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自然观比较

摘要:本文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东西方自然观进行了比较,简单介绍了东西方自然观在传统自然观,哲学上的差异,及在园林艺术和街道空间上表现出的差异。

关键词:东西方自然观、比较、传统、哲学、园林艺术、街道空间

前言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人们对自然观的总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科学发展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最先出现的是神话形态的自然观进

入阶级社会以来,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自然观的对垒日趋明显。唯心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唯物主义自然观大体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形态。在古代,人们基本上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普遍联系、不断运动的整体,由此形成朴素的自然观。近代科学深入自然界的各个细节进行孤立静止的考察,由此产生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科学则日益广泛地揭示了自然界的各种联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发展着唯物主义自然观。这一科学的自然观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日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不同的早期自然条件,使得东西方社会对自然界的理解产生明显的差异。将东方传统自然观与西方传统自然观相比较,就能深刻认识两种自然观的特殊性,为掌握正确的自然观提供良好的基础。

1东西方在传统自然观上的差异

东方传统自然观以朴素唯物辩证的态度面对自然,倡导“天人合一”,这在今天仍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其猜测性和过分看重人与自然“同”的一面,蕴涵着中国自然科学发展缓慢的隐患。因此,我们在充分肯定“天人合一“思想的价值时,也要注意它并不是睿智合理的命题,不能简单地挪用来处理我们今天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医患关系紧张的问题,而应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科学的意义上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天人相分”的自然观,是西方传统自然观的基本精神。古希腊时期,普罗太哥拉提出了惊世骇俗的千古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在文艺复兴中发现的“人”与科学进步中膨胀的“科学理性”一起,为“人是自然的主人”思想的孕生设置了温床。弗兰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伟大复兴》《新大西》等著作中,阐发了天人对立的自然观和“人战胜自然”的思想,论证了人的认识能力,指出人能借助技艺和科学实施对自然万物的统治。因此,在培根哲学中折射出人与自然对立、抗争的文化意蕴,铸造了天人分立的自然观。笛卡儿崇尚理性,认为一切在过去已经确立的所谓“权威”和“信仰”,都必须经受理性的“普遍怀疑”,一切都要在“我思故我在”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理性审查的结果而重新建立起来。这种思想无疑又一次凸显出人类理性的伟力,强化了人是自然界主人的意识。黑格尔以客观唯心主义“绝对精神”的名义,把大自然中的一切都统摄在理性之下,把自然界看成是“绝对精神”外化或异化的结果。人们可以看出,黑格尔“绝对精神”万能论要表达的思想无疑是:人类理性、“绝对精神”是自然界的创立者,主体精神的演进推动着大自然的进化。这实质上是把人类理性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人类具有了控制自然、支配自然的权力。[1] {文献名称:东西方传统自然观差异}

2东西方自然观在哲学上表现出的差异

西方哲学的传入过程也正是中国传统学术的崩解与现代学术的重构过程,此时才有了“中国哲学”的提出与确立,才有了“中国哲学史”的创屯与建构。也正因如此,20世纪“中国哲学”之确立、“中国哲学史”之建构,几乎都是以西方哲学为参照、甚至是以西方哲学为标准的。但是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自然观毕竟是根植于两种不同的文明土壤两种自然观,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自然观上研究目的不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彭林认为“西方文化是以神为文化中心的宗教文化,人的灵魂是要靠上帝来管理的。中国文化则不然,它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的灵魂是要靠自己来管理的。这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区别之一。”对“道”的不懈探求,是先秦诸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古希腊哲学是以追求“真理”为宗旨,他们都认为“真理”是人们的知识应当追求的目标,是人应当服从的规律。

