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选址

公共设施选址
公共设施选址

公共设施选址

1.背景

古有孟母三迁,这充分说明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潜藏的巨大影响。因此,合理的学校空间位置布局,有利于学生的上课与生活。而学校的选址问题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学生公共设施配套、与现有学校的距离间隔等因素,从总体上把握这些因素能够确定出适宜性比较好的学校选址区。

2.目的

通过练习,掌握多准则决策分析(MCE)的方法和步骤;熟悉ArcGIS栅格数据距离制图、成本距离加权、数据重分类、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能够解决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类似学校选址等实际应用问题。

3.数据

1)土地利用数据

2)地面高程数据

3)公共设施分布数据(娱乐场所等)

4)现有学校分布数据

4.要求

①新学校选址要尽量地势平坦;

②考虑到征地补偿费有限,建设成本要低;

③避免学生受不良影响,距离娱乐场所越远越好;

④防止教育资源过于集中,新校址距离现有学校越远越好。

5.实验原理

ArcGIS中实现学校选址分析,首先确定不同准则在学校选址中的权重;利用现有学校数据集、现有公共设施数据集和高程数据派生出坡度数据以及到现有学校、公共设施距离数据集;然后重分类数据集到相同的等级范围,再按照算得的权重值,叠加合并这些数据即可创建显示新学校适宜位置分布的地图。

6.确定规则权重

在利用ArcGIS进行学校选址的空间分析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影响选址的多条准则的权重。在多准则决策中,使用权重来衡量准则的相对重要性,权重的大小决定了该条准则对结果的影响比重,对准则的重要性分配权重可以改变每个评估准则的决策变量的顺序。此处用AHP方法来确定标准权重。

层次分析法AHP

该方法最大优点在于每次比较只考虑当前的两条准则,比较容易确定准则之间重要性的相对关系,是多准则决策问题中确定准则权重的最常用方法之一。经过计算,一致性比率是

7.实验操作

1)添加数据:landuse(土地利用)、elevation(高程)、rec_sites(公共设施)、schools(现有学校);

2)打开“rec_sites”图层的table,把“school”的重复点删除掉;

3)设置分析环境:范围(Extent)、栅格大小(Cell Size)、工作路径;

将Geoprocessing/Environments中范围(Processing Extent)、栅格大小(Cell Size)设为“same as layer ‘elevation’”

a)派生数据集

i.从elevation数据提取坡度数据集:Spatial Analyst Tool/Surface/slope

ii.从公共设施数据“rec_sites”提取公共娱乐设施直线距离数据:Spatial Analyst Tool/Distance/ Euclidean Distence

iii.从现有学校数据“school”提取学校直线距离数据

b)重分类各种数据集

Spatial Analyst Tool/Reclass/Reclassify

消除各成本数据集的量纲影响,使各成本数据具有大致相同的可比分类体系。各成本数据均按等间距分类原则分为1到10级,级数越高适宜性越好。

i.重分类坡度数据

学校的位置在平坦地区比较有利,较陡峭的地方适宜性较差。采用等间距分级分为10级:在平坦的地方适宜性好,赋以较大的适宜性值10;陡峭的地区赋比较小的值1

ii.重分类公共设施直线距离数据

考虑到新学校距离娱乐场所比较近好,采用等间距分级分为10级,距离娱乐设施最近适宜性最低,赋值1;距离最远的地方赋值10

iii.重分类现有学校直线距离数据

考虑到新学校距离现有学校比较远时适宜性好,采用等间距分级分为10级,距离学

校最远的单元赋值10,距离最近的单元赋值1。

iv.重分类土地利用数据

在考察土地利用数据时,发现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对学校适宜性也存在一定影响。根据用地类型给各种类型赋值:在水体(2)和湿地(7)建学校的适宜性极差,于是重分类时删除(remove)这两个选项;灌木丛(1->2);荒地(3->8);开发用地(4->10);

耕地(5->6);林地(6->4);

c)给各数据集赋权重,进行适宜区分析

Spatial Analyst Tool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

重分类后,各个数据集都统一到相同的等级体系之内,且每个数据集中那些被认为比较适宜性的属性都被赋以比较高的值。现在开始给四种因素赋以不同的权重,然后合并各数据集以找出最适宜的位置。

最终适宜性数据集的加权计算公式为:Suit(最终适宜性)= reclass_dis(公共设施)* 0.25 + reclass_sch(现有学校)* 0.05 + reclass_land(土地利用数据)* 0.1 + reclass_dem(坡度数据)* 0.6

得到最终适宜性数据集,适宜性较高区域(深红色部分)为推荐学校选址区域。

d)提取最适宜地区

Raster Calculator

紫色部分为最适宜建造学校的地方。

3)总结

利用GIS空间分析进行学校选址方便可行,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而实际操作中,需要考虑的准则比实验要多得多,在利用多准则决策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与LA模型等结合,更好地解决选址问题。

