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是正构烷烃、异戊二烯型烃、甾烷和萜烷。
第一节 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基本特征
一、基本概念 生物标志化合物: 指沉积有机质,原油、油页 岩、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演 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稳定性,基本保留了原始生 化组分的碳骨架。受热演化,运移等作用影响
的。记载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
的有机化合物。
第五节 萜类和甾类化合物
一、萜类化合物
现已从石油和岩石中检出多种类型的三环
二萜和五环三萜化合物。目前应用较广的主要 是五环三萜中的霍烷系列的化合物。 近代沉积物中,生物藿烷(ββ型)占优 势。在成岩作用中,ββ型生物藿烷逐渐变为 βα型莫烷,最终变为更稳定的αβ型藿烷。
藿烷系列,各种不同类型沉积有机质五环三萜 中已检出150种多种(细分),非藿烷系列,
二、立体化学及命名
1.手征性
饱和碳原子通过四个共价健与其取代基相 连,每个共价键向四面体各角呈放射状伸展, 所有四个取代基是不相同的,四面体中心的碳 原子是不对称的或手征性的。
调换化合物的任意两个取代基的位置就可 以形成两种镜像结构或立体异构体,这种互为 镜像的异构体称为对映体。
姥鲛烷 C-6和C-10 是不对称的碳原子,当碳原子以 6R ,l0S或6S,l0R构型时,两种结构是相同的,称为内 消旋姥鲛烷;6R,10R-姥鲛烷和6S,l0S-姥鲛烷具有 镜像关系,并互为对映体;两类结构具有不同的物理、 化学性质。
①藿烷的立体异构化主要发生在C-17,C-21和
C-22上;当C-17和C-21位上的H均为β型时,
可写成17β(H),21β(H)—藿烷;
②当某碳位置减少一个CH2基时,为降藿烷;
如:17αLeabharlann BaiduH)-22,29,30三降藿烷即是在22
,29,30三个位置上各失去一个CH2基。
其特点:在C-4,C-8,C-10,C-14和C-18碳位
均有甲基取代基, C-21 碳位上为异丙基取代基。
①立体异构化主要发生在C-17,C-21和C-22上;
当C-17和C-21位上的H均为β型时,可写成
17β(H),21β(H)—藿烷;
子的奇碳数正烷烃;
三、偶奇碳数忧势的正烷烃
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系中常常出现偶碳数优 势。还原条件下,由蜡水解形成的正脂肪酸和 醇以及植烷酸或植醇的还原作用比含氧条件下 的脱羧作用更重要,造成了偶碳数相对于奇碳 数的优势。 CaCO3催化条件下,脂肪酸→少两个碳原
子的正烷烃; 泥岩、页岩中主要是奇碳数正烷烃;碳酸 盐岩主要是偶碳数正烷烃。
原子多在侧链基上),则为升藿烷。
如17α(H)-30升藿烷,就是在C-30位置上增
加了一个CH2基。
①化合物Ⅰ
(25,28,30-
三降莫烷)具
有 27 个碳原子,
与基本藿烷相
比丢失了25和
28和30位的碳
原子;
不对称碳原子的两种可能构型“R”和“S” 是基于这样的简单规定。首先确定分子的方向, 按最小取代基确定。(如图,氢原子远离观察 者,不对称碳原子相距较近)
达到异构化终点。
五环三萜化合物,以酸、烯、醇出现。
由五个六元环或四个六元环和一个五 元环组成,一般含有30个碳原子,除分布 于植物中外,在动物中也有分布,其中藿 烷最为典型,属五环三萜系列化合物。
通常稳定性序列:
17α21β;
17β21β<17β21α<
通常稳定性序列是:
17β21β<17β21α<17α21β;
严格地讲,手征性不同于不对称。当所有对称分 子为手征性时,某些手征性分子是不对称的,如 伽马蜡烷,为具有一对称轴的,如果绕该轴旋转 180°,旋转后的构型与不旋转分子等同。
2.立体化学命名 藿烷系列化合物定名以含30个碳原子为基 础,分子中失去碳原子时称降藿烷,其它碳原 子编号不变。 反之,当某一碳位上增加了一个CH2取代 基时(指碳原子数多于30个的藿烷,增加的碳
其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是 iC19的老鲛烷 和 iC20 的植烷;此外,降姥鲛烷 iC18 、异十六烷 iC16、法泥烷iC15也是常见的。
