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诊断学实验诊断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实验诊断
总论
实验诊断学是诊断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多专业的边缘性学科,是临床医学在诊断治疗、予后判断和预防方面必不可少的实用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三十年来由于电子技术计算机分子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的不断发展,使检验医学的面貌日新月异,已从化学定性的筛选试验发展到高度精密的定量试验;使手工操作发展为高度自动化分析,以及检验用血的微量化,目前实验诊断已成为发展最迅速,应用高科技最为集中的学科之一。

实验诊断学是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学、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化学,免疫学等多方面知识和手段,以手工操作或自动化分析方式,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进行检查,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结合其它临床资料及其它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便能起到下述重要作用:
1. 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提供依据
2. 为分析病情观察疗效判断预后
3. 为预防疾病提供资料制定防治措施的依据
4. 所涉及到的操作手段对开展医学试验研究奠定基础
实验诊断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学习过程中要复习基础医学相关知识外,主要要求重点掌握检验项目的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熟悉了解基本原理,并学会运用这些检验项目结合其他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还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血液的一般检查(一)
一、红细胞计数
(一)参考值:
男: 4.0-5.5×1012/L
女:3.5-5×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二)临床意义:
1.红细胞升高:
(1)相对↑:由于血液浓缩造成,及时补充水可纠正。

见于: ①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造成的失水现象,如多汗、多尿、腹泻等;②甲亢危象造成的失水现象,如多汗;③糖尿病铜症酸中毒;④其他如严重烧伤、禁食、绝食、上吐下泻、长跑、剧劳大汗等如不及时补充水均可使机体脱水使血液浓缩。

(2)绝对↑:由于缺氧而造成,缺氧使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缺氧与RBC升高呈
正比绝对升高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①生理性:新生儿、高山居民、长跑、劳动后出汗等;②病理性:肺心病、梗塞性肺气肿、紫绀性先心、慢性心脏病等;③另: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属绝对增多,但非缺氧所至,目前认为是骨髓的一种良性增生。

2.红细胞减低:
(1)生理性:①高龄孕妇 (5个月以后);②生长期儿童
(2)病理性减低见于各种贫血:①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巨贫等;②由于造血功能障碍,再障、骨髓纤维化、白血病等;③由于RBC破坏增加,如大量失血、溶血等;④继发性贫血,肝病、肾病、肿瘤、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二、血红蛋白定量:
(一)参考值: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
(二)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增多或减少与红细胞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大致相同(≌RBC1.0×10 /L: HB30g/L),但可因造成贫血的原因不同,两者在减低的程度上可不呈比例。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HB↓比RBC↓更明显。

这类贫血如不是十分严重,HB可以↓而RBC 可正常也可稍高于正常。

而大细胞性贫血HB↓则不如RBC↓明显。

三、有关贫血的其它检查
(一).网织红细胞计数(Reticulocyte)
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尚未成熟的红细胞.
[参考值] 成人:0.005-0.015 绝对值(24-84) ×109/L
新生儿0.02-0.06
[临床意义]
1. 判断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情况,协助贫血诊断.
(1).增生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增高.
溶贫时大量的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可使网织红细胞高达0.2或更高;急性失血后5-10天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 缺铁贫、巨幼贫网织红细胞仅轻度↑或正常范围
(2). 增生性不良性贫血时网织红细胞降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常小于0.001,绝对值<15×109/L.诊断再障的标准之一。

2. 贫血疗效观察.
凡是骨髓增生良好的病人,在给予抗贫血药物后,其网织红细胞在一周左右可达高峰(网织红反应),贫血越严重,网织红细胞数升得越高,而且其升高往往在红细胞恢复之前.若治疗中不升高,说明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因此,网织红细胞计数是贫血病人经常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二).红细胞比积测定(hematocrit,Hct)
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红细胞比积的多少主要与红细胞数目及其大小有关,常用来诊断贫血有无及其程度.
[参考值]0.37-0.50 男0.40-0.50 女0.37-0.48(温氏法)
0.467±0.0390.421±0.054(微量法)
[临床意义]
1. 红细胞比积增高可见于大面积烧伤和各种脱水病人.测定红细胞比积后,可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补液计算的依据.
2. 在各种贫血中,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比积亦随之减少.
(三).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1.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 MCV即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飞升(fl)为单位。

