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治疗.

慢性骨髓炎治疗

1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本组2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7〜52岁。其中股骨8例,胫骨4例,跟骨2例,锁骨1例,骼骨2例;有窦道形成12例,X线片均证实有死骨存在。

1.2手术方法有窦道者切除窦道,结合CRX线片测出炎性髓腔长度,宽度约1〜1.5cm,沿其纵轴骨刀切开一侧皮质,一般不超过管状骨周径的1/3 [l]o摘除死骨,彻底清除死腔内脓苔,刮除髓腔内炎性肉芽组织,直到骨面有少量渗血为止。0.2%碘伏浸泡死腔5min, 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干纱布填塞。根据死腔容积大小,计划植骨量, 人工骨与自体骨体积比为101 (人工骨为XX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瑞邦骨泰),取髓骨松质骨尽力剪碎,呈锯末状备用。将人工骨按5%比例加入“泰能〃粉剂,掺均匀,加固化剂,调成糊状,再掺加自体骨一起调匀,并做成颗粒状,热盐水纱布包裹,约lOmin后颗粒成型、硬化。取出腔内纱布,不留空腔,明胶海绵封口。关闭切口负压引流。没有形成窦道的骨髓炎,患者一般抵抗力较强,死骨周围皮质增厚,腔内脓液内炎性肉芽组织较多,并有包壳形成。术式同前,只是植骨前在增厚的皮质上细钻头钻数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再植入混合骨,关闭切口,可不放引流。

1.3术后处理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或术中做细菌培养。选用1〜2种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条件者可行高压氧治疗,改善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术后2天拔引流管,隔日换药,12〜24 天拆线,指导患者患肢行非负重功能锻炼。1.4结果14例患者拆线后伤口愈合良

好,3个月后局部皮肤营养状态好转,1例股骨骨髓炎拆线后伤口渗出,窦道形成。术后2个月有混合骨自窦道流出,行二次手术取出混合骨,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抗生素盐水冲洗治疗2周,伤口愈合。6个月后再次植自体骨治愈。经过1〜5年随访,除1例外均无复发,症状消失,患者均在术后1年内恢复正常生活与轻体力工作。

2讨论

慢性骨髓炎均合并有周围软组织慢性炎症,局部血液循环差,皮肤营养不良,致使局部骨骼循环血量减少,药物治疗局部相对血药浓度低,是药物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再有死骨形成,急性发作时细菌繁殖,组织细胞坏死,产生脓液不能引流,以至窦道形成,经久不愈。治疗原则: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2]0手术己达到了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混合骨载药植入达到了消灭死腔的目的。

近年来,载药人工骨实验研究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王传军等[3] 用人工骨携带6.5%的妥布霉素将其植入兔股骨外侧探与股骨干交界处,观察3个月,表明药物缓释系统不但能释放高浓度的妥布霉素,而且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笔者应用这种复合材料具有人工骨的优点, 又改变了其孔隙率直径太小的缺点,具有骨的诱导功能,还可以直接生成骨,使得在植入早期就有新生骨长入,与单纯的人工骨比较缩短了降解时间。笔者观察一般在5〜22个月,单纯人工骨为6〜18个月

[4]。同时载入抗生素,混合材料在成骨的过程中可缓慢释放,达到

了消灭残存细菌的目的。

人工骨相对价格昂贵,它是抗生素的载体,在骨髓炎的治疗当中起

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自体骨取材方便,按比例混合使用,减少了人工骨的用量,降低了材料费用,同时因自体骨的植入,提供了骨种子细胞,为新骨的形成缩短了时间,从而彻底治愈了慢性骨髓炎。

新安祁门骨伤名医胡友来治疗慢性骨髓炎内治撷要

新安祁门骨伤名医胡友来慢性 骨髓炎内治撷要 祁门县人民医院骨科胡永久胡永胜 慢性骨髓炎,日久火毒缠绵不清,脓流肉腐不止,正气受损,患者往往出现日晡潮热,唇红颊赤,夜间盗汗,舌绛尘红等阴虚火旺之虚热等现象,局部溃口长期不敛,脓水淋漓,使临床治疗棘手。新安祁门已故伤科名医胡友来老医生(以下简称胡氏)内治却疗效卓著,现将其经验撷要如下: 1、注重养阴保津 胡氏养阴主旨在培补肾脾之阴。脾为火上之源,肺肾为母子之脏,肺阴不足则肾水也断其源。脾胃为生化之源,胃阴枯竭,肾精阴血无以化生,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补肝肾即可以充肾精。胡氏以养阴药为主调治,患者低热消退,胃纳得增,面色转华,从而肿胀消退,疮口愈合。固之,养阴法之妙,于是可制血中之服火,可清骨中之虚热,可补耗损之营养,可濡养伤损之骨质;故而,养阴之法有利于骨质修复与重建,有利于肌肉再生与疮面愈合。其常用山药和茯苓、白术与白芍、莲肉与陈皮,使之补脾而不燥血,养阴而不滞湿。 2、制邪护津 “骨松固肾亏,肾亏则易津伤; 津伤于热,热由毒生,毒由邪发。因而截断毒生,便毒无以发,热无由生,此乃制邪护津也”。骨髓炎发展至慢性期,应据邪正相搏之内在联系及正邪消