植烷(2,6,10,14四甲基十六烷)
姥鲛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
二、异戊二烯型烃的相对丰度
研究表明, 无环异戊二烯烃成因不是单一的, 尤其是规则型的异戊二烯烃不仅来自叶绿素的 植醇侧链,而且还与细菌有关。 有关研究认为: (1)实验结果:高温高压下直接加热植醇得到 了iC20,iC19,iC18,iC16,iC15,及可能有iC14 的饱和类异戊二烯烃。 (对叶绿素加热,获得有关的产物)
6(S),10 (S)型及6(R),10 (R)的混合物,含量比约
为 2 ∶ 1∶ 1。 2.基于沉积时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不同,具 有不同的反应机理: (1)弱氧化条件下,植醇被氧化为植烯(烷) 酸,随埋深增加,植烯酸脱羧基(成姥鲛烯) 最后加氢形成姥鲛烷;
(2)还原条件下,植醇加氢还原成二氢植醇,
•在环状体系中以β或α表示基团位置。当键指向 纸内为α用虚线表示;键指向纸外为β用实线表 示。 •当α、β不明或二者均可时,以波纹线表示。另 外也用在碳位上画实心圆代表由纸平面出来的 C-H 键,即 β(H);空心圆代表指进纸面的 C-H 键,即α(H)。
第二节 正构烷烃
正构烷烃又称为饱和的直链烃,其通式为 CnH2n+2。 研究发现: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活的生物体, 脂肪酸、蜡质等脂类化合物。
种类较多,目前普遍应用的有伽玛蜡烷、奥利
烷、羽扇烷等;(热稳定序列)
近代沉积物中,生物藿烷(ββ型)占优
势。在成岩作用中,ββ型生物藿烷逐渐变为
βα型莫烷,最终变为更稳定的αβ型藿烷。
热稳定序列是:
αβ藿烷>βα莫烷>ββ生物藿烷;
22R构型→22S构型,形成22R+22S的混合物;
当22S∶22R=3∶2或22S/(22R+22S)=0.6时,
( 据 Tissot 等 )
(据Tissot等)
第三节 异构和反异构支链烷烃
异构和反异构支链烷烃也是生物合成的
烃,其主要特征是2-碳位上含甲基取代基(异构)
和3-碳位上含甲基取代基(反异构)。
低分子量的异构及反异构脂肪酸也见于海
洋有机体的类脂化合物中。在近代沉积物和古
代沉积物以及石油中,都见有异构和反异构支
根据碳数大到小排列其余三个取代基,对 于同位素应优先选原子量高的同位素,对于不 同的取代基,基团越大,优先权越高,然后排 列取代基,从大到小如为顺时针方向,不对称 碳原子构型为“ R”;相反,为逆时针方向为 “S”构型。
• R、S 构型只限于非环部分不对称碳原子的命 名,对于环中不对称碳原子则采用 α( 位于环平 面下部),β(位于环平面上部)的命名原则。
特点:偶碳数分子丰度高,CPI、OEP<1.0,
多出现在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系中,盐湖或
高含盐地层中。
a.前峰型
b.双峰型
形成原因:
①在强还原环境中,由腊水解形成的偶数碳酸
和醇以及植烷酸或植醇的还原作用超过了脱羧
基作用,同时形成偶奇优势与植烷优势;
②在不同催化剂存在条件下,脂肪酸分解机理
不同。
蒙脱石催化条件下,脂肪酸→少一个碳原
同生物标志物有关的正构烷烃,碳数分布
广,从nC13~nC40,甚至到nC50,一般在nC15~
nC35范围。
一、具奇碳优势的正烷烃
奇碳优势的特点: 奇碳数分子的丰度大于偶碳数分子,色谱 图构成显著的“锯齿状” OEP、CPI 值较高, 多
出现在现代沉积、成熟度低的页岩、原油、泥
炭之中。
据生源物不同分两部分:
二氢植醇经过脱水,加氢形成植烷。
K、E彼得斯等认为:对热成熟度低的样品,建
议不用Pr/Ph来描述古环境对生油窗内的样品,
高Pr/Ph比(>3.0)指示着氧化条件下陆源有机 质输入,低比值(<0.6 )代表缺氧的通常是超
盐度环境。对Pr/Ph比在0.8~2.5范围内,建议如
无确切的资料不要把Pr/Ph作为古环境的标志。
1.高分子量(nC25~nC33)奇碳数正烷烃 多与陆生高等植物有关,nC23~nC35奇碳优 势明显,主峰碳位置多在nC ,nC 和nC
(据M.Dastillung等)
(据王启军等)
2.中分子量(nC15~ nC21)奇碳数正烷烃
主要分布在海相沉积中,来源于海相浮游 植物、藻类。 主峰碳位置主要分布在nC15和nC17上; 当陆源和水生来源同时存在时,表现为双 峰型,它们一般都随热演化程度而降低。 二、具偶碳优势的正烷烃
