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艺术创作源于师法自然,现实生活往往就是艺术的根源。关于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的理念,早在唐代,张璪就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当代绘画创作者开始采用摄影技术,随时随地记录所见画面,这极大地方便了创作者的创作。摄影成像经过创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加工后,以画作的方式具体呈现出来。艺术创作与摄影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许多人思考:既然有了摄影技术,是否还需要写实性绘画,这样的绘画是否依然存在创作的空间?在笔者看来,生活离不开艺术,生活中处处是艺术。摄影技术中图片的完美成像并不能完全解决大众对于艺术审美的追求,创作者可以通过绘画艺术作品和观者互动,观者在写实性绘画作品面前,通过视觉可以感受到画面传达出的细腻感,感受到绘画作品的温度,这是当代数码产品无法企及的。

再高清的摄影、再完美的后期,也无法传达出创作者在画面上所表现的色彩、笔触与情感。摄影作品通常所呈现出的是客观的物象,而没有经过后期加工的摄影图片只是对客观自然的再现。艺术创作是较为主观的,表现的是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当摄影与绘画两者碰撞时,必将相互渗透、共同发展。

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的曼?雷曾经说过:“我拍摄绘制不出的东西,绘制我拍摄不出的东西。”摄影将瞬间的情景记录下来,并以图像的形式精确地保存,令瞬间成为永恒,这些被存储下来的图像方便再次欣赏或参考。时空的界限在摄影记录的功能前被击得粉碎,客观自然和主观创作之间的关系开始受人关注。

早在摄影刚刚诞生的时代,其精确再现的功能对一些写实创作者构成了威胁,他们认为摄影成像技术的出现对绘画是一种冲击,更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于是这部分人开始排斥摄影。还有一些平庸的艺术家盲目地模仿相片,绘制与相片一模一样的图画,丧失了思考与创作的能力,更丧失了创新的理念。这是摄影对绘画艺术创作的一些负面的影响,因为这样的作品是毫无自我的,是完全没有注入自己主观意识上的创作构思的临摹,这样的艺术创作方式错误地引导了大众对于摄影与创作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具有正面意义的是摄影技术的更迭与发展使人的肉眼难以捕捉的细节变得唾手可得。绘画创作者通过摄影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更多角度的视觉体验,这是摄影对于绘画创作者的积极影响。当主客观完美融合并加以丰富和表现,摄影便可以成为创作中的积极因素。摄影本身就包含审美体验的过程,如何取景便是创作者对于眼前所见的第一次筛选,也是第一次审美体验,随后的创作便是第二次审美体验。摄影对艺术创作的介入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变化和形式上的革新,更多的还是观念的转变。创作者开始从本质上认识到绘画艺术与摄影之间的区别,逼真的再现不再是价值判断的标准,盲目地追求毫无感情的写实开始减少。若日趋先进的摄影技术运用得当,便可以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同绘画创作携手向前迈进。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新。艺术创作是指创作者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观察、体验、研究现实生活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即艺术家运用自己的艺术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体验,通过一定的艺术媒介和艺术语言,把特定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转化为艺术形象、艺术作品和艺术文本的创造性活动。从根本上来说,艺术创作是人类的自由创造活动。

笔者认为,艺术创作主要分为生活体验、提炼构思和表现创作三个阶段。首先,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的准备阶段,也是一切创作的基础。相传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在晚年常常云游四海以积累素材,经过不懈的坚持终于创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其次,提炼构思,即艺术创作者在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心理活动和特定的艺术思维方式,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提炼、组合、研究、创作,是在头脑中形成艺术意象的过程。艺术意象是艺术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艺术创作的中心环节和关键步骤。在提炼构思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题材和主题。最后,表现创作是指艺术创作者选择并运用特定的艺术语言,将自己在构思中已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进行最终呈现,使之成为具体的艺术作品、艺术形象或艺术情境。当然,它必须遵循形式,并且服从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双重审美原则。这样,人们不仅能从中领略绘画创作中的甘苦,也能感受到艺术

浅谈艺术创作

□马思齐

摘要:该文从艺术创作与摄影的关系、艺术创作与创新的联系入手分析艺术创作,论述究竟何谓艺术创作。

关键词:艺术创作摄影创新

43

(上接第42页)