其次。自然观方面中国先秦哲学明显抽象于古希腊哲学。本文以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的“道”为代表进行比较。老子的“道”被用来指万物的本原;赫拉克利特的“道”被用来指火与万物相互交换的过程,而巴门尼德的“道”则用来指认识万物的途径。在综合程度上.老子的“道”是最高的,它既是“有”和“无”的统一,又是“动”和“静”的统一,因此也显得空洞和含糊,以至于使后人很难理解其本意而被窜改得面目全非;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的“道”在综合程度上尽管不如老子的“道”.但却阐发了“一”和“多”、对立面的斗争与同~,开始意识到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区别,因而显得更具体和明确;由此可以说明先秦自然哲学的抽象性和古希腊自然哲学的具体性。

再次,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在在自然观上本位不同。中国哲学以人为本位

以及西方哲学以自然为本位的思想基础。以《大传》和《形而上学》为例,《易大传》以阴阳之道建立起了卦爻体系,解释天地万物及其运动,其核心是以天地为准则,作为人事的依据,它既是周以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集成,又为秦汉“天人感应说”奠定了基础;《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最主要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的思想,在《形而上学》中得到哲学的概括,并形成完整的体系。《形而上学》在实体理论的基础一卜建立了世界的体系,并解释生成和发展,其核心是以目的作为事物的原因。它不是以人为本位,而是以神为本位;它是古代灵魂说的引申,并最终与犹太神学相结合,成为基督教神学的重要来源。[2](浅析中国先秦哲学与古希腊哲学自然观的差异性)

3东西方自然观在园林艺术上表现出的差异

东西方园林,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它们的主要区分是:在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式园林。这种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古典园林的特点是: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整。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这种东方古典园林,即自然式园林的特点是: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追求“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自然美与建筑美有机结合,重视意境美。

中西方在自然观,即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是中西文化基本差异的重要表现。总体而言,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西方的园林中水多是以动态的形式出现的,如喷泉、瀑布等,他们将水作为一种造园的对象处理,11的在于它的流动性、声音和雕塑性。同时,这些喷泉、瀑布也是人们视觉中心,总的来说,水作为一种无形的物体,在西方造园家手里已可以随心所欲,任意雕塑。因此,多为几何图形的喷泉、瀑布等,它不是反映物体而是表现自然的美感,尤其现代科技发展,在水中可以加上声、光,更增添水的造型美感,如音乐喷泉。西方园林艺术中的树木、或园、或方、或成伞形、球形等,都要经过人来塑造,树生长要依附人的意志行事,力图表现一种几何美,被称为绿色的雕塑。西方古典园林中的雕塑是具象的,写实的,非人物即飞禽、走兽,通过对它们的深人刻画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动物的灵性,进而创造不同的园林氛围。西方古典园林选择用地时,即使丘陵山地,也要修成水平台地,处处表现人工雕塑的痕迹。

中国古典园林“崇尚自然”的寓意和艺术是独具匠心和变化万端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模山范水,象天法地,“有若自然”。这是运用人力,巧夺天工,艺术地再现自然的天地万物及其壮丽景观。如东汉桓帝时,大将军梁冀的园林就呈现出“深林绝涧,有若自然”的景色:南朝刘宋时,戴颐“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北宋开封城内的皇家园林,以成熟的叠山艺术,再现山岳的壮丽景色:“东南万里,天台雁荡凤凰庐阜之奇伟,二川三峡云梦之旷荡,四方之远且异,徒各擅其一美,未若此山并包罗列,又兼其绝色”,宋徽宗重用苏州造园世家朱动,以太湖石作石料,修建艮岳,并包罗列江南的奇山异景,使宋徽宗赏心悦目,欣然命笔作记。以上数例,足以证明,直接再现自然界的天然景色,这是古典园林效法“自然”的首要艺术特色。这一艺术特色,在现代园林的规划和设计中,尤为突出。例如,在自然水景的设计中,要求水池岸边自然曲折,每个凸凹的半径不等,长短有异,避免重复的曲折出现。不仅如此,水池还要近似方形(苏州网师园、北京圆明园的福海),近似狭长形(苏州狮子林、拙政园)或带状(苏州环秀山庄)。由此再进一步将大小水池同人工瀑布、溪流串联在一起,使之更加显得自然,变化多致。在人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