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布里希艺术理论分析
对贡布里希与《艺术与错觉》的理论分析
![对贡布里希与《艺术与错觉》的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15b201f18583d049645937.png)
密切 。 2 对《 艺 术与 错 觉》 的 理论 分 析
以及中国艺术 中图式 的比较 。埃及 的绘 画 图式 遵循 “ 正面律 ” 的特点 , 贡布里希认为 , 埃及人创造 的形象之所 以具有观念 、 图 式的特征, 原因在于他们具有清晰特征 的形象 , 作为加强永恒 性 的符咒。在贡布里希看来 , 埃及艺术 只涉及发生什 么事 件 , 不涉 及时间怎么发生 , 而希腊艺术是把从埃及 艺术继承下来 的那 种 近 乎 图 画文 字 式 的形 式 性 和 叙事 画 的概念 性 结 合 起 来 。在 中 世 纪 的艺术预成图式就是形象 , 是摹写的艺术 , 所 以当时的作品一 般线条都 比较肯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幻觉主义的叙 事性绘画 重新兴起 , 这 也是 一 个 依 靠 预 成 图 式 的 时 代 。 文 艺 复 兴 时许 多 大 师 的 草 图得 以证 明 , 预成 图示 是 修改 、 矫 正 以及适 应 外 貌 的 起 点 。贡布里希从这种传统心理 的制约模式 出发 , 提出 了贯穿 全 书 的概 念— — 预成 图式 。 而虽 然 中 国 的 绘 画 很 诗 意 , 但 是 也 有
0 引言
7 3 0 0 7 0 )
亚 远 征 的史 话 里 收 录 了他 带 回了埃 及 植 物 。 ( 3 ) 埃及艺术 、 希 腊艺 术 、 欧洲 中 世 纪 艺 术 和 文 艺 复 兴 艺 术
《 艺术与错觉》 是一部 当代 西方公认 的二 十世纪理 论 的经 典著作。本书不仅涉及美术史 的许 多研 究领域 ( 包括古埃及 的 艺术程式 、 古希腊艺术革新 等等 ) , 而且还涉及 了哲 学 、 文学 、 心 理学等学科 。贡布里希在论证这些 问题时逻辑清楚 , 运用娴熟 , 知 识 面 广 。在 这 本 书 中探 讨 了 为 什 么 不 同 的文 化 、 时 期 和艺 术 家以不同的甚至矛盾的方式去模仿性地再现这个世 界 , 尽管 如 此, 这 种 方 式还 可 以被 组 织 成 一 个 有 连 贯 性 和 有解 释 性 的历 史 性 的 序列 。对 各 个 时期 的绘 画 风格 做 了不 同 的讨 论 。 l 贡 布 里希 的简 介 英 国艺术 史家 贡 布 里 希 于 1 9 0 9年 3月 3 0日出 生 于 奥 地 利 首都维也纳 , 后移居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 。贡布里希是艺术史 、 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 学领域的大师人物 , 曾任 伦敦大学古代 文 化史 、 艺术史教授 , 及 瓦尔堡研究 院院长 ( 1 9 5 6—1 9 7 6年 ) , 英 美 多所著名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位。曾获伊拉斯谟奖 、 黑格尔奖 等 多项荣誉奖 , 因其学术上 的贡献 , 1 9 7 2年被英国王室授予 爵位 。 而1 9 2 4年德沃夏克的名著《 作 为精 神史 的艺术史》 对 贡布里希 以后的学术研究影响很 大, 直到 1 9 9 3年 , 贡布 里希交 了博 士论 文, 结束 了艺术史学 习。恩斯特 ・ 克里斯 和卡尔 ・ 波普 尔也对 贡布 里 希 的学 术 生 涯 有 着 深 远 的影 响 。 由于 维 也 纳 经 济 萧 条 , 贡布 里 希并 未 找 到 工 作 , 他结 识 了他 的 师兄 克 里 斯 , 克 里 斯 是 弗 洛伊 德 圈 子里 的人 , 既 是 一 名美 术 史 家 , 也是 一 名 心 理 学 家 。贡 布 里 希受 克里 斯 的 影 响很 深 , 则 根 据 心理 学 等 方 面 , 对 再 现 性 图 像进行 了历史研究 。除了克里斯之外 , 卡尔 - 波普尔也对 贡布 里希的学术生涯有着深远 的影响。波普尔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哲 学家 , 在希特勒 占维也纳前 夕 , 贡布里希和波普 尔相识 , 贡布里 希与波普尔相互学习 , 相互 丰富各 自领域 的知识 , 贡布里希从波 普尔那里学到了关于科学哲学和知觉心理 学方面的知识 , 而贡 布里希也以他惊人 的艺术史学识 丰富了波普尔 , 两者交 往十分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f9371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73.png)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摘要】本文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概述了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及其历史背景,然后详细讨论了他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方面的方法,并指出了他在这些方面的成果和贡献。
结论部分总结了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探讨了他的研究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贡布里希、艺术史、研究方法、概述、历史背景、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成果、贡献、意义、影响、启示1. 引言1.1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约束,格式要求等等。
以下是引言部分的内容:贡布里希(Gombrich)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他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方面的方法论,以及他在艺术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贡献。
通过对贡布里希研究方法的概述和历史背景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
本文还将讨论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对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意义,并总结他的方法对研究者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通过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从而推动艺术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概述贡布里希是20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他的研究方法在当今艺术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概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贡布里希倡导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
他强调要通过仔细观察作品的形式、结构、主题等方面来揭示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从而深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时代精神。
贡布里希主张将艺术作品置于其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因此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境来解读作品,揭示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对贡布里希“秩序感”的学理剖析
