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还可以用于评估污染物的生态影响,例如,通过比较污染区域和非污染区域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了解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生态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04
CHAPTER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石油生成过程中有机物质演化的产物,它们在石油生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用于识别污染源,通过分析污染物的化学特征和来源,可以追溯污染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用于区分自然源和人为源的污染物,例如,某些特定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指示特定类型的石油或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
生物标志化合物还可以用于评估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例如,通过检测不同环境介质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了解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过程。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环境监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用于检测和评估环境污染物的存在和浓度。例如,某些特定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指示石油、重金属、农药等污染物的存在。
生物标志化合物可以用于监测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例如,通过检测动物和植物组织中的污染物含量,可以评估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模型
建立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过程,预测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高灵敏度分析技术
利用质谱、色谱等高灵敏度分析技术,提高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检测限和准确性。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发展
通过研究生物标志化合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有望为石油勘探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依据。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应用
细菌或甲藻的色素。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豆甾醇和谷甾醇主要存在于陆源高等植物中,它是24-乙基-胆甾 烷[C29] 的前身;
胆甾醇(cholestanol)主要存在于水生生物和甲壳动物体内, 它是胆甾烷[C27]的前身;
第二节 饱和烃相关参数的地球化学意义
1.气相色谱图或GC/MS TIC中正构烷烃信息
正构烷烃的碳数分布、峰型、主峰 碳 位 置 、 ΣC22-/ΣC23+ 值 、 OEP 值 变 化等可提供有机质的母质类型、演 化程度及是否遭受过细菌微生物的 降解等重要信息
第二节 饱和烃相关参数的地球化学意义
第一节 基本概念
这些化合物具有稳定的基本碳骨架
在漫长的地质史或遭受强烈的异常降解作用 时,也仅发生失去某些官能团、碳碳双键的 氢化或芳构化过程,但会保留可辨认的、从 先驱物继承下来的基本碳骨架特征。
HO
O H3C CH3
Abietanoic acid
CH3 CH3
脱氢 H3C CH3
Abietine
植物叶、茎表层的保护膜(也称植物蜡)及类脂物的降 解产物是系列奇碳优势的长链烷烃的主要来源;
动、植物体中的激素是孕(雄)甾烷的先驱物; 动、植物体中的胆固醇是甾族系列化合物的前身; 松香烷(abietane)、松香亭(abietine)、西蒙内利
稀(simonellite)、惹稀(retene)这一系列三环二萜类化 合物来自高等植物树脂中的松香酸(醇)的降解产物;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生物自身合成的
这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母源可追溯:他们来源 于高等动物、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浮游动物以及 细菌微生物的机体;或者是这些机体中的生物先驱 物在热力、压力及其各种催化作用或微生物作用 下,经过复杂的化学、物理变化转化而来的。
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
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几个相关问题随着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日益暴露,人们对于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首先,人们需要清楚了解生物碳同位素的起源,即它们的来源。
此外,地球化学中的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造成全球环境变化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对温室气体来源的识别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根据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人们需要评估生物过程中碳循环的速率,识别潜在碳汇和排放源,从而分析全球碳循环和生态系统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应用于碳管理。
最后,通过测定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碳同位素比值,可以针对碳同位素循环和碳储存问题开展研究。