长之动态变化,继续逐邪,且强调逐邪务尽。因此至慢性期,胡氏继续配以消毒饮方,以制邪护津,直至恢复期,虽疮口愈合,邪退止虚,消毒饮仍需用之,以防死灰复燃。 3、敛汗保津 慢性骨髓炎持续病程较长时,则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夜间盗汗,甚者汗出如水,浸湿衣襟。尚兼有脓水渗溢,造成阴津暗耗;胡氏将止汗作为“开源节流”、“转亏为盈”之手段,应用秦艽鳖甲散为基础甲减方,常在短期内便可收到明显疗效。 4、增液通腑 骨骼炎至慢性期,常见因津液枯竭而致大便燥结,此时应行壮水行舟之法,增液以通腑,使大便通畅,胡氏喜用生地、玄参、麦冬均为增液之品,具有滋阴增液,生津润肠之效,且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即可攻实,又可养虚。 5、养阴远苦寒,用甘寒 苦寒不仅伤胃败脾,且有碍生化之源,且苦先入心,其气化燥,燥气化火,愈服愈燥,当然也不宜投以甘温,甘温添柴助燃,热盛必耗津,津伤必损及血,致气血两损。故惟甘寒之品,非但益阴,又可助脾,兼能清热,契合阴虚内热之病机,胡氏擅用叶天士之养胃汤中的玉竹、麦冬、沙参、石斛之类,取其甘凉濡润以养成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

肱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展

肱骨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展 慢性骨髓炎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骨组织的慢性炎症,长骨的干骺端最易受累;随着高处坠落伤和车祸伤等高能量损伤持续增加,开放性骨折感染所致或因 开放性骨折放置内固定不当引起的慢性骨髓炎发生率越来越高,[1]肱骨远端骨折 多为开放性骨折,术后发生骨髓炎较常见。肱骨骨髓炎病情与诊疗复杂,传统的 治疗办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本文将对肱骨骨髓炎的手术治疗现状做一综述。 第一阶段:术前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彻底清除病灶 对肱骨骨髓炎患者进行窦道或伤口分泌物培养,并根据培养结果选择适宜的 抗菌药物。术前行患肢X线、CT及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了解患肢骨髓炎进展、 骨折断端及血供情况;术前治疗7d左右后,在气囊止血带下行病灶清除,术中 彻底清除创面边缘炎性肉芽组织或贴骨瘢痕组织,刮除游离死骨,并用咬骨钳咬 除断端硬化骨至骨端有点状渗血;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区,止血充分后放置VSD生物膜负压引流装置,病情平稳后拔除VSD负压吸引膜,随即行二期手术治疗。 第二阶段:二期手术修复骨缺损 经过第一阶段清创后通常会发生一定程度骨与软组织缺损,这将不利于骨髓 炎的治疗,目前常用的消灭死腔的方法有膜诱导技术、肌皮瓣移植术、全反式肩 关节置换术、抗生素骨水泥链、Ilizarov骨搬运技术。 1.膜诱导技术[2] 术中先行患肢感染灶彻底清除直至正常骨皮质界面,[3]重新复位骨缺损两端 骨干,恢复正常力位、力线。依缺损的部位及情况选择锁定钢板或髓内钉来固定 骨缺损两端,然后将抗生素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塑型,在其凝固之前置于骨缺损部位连接骨折断端,最后根据软组织缺损情况采用 直接缝合、游离或转移皮瓣覆盖修复缺损软组织。

名中医治骨髓炎四个秘方

名中医治骨髓炎四个秘方 12.1复骨汤 【来源】胡胜利,《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组成】金银花20克,黄芪30克,野葡萄根30克,鹿角片、川芎、蚤休各10克,当归 8克,熟地20克,补骨脂15克,白芷、炙甘草各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扶正和营。 【方解】方中以金银花、蚤休、野葡萄根清热解毒、抗菌消炎;黄芪、当归、熟地、 鹿角片以补诸虚、填精髓、助阳固本,黄芪又为治疮要药;配当归、川芎以活血散瘀、和 营通络。合用则具有清热解毒、扶正和营之功。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减】热重,加野菊花、蒲公英;阴虚,加知柏地黄丸、生地;血虚,加大熟地, 当归用量;脾虚,加白术,炒怀山药;湿重,加苍术、苡仁、藿香。 【疗效】治疗35例,年龄8~54岁,病程1~30年,结果临床治愈25例,好转8例,无 效2例,总有效率为94.4%。 12.2骨痨汤