![对贡布里希“秩序感”的学理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481724a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a3.png)
Arts circle理论广角对贡布里希“秩序感”的学理剖析文/张宏[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摘要】贡布里希强调秩序感是主体对艺术形式的直觉感知和体验的能力。
它表现在艺术感知中对客观材料进行最基本的形式组织,使其在知觉层次上达到符合艺术理想的秩序和一体化。
通过秩序感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艺术形式创造规律的深层把握。
但是,贡布里希把秩序感的内在预测功能解释为一种人的感官功能,这就忽略了秩序感本身的客观属性,割断了感觉和生活经验的联系。
脱离形式特点来认识形式规律,这个研究前提就不科学,会给人一种模糊的神秘色彩在里面,当然更不利于指导艺术创作。
【关键词】贡布里希;秩序感;艺术形式艺术形式创作问题历来都是突出的美学问题,也常常是美学家们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逻辑推理出艺术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作为艺术形式美的理论依据;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中发现波状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够创造美”;希尔德布兰德在《形式问题》中分析雕塑和绘画时得出“艺术产生于形式”的原则,艺术家要集中精力研究形式;李格尔在《风格问题》更是把艺术品的形式因素提高到了绝对的偶像地位。
贡布里希虽然不是一位“唯形式论”者,但他认为“地球上处处都有某种形式的艺术”。
他在《艺术的故事》中已经显示出他对艺术品的形式创造富有极大兴趣和精准的阐释。
贡布里希强调的秩序感是主体对艺术形式的直觉感知和体验的能力。
它表现在艺术感知中对客观材料进行最基本的形式组织,使其在知觉层次上达到符合艺术理想的秩序和一体化。
通过秩序感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艺术形式创造规律的深层把握。
秩序感与艺术形式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秩序化是处理艺术多变性的重要方法论。
德国著名的符号学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指出:“科学在思想上给人以秩序,道德在行为上给人以秩序,艺术则在感觉现象和理解方面给人以秩序。
”他的说法也未必全面、准确,但至少告诉我们,通过秩序感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艺术形式创造、艺术结构和艺术效果创造的深刻把握,也可以作为我们探索贡布里希艺术形式观的重要基础。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5261c2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a.png)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1. 引言1.1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是20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他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贡献被广泛认可。
通过对其生平和影响、文献和档案研究方法、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方法、以及理论探讨和方法论建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和思想。
在当代艺术史研究中,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对于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涵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贡布里希研究方法的展望,我们可以看到其对艺术史研究的持续影响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可以思考如何借鉴和发扬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为艺术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论基础。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是当代艺术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探索艺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 正文2.1 贡布里希的生平和影响贡布里希(Gombrich)是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史家之一,他的生平和影响对艺术史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贡布里希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艺术史和心理学,后来移居英国并成为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系的教授。
贡布里希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对艺术史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论探讨方面。
他提出了“视觉传统”的概念,强调了艺术家如何通过视觉表现来传递文化和历史信息。
他还强调了古典艺术的重要性,认为艺术史的研究应该注重传统和继承的重要性。
贡布里希的著作《艺术和错觉》和《艺术的故事》等对后世的艺术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方法引入了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使得艺术史研究更加多元化和深入。
贡布里希的生平和研究成就对艺术史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2.2 贡布里希对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贡献贡布里希还倡导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他认为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可以揭示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从而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理解艺术史的发展规律。
这种比较研究方法不仅拓宽了研究视野,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科学与艺术——贡布里希《各类艺术中的实验和经验》的理论启示
![科学与艺术——贡布里希《各类艺术中的实验和经验》的理论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fcbd721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c3.png)