实验室分析生物碳同位素的方法可以分为定量和定性粒度研究。
定量实验室分析,常见的技术有二氧化碳定量分析仪,氧同位素定量分析仪,碳同位素定量分析仪,等离子体质谱仪,核磁共振谱仪,燃烧-质谱仪,气相色谱-质谱仪,气相色谱-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而定性粒度研究的技术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热损失干燥-热电发射光谱仪,激光波谱;以及激光共振能谱仪等。
未来,在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中,人们将面临诸多挑战。
质谱仪和其他仪器较为昂贵,且需高技能驾驭,因此,实验室分析水平往往偏低。
其次,研究中处理的数据量也较大,常见的识别技术范围较窄,无法识别低浓度物质,无法进行更全面的识别和分析。
此外,收集样品和数据统计分析也是一个需要挑战的问题。
最后,不同的样品具有不同的识别能力,需要开发出各种类型的声学测量和检测技术,以及诸多数据挖掘方法,才能够有效分析生物标志化合物碳同位素的影响。
因此,通过大量的实验实践,更精准、准确、可靠的研究结果将受到大力推崇,也可以对抗全球环境变化提供实质性帮助。
生物标志化合物
15
希 腊 中 新 世
10 5 0
原 油
0
15
20
25
30
15
20
25
正 构 15 烷 烃 质 10 量 分 数
(%)
30
5
西 非 下 白 垩 统 915m
正 构 烷 烃 质 量 分 数
(%)
C27
15 10 5 0 15 15 20 25 30
西 德 ( 莱 因 地 堑 ) 渐 新 世 925 m 岩 石 抽 提 物
四环萜烷也较广泛分布于原油和岩石抽 提物中。目前认为这个系列的化合物由五 环三萜烷类烃热降解或生物降解而成 (Aquino Neto等,1983) 。目前发现的 该系列化合物分布于C24~C27,有可能分布 到C35(Peters等,1993),常以C24丰度最 高。
(3) 长链三环萜烷
长链三环萜的结构特征是环上带有-个异戊二烯 结构单元的长链。这类化合物在油和沉积物中广泛 分布,并且其碳数一般以C19~C30为主,但在一些 原油中也检测出了C19~C45的三环萜,甚至碳数更 高,可达C54 。
0
15
20
25
30
15 10
5 0
西 非 下 白 垩 统 2425 m
10 5 0 15
突 尼 斯 古 新 始 2074m
岩 石 抽 提 物
20 25 30
15
20
25
30
分 子 的 碳 原 子 数
分 子 的 碳 原 子 数
图7-4 尤因塔盆地始新统沉积物和西非 下白垩统中的正构烷烃分布曲线线
图7-5 突尼斯和莱茵河谷下第三系岩石 抽提物中以及希腊中新世原油中分布曲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习题及答案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及答案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练习题绪论 1. 概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特点。
2.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3.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4. 地球化学与化学、地球科学其它学科在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异同。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 1.概说太阳成份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2.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3.说说陨石的分类及相成分的研究意义.4.月球的结构和化学成分与地球相比有何异同?5.讨论陨石的研究意义.6. 地球的结构对于研究和了解地球的总体成分有什么作用?7. 阐述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方法论.8. 地球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9. 讨论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0.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11. 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12.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13.概述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意义.14.简要说明区域地壳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15.岩浆岩中各岩类元素含量变化规律如何?16.简述沉积岩中不同岩类中元素含量变化规律.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1.亲氧元素和亲硫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的主要差异是什么?2.简述类质同像的基本规律.3.阐述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4.简述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及其研究方法.5.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6.英国某村由于受开采ZnCO3矿的影响,造成住宅土壤、房尘及饮食摄入Cd明显高于其国标,但与未受污染的邻村相比,在人体健康方面两村没有明显差异。
为什么?第三章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 1.举例说明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2.举例说明影响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过程的因素。