【来源】徐学春,《江苏中医》(9)1990年 【组成】虎杖、瓜子金、锦鸡儿各16克,金银花、紫花地丁各30克,赤芍9克,牛膝、 甘草各6克,徐长卿12克,当归18克,皂角刺15克,骨痨片(徐学春方,蜈蚣、地鳌虫、制 乳没、参三七、红花、炮山甲。依法制成片剂)适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破瘀,化痰散结。 【方解】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转变而成,病程较长,既有邪毒未清,痰瘀互结,又 有气血亏虚的正虚邪实之候。治宜攻补兼施之法,方中虎杖、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 徐长卿活络安神、祛风湿;赤芍、牛膝、锦鸡儿、当归活血化瘀;瓜子金、皂刺、甘草化 痰散结;配入骨痨片,以增化瘀、散结、通络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破瘀、 化痰散结之功。再辅以外治,颇见功效。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加减】如症见寒象,面色苍白,苔白,脉细,可加肉桂、白芥子、炮姜等温通之品; 若体弱消瘦,舌质淡胖,合八珍汤加减。 再辅以外治:若形成窦道,先用加味一号丹(即一号丹内加20%~40%拔瘰丹: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治疗方案

附骨疽(慢性骨髓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史、开放性骨折、软组织严重损伤病史或因感染失治、误治所致;有些患者无急性骨髓炎症状,一开始就是慢性过程。 (2)慢性骨髓炎静止期可无全身症状,急性发作期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局部窦道经久不愈,反复发作性流脓,有时流出小死骨;或死腔存在,或皮肤缺损、持续骨质外露;或形成贴骨瘢痕,色素沉着;患肢增粗或畸形;窦道引流不畅或劳累后局部红肿或胀痛不适。 (4)并发骨折或骨不愈合者存在肢体畸形及异常活动、功能障碍;癌变者可见窦道或创面菜花样改变、恶臭、易出血等。 (5)慢性硬化性骨髓炎:多见于抵抗力较强的青壮年患者可见四肢长管状骨,患肢逐渐增粗,间歇性胀痛,夜间和活动过度时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实用骨科学》第四版(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12年)和《感染性骨与关节外科治疗》(侯春林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1)有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或外伤史。 (2)症状与体征局部红肿、疼痛、流脓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病程漫长。窦道周围皮肤有色素沉着疤痕窦道口有肉芽组织增生。 (3)影像检查:X线、CT检查见病变骨质失去原有外形,骨干增粗、皮质增厚、密度普遍增高硬化,骨髓腔不规则、变窄甚至消失,有大小不等的死骨。 (4)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但ESR和C-反应蛋白多增高(部分炎症静止期病人可正常);病原微生物培养见致病菌生长可以明确诊断。 (5)病理诊断:病理检查应作为确诊的依据病理检查在排除癌变的同时,可以与骨结核相鉴别。 (二)证候诊断 1.热毒蕴结证:患部疼痛,皮肤红肿,触痛明显,肢体局部可触及波动感,或窦道可见脓性分泌物流出,可闻及异常气味,受累肢体关节主被动活动受限,或伴寒战、发热,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 2.正虚邪滞证:患部时有疼痛,活动、劳累或逢阴雨天气后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展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进展 慢性骨髓炎是骨科的常见病,因其病情复杂,病程漫长,易形成慢性窦道、骨缺损、化脓性关节炎、皮肤瘢痕,甚至导致病理性骨折等病变,因手术失败率与感染复发率较高,是临床医师较为棘手的难题,常需多种方法综合性治疗。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就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标签:慢性骨髓炎;治疗;进展 慢性骨髓炎又称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疾病。由于病变局限,病变处骨组织血供差,全身性抗感染治疗疗效往往较差,疗效难以巩固,复发率高,易形成慢性窦道、骨缺损、化脓性关节炎、病理性骨折及皮肤瘢痕等并发症,病肢生长障碍,造成肢体短缩或畸形,严重影响肢体功能,甚至肢体的残疾,故选择治疗方法与能否获得良好的疗效尤为重要,笔者检索多种国内外文献,就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现状与进展综述如下。 1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的目是彻底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与死骨,消灭死腔。由于骨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中的死骨、脓苔与坏死组织均可能成为诱发感染或细菌滋生的温床,故慢性骨髓炎手术对坏死病灶的清除是治疗成功的第一步。手术过程中切除范围的大小是最困难的技术难点,切除过少残留坏死组织易于复发,切除过多则造成过大的骨与软组织缺损[1],手术时应依据病变的范围与程度切除坏死组织,同时应把握住保留活体组织,避免手术切除扩大化。因此,手术过程中应遵循:彻底清洗、充分引流、切除坏死、保存活体的原则。手术清创术中首先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双氧水及新洁尔灭溶液等反复冲洗,盡量使创面清洁,如对坏死组织与活体组织难以辨别,则可运用病灶组织染色的方法加以区分。手术清创常用方法:①对死腔不大的坏死创面采用蝶形手术,清除病灶后再用骨刀切除骨腔边缘,利于周围正常的软组织爬行,使新生组织填充死腔; ②对死腔居中的坏死创面采用”Orr疗法”,在病灶内填充凡士林纱条引流和开窗换药,促进伤口愈合;③对死腔较大的坏死创面则采用肌皮瓣移植术,取附近皮瓣、肌肉做带蒂肌瓣填充覆盖创面,是治疗慢性骨髓炎较可靠的方法;④对局部伤口深的坏死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或持续灌洗的方法,术后治疗成功的关键是保持引流通畅和保持有效的负压。总之,通过带血管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通畅死腔引流及抗生素辅助应用等综合性治疗的方法已被骨科医师所认同[2]。 2 抗生素的运用 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坚持”联合、足量”的用药原则,保证抗生素的有效浓度与持续使用时间。对于抗生素的给药途径,包括全身与局部的运用。

