝风内动者,常常表现为手足震颤,抽搐,或为筋惕肉瞤,或为手足蠕动;寒滞肝脉者,常常表现为少腹胀痛,睾丸胀坠,阴囊收缩;肝气犯胃者,常常表现为胸脘满闷时痛,两胁窜痛,食入不化,嗳气泛酸;肝脾不和者,常常表现为不思饮食,腹胀肠鸣,便溏;肝胆不宁者,常常表现为虚烦不寐,或恶梦惊恐,触事易惊易怒,短气乏力,目视不明口苦;肝肾阴虚者,常常表现为头眩目干,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等。
中医医案学习心得
中医医案学习心得学习中医医案,真是一趟奇妙的旅程。
首先,它让我意识到中医不仅仅是治疗,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开篇,感受到的是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每一个方剂后面都有一个故事。
医案里的病人,像个个鲜活的人,饱经风霜,喜怒哀乐,都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1. 我最喜欢的是医案中的细节。
1.1 每当医生仔细询问病人的生活习惯、情绪变化时,恍惚间我仿佛也参与了其中。
比如,有一位中年女性,长期失眠。
医生没有直接开药,而是先问她的饮食、作息。
那种对人的关注,实在让人感动。
1.2 从中我明白,治病如治人,得深入到生活的点滴。
2. 再说说中医的辩证思维。
2.1 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观念,真是让我开了眼界。
每个症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身体各部分的“合唱”。
2.2 举个例子,像感冒这种小病,可能背后藏着更深的“阴阳失调”。
这让我明白,生活中很多小问题,如果不及时关注,可能会演变成大麻烦。
2.3 中医就是那种不急不躁的老师,慢慢教会我们如何观察和思考。
3. 还有医案里的医患关系,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3.1 医生和病人之间不是冷冰冰的治疗,而是建立了一种信任的桥梁。
每个病例中,医生耐心地解释,病人认真地听。
这种互动让我觉得,治疗不仅仅是药物的作用,还有心灵的交流。
3.2 一位老爷爷,经历了几轮治疗,终于康复。
他握着医生的手,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仿佛这不仅是身体的痊愈,更是心灵的慰藉。
学习这些医案,让我重新审视了健康的意义。
身体和心灵,是一体的。
最终,我们要的不仅是健康的身体,更是和谐的生活。
中医教会我的,是一种关怀与温暖。
我感受到,作为一名学习者,自己也在不断成长。
每一段医案,都是一个启示。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心中有爱,方能健康。
彭坚: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四)
彭坚: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四)十四、乳核22、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乳腺结节案例一:乳腺结节卓某,女56岁,湘潭人,社区干部,2006年11月13日初诊。
五年前,患者左乳上方发现结节,大小为17mm×9mm,性质不明,肿块发硬,不按不痛,每年均做B超检查,未见长大或缩小,常年怕冷,胸闷,背胀,经常感到一阵寒一阵热,吃温药则上火,吃凉药则腹泻,平时小便多,口干,口苦,大便先硬后溏,有肾囊肿史,也未手术,舌胖淡,有浮黄苔,脉缓。
此为肝郁气滞,痰湿凝结,而成乳癖,拟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柴胡10g 黄芩10g 桂枝10g 干姜10g 牡蛎30g 花粉10g 炙甘草10g 7剂11月20日二诊:服上方后,胸闷、背胀均消失,全身发热,感到很暖和,多年怕冷的现象解除,仍然有口苦,口渴,小便多,舌淡红,脉缓,仍用上方加软坚散结之品:柴胡10g 桂枝10g 干姜10g 黄芩10g 牡蛎30g 花粉10g 甘草10g露蜂房10g 鹿角霜10g 白芥子10g 夏枯草15g 浙贝母10g 14剂12月5日三诊:服上方后,感觉乳房肿块变软,其他均可,脉舌同前,拟用化铁丸与调肝汤加减:威灵仙30g 楮实子30g 当归30g 白芍15g 川芎15g 山萸肉30g 巴戟天15g 肉苁蓉30g 鹿角霜15g 鸡血藤30g 露蜂房15g 穿山甲15g 白芥子10g 急性子15g 菟丝子15g 仙灵脾10g 大海马1对2剂,研末,蜜丸,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10g,饭后开水送服,大约可服2个月。
服药丸后,经B超复查,左乳房肿块消失。
按语:本案很快获得治愈,在于一诊切入得当,而一诊处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得益于熟悉和理解《伤寒论》条文及其方证。
其147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这是少阳郁热兼以痰饮内停,属于寒热错杂之证。
小经方,治大病,25个经典小方