[参考值] 82-95 fL
[临床意义]↑:大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 MCH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皮克(pg)为单位。

[参考值] 26-32pg
[临床意义]↑:大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性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
[临床意义]↑:大细胞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再障或单纯的小细胞性贫血MCHC正常.
(四)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性的参数,多数仪器用所测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表示。

(RDW-CV)
参考值:(RDW-CV)<14.9% 11.5-14.5
临床意义:
1. 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使用MCV对贫血诊断有一定意义,但忽略红细胞体积的变异对MCV值准确性的影响,为使贫血分类更客观实用,提出用MCV、RDW-CV作为贫血形态学分类依据。

2. 有助于鉴别缺铁性贫血和轻型β-海洋性贫血
3. 有助于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
(五)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
反应外周血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异质性参数,用所测单个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的标准差来表示。

参考值:24-34 g/L
临床意义:IDA时HDW和RDW均增高;轻型海洋性贫血HDW大致正常、RDW正常;低色素性贫血时,HDW、RDW、MCV均增高;遗传性椭圆性红细胞增多症时,HDW、RDW明显增高,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四、红细胞沉降率检查(ESR)
在特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红细胞在体外试验时自然下沉的速度叫血液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表面带负电荷,形成Zeter电位,使它们在血管中随着血液流动而保持同性相斥的分散状态,使红细胞不会很快下沉。

如果某些原因改变了红细胞表面的电荷,使它们相斥的能力减低而互相形成缗钱状聚集,使沉淀的速度加快。

影响红细胞表面电荷的因素可以是红细胞本身的,也可以是血浆成分改变,或体温升高的因素造成的。

参考值: 男:0 - 15 mm/h 女:0 - 20 mm/h
临床意义: ESR减低无意义
1.生理性↑:儿童、月经期、妊娠>3个月、老年人、1%健康者
3. 病理性↑:①各种炎症导致高热、风湿热、活动期的风湿或结核病;②组织损伤或坏死如心梗、大手术后;③恶性肿瘤 (良性瘤正常);④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⑤心内膜炎、肾炎、肝硬化、严重贫血、SLE等。

五、血型与配血
血型是各种血液物质的遗传标志.(血液成份的遗传性多态标志)鉴定血型可用于输血,器官移植,法医鉴定,亲子鉴定和考古.主要介绍与临床有关的红细胞血型系统。

(一).ABO血型鉴定
1. ABO血型的抗原抗体
根据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某种抗原,而血清中是否又存在相对应的抗体所决定的.将ABO血型分为四型
ABO血型鉴定:
直接试验:标准抗A、抗B血清鉴定被检者RBC上的相应抗原
间接试验:标准的A型及B型RBC鉴定被检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
加用O型血清主要用于检出抗原性较弱的AX亚型,以免误认为O型;加用O 型RBC在于检出被检者血清中是否含有与ABO血型系统无关的RBC异常抗体。

若被检者血清与O型RBC凝集表明其血清中可能含有非典型的冷凝集素或自身抗体,需进一步鉴定。

(二).Rh血型系统
1940年Landsteiner和wiener用恒河猴(macaca rhesus)的红细胞免疫家兔所得的血清能与85%白人红细胞起凝集反应,当时认为人的红细胞与恒河猴的红细胞有相同的抗原,命名为Rh血型。

1. Rh血型系统的抗原抗体
抗原主要有C c D d E e六种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通常将红细胞上有D抗原者称为Rh血型阳性,而红细胞缺乏D抗原者称为Rh血型阴性。

抗体有抗D抗d抗C抗c抗e五种,其中以抗D抗体常见,且免疫性最强。

Rh抗体大多数是通过输血或妊娠过程中所产生的免疫性抗体,都由D抗原引起。

我国Rh阳性常见。

抗原主要有C c D d E e六种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通常将红细胞上有D抗原者称为Rh血型阳性,而红细胞缺乏D抗原者称为Rh血型阴性。

Rh血型系统的鉴定
采用正定型:用已知的标准抗血清检测红细胞上的抗原。

3.
2. 临床意义:
Rh系统一般不存在天然抗体,故在第一次输血时不会发生Rh血型不和。

(1)病人输入 Rh阳性血液后便可刺激病人产生免疫性抗体,当第二次在接受血液时即刻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2) Rh阴性母亲孕育胎儿,第一胎多不发生溶血反应,但第二次孕娠常发生新生儿溶血症;若孕妇原曾输入过Rh阳性血液,则第一胎即可发生新生儿溶血症。