第三章 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
生物标志化合物来源于陆地植物、海洋和
湖泊中水生生物,特别是藻类,此外是细菌。
就像地质学家经常利用的古生物化石一样。 可以用生物标志化合物来追溯古生态环境,探 讨原始有机质的生源构成,利用其对映体的异 构化变化,判断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根据生 物标志化合物具有稳定碳骨架的特点,建立油 气与源岩的亲缘关系,利用地质色层作用原理 探讨油气运移等。
生物标志化合物结构复杂,具高分子量, 易于同生物体某些组分联系;另一方面也明显
区别于后期干酪根热裂解形成的低 ~ 中分子量、
结构简单的烃类。
在成岩、成熟阶段中,由生物构型转化为
地质构型。包括:
①消除不稳定的官能团;
②加氢还原;
③芳构化;
④异构化等。
其特点是:
•仍保留了原始母体的基本格架,使其具有标志 有机质来源及原始环境的作用; •结构上的差异或“变异性”使其能够用于追溯 有 机质经历的演化过程。 目前,石油地球化学研究中应用较多的主
在异戊二烯型烃中,浓度较高,应用较多
的是,姥鲛烷和植烷。成为最常用的标志化合
物之一,用于油源对比和恢复环境。其形成机
理有两种具代表性的解释:
1.植醇热或热催化分解→生成姥鲛烷,植烷
沉积有机质中的植烷,姥鲛烷是几种立体
异构体的混合物,姥鲛烷可以下几种异构体;
①天然产物和不成熟沉积物中含6(R),10 (S)型; ②随着有机质成熟, 6(R),10 (S)型逐渐转为
(据江继纲)
四、奇偶相当的正烷烃
此类正构烷烃主要出现在古代沉积物中, 可能来源于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的蜡,或被细菌 强烈再改造的高等植物的蜡,是许多高蜡原油 的主要组成部分。奇碳和偶碳优势相当的正构 烷烃的主要特征是长链烃,其碳链可一直延续 到nC4~nC50。
分布曲线平滑, CPI、OEP 近似于 1.0 ,主 要出现在古代沉积,成熟度高的原油中,来源 于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腊。
(2)叶绿素植醇侧链是异戊二烯烃的主要来源
①叶绿素、藻菌素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游离 出植醇; ②在成岩过程中植醇进一步转化形成植烷和姥 鲛烷; A.强还原条件下形成植烷为主(Pr/Ph<1) B.弱氧化条件下形成姥鲛烷为主(Pr/Ph>1) (3)来源于细菌隔膜 指来源于古细菌的细胞膜。
三、姥鲛烷和植烷形成的机理
的链状分子。
C
∣ 头 尾
C
∣ 头 尾
C—C—C—C 加 C—C—C—C
这类化合物常以烯、酸、醇的形式广泛地 存在于各种生物体及现代沉积物中。在古代沉
积岩、原油和煤中以饱和烃形式存在。现已检
出C9~C25系列。
一、异戊二烯型烃的基本特征
据研究:地质体最丰富的异戊二烯烃类, 已检出iC9-iC25系列,其间系物高达iC40-iC45;角 鲨烷(C30)丛粒藻烷(C34)蕃茄红烷(C40)
葡萄藻烷(丛粒藻烷) 尾尾相连的系列碳数为30~40,常见的有鱼
鲨烯、 蕃茄红素和胡萝卜素。它们的存在一般
可以指示藻菌的成因以及强还原环境。
头头相连的异戊二烯烃碳数可为32~40,在
烃源岩和原油中多见到它们降解的产物,碳数 为
15~30,一般这类烃来自古细菌膜的类脂组分。
规则的类异戊二烯烷烃是指各单元头尾相接成
链烷烃存在,被认为是生物成因的特征。
第四节 无环的类异戊二烯烃类
异戊二烯型烃具特殊结构。其中按异戊二 烯单元连接的顺序可分规则和不规则的两类。 ①不规则的类异戊二烯烷烃是指头头相连和尾 尾相连的链状分子,也就是在头—尾系列中有 一个头一头相连的键,两端有时带有饱和环或 芳香环。 头—头连接型 尾—尾连接型
据我国各大油田资料,Pr/Ph确与原始沉积
环境有关,梅博文等统计认为:
咸水深湖相,强还原,Pr/Ph,0.2~0.8,植烷优
势;淡水-微咸水深湖相,还原,Pr/Ph,0.8~2.8
姥植均势;
淡水湖相 弱氧化-弱还原 2.8~4.0,姥鲛烷
优势,另外:①随成熟度增大,Pr/Ph增大; ②随成熟度增大,Pr/nC17,Ph/nC18降低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