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VSD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VSD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 性分析 一、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VSD技术的治疗原理 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VSD技术是一种联合治疗手段,通过显微镜下对患者病灶进行清除,再结合VSD技术进行病灶的局部治疗,从而达到治疗慢性骨髓炎的目的。VSD技术是 一种革新性的医疗技术,通过可调控的直流电场作用于病变组织,导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胞分裂受到影响,从而达到杀灭细菌和病变组织的作用。结合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可 以使清除术更加准确,能够全面清除病变组织,保证手术的彻底性和病情的稳定性。 二、疗效分析 1.治疗前 选择合适的患者是治疗的第一步。患者需接受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包 括X光、CT、MRI等。通过全面的检查可以确诊患者的病情,确定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为 后续手术治疗奠定基础。 2.治疗过程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医生首先进行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全面清除患者的病变组织。 清除术完成后,再进行VSD技术的治疗,通过导入电场,对病灶组织进行杀菌处理。在治 疗过程中,需要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3.治疗后 治疗后需要进行长期的随访和复查。通过复查可以评价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经过一定周期的治疗,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 的改善,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了治愈。 三、安全性分析 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VSD技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安全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在治疗前,医生需充分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手术适应症,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在治疗过程中,医生 需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确保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医护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 生理指标,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保证治疗的安全性。 四、结语 显微镜下病灶清除术+VSD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一治疗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改

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机理、感染途径、注意事项

骨髓炎的治疗方法、机理、感染途径、注意事项 一、概述 骨髓炎为化脓性细菌感染,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中医称为附骨疽。二、机理 感染由血源性微生物引起(血源性骨髓炎);从感染组织扩散而来(包括置换关节的感染、污染性骨折及骨手术)。最常见的病原体是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骨髓炎可见于吸毒者;镰状细胞血症患者和严重的糖尿病或外伤患者。真菌和分枝杆菌感染者病变往往局限于骨,并引起无痛性的慢性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消耗性疾病、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糖尿病、血液透析及静脉用药。对于儿童,任何引起菌血症的过程都可能诱发骨髓炎。 三、分类 根据它发病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血源性骨髓炎、外伤性骨髓炎、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骨骼而发生的骨髓炎。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因炎性反应的刺激,导致骨髓腔内发生广泛纤维化、甚至骨髓腔消失,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有窦道形成等。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它的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80%以上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4、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 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这也是慢性骨髓炎开始的标志。 5、医源性骨髓炎 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复杂大手术的实施,使患部有机会接触细菌,而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不及时有效的治疗所造成的骨内感染,就是医源性骨髓炎。 四、感染途径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

