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
高规JGJ3-2010修订内容(定稿版)
修订过程简述
规程修编组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 近年来的工程实践经验、理论和试验研究 成果,参考了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 准,先后完成了本规程的讨论稿(第一 稿) 、征求意见初稿(第二稿) 、征求意 见稿(第三稿) 、送审初稿(第四稿) 、 送审稿(第五稿)、送审稿修订稿(第六 稿)、报批稿(第七稿)、定稿(第八稿) 等版本。
修订过程简述
修订组对反馈意见和建议十分重视,对意见 进行了汇总、整理,分章节研究提出了处理意见。 在对反馈意见和建议逐条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了本规程修订的全部内容,于 2010年 5 月 完成了征求意见稿《反馈意见处理报告》及规程 的送审初稿,并在修编组第五次工作会议上对其 进行了仔细讨论,会后形成了本规程的送审稿。 后经19位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审查,编写组修 改完善后形成报批稿报建设部。建设部于2010年 10月21日批复,《高规》于2011年10月1日起 执行。
参加修订工作的设计单位有:北京市建筑设 计研究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 有限公司、广州容柏生建筑工程设计事务所;研 究单位有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 司;教学单位有清华大学;施工单位有北京建工 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 司。
《抗规》中部分关于抗震性能设计的内容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 3.10.1条条文说明中指出:不同的抗震设 防类别,其性能设计要求也有所不同。鉴 于目前强烈地震下结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 计算模型及参数的选用尚存在不少经验因 素,缺少从强震记录、设计施工资料到实 际震害的验证,对结构性能的判断难以十 分准确,因此在性能目标选用中宜偏于安 全一些。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5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5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建设综合规定【发文字号】粤建科函[2015]2367号【发布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日期】2015.11.05【实施日期】2015.11.0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2015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的通知(粤建科函〔2015〕2367号)各地级以上市及顺德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各有关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化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结合我省工程建设标准化的管理需要,经组织有关专家对各单位自愿申报的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项目进行遴选、审核、公示,我厅确定了《2015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现予以发布。
请各有关单位认真组织好标准的制订与修订工作。
在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迳与我厅科技信息处联系。
附件:2015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5年11月5日附件:2015年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制订和修订计划制订修订适用范围及主要技术内容主编单位参编单位起止年限进度要求主编人制订适用范围:城镇地区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规划制定中,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相关内容的落实。
养老设施指由民政部门及卫生部门主办或主管,包括由其他社会力量兴办的为老年人提供助养、生活护理、医疗以及社会服务需求等综合性服务的,满足基本养老需求的公共设施。
主要技术内容:养老服务设施分级分类标准,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设置要求,人均用地标准、选址布局要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指引、配建规模要求及指标、功能要求、外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大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2015.6-2015.122015.11:征求意见稿2016.01:送审稿2016.03:报批稿钱征寒部环境要求等。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条文说明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前言我国在1976年唐山地震后,建设部作出建筑工程从6度开始抗震设防和按高于设防烈度一度的“大震”不倒塌的设防目标进行抗震设计的决策,是正确的.本次汶川地震表明,严格按照现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和使用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即地震力比规定值大一倍),没有出现倒塌破坏,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鉴于我国经济已有较大发展,各类建筑有可能进一步提高抗震设防标准。
为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本次修订拟增加下列修订内容:1. 医疗系统、教育系统的建筑提高设防类别,并新增为防灾应急场所建筑设防类别,有3条。
2。
体育建筑、商业建筑等人流密集建筑中划为乙类建筑的范围适当扩大,有3条;3. 县和县级市的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和电信建筑中的乙类建筑,从8、9度设防区扩大到7度区或6、7度区,有8条;4。
新增明确本标准是最低要求的强制性条文和信息中心类建筑的设防类别规定各1条;5。
对抗震设防类别的内涵和一些条款的文字表达作了改进,有10条。
本次修订共有26条.约占2004年版总条款数(100条款)的1/4。
