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辟果提——她的善良、乐观、宽厚、仁慈, 通过她的诚实的笑脸、幽默的语言和她肥 胖的外形描写,尤其是她在拥抱大卫时, 后背的纽扣就会像炮弹一样弹出去,把衣 服撑开一个大口子; • 贝西小姐——古怪善良的老处女。而密考 伯一家的乐观、幽默,海穆的纯朴,小爱 米丽的纯洁善良,爱妮斯的达观智慧,朵 拉的柔弱娇气,摩得斯通(继父)的残酷 残暴都表现的栩栩如生。
– 家庭中心与道德批判、道德感化。
• 5)以幽默和讽刺见长
– 以幽默表达对小人物的赞许与宽容; – 以讽刺批判资产者的势利、冷酷与自私。
二、萨克雷(1811—1863)
•他是英国杰出的讽刺 小说家,英批判现实 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 作家,与狄更斯齐名。 •讽刺小说《名利场》 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 的不朽地位。
两条情节线索及主要人物形象:
• 梅尼特医生的受害史和得伐石太太的复仇史,两家的仇 人都是厄弗里蒙地候爵。 • 厄弗里蒙地候爵集中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是“恶”的代 表; • 梅尼特医生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也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人 物,是“善”的化身。 • 作者对得伐石太太持双重态度:有赞扬,更多是否定; • 在梅尼特医生和得伐石太太的对比描写中,作者表达了 自己的社会主张,那就是用善行的感化,美德的熏陶, 来改变社会风尚,消除社会矛盾。
• 2)典型的小资产阶级文学 – 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反映小资产阶级的生活
– 塑造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人物形象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 3)女作家群体的出现 盖斯凯尔夫人
乔治 · 艾略特
勃朗特姐妹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 4)政治上的改良主义与道德上的温情主义
– 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社会改良;
名利场
• 第一版的副标题:“英国社会的钢笔和铅笔素描画。” • 书名出自班扬《天路历程》中“基督徒”和“希望”去天国途中 在名利城经受诱惑的那个市场。 • “市场”是一个很恰当的比喻。萨克雷煞费苦心为读者营造出这 样的感受:在充满炫目的戏剧性场面和小插曲 挤满了熙熙攘攘和 唧唧喳喳的人群的巨大市场上闲逛了几个小时的感受。
(四)、创作简介:
1、创作初期(1833—1841):
《博兹杂记》(1836—1837); 《匹克威克外传》(1836—1837,连载形式发表 ); 《奥列佛 · 推斯特》(1838),又翻译为《雾都孤儿》 《尼古拉斯 · 尼古尔贝》(1839);《老古玩店》 (1841)等
2、创作中期(1842—1848):
英国绅士风
• 狄更斯具有典型的英国绅士爱体面的性格,爱虚荣, 讲面子,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人生的奇耻大辱,终 生耿耿于怀。这一点和美国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美 国人乐观粗犷,开朗豪爽,对自己经历的苦难十分 坦然,并以此自豪,没有耻辱感。这是不同的民族 特性的反应。
(二)、描写伦敦
狄更斯的创作与伦敦的关系十分密切,他最好的小说都与 伦敦有关。如《大卫· 科波菲尔》、《奥列佛· 退斯特》、 《远大前程》、《老古玩店》、《双城记》、《小杜丽》、 《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他在这些书中经常描写大雾、垃圾 堆、泰晤士河、监狱、高等法院等,用以象征贫困与罪恶的 伦敦。创作时,他常常晚上到伦敦街道上夜游,这是童年时 养成的习惯,总能激发他的灵感,使他的写作得心应手。 狄更斯后来长期侨居瑞士、法国和意大利,但他的创作仍 需要伦敦来激发灵感。每当写了几个章节后,他会突然搁笔 前往英国。他的创作离不开城市,特别是伦敦,伦敦是他魂 牵梦绕的精神家园。
思想内容:
• 《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 题。 • 小说探讨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肯定了大革 命的正义性; • 作者虽然肯定了大革命的必然性和正义性,却反 对革命暴力和大规模的群众运动; • 狄更斯在小说中极力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 感化。
仁爱替代暴力革命
• 狄更斯主张用基督仁爱和自我牺牲精神来改 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狄更斯看来,人类 的爱比恨更伟大,通过爱和善可以调和阶级 矛盾,代替暴力革命,这是他的人道主义理 想。
