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的扩散讲解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34
35
1899
ÃÀ ¹ú
µÂ ¹ú
ÈÕ ± ¾
Ó¢ ¹ú
Æä Ëû ¹ú ¼Ò
17
14
31
2
20
3
32
1913
1. 如果我们把上世纪欧洲大陆工业化所具有的突进特性
后 看作是落后国家前工业化时期的诸般特定情境所产生的后
进 果,而且,如果我们把高速工业化的压力看作是根植于这
些情境之中的,那么,这些落后国家的政府不时表现出对
Fra Baidu bibliotek
国 突进和高速的强烈愿望就更容易理解了。进而,“大干快
上搞工业”之类的口号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相关条款中
份量如此之大,就显得不那么不合情理了。
工
业 2. 落后国家还普遍显现出这样一些情况:花大力气引进
最先进最昂贵的技术,并且把重点放在规模大的工厂,乐
化 于发展资本货工业。出于类似上述的理由,我们不必非得
把这些情形看成是主要由沽名钓誉和好大喜功所致。
3. 先进国家难以恰当地看待它们不那么幸运的兄弟国家
的工业化政策,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 每一个工业化的案例似乎都是把模仿先进国家的演进历程 与不同于先进国家的、取决于当地情况的因素相结合。如
一国在开始工业化 时经济越落后,则该
果说先进国家并不总是能理解落后国家为什么要模仿自己, 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家
那么对它们来说搞清楚落后国家的具体情境就更难了。对 于落后国家为推行工业发展而采用的特定制度工具,先进 国家尤其难以认同;而对于落后国家伴随其工业化而来的
相对于私人部门的作 用就更大,该过的工
意识形态,它们更是不知其所以然。对历史的考察可以帮 业化就越强调高速度、
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本土因素对落后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大规模,就越强调资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经济学家,都不准备把开发资源这 样的事,听凭那套放任自由的做法来摆布。容克地主、工 业家、官僚和经济学家结成了联盟,这一联盟保证了他们 的新重商主义的无可争辩的统制。” 德国的卡特尔和辛 迪加没有受到舆论的反对,而托拉斯在英国和美国却遭遇 到来自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强大反对。德国的工业制度 保证了他的工业能够极为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当时最先进的 技术成果。
——亚历山大·格尔申克隆《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本货工业。
德国:典型的后进国工业化
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东 西。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 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 到双重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 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 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 了他们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 不满情绪笼罩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 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 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 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 有;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 倒塌,简直没有好转的希望,因为,这 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败 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 卷
与美国一样,德国的工业化也伴随着集中化趋势,形成了泰森(1890,钢 铁)、克虏伯(1896,钢铁、机械、军工)、梅德里希(1901,钢铁)、德国电 器公司、西门子—舒克特公司(电器)等卡特尔式的垄断组织。到20世纪初,德 国已经成为“卡特尔的国家”,卡特尔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1911年600多 个卡特尔控制了德国经济。
工业化的扩散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俄国
主要工业国人均GDP年增长率
2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1870¡ª 1913
·¨ ¹ú µÂ ¹ú Òâ ´ó Àû ÈÕ ±¾ Ó¢ ¹ú ÃÀ ¹ú
一战前世界工业出口分配
