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

差异性紫绀

发生于晚期 PDA(动脉导管未闭)。

机理: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左向右分流明显减少或停止,产生肺动脉血流逆向分流入主动脉,呈现下半身青紫,左上肢轻度青紫,右上肢正常的差异性青紫。

动脉导管未闭亦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类型之一。女性较多见。动脉导管未闭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取决于导管的粗细、分流量的大小及主、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一般情况下主动脉的压力高于肺动脉,故不论在心脏的舒张期或收缩期。血液均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左向右分流),不出现青紫。此时肺动脉处接受右心室及主动脉分流来的两处血,故肺动脉血流增加,至肺脏、左心房及左心室的血流增加,左心室舒张期负荷过重,其排血量可达正常的2~4倍,因而出现左心房、左心室的扩大,室壁的肥厚。由于主动脉血流入了肺动脉,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而至脉压增宽。肺小动脉长期接受大量主动脉分流来的血,造成管壁增厚,肺动脉压力增高,当肺动脉的压力超过主动脉时,产生了右向左分流,临床出现差异性青紫(上半身不紫而下半身紫)。

①解剖复习:主动脉弓从近端开始发出三大分支,分别为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分出右锁骨下动脉,我们知道锁骨下动脉有分出腋动脉供应上肢,所以头臂干和左颈总动脉供应头面部及右上肢,而左锁骨下动脉分出左侧腋动脉供应左上肢。

②动脉导管位于降主动脉近端距左锁骨下动脉起起始部2~10mm处,与肺总动脉干左肺动脉根相通。其上缘与降主动脉交接成40度锐角,下缘则交接成 110 ~ 160度钝角。当肺动脉压力高过主动脉时,血液从肺动脉喷向主动脉,由于位置和角度关系,逆流的血喷不进头臂干及左颈总动脉,所以右上肢及头面部不会有肺循环的血,也就是不会出现紫绀;但是逆流的血会顺着压力进入降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故左上肢及双下肢青紫。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2-01-10T11:55:23.8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2期供稿作者:阮兢蔡仕俊邓向红李明林茹珠[导读] 并发症:经过3年多的随访,通过临床体检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阮兢蔡仕俊邓向红李明林茹珠(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中山 528403)【中图分类号】R45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2-0220-01 【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蘑菇伞堵闭器治疗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2008年4月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行左、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结果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0.6%,堵闭术后3月达100%。结论经导管堵闭法治疗患儿PDA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堵闭器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近几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PDA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流。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们对32例PDA患儿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其中男15例,女17例; 年龄1~12岁,平均6.8±2.7岁;体重9.5~35.5kg,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光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在静脉复合麻醉下常规行左、右心导管术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定右室、肺动脉、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右室、肺动脉、主动脉压力,计算心Qp/Qs,显示动脉导管的解剖类型,测量PDA主动脉端、肺动脉端、最窄处内径及PDA长度,根据PDA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蘑菇伞及输送鞘。将蘑菇伞沿输送长鞘推进,于降主动脉释放前伞,然后回撤整个系统,使蘑菇伞卡在PDA最窄处,回撤长鞘于肺动脉端释放后伞,完成PDA堵闭。 堵闭后30min观测右室压力变化,复行主动脉弓部造影,观察堵闭器位置及有无残余分流。手术成功后完全释放堵闭器,测定肺动脉、主动脉压力,结束手术。术后24h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检查,出院后按1、3、6月,1、2、3年定期复查。 2 结果 32例PDA堵闭术均获得成功。PDA平均最小直径为2.6~5.9mm,平均3.9±1.1mm;Qp/Qs 2.4~5.6,平均3.4±0.6。采用常规左侧位主动脉造影者29例;非标准位即右前斜30°位进行主动脉造影者3例。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0.6%(29/32例),堵闭术后3月达100%。在平均3.0年(1~3.4年)随访中无溶血、堵闭器脱落或堵闭器断裂、PDA再通、血栓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也无主动脉狭窄等。 3 讨论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闭合的机会极少,故一经发现确诊,均主张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或介入性导管术治疗。但20多年的研究发现,经导管堵闭PDA的多数装置输送系统直径较大,操作方法复杂,用于患儿较困难,且术后常有一定的残余分流,因此难以推广。1992年Patric应用弹簧圈封堵PDA取得成功,1998年Masura应用蘑菇伞封堵PDA取得成功,总结如下:蘑菇伞堵闭装置应用适应证:直径≥2.0mm、位置正常的动脉导管未闭,不管形状及动脉导管未闭大小,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器质性肺高压者均为其适应证。 PDA的测量:通常选用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来显示PDA,但有些患儿采用常规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时动脉导管常和主动脉弓下缘相重叠而显示不清,特别是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患儿。本组病例中有2例,此时需采用非标准位即右前斜30°位,常可显示动脉导管。 蘑菇伞堵闭器的选择:蘑菇伞堵闭装置有6种型号,我们选取比动脉导管未闭最狭窄处直径大2.0~4.0mm的堵闭器,但其伞面直径应小于或等于动脉导管壶腹部直径,以避免医源性主动脉狭窄。一般多普勒超声检测发现经过左肺动脉流速超过1.5m/s时,可以认为有医源性左肺动脉狭窄[2]。并且临床研究发现有左肺动脉灌注减少现象[3]。 介入治疗方法:除按常规操作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递送鞘通过PDA后不宜过度向降主动脉递送,以免引起此鞘折叠而使递送堵闭器困难及堵闭器变形。另要记住蘑菇伞在释放前有一被释放钢丝向肺动脉端向下、向前上的牵引,一旦释放,则蘑菇伞位置将向前下改变而突向主动脉,易引起左肺动脉或主动脉狭窄[2]。 并发症:经过3年多的随访,通过临床体检及彩色多普勒检查,均很少发生严重并发症。 目前认为,经导管蘑菇伞堵闭术治疗PDA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的非开胸治疗方法,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Masura J,Walsh KP,et al.Catheter closure of moderate to large- sized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using a new.Duct Occluder: immediate and short-term results[J]. JACC,1998,31:878-882. [2]高伟,周爱卿,余志庆等.蘑菇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及方法学再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3,21(5): 267-269. [3]Justino H, Justo RN, Ovaert C, et al. Comparison of two transcatheter closure methods of persistently patent arterial duct. Am J Cardiol, 2001,87:76-81.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英文参考 Closure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 [返回]操作名称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返回]别名 PDA封堵术 [返回]适应证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适用于: 1.Amplatzer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2.可控弹簧栓子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单个Cook栓子≤2.0mm;单个pfm栓子≤3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返回]禁忌证