3.列举自然界元素迁移的标志. 4.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研究方法. 5.水溶液中元素的迁移形式有那些?其中成矿元素的主要迁移形式又是什么? 6.解释络离子的稳定性及其在地球化学迁移中的意义. 7.简述元素迁移形式的研究方法. 8.什么是共同离子效应?什么是盐效应?9.天然水的pH值范围是多少?对于研究元素在水介质中的迁移、沉淀有何意义?10.举例说明Eh、pH值对元素迁移的影响.11.非标准电极电位E及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Eh,在研究元素地球化学行为方面有什么作用?12.试述影响元素溶解与迁移的内部因素。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地球化学ppt课件
地球及其子系统中的化学元素、同位素及其化合物,以 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关系。
地球化学元素与同位素
01 元素
自然界中由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原子组成 的单质或化合物。
02 同位素
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同一元素的不同 原子。
03 元素与同位素在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通过元素与同位素的分布、分配、迁移和转化研 究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化关系。
05
地球化学在灾害防治中应用
地震预测预报中地球化学方法
01
02
03
地球化学异常识别
通过监测地震前后地下水 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识别 与地震有关的地球化学异 常。
异常成因分析
研究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 机制,包括地震孕育过程 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地下 流体运移等。
异常时空演化规律
分析地球化学异常在时间 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为 地震预测预报提供依据。
油气资源勘查中地球化学方法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
通过分析地表土壤、岩石、水等介质 中烃类气体和轻烃等油气相关化合物 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推断地下油气藏 的存在和分布范围。
油气成因与演化研究
油气资源评价
综合地球化学、地质、地球物理等多 学科信息,对油气资源潜力进行评价 和预测。
利用地球化学方法分析油气成因类型、 成熟度、运移路径等,揭示油气藏的 形成和演化过程。
元素及同位素分析技术
元素分析
利用光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样品中的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常用的元素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 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等。
同位素分析
通过测定样品中同位素的丰度比,研究地球化学过程和物质来源。同位素分析方法包括质谱法、 中子活化法等。
生物标志化合物-油田讲课
②碳 数 分 布
在原始有机质中,正构烷烃液态烃碳数分布非常宽,可达C6- C70,由于采用的抽提方法及分析仪器的限制,正构烷烃的碳数 分布的差异较大。以索氏抽提法和GC/MS仪器分析为例: 索氏抽提法一般使用的溶剂为氯仿(也有加入部分强极性溶剂) 或石油醚,其回流温度在80℃左右,在抽提过程和溶剂挥发定 量过程中,轻组分损失较大。一般可从n C10检测出。
①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生物自身合成的 ②这些化合物具有稳定的基本碳骨架
③这些化合物能够提供一些重要信息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生物自身合成的
这些化合物具有明显的生物母源可追溯:他们来源 于高等动物、陆生植物、水生植物、浮游动物以及 细菌微生物的机体;或者是这些机体中的生物先驱 物在热力、压力及其各种催化作用或微生物作用下, 经过复杂的化学、物理变化转化而来的。
第一节 基本概念
姥鲛烷(pristane)、植烷(phtane)、降姥鲛烷(norpristane)和法呢烷(farnesane)等系列类异戊二稀烷
烃(isoprenoids)等的前身物是叶绿素的α侧链植醇;
高碳数的藿烷来源于四羟基细菌烷脱羟基后经加氢还原的 产物;
桉叶油烷(eudesmane)来自高等植物β-桉叶油醇; 8β(H)补身烷(drimane)。是由锥满醇合成的,主要
0
柴达木盆地咸水湖相烃源岩(E)饱和烃GC-MS总离子流图
A b u n d a n c e T IC : M 5 .5 e + 0 7 5 e + 0 7 4 .5 e + 0 7 4 e + 0 7 3 .5 e + 0 7 3 e + 0 7 2 .5 e + 0 7 2 e + 0 7 1 .5 e + 0 7 1 e + 0 7 5 0 0 0 0 0 0 1 0 .0 0 T i e --> m 2 0 .0 0 3 0 .0 0 4 0 .0 0 5 0 .0 0 6 0 .0 0 C 3 9 7 0 .0 0 C 1 1 P r P h C 1 8 C 1 7 S 1 0 0 6 9 .D
南沙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及地化意义
南沙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及地化意义
南沙海洋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地球化学意义。
生物标志化合
物组成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它们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均可用来识别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种类与组成差异。
根据沉积粒度分析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学者认为南沙海洋沉积物中的常见生物标志化合物例如芳菩醇、苯醇、五羟季酮等,可用来反映海洋环境中受到生物来源碳同位素分馏的指示。
通过分析南沙海洋沉积物中的生物标志物,可以进一步揭示沉积物选题源运输的情况,以及相关的碳循环过程。
此外,生物标志物的比例也可以反映环境调节因子与微生物物种以及数量的演化,此等指标有利于深入研究南沙海洋的构成元素及控制因素。