慢性骨髓炎的诊治 慢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所引起的一种骨感染性疾病,往往反复发作多年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肢体功能,有时会因并发症而致终身残疾。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血 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诊治演变而来。少数为开放性骨折并发感染所致。每当机体抵抗 力降低,病灶处可出现软组织红肿,甚至皮肤破溃,即急性发作。 1 发病机理 急性期的症状消失后,一般情况好转,但病变持续,转为慢性期。由于死骨形成,较大死骨 不能被吸收,成为异物及细菌的病灶,引起周围炎性反应及新骨增生,形成包壳,故骨质增 厚粗糙。如形成窦道,常年不愈。如引流不畅,可引起全身症状。如细菌毒力较小,或机体 抵抗力较强,脓肿被包围在骨质里,呈局限性骨内脓肿,称布劳德氏脓肿(Brodie’s abscess)。常发生在胫骨上下端,起病时一般无明显症状,仅于数月或数年后第一次发作时 才有局部红肿和疼痛。如病变部骨质有较广泛增生,使髓腔消失,循环较差,发生坚实性弥 散性骨髓炎,称加利氏骨髓炎(Sclerosing osteomg elieisoF Garre)。最常发生在股骨和胫骨,以间歇疼痛为主。 2 临床表现 临床上进入慢性炎症期时,有局部肿胀,骨质增厚,表面粗糙,有压痛。如有窦道,伤口长 期不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有时伤口暂时愈合,但由于存在感染病灶,炎症扩散,可引起 急性发作,有全身发冷发热,局部红肿,经切开引流,或自行穿破,或药物控制后,全身症 状消失,局部炎症也逐渐消退,伤口愈合,如此反复发作。全身健康较差时,也易引起发作。 由于炎症反复发作,多处窦道,对肢体功能影响较大,有肌肉萎缩;如发生病理骨折,可有 肢体短缩或成角畸形;如发病接近关节,多有关节挛缩或僵硬。 X线照片可显示死骨及大量较多致密的新骨形成,有时有空腔,如系战伤,可有弹片存在。 布劳德氏脓肿X线照片显示长骨干骨后端有圆形稀疏区,脓肿周围骨质致密。加利氏骨髓炎 骨质一般较粗大致密,无明显死骨,骨髓腔消失。 3 诊断 慢性骨髓炎的诊断,根据以往有急性骨髓炎或开放性骨折病史,局部病灶检查及X线片表现,不难确诊,但仍需与下列病变鉴别。 (1)结核性骨髓炎。一般多侵入关节,病史较缓慢,有结核病或结核病接触史等。X线片 显示以骨质破坏为主而少有新骨形成。 (2)骨样骨瘤。常易诊断为局限性脓肿,但其特征为经常性隐痛,夜间疼痛较重,局部压 痛明显,但无红肿,少有全身症状,X线片可进一步提供鉴别依据。 (3)骨干肉瘤。局部及X线片表现偶可与骨髓炎混淆,但根据发病部位、年龄、临床表现 及X线片特征可资鉴别。 4 鉴别诊断 ①有急性炎症的反复发作史;②皮肤上有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窦道流脓;③时有小死骨 排出;④患骨较健侧粗、硬;⑤X线检查见骨增粗,轮廓不规则,密度不均匀,有死腔,多存在死骨,骨髓腔消失。 5 治疗

慢性骨髓炎治疗.

慢性骨髓炎治疗 1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本组2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7〜52岁。其中股骨8例,胫骨4例,跟骨2例,锁骨1例,骼骨2例;有窦道形成12例,X线片均证实有死骨存在。 1.2手术方法有窦道者切除窦道,结合CRX线片测出炎性髓腔长度,宽度约1〜1.5cm,沿其纵轴骨刀切开一侧皮质,一般不超过管状骨周径的1/3 [l]o摘除死骨,彻底清除死腔内脓苔,刮除髓腔内炎性肉芽组织,直到骨面有少量渗血为止。0.2%碘伏浸泡死腔5min, 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干纱布填塞。根据死腔容积大小,计划植骨量, 人工骨与自体骨体积比为101 (人工骨为XX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瑞邦骨泰),取髓骨松质骨尽力剪碎,呈锯末状备用。将人工骨按5%比例加入“泰能〃粉剂,掺均匀,加固化剂,调成糊状,再掺加自体骨一起调匀,并做成颗粒状,热盐水纱布包裹,约lOmin后颗粒成型、硬化。取出腔内纱布,不留空腔,明胶海绵封口。关闭切口负压引流。没有形成窦道的骨髓炎,患者一般抵抗力较强,死骨周围皮质增厚,腔内脓液内炎性肉芽组织较多,并有包壳形成。术式同前,只是植骨前在增厚的皮质上细钻头钻数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再植入混合骨,关闭切口,可不放引流。 1.3术后处理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或术中做细菌培养。选用1〜2种敏感抗生素治疗并理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条件者可行高压氧治疗,改善局部皮肤营养不良,术后2天拔引流管,隔日换药,12〜24 天拆线,指导患者患肢行非负重功能锻炼。1.4结果14例患者拆线后伤口愈合良