(5)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2.可控弹簧栓子法 (1)窗形PDA。 (2)余同上。 [返回]准备 术前各项准备。 1.药品1%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各种抢救药品。 2.器械血管穿刺针,动脉鞘管,0.035″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及0.035″(14 5cm长)直头导丝。猪尾形导管及端侧孔导管。美国AGA公司生产直径5/4~16/14 mm Amplatzer封堵器;5~8F输送鞘。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直径6/4~22/24mm,7~12F输送鞘。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直径为3mm(5圈)、5mm(5圈)6.5mm(5圈)及8mm(5圈)可控弹簧栓子(防磁或不防磁);5F 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 3.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 4.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监护仪、临时起搏器和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5.备用氧气及气管插管等器械。 6.病史及体检,询问有无对金属过敏史。 7.相关化验检查。 8.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9.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10.术前4h禁食水。 11.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返回]方法 1.做好术前准备 2.手术方法 (1)诊断性心导管术 局麻或全麻下(婴幼儿)穿刺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股动脉行降主动脉左侧位或右前斜位造影,测量PDA直径,了解其形态及位置。 (2)操作步骤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3-05-22T08:38:24.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2期供稿作者:李柏东 [导读] 根据病变特点可行导管结扎术或导管切断缝合术。 李柏东 (大庆龙南医院 163453) 【中图分类号】R5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2-0210-02 【摘要】目的讨论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心病发病总数的15%,可分为管型、漏斗型及窗型。本畸形使流经主动脉的血液向肺动脉分流,致肺循环的血流量增多,左心室的容量负荷加重,导致左心室扩大、肥厚以及肺动脉高压。 【临床表现】 (一)症状 轻者可无症状,病变较重者,有劳累后气急、心悸、乏力和其他心力衰竭表现。患者较易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体征 1.胸骨左缘第2肋间有粗糙响亮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多数伴有震颤。严重肺动脉高压者,往往只有收缩期杂音。 2.心界向左下外侧移位,心尖搏动常强而有力。 3.分流量大者,心前区有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短促低调舒张期杂音。 4.收缩压稍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有水冲脉等周围血管体征。 5.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瓣区P2增强。 6.伴右向左分流者,可出现发绀,其特征为下肢较上肢明显,故可能仅表现为杵状趾。 【检查】 (一)体格检查 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2肋间偏外侧有响亮的连续性杂音,向左上颈背部传导,伴有收缩期或连续性细震颤。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可能仅闻及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及分裂,肺动脉瓣可有相对性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分流量较大时,由于通过二尖瓣口血流增多、增速,心尖部有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可有周围血管体征,包括:颈动脉搏动增强,脉压加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枪击音和杜氏征等。 (二)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左向右分流程度较轻者,胸片可正常。病变较重,则示左心室及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血管增粗,主动脉结增宽。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右心室增大,肺动脉主干显著增粗而肺野外围血管细小。 2.心电图病变轻者,心电图可在正常范围内;若病变较重,则示左心室肥大。有肺动脉高压时,出现左、右心室肥大或右心室肥大图形。 3.超声心动图左心室和左心房增大,并可直接显示经未闭动脉导管从主动脉流入肺动脉的高速湍流。 4.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血氧含量高于右心室(>0.6容积),有时导管可通过未闭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中。 5.逆行主动脉造影可清楚显示导管的形态和大小。 【诊断常规】 (一)诊断要点 1.症状动脉导管细小者临床上可无症状;动脉导管粗大者可有咳嗽、气急、生长发育落后等;并发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差异性青紫。 2.查体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震颤。 3.辅助检查 X线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核磁共振可以明确动脉导管大小、形态及肺动脉压等,心导管检查可以直接测定压力。 (二)鉴别诊断 典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以下疾病在心前区均可出现连续性杂音应注意鉴别。 1.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本病较为罕见。症状重,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最响。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小或无明显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若导管经缺损进入升主动脉即可确诊。必要时行升主动脉逆行造影。 2.室间隔缺损并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病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右心导管检查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3.主动脉窦瘤破裂本病发病常较突然,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心前区可听到表浅粗糙的连续性杂音。若窦瘤破入右心,则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或右心室血氧含量增加。升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4.冠状动脉-心腔瘘杂音可出现在心前区各个部位。确定诊断依赖于升主动脉造影。 【治疗常规】 治疗原则为防止心内膜炎及心力衰竭,无自然闭合可能的应及早行根治性治疗。 (一)内科治疗 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治感染和心力衰竭。 (二)介入治疗 1.适应证 (1)Amplatzer法: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②外科

