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导学案

【预习】

一、走近作者

孟浩然(689—740 ),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称孟襄阳,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闭门读书,以诗自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张九龄罢相,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终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高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有《孟浩然集》。诗歌名篇有《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

二、背景资料

鹿门即鹿门山,在湖北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这首诗就是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遂,漫游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隐居,绝意仕进时的作品。

三、

四、积累

1、字音辨识

栖隐()岩扉()寂寥()喧闹()

轩冕()揖让()耆年()

2、词语解释

渔梁渡头争渡喧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3、名句填空

山寺钟鸣昼已昏,。岩扉松径长寂寥,。

,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

吾爱孟夫子,。(李白《赠孟浩然》)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晓》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二、熟读诗歌,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诗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大家齐读

4、学生参看注解,理解并写出诗歌大意

诗歌大意: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三、赏析全诗: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景象:首联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

表现手法:对比。首句将悠然的钟声和世俗的喧嚣作对比,将世人回家的归心似箭和作者归鹿门的潇洒超脱作对比。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

作用:在山寺僻静与渡口喧闹的比较中,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隐然可见,表现出诗人怡然自得的心情和洒脱的胸怀。

2、颔联实际上是承接首联的诗意,说说它是怎样承接的这一联实际上又含一组对比,即诗人的选择和世人的选择对比。从这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志向

承接:颔联的出句承接首联的“渔梁”诗意,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对句承接首联中的“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志向: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怡然自得的心情。

3、颈联写诗人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见到什么景象对此诗人的情感是怎样的我们从哪里看出的

景象:鹿门山的树木本被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情感:如此景象,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诗人尽情地欣赏归路上的美景,被大自然所融化,自己到达了庞公隐居的地方不知不觉。这种微妙的感受,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也感受到了隐逸之妙。

4、尾联中的“幽人”指谁(既指庞德公,也指诗人自己。)这一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的道路和归宿。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自在而又闲适。

5、难点突破:此诗按照什么(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答: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诗中所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写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四、课堂小结。

五、当堂过关

1、“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1)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争”字写得好。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争”为“争夺”之意。

(3)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有手法的点明)“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

(4)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

潇洒超脱的襟怀。

2、请同学们按照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基本思路赏析王维的《归嵩山作》。

3、比较阅读:将《夜归鹿门歌》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说说两首诗的意境有何异同。共同之处: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不同之处:孟诗多用白描,着墨轻淡,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

六、布置作业:背诵诗歌。

六、教后反思

反馈练习:阅读孟浩然的诗《宿建德江》完成下列思考题: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思考:诗的第三、四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创造了一幅空旷、寂寥、清幽的意境。作者通过对客观环境的主观性描绘,显示出诗人的寂寞孤独,将内心深处的愁绪鲜明地展现出来。

补充资料:

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1)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注释] 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去:行走。闲闲:悠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2)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注释] 相与:一起,共同。结交,交往。

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言外有意的。(难点)

(意象――流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用流水比喻愁之深之重。“逝者如斯”用流水比喻时光一去不复返)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小黑板提示:通过反复的诵读,紧紧抓住诗歌所描绘的特定景物,细致地品赏诗歌中饱含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进而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3)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