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 生活数学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作者:陈华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3期
摘要: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可以从数学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运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等方面落实《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生活化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15-001
“什么叫数学?”这个问题是我在上第一堂数学课的时候问学生的第一个问题,当我问起班里男生女生的人数、你上学花了多少时间、有多少人是骑车来上学的时候,同学们都开动脑经,积极的回答了我的问题,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数学,数学就来自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学数学也应该要用之于生活。当上完七年级上学期的《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我对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有了深刻的理解。
说到数学,大家都会觉得只是“计算”和“证明”,学生学数学只要会做题就行了。而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逐步体会到了数学它本身不只是“数字符号”,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为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服务。
一、数学源于生活,可用于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周围,让学生学习数学,可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有目的的、合理地创设出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有兴趣的数学问题,只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就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之门。例如,在学习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让学生练习。“使用139全球通手机,月租费50元,每分钟通话费0.4元;而某一人用136神州行手机,没有月租费,每分钟通话费0.6元,而这个人用136手机,每月计费150元以上,若他要换用全球通手机合算吗?”这些题目,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又很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让学生计算,既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对现实生活的了解,又很好地创造了生活的新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使例题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么样让学生对数学课产生兴趣,需要老师创造条件,将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充分挖掘教学内容在生活中的原型,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上有这样一个例题:
(1)每人准备一本月历,在月历的同一行上任意圈出相邻的4个数,并把4个数的和告诉同学,让同学求出这4个数。
(2)在月历上任意找1个数以及它的上、下、左、右的4个数,每人分别把这5个数的和告诉同学,让同学求出这5个数。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份台历,利用手上的道具,亲身经历从找日期到用数学知识求日期的过程,也可在多余的时间内推算学生的生日是在星期几?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感悟生活,架构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成了数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口号。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用具体生动、形象可感的生活事例解释数学问题。
1.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
问题一:鸡兔同笼: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只?虽然这个例题有文言文的味道,也可以给学生讲讲出处,让那个学生在用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了解数学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鸡和兔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脚的个数是不一样的,通过这样的例题,提高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问题二:一件夹克衫先按成本提高50%标价,再以8折(标价的80%)出售,结果获利28元,这件夹克衫的成本是多少元?这样的题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打折、促销,把学生作为消费者,怎么样才能划算,如果将学生作为老板,如何促销才能卖掉衣服又赚钱,学生对这样的题型很感兴趣,特别是当有一位同学在计算过程中算出的答案是负数时,学生都笑了。
四、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应用题的教学,我让学生“创作”应用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一份鸡翅8元,一个汉堡包比它贵4元,我吃了一份鸡翅和一个汉堡包,你们说我用了多少元?”“我的妈妈上午买了一斤青菜,买的萝卜是青菜的两倍,请问我的妈妈一共买了几斤菜?《西游记》有62集,《西游记续集》比它多5集,《西游记续集》有多少集?”学生们编应用题时眉飞色舞的神态,夸张的动作,幽默风趣的语言常常引起哄堂大笑。由于题材来自学生所熟知的事物,学生发言积极、语言流畅,思维呈多极化和多元化,更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教学要达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向实践,即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说,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他们能解决多少道数学
难题,而是看他们能否把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方式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是加强数学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他们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
参考文献
[1]引自中国教育部制订的《数学课程标准》
[2]李连宁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引自山西省一级刊物《新课程》
[4]引自重庆佳宝实验学校曾晓红.加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