小经方,治大病,25个经典小方简便效廉,自古以来就是中医药的特色,简者,处方之简练也!然而时下很多中医因各种因素,早习惯了开大处方,一张处方下来,洋洋洒洒二三十味药,更有甚者一面处方尚不尽兴,另起一面!开了多少味药,自己都数不过来!究其原因,一者乃经济利益之驱使,二者,源于医生不能自信也!小方治病,需明辨病机,精准把握,如此,方能单刀直入,以四两而拨千斤也!现整理笔者部分临床小方医案录于下以飨诸君:腹痛案史某,女,68岁,主诉:腹痛两年余。
患者两千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疼痛,逐渐加重,曾在南阳市多家医院检查,除胆囊炎外其余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患者自述腹部疼痛时如刀割,时如蝎蜇,昼夜不止,多方求治,中西医均无寸效,痛不欲生之下,曾两次欲寻短见,幸被老伴发现而未遂,经人介绍,至我处求诊,面对此等怪证,实无良策,未其脉像微弦,稍有怕冷之象,勉强处柴胡桂枝汤以应之,二诊之时,自觉轻微有好转,细询其病之由来,患者仔细回忆后讲:腹痛前曾有感冒输液,后轻微腹痛,渐而加重,余恍然大悟!此证乃太阳病治不得法,误传太阴也!《伤寒论》云:本太阳,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因处桂枝加芍药汤:桂枝15g 生白芍30g 炙甘草10g 生姜15g 大枣6个上方三副,腹痛已愈大半,续服三副,疼痛痊愈!便秘案贾某,女,26岁,主诉:产后小腹疼痛四月余,便秘伴面色黄暗三年。
平素纳食差,时有头晕,口渴欲饮水,饮不解渴,大便三到四天一解,舌淡红,苔薄白,脉沉而缓滑,处桂枝加大黄汤:桂枝15g 生白芍20g 炙甘草10g 大黄6g(后下)生姜15g 大枣6个上方服三副,腹部疼痛消失,三天之内大便两次,守上方续服五副,大便正常,一天一解,头晕亦好转,上方前后共服二十七副,不但诸证均消失,更为难得的是病人皮肤较前更加细腻,气色红润,以至于很多人见了以后都以为她化了妆,了解了情况后患者多名女同事来我处寻求中医调理气色,此是后话。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验体会
及后头部隐痛,须按压则舒,月经及白带正常,舌
质淡红,薄白苔,脉沉细。现在已经发作两天。
处方
柴胡18 g 黄芩15g 半夏10g 生姜10g 大枣10g 党参15g 桂枝10g 白芍30g 葛根50g 川芎10g 天麻10g 生姜10g 红枣10g 七剂 有效后,加全蝎、蜈蚣、土鳖、天麻为药丸
2、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三叉神经痛
处方
5月27日三诊:两个多月前服上方后,病情基本缓解。前几 天受寒,怕冷,阵热,咳嗽,气喘,右胸疼痛,下肢肿,小 便少,大便结,舌红苔白,脉弦数。西医检查有胸腔积液, 建议抽胸水,患者希望先服中药。用柴苓汤加减: 柴胡10g 黄芩10g 西洋参10g 半夏10g 炙草10g 生姜10g 大枣10g 虎杖30g 桂枝10g 茯苓30g 泽泻10g 猪苓10g 杏仁10g 葶苈子30g 车前子30g 蜈蚣1条 全蝎10g 七剂 6月2日四诊:服上方后,症状均有所减轻,患者原准备去医 院抽水,经检查后发现胸水减少,决定暂时不抽。右胸微胀 痛,偶尔咳嗽,行动则微喘,乏力,大便秘结,几天不解, 寐差,舌红,脉细缓。当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用参蛤散 加减,为药丸缓图:
用经方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经 验体会
闫 超
小经方,治大病-----门纯德老中医17-38
(24)甘草干姜汤:《金匮要略》云:”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此方所治虚寒肺痿之证,仲景说是土不生金了,(整理者按:余未见仲景曾于何时说过“土不生金”,在仲景书中关于五行者可谓是绝无仅有,门先生此说当为他自己的认识,并非仲景之原意,明者察之。)属中气过虚,脾寒到极点了,影响至肺。本方可治肺痿的咯血,脉搏细弱或略数,但不能治肺脓肿(肺痈)的咯血。我同时也用此方治疗中焦虚寒的胃痛。
(19)《备急千金要方》三物黄芩汤:<金匮要略>云:"(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此方我个人用量是:生地30克、黄芩10克、苦参6克,水煎服。忆曾于50年代治一女性患者,45岁左右,生了一儿已四个多月了诊其脉象较好,不细不沉不弱,面色红润,问其哪里难受,她自述道:“烦躁较甚,小腹不适,手心烫,生产已四个多月了,总是很不舒服。”诊后我就想到了《金匮要略》中的条文,就开了此方,第三天其夫前来相告:“先生,服了一付药后,我女人精神好多了,您看再吃一付不了?”我估摸她已经好了,就嘱其不要再服了,那以后就一直很好了。此证相当于西医所说的产褥热,我认为此方用于产褥热效果是很好的,我治的另外一例产褥热患者是刘某之妻,用青霉素无效,服此方后病愈
(21)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金匮要略》云:“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风湿,脉浮,身重,汗出发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如我治脉管炎,其他症状均已好了,就是有点浮肿,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服后就好了。防己地黄汤治癫狂症、登高、语无伦次、脉虚大者,但地黄量必须要大,需用45--60克左右。
