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2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6
17
秦朝地方行政制度
郡——郡守 县——县令、县长 乡——三老(掌教化,主赋役,窥伺居民的行为 ) 里——村、村落、街道办事处
郡县制始于春秋,秦朝利用
18
“ 汉承秦制 ”
19
汉代的中央行政制度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太常 光禄勋(即秦朝的郎中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秦及汉初本名典客﹐西汉沿设,为九卿之一。汉景帝中元六年
(东汉)诸生、太学生
30
教师的待遇:
太学还建有“博士舍”供博士居住, 朝廷还为他们特别制作衣冠。朝廷又经 常赏给博士酒肉“劳赐”,表示尊师重 道。加之汉代太学博士负有参政、议政、 奉使、巡行等职责,使得汉代太学博士 因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而成为受 人仰慕的职位。
31
太学生的待遇:免其赋役,且还享有一定的俸禄。
22
23
24
二、汉代“独尊儒术”的文教政 策
(一)设五经博士 (二)建立博士弟子制 (三)以儒术取士 (四)视学制度
25
三、独尊儒术的作用和影响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26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 察举选士制度
27
汉代的学制
28
汉代的学校
(一)太学 (二)专门学校
宫邸学——贵族教育 鸿都门学——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科
学校,在教育史上首开专科学校之先河 (三)地方学校
郡——“学” 县(道、邑)——“校” 乡——“痒” 聚——“序”
29
汉代的太学
一、太学的教授与学生 教授——“博士”(博学多能之意)
学生——(西汉)博士弟子、弟子
第二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教育
1
第一节 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
一、秦代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 (一)书同文
“言语异声,文字异型” →小篆 (二)行同伦
异风异俗→化民成俗 (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四)禁私学,焚书坑儒 (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
李斯
3
李斯的建议: 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 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 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
6
李斯在去刑场的路上,李斯含着热泪对 他的儿子感叹说:“我再想和你出上蔡 东门牵黄犬逐狡兔还能得到吗?”7Fra bibliotek李斯墓
8
唐朝诗人胡曾专为李斯墓题的诗:
上蔡东门狡兔肥, 李斯何事忘南归? 功成不解谋身退, 直待咸阳血染衣。
9
李斯篆书
10
小篆
11
秦朝的政治制度
汉、唐、宋、明、清的制度是秦朝开创 的,有所谓的“百代皆行秦政治”
考,及格委派官职,不及格仍旧留校。得了官 职的毕业生,满2年了也可以再考,考试及格 了,委以更大的官职。但也有天资过劣或基础 差而屡试不中的。故太学里有“结童入学,白 首空归”的失败老学生。
38
五、考试方法 1. 【射策】:是汉代太学常用的一种考试方法,
始创于武帝之时。由主考官根据儒经内容提出 若干问题,按照难易的程度将其分成甲乙两等, 书写在帛或纸上,然后密封起来,由应试者任 意抽出其中一、二种题来解答(抽签考试)。考 试内容侧重于对儒家经典的解释与阐发。主考 官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判定成绩,成绩合格者 被授予相应的官职。但每科规定的取官名额均 很少。
教学形式——”大都授“、
“次第相传”又叫“转相传授” (董仲舒 马融)
“相互讨论”
“自学”
太学生在太学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向校外的大师求教。
34
马融
35
《后汉书·郑玄传》:“问毕辞归,融喟 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
矣!’ ”
36
37
四、考试与出路
修学无一定期限。 西汉一年一考,东汉2年一考。 及格给予官职,不及格仍旧留校。过2年再
百家语,禁止私学; 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
量衡制度。
4
李斯于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 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5
荀卿问李斯为什么要到秦国去,李斯回答说: “干事业都有一个时机问题,现在各国都在争 雄,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机会。秦国雄心勃勃, 想奋力一统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场。人生 在世,卑贱是最大的耻辱,穷困是莫大的悲哀。 一个人总处于卑贱穷困的地位,那是会令人讥 笑的。不爱名利,无所作为,并不是读书人的 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国去。”
12
13
秦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14
秦汉的“三公九卿制” 隋朝开始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
刑部)和工部
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 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 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 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39
2. 【策试】:东汉时期采用的方法。就 是教师事先分经出好50个题目,学生凡 是回答得多且好者被评为“上第”, “五经各取上第六人”。
3. 【口试】:主考官问,学生回答。
40
汉代的专门学校
(前144)﹐改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即秦朝的治粟内史﹐汉景帝元年(前143)﹐更名为大农令﹐武帝太初元
年(前104)﹐改为大司农)
少府
20
汉代的行政制度
郡 县(道、邑) 乡 聚(相当于秦朝的“里”)
21
学校与察举的并立
汉代察举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在西汉武帝时确 立,察举可以获得治国人才。如果从国家的需 要出发,想获得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必须建 立相应的培养机制,而这个机制由西汉武帝开 始,至东汉时期发展至高峰。汉武帝时董仲舒 提出了“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 建议。这样就把养士(教育)与选士相结合起 来。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都城长安 (今西安)设立了太学──国家最高学府。
32
二、西汉太学生的入学资格 1、太常在京师直接挑选(18岁以上、仪状端正) 2、郡县在各辖地选送(好文学、尊敬长上)
太学生的人数:
太学初建时——50人 西汉成帝时——3000人 东汉质帝(公元146年)——30000多人
33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五经” (《周易》、《尚书》、《诗经》、 《仪礼》、《春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