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停车场规划与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停车场:

供各种车辆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的场所,停车场在我国指用来停放车辆的空旷场地,停车库是指用来存放车辆的建筑物。

2.停车场,停车库基本特征:

(1)具备能存放车辆的设备和设施,包括车辆进出口通道、防火、给排水、通风和照明等设施

(2)具备管理停放车辆的机构和设施,例如管理室、控制室、体息室和检测室等;

(3)必须具备安全性,充分考虑车辆交通流线与行人交通流线的合理设计,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4)型式多样化,如地面停车场、地上停车楼、地下停车库以及机械式立体停车库等各种型式;大小规模也不一,停车泊位数从几辆到几千辆不等。

4.停车方式:

自行式停车方式,机械式停车方。

5.停车场分类:

按车辆性质(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场),按停放位置(路内,路外),按建造型式(地面,地下,立体),按服务对象(公共,配建,专用),按管理方式(免费,限时免费,收费,指定)

6.路内停车场:

城市道路用地红线内划定的供车辆停放的场地。分为:

路上和路边。

7.路外停车场:

城市道路用地控制线以外专门开辟兴建的停车场、停车库或停车楼。

8.换乘停车场:

一种设置在轨道交通站、地面公交站以及高速公路旁等交通换乘集散点位置的停车设施。

9.换乘停车:

为实现小汽车方式向公共交通方式的转变而提供的停车设施。

10.停车的负面效应:

降低道路通行能力、诱发交通事故、降低城市活力、破坏环境景观。

11.停车问题的实质:

(1)停车供需不平衡1)停车设施总量配置不足2)停车供应结构不合理3)停车设施布局与需求不匹配

(2)现有停车设施未充分利用

(3)停车建设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停车管理有待加强

12.路内停车优缺点:

优点:

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可弥补现有停车设施的不足,能满足短时停车的需要,占用空间较少。缺点:

导致道路通行能力降低,引起交通事故增多,造成道路周边环境景观恶化,对居民的生活和出行造成不便。

第二章停车调查及停车特性分析

1.停车调查包括:

停车设施供应调查,车辆停放实况调查,停车者行为决策调查。

2.停车调查的主要内容:

(1)不同时刻、不同车型、不同停车时间的停车数量;

(2)现有停车设施的使用状况(停车时间、停车目的等);

(3)停车形式(平行式、垂直式等);

(4)平均停车时间;

(5)停车地点和目的地的关系(位置、距卸设施的要求,对停车及客货乘降的限制等;

(8)对新停车场的位置规划;

(9)停车场对地区交通流的影响

(10)停车场的经营情况等。

3.停车实况调查:

就是停车场利用情况调查,包括各停车场累计停车数量、延停车辆数,平均停放时间分布、停放饱和度、停放周转率、停放方式、停放地点与目的地关系步行时间以及停车地点附近的交通情况、环境条件等。

4.停车特性指标:

停车供应,停车设施容量,停车需求,停车目的,步行距离,实际停车数,平均停车时间,累计观测停车数,泊位周转率,停车密度,停车场利用率,停车集中指数

停车供应:

是指停车区域路内、路外停车场地可能提供的最大停放车辆数(或面积)。

停车设施容量:

规定的停车区域或停车场停放范围内的最大停车泊位数。

停车需求:

指给定停车区域内特定时间间隔的停放吸引量,一般用代表性日的高峰期间停放数表示。

停车目的:

是指驾乘人员在出行中停放车辆后的活动目的。停车目的也与上班、上学、购物、业务、娱乐、回家等出行目的相一致。

步行距离:

从停放车处到出行目的地的实际步行距离,可反映停车场布局的合理程度。

实际停车数:

调查区域内在调查期间的实际停车数量。

累计观测停车数:

各调查时段观测到的停车数量的总和。

泊位周转率:

是指停车场的停车xx速度。

停车场利用率:

是指调查期间停车场的使用效率,即停车场被使用的容量占总容量的比例。

停车集中指数:

指某一时刻实际停放量与停车设施容量之比,它反应了停车场在某一时刻的拥挤程度,可分为高峰小时停车集中指数和平均停车集中指数。

5.停车实况调查三种方法:

连续式调查(泊位连续调查法,停车车辆连续调查法),间歇式调查(车辆牌照式,非车辆牌照式),询问式调查。

6.停车行为调查方法:

家庭访问法,访问留置法,邮寄调查,电话调查,现场调查,现场分发问卷邮寄回收。

7.停车者行为决策调查的主要内容:

(1)车辆停放目的

(2)停放时间

(3)步行距离

(4)选择停车场考虑的首要因素

(5)停车费用的支付

(6)对目前停车现状的满意程度

(7)对停车收费和停车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等。

(5)停车信息

(6)其他与停车行为相关的因素。

9.表征停车设施特性的指标:

停车需求的波动性、停车时间、泊位周转率、平均利用率、公共停车设施供应比例和规模。

第三章停车需求预测

1.停车需求:

各种出行目的的驾驶员在各种停车设施中停放车辆的需求。一般分为(基本停车需求,社会停车需求)。

2.停车需求的特征:

派生性,二重性(随机性,可控性)。

3.影响宏观停车需求的因素:1)规划区内土地利用状况及未来发展规划2)机动车保有量及出行水平3)规划区内人口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交通政策

4.停车需求预测模型:

静态交通发生率模型,相关分析模型,机动车OD预测法,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

5.停车需求预测分为:

宏观停车需求预测和微观停车需求预测。

7.停车生成率:

某种性质用地功能的指标(如单位土地面积或单位建筑面积)所产生的全日停放车数量。

8.停车生成率模型的优点是:

(1)停车需求的计算可以采用研究区域内用地性质相近、规模相当、用地功能比重相对独立的组合大样本作为建模抽样的基础,既避免了调查的困难,又提高了典型资料的使用率;

(2)对研究区域不仅可以得到总停车需求,还能按土地使用功能比重计算出每一土地使用指标的停车生成,适用性较强。

9.停车需求预测方法:

停车发展政策对停车需求影响模型、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停车发生率模型:

是建立在停车需求与土地利用性质关系基础上的模型,相关性分析方法、机动车OD预测法、交通量-停车需求模型、停车设施泊位需求修正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