(三).交叉配血试验
1. 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必做的试验,其目的是进一步验证供血者和受血者ABO血型鉴定是否正确,以避免血型鉴定错误而导致输血后严重溶血反应;未避免输血反应必须坚持同型输血,而交叉配血是保证输血安全的关键措施,此外也可检出ABO血型系统以外的不规则凝集素和ABO血型系统以外的其他血型抗体。

主试验: 供血者红细胞 + 受血者血清;
副试验: 供血者血清 + 受血者红细胞.
2.同时注意同型血亚型间的输血反应,同型血也要认真配血.
结果判断:同型血之间做交叉配血时,主侧管与次侧管均无凝集反应,则表示配血完全相合可以输血,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有凝集时均不可输血。

1. 配血方法的选择:过去使用生理盐水配血法,只能用于无输血史者及妊娠史者,只能检出不相符的完全抗体,不能检出不相符的不完全抗体,除ABO血型系统以外的其他血型系统抗体或多次接受输血者及多次妊娠者产生的抗体大多数为不完全的IgG,应做间接抗人球蛋白配血法。

2. 临床意义:(1)输血
(2)母婴ABO血型不和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
(3)器官移植
(4)亲缘鉴定法医鉴定及某些疾病的相关性调查
3. 为什么O型不能作为万能输血者?
(三)输血
现代输血的内容已不仅是输入自然的血液成分,它还包括以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与血液相关的制品,如用DNA重组技术生产的各种造血因子等.即使是血液成分,也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再输入,而是可以根据需要,先在体外对血液进行处理后在输入.例如用紫外线照射血液,分离造血干细胞在体外培养等后再输给患者,以达到特殊的治疗目的.此外,对现代输血的理解,除了“给予”外,还有“去除”的含义.即利用某些手段将患者血中病理成分加以去除,如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和血浆置换术等.
血液的一般检查(二)
一、白细胞计数(WBC):
(一)、参考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11.0-12.0×109/L
新生儿:15.0---20.0 ×109/L
(二)、临床意义:
白细胞升高或减低受占白细胞总数50-70% 的嗜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后述)。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白细胞分类计数时不仅仅计算各类细胞的百分比,而且要识别各类细胞的形态、发展情况和质量的变化。

人类的白细胞可根据其形态、作用和染色特性的不同分成五大类。

(一)嗜中性粒细胞:
嗜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粘附、吞噬和杀灭细菌的作用,为机体防御和抵制病原微生物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值:
50 - 70%
临床意义:
1.嗜中性粒细胞升高:
(1)生理性↑:新生儿、妊娠(5个月以后)、分娩、剧劳、饱餐、疼痛、恐惧、暴冷、暴热等。

(2)病理性↑: ①急性感染性疾病:如化脑、化扁、肺炎、腹膜炎、胆囊炎、阑尾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猩红热等;②急性内出血性疾病:如脑溢血、肝脾破裂、宫外孕等;③中毒性疾病: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子痫、急性工业、安眠药、洋地黄、有机磷中毒等;④组织损伤或坏死性疾病:如烧伤、心梗、恶性肿瘤、大手术后等;另外:血液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移植后排斥反应、溶血等。

2.嗜中性粒细减低
病理性↓:①病毒性感染:流感、流脑、流腮、麻疹、水痘、脊髓灰质炎等;
②某些细菌感染:伤寒、疟疾、黑热病、粟粒性结核等;③慢性理化损伤:放射线、抗癌药、抗甲状腺药、氨基吡啉、磺胺类药物等;④败血病骨髓失代偿期;⑤某些血液病:再障、淋白、粒细胞缺乏症、脾亢等;
⑥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等。

(二)嗜酸性粒细胞
参考值: 0.5--5 % (0.02--0.5 × 109/L)
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升高:①过敏性疾病如:变态反应、如哮喘、寻麻疹,鱼、虾、蟹、花粉、药物过敏;②血管性水肿、热带嗜酸细胞增多症;③寄生虫病肠道以外较明显如:血吸虫、华支睾、肺吸虫、丝虫、包囊虫等,肠道内的钩虫较明显;④某些皮肤病、猩红热急性期(其它传染病急性期↓);⑤血液病
(2)嗜酸性粒细胞减低:①百分比计数减低意义不大,绝对值减低甚至无嗜酸
细胞见于:伤寒,副伤寒;②传染病急性感染期,恢复期可暂时↑;③休克(轻度↓)。