ÃÀ ¹ú µÂ ¹ú ÈÕ ± ¾ Ó¢ ¹ú Æä Ëû ¹ú ¼Ò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F. List (1789-1946)
利用后发优势推进高速工业化
铁路和新兴重工业在德国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德国的工 业化比其他国家更多地建立在当时的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基础之上。在当时 的新兴产业如钢铁、机械、化工、动力等方面,德国为欧洲最发达最先进。与 英法相比,德国工业发展呈现高速、持续、全面均衡的特点。
德国的高速发展
从1850年到1913年间,德国 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达3.8%, 整个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 2.6%。到1914年德国的农业 产值比重下降到25%左右, 其主要经济指标超过英国和 法国。
德国工业化的另一个特点是
银行的突出地位和作用。银
行既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又是政府手中的调控工具。
银行的代表在企业董事会中
——恩格斯眼中18世纪的德意志
为高速工业化创造前提条件
1830年代后,德意志进入为工业化“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 通过“普鲁士道路”逐渐废除农奴制;进行大规模的现代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推动统一市场的形成(1868年德意志关税议会开幕); 俾斯麦领导下的政治统一。
“德意志工业化意识形态”
“两个同样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要 在彼此自由竞争下双方共同有利,只有当 两者在工业发展上处于大体上相等的地位 时,才能实现。如果任何一个国家,不幸 在工商业上落后于别国,那么即使他具有 发展这些事业的精神和物质手段,也必须 首先加强他自己的力量,然后才能使它具 备条件与比较先进各国进行自由竞争。”
占有重要席位,对企业决策
实行有效的控制。
德意志银行(1870)和德累斯顿银行
与美国和法国不同,德国工 (1872)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贷款,被称
业产出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出 为“对发展中的强者的援助”。
口。
德国工业化中国家的强大作用
具有容克传统的国家、银行、工业家三位一体在高度一致 的基础上共同参与推进工业化。在德国政治经济学的历史 学派长盛不衰,19世纪前半叶有李斯特,后半期有古斯塔 夫·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都奉行一种被称为 “新重商主义”的思想,要求国家调整并干预经济事物, 主张实现贸易保护,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所 谓“新重商主义”在德国获得了广泛的赞成。1879年开始, 德国开始实行一种“计划经济”,国家对工业提供赞助和 合作,并采取保护措施以发展工业。与美国有所差异的是, 德国工业的集中是在国家的推动和鼓励下进行的。
34
35
1899
ÃÀ ¹ú
µÂ ¹ú
ÈÕ ± ¾
Ó¢ ¹ú
Æä Ëû ¹ú ¼Ò
17
14
31
2
20
3
32
1913
1. 如果我们把上世纪欧洲大陆工业化所具有的突进特性
后 看作是落后国家前工业化时期的诸般特定情境所产生的后
进 果,而且,如果我们把高速工业化的压力看作是根植于这
些情境之中的,那么,这些落后国家的政府不时表现出对
Fra Baidu bibliotek
国 突进和高速的强烈愿望就更容易理解了。进而,“大干快
上搞工业”之类的口号在国际贸易组织宪章的相关条款中
份量如此之大,就显得不那么不合情理了。
工
业 2. 落后国家还普遍显现出这样一些情况:花大力气引进
最先进最昂贵的技术,并且把重点放在规模大的工厂,乐
化 于发展资本货工业。出于类似上述的理由,我们不必非得
把这些情形看成是主要由沽名钓誉和好大喜功所致。
3. 先进国家难以恰当地看待它们不那么幸运的兄弟国家
的工业化政策,之所以如此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 每一个工业化的案例似乎都是把模仿先进国家的演进历程 与不同于先进国家的、取决于当地情况的因素相结合。如
一国在开始工业化 时经济越落后,则该
果说先进国家并不总是能理解落后国家为什么要模仿自己, 国工业化过程中国家
那么对它们来说搞清楚落后国家的具体情境就更难了。对 于落后国家为推行工业发展而采用的特定制度工具,先进 国家尤其难以认同;而对于落后国家伴随其工业化而来的
相对于私人部门的作 用就更大,该过的工
意识形态,它们更是不知其所以然。对历史的考察可以帮 业化就越强调高速度、
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本土因素对落后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性。 大规模,就越强调资
“无论是政治家,还是经济学家,都不准备把开发资源这 样的事,听凭那套放任自由的做法来摆布。容克地主、工 业家、官僚和经济学家结成了联盟,这一联盟保证了他们 的新重商主义的无可争辩的统制。” 德国的卡特尔和辛 迪加没有受到舆论的反对,而托拉斯在英国和美国却遭遇 到来自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强大反对。德国的工业制度 保证了他的工业能够极为有效地吸收和利用当时最先进的 技术成果。
——亚历山大·格尔申克隆《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 本货工业。