035“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探索与实践 ——以长沙市望城区乔口镇为例 林志明汤品森彭俐李松平 【摘要】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最后以望城区乔口镇为例,探讨“多规协调”下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编制,以期为相关研究和规划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规协调;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乔口镇 引言 综观我国现有的规划体系,种类纷繁,有国家层级和地方各级的规划,也有出自不同职能部门、不同行业的规划,其中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空间规划和各部门专项规划最为典型和常见[1]。各种规划内容重叠交叉,各层面的规划缺乏协调,彼此冲突,导致我国目前规划体系存在很多尚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2],各种规划之间的协调、整合,甚至融合是我国规划体系发展的必经之路。当前,关于规划协调的研究已有大量论著,主要集中在“三规”[3]- [5]以及“两规”[6]-[9]的协调和实践,对“多规协调”的论述亦有涉及[10]- [11],但在镇(乡)域层面的“多规协调”研究,尚处探索阶段。 本文从“多规协调”的视角出发,在研究分析多规含义以及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涵基础上,通过“多规协调”的技术基础分析,总结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与“多规”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多规协调”下的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的内容体系,以推进村镇布局规划更好的与各层次规划的衔接,充分利用分类规划成果,避免各自为政,重复编制,最终达到有效指导镇(乡)域村镇布局规划编制的目的,使“多规”在镇域村镇布局规划层面有效协调,为相关规划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基础设施选址分析

空间分析作业 ——基础设施选址分析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优化选址是GIS的一个应用方向,通过对多种空间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参考约束条件,得到最理想、最优化的空间位置。 本实验根据现有的土地利用数据、高程数据、娱乐设施数据和已有的学校位置数据来为未来的学校选择地址。要求所选的学校离已有的学校尽可能远,离娱乐设施尽可能远,并且要求所选区域的坡度尽可能小等。该问题涉及栅格数据的信息提取与数据层的加权运算,在实际运用中需要考虑尽可能多的约束条件,以求得到最佳的基础设施选址方案。 二、实验数据: 1、矢量数据,包括:娱乐设施数据rec_sites.shp,学校数据schools.shp。 2、栅格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landuse(Grid格式),高程数据elevation(Grid格式)。 注:以上数据均来自《GIS与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一书附带的光盘中。 三、实验步骤: 1、初始化实验环境 (1)通过ArcCatalog添加所有的栅格和矢量文件到ArcMap中,对数据的显示进行更改,选择适当的颜色和标记,如下图所示:

(2)调出Spatial Analyst工具条,选择Options设置各种环境变量,如下所示: ①单击Extent选项,在Analysis Extent下拉列表中选择same as layer landuse。 ②单击Cell Size选项,在Analysis Cell下拉列表中选择same as layer elevation。 (3)生成山坡阴影图,包括以下两步: ①单击Spatial Analyst下拉单,选择Surface Analysis,再选择Hillshade,如下图所示,在Input surface下拉列表中选择elevation,其他参数按默认设置。 ②在Layer图层中将会看到Hillshade of elevation图层,右击该图层,选择Make Permanent,