综上所述,南沙海洋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所反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含量
可为南沙海洋研究提供有效信息,有助于了解南沙海洋地区的构成元素及调节因素。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球化学概述一、地球化学的定义与范畴1. 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规律以及这些过程与地球其他物理、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范畴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迁移和循环- 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和分类- 生物与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面环境的化学演化- 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地球化学机制二、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壳:研究地壳的化学成分、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 地幔:探讨地幔的化学结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
- 地核:分析地核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球化学性质。
- 地球表面流体:研究大气、水圈和生物圈的化学组成和演化。
2.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的丰度:研究元素在地壳、地幔、地核中的丰度分布。
- 元素的分布:分析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 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探讨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机制和富集条件。
- 元素循环:研究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和循环速率。
3.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分类: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形成环境对岩石进行分类。
- 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岩浆的起源、演化、结晶过程和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点。
- 变质岩地球化学:探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化学变化和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地球化学- 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矿物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合。
-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探讨矿物的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和稳定性。
- 矿物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矿物的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 矿物化学分类: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5. 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式。
油气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
泥炭岩芯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散布和单体氢同位素的资料和它们与气候转变的关系。
前人对该区的大化石分析显示[15], 泥炭植物群落的转变与气候变湿和/ 或变冷或多或少是同时发生的。
这些详细的生物大化石研究结果为开展本区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及其古气候意义的研究制造了条件。
从英格兰北部Bolton Fell泥炭中部掏出一根40cm长的泥炭岩芯, 分析前贮存在- 20e 的冰箱中。
为了幸免污染, 去除岩芯外层, 按1cm距离分割岩芯并持续搜集样品。
210Pb 定年结果显示, 该泥炭岩芯顶部 0-30cm的沉积速度为a,两倍标准误差(2R)为. 8mm/ a。
底部30-40cm的沉积速度也看做不变。
如此该泥炭顶部0-40沉积所经历的时刻估算约为 222 年。
大化石分析参考文献[15] 。
用于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的样品前处置和仪器分析方式( 包括单体氢同位素分析) 请参阅文献[16]。
该泥炭岩芯经历了222 年, 期间最重要的全世界气候事件是发生在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中期的严寒事件, 这确实是欧洲闻名的第二个小冰期。
图 1 列出了与这一寒寒气候事件相对应的一些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散布和同位素特点。
CPI-acid为正构脂肪酸碳优势指数; DD-C23为C23正构烷烃氢同位素( j ) ; 阴影部份指示了第二个小冰期的范围; 温度资料据文献[17]与气候转变有关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在该泥炭岩芯中, 正构烷烃一个最明显的散布特点是其主峰化合物显现规律性的迁移, 即40-31cm以C31为主峰; 31-18cm C31主峰慢慢地被C23主峰所取代; 18-8cm C23主峰又慢慢地被C31主峰所取代; 8-0cm 以C31为主峰。
正构烷烃比值C23/ C31发生规律性转变的深度对应的是历史上的冷期( 1827--1949 A. D. ) , 即欧洲闻名的第二个小冰期( 见图1) 。