小方治大病 名医故事
小方治大病名医故事一、引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小方治大病这一理念深入人心。
它强调运用简单、经济的药物组合来治疗疾病,既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又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辨证施治,小方治大病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二、名医故事1:张仲景运用小方治愈疑难杂症案例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一次出诊过程中,遇到了一位患者,病情非常复杂。
张仲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观察病情,最后仅用一味药——甘草,就成功治愈了这位患者的疑难杂症。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小方治大病的效果。
三、名医故事2:华佗运用小方治疗曹操头痛案例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曾为曹操治疗头痛。
华佗并未采用当时流行的开颅手术,而是仅用一味药——当归,配合针灸疗法,就缓解了曹操的头痛。
这又是一例小方治大病的具体实践。
四、名医故事3:孙思邈运用小方治愈瘫痪案例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用一味药——天麻,治愈了一位瘫痪患者。
孙思邈根据患者的病情,巧妙地将天麻与其他药物搭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逐渐恢复了行走能力。
五、小方治大病的原理小方治大病的关键在于药物的搭配、剂量和疗程。
药物搭配得当,可增强药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的剂量和疗程,能使药物在体内发挥作用,同时又避免毒副作用。
六、现代医学对小方治大病的认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小方治大病。
现代医学认为,小方治大病不仅是中医药学的独特优势,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
现代医学通过对药物研究、药效评价等方面的探索,不断发掘小方治大病的潜力。
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小方治大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的小方子进行调理。
如遇感冒,可用生姜、红糖、葱白等煮水喝,以缓解感冒症状;消化不良时,可服用山楂、神曲等药物,以助消化。
八、结语小方治大病是我国中医药学的瑰宝,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一宝贵遗产。
小方治大病——武国忠
小方治大病——武国忠按:下面这两篇小短文是我在过去的中医门诊时,门诊主任在我的指导下,亲身经历的真实案例,而这个实例又恰好是他年仅三岁的女儿,也正是从那次治疗后,他开始了学习传统的中医,现在正系统的学习经方,为自己和家人解除病苦,疗效居然还是满不错的。
文章写的虽然有点过于褒奖我本人,转贴这里又有点老王卖瓜之嫌,然真实的意图在于给大家一些启示,希望网友们能够从中获益,那才是我的初衷。
另:这段时间因为繁杂琐事太多,没有及时写文章贴上来,有点辜负的大家的期待了,不要说我懒哟!我会努力的!祝大家夏安!武国忠治咳喘中药比激素作用还快这是我亲身的体验。
女儿从一岁半上幼儿园以后,容易上感,一上感,就咳嗽,咳嗽以后咳喽咳喽就喘上了,每次上感都是去儿研所看,吃些消炎药,慢慢就好了,但女儿上感越来越频繁,咳喘越来越重。
儿研所的医生让我们看哮喘科,让女儿吃顺尔宁,我投身中医,就是女儿吃了一个月的顺尔宁,药没有停,女儿的咳喘就发作了,而且咳喘的更厉害。
女儿大概在快三岁时一次咳嗽非常重,咳了一夜,基本没有怎么睡觉,我给武大夫打了个电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就告诉了武大夫三个症状,咳嗽剧烈,流点清鼻涕,似乎有些发低烧。
武大夫在电话里告诉我一个小方子,方子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在脑里,炙麻黄甜杏仁石膏甘草荆芥金银花连翘干姜五味子,一共九味药,两付,我给女儿抓的是免煎中药。
午饭12:30,女儿喝了半付药,简直神了,30分钟后,女儿就不喘了,安然入睡。
这对我的震撼力太大了,武大夫电话里告诉我的方子,竟然有这样的神效,大家可以想像当时我的兴奋。
晚上女儿在喝完半剂药,就基本不喘了,第二天我就让女儿喝完药后上幼儿园去了。
真是一剂知,二剂了。
有过我这种体验的家长,就会深刻地知道中医传承几千年,为什么还有生命力?要取消中医,简直天大的笑话。