本征求意见稿中,带方框的文字为拟删除的内容,下划线为拟新增的内容,条号涂黄色的为拟新增强制性条文。
.新建、改建、扩建的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其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本标准的规定。
[修订说明]本条拟新增为强制性条文,明确二点:其一,所有建筑工程均应确定其设防分类。
其二,本标准的规定是最低的要求,有条件的建设单位、业主可以提高设防要求,例如按更高的抗震设防类别设计,或按照设计规范采用隔震、消能减震等新技术,使房屋遭遇强烈地震影响时损坏程度有所减轻.此外,既有建筑工程的设防分类,允许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3。
0。
1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 1 建筑破坏造成的人员伤亡、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的大小。
建筑抗震的设计规范
3. 压型钢板应与檀条可靠连接,瓦楞铁、石棉瓦等 应与檀条拉结。
9.1.28 厂房结构构件的连接节点
3 山墙抗风柱的柱顶,应设置预埋板,使柱顶与端屋架的上弦 (屋面梁上翼缘)可靠连接。连接部位应位于上弦横向支撑
与屋架的连接点处,不符合时应在支撑中增设次腹杆或设置
型钢横梁,将水平地震作用传至节点部位。 4 支撑低跨屋盖的中柱牛腿(柱肩)的预埋件,应与牛腿(柱 肩)中按计算承受水平拉力部分的纵向钢筋焊接,且焊接的 钢筋,6度和7度时不应少于2Ø12,8度是不应少于2Ø14,9度 是不应少于2Ø16。
9.2.3 厂房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2 构件在可能产生塑性铰的最大应力区内,应避免焊接接头。 3 刚接框架的屋架上弦与柱相连的连接班,不应出现塑性变形。当横梁为实 腹梁时,梁与柱的连接以及梁与梁拼接的受弯、受剪极限承载力,应能分别承受 梁全截面屈服时受弯、受剪承载力的1.2倍。
9.3.1 采用烧结普通粘土砖柱(墙垛)承重的车间、仓库,应同时
六、七
五
四
层普通砖、多孔砖房,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2 外廊式和单面走廊式的多层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3 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应根据房屋增加一层后的层数; 当教学楼、医院等横墙较少的房屋为外廊式或单面走廊式是,应按2款要求 设置构造柱,但6度不超过四层、7度不超过三层和8度不超过二层是,应按增加 二层后的层数对待。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9.2.3 厂房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
2 构件在可能产生塑性铰的最大应力区内,应避免焊接接头。 3 刚接框架的屋架上弦与柱相连的连接班,不应出现塑性变形。当横梁为实 腹梁时,梁与柱的连接以及梁与梁拼接的受弯、受剪极限承载力,应能分别承受 梁全截面屈服时受弯、受剪承载力的1.2倍。
9.3.1 采用烧结普通粘土砖柱(墙垛)承重的车间、仓库,应同时 符合下列条件:
7.3.1多层普通砖、多孔砖房,应按下列要求设置 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房屋层数 6度 四、五 7度 三、四 8度 二、三 9度 楼、电梯 间死角; 外墙四角 和对应转 角;错层 部位横墙 与外纵墙 交接处, 大房间内 外墙交接 处,较大 洞口两侧 设 置 部 位 7、8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 15m 隔15m或单元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 隔开间横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 山墙与内纵墙交接处; 7~9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 内墙(轴线)与外墙交接处,内墙的 局部较小墙垛处; 7~9度时,楼、电梯间的四角 9度时内纵墙与横墙(轴线)交接处
3.9.2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最低要求
1 砌体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烧结普通粘土砖和烧结多孔粘土砖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 MU10,其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5;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的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U7.5,其砌筑 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7.5。
2 混凝土结构材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盖构件的连接及支撑布置
1. 檀条应与混凝土屋架(屋面梁)焊牢,并应有足 够的支承长度。 2. 双脊檀应在跨度1/3处相互交结。 3. 压型钢板应与檀条可靠连接,瓦楞铁、石棉瓦等 应与檀条拉结。
9.1.28 厂房结构构件的连接节点
3 山墙抗风柱的柱顶,应设置预埋板,使柱顶与端屋架的上弦 (屋面梁上翼缘)可靠连接。连接部位应位于上弦横向支撑 与屋架的连接点处,不符合时应在支撑中增设次腹杆或设置 型钢横梁,将水平地震作用传至节点部位。 4 支撑低跨屋盖的中柱牛腿(柱肩)的预埋件,应与牛腿(柱 肩)中按计算承受水平拉力部分的纵向钢筋焊接,且焊接的 钢筋,6度和7度时不应少于2Ø12,8度是不应少于2Ø14,9度 是不应少于2Ø16。
《广东省关于超限审查的条例2016》
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 专项审查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做好我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工作,保证审查质量,依据《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 定》(建设部令第 111 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超限 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的通知》(建质 ﹝2015﹞67 号)、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行业 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广东省标准《高层建筑 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及《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专家委 员会章程》,结合广东地区的工程实践和设计经验,特制定本细 则。