尽管植物属种的彼此取代和分子沉积后的改造作用都有可能造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转变, 但在那个地址生物标志化合物的这种规律性转变要紧与气候转变有关。
生物标志物
泥炭沉积的类脂化合物(正构烷烃、脂肪醇、脂肪酸、甾酮、三萜类化合物和类异戊二烯、直链酯类等)、纤维素中C,H,O 同位素,以及泥炭腐殖化度和孢粉、生物化石等都是恢复古环境的良好指标。
虽然泥炭的这些气候代用指标能够反演古环境的相对干湿、冷暖,但并不能定量地给出温度值的大小。
1、GDGTs(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脂)研究较多的GDGTs化合物主要包括类异戊二烯类(GDGT-0~GDGT-4)和支链类(I~III)两大类,类异戊二烯GDGTs被认为是古菌细胞质膜中所特有,是古菌存在的生物标志化合物。
与该指标的相关内容:(1)CBT:环化指数(the Cyclisation ratio of Branched Tetraethers)(2)MBT:甲基化指数(the Methylation index of Branched Tetraethers(3)研究发现支链GDGTs 结构中甲基个数(MBT指数)主要受当地年平均大气温度(MAAT)影响,其次受环境pH影响;支链GDGTs结构中环戊烷个数(CBT指数)主要受环境pH控制。
(4)环化指数(CBT)/甲基化指数(MBT)是近年来根据支链四醚膜类脂(GDGTs)提出的定量化重建土壤pH和陆地年平均大气温度(MAAT)的生物标志物指标。
(5)Weijers等人提出的MBT/CBT 指标在近海、湖泊沉积中都得到了较好应用,并依此将MBT/CBT 指标应用到泥炭沉积中,讨论了指标在泥炭沉积中的适用性和应用潜力。
文章发表在2007年的《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上。
(6)许云平等利用GDGTs来重建全新世渤海湾有机碳的来源及沉积能量(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由GDGTS衍生出的指标BIT比值可用作湖相、河口、滨浅海环境沉积物中判识有机质来源的重要指标。
(7)高效液相色谱-质谱仪(HPLC-MS)进行GDGTs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有机地球化学标志化合物—生物标志物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有机地球化学标志化合物—生物标志物研究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篇一咱先说说这有机地球化学标志化合物,也就是生物标志物,听起来是不是特别拗口?其实啊,它就像是大自然藏在地下的“小秘密”,对于我们找油气可有着大作用呢!我有个老同学,在一家油气勘探公司上班。
有一回,他兴奋地跟我讲他们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就是利用这些生物标志物来寻找新的油气田。
他说,这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宝藏库里,生物标志物就是那些闪闪发光的“小箭头”,指引着油气可能藏身的地方。
他们去野外采样的时候,那阵仗可不小。
开着越野车,带着各种专业工具,一路颠簸到了一个偏远的山区。
那地方荒无人烟,四周都是光秃秃的石头和枯黄的草,风一吹,沙子直往眼睛里钻。
他们一下车,就开始忙着找合适的岩石样本。
我同学拿着地质锤,这儿敲敲,那儿打打,就像个寻宝的探险家。
他跟我说,要找到那些含有丰富生物标志物的岩石可不容易,得有一双“火眼金睛”。
好不容易采到了样本,接下来就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分析了。
那些样本被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在各种仪器里。
看着那些复杂的仪器,我脑袋都大了,可我同学却像个熟练的厨师一样,操作得得心应手。
他指着一台质谱仪说:“这玩意儿可厉害着呢,能把生物标志物的分子结构分析得清清楚楚,就像给它们拍了个X 光片。
”在分析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有一次,仪器突然报错,数据怎么都出不来。
我同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把仪器说明书翻了个遍,又打电话请教了公司的技术专家。
原来是一个小零件松动了,影响了数据传输。
经过一番折腾,仪器终于恢复正常,数据也开始源源不断地出来了。
通过对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
比如说,某种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含量比较高的地方,附近很可能就有油气藏。
这就像是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就知道厨房离得不远了。
他们根据这些发现,在地图上标记出了一些可能的油气勘探区域,就像在大海里捞针一样,虽然困难,但也有了方向。
在油气勘探中,这些生物标志物的应用可不仅仅是找油气藏的位置。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3结语
前言
生 物标 志化 合物 在有 机 质的演 化过 程 中 基 本保 持 了原始 生化 组分 的碳 骨架 ,记 录 r 原 始生 物 母质 的特殊 分子 结构 信息 的有 机化 合物 ,囚此 具 有特殊 的 “ 标志 作用 ” 。生物 标 志化 合物 的讲 究和 应 用标志 着油 气地 球化 学 研 究 进入 _ r 分_ 『 . 级 水 平… 。在 石 油地 质研 究 巾 ,多川 于判断 有机 质的 类型 、来 源及 其 热 演化 等 方 面。