(三)嗜碱性白细胞
参考值: 0 - 1%
临床意义:
(1)嗜碱性粒细胞升高:①过敏性疾病;②血液病。

(2)嗜碱性粒细胞减低无意义。

(四)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有胸腺依赖(T)和骨髓依赖(B)两种,胎儿和幼儿期胸腺较为发达,所以淋巴细胞要高于成人。

参考值:
成人:20 - 40 % 儿童: 可达 50 -70 %
临床意义:
1. 淋巴细胞数量变化:
(1).淋巴细胞增多:
1. 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麻疹、风疹、流腮、传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明显↑
2. 某些慢性感染:结核病L↑但白细胞正常
3. 某些血液病:急淋,慢淋,白血病性淋巴肉瘤,再障(相对性增多)、粒缺.
4. 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2).淋巴细胞减少:
主要见于接触射线及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所致.
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相对性减少,但其绝对值仍在正常范围.
2. 淋巴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1).异型淋巴细胞:在外周血中有时可见到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认为是T细胞受抗原刺激转化而来。

外周血中少见〈2%传单,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时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按形态分为三型:
Ⅰ型(空泡型)(浆细胞型):
Ⅱ型:(不规则型)(单核细胞型)
(2).具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电离辐射,理化因子.
临床意义:
1. 病毒感染性疾病:药物过敏
2. 输血血透与肥大病毒感染有关
3. 其它疾病:免疫性疾病,粒缺,放射治疗后也可出现异淋。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主要功能有三:①诱导免疫反应;②吞噬和杀灭病原体;③清理炎症反应组织和细胞等。

参考值:
成人: 3 - 8 % 儿童 :可达 9 - 15 %
临床意义:
(1)单核细胞升高: ①某些细菌、病毒、原虫感染如活动性结核、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肝、疟疾、黑热病、腮腺炎等;②血液病。

(2)急性感染恢复期
三、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
血小板在止、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 营养血管内皮,充填血管内皮缝隙,有利于微血管的完整性.
2. 微血管受损时,血小板聚集变性形成血小板栓,起暂时止血作用.
3. 表面可粘附多种凝血因子,其本身的F3因子在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血小板检查有助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和观察用药.
参考值: 100-300 ×109/L
临床意义:血小板 < 100 ×109/L,为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 < 70 ×109/L,易发生出血;
血小板 < 30 ×109/L,可发生自发性出血.
1.生理变化:
(1)正常人每天可有6-10%波动,一般清晨较低,午后较高;静脉高于外周血;经后高于经前,运动后运动中较高孕最后两个月明显减低。

(2)药物有害物质对血小板影响:长春新碱使血小板减低,抗甲亢药物在治疗三周后升高,长期接触有害气体血小板减低。

2.病理变化:
(1)减少
1 生成障碍:再障,急性白血病.
2 破坏亢进: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进行体外循环时
3 消耗增加: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2)增高:
血小板 >400 ×109/L,为血小板增高.
一过性增高见于脾摘除后,急性大失血及溶血之后.持续性增高见于真红,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此外,慢粒,多发型骨髓瘤的早期,寒冷,运动也可见血小板增高.
四、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指单个血小板的平均体积。

参考值:7.2-13.2fl
临床意义:
1. 增高
1) ITP:PLT破坏增加而骨髓造血代偿功能良好,有新生血小板出现。

2) 化疗患者Mpv可作为观察骨髓造血功能恢复早期指标,当Mpv增高时,说明对造血功能的抑制已经解除。

3) 妊娠的晚期、巨细胞性贫血、血栓病Mpv也增高。

2. 减低:
1) 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减低性疾病:如再障、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时,Mpv可持续下降。

2) 急性感染性疾病:50%败血症患者减低。

3) Mpv与PLT关系:呈线性负相关,但病理情况下无此规律。

五、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
反应血小板体积大小变异性指标,以单个血小板体积的变异系数表示。

参考值:14.8-17.2%
临床意义:
1. PDW↑: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慢粒、再障、巨幼贫、巨血小板综合症、脾切除术后。