序号 1 2a 2b 3 4a
4b
5 6
表二
不规则类型
简要涵义
扭转不规则 考虑偶然偏心的扭转位移比大于 1.2
凹凸不规则 平面凹凸尺寸大于相应边长 30%等
组合平面
细腰形或角部重叠形
楼板不连续 有效宽度小于 50%,开洞面积大于 30%,错层大于梁高
侧向刚度不 规则
尺寸突变
竖向构件不 连续
该层侧向刚度小于上层侧向刚度的 80%
5
具体工程是否超限的界定有不同意见时,可向广东省超限高层建 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咨询。
第五条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审查专家组的组成: (一)一般的超限工程项目,审查专家组由五人组成。 (二)比较复杂或规模较大(单体建筑面积在 20 万平方米 以上,或地面以上高度超过 350 米)的超限工程项目,审查专家 组由七人组成。 (三)特别复杂的超限工程项目,审查专家组由七或九人组 成。 第六条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地震 动参数: (一)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 规范》确定。 (二)除特殊设防类(甲类)房屋建筑工程外,房屋建筑工 程设计地震动参数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确 定。 (三)特殊设防类(甲类)房屋建筑工程,设计地震动参数 可依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或工程所在地的场地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需经省或国 家地震局审查批准。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提供的地震动参数 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的地震动参数不一致时,小震、中 震、大震均应根据安评与规范参数计算的结构基底剪力判别,取
超限高层设计重点与难点
华东院周建龙总工讲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重点与难点编制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送审稿《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征求意见稿)《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定》 (建设部令第111号)《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设防管理实施细则》 (沪健 【2003】702号)广东省实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3‐2002)补充规定江苏省《房屋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细则》《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建质【2006】220号)《关于加强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工作的建议》 (2007年工作会议)《关于加强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技术把关的建议》 (2009年2月6号)《超限高层建筑抗震工程抗震设计指南》 (第二版吕西林主编)超限的认定《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技术要点》 建质【2006】220号新抗震规范及高层混凝土结构规范推出后,其划分范围作相应调整将大跨结构纳入审查将市政工程纳入审查CECS如与抗规及高规矛盾,以高规及抗规为主上海工程还需满足《上海市超限高层建筑设防管理实施细则》 (沪建建【2003】702号)计算分析总体要求总体判断,根据受力特点建模计算参数选取要合理计算假定要符合实际受力计算结果应进行分析判断计算参数的选取连梁的单元形式(杆单元或壳单元)巨柱采用杆或壳单元墙单元最大单元尺寸楼板单元是否合理阻尼比的选择连梁刚度的折减周期折减系数最不利地震方向(正方形增加45°)最不利风荷载方向施工模拟的方式嵌固端的选取特殊构件的定义足够的振型数量是否考虑p‐△效应考虑偶然偏心混凝土柱的计算长度系数(地下室、悬臂梁)计算结构的总体判断质量&荷载沿高度分布是否合理振型、周期、位移形态和量值是否合理地震作用沿高度分布是否合理单工况下总体和局部力学平衡条件是否满足对称部位构件的内力及配筋是否相近不同程序的比较受力复杂构件(如转换构件等)内力及应力分布与概念、经验是否一致嵌固端的要求地下室与土0.00的刚度比≥2(上海地区为1.5)楼板厚度大于180地下室刚度不计入离主楼较远的外墙刚度土0.00水平传力不连续时,嵌固端应伸至地下室,并对大开口周边梁、板配筋加强 地下室外墙离主楼较远,可在主楼周边设置剪力墙,直接将水平力传给底板土0.00有较大高差时,在高差处设置垂直向剪力墙,且采取存在高差处的柱子箍筋加密,水平传力梁加腋等措施,确保水平力传递嵌固端设在地面层,宜设刚性地坪,确保传力可靠回填土对地下室约束系数,一般地下室填3,几乎完全约束时填5,刚性约束填负数。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结构形式,为了提高建筑工程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中有一系列的要求和规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的相关内容。
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地震作用下,通过合理配置和使用建筑材料,使结构在地震中不发生倒塌,能够保护人员生命安全和减少结构破坏。
•抗震设计要根据地震烈度、场地类别、结构体系等因素确定抗震设防烈度,确保结构在设计基础上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要考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情况,合理设置抗震构件和构造措施,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 结构体系选择•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形状和高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常见的混凝土结构体系包括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结构体系的选择要综合考虑结构的刚度、变形能力和受力性能,确保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性能。
3. 抗震设计等级•抗震设计按照建筑物的用途和重要性等不同情况分为多个等级,包括一般设防、较高设防、特殊设防等级,在设计中要根据相关规程和要求确定适当的抗震设计等级。