如何正确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如何正确诊断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生理性血流通道,适应胎儿时无肺呼吸情况下特殊循环状态。有许多从左向右分流心内畸形在胸骨左缘可听到同样的连续性机器样杂音或接近连续的双期心杂音,难以辨识。在建立动脉导管未闭诊断进行治疗前必须予以鉴别。 1.体格检查: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触有收缩期细震颤,并可延伸到舒张期,听诊该部位有连续性机械性杂音,向左锁骨下窝传导。脉压差增宽,可有毛细血管搏动,水冲脉和四肢动脉枪击音。 2.辅助检查: 心电图:分流量较小者可正常或左室高电压。分流量较大者可左室肥厚。有肺动脉高压者可为双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 X线: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心影可有不同程度扩大,主动脉结增宽并有漏斗征。肺动脉段平直或膨隆。 B型超声:可见降主动脉与肺动脉间有管状连接,多普勒看到有血液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 右心导管:可见肺动脉水平血氧增高,并可直接测得肺动脉压力。有时导管可自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至降主动脉。 升主动脉造影:可见降主动脉显影时肺动脉同时显影,并可见动脉导管。 3.鉴别诊断:典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以下疾病在心前区均可出现连续性杂音应注意鉴别: (1)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本病较为罕见。症状重,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最响。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小或无明显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若导管经缺损进入升主动脉即可确诊。必要时行升主动脉逆行造影。 (2)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病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右心导管检查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3)主动脉窦瘤破裂:本病发病常较突然,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心衰症状。心前区可听到表浅粗糙的连续性杂音。若窦瘤破入右心,则右心导管检查右心房或右心室血氧含量增加。升主动脉造影可以明确诊断。 (4)冠状动脉-心腔瘘:杂音可出现在心前区各个部位。确定诊断依赖于升主动脉造影。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

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操作规范 【适应证】 体重≥8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 【相对适应证】 1.体重4~8kg,具有临床症状和心脏超负荷表现,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其它心脏畸形; 2.“沉默型”PDA; 3.导管直径≥14mm; 4.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但已控制3个月; 5.合并轻~中度二尖瓣关闭不全、轻~中度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 【禁忌证】 1.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和导管内有赘生物; 2.严重肺动脉高压出现右向左分流,肺总阻力> 14woods;

3.合并需要外科手术矫治的心内畸形; 4.依赖PDA存活的患者; 5.合并其它不宜手术和介入治疗疾病的患者。 【介入器材选择】 有以下几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蘑菇伞型封堵器(AmplatzerPDA封堵器及国产类似形状封堵器)。 (一)蘑菇伞型封堵器 封堵器由镍钛记忆合金编织,呈蘑菇形孔状结构,内有三层高分子聚酯纤维,具有自膨胀性能。Amplatzer封堵器主动脉侧直径大于肺动脉侧2mm,长度有5mm、7mm和8mm三种规格,肺动脉侧直径可分为4mm~16mm7种型号。国产封堵器与其相似,但直径范围加大。 (二)弹簧圈 包括不可控弹簧圈封堵器如Gianturcocoil和可控弹簧圈封堵器如Cookdetachablecoi1、PFMDuct-Occludcoil,多用于最窄直径≤2.Omm的PDA。 (三)其他封堵器