科学与艺术——贡布里希《各类艺术中的实验和经验》的理论启示陈璐瑶【摘要】贡布里希(E.H.Gombrich)是西方伟大的艺术史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图像学、图画再现的知觉心理学以及图案知觉,他的著述不是简单地罗列文化现象,而是充满着智慧的论点,通过这些思想性的论点将文化的磁石凝聚起来.他的研究方法多样丰富,研究什么样的具体问题决定了采用的方法.贡式对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有其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艺术创作也能被看作是一个实验,艺术与科学在实验目的、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成果需要面对的市场考验上极为相似,甚至在某种情况下艺术与科学的领域是重合的,这个论点打破了以往人们对于艺术的认知.艺术与科学如此紧密的联系证明了贡布里希所说的"知识整体"的存在,即所有领域的知识都是聚合状的整体,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地图.虽然它们融合为一却又各自有其特色与个性特质.%E.H.Gombrich is the great Western art historian. His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the image,the psychology of percep-tion in picture reproduction and pattern perception. His works are not simply a list of cultural phenomena,but full of arguments of wisdom,through which the magnets of culture are connected. His research methods are diverse,and the specific problems to be studied determine the method adopted. Gombrich has his own unique 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He believes that art can also be regarded as an experiment,as there is great similarity,and even coincidence in some cases between them in experimental purpose,experimental process,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at need to face the test of the market. This argu-ment breaks people'sknowledge of art.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proves the existence of"knowledge as a whole"by Gombrich. That is,knowledge in all fields is aggregated,forming our cultural map. Although they are integrated into one,the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personality trait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Gombrich's 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and science,and states the author's thinking about it as well.【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18(000)002【总页数】5页(P115-119)【关键词】贡布里希;科学;艺术;实验【作者】陈璐瑶【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05科学与艺术是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界限?1980年,贡布里希(E.H.Gombrich)在皇家协会历史厅举办的关于“艺术和科学对人类进步的影响”的七次系列讲座中的结束演讲对这些问题做出探讨,这个讲座由理查德·布雷德福信托公司赞助,这次演讲整理为论文《各类艺术中的实验和经验》。
贡布里希艺术理论分析
![贡布里希艺术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10b2a5ea32d7375a4178096.png)
贡布里希艺术理论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贡布里希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其艺术美学思想坚持传统与理性的价值观已众所周知,国内虽然有大量贡布里希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但在后现代语境下如何再次评价审视贡布里希的艺术批评原则,目前理论界却较少涉及,而这正是审视贡布里希批评原则在后现代语境下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其文化意义无法忽视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贡布里希艺术批评的理性原则作为一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贯穿于其艺术批评实践的基本原则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他的再现理论、经典标准、理性原则等都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
在贡布里希看来,所谓艺术家就是制作生产好图像的人,艺术的历史就是制作好图像的历史,就是从这个角度讲,正如《艺术的故事》开首语所说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贡布里希的“图式”理论正是其理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相信,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惯例,人们以相同的基本方式看待或者制作图像,各种艺术图式既不是艺术家对外部世界所见之物的复制,也不是其内心之物的展现,而是对传统图式的继承与修正,它们都是在既有图式范围之中,在传统惯例、艺术家的作品及观看者审美惯例下形成的。
当然,这一切都是艺术家自己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在不断吸收和修正传统图式并努力思考新时代图式特征的过程中完成的,这种“进化的方式”正是艺术家不断创造“一幅令人信服的画面”的秘笈。
在贡布里希看来,从立体主义到原始主义,从印象主义到超现实主义,这些运动所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挑战了传统与经典所捍卫的基本原则,这些激进的现代艺术家完全背离了传统的图式结构和塑造,既放弃了忠实的再现,又违反了艺术史进程的图式逻辑,把新奇等同于先进,把传统等同于保守落后。
他在《艺术与人文科学》中写道:“缺乏图式、缺乏再现、缺乏模仿、缺乏情感和缺乏创造”,作品成了时代潮流的风向标,“一种与社会上的任何功能都不相关的为艺术本身而进行的活动,艺术成了一种神秘的事业”。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fba661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4e.png)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它对于理解艺术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贡布里希的定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贡布里希在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一、贡布里希的定义贡布里希,源自意大利语“Conibribuere”,意为贡献、奉献。
