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_对主流意识形态的_泛化_淡化_儒化_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主流意识形态的 “泛化”
自从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 19 世纪 初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以来, 意识形态问 题就备受关注, 但由于意识形态概念的 “言人言殊”性,导致了意识形态内涵的 “飘忽不定”。 伊格尔顿指出:“没有一种 意识形态概念获得该领域理论家们的普 遍 认 同 ,… … 可 以 毫 不 夸 张 地 说 ,有 多 少 意识形态理论家就有多少意识形态理 论。 ”[1]94 阿尔都塞也说过,“种种事实表 明 ,… … 没 有 意 识 形 态 的 种 种 表 象 体 系 , 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下去。 ”[2]228 但在意 识形态理论谱系中,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 意识形态理论具备了科学化形态, 这不 仅体现在它的实践性、 科学性和阶级性 的辩证统一的特征上, 更体现在它的政 治立场和价值趋向上。 在唯物史观视野
三是对政治思想作用的片面夸大。 在社会的观念结构中, 各种意识形态都 有其不同的内容和功能。 其中,政治法律 思想是一定阶级的最直接的思想表现, 在意识形态诸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 即 便如此, 也不能过分夸大政治法律思想 在社会意识诸形态的作用, 以 “政治挂 帅”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正是如此。 正 如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决议》所说:“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对一些 文艺作品、 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 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 过火的政 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 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 偏差, 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 ‘文化大革 命’的导火线。 ”[5]756
二、 主流意识形态的 “淡化”
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相反,主 流意识形态的“淡化”是过分弱化甚至否 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主张“非意 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鼓 吹 意 识 形 态 已 经 被 “超 越 ”、被 “终 结 ”了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过 时 论 ”、“无 用 论 ”, 以及 “西方文明优越论”、“普世价值观” 等。 因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往往 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 这是该问题的 主要特征。
下,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虽具复杂性,但 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其一,反映该 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 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二,反映已 被消灭和正被消灭的旧生产关系的意识 形态残余;其三,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 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其服务的新的意识形 态。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占社会统 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 它集中 反映了该社会的 “物质关系”,表现出该 社会的思想特征, 是社会中最具有权威 性的意识形态。 这样,在具体的社会形态 下, 如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就可以 概括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它反映了资 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而社会主义社会主 流意识形态则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 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经 济基础,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5·
理论探讨 THEORY DISCUSSION
能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能以革命的方式 进行。 “以阶级斗争为纲”,“革命”代替了 “改革”,自然脱离了当时的历史和现实。
二是对意识形态作用的过分夸大。 主流意识形态的 “泛化”,直 接 原 因 在 于 过分夸大先进意识形态的作用。 毛泽东 曾认为他所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他一 生中做过的两件大事之一 (另一件是领 导建立新中国), 可见,“文化大革命”在 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4]465 然而,意识形 态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时间长短是有限度的, 并不是包治百病 的万能药。 其社会作用的限度,最终取决 于它所服从和服务的生产关系, 孤立地 抓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没有出路的。
主流意识形态的 “泛化”,是指在 主 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解释和践行中,过分 强化甚至曲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 能, 把社会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或者社 会的一切问题都说成是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从认识论上看,无限度地将主流意 识形态的内涵片面缩小;从实践上看,过 分夸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