我的一位好朋友陈大夫,是儿童医院某科的科主任,医术也很高,但是我女儿咳喘或生病,她从来不敢在电话里给我下处方,一定要孩子去,做了化验后才敢处理。
小方治大病(全文)《四》
小方治大病(全文)《四》第一部份中医治疗疾病,讲究选择恰当的时间。
中医经典《灵枢?岁露》中有“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名言,强调治病用药“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合人形以四时五行而治”。
第三章:在生活中养生在养生中生活(11)不能空腹吃的水果西红柿、柿子、橘子、山楂、香蕉、杏子等水果不宜空腹吃。
因为西红柿中含果胶、杭胶酚、可溶性收敛剂等物质,如果空腹吃,就会与胃酸相结合使胃内压力升高而引起胀痛;柿子所含鞣质与胃酸凝结则形成“柿石”,同时患有胆结石、肾结石的病人吃柿子也要慎重,以免导致病情恶化;橘子中含大量糖分和有机酸,空腹食之则易产生胃胀、呃酸;山楂味酸,空腹食之则产生胃中嘈杂如饥,甚至疼痛;香蕉中的钾、镁含量较高,空腹吃会使血中镁量升高而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杏子不能空腹吃,也不能在吃了肉类和淀粉食物后吃,因为有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编辑王滨生)4.鱼鳞、西瓜皮是我们餐桌上的滋阴圣品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矿物质以及卵磷脂。
鱼鳞含有的卵磷脂高达20%~25%,有增强记忆力,抑制脑细胞退化和一定的防衰老作用。
西瓜皮其实是味中药材,又名西瓜翠衣,有清热解暑、止渴利尿之功,还有润肌护肤的效果。
美食良药话“鱼杂”山西?牛国强在日常饮食中,人们多习惯吃鱼而不吃鱼头、鱼鳞、鱼子等。
其实这些“鱼杂碎”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都不亚于鱼肉。
如果将鱼鳞、鱼子、鱼鳔巧烹成菜,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1.鱼鳞鱼鳞的利用,其实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例如早在汉代,民间已懂得用鲫鱼、鲤鱼之鳞片,文火熬成胶冻,用于治疗妇科病、牙龈出血、鼻衄等病。
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多种矿物质以及卵磷脂。
鱼鳞含有的卵磷脂高达20%~25%,有增强记忆力,抑制脑细胞退化和一定的防衰老作用。
现代医学分析证实,鱼鳞中还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壁上的沉积,从而预防高血压和心脏病。
尤其是带鱼的银白色“鱼鳞”,其中含有一种抗癌成分,能有效地治疗急性白血病及其他癌症。
小方治大病在线阅读(第7页)
小方治大病在线阅读(第7页)用法:每次1丸(9克),日3次,温开水送服。
7天为1疗程,约1~2个疗程。
4.川芎茶调散原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薄荷、川芎、荆芥、香附(一作细辛)、防风、白芷、羌活、甘草、清茶组成。
有疏风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药主要有镇痛、解热、抗炎、增加耐缺氧功能等作用。
用法:口服液每次20毫升(冲剂每次9克,散剂每次6克),每日3次,饭后清茶送服,7天为1疗程。
约1~3个疗程。
第五章:三分治病七分养(6)5.理中丸原方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由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组成。
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
用法:每次2丸,每日3次。
6.苏合香丸原方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苏合香、龙脑(冰片)、麝香、安息香、青木香、香附、白檀香、丁香、沉香、荜茇、熏陆香、白术、诃子、朱砂、水牛角组成。
有芳香开窍,行气温中之功。
用法:每次1丸,早、中、晚各服1次,5天为1疗程。
约2~3个疗程。
现代医学资料表明,中医学的肺脾肾与机体免疫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三脏之气健旺,则机体免疫功能正常;三脏中任何一脏虚弱,都可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因此,采用益气固表、健脾补肾之中药,发病前长时期服用,既可改变过敏状态,又能预防诱发和减轻症状。
当症状缓解或消失后,继续治以温阳补肾、益气固表之药,巩固疗效,可达“断根”之目的。
预防过敏性鼻炎的中成药有以下几种:1.玉屏风散由防风、黄芪、白术组成。
有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使腠理固密之功。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对机体免疫反应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2.补中益气丸由黄芪、炙甘草、人参、白术、当归身、陈皮、升麻、柴胡组成。