在艺术史研究中,贡布里希是指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从而对艺术史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分析和阐释。
它强调了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将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考据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以揭示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和意义。
二、贡布里希的理论基础贡布里希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是历史、社会、文化的产物。
要全面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就必须依托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艺术作品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相互联系起来。
在这一意义上,贡布里希是一种“交叉性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三、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1. 跨学科交叉研究2. 复合性研究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还强调了复合性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者需要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如考古学的田野考察、历史学的文献研究、社会学的调查研究等,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多角度剖析和解读。
只有复合性研究,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3. 文献综合研究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还重视文献综合研究。
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艺术文献、考古文献、考据文献等,以寻找艺术作品的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
只有深入研究文献,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等环境和背景。
四、贡布里希的应用价值贡布里希在艺术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艺术作品的历史、社会、文化内涵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揭示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f60e18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1e.png)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Giorgio Vasari)是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家,他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画家和建筑师。
他以其巨著《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列传》而闻名,这部作品被认为是第一部有系统地通过历史角度来研究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的作品。
在这部著作中,贡布里希倡导一种新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将艺术家的生平事迹与其作品相结合,突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过程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本文将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强调艺术家的生平事迹与其作品的相结合。
在《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家列传》中,贡布里希不仅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评价,还对艺术家的生平经历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师承关系等因素对其艺术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全面了解一个艺术家及其作品,就必须将其个人经历与作品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强调艺术家的作品应当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结合。
在他的著作中,贡布里希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将艺术家的作品置于相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解读。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的创作,更是当时社会各方面因素的结合体,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风貌和价值观。
他主张将艺术家的作品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相结合,进行深入地分析和解读。
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还强调了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鉴赏。
在他的著作中,贡布里希不仅仅是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和介绍,更是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他不仅强调了艺术作品的审美属性,还强调了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漂亮的画面或雕塑,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达,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鉴赏应当立足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方法,其理念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艺术家的生平事迹与其作品相结合的研究,将艺术作品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和解读,强调了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鉴赏应该立足于文化和历史的维度。
贡布里希艺术形式观综述
![贡布里希艺术形式观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e791327f12d2af90242e6b4.png)