•高层建筑和重要设施应按照较高的抗震设计等级进行设计,确保在地震中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4. 水平地震力设计•水平地震力是指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到的水平方向的力,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参数等因素确定地震作用下的水平地震力,采用地震力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水平地震力设计要考虑结构的动力特性、阻尼效应和结构的变形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构造措施来减少结构的地震响应。
5. 抗震构造措施•抗震构造措施包括设置剪力墙、加固柱-梁节点、设置钢筋混凝土框架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减少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抗震构造措施要根据不同结构体系和对地震作用的响应特点进行选择和设计,并要求符合相关抗震规范和要求。
结语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是确保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足够抗震能力和稳定性的重要依据,设计人员应熟悉相关规范和要求,合理设计和施工,保障建筑物的抗震安全性和可靠性。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
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24.04.24
•【文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2024年第62号
•【施行日期】2024.08.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尚未生效
•【主题分类】标准定额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2024年第62号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局部修订的公告现批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局部修订的条文,自2024年8月1日起实施。
标准名称修改为《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标准编号修改为GB/T50010-2010。
局部修订的条文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户网站()公开,并刊登在近期出版的《工程建设标准化》刊物上。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24年4月24日附件: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全面贯彻执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粤建市函[2010]113号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全面贯彻执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正文:----------------------------------------------------------------------------------------------------------------------------------------------------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全面贯彻执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通知(粤建市函〔2010〕113号)广州市城建委,各地级以上市住建局,省直有关单位: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年版实施以来,我省相关工程技术人员总体上执行良好,但对其中个别条文仍存在执行不够严格的现象。
主要如下:一、《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6.6条规定“计算模型……应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计算中应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实际中多数设计未能将楼梯构件按照实际模型输入参与结构整体分析。
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6.6条规定,“复杂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时,应采用不少于两个的不同力学模型,并对其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
但实际中,除超限高层建筑工程以外,对复杂结构(复杂构件)少有采用两个以上不同模型的计算软件进行结构对比分析的。
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3.7.4条规定,“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应考虑其设置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
实际工程中,特别是下部商用上部住宅的框架结构填充墙对抗震的不利影响尤其明显,但往往被设计人员忽略。
四、《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6.1.5条规定,“柱中线与抗震墙中线、梁中线与柱中线之间偏心距大于柱宽的1/4时,应计入偏心的影响”。
但一般设计人员在实际结构分析时,对所选软件是否能模拟相应实际情况关注较少。
为了保证全面贯彻执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进一步提高我省建筑工程抗震设计质量,请将本通知转发至有关设计及施工图审查单位,并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加强对该规范执行的监督管理。
