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20.滑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滑轮》教学设计

《20.滑轮》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会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科学事物和现象,但学生在性别、兴趣、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我所教的本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愿意合

作、动手欲强。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充分挖掘学生这一方面的潜能。

《20.滑轮》效果分析

学生亲身经历提出猜想,分析判断、动手实践、观察记录、收集整理、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在这其中学生获得了直接的实践经验,使学生都学到了有价值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使学生理解更深刻。

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去经历、体验、领悟,在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学习态度和责任、合作交流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体验了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了生命成长的需要。

本节课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

《20.滑轮》教材分析

人们发明轮子后,很快就找到它新的使用方法,通过在轮子外沿刻上沟槽并绕上绳子,人类发明了一种全新的简单机械-----滑轮。升降旗、打开窗帘、拉上窗帘,我们都用到了滑轮。滑轮是各种起重设备中常用的简单机械,吊车就是利用滑轮来提起重物的。我国古代就有使用滑轮的记载。本课通过研究滑轮的作用,指导学生认识、探究有关滑轮的科学规律,从而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当堂达标

一、填空

1、滑轮的种类有很多,最基本的有两种,即()和

()。

2定滑轮能(),不能();动滑轮能(),不能()。

二、判断

1、滑轮在我们生活中使用十分广泛。()

2、定滑轮能改变力的方向和省力。()

《滑轮》课后反思

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兴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滑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数据,并根据数据的分析,来得出滑轮的作用。本课在教学探究滑轮知识时,充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同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联系一些生活中的滑轮知识的实例,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和发展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我的教学过程大体分为四步,一是看周一升旗视频导入新课。二是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实验验证。我注重开放性与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呢?”放手让学生大胆地设计实验。虽然学生的设计方案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但通过大家的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最终总结出科学的方法,并放手让学生

大胆地做,老师在实验过程中只是个助手。三是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分析数据,使学生学会处理数据的方法及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表格上的数据让学生自己得出滑轮的作用。四是巩固练习与课外延伸。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滑轮,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滑轮进行分类,然后应用于实践,想办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再一次对科学产生激情和盎然兴趣。拓展课后思考一下怎样就做到既省力又改变力的方向。

合作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正是在这种合作中,思维水平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的。教师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不随意发表意见,只在适当的时候,给一点暗示或点拨、引导。

《20.滑轮》课标分析

本节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生活中的机械》,根据课标中的要求,在小学高年级段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学习模拟实验和设计简单的实验,着重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发展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本课是继斜坡知识之后继续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机械,从能力培养看,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的系列。

本课落实《课程标准》中的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滑轮的作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人只有了解了这些规律,才能更好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教学重点:

领会定滑轮不省力但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

教学难点:

初步归纳出滑轮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