包括AmplatzerPlug,成角型蘑菇伞封堵器,肌部和膜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等。其中AmplatzerPlug多用于小型长管状PDA,而后三种多用于大型PDA。 【术前准备】 1、术前检查:三大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肝肾功能、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血型、传染病检查等。 2、术者术前查房,了解病情。 3、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 4、术前小结、术前讨论。 5、全麻患儿术前一日晚上10点以后禁食,当日晨4点以后禁饮。 6、送手术通知单到南楼5楼导管室,送全麻通知单到南楼3楼麻醉科。 7、建立静脉通道。 8、术前1/2~1小时使用抗生素1次。 【操作过程】 1.麻醉婴幼儿采用全身麻醉,术前5-6h禁食水,同时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评价经导管蘑菇伞堵闭器治疗患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4月~2008年4月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行左、 右心导管检查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确定PDA位置、形状及直径。结果所有 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 时无分流达90.6%,堵闭术后3月达100%。结论经导管堵闭法治疗患儿PDA创 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堵闭器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近几年随着介入医学的发展,PDA的介入治疗逐渐成为主流。2006年4月~2008年4月我们对32例PDA患儿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对32例患儿PDA实施经导管介入治疗,其中男15例,女17例; 年龄1~12岁,平均6.8±2.7岁;体重9.5~35.5kg,术前均经临床体检、心电图、胸部X光 片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 在静脉复合麻醉下常规行左、右心导管术及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定右室、 肺动脉、主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右室、肺动脉、主动脉压力,计算心Qp/Qs,显示 动脉导管的解剖类型,测量PDA主动脉端、肺动脉端、最窄处内径及PDA长度,根据PDA大小选择不同型号的蘑菇伞及输送鞘。将蘑菇伞沿输送长鞘推进,于降 主动脉释放前伞,然后回撤整个系统,使蘑菇伞卡在PDA最窄处,回撤长鞘于肺 动脉端释放后伞,完成PDA堵闭。 堵闭后30min观测右室压力变化,复行主动脉弓部造影,观察堵闭器位置及 有无残余分流。手术成功后完全释放堵闭器,测定肺动脉、主动脉压力,结束手术。术后24h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片检查,出院后按1、3、6月,1、2、3年定期复查。 2 结果 32例PDA堵闭术均获得成功。PDA平均最小直径为2.6~5.9mm,平均 3.9±1.1mm;Qp/Qs 2.4~5.6,平均3.4±0.6。采用常规左侧位主动脉造影者29例; 非标准位即右前斜30°位进行主动脉造影者3例。所有PDA中临床关闭(听诊无 杂音)在出院时达100%,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查在出院时无分流达90.6%(29/32例),堵闭术后3月达100%。在平均3.0年(1~3.4年)随访中无溶血、堵闭器 脱落或堵闭器断裂、PDA再通、血栓栓塞、细菌性心内膜炎发生,也无主动脉狭 窄等。 3 讨论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闭合的机会极少,故一 经发现确诊,均主张采用传统外科手术或介入性导管术治疗。但20多年的研究 发现,经导管堵闭PDA的多数装置输送系统直径较大,操作方法复杂,用于患儿 较困难,且术后常有一定的残余分流,因此难以推广。1992年Patric应用弹簧圈 封堵PDA取得成功,1998年Masura应用蘑菇伞封堵PDA取得成功,总结如下:蘑菇伞堵闭装置应用适应证:直径≥2.0mm、位置正常的动脉导管未闭,不管形状及动脉导管未闭大小,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器质性肺高压者均为其适应证。 PDA的测量:通常选用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来显示PDA,但有些患儿采用常规 左侧位主动脉造影时动脉导管常和主动脉弓下缘相重叠而显示不清,特别是伴有

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 (2009年版) 一、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ICD-10:) 行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ICD-9-CM-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 2.体征: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样杂音等。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军医出版社) 动脉导管介入封堵术(ICD-9-CM-3:。 (四)标准住院□为2-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动脉导管未闭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禁忌证。 3?年龄大于3岁或体重大于15千克;未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未闭

动脉导管呈管型且直径小于1厘米的患者进入该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 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天。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型,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 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2)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如心肌酶.肺功能检查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抗菌药物使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1-2天。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成人和大龄儿童)或全麻(儿童患者)。 2?手术植入物:动脉导管封堵器。 3?术中用药:麻醉常规用药。 4?输血及血液制品:视术中情况而定。 (九)术后住院恢复1-3天。 1?术后回病房。 2?观察生命体征。 3?必须复查的项目: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as arteriosus )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as arteriosus ) 一、回顾性复习 小儿心脏在胚胎2—8周形成,在此期间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可能导致畸形: a. 内在因素:主要与遗传有关,特别是染色体畸变。 b. 外在因素:较重要的为宫内感染,如风疹、流行性感冒 其它如放射线、代谢性疾病、药物影响 二、概述 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畸形,是小儿常见的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也是其中的一种,占15%—20%。女多于男,近半个世纪以来,始于心血管检查和造影超声心动图等的应用以及在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发展,临床上对先心病诊断和治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三、分型:根据动脉导管的大小、长短和形态不一分为六型: 1、管型:导管长度多在1cm左右,直径粗细不等。 2、漏斗型:最窄处在肺动脉端。 3、反漏斗型:最窄处在主动脉端。 4、不规则型:有两个狭窄处。 5、不定型:长或不规则的壶腹状。 6、窗型 四、病理解剖 动脉导管位置:一端在肺总动脉与左肺动脉的连接处,另一端在主动脉弓降部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远端,即动脉导管三角内。 五、病理生理 1、动脉导管开放使主肺动脉之间存在通路,一般情况下体循环的压力高于肺循环的压力,血液在收缩散和舒张期都通过动脉导管从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 2、分流大小取决于3种因素。 a. 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压力差。 b. 动脉导管的直径与长度。 c. 以及体、肺循环之间的阻力差,导管越精,压力差越大,分流量越大。