《建筑抗震规范》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问答3.新规范中为何无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及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指下面两种情况:60.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范围可否按7.3.14条的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其高度和层数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3.新规范中为何无烟囱、水塔等构筑物及钢筋混凝土异型柱结构的抗震设计内容?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指下面两种情况:60.对医院、教学楼等横墙较少的多层砌体范围可否按7.3.14条的规定采取加强措施并满足抗震承载力要求,其高度和层数仍按表7.1.2的规定采用?9.住宅工程中顶层为坡屋顶,屋顶是否需设水平楼板?顶层为坡屋顶时层高有无限制?总高度应如何计算?《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7章的适用范围是烧结普通粘土砖、烧结多孔粘土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及材料性能满足要求的烧结砖和蒸压砖砌体承重的多层房屋,以及底层或底部二层框架-抗震墙和多层的多排柱内框架砖砌体房屋。
多层砌体房屋中采用砌体墙和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混合承重的结构类型,在建筑方案和结构布置上超出了抗震规范第7章的适用范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属于超规范、规程设计。
1)山墙和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结构材料不同,不仅侧移刚度不同,而且承载力也不同,在地震作用下,山墙和钢筋混凝土排架柱的受力和位移不协调不利抗震,可导致结构破坏,这种震害不少。
32.若多层砌体房屋的层数低于规范表7.3.1中砖房构造柱设置要求的最低层数,其构造柱应如何设置?在砖房总高度、总层数已达限值的情况下,若在其上再加一层轻钢结构房屋,因抗震规范中无此种结构形式的有关要求,两种结构的阻尼比不同,上下部分刚度存在突变,属于超规范、超规程设计,设计时应按国务院《建筑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第29条的要求执行,即需由省级以上有关部门组织的建设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进行审定。
29.钢筋混凝土柱厂房为什么不采用山墙(砌体隔墙)承重?24.新规范中第7.1.8条1款要求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结构布置中,上部砌体抗震墙与底部框架梁或抗震墙对齐或基本对齐,在定量上如何把握?30.规范规定多层砌体房屋的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顶或檐口的高度,半地下室从地下室地面算起,全地下室和嵌固条件较好的半地下室允许从室外地面算起,嵌固条件较好一般是指什么情况?2)屋盖系统(屋面板、屋架和支撑)在两个端部不封闭,屋盖地震作用传递途径变化,在6度时山尖墙就有震害,其破坏后将引起屋盖的破坏。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布日期】2024.03.20
•【分类】征求意见稿
正文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2022年工程建设规范标准编制及相关工作计划的通知》(建标函〔2022〕21号),我部组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修订了国家标准《建筑抗震鉴定标准》(见附件)。
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有关单位和公众可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
1、电子邮箱:*******************。
2、通信地址:北京市北三环东路30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C座1202室;邮政编码:100013。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年4月22日。
附件: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局部修订征求意见稿)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2024年3月20日。
《广东省关于超限审查的条例 》
表七作用下的最大 层间位移角θE 范围
μ≤1.2
1.2<μ≤ 1.3
1.3<μ≤ 1.4
θE≤ 1 1300
规则
Ⅰ类
Ⅰ类
1 <θE≤ 1
规则
Ⅰ类
Ⅱ类
1300
650
θE≤ 1 1600
规则
Ⅰ类
Ⅰ类
1 <θE≤ 1
规则
Ⅰ类
Ⅱ类
1600
备注 表二之 1 项不重复计算 表二之 4a 项不重复计算
(四)具有表四中 1 项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不论高度是 否大于表一)
序号
不规则类型
表四
简要涵义
1
高位转换
框支墙体的转换构件位置:7 度超过 5 层,8 度超过 3 层
2
厚板转换
7~8 度设防的厚板转换结构
3
复杂连接
各部分层数、刚度、布置不同的错层,连体两端塔楼高度、体 型或沿大底盘某个主轴方向的振动周期显著不同的结构
对整个结构影响的大小判断是否计入不规则的一项。
(三)具有表三中 2 项或同时具有表三中 1 项和表二中某 1 项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工程(不论高度是否大于表一)
序号 1 2
表三
不规则类型 扭转偏大
层刚度偏小
简要涵义
裙房以上 30%或以上楼层数考虑偶然偏心 的扭转位移比大于 1.5 本层侧向刚度小于相邻上层的 50%
第二条 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高层建筑应作超限高层建筑 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
(一)房屋高度(m)超过表一规定的高层建筑
混凝土 结构
表一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剪力墙
剪力墙
剪力墙 部分框支剪力墙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征求广东省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征求广东省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意见
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3.12.05
•【字号】粤建科商〔2023〕219号
•【施行日期】2023.12.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法制工作
正文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征求广东省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各地级以上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各相关单位:
经我厅立项,由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编制的广东省工程建设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已形成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们意见。
请从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门户网站(https:///)下载本标准的征求意见稿,组织研究和提出修改意见,于2024年1月20日前将书面意见反馈我厅科技信息处。
附件:1.广东省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
2.广东省标准《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意见表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3年12月5日。
广东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专项审查实施细则190410
<θ ≤
E
表六 b
结构类型 框架-剪力墙 框架-核心筒 板柱-核心筒
B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类及限值
地震作用下的最大 层间位移角 θE 范围 θ ≤
E
规则 规则 规则 规则
μ ≤1.2 1.2< μ ≤1.3 Ⅰ类
1.3< μ ≤1.4 Ⅰ类
1.4< μ ≤1.6 Ⅱ类
<θ ≤
θ ≤
E E
Ⅰ类
竖向构件(柱、剪力墙、支撑)不连续的类型分为: 5.竖向构件不 Ⅰ类:柱不连续。 连续 Ⅱ类:墙、支撑不连续。 6.楼层承载 抗侧力结构的层间受剪承载力小于相邻上一楼层的 75%。 力
表六 a
结构类型 框架
突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级高度建筑的扭转不规则程度分类及限值
地震作用下的最大 层间位 移角 θ θ ≤ 范围
E E
性参数、地基承载力、场地类别、剪切波速测试成果,以及结构时程
分析所需的地震动参数。处于抗震不利地段的场地,应有相应的液化 判别、边坡稳定评价、软土震陷估计、断裂影响和地形影响等抗震性 能评价内容。 3.结构初步设计计算书应包括:软件名称,力学模型、电算的原 始参数(含楼层自由度、周期折减系数、地震作用修正系数、内力调 整系数、结构抗震等级、输入地震波和峰值加速度等),结构周期、 振型、位移、结构总重力和总地震作用、剪力墙(或简体)承担的地 震倾覆力矩,扭转位移比,楼层刚度比、结构的刚重比等整体计算结 果,主要构件的轴压比、剪压比或应力比等。要有对计算结果的分析 比较,包括与时程分析结果的比较等。 4.设计说明应符合现行《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相 关规定。 5.当参照使用国外技术标准、工程资料和软件,要有国内外同类 建筑结构情况的对比分析。抗震试验数据和研究成果,要有明确的适 用范围和结论。
关于广东省标准DBJ_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
关于广东省标准 DBJ/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实践分析发布时间:2022-05-26T05:09:52.364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3期37卷作者:区伟源[导读] 对于房屋的结构抗震设计,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区伟源广州市番禺城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摘要: 对于房屋的结构抗震设计,现行的国家标准规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均称为国家标准规范)是沿用旧苏联体系(多遇地震动参数)抗震设计方式与明显和国家标准规范有所国际主流房屋抗震设计标准(设防烈度地震动参数)的抗震设计方式明显不同,难以形成相互对比,但随着新版广东省标准DBJ/T15-92-202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以下均称为新版广东省《高规》)的实行,这方面的缺失得以补足。
文中以广州市南沙区星河东悦湾4# 116.65米剪力墙结构住宅项目为例,采用盈建科YJK4.0软件进行实践探讨其经济价值,分析现行国标规范与新版广东省《高规》上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新版广东省《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房屋抗震设计;抗震设计实践分析引言抗震设计作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最基本的防御功能,随着近几年来,全球极端灾害频发,其中地震灾害给人类造成了难以计数的灾难尤为明显,例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房屋的抗震设计逐渐变得十分重要。
从这些罹难中可以看出,地震灾害已严重地危害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人们带来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
在中国地震台网历史地震目录中记录着,2021年全国各地已发生地震764次,相比2020年的631次,增加133次,年度的地震活动整体水平高于前一年。
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房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有所体现,它可以达到在建筑经抗震设防设计后,避免人员的伤亡,避免房屋的地震破坏,减少经济上面的损失的目的。
广东省既有建筑物结构安全性检测鉴定技术标准
广东省标准 GD3.1.4 检测鉴定方案包括以下内容:目的、范围、依据、项目和内容、计划工期、需委托方配合的工作等。
3。
1.5建筑物结构检测包括以下内容:1地基基础检测;2材料力学性能检测;3结构布置、构件尺寸、配筋检测;4结构构件变形及损伤检测;5围护结构检查或检测;6其他检查或检测.3.1。
6 建筑物结构安全性鉴定包括以下内容:1根据检查、检测和结构计算结果,综合分析,评定建筑物结构安全性等级;2根据鉴定结论,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5.1 一般规定5.1。
1现场宜检查建筑物使用工况与设计要求的符合程度,施工质量观感和实体的变形、开裂等。
5.1。
2 现场检测宜优先采用无损检测方法,当必须采用半破损或破损检测方法时,应选在非主要受力部位。
5。
1。
3选用有相应标准的检测方法时,应遵守下列规定:1 对于通用的检测项目,应选用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2 对于有地区特点的检测项目,可选用地方标准;3 对同一种方法,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不一致时,有地区特点的部分应按地方标准执行,检测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操作要求应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执行.4当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规定与实际情况确有差异或存在明显不适用问题时,可对相应规定作适当调整或修正,但调整与修正应有充分的依据;调整与修正的内容应在检测方案中予以说明,必要时应向委托方提供调整与修正的检测细则.5。