是高高在上的, 实际生活中根本用不着 马克思主义, 所以马克思主义亦是 “无 用”的;“不完整论”者指出,我们现在所 研究的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还是 不完整的,其原因是现在对马克思、恩格 斯的著作翻译的不够,且对马克思、恩格 斯著作的解释有 “为我所用” 的政治倾 向;“对立论”者则宣称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存在着“晚年” 现象, 从而存在着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 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列宁等 的对立。 历史领域,鼓吹历史虚无主义。 近年来一些人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 取虚无主义态度,以“重新评价”为名,肆 意歪曲历史。 其主要表现是:提出否定革 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 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把“五 四” 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 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 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 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 新中 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 想社会主义。 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 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否定或掩盖 它的本质和主流, 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 误的延续。 [9]2 文化生活领域,有的人主张 文化产品生产应当与主流意识形态彻底 “分开”, 他们热衷于快餐文化、 庸俗文 化、非主流化。 教育领域,有些学校的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 或者在一 些教材的内容编撰上, 舍弃经典、“全盘 西化”。 政治生活领域,有的地方和部门 忽视思想教育工作, 放松对主流意识形 态的学习,少数党员干部道德失范、缺乏 信仰、意志衰退,物质主义、官僚主义、享 乐主义突出。
2011·5 理论与改革
牢固树立当代中国的
主流意识形态权威
—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淡化”、“儒化”的思考
■吴 恒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 北京 100872)
【摘 要】 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巩固中,存在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
“泛化”、“淡化”、“儒化”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和思潮。 它们的存在削弱了马克思
在历史上,主流意识形态“泛化”的 事例较多,其危害性也较大。 比如,“文化 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把许多不属于意 识形态的东西或者非阶级斗争的问题都 说成是主流意识形态, 一切问题似乎均 可在“又红又专”的意识形态口号下加以 解决。 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片面
化、僵化、庸俗化的理解,最终导致毛泽 东认识上的偏移, 他认为党中央出了修 正主义, 党和国家已面临资产阶级复辟 的危险,只有用“文化大革命”才能彻底 清除这种危险。 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导致 行动上把“以阶级斗争为纲”从“政治战 线和思想战线”扩大到了日常生活、外交 等一切领域, 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正常的 经济社会生活。 但“文化大革命”时期,主 流意识形态的这种 “泛化”,其主 观 目 的 是毛泽东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和巩 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 位。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问题, 还没有真正解决。 我们同资产阶级和小 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 不了解这种情况,放弃思想斗争,那就是 错误的。 ”[3]197 可以说,同资本主义、封建 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 是当时社会发展 的必然要求。 对于刚刚掌握国家政权的 无产阶级来说, 确立并强化马克思主义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 巩固 新中国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基础,是一个 非常现实的实践问题。 这对于我们今天 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无裨益。 但问题是,主 观上的高度重视并不等同于社会实践的 正确性。 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 “泛 化”,主要就在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 ,对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 要积极地应对这些挑战 ,
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就必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泛化”;“淡化”;“儒化”
【中图分类号】 B02
【文件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426[2011]05-0005-04
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年来, 之所以能
够不断取得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 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意识形态 领域树立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地位。 然而,这一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而是在和意识形态 领域出现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 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或思潮的斗争中得以 确立和巩固的。 这其中,突出的是对主流 意识形态的“泛化”、“淡化”、“儒化”现象。 剖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实质,探索应 对它们的策略, 是新时期做好意识形态 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化大革命”是主流意识形态“泛 化”的主要表现。 与这一表现相似的是一 种把马克思主义视同宗教信条, 止于空 谈。 持这种教条主义的人,不是将马克思 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 而是视同宗教的 信条,对于那些已经被证明了的过时的、 不符合中国人民需要的、 经典作家的个 别结论个别观点,不加鉴别,盲目地加以 维护。 它表面上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主流 意识形态的权威, 实质上也是对意识形 态功能的无限放大。 这在意识形态工作 中同样要引以为鉴。 但同时,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建设工作,也不能因害怕“泛化” 而忽视我们的思想高地, 不认真做好意 识形态工作,同样也是要不得的。
