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材料检测标准大汇总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标准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8eb3f06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7.png)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的标准因不同材质和应用领域而异。
一般来说,金属材料化学成分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碳、硅、锰、磷、硫、镍、铬、钼、铜、钒、钛、钨、铅、铌、汞、锡、镉、锑、铝、镁、铁、锌、氮、氢、氧等元素的含量分析。
2. 非金属夹杂物、低倍组织、晶粒度、断口检验、镀层等金相测试。
针对不同的金属材料和应用领域,有以下一些常用的金属化学成分检测标准:
1. 钢铁:GB/T 222-2006《钢的化学分析方法》是对钢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的标准。
针对不同品种的钢,还有相应的标准,如GB/T 699-1999《优质碳素结构钢》、GB/T 1591-2018《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等。
2. 有色金属:GB/T 3880-2012《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是对铝及铝合金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的标准。
对于其他有色金属,如铜、镁、钛等,也有相应的分析方法标准。
3. 矿石和冶炼:对于矿石和冶炼领域的金属材料,常见的标准有GB/T 4698-2011《铁精矿化学分析方法》和GB/T 4700-2008《金属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等。
4. 食品中的金属元素:针对食品中的金属元素检测,有GB 5009.12-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等标准。
金属材料的检验规范
![金属材料的检验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e1387278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1.png)
金属材料的检验规范1.金属材料的外观检验规范:金属材料的外观检验主要是通过目测和简单的测量,检验材料的尺寸、形状、表面质量等外观特征,以确定材料是否符合要求。
2.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检验规范:金属材料的化学成分对材料的性能和用途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金属材料进行成分检验,以确定材料中各元素含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3.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检验规范:力学性能是金属材料最重要的性能之一,包括强度、硬度、韧性、延伸性等指标。
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硬度试验等方法对金属材料进行力学性能检验。
4.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检验规范:物理性能是指金属材料在物理方面的性能特点,包括电导率、热导率、磁导率等。
通过相应的测试方法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进行检验。
5.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检验规范: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对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金相显微镜等设备对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以确定材料的晶粒大小、晶界、相含量等。
6.金属材料的非破坏性检测规范:非破坏性检测是指在不破坏材料的前提下,通过一系列测试方法对材料进行各种缺陷的检测。
常用的非破坏性检测方法包括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磁性检测等。
7.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和防护检验规范:金属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表面处理和防护,以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和耐腐蚀性。
通过检验材料的表面处理质量和防护性能,以确保金属材料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以上是金属材料的一些常见的检验规范,不同的金属材料和使用要求可能会有不同的检验要求和规范。
在具体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检验方案和标准,以确保金属材料的质量和性能达到要求。
不锈钢厨具检验标准汇总
![不锈钢厨具检验标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2b38a5e8e9951e79b8927ed.png)