《远大前程》(1861); 《我们的朋友》(1865)。
《大卫 · 科波菲尔》
• 十九世纪英国社会阶 级生活状况的一面镜 子,是“维多利亚时 代的一部风俗史”。 他广泛地涉及到当时 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 各个方面以及各阶层 形形色色的人物,展 现了当时英国社会的 全貌。
1.故事情节
• • • • • • 1)在奶妈辟果提家,感受到温暖和友情 2)继父霸占财产,被赶进寄宿学校 3)贝西姨婆家的生活 4)伦敦律师事务所生活(密考伯一家) 5)与朵拉结婚,却发现爱着爱妮斯 座右铭是:“永不懈怠、永不卑鄙、 永不欺诈、永不残酷。”
• 写作目的:借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来影射19世纪 50年代英国的现实。当时英国是太平盛世,但狄更斯认为 这只是一种假象,其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社会危机与尖 锐的社会矛盾,故创作此作以警告统治者。
• 历史背景:作品头一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法国大 革命爆发前,人民与统治者剑拨弩张的紧张局面:一方面是 统治者草菅人命,另一方面是人民怒不可遏,把尖刀插入作 恶候爵的心脏。
渗透的冷酷关系以及趋炎附势、腐朽堕落的
社会风尚,形象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 一个弱肉强食、争名夺利的“名利场”。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三、英国小说之王——狄更斯
一、诞生艰难时世,拥有远大前程:
狄更斯出生于贫穷的小资产阶级家庭,童年时的日子过得相
当清苦。从15岁他就开始走上独立谋生的道路 。1833年,
路茜
德伐石太太
• 革命群众的代表。 • 革命之前,她是一个坚定的革命者。革命爆发以 后,她是一个勇敢无畏的革命战士。这是法国大 革命中人民英雄的典型形象。 • 作者对她的描写是不平衡的。在1792年之前,肯 定其坚强的革命毅力和非凡的组织才能欣赏其智 慧胆略和求实精神;由于作者不同意暴力革命, 因此使用漫画式手法把1792年后的她描绘成嗜血 成性的女魔王,这就歪曲了作为革命代表的革命 者形象。
名利场
• 《名利场》描写了两位性格迥异的女性的生活史。爱米 丽亚•赛特笠温文尔雅,善良羞怯,父亲是伦敦有钱的证 券经纪人;利倍加•夏泼自私自利,不择手段,父亲是身
无分文的艺术家,母亲是法国歌剧舞蹈演员。
• 《名利场》的另一条线索是奥斯本与赛特笠两个资产阶 级家庭的命运。
名利场
• 小说通过女冒险家利蓓加混迹上流社会的经 历,讽刺了英国社会人与人之间被金钱名利
2主题:
• •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通过大卫从一个孤儿 到成名的经历,广泛地描绘了19世纪英国 的社会生活画面,批判了大资产阶级的卑 鄙欺诈、残酷,歌颂了下层人们的善良、 友爱和奋斗
艺术特色:
• • 1、这部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各形 各色的典型人物。 • 以大卫的生活为线,围绕在他身边有许多 人,每一个人都各具特色,都是鲜活的 “这一个”。作者总是抓住每个人的主要 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创伤性体验
狄更斯到晚年还对自己做童工耿耿于怀, 偶尔对人谈起此事时, 仍充满五内俱焚的痛苦。 他说:“我的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 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我已经出了名, 受到别人的爱抚,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还 常常忘掉我自己有着爱妻和孩子,甚至忘掉 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 了那一段岁月里去了。”
梅尼特医生
• 梅尼特医生是一个学识渊博、医术高明的小资产 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作家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者, 是理想的正面人物形象。 • 他的一生及其思想性格经历了入狱前、在狱中和 出狱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入狱前,医生是个 典型的人道主义者。在狱中,他从一个人道主义 者走上了反抗道路。出狱后,梅尼特医生的思想 性格发生了巨变,进入“复活”阶段。“复活” 后的医生有了新的信仰,要为爱、为别人而活着, 要用“爱”来消灭痛苦,消除仇恨。至此,梅尼 特医生完全成了狄更斯仁爱与宽恕的人道主义的 化身,超脱于仇恨与革命之上的“圣灵”。
19世纪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一、概况