好,3个月后局部皮肤营养状态好转,1例股骨骨髓炎拆线后伤口渗出,窦道形成。术后2个月有混合骨自窦道流出,行二次手术取出混合骨,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应用抗生素盐水冲洗治疗2周,伤口愈合。6个月后再次植自体骨治愈。经过1〜5年随访,除1例外均无复发,症状消失,患者均在术后1年内恢复正常生活与轻体力工作。 2讨论 慢性骨髓炎均合并有周围软组织慢性炎症,局部血液循环差,皮肤营养不良,致使局部骨骼循环血量减少,药物治疗局部相对血药浓度低,是药物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再有死骨形成,急性发作时细菌繁殖,组织细胞坏死,产生脓液不能引流,以至窦道形成,经久不愈。治疗原则: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和消灭死腔[2]0手术己达到了清除死骨及炎性肉芽组织,混合骨载药植入达到了消灭死腔的目的。 近年来,载药人工骨实验研究己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王传军等[3] 用人工骨携带6.5%的妥布霉素将其植入兔股骨外侧探与股骨干交界处,观察3个月,表明药物缓释系统不但能释放高浓度的妥布霉素,而且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笔者应用这种复合材料具有人工骨的优点, 又改变了其孔隙率直径太小的缺点,具有骨的诱导功能,还可以直接生成骨,使得在植入早期就有新生骨长入,与单纯的人工骨比较缩短了降解时间。笔者观察一般在5〜22个月,单纯人工骨为6〜18个月 [4]。同时载入抗生素,混合材料在成骨的过程中可缓慢释放,达到 了消灭残存细菌的目的。 人工骨相对价格昂贵,它是抗生素的载体,在骨髓炎的治疗当中起

急、慢性骨髓炎----外敷灵方

急、慢性骨髓炎----外敷灵方 一、急、慢性骨髓炎 第一方 【处方】大蛛蛛1只(焙干),朱砂lg,冰片0.lgo 【制备用】共研细面,撒于朽骨之端,每日1次。 【主治】脱疽死骨尚未脱落。 【出处】《中医外科学》。【2] 第二方 【处方】黑附子、干姜、吴莱萸各log,川乌、草乌、细辛各6g。 【制备用】上药共研细末,敷少许加白酒,陈醋适量,调成糊剂,贴敷患肢足心。 【主治】虚寒性脱疽。 【出处】《中医外科》。[2] 第三方 【处方】蜈蚣、松香等份,蓖麻仁适量。 【制备用】前二味研细末,与蓖麻仁共捣如混外敷, 【主治】骨髓炎。【7] 第四方 【处方】花蛛蛛8份,冰片1份,樟脑I份,公丁香1份。 【制备用】分别研粉拌匀,装瓶备用。用时常规清疮面,再将药末塞入瘘道内,伤湿止痛膏封闭。有死骨取出死骨再塞药末。无破损,溃疡,药末外敷,伤湿止痛膏封闭。 2~3日换药1次.脓多者,每日换药1次。10---20日为1疗程。 【主治】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功效】经治14例,愈5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 【出处】浙江省临安112医院,陈英贵等。[1] 第五方 【处方】新鲜野葡萄根去表皮,洗净,适量鸡蛋、香油、白酒、苯甲酸钠。

【制备用】每500g新鲜野葡萄根捣栏后加鸡蛋清4个,香油60g,白酒Sml,苯甲酸钠2.5g搅拌,制成药膏备用。另新鲜野葡萄根内皮捣汁,浸湿纱条,高压消毒备用。上制品宜瓷瓶贮存。用时前洗净表面皮肤,外敷膏药0 -2cm厚,如表皮坚硬先撒0.15cm厚藤黄粉再敷膏药,患处破溃,则以纱条引流,再敷药。每日更换1次。 【主治】骨髓炎。 【功效】经治90例,均取得较好疗教。疗程最短58天,最长 382天。 【出处】湖北省麻城县,江淑安。[1] 第六方 【处方l桑、柳、桃、榆、槐树枝各2尺,如筷子粗,乳香36g,没药36g.樟丹180g,香油500g。 【制备用】先熬油沸,八五枝炸焦,弃渣人乳香、没药,熬至淌水溅珠时,人樟丹,熬令烟尽收膏备用,用时可根据疮口大小备敷料,涂膏其上,厚约0.15cm,贴敷创面.l—3天更换一次,直至疮面愈合。治疗辅以内服扶正,化瘀之汤药。又方:用醋、花椒各15g,香油30g,熬抹疮疡口,收敛, 【主治】慢性骨髓炎。 【功效】经治64例,痊愈59例,好转4例,无效l例,一般经3~5次治疗,见效明显。又方,经冶45例,愈28例.显效17例。 【出处】河北省乐亭县医院,刘祝成,等。 [7】 第七方 【处方】鲜萍全草30g,活泥鳅2条。 【制备用】泥鳅水养24小时,保留体表粘滑物质,洗后用冷开水浸洗1次.将萍、鳅同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2周为l疗程。 【主治】急慢性骨髓炎。 【功效l经治56例,痊愈51例,冶敷率91.07%,疮口愈合最甲为1 2天,最长43天。 【出处】浙江诸暨枫桥人民医院,林正松。[1] 第八方