《不锈钢厨具》行业标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1 任务来源QB/T2174-95《不锈钢厨具》行业标准(以下简称95标准)自1995年修订发布实施以来,对规范我国不锈钢厨具市场,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促进国内外贸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年来,我国不锈钢制品包括不锈钢厨具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和进步。
随着市场及行业发展的要求,不锈钢厨具95标准已不能满足行业和市场的需求。
民以食为天,不锈钢厨具作为一种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具,每日都在使用,它的质量好与劣与每个用户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每个厨房质量及卫生和安全,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厨具市场,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及时修订不锈钢厨具标准是非常必要的。
为此全国日用五金标准化中心上报了该项标准的修订计划,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于二OO四年下发了中轻综联[2004]143号文件,“关于印发《二OO四年轻工业制定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将QB/T2174-95《不锈钢厨具》标准修订项目列入计划,项目编号为Q2004-109T。
2 编制过程依据文件精神,由全国日用五金标准化中心主持,于2004年11月13日召开修订起草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
确定由厦门清宏实业有限公司担任负责起草单位,由全国日用五金标准化中心负责牵头组织和协调工作。
起草小组按修订计划,首先进行了必要的、广泛地调研工作,搜集了国内、外先进标准并对其进行分析对照,与全国日用五金标准化中心确定了标准的起草方案。
通过分析对照,起草小组认为: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对不锈钢餐具、厨具制品需求的大幅度增长,我国不锈钢厨具的生产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世界主要生产制造国。
但是由于市场增长太快,出口大幅度增长,在充分采用原QB/T2174-95的基础上,许多技术指标已超过QB/T2174-95的要求,并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国际ISO8442《接触食物的制品及材料》系列标准的指标先进合理,适合目前国内不锈钢厨具现行状况,因此确定修改采用国际标准ISO8442系列标准作为起草我国不锈钢厨具行业标准的依据。
金属拉伸强度测试标准 金属拉伸强度检测
![金属拉伸强度测试标准 金属拉伸强度检测](https://img.taocdn.com/s3/m/5f2b3f313169a4517723a38b.png)
金属拉伸强度测试标准金属拉伸强度检测拉伸强度是指材料产生最大均匀塑性变形的应力,对于金属材料来说通过做拉伸试验可确定这几个指标:抗拉强度、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规定塑性延伸强度、规定总延伸强度、规定残余延伸强度。
抗拉强度(Rm)---相应最大力 Fm对应的应力;上屈服强度(Reh)---试样发生屈服而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应力;下屈服强度(Rel)---在屈服期间,不计初始瞬时效应时的最小应力;规定塑性延伸强度(Rp)---塑性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 Le百分率时对应的应力;规定总衍射强度(Rt)---总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引伸计标距 Le百分率时的应力;规定残余延伸强度(Rr)---卸除应力后残余延伸率等于规定的原始标距 Lo 或引伸计标距 Le百分率时对应的应力。
金属拉伸强度这几个测试指标均依据GB/T 228-2010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方法这个标准而定。
金属拉伸强度试验则是应用最广泛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拉伸性能指标是金属材料的研制、生产和验收最主要的测试项目之一,拉伸试验过程中的各项强度和塑性性能指标是反映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参数。
拉伸试验原理:金属拉伸实验是测定金属材料力学性能的一个最基本的实验,是了解材料力学性能最全面,最方便的实验。
比如,测定低碳钢在轴向静载拉伸过程中的力学性能。
在试验过程中,利用实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可绘出低碳钢的拉伸图。
由于试件在开始受力时,其两端的夹紧部分在试验机的夹头内有一定的滑动,故绘出的拉伸图最初一段是曲线。
拉伸试验特点:拉伸试验操作简单、方便,通过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包含了大量信息,很容易看出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如比例极限、弹性模量、屈服极限、强度极限等等,因此拉伸试验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拉伸实验中材料在达到破坏前的变形是均匀的,能够得到单向的应力应变关系,但其缺点是难以获得大的变形量,缩小了测试范围。
洛阳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专业提供金属材料检测指标:弹性指标、硬度指标、强度指标、塑性指标、韧性指标、疲劳性能、断裂韧度等。
金属材料检测检验检测标准.