设施选址问题综述

1、设施选址问题的提出 选址问题(Location Problem)是组合优化中一类有着重要理论意义和广泛实际背景的问题,其实质是寻求对需求完成分配任务的合理安排以得到某种意义下的最优结果。它在网络设施的安放、网格服务点的分布、核电站的建址等诸多方面有着大量的应用。同时,它与理论计算机科学和离散组合数学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近几十年来,选址问题得到了运筹学、工程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且随着对经典选址问题研究的日趋深入,大量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新问题不断涌现。设施选址是众多选址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本文所研究的多层工厂选址问题与多产品选址问题都属于其范畴中。研究方法主要依靠组合优化、运筹学等计量方法,这是设施选址与其他选址问题的重要区别。 设施选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经典的问题,古代的选址决策往往以经验、制度为依据,缺乏科学性。1909年德国学者韦伯第一篇选址论文的发表标志着设施选址问题进入到科学研究的时代[1]。在其发展的百年历史上,各时期研究侧重点各有不同。按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1)零散研究阶段(1909-1960年)。该阶段研究侧重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内容零散。早在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lfred Weber)在其工业区位论文中研究如何使单个仓库到不同客户总距离最短。该文是最早的设施选址论文。另一个早期设施选址问题研究学者Hotelling在其1929年发表的论文中考虑两个竞争供应商在一条直线上的区位选择并构建选址模型。随后Smithies(1941)、Stevens(1961)对此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上世纪50年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偏重于设施选址的实际应用,包括电话网络程控交换设备选址(Rapp1962)、网络服务网点的分布与设计、铁路货运编组站选址等。(2)系统研究阶段(1960-1980)。Kakimi于1964年发表的关于网络多设施选址的论文是设施选址问题发展为一个系统、科学理论的里程碑。此后,选址问题被引入一个更宽广的领域,包括生产中心选址(Eilon et al.1971)、交通枢纽选址(Wirasinghe与Waters1984)、变电站选址(Hochbaum1982)等等。研究方法也更集中于数学分析、运筹学等。(3)不确定性问题研究阶段(1980至今)。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变化加剧,实际生产、生活中运输时间、需求量、需求空间分布以及设施建造成本等输入变量不确定性加强,以往静态、确定性选址模型与方法已不能适应选址研究的发展。随机选址问题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Louveaux (1986)、Mirchandani et al(1985)、Weaver与Church(1983)等学者在对不确定中值问题研究时均将运输时间与需求设为随机变量。Berman与Odoni(1982)、Berman与Leblanc(1984)将运输时间或运输成本设为不确定系统变量研究随机网络的交通问题[2]。 2、选址问题的分类与特点 离散选址问题即设施点被选址的地点是离散的。此类问题往往设定设施点与需求点都位于在网络节点上,需求点区位确定,需求点与其他一些节点作为设施被选点,需求点与设施被选点之间有连线相连。离散选址问题纷繁复杂,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我们认为主要的离散选址问题有:中值问题、覆盖问题、中心问题、多产品问题、动态选址问题、路径选址、多目标选址与网络中心选址问题。 (1)中值问题 Hakimi(1964)最早提出中值问题,中值问题的目标是使所有需求点到设施的平均权重距离最短(距离也可用交通、运输时间表示)。其文章假设每个节点是需求点同时也是设施点,网络中的线路表示交通线路。作者提出对于任一给定设施数p,总存在至少一个最优解使得总距离最小。Cooper的模型不仅在网络中选择设施区位,而且确定设施在网络中的服务范围。Goldman研究在树状网上如何选择一个设施点的中值问题,具体方法为首先任选一个节点,计算该点的权重是否超过所有权重一半,如果是则为中值点。如果不是则该点权重被计算在相邻点上,直到找到中值点为止。 (2)覆盖问题 中值问题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以降低总运输成本(总距离)作为目标不太适宜。例如城市的消防车、医疗急救车辆要求必须在特定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此类设施点必须布置在与需求点特定距离之内才能满足特别的需要。对覆盖问题的研究分两类:完全覆盖问题与最大覆盖问题。 (3)中心问题 完全覆盖问题目标方程求在特定距离(时间)内满足所有需求应修建的最小设施数。与此不同,中心问题虽然也要求满足所有需求,但设 施数是给定的,求任一需求点到与它最近设施的最小最大距离,即最小最大化问题。 (4)多产品问题 需求点对服务与产品的需求往往不是单一的,零售商通常要提供多种产品才能满足顾客或企业的正常需要。Geoffrion与Graves建立了多产品的二级选址模型,即不同产品从工厂到分销商再到零售商(需求点)的物流过程[3]。 (5)动态选址问题 一般而言,分销中心、配送中心、消防站、急救中心等设施一旦修建要服务很长时间。但影响选址决策的因素如需求、运输成本是变化的,再次规划、建设新的设施点成本太高,动态选址问题应运而生。Scott[4]研究问题为在每个时段内布置一个设施点,一旦设施点被选定,它只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服务。Wesolowskky与Truscott[5]扩展了上述模型,决策者可根据预测的需求变化重新布置设施点。作者构建了整数规划模型,在约束条件中加上了一个时期内可重新选址的次数。研究动态选址问题的学者还有Frantzeskakis[6]、Shulman[7]等。 (6)多目标选址问题 通常情况下,不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企业,囿于资源所限,设施选址都不会只设定单一目标,经常将运输(交通成本)、投资成本(建设成本)、客户服务水平(在特定时间、距离为客户提供服务)、设施能力的“平衡利用”等目标综合考虑。构建此类模型最常用的方式是将成本最小化作为总目标,将要实现的作为限制条件。Heller(1989)研究医疗服务设施的中值问题,平均运输成本最小已不是唯一目标,同时必须在特定时间内为病人提供服务。Revelle与Laporte[8]所构建的模型中有两个目标:最小化成本与特定时间内最大程度满足需求。 3、设施网络选址的方法 (1)启发式方法(Heuristics) 启发式方法只寻找可行解,而不是最优解。负荷距离法中的重心法就是一种启发式方法。有许多计算机化了的启发式方法,可解决m,n达几百、几千的问题。早在6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用启发式方法解决大型设施选址问题。今天,启发式方法已经广泛在很多场合应用。 (2)模拟方法(Simulation) 模拟是试图通过模型重现某一系统的行为或活动,而不必实地去建造并运转一个系统,那样会造成巨大的浪费,或根本没有可能实地去进行运转实验。模拟方法有许多种应用,在选址问题中,模拟可以使分析者通过反复改变和组合各种参数,多次试行来评价不同的选址方案,模拟方法可描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比运输表法有更大的实用意义。这种方法还可进行动态模拟,例如,假定各个地区的需求是随机变动的,通过一定时间长度的模拟运行,可以估计各个地区的平均需求,从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流通中心、生产中心的分布,还可通过需求的变动模拟出库存的变动水平,用于帮助决定生产规模、生产、运输、仓储费用等。这种方法常用来求解较大型的、无法手算的问题。例如,某公司有137个需求中心,5个地区性的配送中心,4个生产工厂,通过动态模拟计算分析得出的结论时,如果把现有的5个配送中心归并成3个,可使总成本最小,该方案得到了实施,实施后每年可节约13万美元。这是70年代的一个真实事例。 (3)优化方法(Optimization) 运输表法实际上就是一种优化方法,虽然只是某一方位问题的最优。这种方法求出的不是可行解、满意解,而是最优解,即:在所有可能的方案中,不会有比它更好的了。但是由于这种方法要从理论上证明是最优,所以它在使用上有两大局限性:1)模型必须较抽象、较简单,否则得不出解。但由此而使模型的描述距实际较远;2)很多定性因素被忽略掉了,因此不可能得出在考虑定性条件下可能得出的很多结论。总之,在设施选址中,有很多方法可以应用,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设施选址的方法更加多样化了,但这些方法仅只是用来支持决策,使决策更方便也更节省时间、费用,不可能完全依赖之。 (4)简单的中线模式法 简单的中线模式法是一种厂址选择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其局限性。这种方法只假设坐标上最优的点(即是使总的运输距离最短的点)是一个可行的建厂点,并不考虑在那里现在是否有道路,也不考虑自然地形、人口密度,以及其他许多在布点时应考虑的重要事项。 4、结束语 本文对目前几类经典的设施选址问题进行了介绍,并归纳了各问题的特点以及运筹学领域目前普遍采用的求解 设施选址问题综述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谭素平易斌 [摘要]选址问题是组合优化领域中的一类重要问题,它是对于一些网络服务器、核电站或者物流中心等有限且重要的资源进行选 址决策,在生产管理与调度,网络通信,理论计算机科学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目前几类经典的设施选址问题进行了介绍,通 过对比、分析,对几类经典设施选址问题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不同模型的特点进行分析后,能有利于后 续研究者针对不同特点的问题模型提出不同的启发式算法。 [关键词]选址问题算法 (下转第133页)科技信息 — —132