一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方式脱离实 际。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生产关系领域 的调整和改变只能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而不是一种激 进式的制度变换。 因此包括意识形态领 域在内的社会各领域的完善和发展就只
作者简介:吴恒,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09 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国内, 由于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 生,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出现 “危 机”。 主要表现在:学术领域,宣扬马克思 主义 “过时论”、“无用论”、“不完整论”、 “对立论”等论调。 “过时论”者认为,马克 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 关于资 本主义的分析已经过时, 已远远不能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马克思主义总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主流 意识形态的“淡化”的表现尤为突出,对 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严峻挑 战。 在国外,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固守冷战 思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 在 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政客的眼中,意 识形态成为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的代 名词,甚至成为和法西斯主义并列的“极 权主义”的代名词。 如澳大利亚学者文森 特指出,“意识形态表征的是一种极权主 义思想, 它禁止与自身观点不同的一切 政治讨论。 意识形态迥异于多元主义、自 由、宽容和理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 产生的是‘政治’。 不同的学者如达伦多 夫 、塔 尔 蒙 、克 里 克 、汉 娜·阿 伦 特 、卡 尔· 波 普 尔 和 雷 蒙·阿 隆 等 人 都 用 各 自 不 同 的方法论述了‘极权化的意识形态’和封 闭的社会(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 [6]15 与上述论断的内容相呼应的是一股在美 国兴起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 这股 思潮的代表人物是丹尼尔·贝尔、 马丁· 李普塞特、爱德华·希尔斯等人。 他们认 为,“意识形态现在已经逐渐走到了死亡 的终点”。 [7]451 如李普塞特所评论的那样, “民主式的阶级斗争将继续下去,但这只 是一种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没有红旗、没 有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的斗争。 ”[8]39420 世纪末, 这股思潮随着以 “西方中心主 义” 为特征的全球化的强势推进, 又以 “新”的面目粉墨登场,一些政客和学者 纷纷著书立说, 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 表了《1999 不战而胜》、美国前总统国家 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发表了 《大失 败— — — 二 十 世 纪 共 产 主 义 的 灭 亡 》、弗 朗 西斯·福山发表了论文“历史的终结? ”并 在不久出版了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 人 》、塞 缪 尔·亨 廷 顿 发 表 了 《文 明 的 冲 突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以冷战思维把矛 头对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宣称近代的 共产主义已被战胜 (或灭亡),资 本 主 义 的自由民主制度是 “人类意识形态发展 的 终 点 ”,自 由 、民 主 、人 权 等 西 方 的 价 值 观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观”。
自从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 19 世纪 初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以来, 意识形态问 题就备受关注, 但由于意识形态概念的 “言人言殊”性,导致了意识形态内涵的 “飘忽不定”。 伊格尔顿指出:“没有一种 意识形态概念获得该领域理论家们的普 遍 认 同 ,… … 可 以 毫 不 夸 张 地 说 ,有 多 少 意识形态理论家就有多少意识形态理 论。 ”[1]94 阿尔都塞也说过,“种种事实表 明 ,… … 没 有 意 识 形 态 的 种 种 表 象 体 系 , 人类社会就不能生存下去。 ”[2]228 但在意 识形态理论谱系中, 只有马克思主义的 意识形态理论具备了科学化形态, 这不 仅体现在它的实践性、 科学性和阶级性 的辩证统一的特征上, 更体现在它的政 治立场和价值趋向上。 在唯物史观视野
三是对政治思想作用的片面夸大。 在社会的观念结构中, 各种意识形态都 有其不同的内容和功能。 其中,政治法律 思想是一定阶级的最直接的思想表现, 在意识形态诸形式中处于核心地位。 即 便如此, 也不能过分夸大政治法律思想 在社会意识诸形态的作用, 以 “政治挂 帅”的“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正是如此。 正 如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 决议》所说:“在意识形态领域,也对一些 文艺作品、 学术观点和文艺界学术界的 一些代表人物进行了错误的、 过火的政 治批判,在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教育科学 文化问题上发生了愈来愈严重的‘左’的 偏差, 并且在后来发展成为 ‘文化大革 命’的导火线。 ”[5]756
二、 主流意识形态的 “淡化”
与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相反,主 流意识形态的“淡化”是过分弱化甚至否 定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能,主张“非意 识形态化”、去意识形态化,鼓 吹 意 识 形 态 已 经 被 “超 越 ”、被 “终 结 ”了 ,取 而 代 之
的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过 时 论 ”、“无 用 论 ”, 以及 “西方文明优越论”、“普世价值观” 等。 因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往往 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 这是该问题的 主要特征。