![金属材料检测检验检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5b232d655270722182ef77c.png)
金属材料检测检验检测标准金属材料检测范围涉及对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合金、铸件、机械设备及零部件等的机械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精密尺寸测量、无损探伤、耐腐蚀试验和环境模拟测试等。
青岛科标检测中心出具权威资质认证国家认可的检测报告。
检测项目:常规元素分析品质(成份分析、硅(Si、锰(Mn、磷(P、碳(C、硫(S、镍(Ni、铬(Cr、铜钙(Ca、铁(Fe、钛(Ti、锌(Zn、铅(Pb、锑(Sb、镉(Cd、铋(Bi、砷(As(Al 、牌号测定等贵金属元素分析银(Ag、金(Au、钯(Pd、奄白(Pt、铑(Rh、钉(Ru、铱(Ir系数、弹性模量、硬度;工艺性能:细丝拉伸、双向扭转、液压试验、扩口、弯曲、卷边、检测产品:检测标准:978-7-5066-5282-7 无机非金属材料检测标准手册胶凝材料卷CB 1369-2002 舰船用金属材料进货检验及验收规则CB 1370-2002 舰船用非金属材料进货检验及验收规则CB/Z 264-1998 金属材料低周疲劳表面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CB/T 3750-1995 船用金属材料试样制备技术要求CB/T 3940-2001 船用金属材料转级技术要求CSM 01 01 02 01-2006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DL/T 1161-2012 超(超临界机组金属材料及结构部件检验技术导则DL/T 1162-2012 火电厂金属材料高温蒸汽氧化试验方法DL/T 1425-2015 变电站金属材料腐蚀防护技术导则DL/T 715-2015 火力发电厂金属材料选用导则GB/T 10120-2013 金属材料拉伸应力松弛试验方法GB/T 10128-2007 金属材料室温扭转试验方法GB/T 10623-2008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GB/T 11020-2005GB/T 12443-2007 金属材料扭应力疲劳试验方法GB/T 12444-2006 金属材料磨损试验方法试环-GB/T 12467.1-2009 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GB/T 12467.2-2009 2部分:完整质量要求GB/T 12467.3-2009 第3 部分:一般质量要求GB/T 12467.4-2009 第4 部分:基本质量要求第 5 部分:满足质量要求应依据的标准文件金属材料电阻应变灵敏系数试验方法煤矿用金属材料摩擦火花安全性试验方法和判定规则。
金属材料表面粗糙度标准
![金属材料表面粗糙度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aa7964c0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7.png)
金属材料表面粗糙度标准一、表面粗糙度基本术语表面粗糙度是指物体表面微观不平度的程度,也称为表面微观不平度或表面粗糙度。
在机械制造领域,表面粗糙度是衡量零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表面粗糙度符号及意义表面粗糙度的符号为Ra,其意义为轮廓算术平均偏差。
Ra是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和两点间距的算术平均值。
在实际应用中,Ra的数值通常会被列出,用以描述表面粗糙度的程度。
三、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表面粗糙度的评定参数包括: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在取样长度内,轮廓上各点至基准线距离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2.轮廓最大高度Rz:在取样长度内,轮廓上各点至基准线距离的最大值。
3.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在取样长度内,五个最大的轮廓峰高的平均值与五个最大的轮廓谷深的平均值之和。
4.轮廓均方根粗糙度Rq:在取样长度内,轮廓上各点至基准线距离的均方根值。
四、表面粗糙度评定标准表面粗糙度的评定标准通常按照ISO 4287和GB/T 1031-2009等标准进行。
根据这些标准,表面粗糙度的数值范围从Ra 0.008 μm到Ra 100 μm不等。
具体数值取决于零件的使用要求、材料、加工工艺等因素。
五、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触针法和非触针法两大类。
其中,触针法是利用触针划过被测表面,根据划过的曲线变化来测量表面粗糙度;而非触针法则利用空气传感器等非接触式测量方法进行表面粗糙度测量。
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的检测环境和零件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六、表面粗糙度对性能的影响表面粗糙度对金属材料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表面粗糙度会降低零件的耐磨性和疲劳强度,同时也会影响零件的抗腐蚀性能。
因此,在金属材料的加工过程中,应合理控制表面粗糙度,以达到最佳的使用性能。
七、表面粗糙度与其他参数的关系表面粗糙度与其他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例如,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表面粗糙度会降低;而随着进给量的增加,表面粗糙度也会降低。
金属材料检测无损检测物理检测化学分析试验设备标准精选
![金属材料检测无损检测物理检测化学分析试验设备标准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70159d0b5f0e7cd184253624.png)