• 1.英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又叫“维多利亚 时代文学”。大致以1870年为界,前期代 表作家:萨克雷、狄更斯、简· 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勃朗特姐妹、乔 治· 艾略特 • 后期:哈代、梅瑞狄斯
• 1)与宪章运动关系密切
2.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 点
– 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品 • 《玛丽· 巴顿》 《艰难时世》 《雪莉》
出身下层
• 狄更斯生于英国南部朴茨茅斯市外的海港波特西镇,他的父 亲是海军军需处的一个小职员。狄更斯10岁时,由于父亲 调任,全家迁往伦敦,从此,狄更斯就与伦敦有了斩不断的 关系。 童工经历 • 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无力还债而被捕,关入债务人监狱。 狄更斯不得不到一家生产鞋油的作坊去当童工,给黑鞋油瓶 子盖封口,贴商标。他每天在潮湿、污秽的地下室工作,环 境十分恶劣。由于他工作熟练,老板把他在沿街的玻璃橱窗 里做活广告,为过往行人做表演。附近的孩子们纷纷跑来, 一边吃着果酱面包,一边把他们的鼻子紧贴在玻璃上,看狄 更斯干活。家庭破产,父亲入狱,他做童工,使他感到屈辱, 认为是他不应遭受的有失体面的沉重打击,是他一生中的奇 耻大辱。
• 路茜是伤感的温情主义“爱”的化身。她有美丽的 外表、高尚的心灵,爱父亲、爱丈夫、爱朋友、同 情受苦受难的下层民众。 • 作者把她的“爱”比作一条“金线”,这条“金线” 具有极大的魔力,创造了种种奇迹:它使父亲的神 智死而复活、身居异邦的代尔那获得幸福、放荡不 羁的卡尔登舍身救人,还感化了粗犷不驯的普洛斯, 同时又把有着世代冤仇的两个家庭连在一起。 • 小说通过这一形象表明:只有爱才能消除恨,达到 社会各阶级间的“和谐”,给人带来安宁美满的幸 福生活。
开始发表一些特写与杂记,后用博兹的笔名发表,集为《博 兹杂记》,颇受欢迎。接着他写起长篇小说。1837年 , 《匹克威克外传》问世,使他一举成名,从此摆脱了贫困的 生活,专门从事文学创作,远大前程就此开始 启示:家境
穷困、兄弟姐妹多,没有受过系统教育,这与莎士比亚、塞
万提斯等相同,但三人都凭借自身的努力,终成为世界性的 作家。
代尔那
• 代尔那是贵族的叛逆,是狄更斯理想的青年。 • 他的进步性体现在对叔父的抗议上,但是抽象 内在的缺乏具体有效的行动。据此而论,这一 形象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青 年知识分子不断从封建贵族营垒中分化出来的 历史趋势。 • 狄更斯把他美化成“善”的典型,目的是要宣 扬人道主义博爱思想,所以当得伐石夫妇硬要 根据医生许多年前写的血书来惩罚他的时候, 作者便让卡尔登代他受过。这种大难不死的结 局表现了狄更斯“善有善报”的思想。
(三)、温和的人道主义
• 狄更斯是一个温和的人道主义者,他不像雨果那样充满勃发 的激情,他的人道主义是温和的,温情的。他同情下层人民, 不是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怜悯他们,而是生活在其中,和 他们同忧共喜,为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建立了一个人道主 义的小人物王国,他们身上充满的是感情,联系他们的也是 感情。 • 圣诞节精神 :《圣诞欢歌》中充满的欢乐、友情、爱与被 爱,慷慨,更是这种温情的人道主义的集中体现,以至有现 代作家把这种温情称为“圣诞节精神”。
《美国杂记》(1842); 《马丁 · 朱述尔维特》(1843); 《董贝父子》(1848);《圣诞故事集》。
3、高峰期(1848—1859):
《大卫 · 科波菲尔》(1849—1850); 《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 《小杜丽》(1857);《双城记》(1859)。
4、创作末期(主要是60年代):
• 他的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悲惨命运和苦难 经历很有代表性,对法国和英国贵族阶级的残暴、 资产阶级的虚伪,起了一定的揭露批判作用。 • 但通过这一形象,作者又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他认为,医生由“爱”转为“恨” 而写就的“文 件”才自食其果,而“爱”的复活使他宽恕仇敌才 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 狄更斯告诫人们:即使正直善良的人心中一旦有了 仇恨,也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只有爱才能消除社会 灾难,消除痛苦。这反映了作者的阶级局限。

2、这部小说有一种抒情诗一般的意 境。这一特点很突出。这种抒情色彩不是 文字上、情节上,而是透过字里行间,透 过下层人民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一股脉 脉深情。很有艺术魅力。
“爱比恨要有力的多”—《双城记》
《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
• 双城:指巴黎与伦敦;题材:历史; 作品大背景:法国大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