治骨髓炎妙方

治骨髓炎妙方 1调元肾气丸 【来源】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调元肾气鹿角胶,地萸山丹苓泽麦, 参归龙骨知地骨,黄柏砂仁广木香。 【组成】鹿角胶120克,生地黄(酒煮)120克,山茱萸60克,山药60克,牡丹皮60克,茯苓60克,泽泻30克,麦门冬30克,人参30克,当归30克,龙骨(煅)30克,地骨皮30克,知母15克,黄柏15克,砂仁9克,木香9克。 【用法】上药除鹿角胶外,共研细末;另将鹿角胶用陈酒烊化,加入蜂蜜120克,同煎至滴水成珠,拌和药末,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服2次,空腹温酒送下。 【功效】补肾元,益气血,破坚散结。 【方解】方用知柏地黄丸滋肾元,泻相火;配以人参、当归益气补血;煅龙骨、鹿角胶软坚散结;麦门冬、地骨皮滋阴清热;砂仁、木香理气和胃。综观全方,扶正散结,标本兼顾,共奏补肾元,益气血,破坚散结之功。 【主治】骨瘤、骨痨后期,症见腰膝酸软、神疲面。可用于慢性骨髓炎、原发性良性骨组织肿瘤、骨结核等病症。 2宝寿丸 【来源】《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歌诀】吴香山传宝寿丸,原为华佗一粒丹, 地龙血竭共研粉,油炸马钱炼蜜团。 【组成】油炸马钱子100克,地龙粉160克,血竭粉70克,炼蜜1000克。 【用法】马钱子油炸研粉,地龙砂烫研粉,血竭研粉,按比例混合,用四君子汤药粉起模,在糖衣锅中制水蜜丸,每丸重024克。1日服2次,每次2粒,儿童酌减。

【功效】通经活络,搜风止痛,强筋健胃。QQ咨询117101196程 【方解】本方是安徽老中医吴香山之祖传验方,原方为三国华佗一粒仙丹。方中马钱子通络止痛,消肿散结;地龙清热通络解痉,可缓解马钱子的毒性作用;血竭行瘀止痛,敛疮生肌。诸药配合,有通经活络,推陈致新之功。 【主治】四肢麻木、关节疼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跌打损伤等症。可用于癫痫、骨瘘(慢性骨髓炎)、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痹证(关节炎)、筋骨痛、瘫痪、四肢麻木等病症。 【附记】方中马钱子有毒,服时勿过量。若误服过量,出现中毒症状,可以冷茶水,或甘草30克或绿豆60克,煮汤灌之,毒性可解。 3五枝膏 【来源】《天津中医》(2)1985年 【歌诀】五枝膏治骨髓炎,桑柳桃榆槐树枝, 乳香没药铅丹入,香油熬炼即成膏。 【组成】桑枝、柳枝、桃枝、榆枝、槐枝各2尺(如筷子粗),乳香36克,没药36克,铅丹180克,香油500毫升。 【用法】先将香油放入锅内熬开,放入五种树枝,将树枝炸焦,将树枝和残渣捞出,再放入乳香、没药,熬枯后过滤去渣,待油熬至滴水成珠后搅入铅丹,在此过程要不断扇风吹烟,将膏内烟煽净,凉后成膏备用。使用时无需再进行消毒。用时将膏药摊于布上,外敷创口处。 【功效】活血化瘀,祛腐生肌。 【方解】中医认为成脓的病理基础为血瘀。由于瘀血不祛,新血不生,经络不通,肌肉不得养,则肉腐不生。故方中以乳香、没药活血化瘀;配以各树枝舒通经络;铅丹祛腐生新。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瘀,祛腐通络,生肌之功。 【主治】慢性骨髓炎、创面溃烂、反复化脓、脓汁较多者。

治骨髓炎单方验方

治骨髓炎单方验方 骨髓炎是指骨组织受到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炎症,属中医的“附骨疽”、“脱骨疽”范畴。因本病附骨成脓,故称“附骨疽”。又因溃后有死骨脱出,故称“脱骨疽”。 此病多为疮、痈、扁桃体炎、咽喉炎、中耳炎等病后余毒未尽,深蕰于内,经骨继发,故为余毒流注所致。初起常有发冷、寒战、体温升高、全身虚弱,患肢剧痛、肿胀、不敢活动,发病后四周内、死骨未形成前,此为急性骨髓炎;附骨成脓、流清稀脓水,如治不及时或不彻底,溃后常形成窦道,或有死骨脱出,多为慢性骨髓炎。 ·三黄汤· 【组成】大黄20g,黄连8g,黄芩15g。【用法】上药加水