有补中益气,调补脾胃之功。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有提高细胞活性和促进代谢的作用,还可提高身体免疫力。
3.金匮肾气丸由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组成。
有温补肾阳之功。
实验研究表明,本方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力,改善内分泌及微循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清除自由基,利尿,降血压等作用。
经方派老中医:用经方治疗大病的经验
经方派老中医:用经方治疗大病的经验导读:本文整理经方派老中医岳美中教授运用经方起大症之临床案例和经验。
从案例中说明,经方确可起大症。
学者若能参照岳老所述经验,当有借鉴之助。
岳美中教授用经方起大症经验作者/陈可冀李春生著名老中医岳美中教授生前曾云:“专用古方治病,时起大症”。
岳老这里所说的“古方”,主要指的是张仲景之经方;所谓“大症”,则指急性热症、危重症和疑难症等。
岳老在其深厚学问的根底上,采用经方,匠心独运,起大症很多。
现谨举数则,略事阐发,以窥其一斑。
一、经方治疗急性热症选方桂枝汤、白虎汤、白虎加桂枝汤、葛根芩连汤。
急性高热,中西医在治疗上均感棘手。
解放前岳老悬壶唐山,曾治开滦矿务局某14岁女孩,发热半年余,体温高时达40℃,多方治疗无效。
岳老诊此孩时,以其但渴不多饮,二便自调,舌苔淡黄,知不是真热;发热恶风,脉见浮缓,时有汗出,系中风症未罢,营卫失和。
拟桂枝汤原方如法服之,三剂而痊。
1971年6月,岳老在XX医院会诊一男性病人,54岁。
“发烧待查”,高烧七、八日,体温持续在38℃-38.8℃之间,有时达40℃,屡进西药退热剂,旋退旋起。
诊察证候,口渴,汗出,咽微痛,舌苔薄黄,脉象浮大,认为系温热已入阳明经气分之象。
投以白虎汤,用生石膏60克,加连翘、鲜芦根、鲜茅根等清解透达。
连进五剂,热退获安。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程凶险,中医按暑温、湿温治之,常起沉疴。
1958年8月,岳老治一男孩3岁,患此病高热达40℃,人迎脉数,面赤,汗出微喘,是有表邪;舌黄不燥,呕恶上逆,大便溏泄且次数多,是脾胃蕴有暑湿,挟热下利,乃予葛根黄芩黄连汤原方,连三剂而热减,大便转佳,呕恶亦止,继服此方,很快痊愈出院。
疟疾高热,西药虽有抗疟治疗,未能尽愈所有病人。
岳老曾治一位日疟患者,寒少热多,用奎宁无效,予柴胡剂亦无转机,诊之见汗出热盛,乃白虎汤证,仿《金匮》:“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退休老中医献出40年的看家秘笈上百条:有偏方、有秘方、有药物、有心得……
退休老中医献出40年的看家秘笈上百条:有偏方、有秘方、有药物、有心得……退休老中医献出40年的看家秘笈上百条:有偏方、有秘方、有药物、有心得吴拱成说是中医救了他,没有中医,就没有今天的他。
他人很开明,一点不保守,把上百条经验一股脑全说出来了。
他15岁正式学中医,看到《伤寒论》:“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这句话之后,觉得从医这门学问很好,一定要把岐黄学到手。
他一边耕作,一边背诵《伤寒》、《温病》、《内经》、《医学三字经》中的条文,直至脱口而出,滚瓜烂熟。
《医学三字经》,他只看了三遍,就能背出来。
吴先生说,年轻时背经典,不仅背得好,而且记忆会深刻,终生不忘。
1972年出版的雷少逸《时病论》,当时才三角钱。
要买这本书,当时很不容易,还是复印版。
因为书极少而珍贵。
吴先生拿到手中,不是阅读,而是下力气去背。
真读书,功夫要放在背书上。
古今大儒,诗书满腹,出口成章,无一不是把背诵经典作为治学的根基。
吴先生对背书的解释是,书在你手里还不一定是你的,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就永远是自己的。
他没有读初中,背的书比许多大学教授还多。
有人说,连初中都没有上,怎么能够记熟这么多古文,连医学院校一堂课也没有上,怎么能拿到医师证药师证?他的恩师建议他不要考内科,考一个专科。
他说:“只要有个机会,我一定考过,而且要以高分数好成绩考过,要名列前茅。
”结果医师考试成绩在前三名内,药师考了第一名。
1987年考上了助理医师,1994年考出职业医师,2001年考上职业中药师。
现在书多了,可背在脑瓜子里的东西却少了,反而不如以前。
现在的孩子很难有以前那种惜书爱书背书的精神,大多数孩子认为爱书只是多买书,多藏书,多阅读书,却不知道最大的爱书就是背经典,背警句名篇。
22岁那年,在生产队时,中午在田里吃饭。
有一位老高中生,他不认可吴先生的知识,认为他只读小学没读高中,便要考考他,说,小吴,你学中医,开方给人家治病,效果很好,但今天不是考你治病,要问你一个问题。
经方小方治大病,药量小了也不行!
经方小方治大病,药量小了也不行!经方小方治大病,药量小了也不行!古方派木易生谈及中医特色这个问题啊,一、向来说中医治病慢?我说:中医治病一点也不慢,原方原量,效果很快,杠杠的,甚至比西医还要快。