xx镇村布局规划

项目名称:xx市镇村布局规划-xx镇编制单位:xx市xx镇xx xx市建筑规划设计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现状综述 第三章镇村布局规划第四章配套设施规划第五章实施措施建议第六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在xx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xx镇总体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xx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多余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以及其它不再使用的基础设施,连片整理农业空间,保护和优化生态空间,继承和彰显历史文化。 1.3 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省建设厅关于印发《推进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的通知【苏建村(2005)125号】; (3)《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4)《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5) 《xx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6) 《xx市xx镇总体规划》(2000-2015);

(7) 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xx镇行政辖区,面积67.6平方公里。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状况 2.1.1区域位置 xx镇位于xx市西部,泰州市区和xx市区连线的中心,东与xx镇相连,西与泰州海陵区相接,北界红旗良种场,南毗张甸镇。328国道横穿全境,新通扬运河流经中部腹地。镇域总面积67.6km 2,其中耕地65704.27亩。 xx镇建镇较早,古镇始建于宋代,长期以来以xx庄而闻名。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均为镇建制。1958年成立xx人民公社,1983年更名为xx乡,1986年撤乡建xx镇,1999年12月经江苏省xx 批准,与其南部的大冯乡合并组建为现在的xx镇。 2.1.2自然特征 xx镇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适合于农作物的生长。据多年观测,xx地区年平均气温14.5°C。平均降雨量为1000~1050mm,无霜期225天,常年盛行东南风,土地承压力为6~7吨/m2。xx镇又位于沿江高沙土地区与里下河水网平原的过渡地带,镇域内地势平坦,河网交错,

