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的特征
此外,继先在枟应该如何来解释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枠一文中也说:“一个美丽的山头被敌人占领来作为进攻我们的基地了,它的自然美还在,可是社会美就变了,变得很不美了。过不多久,敌人又放火把山上花草树木都烧光,它的社会美和自然美都变了,都不美了。再过些时我们又收复了这座山头,但一时草木还长不起来,它的自然美虽然还没有恢复,我们却又看到了山头新的社会美。把一切都硬拉在‘社会性’三个字上去解释,到底还是不够的。”
中国当代美学家对什么是美的讨论是空前热烈的,真正体现了美学研究上繁荣兴第三节美是理想的个性化表现
黑格尔曾经指出:“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的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现在问题是,我们如何从总体的角度,全面地探求构成美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然后再将这彼此联系的各方面作一个综合的概括。这样或许可以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可供参考的材料来。
客观性关于美的客观性,过去有不少人都谈过。例如古代的荀子,他认为在自然、人类社会和艺术的各个领域都广泛地存在着美,这实际上肯定了美的客观性。刘勰在枟文心雕龙枠中说:“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叶燮也说:“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狄德罗说的,“不论有人无人,卢浮宫的门面并不减其美。”等等,也都肯定了美的客观性。但是,可以看到,在同样肯定美的客观性中又存在着两种情况:
其一,认为美的事物和对象客观的存在于审美主体之外,或者说存在于我们的主观意识之外,是不以我们审美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荀子所说的“人的美”,各艺术领域中的美,狄德罗所说的卢浮宫的美,都是这样。可是,离开审美主体,离开我们的主观意识并不意味着离开人类,离开人类社会。离开了人类和人类社会就没有社会美,也没有艺术美,当然也就没有了卢浮宫的美。
其二,认为美的事物和对象的客观性,既是指其可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各个领域的审美对象,是不以审美者是否承认、是否意识到为转移的。特定的社会美和特定的艺术美能否成为具体个人的审美对象,决定于具体个人的主观条件,但这并不能改变这特定社会美和特定艺术美的存在。但是,社会美和艺术美本身又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没有人类,没有人类社会,哪有社会美和艺术美?因此,对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说,是不能离开人类,不能离开人类社会的。
关于自然美的客观性问题,情况就要复杂些。对于那些经过人的创造、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美,如田园、盆景、园林等等,它既以自然生态的外观呈现出来,又注入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它们的存在既不以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为转移,又渗透了社会性。对于那些未经人们改造加工的自然生态的美来说,如日月星辰,它们的确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作为一
种存在,它们具有离开社会而存在的性质;作为美的存在,又是在人类社会之后,与社会的关系就显得特殊一些。
社会性美是社会现象,美是对人而言的。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社会性是不言而喻的,困难在于如何理解自然美的社会性。
自然生态的美在没有人类社会以前处在一种潜在的沉睡的时期,是一种自在的状态。当人们对整个世界的客观规律逐步有所认识,在人类自身的审美意识日渐发展的过程中,自然生态的美才逐步被人所认识、所发现。这种被人类所认识和发现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物由一种自在的自然存在,逐步显示出自然美的存在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物与人由一般关系转变为审美关系的过程,也就是自然物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因此,我们不能说,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被人类称为美的那种存在,而应该说,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对美的发现和自觉的创造。人体美———体态、肤色、毛发———也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作为自然生态的人体是伴随人的社会性而同时存在着的。当人从动物进化成了的毛比较发达;当成为人以后,有了遮羞御寒的衣服,因而身体的毛退化。因此,作为社会的人的体毛退化也可算是一种社会烙印。又比如,人的手与猿的前爪比较有本质的不同,这也是人作为社会的人以后在制造工具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人的手本身就是社会性的一种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