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442-490年)
孝文帝
拓跋宏,复姓拓跋,名宏,是北魏王朝自拓跋王圭 以后的第六个皇帝,即魏孝文帝。他在皇兴元年 (公元467年)八月,出生于平城皇宫之内,其 父献文帝非常高兴,因喜生贵子而大赦天下。拓跋 宏三岁时,被立为皇太子,母亲李夫人按照北魏 “皇妃生子立为太子则被赐死”的规定,身遭厄运。 拓跋宏在宫中奴婢抚养之下,自幼聪明,秉性孝谨, 四岁时,就懂得为父亲吸吮脓疮,深受世人称赞。 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六月,二十三岁的献文 帝在永安殿暴崩,冯太后于延兴元年(公元471 年)辅佐拓跋宏临朝听政。
8 三长制有何优点?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1.迁都原因: ⑴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⑵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⑶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⑷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2.迁都过程: 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3.影响:
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 争取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北魏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关 于少 数 民 族 封 建 化
• 概念: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阶段的少数民族向封建社会的
年)。
——《魏书》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
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
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
制的原因、结果,以及北魏后期的情况,说
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 泽,贫弱者望决一廛(chán屋舍),致令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 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 …劝 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
2 促使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B )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主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3 下列评论中,不适合北魏均田制的是
(B )
A、均田制促进了荒地的开垦
B、农民未从中获得实际的好处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均田制
改革前提 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 改革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按一定的标准分配给农民,所分土 地不得买卖; 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⑴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易服装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⑴易服装: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⑵讲汉话: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⑶改汉姓,定门第等级:将鲜卑姓改为汉姓,按门第
材料二 :(490年)主畿(京师平城)之内,颇 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 … …一岁未 收,未为大损。
材料三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 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1)原因:为解决因豪强兼并土地引起的百 姓贫饥流亡问题,稳定北魏统治,孝文帝下 令均田,以农为本。
(2)结果:农业发展,编户增加。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一样,都是中国历史上 的重要改革.请回答1-2题 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C )
A.改革都获得了成功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C.改革进展都很顺利 D.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关系
2.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
B 其最主要的表现是(
均田制实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 改革后 抑制了土地兼并, (影响)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比较: 1.背景: “商”: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 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推行土地国有制。
)
A.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北魏基层行政组织:三长制
材料二 :(490年)主畿(京师平城)之内,颇 为少雨,关外诸方,禾稼仍茂。 … …一岁未 收,未为大损。
材料三 :正光(521年)以前,时惟全盛,户 口之数,比夫晋(西晋)之太康,倍而已矣。
材料四:(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
国有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
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北魏分裂于534
冯太后:
掌握实权,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
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文帝改 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她去世 后为谥称“文明太皇太后”,历史上又 称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 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 中,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控 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在献文帝、孝 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 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 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 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 的,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 应该归属于这位了不起的巾帼人物。
过渡。

表现:封建社会是以封建地主
占有生产资料——土地、剥削农民的
剩余劳动力为基础的社会。
小结
孝文帝改革各项措施之间的关系:
1.三长制与租调制是为了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 2.迁都与易俗是为了新制的推行
三、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
1 、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 展。 2 、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 了民族大融合。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改革前
俸禄制
⑴官吏原无俸禄,中央官吏按等级得到在 战争中获得的财物和人口。 ⑵地方官吏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实物就可 以肆意搜刮百姓。 ⑶吏治黑暗、贪污成风。
改革后
⑴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 ⑵惩治贪污。 ⑶吏治有所好转。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科学技术应用于 工业的成就主要 表现在:
电力的广泛应用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1、“电气时代”的到来
发电机和电 动机的发明
来电 气 时 代 ” 的 到

机械能
发电机
电能
原理:电磁感应
电能
电动机
机械能
2.电力的广泛应用:
租调制
改革前 赋税征收混乱,农民负担重; 内容: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
改革后 影响: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
思考:1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可以分到 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 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 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社 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拓跋珪和拓跋焘在一定程度上学习汉族文化, 按照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进行统治,开始了 封建化的进程;
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冯 太后执掌朝廷实权;
孝文帝受到了良好的汉族文化的教育,对汉 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二、设巧计迁都洛阳
三、后期——移风易俗
1.特点:孝文帝主持,以学习汉文化为主要目的。
2.措施: 下令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⑴易服装: 要求朝臣讲汉话,30岁以下严格执行; ⑵讲汉话: 将鲜卑姓改为汉姓; ⑶改汉姓:
生 活 方
⑷通婚姻: 提倡鲜卑人同汉人通婚;

⑸改籍贯: 凡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明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3)后期: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预征六年租 调,加重对农民的剥削,使阶级矛盾尖锐。
(4)孝文帝推行均田制,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 发展;北魏衰落是对建化的统治阶级与农民阶 级矛盾发展的结果,而非崇尚文治,消灭雄武 之风所致。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 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族原 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 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C、官僚地主土地并未受到触动
D、土地占有不均情况依然存在
4 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 根本原因是( A )
A、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B、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促进中国社会的封建化 D、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
材料一:(485年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 泽,贫弱者望决一廛(chán屋舍),致令地有遗利, 民无余财,或争亩畔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 循行州郡,与牧守(官职)均给天下之田… …劝 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历史 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 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基于这样的认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强了北方民族 大融合,拓跋族汇进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 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该充分肯定, 孝文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 革家。
3 、改革不加选择,全盘汉化,没有继承本 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导致日后北魏的衰落。
1 (2003上海卷)(北魏孝文帝)“初谋南 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 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 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
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A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高百度文库选拔人才;
改汉姓
鲜卑族姓氏 汉族姓氏
拓跋氏 丘穆陵氏 步六孤氏 贺赖氏 拔拔氏
元氏 穆氏 陆氏 贺氏 长孙氏
独孤氏
刘氏
定门第等级
在汉族地主中,以父祖 在北魏所在任官职高低 分为甲乙丙丁四等级; 在鲜卑贵族中除皇室元 氏门第最高外,以穆、 陆、贺、刘、楼、于、 嵇、尉八姓为首,其门 第与汉族大族四姓(崔、 卢、李、郑)相对应; 其他则是一般世族。
材料四:(正光以后)四方多事,加以水旱,
国有不足,预折(预先折算)天下六年租调而
征之,百姓怨苦,民不堪命(北魏分裂于534
年)。
——《魏书》
有的史学家认为,北魏的衰落根源于孝文
帝“深慕华风,锐意模仿改革……崇尚文治
之风,消灭雄武之风”。
请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实施均田
制的原因、结果,以及北魏后期的情况,说
《资治通鉴》
──
露田
桑田
国家所有
农民所有
2 北魏的农民分得土地,会对北方地区的经 济产生什么影响? 3 分得土地后,你要为国家尽哪些义务? 4 此时对国家来说,你的身份是什么?租调 制对你有何好处?对国家又有何好处? 5 改革前你可能通过什么人把赋税交给国家? 6 宗主督护制有何弊端? 7 改革后你可以通过什么人把租调交给国家?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改革后 北魏政权
农民
影响: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一、前期——卓有成效的新制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及影响: ⑴制定俸禄制:使吏治有所好转; ⑵推行均田制:推动北方社会经济发展; ⑶设立三长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⑷推行租调制: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