(完整版)第二章设施选址及评价

第二章设施选址及评价 第一节设施选址意义及其考虑因素 一、设施选址概述 设施是指生产系统或服务系统运行所需的固定资产。 设施选址(Facility Location)是指组织为开拓新市场、提高生产能力或提供更优质的客户服务等目的而决定建造、扩展或兼并一个物理实体的一种管理活动。 设施选址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 (1)选位即选择什么地区[区域)设置设施,沿海还是内地,南方还是北方,等等。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或许还要考虑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选址。 (2)定址在已选定的地区内选定一片土地作为设施的具体位置。 设施选址还包括这样两类问题: 一是单一设施的场址选择。根据确定的产品(或服务)、规模等目标为一个独立的设施选择最佳位置。单一设施选址无需考虑竞争力、设施之间需求的分配、设施成本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主要考虑运输成本。 二是在复合设施的场址选择。为一个企业(或服务业)的若干个下属工厂、仓库、销售点、服务中心等选择各自的位置,并使设施的数目、规模和位置达到最佳化。 设施选址常常需要其他有关人员(如环保部门)的参与,而不能由设计人员单独完成。 二、设施选址的意义 设施选址恰当与否,对生产力布局、城镇建设、企业投资、建设速度及建成后的生产经营状况都具有重大影响。对一个新建企业来说,设施选址是建立和管理企业的第一步,也是事业扩大的第一步。设施选址对设施建成后的设施布置以及投产后的生产经营费用、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成本都有重要的意义,一旦确定,设施建设完工,一般无法轻易改动。因此,在进行设施选址时,必须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慎重决策。其次,除新建企业的设施选址问题以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很多企业面临着选址的问题。 综上所述,设施选址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制定后续经营策略、设施布置以及投产后的产品和服务质量,科学选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设施选址需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与勘察,应科学分析,不能凭主观意愿决定,不能过于仓促;要考虑自身设施、产品特点,注意自然条件、市场条件、运输条件;应有长远观点。如果选址不当,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 三、设施选址考虑的因素 1.设施选址的基本原则 1)工业生产力布局原则 工业生产力布局,是工业企业在全国各地区的地理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对充分利用全国各地资源.合理调整逊济结构,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设拖选址败符合国家生产力冶局规划和有关政策,才能既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层、体需要又有凋干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设施选址过程即为工业生产力布局的过程。 2)费用原则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摘 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乡村地区正发生着剧烈的转型与重构。乡村有其独特性,在社会发展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乡村的发展正受到广泛关注与重视,新时期下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也经历着新的实践和探索。在回顾江苏省历轮镇村布局规划的基础上,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为例,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新实践进行思考,以期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关键词:镇村布局规划;新型城镇化;扬州市区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deepening, the country area is undergoing drastic transformation. The country is unique, and ha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Rural development issues are get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new period, the work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undergoes new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view of the past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in Jiangsu, this paper takes the case of the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of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 and think of the new round work in Jiangsu. Its prepar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imilar projects. Key words:town and village system plan ; new-type urbanization ; Yangzhou urban distric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3- 29(6) 作者简介 罗小龙,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瑞雯,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刘豫萍,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陈眉舞,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博士。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村布局规划的江苏新实践 * ——以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为例 罗小龙 何瑞雯 刘豫萍 陈眉舞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土地利用等方面,中国乡村都经历了一个剧烈变动的转型过程[1]。2000年代中后期,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引领下,农村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乡村转型,并呈现出农民就业非农化程度高、外出务工时间长期化的趋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2]和空心村[3]现象日渐凸显,传统的乡土社会正逐步消逝[4],引发了学界对乡村问题的持续关注。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标志着我国出现了“从关心城市到关心乡村问题”的宏观政策拐点[5]。随着中共十八大“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我国镇村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型城镇化着重强调“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开始从“城镇的单视角转向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的双视角”[6]。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化工作的重点将更关注镇村发展,促使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农民市民化、致富有出路、乡愁有所寄、权益有保障”[6]。由此,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镇村布局规划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高的时代要求。 在上述背景下,江苏省于2014年开始推进新一轮的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本文基于《扬州市市区镇村布局规划》的编制实践,对新时期下江苏省镇村规划编制的新探索进行总结,旨在为同类型规划的编制提供借鉴。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新城运动”的格局机制与管治研究(编号:41471133)。

关于物流设施选址的问题综述

关于物流设施选址的问题综述摘要:物流设施选址研究在现实和理论两个层面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现实意义出发,物流设施选址研究不仅直接利于物流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更好地推动物流业的发展,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而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又有利于物流设施选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为以后的设施选址研究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参考资料。所以,对物流设施选址问题及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 关键字:物流设施,选址 正文 在物流系统中,物流设施地址的选择,是物流系统优化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物流设施是整个物流网络系统的关键节点,是连接上游和下游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些大型设施的建设与运营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因此,这些设施的选址十分重要,科学、合理的设施选址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物流网络结构和空间布局,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提供优质服务,是实现集约化经营、建立资源节约型物流至关重要的一步。 1.物流设施选址问题的起源与发展 许多关于物流选址问题的早期理论是由土地经济学家和区域地理学家提出的,譬如,杜能、阿尔弗雷德#韦伯、爱德加#胡佛、沃尔特#艾萨德等等。运输成本在选址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是贯穿所有这些早期研究的共同主题"杜能1认为,任何经济开发活动能够支付给土地的最高地租或利润是产品在市场内的价格与产品运输到市场的成本之差"韦伯o认识到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对选址的影响"胡佛?观察到,运输费率随着距离的增加,增幅下降"。 一般认为,最早的选址问题是由韦伯(Weber)于1909年提出的,他当时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确定一个仓库位置,使仓库与各处客户之间总的运输距离最短"经济学家霍特灵(H.Hotening)于1929年提出在一条直线上进行两个竞争供应商的选址"艾萨德(Isard)于1956年结合了工业选址,土地使用和相关问题对运输距离进行了重新研究"随后,许多人都在研究设施布置和设计问题"洛施(Luoshi)和莫斯(Moss)认为经济因素与生产中心选址是有关系的"米赫尔(Mihr)则研究使网络内的连接长度最小化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选址理论的研究工作是在几个不相关的领域内展开的,因此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随着应用数学和计算机的普及,哈基米(Hakimi)对选址问题进行了更加理论化的研究"他假设一个网络中选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使得总距离或设施与点之间的最大距离最小"此时,选址理论已有了很大发展,并扩展到很多实际应用中。"Min等从算法的发展和模型复杂性方面对以往的选址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物流选址问题日渐被人们所重视,人们提出了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如模糊综合评判法、AHP层次分析法以及结合分析法的模糊排序方法等"许多模型方法己被用来解决物流管理中选址的实际问题1,比如精确重心法模型、网格法(GridMethod)属于单设施选址法、而多重心法、模拟法、鲍姆尔-沃尔夫法、混合-整数线性规划、启发式方法等属于多设施选址。这些方法的共同特征是考虑物流系统各个环节的费用,在一定的物流服务水平下,根据不同的算法和模型求出物流成本最低的最优解或满意解,获得选址方案。 2.物流设施选址应注意的几大问题 2.1资源分布状况 一切产品都离不开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资源所在地同产品的产地与市场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产品原料在生产加工与配送销售过程中是增重还是减轻等,都会彩响到物流设施的选址。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