500ml,浸泡15分钟后,煎煮,煮沸后再煎20分钟,过滤取汁,将药液倒入一小盆内,患指清创后,浸泡在药液中,每次30分钟,每天3次。浸泡时,每隔10分钟再用纱布包裹患指轻轻挤压1次,使脓性分泌物排出,并使药液进入病灶。浸泡毕,敷料包扎。【功效】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主治】指骨骨髓炎。【附记】或取黄连、黄柏、黄芩、大黄各50g,冰片10g。用法与主治同上。用药1月左右即愈。 ·解毒汤· 【组成】鲜野菊花全草500g(干品100g),鲜水芙蓉叶400g (干品100g),藤黄1g。【用法】上药加水5 000ml,煎至2 000ml,将药液倒入盆内,趁温热浸洗患处,至脓尽为止。每日浸洗1或2次。有窦道者可用30~50ml注射器套上尼龙输液管插至窦道深部冲洗。一般用药11~30天即可治愈。【功效】清热解毒。【主治】慢性骨髓炎。【附记】又一方,即本方加夏枯草500g(干品150g),鲜木芙蓉叶450g(干品120g),余同上。用之临床,效果尤佳。 ·萍鳅膏· 【组成】浮萍(鲜品、全草)30g,活泥鳅2条。【用法】泥鳅用清水养24小时,保留体表黏滑物质,洗净后再用冷开水浸洗1次。将浮萍、泥鳅一起捣烂敷患处,外加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2周为1个疗程。疮口愈合最早12天,最长43天,一般为23~32天。多数患者用药3~9天,创口缩小、肿胀疼痛消失。【功效】消肿止痛、拔毒生肌。【主治】慢性骨髓炎。 ·葡萄根膏· 【组成】新鲜野葡萄根、鸡蛋、香油、白酒、苯甲酸钠(作防腐剂)各适量。【用法】将新鲜野葡萄根去外皮洗净,捶取内皮捣烂成泥状,每500g加鸡蛋清4个,香油60ml,白酒5ml,苯甲酸钠2.5g,搅拌成膏,置瓶内备用。又取新鲜野葡萄根内皮捣汁,浸泡纱条,高压消毒,装瓶备用。上药均不宜用金属器皿盛装。用时先洗净患处皮肤。红肿痛或有脓未溃者外敷药膏0.2cm厚,以胶布或绷带固

『外科病诊治绝招』慢性骨髓炎

『外科病诊治绝招』慢性骨髓炎 慢性骨髓炎是急性骨髓炎病情的迁延发展,多因发现不及时而延误诊断或手术引流不彻底、抗生素使用不当等原因所致。 有哪些症状 1.急性期过后,全身出现畏寒、发热,局部肿痛、破溃,窦道形成流脓,排出死骨等表现。常见窦道经久不愈或时好时发,反复迁延数年至数十年,可造成肢体畸形、关节挛缩。局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和瘢痕组织形成,或形成溃疡,长期不愈。儿童骨骺破坏可有肢体缩短或关节发育畸形。 2.慢性局限性骨脓肿为低毒病原菌引起的感染,见于儿童和青年,胫骨远、近端及跟骨为好发部位。 3。硬化性骨髓炎是由低毒病原菌引起的感染,以骨质硬化为主要特征,表现酸胀、局部温度稍高,疼痛,压痛,反复发作。见于长骨骨干。 如何诊断 根据病史及临床体征,结合X线表现,可明确诊断。如有窦道,造影可明确窦道的走向及其与病灶的关系。 如何治疗 壁虎50份,穿山甲20份,全蜈蚣18份,麝香2份,浙贝母20份。 *病位在上,加野菊花15份; *病位在下,加牛膝15份; *脾肾阳虚,加鹿角胶(烊化)10克,党参10克; *气阴两虚,加太子参15克,干地黄10克; *瘀血内阻,加三七粉(冲服)4克,当归10克; *湿热内蕴,加紫花地丁30克,薏苡仁30克。

各药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日服6克,骨头汤或淡盐水送服,早晚各1次,儿童用量酌减。 有哪些单验方 1.地龙30克,穿心莲12克,穿山甲12克,乳香12克,牡蛎(先煎)12克,共为细末,加蛋清调为膏状,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2. 五加皮15克,抱石莲10克,常春藤10克,黄芪9克,白术9克,熟地黄9克,茜草6克,仙灵脾6克,水煎服,每日1剂。 3. 野葡萄根500克,鸡蛋4个,香油100毫升,白酒5毫升,苯甲酸钠2.5克,将药捣成泥状,加蛋清、油、酒、防腐剂共煎,调和成膏,表面坚硬者先敷蒲黄粉软化,破溃化脓者用葡萄根条或纱布条引流,再敷药膏,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特别提示 1.卧床休息,减少体内消耗及炎症扩散。 2.患肢下垫硬枕,抬高15°—20°。,保证患肢稳定性,可用石膏固定,不要下地负重.以免发生关节畸形或病理性骨折。患肢制动时间较长时,要注意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应从制动之日起即进行肌肉的长收缩活动(即肌肉收缩时,关节不发生动作)。 3.加强营养,改善全身营养状况,骨髓炎患者宜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蛋白质供应量不少于每日每千克体重2克。 4.功能锻炼的强度及方式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清况而定.其原则为:循序渐进,全身活动,侧重局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