贡布里希艺术形式观综述20世纪艺术理论中的形式主义风行一时,早在康德时就认为艺术作品“无目的的合乎目的性”,这奠定了形式主义思想的理论依据。
希尔德布兰德和费德勒在分析雕塑与绘画时,确定了“艺术产生于形式”的原则,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形式。
李格尔认为形式概念早已有了被奉为偶像的特点。
这种形式的偶像化把形式主义变成观念体系。
E.H.贡布里希是当代享有盛誉的艺术史论家,他的《艺术的发展史》被誉为艺术史理论中的奇葩,把成千上万的人引向了艺术的殿堂。
贡布里希虽然不属于形式主义流派,但他的艺术史思想中对形式也有深刻的阐释,他用“图式与矫正”的模式来分析艺术形式的创新和实验,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观念。
本文即立足于艺术形式,希望能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形式观作一个梳理性的概括。
一、形式的根源要而言之,讨论贡布里希的艺术形式观必须从他的艺术形式发源讲起。
贡布里希在《木马沉思录——论艺术形式的根源》里从“功能替代物”这一角度人木三分的分析了艺术形式的根源。
他讲到:“第一匹木马可能根本就不是物像,仅是一根棍子罢了。
它之所以能够成一匹马是因为人们可以骑在上面,即它们共同的因素,是功能而不是形式。
或更确切地说是形式的一个方面,这个方面能够满足为了行施功能所需的最起码的要求——因为任何一可骑之物都可以当作一匹马。
9…李白《长干行》有诗句“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这里的竹马就是一根棍子,可见形式在最初是让位于功能的。
“如果我们牢记,‘再现’起源于用特定的材料创造替代物,我们便有了比较可靠的根据。
骑马的愿望越强烈,表现马的特征可能就越少。
”…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之后,人们逐渐加强了形式方面的要求,才会对木马进行深入的加工,使之看起来更像一匹马。
可以说,艺术的形式起源于功能的要求。
“功能替代物”使形式呼之欲出,但最初的形式要真正出现,就需要人的“投射”,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熟练得运用了“投射”理论,他说:“辨认物象全都离不开投射和视觉预期。
贡布里希
![贡布里希](https://img.taocdn.com/s3/m/11ca94b71a37f111f1855bb1.png)
战争结束后贡布里希回到瓦尔堡研究院,并用业余 时间完成了《艺术的故事》(这本书是作业几乎完 全凭上大学学的艺术史记忆完成,可见维也纳大学 艺术史教育水平之高)。因这本书给作者带来的声 望,使他接收了华盛顿大学梅隆讲座,根据讲座内 容作者出版了第一部重要作品《艺术与错觉——图 画再现心理学研究》,此后依据来茨曼讲座内容写 出《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12年 后《图像与眼睛——图画再现心理学再研究》出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导论 论艺术和艺术家
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所谓的艺术 家,从前是用有色土在洞窟的石壁上大略画个野牛形状,现在 则是购买颜料,为招贴板设计广告画;过去也好,现在也好, 艺术家还做其他许多工作。只是我们要牢牢记住,艺术这个名 称用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地方,所指的事物会大不相同,只要我 们心中明白根本没有大写的艺术其物,那么把上述工作统统叫 做艺术倒也无妨。 事实上,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和为人膜拜 的偶像了。要是你说一个艺术家刚刚完成的作品可能自有其妙 处,然而却不是艺术,那就会把他挖苦得无地自容。如果一个 人正在欣赏绘画,你说画面上他所喜爱的并非艺术,而是别的 什么东西,那也会让他不知所措。
讨论一:阅读瓦萨利的意大利原文《名人传》,选 择其中记述的一位艺术家结合历史及作品进行分析。 讨论二:读书研讨会,其中贡布里希读并研究过 14世纪的法典手稿《撒克逊法典》及李格尔德 《风格问题》。 讨论三:每隔两周去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选择馆藏 作品进行研究,其中贡布里希被指定了一件象牙圣 饼盒进行研究。结论,这是一件卡洛琳时代的赝品 而非馆藏文物所注明的后古典时期的作品。
1959年开始担任瓦尔堡研究院的院长,直 至退休方才卸任,但仍担任着其它的一些职 位。2001年去世,享年92岁。
艺术的本质:丹托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的批判
![艺术的本质:丹托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的批判](https://img.taocdn.com/s3/m/6941b9ff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70.png)
除 了 历 史 书 写 问 题, 贡 布 里 希 艺 术 理 论 的 另 一 条 重 要 线 索 是 艺 术 的“ 好 与 坏 ” 的 判 断。 他 认 为, “艺术作品的好坏”与“再现技术的高低”两者之间 的直接联系并不可靠—我们不能依照再现技术的 维度认为“更像”的作品“更好”—贡布里希吸收 了其导师尤利乌斯 · 冯 · 施洛塞尔(Julius Alwin von Schlosser)及维也纳美术史学派的表现主义美学观点, 认 为 知 觉 心 理 学 意 义 上 的 表 现 力(expression) 应 当 作为衡量艺术好坏的准绳,好的艺术作品向我们展现 着结构丰富的情感语言,当我们了解了艺术创作的历 史背景和艺术家所使用的艺术语言,就能接收到艺术 家投射到视觉领域的丰富情感。贡布里希曾经以瓦西 里 · 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的作品《静止》 (At Rest )为例指出,如果“把康定斯基的构图放回 原来的历史背景中”,就可以感受到画家通过“运用 无结构的色彩和几何图形”向我们传达的情感力量。[3]
对贡布里希与《艺术与错觉》的理论分析
![对贡布里希与《艺术与错觉》的理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197598584254b35eefd34e8.png)
对贡布里希与《艺术与错觉》的理论分析作者:丁妮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4期摘要: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方法,对贡布里希的生平和他的成就做了简要的说明,对《艺术与错觉》每一章的内容做了简要的概括。
《艺术与错觉》是一部20世纪西方艺术史上的重要文献,是一部不断令人思索,不断产生硕果的著作。
关键词:贡布里希;图式;知觉;错觉0 引言《艺术与错觉》是一部当代西方公认的二十世纪理论的经典著作。
本书不仅涉及美术史的许多研究领域(包括古埃及的艺术程式、古希腊艺术革新等等),而且还涉及了哲学、文学、心理学等学科。
贡布里希在论证这些问题时逻辑清楚,运用娴熟,知识面广。
在这本书中探讨了为什么不同的文化、时期和艺术家以不同的甚至矛盾的方式去模仿性地再现这个世界,尽管如此,这种方式还可以被组织成一个有连贯性和有解释性的历史性的序列。
对各个时期的绘画风格做了不同的讨论。
1 贡布里希的简介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于1909年3月30日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后移居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
贡布里希是艺术史、艺术心理学和艺术哲学领域的大师人物,曾任伦敦大学古代文化史、艺术史教授,及瓦尔堡研究院院长(1956~1976年),英美多所著名大学客座教授等职位。
曾获伊拉斯谟奖、黑格尔奖等多项荣誉奖,因其学术上的贡献,1972年被英国王室授予爵位。
而1924年德沃夏克的名著《作为精神史的艺术史》对贡布里希以后的学术研究影响很大,直到1993年,贡布里希交了博士论文,结束了艺术史学习。