下,每个社会的意识形态虽具复杂性,但 往往存在三种不同的体系:其一,反映该 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 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其二,反映已 被消灭和正被消灭的旧生产关系的意识 形态残余;其三,反映现存社会里孕育着 的新社会因素并为其服务的新的意识形 态。 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占社会统 治地位的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 它集中 反映了该社会的 “物质关系”,表现出该 社会的思想特征, 是社会中最具有权威 性的意识形态。 这样,在具体的社会形态 下, 如资本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就可以 概括为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它反映了资 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而社会主义社会主 流意识形态则必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 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经 济基础,为无产阶级的利益服务。
·5·
理论探讨 THEORY DISCUSSION
能采取改革的方式,而不能以革命的方式 进行。 “以阶级斗争为纲”,“革命”代替了 “改革”,自然脱离了当时的历史和现实。
二是对意识形态作用的过分夸大。 主流意识形态的 “泛化”,直 接 原 因 在 于 过分夸大先进意识形态的作用。 毛泽东 曾认为他所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他一 生中做过的两件大事之一 (另一件是领 导建立新中国), 可见,“文化大革命”在 他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4]465 然而,意识形 态影响社会发展的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时间长短是有限度的, 并不是包治百病 的万能药。 其社会作用的限度,最终取决 于它所服从和服务的生产关系, 孤立地 抓意识形态的斗争是没有出路的。
主流意识形态的 “泛化”,是指在 主 流意识形态的宣传、解释和践行中,过分 强化甚至曲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功 能, 把社会的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或者社 会的一切问题都说成是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主要表现在两个 方面:从认识论上看,无限度地将主流意 识形态的内涵片面缩小;从实践上看,过 分夸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
是高高在上的, 实际生活中根本用不着 马克思主义, 所以马克思主义亦是 “无 用”的;“不完整论”者指出,我们现在所 研究的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还是 不完整的,其原因是现在对马克思、恩格 斯的著作翻译的不够,且对马克思、恩格 斯著作的解释有 “为我所用” 的政治倾 向;“对立论”者则宣称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毛泽东等经典作家存在着“晚年” 现象, 从而存在着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 克思、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列宁等 的对立。 历史领域,鼓吹历史虚无主义。 近年来一些人对于近现代中国的历史采 取虚无主义态度,以“重新评价”为名,肆 意歪曲历史。 其主要表现是:提出否定革 命、“告别革命”的主张,认为革命只起破 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 把“五 四” 以来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视 为离开所谓的“以英美为师”的“近代文 明的主流”而误入了歧路;宣称经济文化 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 新中 国成立以后搞的不过是小资产阶级的空 想社会主义。 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方 法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否定或掩盖 它的本质和主流, 把它说成是一系列错 误的延续。 [9]2 文化生活领域,有的人主张 文化产品生产应当与主流意识形态彻底 “分开”, 他们热衷于快餐文化、 庸俗文 化、非主流化。 教育领域,有些学校的思 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流于形式, 或者在一 些教材的内容编撰上, 舍弃经典、“全盘 西化”。 政治生活领域,有的地方和部门 忽视思想教育工作, 放松对主流意识形 态的学习,少数党员干部道德失范、缺乏 信仰、意志衰退,物质主义、官僚主义、享 乐主义突出。
2011·5 理论与改革
牢固树立当代中国的
主流意识形态权威
— ——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淡化”、“儒化”的思考
■吴 恒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 北京 100872)
【摘 要】 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和巩固中,存在着对主流意识形态的
“泛化”、“淡化”、“儒化”等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和思潮。 它们的存在削弱了马克思
在历史上,主流意识形态“泛化”的 事例较多,其危害性也较大。 比如,“文化 大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把许多不属于意 识形态的东西或者非阶级斗争的问题都 说成是主流意识形态, 一切问题似乎均 可在“又红又专”的意识形态口号下加以 解决。 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片面
化、僵化、庸俗化的理解,最终导致毛泽 东认识上的偏移, 他认为党中央出了修 正主义, 党和国家已面临资产阶级复辟 的危险,只有用“文化大革命”才能彻底 清除这种危险。 思想上的错误认识,导致 行动上把“以阶级斗争为纲”从“政治战 线和思想战线”扩大到了日常生活、外交 等一切领域, 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正常的 经济社会生活。 但“文化大革命”时期,主 流意识形态的这种 “泛化”,其主 观 目 的 是毛泽东为了在意识形态领域树立和巩 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 位。 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谁胜谁负问题, 还没有真正解决。 我们同资产阶级和小 资产阶级的思想还要进行长期的斗争。 不了解这种情况,放弃思想斗争,那就是 错误的。 ”[3]197 可以说,同资本主义、封建 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 是当时社会发展 的必然要求。 对于刚刚掌握国家政权的 无产阶级来说, 确立并强化马克思主义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 巩固 新中国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基础,是一个 非常现实的实践问题。 这对于我们今天 的意识形态工作不无裨益。 但问题是,主 观上的高度重视并不等同于社会实践的 正确性。 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之所以 “泛 化”,主要就在于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 ,对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 “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 要积极地应对这些挑战 ,