生物 标志 化 合物在 解决 实际地 质和地球 化 学等 问题 中有 着不可 替代 的重 要作 用 ,凭 借 其特 征 、稳 定 的结构 和独 到 的溯源 意 义 , 被 广泛 地应 于指示 母 质来源 及类 型 、沉 积 环 境 , 并作 为油 气源 对 比 、运 移 、生 物 降 解 、描 述油 减流 体非 均值性 等 方面 的评价 和 研 究指 标 。但需 要注 意的 是烃 源岩 常常 具有 多元 化 的有机 质输 入 ,许 多生物标 志化 合 物 的 来源也 并非 唯 ・ 。成 熟演 化 、运 移 、 菌解 2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 等 有时也 会使 问题 复杂 化 ,所以 在应 用生 物 标 志化 合物 的时候 还需 要重 视指标 多解性 的 用 问题 。 2 . 1有机 质 的来源 及类 型 判断 不 同生物 标 忐化 合物 的特 定来源 可用来 尔踪 生物 输 入 。如可指 示高 等植 物生 源输 入 的 :具奇 偶 优势 的高相 对 分子 质鼍正 构 ( 或 异构 、反 构 )烷 烃 ;C , 甾烷 。 可指 示 水 参 考 文献 1 】 陈建渝 . 生物 标志物地 球 化学 的新进 展【 J 】 . 生 牛物 输 入的 :C 甾类 ;存在 C 或c . 的优 【 9 9 5 ,1 4 ( 1 ) :5 5 - 4 4 势 、但 无 明显奇 偶优 势的 中 等相埘 分 子质量 地 质 科技 情报 ,1 【 2 ] 卢双舫 ,张敏 . 油 气地球 化学【 M J . 北京 :石油 构烷 烃等 。可 指示 菌类输 入 的 :无奇 偶优 工 业 出版 社 ,2 0 0 8 ,1 7 1 —1 9 9 势的 c ~C 范 围 内的正 构烷烃 等 。 I 5 l S e i f e r t W K M o l d o w a n J M. P a I e o r e c o n s t r u c t 】 o n 2 . 2作 为油 气源 对 比指标 b y b 1 0 l 0 c a I m a r k B r s _ J J G e o e h e m i c a e t C o s m o c h i m i c a 油气 源对 比是 油气 有机 地球化 学 的 个 Ac t & , 1 9 81 、4 5: 7 8 5 —7 9 4 重要 内容 ,主要 应 用 r油 气勘 探 及油藏 地球 【 4 】 彼 得斯K E 莫 尔 多万J M. 生物 标记 化合物 化学描 述 中 。当- - 一 个含油 气 盆地 中有 若干 个 指 南一 ——古 代 沉 积物 和 石 油 中分 子 化 石 的 解 释 M1 . 姜 乃 煌 , 张 永 昌 ,林 永汉 等译 . 北京 : 石 油气 藏 、油气 层组 或油 气源 岩层 时 ,油气 源 【 0 01 ,1 0 6 对 比可以 明确 各 自的来 源或 去 向 ,确 定 主 力 油工 业 出版 社 ,2 [ 5 ] S u m m o n s B E, e t a i .D i n o s t e r a n e a n d o t h e r 源岩 层及 油 气运移 、充沣的 方 向 途 径等 。 s t e r 0 i d a i h y d r o c a r b o n s o f d i n o f i a g e l l a t e o r i g i n i n 油气 源对 比任 认 识油 气的成 因类 型 、预测 资 s e d i m e n t s a n d p e t r o l e u m 【 J 1 .G e o c h i m i c a e t C o s m o c h i m i c a 源潜 力和 勘探 方 面具有 重 要意 义 。由于生 物 A c t a 1 9 8 7 . 51 : 5 07 5~5 0 8 2 来源 、沉 积环 境 、岩性 和时 代 的不 同 ,导 敛 【 6 ] V o l k m a n J K .B i o l o g i c a m l a r k e r c o m p o u n d s a s 生物 标 志化 合物具 有 不同 的特征 。所 以在 油 i n d i c a t o r s o f t h e d e p o s i t i o n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s o f p e t r o l e u m 气源 的关 系研 究 中 ,生 物标 志化 合物 是应 用 s o u r c e r o c k s [ M 】 G e o l o g i c a I S o c i e t y ,L o n d o n ,S p e c i a l P u b i i c a % i o n , 1 9 8 g 4 0: 1 0 5 1 2 2 最 广 、最有效 和 成功 的对 比指标 。
地球化学特征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地球化学特征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元素组成和分布规律的科学领域,而古生物学是研究古代生物及其化石的科学学科。
这两个学科的交叉应用为我们了解古生物的生态环境和进化历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文将探讨地球化学特征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一、稳定同位素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稳定同位素是同一元素中化学性质相同,但质量略有不同的同位素。
由于同位素具有稳定性,且在自然界中丰度比例相对稳定,可以通过测量同位素比例的变化来推断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
1. 碳同位素稳定碳同位素(^12C和^13C)的比例变化揭示了古生物的生态属性与进化过程。
通过测量化石中的碳同位素比值,可以推断古生物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和生长环境。
例如,海洋沉积物中的古代有孔虫化石的碳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重建古海洋表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氧同位素稳定氧同位素(^16O、^17O和^18O)的比例变化可以揭示古生物的水环境特征。
通过分析生物体组织中的氧同位素组成,可以推断生物栖息地的湿度变化和古降水情况。
例如,古代鱼类化石中的氧同位素组成可以用来研究古生物的迁徙行为和环境变化。
二、微量元素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微量元素是指地壳中含量较低的元素,通常以ppm(百万分之一)或ppb(十亿分之一)的数量级存在,但它们在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体内具有重要的功能。
微量元素在古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记录古环境变化和生物活动。
1. 锶同位素稳定锶同位素(^87Sr和^86Sr)在地质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生物吸收的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87Sr/^86Sr比值可用于追踪和判定生物的长期迁移和栖息地变化。
例如,通过分析大型植食动物牙齿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可以了解其迁徙路径和栖息地范围。
2. 铁同位素稳定铁同位素(^54Fe、^56Fe、^57Fe和^58Fe)的比值变化可以揭示古生物的生物地球化学活动。