1.4 既有建筑物的结构检测抽样宜根据受检建筑物的资料情况进行分类:1 A类:基建程序齐备、结构图纸齐全且真实有效,施工质保资料基本齐全且真实有效.2 B类:基建程序齐备、结构图纸不齐全但真实有效,施工质保资料缺失或部分缺失.5.1.5 建筑结构的抽样检测方案,可根据检测项目的特点按下列原则选择:1材料、强度、几何尺寸、配筋等应随机抽样,抽捡数量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
2 结构损伤宜采用全数普查、重点抽查的方法。
3 结构连接构造的检测,应选择对结构影响大的部位进行抽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征求意见稿)广东省标准DBJ×-20XX备案号J×-20XX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for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ReinforcedConcreteBuildingStructure(征求意见稿)2020.08.1920XX-XX-XX发布20XX-XX-XX实施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SpecificationforPerformance-basedSeismicDesignofReinforcedConcreteBuildingStructureDBJXX-XXXX-XXXX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备案号:批准部门: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XXXX出版社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的公告粤住建公告[2020]x号现批准《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为广东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JXX-XX-20XX。
本标准自20XX年X月X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年月日前言根据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广东省标准〈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规程〉编制任务的通知》(粤建科函�z2020�{238号)的要求,以及《关于同意变更广东省标准〈既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评估与加固技术规程〉名称和编制单位的函》(粤建科函�z2020�{152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过广泛的资料收集,深入的关键技术专项研究,认真的工程实践经验总结,参考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3、美国标准ASCE41以及欧洲标准EC8等有关国内外资料,并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
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抗震性能设计规程》与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国家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程》JGJ3在结构抗震性能设计的思路上保持一致,进一步细化中、大震作用下的抗震设计方法,通过试验建立钢筋混凝土构件承载力―构件变形―构件损坏程度的对应关系,提出:对于延性破坏构件,采用中、大震作用下弹塑性计算的构件变形,判断构件损坏程度;对于脆性破坏构件,采用中、大震作用下弹性(弹塑性)计算的构件内力,复核构件承载力。
从构件层次证明结构的安全性,与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设计理念保持一致,是对国家标准、国家行业标准的补充及完善。
本规程提供一个可选择的、多目标的、基于性能的建筑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方法,除国家和广东省现行规范、规程的强制性条文外,本规程的所有条文均为非强制性条文。
本规程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和符号;3.抗震设计基本要求;4.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5.结构设计方法;6.结构计算方法;7.变形指标限值。
本规程的主要特点是:1.提出一套精细化的基于性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针对不同性能水准、不同重要性,提出构件正截面、斜截面设计和复核方法。
2.补充完善了规范加速度反应谱6s~10s长周期段。
3.建立了一套与规范反应谱相匹配的、对应不同场地类别的强震记录地震波库,用于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4.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梁、柱和剪力墙)变形大小―承载能力―损坏程度的对应关系。
5.提出了钢筋混凝土构件(梁、柱和剪力墙)破坏形态(弯曲破坏、弯剪破坏和剪切破坏)划分方法。
6.提出了构件(梁、柱和剪力墙)变形指标限值,建立了构件性能水准与构件变形指标限值的对应关系。
本规程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
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地址: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381号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邮编:510641,联系人:韩小雷,E-mail:xlhan@)。