1 总则 1.0.1为提高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科学性,合理配置和布局城市各项公共设施用地,集约和节约用地,创建和谐、优美的城市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设市城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及大、中城市的城市分区规划编制中的公共设施规划。 1.0.3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应与城市用地分类相对应,分为: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和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1.0.4城市公共设施用地指标应依据规划城市规模确定。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应符合表1.0.4的规定。 城市规模与人口规模划分标准 1.0.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应符合表1.0.5的规定。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6各项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应根据城市的性质和人口规模、用地和环境条件、设施的功能要求等进行综合协调与统一安排,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发挥设施效益。

1.0.7有专项发展要求的特色城市,其相应的公共设施规划用地标准若突破本规范的规定,需经论证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但不得突破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用地综合(总)指标。 1.0.8城市公共设施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城市公共设施用地city public facilities land use 指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的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体育、医疗卫生,教育科研设计、社会福利共七类用地的统称。 2.0.2行政办公用地administrative office land use 指党政行政机关、党派和团休等市属机构,以及非市属的行 政管理机构和其它办公设施用地。 2.0.3商业金融用地commercial and financial land use 指城市居住区级以上(不含居住区级)的商业和服务业、金融和保险业等设施的用地。 2.0.4文化娱乐用地cultural entertainment land use 指城市各类文化和娱乐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和出版类、图书和展览类、文化艺术和游乐类等设施的用地。 2.0.5体育用地sports land use 指市级和区级体育场馆及训练场地等设施用地。 2.0.6医疗卫生用地medical and sanitary land use 指医疗、保健、防疫、康复、急救、疗养等设施用地。 2.0.7教育科研设计用地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land use 指有固定校址和用地范围的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科研 和勘察设计院所、信息和成人高等培训学校等设施用地。 2.0.8社会福利用地social welfare land use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

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编制要点(试行) 1总则 1.1 编制目的 为实现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目标,结合我省各县(市、区)的实际,规范我省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统一各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的内容深度,提高我省村庄布局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质量,特制定《四川省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 1.2 村庄布局规划的归属和作用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用于指导县(市、区)域范围内的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应单独编制。 1.3 编制主体和审批权限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由县(市、区)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1.4 指导思想 坚持“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环境统筹、社会服务统筹、基础设施统筹”的指导思想。 1.4.1“因地制宜、宏观调控、统筹发展、规模适度”;

2 村庄布局规划要点 2.1 村庄布局规划的作用 编制各县(市、区)域的村庄布局规划,主要用于指导村庄建设与整治规划,并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县(市、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2.2规划层面划分 村庄布局规划一般分为总体层面和详规层面。 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属于总体层面,与县(市、区)域体系规划保持一致;村庄建设规划或村庄整治规划则属于建设性详细规划层面。 2.2.1 总体层面:县(市、区)域村庄布局规划 (1)、以县(市、区)域城镇体系体系规划为依据,落实县(市、区)域生产力布局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以行政区划调整和“拆村并点、生态移民”规划为依据,提出村庄撤并、迁移标准,明确迁移和保留的村庄的名称、地点、人口及用地规模;落实并调整近远期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新型社区的空间布局; (3)、重点解决各乡驻地、中心村聚居点、基层村聚居点和新型社区的布点和发展规模;分区拟定村庄的各项建设标准; (4)、协调安排村庄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区域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拟定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共建、共享方案; (5)、提出区域空间管制规划要求和环境保护规划要求; (6)、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 2.2.2 详规层面:村庄建设或整治规划

最新村镇规划整理

村镇规划 一、城乡规划法的作用 1、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更有利于依法行政 2、城乡统筹、一体化规划 3、为村镇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4、体现了城乡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 5、构建了公众参与的制度框架 6、有助于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的长效机制 二、居民点的概念 居民点是由居住生活、生产、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是人们共同生活与经济活动而聚集的定居场所。 三、村镇的基本特点、村镇规划的概念 1、特点(1)区域的特点:村镇在规模、分布、平面布局以及建筑形式、构造等方面也必然产生差别——平原和山区,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2)经济特点:农业经济所占比重较大。以农、收、副、渔业生产经济为主。 (3)基础设施特点:基础设施不足,发展落后 (4)村镇环境特点①村镇环境脏②环境建设乱③环境意识差 2、概念村镇总体规划是在全乡范围内进行的村镇布点规划和相应的各项建设的全面部署。是全乡山、水、田、林、路、村综合规划的组成部分。 四、规划新世纪现代化村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原则; 2、珍惜土地原则; 3、近远期相结合,以近期为主原则; 4、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原则; 5、创造舒适、卫生居住环境原则; 6、发挥集镇基地作用原则; 7、保护名胜古迹原则; 8、认真贯彻群众路线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五、简要说明村镇规划的资料内容包含哪些 1、自然条件和历史资料 (1)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水文和水文地质、气象气候 (2)区域概况:资源条件、区位条件、农业生产条件 (3)历史资料: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历史沿革 2、社会经济资料 (1)人口结构:村镇现状总人口、职业构成、年龄构成、人口变动情况 (2)村镇建设管理情况(3)村镇工业发展状况(4)集市贸易 3、现有建筑物、工程设施与环境资料 (1)居住建筑(2)公共建筑与绿地(3)工程设施:交通运输、道路桥梁、给水、排水、供电(4)环境资料 六、村镇体系结构层次划分分为哪四个层次 我国村镇的体系结构一般按各自所处的地位、职能进行层次划分自下而上依次分为基层村--中心村--一般集镇--中心镇4个层次 (1)基层村:是村镇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 没有或者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在生产组织上,有的是一个村民小组,有的是几个村民小组,住户规模少则几户,多则百余户。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出处:郑集之窗-郑集资讯发表时间:[2008-5-7] 收藏本文 铜山县郑集镇镇村布局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1规划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规划基本任务 在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进一步确定郑集镇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及时清理无用的道路和弃用的老住宅、电力架线及其它不用的基础设施。 1.3规划依据 1、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全省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29号]。 2、《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苏建村(2005)125号文件]。 3、《江苏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 4、《徐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4、《徐州市总体规划》(2003-2020) 5、《铜山县郑集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规划范围 郑集镇行政辖区为本规划范围,总用地65.08km2。 第二章现状综述 2.1基本概况 2.1.1地理位置及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郑集镇位于徐州市西北部,距市区25公里,周围分别与马坡镇、黄集镇、刘集镇、柳新镇和沿湖农场相接。徐沛铁路专用线从镇域南北穿过,郑集运河由西向东直入微山湖。徐沛公路、徐丰公路、郑马公路在此交汇,交通十分便利,区位优越。