余暗思:原来是处方用药量小了所以才慢,之故!!二、又说小方治大病,少花钱,不知效果怎样?会更好么?原来,经方小方治大病,切中病机,辨证无误,其效如神。
日前诊治一50多岁男子,病腹胀为苦三年,夜剧,无计可施,寻方于余。
自诉,尤其是傍晚前后或食后比较重,甚晚饭都吃不下去,云云。
现症:感胸闷,上腹胀泛恶,饮食减少。
但上午轻,下午较重,到了晚上后,肚子胀满又瘪瘪的,喜温按揉。
睡眠一般,早晨起来大便稀、肚子伴轻度里急腹痛,小便不利,大便日行一次,质烂。
腹诊软,叩之如鼓,未及振水音。
舌大苔白滑,脉未及。
病史:患者平素畏寒性食物,喜热汤饭。
既往有胃病数年,在潍坊市人民医院检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常服奥美拉唑、莫沙比利、胃炎冲剂、吗丁啉、斯达舒、开胸顺气丸,初服似有效,继服则腹胀如初。
一直屡治不愈,再求中医施治。
思辩:腹满时减复如故,基本上可断此为虚证,但虚中夹实。
六经辨证:太阴寒饮病。
病机:脾湿中寒气结,升降失常。
治则:此属虚性腹胀,乃脾阳中寒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壅滞为患。
需攻补兼施,温补脾胃,行气除满。
寻思大柴胡汤针对的是实证,认为不可。
脾湿中寒,属虚证从实治不妥,当从虚治,与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病机相似。
原文: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炙去皮半斤,生姜切半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二两,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属于对治脾虚腹胀的方子,是实多虚少的腹满。
方中人参用党参益脾,厚朴除胀满,半夏降逆除满散结,生姜止呕,甘草调和药性。
此为寒,当予温药,加枳实或枳壳是多余的?遂当下顿舍,故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原方对治。
这个病人没有汗出,没有明显的泛酸嗳气,也没有呕吐,但有腹泻,中寒者合用理中汤意。
中医中药,小经方,治大病,10大例子验证
中医中药,小经方,治大病,10大例子验证临证处方时,经常会有患者质疑:“李大夫,我从头到脚都是不舒服的症状,您就这几味药就能治我的病?”尤其是一些危重病人,更是满怀质疑:怎么这么严重的病几味药就打发了?是不是没得治了?有的还会问问为什么,有的干脆药一扔直接换医生了!(很无奈,药效跟药味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啊!)其实,治病只要辨证精准,药虽了了,亦能收到四两拨千斤之功!下面整理出我临床中部分经典小方医案,以飨诸君!1.小儿痢疾雷某,4岁,主诉腹泻一周余,患儿一周前因双目红赤,在他医处服清热泻火药后出现腹泻,大便泻下白色粘液中夹杂数枚如算盘珠般硬便,日4-5次,伴咳嗽,干呕,面色暗,小便可,舌质红淡,苔白厚腻,脉缓滑。
患儿素体虚寒,妄用寒凉,以致脾胃阳气受损,浊阴下迫而致腹泻。
《伤寒论》曰:“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吴茱萸汤:吴茱萸8g(洗),党参9g,生姜15g,大枣3个切为引。
上方服两剂,腹泻消失,病告痊愈!2.不安腿综合征邵某,男,46岁,近一月来,双下肢沉困如灌铅,夜间尤甚,常觉双腿无处安放,难以入眠,伴视物昏蒙,气短乏力,面色黄暗,形体瘦削,纳食可,大便调。
舌质红淡,苔白腻,脉细涩。
湿性重浊,趋下则双腿困重,更兼夜间阳微阴盛,故觉双腿无处安放,难以入眠,乃立健脾化湿大法,予苓桂术甘汤:桂枝15g,茯苓20g,生白术15g,炙甘草10g。
上方服七剂,下肢困重已不明显,夜间正常睡眠,乏力气短均改善,守方续服七剂,诸症皆愈!3.手麻王某,女,42岁,近两个月以来常感上臂麻木,从臂至手时如放电,指尖麻木,面色㿠白,喜汗出,纳可,二便可,舌质淡红,苔白,脉细涩。
处黄芪桂枝五物汤:生黄芪30g,桂枝20g,生白芍20g,生姜15g,大枣3个(切)为引。
上方服药两周,诸症痊愈!4.肾结石吕某,男,35岁,发现右肾结石一周余,结石4×7mm,右少腹剧烈疼痛,输液仍不能缓解,饮水多,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淡有齿痕,苔白,脉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案:门老中医用小方治大病的体会(精编整理版)小经方,治大病--门纯德老中医运用小方治病的体会精编整理版--王晓军( 近读门老先生著作,感觉此文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读之令人倍感亲切且较实用,遂将之稍作整理帖在这里,以为学习之资且可为随时之采择矣。
------整理者按)我们在治疗时,要尽量“方精药简”,避免“大杂烩”,能用小方治病,就不要开大方,能用经方就不要开杂烩汤,这样既能有效的治病,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下面就举一些我用小方的体会。
(1)乌头煎:《金匮要略》曰:“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如曾治一60岁男性患者,在怀仁县医院就诊怀疑是脉管炎,但我通过检查认为他并不是脉管炎,因为他双足发冷,麻木对称,足背动脉搏动良好,白格氏试验(--)。