3、由于主动脉分流,肺血流量增加,肺动脉扩张,压力升高。 4、随着肺循环血量增加,肺循环压力升高,导致器质性梗阻性肺动脉高压,当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出现艾森门格综合征,同时右心室血(肺动脉血)经未闭导管入降主动脉故紫绀在双下肢表现更为明显,左上肢也可较右上肢明显形成差异性紫绀。 六、临床表现 1、症状轻重与缺损大小导管粗细成正比。 a. 分流量小者无症状,大者易患呼吸道感染,发育差、消瘦、苍白、无力、 多汗。 b. 严重肺动脉压力升高时可形成双向或右向左分流,出现紫绀,心力衰竭。 c. 紫绀以双下肢左上肢明显。 d. 严重时因左心房扩大,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 2、体征: a. 肺动脉第二音包进 b. 震颤:胸骨左缘第二肋间明显,在婴儿期仅有收缩期震颤,以后收缩期 与舒张期均有 c. 杂音: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粗糙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婴儿期和新生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的症状及治疗

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随着首次呼吸的建立,动脉氧分压的增高、肺循环阻力的降低,动脉导管渐渐关闭,经数月到一年,在解剖学上也完全关闭。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PDA)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类型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总数的15%。胎儿期动脉导管被动开放是血液循环的重要通道,出生后,随着首次呼吸的建立,动脉氧分压的增高、肺循环阻力的降低,动脉导管渐渐关闭,经数月到一年,在解剖学上也完全关闭。若持续开放,并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即称先天动脉导管未闭。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无论年龄大小,是否有症状都应施行手术,中断其血流。动脉导管未闭并存于肺血流减少的紫绀型心脏病时,导管是其赖以存活的重要条件,当作别论。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12~15%。女性约两倍于男性。约10%的病例并存其他心血管畸形。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临床症状: 1、先天动脉导管未闭症状: 婴儿动脉导管未闭患儿如分流量小,常无症状。 导管粗大者可有咳嗽、气急、喂养困难及生长发育落后等。 2、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体征: 心尖搏动增强并向左下移位,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胸骨左缘第Ⅱ肋间偏外侧有响亮的连续性杂音。向左上颈背部传导。伴有收缩期或连续性细震颤。出现肺动脉高压后,可能仅听到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第二音亢进及分裂,肺动脉瓣可有相对性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分流量较大时,由于通过二尖瓣口血流增多。增速,心尖部有短促的舒张中期杂音。先天动脉导管未闭体征包括: 颈动脉搏动增强,脉压加大,水冲脉,毛细血管搏动。枪击音和杜氏征等。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检查: 1、X-线。 2、心电图。 3、超声心动图。 4、心导管检查。 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 1.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适应证: 所有诊断明确的婴幼儿或成人,无论有无症状,如无禁忌证均可考虑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下列情况尤须进行手术: 早产患婴如出现心力衰竭或伴有呼吸窘迫症,经内科和药物疗法无效,应行抢救手术;足月患婴如有心力衰竭或进行性心脏扩大,可及早手术;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只要以左向右分流为主,即所谓动力性肺动脉高压,应予以手术。患细菌性心内膜炎时暂缓手术,给予抗生素治疗,待治疗后2~3月再进行手术。但不能控制感染则争取手术,术后感染常很快得到控制。至于其他心内畸形可按病情同期施行纠正术或分期手术。 2.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禁忌证: 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未闭动脉导管起代偿作用,如在法洛四联症: 肺动脉狭窄、闭锁、主动脉弓中断等,在未纠正心血管畸形之前不能闭合导管。严重肺动脉高压,以右向左分流为主患者,导管已成为缓冲肺动脉高压的引流管道,临床上心杂音很轻或消失,发绀出现,静止状态血氧饱和度低于90%,右心导管检查肺血管阻力大于10wood单位。,则不宜手术。 3.先天动脉导管未闭治疗手术方法有两类,即一般手术法和体外循环手术法。前者又分为结扎法、钳闭法和切断缝合法,可据患者年龄、导管类型、肺动脉压高低、技术设备条件等加以选择。小儿动脉导管细长管型者可采用结扎法和钳闭法,简便安全有效,是最常用的方法。导管粗短窗型者,结扎不易完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英文参考 Closure of pate nt ductus arteriosus [返回]概述 动脉导管未闭(PDA )封堵术通过经皮穿刺股动脉或静脉,将封堵器经输送鞘管置入未闭动脉导管内,恢复或改善其血流动力学状态。目前国内外普遍应用的是Amplatz er法及可控弹簧栓子法。 操作名称 [返回】 动脉导管未闭圭寸堵术 别名 [返回】 PDA封堵术 [返回]适应证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适用于: 1. Amplatzer 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2. 可控弹簧栓子法 (1 )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 单个Cook栓子w 2.0mm;单个pfm栓子w 3mm。年龄通常个月,体重 >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返回]禁忌证 1. Amplatzer 法 (1 )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 (2)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 (3)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4)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