2、气候:郑集镇属北温带、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气温14.10℃,平均年降雨量为800.0mm。全年主导风向为东风,其次为东北风,平均风速为3m/秒,全年日照总数平均为2400小时左右。 3、水文:郑集镇地下水流向自西向东,地下水位为1.5——2米左右,地下水丰富,水质好,埋深浅,开采方便,宜作供水水源。 4、地质:郑集镇域地势为东南低西北高,海拔在34.3-37.8之间,无丘陵山川,地势较平坦。属郯庐地震断裂带地区,烈度为7度。 5、资源:全镇水系较多,镇域内有郑集河东西贯穿全镇直入微山湖。还有张湾大沟、苗湾大沟、八一大沟、桃园河、立新引河等。境内农副产品较丰富,有小麦、棉花、水稻、油料等,主要副业有种植畜牧鱼产蔬菜瓜果林业等。部分村庄地下有煤炭资源。 2.1.2经济社会概况 郑集镇镇域现状人口48200人。郑集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6.6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640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8.3:70:11.7,财政收入522.8万元。 (1)第一产业现状 2004年全镇粮食总产量3817.8万公斤,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0.45亿元,占32.1%,林业产值为0.11亿元,占7.8%,牧业产值为0.80亿元,占57.1%,渔业产值为0.12亿元,占8.5%,第一产业增加值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42元。 (2)第二产业现状 近几年,郑集镇工业体系发展初具规模,截止到2004年底,全镇工业形成以轻纺、机械、蔬菜加工、豆奶食品和建筑业等为主的生产体系。其中农具制造和蔬菜加工出口多个国家。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63亿元。有工业企业208家,职工总数4324人,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4.6亿元,产品销售收入 4.2亿元。(3)第三产业现状 郑集镇商业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镇区,2004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77亿元。2.1.3镇域土地利用概况及存在问题 2004年底郑集镇域土地总面积6508公顷,其中镇区建设用地258公顷, 占总面积的3.9%,耕地3562公顷,占总面积的54.7%,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657公顷,占总面积的10.1%。土地利用结构大体合理,农村人均建设用地153m2,用地指标较高。各类现状用地指标见下表: 郑集镇现状用地指标统计表 该镇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在镇区内有一汉代老槐树和耶稣教堂,但不存在古村庄或特色鲜明的村庄,在村庄选点时不作考虑。

浅谈GIS在小城镇公共设施选址中的应用

浅谈GIS在小城镇公共设施选址中的应用作者:章海鹏 来源:《建筑与装饰》2019年第02期 摘要快速城镇化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进入高潮。通过GIS在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应用,合理确定公共设施选址,提高小城镇承载能力,从而更好促进小城镇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GIS;公共设施选址;集贸市场 1 小城镇现状和规划的不足 1.1 发展现状 城镇化快速推进,小城镇作为城乡链接地区,是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迅速发展也暴露出问题,如建设布局较分散、公共设施水平低和建设滞后等,制约了小城镇健康发展。因此需要规划引导,对各项用地进行合理的选址,完善各自空间布局关系。 1.2 规划不足 小城镇公共设施选址需考虑众多因素,如自然资源、交通、人口经济等多个变量,需处理数据量大。复杂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都是人为处理,处理中易出现错误,因数据的衔接性,一项数据修正将导致其他相关数据的调整。这将延长规划周期、降低规划效率。现规划方案以平面表达为主,难于展示建筑高度、体量等三维因素,缺乏三维空间分析,易导致方案隐藏设计缺陷。 2 小城镇公共设施规划选址对GIS的需求 2.1 公共设施选址对GIS功能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规划设计方法从传统手工制图逐渐向机助制图转变,使得规划设计效率更高。规划设计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紧密结合,使需处理的空间和非空间数据越来越多。现辅助制图软件难以满足对非空间数据的分析,图形数据与空间属性数据分离将造成规划设计瓶颈。为提高公共设施选址的效率和合理性,须建立一种数据库对选址过程中所产生的非空间数据和空间数据,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处理[2]。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作为获取、存储、分析和管理地理数据的重要工具、技术和学科,已成功应用到土规、城规、道路交通等领域,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将成为辅助规划设计的重要分析工具。利用GIS进行公共设施选址分析,可摆脱传统规划师个人经验进行选址布局的局限,使选址更加合理和科学。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2013)