恩斯特·克里斯和卡尔·波普尔也对贡布里希的学术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由于维也纳经济萧条,贡布里希并未找到工作,他结识了他的师兄克里斯,克里斯是弗洛伊德圈子里的人,既是一名美术史家,也是一名心理学家。
贡布里希受克里斯的影响很深,则根据心理学等方面,对再现性图像进行了历史研究。
除了克里斯之外,卡尔·波普尔也对贡布里希的学术生涯有着深远的影响。
谈《艺术与错觉》 ——“图式—矫正”理论
![谈《艺术与错觉》 ——“图式—矫正”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bcc57901ed9ad51f11df2f4.png)
的“图式一矫正”的理论。贡布里希认为:“没有一个出发 那么达芬奇把绘画从那种以精确的轮廓线为基础的死板的风
点,一个初始图式,我们就不能掌握滔滔奔流的经历。”那 格中解放出来,创造出一种无色彩的色彩效果。而米开朗基
么,图式究竟是什么? ——“我们的悟性用以处理现象世界时 罗的意见就很保守了,但是事实证明还是达芬奇预见到了发
人们把这个错误归因于贡布里希的论点不是完全没有基 础的。在《艺术与错觉》、《抽象艺术的流行》[2]及《错觉和视 觉僵局》[3]。贡布里希阐述了他的主张:模仿是西方艺术伟大 的目标,他的诸多观念都是跟研究模仿有关。如果贡布里希 的艺术理论就是根据这个发展起来的,那么他的方法在理解 非模仿性视觉艺术方面将是无用的。比如,波洛克的创作过 程与众不同,其随意在画布上泼洒颜料,任其在画布上滴流, 创造出纵横交错的抽象线条效果。他甚至摒弃了画家常用的 绘画工具,绘画时完全摆脱受制于手腕、肘和肩的传统模式, 行动即兴、随意,这种方法被称为行动绘画或抽象表现主义。 然而贡布里希还在牵强的用模仿来理解现代抽象派艺术。
“一种是艺术家仔细地研究他人已取得的成就,模仿他们的 过,希腊雕塑艺术是古典艺术,而绘画是浪漫艺术,可以说
作者简介:张艺凡(1996-),女,山东烟台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8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艺术史论 及艺术设计理论研究。
204
文化艺术研究
A Study of Culture and Art
义艺术等等,贡布里希认为这些艺术都存在一种“图式”。事 真正实现了多尔齐有关色彩理论的是提香,这种色彩,复杂、
实上,中国画艺术也毫不例外存有某种“图式”。
优美,源于感觉,单色消失了,形体环绕着大气,明暗不光
贡布里希所说的“图式”是一个带有艺术史和心理学方 意味着黑白,运动感大大增加。鲍系尼说;“绘画形式并不是
贡布里希艺术史叙述中的社会学立场探究
![贡布里希艺术史叙述中的社会学立场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d684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1b.png)
贡布里希艺术史叙述中的社会学立场探究恩斯特·汉斯·贡布里希(Ernst Hans Gombrich)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以其开放的研究体系,广阔的研究视角在艺术史研究者中独树一帜。
他将德国的学术传统,当代学术进展融入他的艺术史研究中,他的艺术史研究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将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学科兼收并蓄,扩宽了艺术史的研究领域,成功实践了西方艺术理论各学科间相互交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建构了具有综合性、前沿性、跨学科性的多维度艺术史理论结构。
本文以贡布里希的艺术史撰述为研究对象,以他的社会学立场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研究他是如何站在社会学角度考察艺术史的,分析他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艺术史所使用的角度、概念等。
在本人看来,他的艺术史研究中,社会学立场主要有三点:赞助、趣味、“情境逻辑”,本文将重点对“情境逻辑”进行研究。
第一章贡布里希及其艺术史写作,透过贡布里希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总结其学术思想的形成过程,并对其艺术史写作进行一个综述。
第二章以贡布里希的经典著作《艺术的故事》为切入点,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进行解读,分析贡布里希艺术史叙述的特点,从《艺术的故事》的选题、写作方法、行文风格、结构四个方面来看他是怎样在叙述艺术史。
第三章通过贡布里希对“情境逻辑”的运用探究贡布里希艺术史叙述中的社会学立场。
本文主要是架构在艺术史学和社会学的基础之上,在具体写作中用到了艺术学、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方法进行研究。
审美错觉论:贡布里希对视觉艺术的一种独特解读
![审美错觉论:贡布里希对视觉艺术的一种独特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c55a36bdd88d0d232d46abb.png)
74电影理论Film Theory高尚学审美错觉论:贡布里希对视觉艺术的一种独特解读【作者简介】高尚学,男,河南正阳人,百色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文艺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视觉艺术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混生论:20世纪前期西方视觉艺术生态壁龛研究”(项目编号:1501150B);百色学院校级科研重点资助项目“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念研究”(项目编号:2014KA03);教育部社科基金资助 项目“大众传媒与文艺理论创新”(项目编号:10YJC751002);2015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 KY2015ZD116)的阶段性成果。
广西壮族自治区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单位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成果。
“错觉”(Illusion )是贡布里希(E.H.Gombrich )专著《艺术与错觉》中的核心概念,错觉一般指人脑对外在客观现实的一种不正确反映或错误知觉。
国内学者范景中把其译为“错觉”,周彦译为“幻觉”,论文采用范景中的“错觉”译法。
因为错觉必须有外在客观现实对大脑两半球的刺激,才能产生,只不过这种错觉是一种对外在客观现实的不正确的映像反映,但仍然是一种知觉存在形式;而中文语境里幻觉通常意义上指在没有外在客观刺激的情况下,人脑想象的虚假感觉产物。
错觉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错觉艺术指能达到完整再现现实事物并给观看者造成一种真实再现错觉感的作品。
广义错觉艺术则指与视网膜错觉和心理错觉有关的艺术,包括三类:一是狭义错觉艺术,试图单纯依靠视网膜错觉造成审美效果的艺术作品;二是试图单纯依靠心理错觉造成效果的艺术作品;三是共同依赖于视网膜错觉和心理错觉的艺术作品。
”[1]贡布里希在《艺术与错觉》中并没有对其下明确定义,不过根据其论述内容可知,他在论述错觉艺术时主要指狭义错觉艺术。
但是,纵观贡布里希视觉艺术史论,他研究的对象明显包括广义错觉艺术。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610c52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68.png)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学家之一。