(5 )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2. 可控弹簧栓子法 (1 )窗形PDA。 (2 )余同上。 [返回]准备 术前各项准备。 1. 药品1%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各种抢救药品。 2. 器械血管穿刺针,动脉鞘管,0.035 〃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 )及0.035 ”(14 5cm长)直头导丝。猪尾形导管及端侧孔导管。美国AGA公司生产直径5/4?16/14 mm Amplatzer封堵器;5?8F输送鞘。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直径6/4?22/24mm , 7?12F输送鞘。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直径为3mm (5圈)、5mm (5圈)6.5mm (5 圈)及8mm (5圈)可控弹簧栓子(防磁或不防磁);5F 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 3. 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 4. 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监护仪、临时起搏器和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5?备用氧气及气管插管等器械。 6?病史及体检,询问有无对金属过敏史。 7. 相关化验检查。 8. 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9?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10. 术前4h禁食水。 11. 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返回]方法 1. 做好术前准备 2. 手术方法 (1 )诊断性心导管术 局麻或全麻下(婴幼儿)穿刺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查,穿刺股动脉行降主动脉左侧 位或右前斜位造影,测量PDA直径,了解其形态及位置。 (2 )操作步骤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

动脉导管未闭诊断指南与操作规范 【动脉导管的诊断】 1.病史:可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乏力、发育迟缓、发现心脏杂音等,轻者可无症状。病程早期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中期可有心悸、气短,晚期可有紫绀、杵状指(趾)等表现。 2.体征:听诊可有胸骨左缘第1-2肋间连续性机械性杂音,粗糙、传导广、伴震颤,婴幼儿期或晚期病例常仅有收缩期杂音。可伴有周围血管征。 3.辅助检查:心电图、胸部X 线平片、超声心动图等。 (1)心电图:正常或左室肥厚表现,大分流量时双心室肥厚表现,晚期右室肥厚心电图表现。 (2)胸部X 线平片:肺血增多,左室或左、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主动脉结增宽。 (3)超声心动图:主肺动脉分叉与降主动脉之间异常通道分流即可确诊。 4.鉴别诊断:注意与主-肺动脉间隔缺损、冠状动静脉瘘、主动脉窦瘤破裂进行鉴别。 【动脉导管未闭的治疗】 方案一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堵闭术 一、适应证 (一)Amplatzer法

1.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2 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提示:≥14mm的PDA,其操作困难,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应慎重。 (二)弹簧栓子法 1.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最窄直径(单个Cook栓子≤2 0mm;单个pfm栓子≤3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二、禁忌证 (一) Amplatze法 1.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 2.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 3.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二)弹簧栓子法 1.窗型PDA。 2.余同上。 三、操作方法 (一)术前准备 1.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2.相关化验检查。 (二)诊断性心导管术局麻或全麻下穿刺股静脉行右心导管检

动脉导管未闭堵塞术

【编号】B4.2.2.45.1 【名称】动脉导管未闭堵塞术 【别名】PDA堵塞术 【适应证】 1.经动脉泡沫塑料堵塞法堵塞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 适用于PDA直径小于1cm或小于股动脉直径、年龄大于5岁的儿童。 2.经静脉双盘堵塞法 适用于各型PDA,体重大于5kg的患儿。 3.Amplatzer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 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4.可控弹簧栓子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单个Cook栓子≤2.0mm;单个pfm栓子≤3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禁忌证】 1.重度肺动脉高压有右向左分流者忌用经动脉泡沫塑料堵塞法和经静脉双盘堵塞法。 2.Amplatzer法 (1)依赖PDA存在的心脏畸形。 (2)严重肺动脉高压并已导致右向左分流。 (3)败血症,封堵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4)活动性心内膜炎,心内有赘生物。 (5)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3.可控弹簧栓子法 (1)窗形PDA。 (2)余同上。 【准备】 1.药品 1%利多卡因、肝素、造影剂及各种抢救药品。