此以麻木为主症,不伴疼痛,就是一个简单的寒证,并没有阻塞不通的现象我就开了两付乌头煎:川乌9克蜂蜜15克,嘱其如一付后如病症解除,则第二付就不用服了。
结果头一付后症状大减,两付后就痊愈了。
(2)大黄附子汤: 《金匮要略》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如治患者王某,男,19岁,平素一日三餐用冷水就馒头,某日突发剧烈腹痛伴呕吐,口中吐粪,被送入医院后西医诊断为“急性肠梗阻”。
当时病人腹痛难忍,因为疼痛剧烈还曾用头撞墙,当时准备用车将他转院治疗,当将患者抬上车时,他痛得翻转打滚,面色苍白,我急忙上前触诊,脉已细得快触不到了,我当时就开了一剂大黄附子汤:大黄和附子各用了五钱,细辛用了二钱,急抓回煎好后就准备与服。
因当时患者呕恶欲吐,我就嘱其先服灶心土(水泡),之后紧接着服了汤药,服后果然未吐,服药两小时后,患者又翻来覆去疼痛难忍,诉说有些下坠之紧迫感,似有便意,还未等护士端来便盆,他已排上很多大便,粪中呈硬块状的干粪有十余块,且粪水夹杂,患者便后腹部松快了,但出现气短乏力等症,遂静脉推注葡萄糖补充能量,且嘱其静卧休息。
下午时患者就能慢慢进些汤水了,后经调养数日,痊愈出院。
还有一例53赠男性患者,因患不全性肠梗阻已行两次手术,现已形成“巨结肠症”,就是肠子比胃大,女妇升、降结肠拧成结,把内容物都留在横结肠中,患者因腹痛发作来找我诊治,我也给予大黄附子汤,因患者当时四肢逆冷,属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此方以附子扶了肾阳,细辛沟通肾阳到达末梢,在此基础上肠部的循环好了,再拿大黄长驱直入通大便,病自然就会好的。
以后凡遇腹痛,则常用此方,一服即效。
如服药后,出现腹痛加重,则可加生白芍12克以减轻由于肠蠕动增强后导致的腹痛加剧。
此方对麻痹性肠梗阻或叫功能性肠梗阻效果更好,机械性肠梗阻一般用大承气汤。
且应谨记用大黄附子汤时,不能画蛇添足的再额外的加枳实、厚朴等药。
(3)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云:“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记得1957年治疗一例姓王的男性患者,他是灵丘人,是地区医生训练班的学员,那年“亚洲流感”在中国暴发,当时训练班71人中就病倒了40多个,有以表证为主的,有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还有以胃肠系统症状为主的,而此患者是一个较重的胃肠型感冒。
当他脱水较重的时候,当时的另一教员就准备给他输林格氏液,当时患者呕泻不止,眼窝深陷,颜面苍白,手足不温,脉细弱,输了三瓶(一瓶500毫升)液体亦未止住吐泻,我当时给他开的就是本方:黄芩、生白芍各四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
患者下午三、四点服药后到了晚上就想吃东西了,他吃了几片饼干,并未呕恶,到了第二天,再不出现水样便,后经调养痊愈。
但需要说明的是,此方用于肠炎较好,痢疾就逊色了。
再举一例姓杨,是我的一个学生的二哥,因吐泻已在医院输了四天的抗菌消炎的液体,无明显好转,其家属将他用汽车拉到大同医专找我诊治,诊见:四肢不温,吐泻不止,饮水即吐,脉弱。
(整理者按:此症极类四逆汤证,亦注意及之。
)我亦处以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一剂后病愈。
此外,我还需再三强调,用此方不能够画蛇添足,若在此方中加焦三仙等药,不仅无效,而且有害!第三例患者是部队驻同某医院一护士的小孩,6个月大的男婴,患儿因支气管肺炎在他们本院住着院,当时医院已经用遍了各种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综合症”,患儿连续九天出现绿色稀水样便,进乳即吐,我去会诊时小儿已人事不省,氧气不离,每日输200毫升血,颜面苍白,手足厥冷,腹胀如鼓(肠麻痹所致),上午体温35.C,下午、晚上体温39.C左右。
用手将两腿抬起,则可看到不断从其肛门缓缓流出绿色稀水样便,当时患儿很危险,医院已下病危,患儿正气特别虚,兼有里邪,我经再三考虑,用的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加茯苓、小红参:小红参、黄芩、生白芍、生姜各3克、半夏、甘草各2克、茯苓6克、红枣1枚。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小红参大补气血,在扶正气、淡渗的基础上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清热和中、降逆止呕。
到第二天的中午,该医院的二位医生来接我,他们说:“门大夫,服了您的药以后顶了大事了,(患儿)肛门现在也不流粪了,今天早上吃了他母亲的一次奶也不打嗝泛奶水了,上午体温也基本正常了,您再去给看看吧。
”我又去诊脉时已能触到他的脉了,到了下午体温也不高了,也能吃奶了,于是嘱其再服原方一剂,日服三次。
第三天,患儿病势已安,但仍腹胀,我嘱其将黄芩、生姜各3克、红枣1枚煎汤冲服参苓白术散1.5克,一付药白天服两次,晚上服一次,共服三剂,服药后症状基本消除,唯神色倦怠,又于前主减黄芩,服了几付后,病愈出院。