他的研究方法对于艺术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历史的视角、视觉体验的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第一,贡布里希强调将艺术作品置于其文化背景中来进行分析。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产物,不能脱离其传统和历史背景去进行独立的研究。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不仅要考虑绘画本身的技法和风格,还要探究绘画背后的社会、政治、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因此,从文化历史视角出发进行分析是贡布里希研究艺术史的核心之一。
第二,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强调以视觉体验作为研究艺术作品的基础。
他认为视觉感受是研究艺术的起点。
因为艺术是给人类创造视觉体验的,因此直接响应这种体验是理解艺术的关键。
换句话说,只有在最初的感知和想象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
因此,贡布里希鼓励人们直接面对艺术作品,在视觉阅读中进行个人体验和感知,尽管这将涉及到主观性的因素。
他强调视觉体验的重要性,并把人类视觉感知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可接受的常识”。
第三,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强调科学方法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艺术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寻找验证点。
例如,在研究绘画,需要了解绘画的技术方面的知识。
只有在深入了解和实践各种技术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解释绘画作品。
同样,对于艺术理论的研究也需要不断地反复实践。
总之,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强调将艺术作品置于其文化历史的背景之中去进行分析。
他坚信艺术是为观众创造视觉体验的。
贡布里希的方法鼓励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反馈。
他认为这些因素互相关联,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
贡布里希“所见和所知”理论
![贡布里希“所见和所知”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81b84e4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5.png)
贡布里希“所见和所知”理论我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反思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他的艺术理论处于不可逆的时间过程中,是他对西方艺术史、艺术家和一切艺术活动的经验总结,是对西方传统艺术史学精神的特殊存在。
正因为艺术理论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我对他的艺术理论反思就有了必要性。
其二,如果我们不了解一种艺术理论的途径、模式和结构就根本弄不清哪种艺术理论的方法论才是合理的,也就无从把握这门学科的未来走向。
所以,没有对他的艺术理论的真正反思,就没有足够自觉的艺术史研究,艺术史就只能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子集而已,不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一门独立的学科。
如何现实而有效地把握贡布里希的艺术理论与具体研究之间的必要张力,正是我反思的主旨所在。
实际上,对艺术理论的把握总是主观化了的结果,作为艺术理论的学者无论怎样选择都面临种种困境,都是在既有说服力又有相互矛盾的理论之间寻找着属于自己的路径。
以下我从四个方面对贡布里希艺术理论作延展性思考。
一、开放性的探索艺术史在西方学术史上,针对艺术史的深入探讨很早就已经开始了,要说真正具备学术性的艺术史学研究则已经开始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末。
可以说道一切关于艺术和艺术史的论著都已经开始于艺术经验。
贡布里希艺术理论所提供更多的研究模型,的确有助于艺术史家思索艺术理论与表达方式的关系,也有助于再次建构起至更为细致而周全的理论基础。
但是其细部问题除了等待进一步不予研究与积极探索。
近代艺术学设立之初,企图跟美学分割界限,明确提出学科对象的差异性,隔开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的内容,可是在代莱研究趋势下,即为多元文化和跨文化的学科资源整合趋势下界限与差异渐渐地销声匿迹了。
这无疑表明出来研究者对于艺术史的深入探讨,已经开始由讲究学科的单一制与差异迈向更能够兼具文化、社会意涵的交叉学科设计,同时也预示着着研究者们对于艺术史学有关的哲学深入探讨存有了集体性的思考。
众所周知,历史可以是具体的、单一的事物发展史,也可以是一系列事物的综合发展史。
艺术形式与艺术精神能否两分?——论贡布里希对黑格尔艺术美学的批评与修正
![艺术形式与艺术精神能否两分?——论贡布里希对黑格尔艺术美学的批评与修正](https://img.taocdn.com/s3/m/a4c2a17a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12.png)
25专家论道学术CHINESE PAINTING & CALLIGRAPHY者贡布里希认为:“没有大写的艺术”“大写的艺术已经成为叫人害怕的怪物”。
而黑格尔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艺术表现被视为“大写的艺术”的主要精神根源。
贡布里希不认为艺术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间有必然联系,强调艺术的名利场逻辑,认为趣味、时尚才是决定艺术风格递嬗变化的直接诱因。
艺术的衰落和风格变化则是由趣味的疲惫造成的,而不是由文化的发展或衰落造成的。
在这其中,艺术家的个人作用超过任何外部作用,他们对艺术风格图像的试错与修正匹配决定着艺术的风格形态。
贡布里希在哲学观念上深受波普尔证伪主义和反历史主义的影响。
他的艺术史图像试错修正理论便是在波普尔证伪主义哲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从艺术史的立场来看,贡布里希的形式理论—图像学对西方现代艺术史研究自有其应有的价值。
它使艺术史研究走向严格的自律。
始终围绕作品本身,从而有效消除了来自社会学干扰下的对艺术作品的过度阐释,但贡布里希理论由对形式至上的阐释而走向对艺术人文精神与真理观的否定,却意味着艺术史研究的一种倒退,它对艺术史的伤害绝不在黑格尔主义之下。
因而贡布里希对黑格主义的清理与反拨,只具有限制性意义而并不能解决艺术史的整体问题。
■责任编辑:刘光容。
”而艺术的最高真理在于理念即绝对精神。
黑格尔以此将西方艺术史,自古希腊、罗马时期至文艺复兴和近代划分为三种形态:象征型艺术、古典型艺术和浪漫型艺术。
黑格尔认为艺术的最高发展是古典型艺术,即古希腊、罗马雕塑、建筑艺术,它体现为人的个体自由与整体的和谐,并体现出理念的崇高。
浪漫型艺术则标志着近代市民社会兴起后,艺术的个体自由与整体的和谐的分裂。
“艺术不再是作为真理由以使自己得到实现的美的感性显现”,从而产生了主体的困难。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提出了“艺术走向终结”的论断。
黑格尔认为哲学包含艺术而不归结为艺术,艺术过渡为哲学而不再作为艺术,就如他名言:“艺术将做好准备做哲学的婢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贡布里希艺术理论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贡布里希作为二十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家和批评家,其艺术美学思想坚持传统与理性的价值观已众所周知,国内虽然有大量贡布里希作品的翻译与介绍,但在后现代语境下如何再次评价审视贡布里希的艺术批评原则,目前理论界却较少涉及,而这正是审视贡布里希批评原则在后现代语境下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及其文化意义无法忽视的重要理论问题。