个个独立的信息资源中心,信息碎片化,收集的资料难以共享,而且由于同一非遗项目在不同地区有着不尽相同的表现方式,也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现象。当然,数字化技术在非遗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上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我们也愿意相信,未来数字化技术将在非遗保护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非遗具有活态性、传统性、整体性等特点,所以数字化保护中的存储环节往往会遗漏其生存环境所特有的文化空间。因此,研究者需要重新认识、整合、分析非遗资源,从而重新挖掘出其潜在的人文历史价值。

我国非遗项目众多,种类繁盛,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但随着全球一体化、外来文化涌入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我国本土的文化生态受到了冲击,部分珍贵的民间手工艺逐渐消失,所以研究让这些非遗项目继续在当今社会中生存这一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需要保护的非遗项目太多,研究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且由于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不均衡,在短期内也无法实现社会全面的数字化保护。在这种情况下,各地方应该分清轻重缓急,将亟须保护的项目优先采集、记录、整理资料,其他的项目则循序渐进地进行保护。数字化保护需要面对如何将文化与技术互相协调的问题,这个时候,非遗传承人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非遗传承人在非遗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中扮演了中坚力量,他们对于自己的非遗项目有着深厚的文化认知,而且能够把非遗项目的思想内涵与现实生活相关联,创作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型非遗产品。因此,要想将数字化保护与文化结合,要想完美地再现非遗项目的地方特色,非遗传承人就需要参与非遗资源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研究。

未来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发展趋势,不仅仅表现在改进和完善数字化技术方面,更重要的是将数字化技术转变为非遗资源本体的一部分。非遗保护的最终目的不是保护非遗项目一成不变,而是要让非遗项目与时俱进、自我发展。在当今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保护和传承我国的非遗,是我国对于保护全人类文化多样性,并且让世人感受到我国所特有的文化内涵而肩负的责任。非遗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

参考文献:

[1]麻国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表达与文化的文法.学术研究,2011(5).

[2]宋俊华.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文化遗产,2015(2).

[3]黄永林.数字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2015(1).

[4]王晓芬.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优势与路径.光明日报,2013-12-26.

[5]杨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杨婷

创作中对于美的追求。

笔者认为,创作就是创新,创作如果没有创新是毫无意义的。创新可以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不同于古人;其二,不同于今人;其三,不同于旧我。

首先,不同于古人。毫无疑问,传统是创新的起点,创新离不开对传统的吸收。对传统的借鉴是创作的基础,但借鉴绝不是照搬照抄,而应当在借鉴古人、借鉴传统的同时,使传统散发出新的魅力。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推翻传统或完全以新内容取而代之,而应以一种将传统渗透进新时代作品中的形式呈现出来。所以,真正的创作要不同于古人,要做到学习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要厘清传统、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而在传统的土壤中开出新鲜的花朵。

其次,不同于今人。在同一时代浪潮中,要创作出有别于其他人的作品是一件既有难度又有趣的事情。如何将自身的生活积累、艺术构思、创作表达转换成为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创造出自己的标签,是笔者不断思考的问题。艺术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理应具有艺术性,并富有新意,一切艺术创造活动都应当具有创造性。创新性是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发展的本质。但在欣赏了许多展览后,笔者发现大多数绘画作品无论是选材、立意、风格上都大同小异,甚至连画作的大小也有跟风的嫌疑,毕业展、美术展上的画作越画越大,给人一种画得大就是画得好的错觉,于是大而空的画泛滥起来。究竟什么是创作,什么是创新,在与今人的比较中,笔者认为应当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跟风。在笔者看来,创作、创新要有坚实可靠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然后才能在实践中升华,形成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出来的新作品站得住脚。

最后,不同于旧我。毕加索一生艺术风格多变,大致可分为早年的“蓝色时期”

“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非洲时期”

“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以及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毕加索是一位不断变化、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我的艺术探求者,但他在各种各样的风格中始终拥有并保持着自己个性,而且在不断创新、改变的同时,能够完美融合不同的艺术手法,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是在创作中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旧我的最好典范。创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绘画过程中摆脱机械式的绘画形式,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突破自我的路径,从而创作出具备创新性的作品,超越自我。

在笔者看来,最难的是在创作时打破自己原有的绘画模式,从已经形成的绘画习惯中走出来,寻找并尝试新的风格。这就需要创作者平时多读书,多积累素材,坚持创作探索和欣赏绘画,这样在创作时头脑中才能有更多的想法。此外,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是不可或缺的。真正的创作、创新值得创作者不断思考,并最终从实践中寻找答案。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编辑倪昌立

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