2.器械 血管穿刺针,动脉鞘管,0.035″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及0.035″(145cm长)直头导丝。猪尾形导管及端侧孔导管。美国AGA公司生产直径5/4~16/14 mm Amplatzer封堵器;5~8F输送鞘。国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直径6/4~22/24mm,7~12F输送鞘。美国Cook公司生产的直径为3mm(5圈)、5mm(5圈)6.5mm(5圈)及8mm(5圈)可控弹簧栓子(防磁或不防磁);5F Judkins右冠状动脉导管。 3.C形臂心血管造影机。 4.多导生理记录仪、心脏监护仪、临时起搏器和心脏电复律除颤器。 5.备用氧气及气管插管等器械。 6.病史及体检,询问有无对金属过敏史。 7.相关化验检查。 8.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9.备皮及碘过敏试验。 10.术前4h禁食水。 11.向患者及其家属或监护人解释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 1967年Porstmann通过心导管经动脉将泡沫塑料塞堵于动脉导管部位获得成功,我国80年代初期开始应用和推广该法。由于该法不适宜在5岁以下小儿中实施,1976年R as h kind开始研制适合该类患儿的其他方法,1978年创造经静脉双盘堵塞法。 1.经动脉泡沫塑料堵塞法(Porstmann法) 先将细长的纤维钢丝设法从股动脉端插入并穿过动脉导管,经右心再由静脉端拉出,建立股动.静脉钢丝轨道。再将预先制备的泡沫塑料塞沿轨道钢丝由动脉端送至动脉导管,使塞子停留在正确位置予以堵塞。即刻听诊如杂音消失表明栓塞成功,重复主动脉弓部造影证实疗效。 2.经静脉双盘堵塞法(R as h kind法) 该法采用双盘闭合器,将直径12~17mm的两个泡沫圆盘分别固定在相连的两个弹性支架上,形成双伞状结构。压缩两个圆盘后从股静脉通过导管系统置入,导管头部通过PDA后推出第一个圆盘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动脉导管未闭

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动脉导管未闭 (三)动脉导管未闭 动脉导管未闭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每出生1500~5000婴儿中约有1例,在医学史上是第一种可用外科手术完全治愈的先天性心脏血管病。在上海中山医院统计的1085例先天性心脏血管病中动脉导管未闭占21.2%.男女患病有别,男∶女为1∶3. 1﹒病理生理 由于在整个心动周期主动脉压总是明显高于肺动脉压,所以通过未闭动脉导管持续有血流从主动脉进入肺动脉,即左向右分流,使肺循环血流量增多,肺动脉及其分支扩张,回流至左心系统的血流量也相应增加,致使左心负荷加重,左心随之增大。由于舒张期主动脉血分流至肺动脉故使周围动脉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2﹒临床表现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者可因分流量大小,有以下几种临床表现形式: (1)分流量甚小,即未闭动脉导管内径较小,临床上可无主观症状,突出的体征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及左锁骨下方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可伴有震颤,脉压可轻度增大。 (2)中等分流量者患者常有乏力、劳累后心悸、气喘胸闷等症状,心脏听诊杂音性质同上,更为响亮伴有震颤,传导范围广泛;有时可在心尖部闻及由于左心室扩大二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及(或)狭窄所致的轻度收缩期及(或)舒张期杂音,周围血管征阳性。 (3)分流量大的未闭动脉导管,常伴有继发性严重肺动脉高压,可导致右向左分流。上述典型杂音的舒张期成分减轻或消失,继之收缩期杂音亦可消失而仅可闻及因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此时患者多有青紫,且临床症状严重。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透视下所见肺门舞蹈征是本病的特征性变化。胸片上可见肺动脉凸出;肺血增多,左心房及左心室增大。严重病例晚期出现右向左分流时,心影反可较前减小,并出现右心室增大的表现,肺野外带肺血减少。 (2)心电图:常见的有左心室大、左心房大的改变,有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右心房肥大,右心室肥大。 (3)超声心动图检查:二维超声心动图可显示未闭动脉导管,并可见左心室内径增大。彩色多普勒可测得存在于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收缩期与舒张期左向右分流。 (4)心导管检查:为了了解肺血管阻力、分流情况及除外其他复杂畸形,有时需要作

动脉导管未闭概述

动脉导管未闭概述 *导读: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生理性血流通道,适应胎儿时无肺呼吸情况下特殊循环状态。出生后动脉导管随肺血管阻力下降,流经血液减少而于15~20小时后功能性关闭,多数婴儿生后四周闭锁,退化为动脉导管韧带。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婴儿时动脉导管未能闭锁,即称动脉导管未闭。…… 1.病理生理:由于主动脉压明显高于肺动脉压,主动脉内血流通过未闭动脉导管向肺动脉分流,即左心系统向右心系统分流(简称左向右分流),首先增加左心系统负担,左房左室扩大。随着长期左向右分流,特别是粗大导管大量分流的影响,肺血管由保护性痉挛至内膜增厚,甚至末稍肺小动脉闭锁,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负荷加重,一旦肺动脉压力超过主动脉压力时,肺动脉内未氧合血通过动脉导管逆向流入主动脉内,临床上出现紫绀。动脉导管逆向分流的血液走向降主动脉以远,表现为口唇、上肢不紫绀,下肢紫绀,又称分离性紫绀。 2.临床表现:导管较小患儿多无症状,仅在查体时发现心脏杂音,导管较大者病儿平素易患上呼吸道感染,可有活动后心慌,气短等,严重者婴儿期即可出现肺动脉高压和左心功能衰竭。 3.体格检查: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触有收缩期细震颤,并可延伸到舒张期,听诊该部位有连续性机械性杂音,向左锁骨下窝传导。