2. PDW↓;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

六、血小板比容(PCT)
指压积血小板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参考值:0.18-0.22%
临床意义:
1. 当血小板较明显增高时PCT↑: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粒白血病早期;
PCT↓:见于再障,化疗后。

微生物常规检验项目
一、形态学检查
形态学检查是细菌检验极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一)不染色标本
主要是采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必要时也可采用暗视野显微镜、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对标本涂片直接镜下观察。

通常用于检查动力。

对于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可采用压滴法(悬滴法);对厌氧菌可采用毛细管法。

(二)染色标本
常用的染色方法有:
1.单染色
用于观察细菌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不同细菌间的染色性差异。

常用吕氏碱性美蓝染色观察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的形态;碱性复红染色观察弧菌的形态等。

2.复染色
也称鉴别染色法。

既可观察细菌形态、结构,还可根据染色反应鉴别细菌种类包括:
1.革兰通过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阳性菌如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等。

革兰阴性菌如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

2.抗酸染色通过染色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

抗酸性细菌种类较少,如:结合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等。

3. 特殊染色
1、鞭毛染色
2、荚膜染色
3、芽孢染色
4、异染颗粒染色用于检查棒状杆菌
4.负染色p218 15-13
指背景着色,而细菌本身不着色的染色方法。

用于脑脊液中新型隐球菌的墨汁负染法。

二、细菌分离培养
(一)标本收集、运送及处理
(二)培养基的选择
培养基的种类根据其目的不同可分成以下几类:
1. 营养培养基:
2. 选择性培养基:
3. 鉴别培养基:
4. 增菌培养基:
(三)细菌培养方式
1.需氧培养
需氧培养是临床细菌室最常用的培养方法,适合一般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培养。

适合绝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的温度为35-37℃,少数细菌例外。

2.厌氧培养
适用于专性厌氧菌,该类菌缺乏呼吸酶系统,对氧敏感,在有氧环境中死亡或不繁殖。

如梭杆菌属、梭菌属、黑色消化球菌、厌氧消化链球菌、韦荣球菌等。

厌氧培养的方法有化学方法、物理学方法和生物学方法。

3.二氧化碳培养
有些细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初次分离时需要在5%-10%CO2条件下才生长良好,故需置二氧化碳培养箱,或采用烛缸法、化学法产生CO2培养。

4.微需氧培养此类细菌在大气中及绝对无氧环境中都不生长,在6%-10%的CO2和5%-6%的气体环境中则生长良好,当氧气>10%时对其有抑制作用。

这类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三、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AST)
(一)结果类别与解释
1. Susceptible(S,敏感):表示被测菌所引起的感染可以用常规剂量的抗菌药物治疗可能有效;
2. Intermediate(I,中介):表示被测菌株可以通过提高抗菌药物的剂量被抑制或在药物生理性浓集的部位(如尿,胆汁等)被抑制,这一范围也可作为“缓冲域”,以防止由微小的技术因素失控所导致的结果解释错误。

在某些情况下需重复或以稀释法测定MIC;
3. Resistance(R,耐药)被测菌不能被常规剂量所能达到的组织或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或者细菌存在特殊的耐药机制(如产生β-内酰胺酶)使临床治疗失败。

(二)联合用药的结果类别及解释
1. 药效大于单个药物使用的总和称为协同作用
2. 药效等于单个药物使用的总和称为相加作用
3. 药效等于活性较大药物的药效称为无关作用
4. 药效小于活性较大药物的药效称为拮抗作用。

四、某些细菌对特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查
(一)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测(MRS)
临床意义MRS不论其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所有的β-内酰胺类药物和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均无临床疗效;绝大多数的MRS常示多重耐药,包括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

(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检测(PRSP)
临床意义 PRSP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克肟、头孢唑肟,临床治疗的疗效很低。

但应检测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美咯培南的MIC以判断是否对这些抗生素敏感。

(三)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检测(VRE)
临床意义针对多重万古霉素药物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对青霉素敏感的VRE可用青霉素和庆大霉素联合治疗,若对青霉素耐药而不是高水平耐氨基糖苷类可用壁霉素+庆大霉素。

(四)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检测
临床意义产ESBL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不论其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如何,药敏试验应报告对所有β内酰胺酶药物(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曲南)耐药。

五、医院感染与管理
(一)医院感染的有关知识
1.医院感染的概念
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

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

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或在原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医院感染,如疱疹病毒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3.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