一、贡布里希艺术批评的理性原则
作为一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虽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贯穿于其艺术批评实践的基本原则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他的再现理论、经典标准、理性原则等都始终贯穿于他的一生。
在贡布里希看来,所谓艺术家就是制作生产好图像的人,艺术的历史就是制作好图像的历史,就是从这个角度讲,正如《艺术的故事》开首语所说的,“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
贡布里希的“图式”理论正是其理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标志。
他相信,艺术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惯例,人们
以相同的基本方式看待或者制作图像,各种艺术图式既不是艺术家对外部世界所见之物的复制,也不是其内心之物的展现,而是对传统图式的继承与修正,它们都是在既有图式范围之中,在传统惯例、艺术家的作品及观看者审美惯例下形成的。
当然,这一切都是艺术家自己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在不断吸收和修正传统图式并努力思考新时代图式特征的过程中完成的,这种“进化的方式”正是艺术家不断创造“一幅令人信服的画面”的秘笈。
在贡布里希看来,从立体主义到原始主义,从印象主义到超现实主义,这些运动所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挑战了传统与经典所捍卫的基本原则,这些激进的现代艺术家完全背离了传统的图式结构和塑造,既放弃了忠实的再现,又违反了艺术史进程的图式逻辑,把新奇等同于先进,把传统等同于保守落后。
他在《艺术与人文科学》中写道:“缺乏图式、缺乏再现、缺乏模仿、缺乏情感和缺乏创造”,作品成了时代潮流的风向标,“一种与社会上的任何功能都不相关的为艺术本身而进行的活动,艺术成了一种神秘的事业”。
艺术家在其自治的神秘王国中时刻等待着灵感的降临和神的恩典,无视伟大的传统与普遍的理性原则,沾沾自喜地享受着自己的癫狂之作。
在贡布里希看来,超现实
主义画家马克斯·恩斯特和萨尔瓦多·达利“在他们梦幻般的图像并置中发现或者形成了视觉双关、蓄意的模糊歧义和非逻辑手段”,他们的作品就像是“有关幸福记忆的冗长无聊的滑稽故事,其目的就是蔑视理性准则,动摇我们的自满”。
二、后现代境遇下贡布里希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后现代艺术及其批评理论的兴起,贡布里希的注重传统与经典的价值观受到了对抗与挑战。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阿瑟·丹托等艺术史家、批评家就不断撰文质疑贡布里希,认为其艺术美学理论已脱离时代,难以解释现代艺术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近年来,西方的一些学者又重提贡布里希“过时论”,宣称贡布里希固守传统疏离后现代理论的艺术史观和研究方法已走向终结,如英国艺术史家诺曼·布列逊、美国艺术史家詹姆斯·埃尔金斯,他们从多方位、多角度质疑批判贡布里希的艺术观,当今又有一批年轻理论家也加入到了这一行列。
当然,坚持传统与理性的贡布里希的拥护者也纷纷撰文进行反驳。
在欧洲文化思想史中一直就存在着对主流文化传统的批判与解构,如尼采对基督教的批判、福柯对启蒙运动艺术进步观的抨击、德里达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结构、布尔迪厄对趣味客观论的反驳、伊利格瑞对
父权制谱系的论述等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后现代思潮及其艺术批评的理论基础。
后现代主义对多元的强调,对普遍性与自然的反驳,对各种霸权观念的排斥都直接导致了对贡布里希所坚持的古典文化传统的强烈反感。
贡布里希把古希腊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当作人类精神文明最高峰的做法无疑直接否定了各种现代艺术与后代现代艺术的合理性及其现实意义,并抹杀了西方艺术传统的复杂性,正如耶鲁大学艺术史家苏珊娜·拉瑟格伦指出的,贡布里希的艺术理论并不能描述文化经验和艺术实践变化莫测的复杂性,而如何解释复杂多元的艺术实践正是理论的价值所在,像贡布里希那样把多元复杂充满个人情感的艺术史纳入到一个简单的解释模式,最终只能导致对艺术变化多元的扼杀,并陷入自身单项循环的逻辑体系之中。
贡布里希反对相对主义,倡导传统审美价值原则,显然不能全面而公正地解释当代社会文化艺术所呈现出的多元性和意义上的复杂性,他仅仅属于他自己的时代,而他自己也仅仅是一个复杂时代的一部分。
同样,由于贡布里希固守传统与经典,把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当作一切艺术的不变原则,从而使艺术的研究置于历史的空无之中。
但随着“新艺术史”的兴起,理论家们将艺术作品重新置于历史和社会的背景
之下,探索艺术如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艺术研究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古典审美价值,而是发现作品中所隐含的社会意义、政治领域的阶级矛盾、对女性的歧视、对他者的压迫等,从另一个角度对像贡布里希那样仅仅关注艺术古典永恒价值的做法进行了修正。
克拉克在马奈的《奥林匹亚》中挖掘出了阶级意识形态的成分,布列逊将“凝视”作为政治问题及观看就是权力的观点,约翰·伯格西方绘画史就是阶级斗争史的“观画之道”等等,都充分利用各种后现代理论资源,把后结构主义、符号学、心理分析、性别研究、后殖民理论、社会学分析法等融合在一起,用以分析各种艺术品,彻底瓦解了以贡布里希为代表在传统艺术中寻找统一的稳定的理性原则的做法,从而为艺术批评拓展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三、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与调和
柏拉图在他的对话集中把人的灵魂划分为三部分,两部分像两匹马,第三部分像一个御车人,两匹马中一匹驯良一匹顽劣,人必须由自己的理性来控制,正如马车必须由御车人来控制一样。
后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正是来自柏拉图的人格理论,特别是弗洛伊德对非理性的强调成了西方现代艺术,甚至是后现代艺术的理论依据,正如柏拉图强调人的意志与理性必
须控制情感一样,弗洛伊德也强调超人必须控制本能,只是弗洛伊德认为人很难控制本能,从而导致人类悲剧的不断发生。
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与调和正是古今艺术理论争论的焦点之一,同时也是贡布里希与各种后现代艺术理论争论的根源。
贡布里希真正的法宝乃是他的理性原则,他虽然反复倡导所谓的中庸之道,但这种中庸之道并不是感性与理性的中庸之道,而是理性对艺术原则的根本控制,是理性所主宰的中庸之道,这种中庸之道并不包含各种后现代艺术及其理论原则。
面对当代艺术打破传统、标新立异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形式是欣然接受还是断然拒绝,依据贡布里希的中庸之道,最终还是拒绝的成分多。
虽然他也强调美学的令人困惑之处“恰恰在于我们不能像运用精确的公式或竞赛规则那样来表示美学”,但他的理性原则在具体的艺术批评实践中还是坚持了像数学与科学一样的原则,不过这种最终的原则来自他自己的判断。
随着各种后现代艺术的及其理论的经典化,自身对自身的反思的进一步加深,理性与非理性的争论与纠葛虽如猫与老鼠的游戏,浮士德与靡非斯陀的争论一样时刻处于焦灼的纠缠之中,但是随着非理性的精力逐步耗尽,理性的主题作为人类文明永久困惑的一
面会重新获得自己的价值。
正如瑞典艺术史学家洛雷塔·万迪指出的,经典准则和艺术对道德的诉求构成了贡布里希的主要思想遗产,经历过后现代之后,各种后现代艺术也同时进入了贡布里希所定义的经典之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