脉压差增宽,可有毛细血管搏动,水冲脉和四肢动脉枪击音。4.辅助检查: 心电图:分流量较小者可正常或左室高电压。分流量较大者可左室肥厚。有肺动脉高压者可为双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 X线:两肺纹理增多、增粗,心影可有不同程度扩大,主动脉结增宽并有漏斗征。肺动脉段平直或膨隆。 B型超声:可见降主动脉与肺动脉间有管状连接,多普勒看到有血液自主动脉向肺动脉分流。 右心导管:可见肺动脉水平血氧增高,并可直接测得肺动脉压力。有时导管可自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至降主动脉。 升主动脉造影:可见降主动脉显影时肺动脉同时显影,并可见动脉导管。 5.鉴别诊断:典型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诊断并不困难,但以下疾病在心前区均可出现连续性杂音应注意鉴别: (1)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本病较为罕见。症状重,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最响。X线胸片示主动脉结小或无明显扩大。右心导管检查,若导管经缺损进入升主动脉即可确诊。必要时行升主动脉逆行造影。 (2)室间隔缺损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本病杂音位置偏低,在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听到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右心导管检查心室水平有左向右分流。 (3)主动脉窦瘤破裂:本病发病常较突然,多在体力活动后出现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返回]别名 PDA封堵术 [返回]适应证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适用于: 1.Amplatzer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须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2.0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2.可控弹簧栓子法 (1)左向右分流的PDA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者;PDA最窄直径:应用单个Cook栓子≤2.0mm;单个pfm栓子≤3mm。年龄通常≥6个月,体重≥4kg。 (2)外科术后残余分流。 [返回]禁忌证

(5)导管插入途径有血栓形成。 2.可控弹簧栓子法 (1)窗形PDA。 (2)余同上。 [返回]准备 [返回]方法

①Amplatzer法:静脉推注肝素50U/kg。先用端侧孔导管将0.035″加硬导引钢丝(长260cm)从肺动脉侧经PDA送入降主动脉,然后保留加硬导丝,撤出端侧孔导管,再沿加硬导丝将输送鞘管送至降主动脉。选择比所测PDA最窄直径大2~4mm的封堵器(小儿可达6mm),将其安装于输送钢丝的顶端,透视下沿输送鞘管将其送至降主动脉。待封堵器的固定盘完全张开后,将输送鞘管及输送钢丝一起回撤至PDA的主动脉侧。然后固定输送钢丝,仅回撤输送鞘管至PDA的肺动脉侧,使封堵器的腰部完全卡于PDA内。10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若证实封堵器位置合适、形状满意,无或仅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且听诊无心脏杂音时,可操纵旋转柄将封堵器释放,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鞘管压迫止血。 ②可控弹簧栓子法:经股静脉顺行法:穿刺右股静脉插入端孔导管经PDA入降主动脉;选择适当直径的可控弹簧栓子经导管送入降主动脉,将3~4圈栓子置于PDA的主动脉侧,3/4~1圈置于PDA的肺动脉侧。10min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若证实封弹簧栓子位置合适、形状满意、无残余分流时,可操纵旋转柄将弹簧栓子释放。重复右心导管检查后撤出鞘管压迫止血。 经股动脉逆行法:穿刺右股动脉插入端孔导管经PDA入肺主动脉;选择适当直径的可控弹簧栓子经导管送入肺动脉,将3/4~1圈置于PDA的肺动脉侧,其余几圈置于PDA的主动脉侧。若弹簧栓子位置、形状满意后可操纵旋转柄将弹簧栓子释放。10min 后重复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成功后撤出导管,压迫止血。 3.术后处理 (1)穿刺侧肢体制动6h,卧床20h,局部沙袋压迫6h。 (2)用抗生素3d。 (3)术后24h、1、3、6及12个月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及X线胸片。[返回]注意事项 1.直径≥14mm的PDA常合并较重的肺动脉高压,其操作困难,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应慎重。目前多采用国产PDA封堵器或Amplatzer肌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大直径的PDA。 2.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PDA封堵,术前应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若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1.3;股动脉血氧饱和饱和度>90%;可考虑行封堵术治疗。首先进行封堵试验,采用球囊或直接用封堵器封堵,若肺动脉压下降(30mmHg以上或降低幅度为原来压力的20%以上),主动脉压力无下降及股动脉血氧饱和饱和度上升,病人无不良反应,且造影显示无或仅微量残余分流时,可释放封堵器。但应注意避免过大封堵器造成的主动脉弓降部及左肺动脉狭窄;另外,术中操作要轻柔,一旦不成功应保证将封堵器顺利收回鞘管内,以防止损伤PDA及发生肺动脉夹层等。如试封堵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