(4)大黄甘草汤:《金匮要略》曰:“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此方治疗食已即吐之证,此类病例很多,在此略举一二。
1971年,有一白姓居民的儿子,七岁,因呕吐不止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各种办法不效,后经人介绍让我去医院会诊。
诊见:患者双目略有下陷,体温不高,食已即吐,寸脉滑大,即认为是上焦有热,遂给予本方:用大黄一钱半、甘草一钱,嘱其先少许抿点儿(不要大口喝下,以免引起幽门痉挛),停顿3、5分钟后,再将其全部喝下,一付后,当天就未吐,到了第二天也没吐,于是中午就出院了。
还有一例一岁的患儿,喝水、米汤及母乳也要吐出,我就予以大黄甘草汤,大黄二分、甘草一分,用开水稍泡后,喂后即愈。
一定要记住此方证的特点是“食已即吐',就是吃完了就吐,而不是慢性的吐,如痰饮的吐、肝胆病人的吐以及胃癌的“朝食暮吐、暮食朝吐”。
(5)一味麦门冬汤:1973年,曾治一患者,是我校刘处长的叔叔,诊见口唇干燥,面色青黄无泽,烦躁憋气,体温37.C,全身还有浮肿现象,舌边紫,舌苔黄而干,脉弦大,患者已服药无数皆不效,医院认为是肝炎近乎肝硬化。
《成方切用》云:”一身洪肿者,麦门冬汤主之。
“此方不是《金匮要略》的那张麦门冬汤,此方只一味麦门冬。
我当时给他用了二两麦冬,十枚大枣,煎好后一次服下,嘱患者服后第二天看情况。
因为我治浮肿,一般常用的方剂是小青龙汤、真武汤、胃苓汤、五苓散、猪苓汤,我不好用阴药,但他这病为阳病(证),脉弦大,故可用此方。
患者当晚就把药服下,服后到了晚上11点左右就睡着了(以前到了晚上烦躁难以入眠)。
凌晨四、五点种晨起后小便解了很多,第二天上午来复诊时,患者把昨晚服药后的情况以及晨起小便的情况告诉了我并用手按四肢皮肤说浮肿已明显减轻,还说今天自觉不烦躁了,口干舌燥亦减轻,这时我才按顺序给予治疗,治肝,保护脾肾,整体论治,运用联合方组。
此患者的症状表现,是由于肺有燥热,使肺清肃之气失司,这样一味麦门冬,养肺胃之阴而生津,通过生津而又润肺,且得滋润,复其清肃之功,因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功能得以恢复,则可把正常的水液敷布,而口干唇燥自除,把多余而且不正常的水从小便利出,则浮肿自消。
这样既解决了干燥的问题,又解决了浮肿的问题。
(6)一味白术酒:清.陈修园《时方歌括》云:“治伤湿身尽痛,即白术一两,酒煎服。
不能饮者以水代之。
”按《神农本草经》云:“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我在广灵的时候,有一位四十多岁的男性患者,小腿痛痒得非常厉害,并有较多的小红疹,已3年余,我曾给予祛风、利湿等数剂药效不显,后来我就用了这剂一味白术酒:白术八钱,半水半酒煎,煎后一次服下,一付药后,症状就明显减轻,连续服用半月后就痊愈了。
这个方子就是用一味白术燥湿利湿,用酒引药走表,入血分。
此患者症状较重,故白术用到了八钱,一般白术用五钱。
(7)桂枝附子汤:《伤寒论》曰:“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1964年曾治一19岁的女性患者,当时患者因关节疼痛上楼都很困难,视其皮下结节较为严重,色发红,诊其脉并不洪大,询其也不想喝水,膝关节有时发冷有时发热,我当时就开了一剂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各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三片、红枣四枚。
第三天见到其父,他说今天女儿腿上的红疙瘩都没有了,疼痛也不明显了。
后来又开了桂芍知母汤,嘱服5、6剂,又过了4、5年,有一次遇到了患者父亲,他告诉我说:”孩子服了那几付药后,到现在一直很好。
“所以仲景的方是治本的,风湿可以治愈。
此例患者风湿性关节炎有皮下结节,西医检查一般抗链”O"高,认为是风湿结节,且红结节一般是按热证处理的,但前医多用寒药未效,而我用桂枝附子汤取效,可知此非热证。
(8)桂枝甘草汤;(9)泽泻汤:《金匮要略》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曾治一六十余岁的老太太,平时血压较高,一般是180/120毫米汞柱左右,头晕脑胀,手指麻木。
自述:头晕非常严重,不敢动弹,来诊时血压不太高,150--160/100毫米汞柱,诊其脉象亦不洪大,呈弦细之象,面色亦不太红,略有短气,问其是头晕还是昏胀?答曰:“是以晕为主,稍有昏胀。
”《金匮要略》中泽泻汤的主症为“冒眩”,冒眩就是指头昏目眩,恰为患者这病症,于是当时我就处以泽泻四钱、白术三钱,服药一剂后,头晕就大有减轻。
后来用此方治疗西医诊断的脑压高的患者效果很好,看来这个老太太可能就是脑压高。
有时我也用此方治疗青光眼的眼压主所致头疼、头晕之证。
(10)白术附子汤:《金匮要略》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我用此方治疗四大类病证:1>妇女不孕症(脾肾阳虚型,特别是肾阳虚型。
)2》男子阳痿(肾阳虚型)症见颜面苍白,手足厥冷,阳事不举,脉沉。
鹿茸、肉苁蓉、仙灵脾等都是阴阳双补的药,除了附子、乌头是纯补阳的,其他药都不是。
因此,肾阳虚型阳痿用白术附子汤,补阳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