铁同位素在海洋环境中应用较多,通过分析古生物化石中的铁同位素组成,可以研究古代海洋生态系统的营养状态和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第三章 第一节 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类型及地化特征(1)
第三章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第一节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类型及地球化学特征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比较复杂,在原油和烃源岩中分布比较广的主要有正构烷烃、类异戊(间)二烯烷烃、环烷烃(甾、萜类化合物)等。
这些化合物的相对组成及分布特征取决于烃源岩有机组分的生源母质、沉积环境和成熟度等多种地质和地球化学因素。
因此,烃源岩中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可以反映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原始母质、沉积环境及演化程度。
不同层位或同一层位的泥岩,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别,地球化学特征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为了便于讨论不同层位或同一层位不同岩性组合的烃源岩的油源贡献,根据烃源岩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型(MA、MB、MC)。
一、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组合类型1.MA类MA类烃源岩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呈单峰态前峰型(或正态型,个别为双峰态前峰型),植烷(Ph)相对含量大于姥鲛烷(Pr)的相对含量,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相对含量中等~很高;ααα20R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部分样品中ααα20RC27甾烷含量接近于甚至大于ααα20RC29甾烷的含量。
表明烃源岩形成于湖水盐度较高的还原环境,有机质生源以低等水生藻类为主,有高等陆源植物生源贡献。
这类烃源岩中代表来源于藻类生物的规则甾烷与来源于原核生物细菌的藿烷系列化合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也反映了藻类生物生源的有机质占优势。
根据β-胡萝卜烷和伽马蜡烷的相对含量,MA类烃源岩可进一步划分为MA-I和MA-II 两亚类。
MA-I烃源岩中β-胡萝卜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中等~很高,主要分布在阜二段中部、阜四段上部和泰州组,以黑色、灰黑色和深灰色泥岩为主。
不同层段MA-I类烃源岩的主要差别在于,阜二段、泰州组烃源岩样品的C20、C21、C23三环萜烷含量较高,β-胡萝卜烷含量较高,而阜四段烃源岩样品的C20、C21、C23三环萜烷含量较低,β-胡萝卜烷含量相对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萜类和甾类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
现已从石油和岩石中检出多种类型的三环
二萜和五环三萜化合物。目前应用较广的主要 是五环三萜中的霍烷系列的化合物。 近代沉积物中,生物藿烷(ββ型)占优 势。在成岩作用中,ββ型生物藿烷逐渐变为 βα型莫烷,最终变为更稳定的αβ型藿烷。
藿烷系列,各种不同类型沉积有机质五环三萜 中已检出150种多种(细分),非藿烷系列,
二氢植醇经过脱水,加氢形成植烷。
K、E彼得斯等认为:对热成熟度低的样品,建
议不用Pr/Ph来描述古环境对生油窗内的样品,
高Pr/Ph比(>3.0)指示着氧化条件下陆源有机 质输入,低比值(<0.6 )代表缺氧的通常是超
盐度环境。对Pr/Ph比在0.8~2.5范围内,建议如
无确切的资料不要把Pr/Ph作为古环境的标志。
(2)叶绿素植醇侧链是异戊二烯烃的主要来源
①叶绿素、藻菌素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游离 出植醇; ②在成岩过程中植醇进一步转化形成植烷和姥 鲛烷; A.强还原条件下形成植烷为主(Pr/Ph<1) B.弱氧化条件下形成姥鲛烷为主(Pr/Ph>1) (3)来源于细菌隔膜 指来源于古细菌的细胞膜。
三、姥鲛烷和植烷形成的机理
达到异构化终点。
五环三萜化合物,以酸、烯、醇出现。
由五个六元环或四个六元环和一个五 元环组成,一般含有30个碳原子,除分布 于植物中外,在动物中也有分布,其中藿 烷最为典型,属五环三萜系列化合物。
通常稳定性序列:
17α21β;
17β21β<17β21α<
通常稳定性序列是:
17β21β<17β21α<17α21β;
( 据 Tissot 等 )
(据Tissot等)
第三节 异构和反异构支链烷烃
异构和反异构支链烷烃也是生物合成的
烃,其主要特征是2-碳位上含甲基取代基(异构)
和3-碳位上含甲基取代基(反异构)。
低分子量的异构及反异构脂肪酸也见于海
洋有机体的类脂化合物中。在近代沉积物和古
代沉积物以及石油中,都见有异构和反异构支
特点:偶碳数分子丰度高,CPI、OEP<1.0,
多出现在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系中,盐湖或
高含盐地层中。
a.前峰型
b.双峰型
形成原因:
①在强还原环境中,由腊水解形成的偶数碳酸
和醇以及植烷酸或植醇的还原作用超过了脱羧
基作用,同时形成偶奇优势与植烷优势;
②在不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脂肪酸分解机理
不同。
蒙脱石催化条件下,脂肪酸→少一个碳原
其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 iC19的老鲛烷 和 iC20 的植烷;此外,降姥鲛烷 iC18 、异十六烷 iC16、法泥烷iC15也是常见的。
植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
姥鲛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
二、异戊二烯型烃的相对丰度
研究表明, 无环异戊二烯烃成因不是单一的, 尤其是规则型的异戊二烯烃不仅来自叶绿素的 植醇侧链,而且还与细菌有关。 有关研究认为: (1)实验结果:高温高压下直接加热植醇得到 了iC20,iC19,iC18,iC16,iC15,及可能有iC14 的饱和类异戊二烯烃。 (对叶绿素加热,获得有关的产物)