做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就必须要在意识形态领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
【关键词】 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泛化”;“淡化”;“儒化”
【中图分类号】 B02
【文件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7426[2011]05-0005-04
中国共产党建党 90 年来, 之所以能
够不断取得革命、 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胜 利,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在意识形态 领域树立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地位。 然而,这一指导地位的确立和巩固 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而是在和意识形态 领域出现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 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或思潮的斗争中得以 确立和巩固的。 这其中,突出的是对主流 意识形态的“泛化”、“淡化”、“儒化”现象。 剖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实质,探索应 对它们的策略, 是新时期做好意识形态 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文化大革命”是主流意识形态“泛 化”的主要表现。 与这一表现相似的是一 种把马克思主义视同宗教信条, 止于空 谈。 持这种教条主义的人,不是将马克思 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 而是视同宗教的 信条,对于那些已经被证明了的过时的、 不符合中国人民需要的、 经典作家的个 别结论个别观点,不加鉴别,盲目地加以 维护。 它表面上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主流 意识形态的权威, 实质上也是对意识形 态功能的无限放大。 这在意识形态工作 中同样要引以为鉴。 但同时,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建设工作,也不能因害怕“泛化” 而忽视我们的思想高地, 不认真做好意 识形态工作,同样也是要不得的。
一是生产关系的调整方式脱离实 际。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生产关系领域 的调整和改变只能是一种社会主义制度 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而不是一种激 进式的制度变换。 因此包括意识形态领 域在内的社会各领域的完善和发展就只
作者简介:吴恒,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09 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国内, 由于诸多矛盾和问题的产 生, 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出现 “危 机”。 主要表现在:学术领域,宣扬马克思 主义 “过时论”、“无用论”、“不完整论”、 “对立论”等论调。 “过时论”者认为,马克 思主义产生于 19 世纪 40 年代, 关于资 本主义的分析已经过时, 已远远不能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马克思主义总
特别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主流 意识形态的“淡化”的表现尤为突出,对 我国当前的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严峻挑 战。 在国外,西方敌对势力仍然固守冷战 思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渗透。 在 一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政客的眼中,意 识形态成为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的代 名词,甚至成为和法西斯主义并列的“极 权主义”的代名词。 如澳大利亚学者文森 特指出,“意识形态表征的是一种极权主 义思想, 它禁止与自身观点不同的一切 政治讨论。 意识形态迥异于多元主义、自 由、宽容和理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 产生的是‘政治’。 不同的学者如达伦多 夫 、塔 尔 蒙 、克 里 克 、汉 娜·阿 伦 特 、卡 尔· 波 普 尔 和 雷 蒙·阿 隆 等 人 都 用 各 自 不 同 的方法论述了‘极权化的意识形态’和封 闭的社会(法西斯主义和社会主义)”。 [6]15 与上述论断的内容相呼应的是一股在美 国兴起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思潮。 这股 思潮的代表人物是丹尼尔·贝尔、 马丁· 李普塞特、爱德华·希尔斯等人。 他们认 为,“意识形态现在已经逐渐走到了死亡 的终点”。 [7]451 如李普塞特所评论的那样, “民主式的阶级斗争将继续下去,但这只 是一种没有意识形态色彩、没有红旗、没 有五一国际劳动节游行的斗争。 ”[8]39420 世纪末, 这股思潮随着以 “西方中心主 义” 为特征的全球化的强势推进, 又以 “新”的面目粉墨登场,一些政客和学者 纷纷著书立说, 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发 表了《1999 不战而胜》、美国前总统国家 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发表了 《大失 败— — — 二 十 世 纪 共 产 主 义 的 灭 亡 》、弗 朗 西斯·福山发表了论文“历史的终结? ”并 在不久出版了 《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 人 》、塞 缪 尔·亨 廷 顿 发 表 了 《文 明 的 冲 突 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等,以冷战思维把矛 头对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宣称近代的 共产主义已被战胜 (或灭亡),资 本 主 义 的自由民主制度是 “人类意识形态发展 的 终 点 ”,自 由 、民 主 、人 权 等 西 方 的 价 值 观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