主编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参编单位: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力鹏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广州市设计院广东睿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广州大学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州容柏生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韩小雷魏琏陈星戚永乐季静王松帆彭雪平罗赤宇贺锐波周云徐其功李盛勇郑建东江毅刘付钧主要审查人:×××××××××××××××责任编辑:吴梓楠黄建良目次1总则12术语和符号22.1术语22.2符号33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53.1抗震性能目标、抗震性能水准和构件变形限值 53.2同行评审要求63.3场地影响和地基基础73.4结构体系73.5非结构构件83.6建筑物地震反应观测系统94建筑场地与地震动参数104.1场地类别104.2地震影响系数104.3地震动参数与地震波选取 115结构设计方法135.1一般规定135.2计算简图145.3设计方法156结构计算方法176.1一般规定176.2弹性静力分析186.3弹性动力分析196.4弹塑性静力分析196.5弹塑性动力分析207变形指标限值217.1一般规定217.2构件破坏形态判定准则 217.3构件变形限值227.4结构变形限值23附录A广东省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 24附录B混凝土、钢材材料性能设计指标25附录C结构弹性、弹塑性时程分析可选择的地震波27C.1设计特征周期Tg=0.25s(0.25s≤结构基本周期≤0.75s)27C.2设计特征周期Tg=0.25s(0.75s28C.3设计特征周期Tg=0.25s(3s29C.4设计特征周期Tg=0.25s(6s30C.5设计特征周期Tg=0.3s(0.3s≤结构基本周期≤1s)31C.6设计特征周期Tg=0.3s(1s32C.7设计特征周期Tg=0.3s(3s33设计特征周期Tg=0.3s(6s34C.9设计特征周期Tg=0.35s(0.35s≤结构基本周期≤1.25s) 35C.10设计特征周期Tg=0.35s(1.25s36C.11设计特征周期Tg=0.35s(3s37C.12设计特征周期Tg=0.35s(6s38C.13设计特征周期Tg=0.4s(0.4s≤结构基本周期≤1.5s)39C.14设计特征周期Tg=0.4s(1.5s40C.15设计特征周期Tg=0.4s(3s41C.16设计特征周期Tg=0.4s(6s42C.17设计特征周期Tg=0.45s(0.45s≤结构基本周期≤1.5s) 43C.18设计特征周期Tg=0.45s(1.5s44设计特征周期Tg=0.45s(3s45C.20设计特征周期Tg=0.45s(6s46C.21设计特征周期Tg=0.5s(0.5s≤结构基本周期≤1.5s) 47C.22设计特征周期Tg=0.5s(1.5s48C.23设计特征周期Tg=0.5s(3s49C.24设计特征周期Tg=0.5s(6s50C.25设计特征周期Tg=0.6s(0.6s≤结构基本周期≤1.5s) 51C.26设计特征周期Tg=0.6s(1.5s52C.27设计特征周期Tg=0.6s(3s53C.28设计特征周期Tg=0.6s(6s54C.29设计特征周期Tg=0.7s(0.7s≤结构基本周期≤1.5s) 55设计特征周期Tg=0.7s(1.5s56C.31设计特征周期Tg=0.7s(3s57C.32设计特征周期Tg=0.7s(6s58C.33设计特征周期Tg=0.8s(0.8s≤结构基本周期≤1.5s) 59C.34设计特征周期Tg=0.8s(1.5s60C.35设计特征周期Tg=0.8s(3s61C.36设计特征周期Tg=0.8s(6s62C.37设计特征周期Tg=0.95s(0.95s≤结构基本周期≤1.5s) 63C.38设计特征周期Tg=0.95s(1.5s64C.39设计特征周期Tg=0.95s(3s65C.40设计特征周期Tg=0.95s(6s66本规程用词说明引用标准目录 68条文说明69Contents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andSymbols22.1Terms22.2Symbols33BasicRequirements onSeismicDesign53.1SeismicPerformance Objectives andLevels,Deformation LimitsofStructural Member53.2Requirements onPeerReview63.3SiteandBase73.4StructuralSystem73.5Non-structural Members83.6BuildingSeismicResponseSurveillance System94SiteandGroundMotionParameters104.1SiteCategory104.2SeismicInfluenceCoefficient 104.3GroundMotionParameters andSeismicWaveSelection115StructureDesignMethod135.1GeneralRequirements 135.2AnalysisModeling145.3DesignMethod156StructureCalculation Method176.1GeneralRequirements 176.2ElasticStaticAnalysis186.3ElasticDynamicAnalysis196.4Elastic-plastic StaticAnalysis196.5Elastic-plastic DynamicAnalysis207DeformationLimits217.1GeneralRequirements217.2StructuralMemberFailureCriterion27.3Deformation LimitsofStructuralMember227.4Deformation LimitsofStructure23AppendixATheSeismicIntensity,BasicAccelerations ofGroundMotionandSeismic GroupsofMajorCitiesinGuangdong Province 24Appendix BDesignIndexes ofConcrete andSteel25Appendix COptional Seismic WavesforandElastic-plasticTimeHistoryAnalysisofStructure27C.1PredominantPeriodTg=0.25s(0.25s≤Fundamental PeriodofStructure≤0.75s) 27C.2PredominantPeriodTg=0.25s(0.75s<FundamentalPeriodofStructure≤3s) 28C.3PredominantPeriodTg=0.25s(3s<FundamentalPeriodofStructure≤6s) 29C.4PredominantPeriodTg=0.25s(6s<FundamentalPeriodofStructure≤10s) 30C.5PredominantPeriodTg=0.3s(0.3s≤Fundamental PeriodofStructure≤1s)31C.6PredominantPeriodTg=0.3s(1s<FundamentalPeriodofStructure≤3s)32C.7PredominantPeriodTg=0.3s(3s<FundamentalPeriodofStructure≤6s)33C.8PredominantPeriodTg=0.3s(6s<FundamentalPeriodofStructure≤10s)34C.9PredominantPeriodTg=0.35s(0.35s≤Fundamental PeriodofStructure≤1.25s) 35C.10PredominantPeriodTg=0.35s (1.2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