要是正构烷烃、异戊二烯型烃、甾烷和萜烷。
第一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基本特征
一、基本概念 生物标志化合物: 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 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 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基本保留了原始生 化组分的碳骨架。受热演化,运移等作用影响
的。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
的有机化合物。
种类较多,目前普遍应用的有伽玛蜡烷、奥利
烷、羽扇烷等;(热稳定序列)
近代沉积物中,生物藿烷(ββ型)占优
势。在成岩作用中,ββ型生物藿烷逐渐变为
βα型莫烷,最终变为更稳定的αβ型藿烷。
热稳定序列是:
αβ藿烷>βα莫烷>ββ生物藿烷;
22R构型→22S构型,形成22R+22S的混合物;
当22S∶22R=3∶2或22S/(22R+22S)=0.6时,
•在环状体系中以β或α表示基团位置。当键指向 纸内为α用虚线表示;键指向纸外为β用实线表 示。 •当α、β不明或二者均可时,以波纹线表示。另 外也用在碳位上画实心圆代表由纸平面出来的 C-H 键,即 β(H);空心圆代表指进纸面的 C-H 键,即α(H)。
第二节 正构烷烃
正构烷烃又称为饱和的直链烃,其通式为 CnH2n+2。 研究发现: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活的生物体, 脂肪酸、蜡质等脂类化合物。
严格地讲,手征性不同于不对称。当所有对称分 子为手征性时,某些手征性分子是不对称的,如 伽马蜡烷,为具有一对称轴的,如果绕该轴旋转 180°,旋转后的构型与不旋转分子等同。
2.立体化学命名 藿烷系列化合物定名以含30个碳原子为基 础,分子中失去碳原子时称降藿烷,其它碳原 子编号不变。 反之,当某一碳位上增加了一个CH2取代 基时(指碳原子数多于30个的藿烷,增加的碳
同生物标志物有关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
广,从nC13~nC40,甚至到nC50,一般在nC15~
nC35范围。
一、具奇碳优势的正烷烃
奇碳优势的特点: 奇碳数分子的丰度大于偶碳数分子,色谱 图构成显著的“锯齿状” OEP、CPI 值较高, 多
出现在现代沉积、成熟度低的页岩、原油、泥
炭之中。
据生源物不同分两部分:
葡萄藻烷(丛粒藻烷) 尾尾相连的系列碳数为30~40,常见的有鱼
鲨烯、 蕃茄红素和胡萝卜素。它们的存在一般
可以指示藻菌的成因以及强还原环境。
头头相连的异戊二烯烃碳数可为32~40,在
烃源岩和原油中多见到它们降解的产物,碳数 为
15~30,一般这类烃来自古细菌膜的类脂组分。
规则的类异戊二烯烷烃是指各单元头尾相接成
据我国各大油田资料,Pr/Ph确与原始沉积
环境有关,梅博文等统计认为:
咸水深湖相,强还原,Pr/Ph,0.2~0.8,植烷优
势;淡水-微咸水深湖相,还原,Pr/Ph,0.8~2.8
姥植均势;
淡水湖相 弱氧化-弱还原 2.8~4.0,姥鲛烷
优势,另外:①随成熟度增大,Pr/Ph增大; ②随成熟度增大,Pr/nC17,Ph/nC18降低等。
链烷烃存在,被认为是生物成因的特征。
第四节 无环的类异戊二烯烃类
异戊二烯型烃具特殊结构。其中按异戊二 烯单元连接的顺序可分规则和不规则的两类。 ①不规则的类异戊二烯烷烃是指头头相连和尾 尾相连的链状分子,也就是在头—尾系列中有 一个头一头相连的键,两端有时带有饱和环或 芳香环。 头—头连接型 尾—尾连接型
①藿烷的立体异构化主要发生在C-17,C-21和
C-22上;当C-17和C-21位上的H均为β型时,
可写成17β(H),21β(H)—藿烷;
②当某碳位置减少一个CH2基时,为降藿烷;
如:17α(H)-22,29,30三降藿烷即是在22
,29,30三个位置上各失去一个CH2基。
其特点:在C-4,C-8,C-10,C-14和C-18碳位
均有甲基取代基, C-21 碳位上为-22上;
当C-17和C-21位上的H均为β型时,可写成
17β(H),21β(H)—藿烷;
6(S),10 (S)型及6(R),10 (R)的混合物,含量比约
为 2 ∶ 1∶ 1。 2.基于沉积时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不同,具 有不同的反应机理: (1)弱氧化条件下,植醇被氧化为植烯(烷) 酸,随埋深增加,植烯酸脱羧基(成姥鲛烯) 最后加氢形成姥鲛烷;
(2)还原条件下,植醇加氢还原成二氢植醇,
在异戊二烯型烃中,浓度较高,应用较多
的是,姥鲛烷和植烷。成为最常用的标志化合
物之一,用于油源对比和恢复环境。其形成机
理有两种具代表性的解释:
1.植醇热或热催化分解→生成姥鲛烷,植烷
沉积有机质中的植烷,姥鲛烷是几种立体
异构体的混合物,姥鲛烷可以下几种异构体;
①天然产物和不成熟沉积物中含6(R),10 (S)型; ②随着有机质成熟, 6(R),10 (S)型逐渐转为
的链状分子。
C
∣ 头 尾
C
∣ 头 尾
C—C—C—C 加 C—C—C—C
这类化合物常以烯、酸、醇的形式广泛地 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及现代沉积物中。在古代沉
积岩、原油和煤中以饱和烃形式存在。现已检
出C9~C25系列。
一、异戊二烯型烃的基本特征
据研究:地质体最丰富的异戊二烯烃类, 已检出iC9-iC25系列,其间系物高达iC40-iC45;角 鲨烷(C30)丛粒藻烷(C34)蕃茄红烷(C40)
生物标志化合物结构复杂,具高分子量, 易于同生物体某些组分联系;另一方面也明显
区别于后期干酪根热裂解形成的低 ~ 中分子量、
结构简单的烃类。
在成岩、成熟阶段中,由生物构型转化为
地质构型。包括:
①消除不稳定的官能团;
②加氢还原;
③芳构化;
④异构化等。
其特点是:
•仍保留了原始母体的基本格架,使其具有标志 有机质来源及原始环境的作用; •结构上的差异或“变异性”使其能够用于追溯 有 机质经历的演化过程。 目前,石油地球化学研究中应用较多的主
原子多在侧链基上),则为升藿烷。
如17α(H)-30升藿烷,就是在C-30位置上增
加了一个CH2基。
①化合物Ⅰ
(25,28,30-
三降莫烷)具
有 27 个碳原子,
与基本藿烷相
比丢失了25和
28和30位的碳
原子;
不对称碳原子的两种可能构型“R”和“S” 是基于这样的简单规定。首先确定分子的方向, 按最小取代基确定。(如图,氢原子远离观察 者,不对称碳原子相距较近)
根据碳数大到小排列其余三个取代基,对 于同位素应优先选原子量高的同位素,对于不 同的取代基,基团越大,优先权越高,然后排 列取代基,从大到小如为顺时针方向,不对称 碳原子构型为“ R”;相反,为逆时针方向为 “S”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