附件2: 江苏省镇村布局规划技术要点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工业向镇以上工业片区集中,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和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促进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促进城市化加快推进。 1.2 基本任务 镇村布局规划的基本任务是:在县(市)域城镇体系指导下,进一步确定村庄布点,统筹安排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1.3 规划依据 1.3.1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3.2城镇总体规划; 1.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4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1.3.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4 规划范围 镇村布局规划以乡镇域范围(包括林场、农场)为规划范围,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纳入城镇总体规划统一考虑。 第二章镇村布局 2.1 镇村布局规划原则 2.1.1 积极引导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在村庄集中居住,鼓励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进城镇居住,合理推进城市化进程。 2.1.2村庄布局应因地制宜,体现“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的原则,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的组织,尊重地方习俗,

满足农民小康和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促进集约经营;以规模大、区位好的现有村庄进行整治、集聚为主,以新建村庄为辅,村庄选址应考虑地质、基础设施条件和防洪、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耕作半径合理。 国家规定的行洪、泄洪区内以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不得布局村庄。 规划撤并的村庄不考虑新建或改建,纳入所并入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 2.1.3充分考虑丘陵、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的要求,因地制宜,灵活选址;保留古村落,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地方特色。 2.1.4 按照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经济配置规模以及村庄布局规划要求进行公共设施布局和市政设施配置;对于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配套,规划保留村庄应加强配套完善,规划撤并村庄以维持基本设施条件为原则。 2.2 村庄功能和布局规划 2.2.1 村庄功能 以从事第一产业为主的农户聚居点,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要积极引导向镇区集中。 2.2.2村庄人口规模 2.2.2.1 村庄集聚要根据经济社会和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农业现代化进程,考虑地形地貌、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特点,确定合理的耕作半径;村庄人口规模应该考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配给的经济合理性。 2.2.2.2在没有地形地貌制约的情况下,有条件地区的村庄集聚的居住人口规模一般以不低于800人为宜,每个农业劳动力宜按15—20亩/人耕地考虑。丘陵山区、水网地区等地形地貌特殊的地区应按照有利农业生产、方便农民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村庄集聚规模。 2.2.2.3村庄人口规模既要坚持适度集聚的原则,又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然村庄现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施的可行性,兼顾民风习俗,合理确定人口集聚规模。 2.2.2.4 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框算村庄的居住总人口。 2.3 镇域工业规划 原则上村庄不得布局工业,现有工业应逐步向镇以上工业区集中,以利于污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建设需要解决的八大问题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建设需要解决的八大问题 城市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建设需要解决的八大问题 2009年7月发表于《地产评论》 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大型公共设施项目以会展中心、体育中心、音乐厅、大剧院等为代表。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对于城市而言具有四大作用:一、是城市主流社会生活的载体;二、是城市产业经济活动的平台,集聚城市相关活动;三、是记录城市化发展进程的标志节点,成为城市形象标竿;四、是定义城市与区域价值的坐标。 由于公共设施在城市建设与区域开发中的特殊价值,近年来,各城市加快公共设施建设步伐,各城市都完成各类会展中心、体育馆、博物馆、剧院的规划与布局,大有无大型设施不成市之势.然而,大型公共设施建设完成后的管理、运营、维护等问题,几乎成为各大城市共同的难题,许多公共设施建设完成后,一年的使用时间与使用次数非常少,有时甚至成为城市的死角,而且城市要为之付出沉重的维护、保养成本.公共设施建设中的前期盲目跟风往往在后期付出沉重的代价,成为城市财政的长期包袱.据了解,一个10万平米规模的城市会展中心、体育中心一年的维护、保养、管理成本就在4000万以上! 本人结合大型公建类项目的顾问实践及国内外大型公建项目的案例研究,总结了此类项目普遍需要解决的八大问题。 问题一:大型公建在城市发展中的定位

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在城市中承担什么样的城市功能、建立什么样的城市形象、达到什么样的经济带动效果等,是必须在项目立项之前考虑清楚的问题,各方面的功能定位既要与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契合,更要与相关经济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现实相吻合.与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不相符合的、超出城市经济产业条件的公共设施一定会成为城市的负担。 以会展中心的建设为例,首选需要考虑的是城市发展会展业是否具备必要的外部条件(例如经济开放性,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三产配套条件,旅游条件,产业特产,消费市场特点等),其次考虑会展业在城市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根据城市的经济水平和三产结构,会展业可以定位为经济补充产业、经济主导产业或经济支柱产业等);其三考虑适宜重点发展的会展类型等。 附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