德国:典型的后进国工业化
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东 西。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 极端凋敝。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遭 到双重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 景气。贵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 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补不 了他们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 不满情绪笼罩全国。没有教育,没有影 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 有社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 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么也没 有;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 倒塌,简直没有好转的希望,因为,这 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败 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1 卷
与美国一样,德国的工业化也伴随着集中化趋势,形成了泰森(1890,钢 铁)、克虏伯(1896,钢铁、机械、军工)、梅德里希(1901,钢铁)、德国电 器公司、西门子—舒克特公司(电器)等卡特尔式的垄断组织。到20世纪初,德 国已经成为“卡特尔的国家”,卡特尔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1911年600多 个卡特尔控制了德国经济。
工业化的扩散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俄国
主要工业国人均GDP年增长率
2 1.8 1.6 1.4 1.2
1 0.8 0.6 0.4 0.2
0 1870¡ª 1913
·¨ ¹ú µÂ ¹ú Òâ ´ó Àû ÈÕ ±¾ Ó¢ ¹ú ÃÀ ¹ú
一战前世界工业出口分配
ÃÀ ¹ú µÂ ¹ú ÈÕ ± ¾ Ó¢ ¹ú Æä Ëû ¹ú ¼Ò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
F. List (1789-1946)
利用后发优势推进高速工业化
铁路和新兴重工业在德国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德国的工 业化比其他国家更多地建立在当时的新产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基础之上。在当时 的新兴产业如钢铁、机械、化工、动力等方面,德国为欧洲最发达最先进。与 英法相比,德国工业发展呈现高速、持续、全面均衡的特点。
德国的高速发展
从1850年到1913年间,德国 工业的年均增长率达3.8%, 整个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达 2.6%。到1914年德国的农业 产值比重下降到25%左右, 其主要经济指标超过英国和 法国。
德国工业化的另一个特点是
银行的突出地位和作用。银
行既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
又是政府手中的调控工具。
银行的代表在企业董事会中
——恩格斯眼中18世纪的德意志
为高速工业化创造前提条件
1830年代后,德意志进入为工业化“创造前提条件的阶段”: 通过“普鲁士道路”逐渐废除农奴制;进行大规模的现代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推动统一市场的形成(1868年德意志关税议会开幕); 俾斯麦领导下的政治统一。
“德意志工业化意识形态”
“两个同样具有高度文化的国家,要 在彼此自由竞争下双方共同有利,只有当 两者在工业发展上处于大体上相等的地位 时,才能实现。如果任何一个国家,不幸 在工商业上落后于别国,那么即使他具有 发展这些事业的精神和物质手段,也必须 首先加强他自己的力量,然后才能使它具 备条件与比较先进各国进行自由竞争。”
占有重要席位,对企业决策
实行有效的控制。
德意志银行(1870)和德累斯顿银行
与美国和法国不同,德国工 (1872)主要为大型企业提供贷款,被称
业产出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出 为“对发展中的强者的援助”。
口。
德国工业化中国家的强大作用
具有容克传统的国家、银行、工业家三位一体在高度一致 的基础上共同参与推进工业化。在德国政治经济学的历史 学派长盛不衰,19世纪前半叶有李斯特,后半期有古斯塔 夫·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都奉行一种被称为 “新重商主义”的思想,要求国家调整并干预经济事物, 主张实现贸易保护,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所 谓“新重商主义”在德国获得了广泛的赞成。1879年开始, 德国开始实行一种“计划经济”,国家对工业提供赞助和 合作,并采取保护措施以发展工业。与美国有所差异的是, 德国工业的集中是在国家的推动和鼓励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