金属材料检测(无损检测、物理检测、化学分析、试验设备)标准精选收集了以下类别的标准:1.金属材料无损检测标准2.钢铁材料物理检测标准3.有色金属物理检测标准4.钢铁材料化学分析标准5.有色金属化学分析标准6.材料试验设备标准代号标准名称邮价1.金属材料无损检测标准G2970《GB/T 2970-2004 厚钢板超声波检验方法》12.00G3310《GB/T3310-1999 铜合金棒材超声波探伤方法》9.60G3323《GB/T 3323-2005 金属熔化焊焊接接头射线照相》23.00G5097《GB/T 5097-2005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9.60G5126《GB/T5126-2001 铝及铝合金冷拉薄壁管材涡流探伤方法》9.60G5248《GB/T5248-1998 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涡流探伤方法》9.60G5777《GB/T5777-1996 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12.00G6519《GB/T6519-2000 变形铝合金产品超声波检验方法》9.60G7734《GB/T7734-2004 复合钢板超声波检验方法》12.00G7735《GB/T 7735-2004 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12.00G7736《GB/T7736-2001 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超声波检验方法》12.00G8361《GB/T8361-2001 冷拉圆钢表面超声波探伤方法》9.60G8651《GB/T8651-2002 金属板材超声波探伤方法》16.80G9445《GB/T 9445-2005 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16.80G11259《GB/T11259-1999 超声波检验用钢对比试块的制作与校验方法》9.60G11260《GB/T11260-1996 圆钢穿过式涡流探伤检验方法》6.00G12664《GB12664-2003 便携式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通用规范》15.60G12604.1《GB/T12604.1-2005 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26.40G12604.2《GB/T 12604.2-2005 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16.80G12604.3《GB/T 12604.3-2005 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12.00G12604.4《GB/T 12604.4-2005 无损检测术语声发射检测》15.60G12604.9《GB/T12604.9-1996 无损检测术语:红外检测》9.60G12606《GB/T12606-1999 钢管漏磁检验方法》9.60G13221《GB/T 13221-2004 纳米粉末粒度分布的测定 X射线小角散射法》14.40G14693《GB/T14693-1993 焊缝无损检测符号》12.00G15882.1《GB/T 15822.1-200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15.60G15882.2《GB/T 15822.2-200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2部分:检测介质》15.60G15882.3《GB/T 15822.3-2005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3部分:设备》14.40G15830《GB/T15830-1995 钢制管道对接环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和检验》14.40QJ2914《QJ2914-1997 复合材料结构件声发射检测方法》9.60QJ2916《QJ2916-1997 铝及铝合金表面残余应力的X射线测试方法》9.60QJ3041《QJ3041-1998 非金属材料复验取样方法》7.20QJ3186《QJ 3186-2003 航天用钨渗铜制品无损检测内部缺陷的判定》13.20HB32《HB/Z33-1998 变形高温合金棒材超声波检验》7.20HB34《HB/Z34-1998 变形高温合金圆饼及盘件超声波检验》7.20H59《HB/Z59-1997 超声波检验》30.00H60《HB/Z60-1996 X射线检验说明书》18.00H61《HB/Z61-1998 渗透检验》14.40H72《HB/Z72-1995 磁粉检验》18.00H359《HB/Z359-2005 荧光渗透检测典型显示图谱》19.20H5357《HB5357-1997 航空无损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与认证》9.60H5358《HB/Z5358.3-1995 磁粉检验质量控制》6.00H7681《HB 7681-2000 渗透检验用材料》12.00H7684《HB 7684-2000 射线照相检验用线型像质计》9.60H8268《HB 8268-2002 航空产品用无损检测图形符号》9.60WJ2561《WJ 2561-2000 火炮厚壁身管水浸超声波检测方法》14.40WJ2663《WJ 2663-2005 电子束焊活塞顶圈毛坯的超声波检测方法》9.60J1581《JB/T1581-1996 汽轮机,汽轮发电机转子和主轴锻件超声波探伤方法》12.00 J1582《JB/T1582-1996 汽轮机叶轮锻件超声波探伤方法》6.00J4008《JB/T4008-1999 液浸式超声纵波直射探伤方法》6.00J4009《JB/T4009-1999 接触式超声纵波直射探伤方法》6.00J4730《JB4730-1994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69.00J5075《JB/T5075-2004 无损检测射线照相检测用金属增感屏》 12.00J5453《JB/T5453-2004 工业X射线图像增强器电视系统技术条件》12.00J5482《JB/T5482-2004 X射线晶体定向仪技术条件》 12.00J6065《JB/T6065-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 12.00J6066《JB/T6066-2004 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12.00J6215《JB/T6215-2004 工业用X射线管系列型谱》12.00J6220《JB/T6220-2004 射线探伤用密度计》12.00J6221《JB/T6221-2004 工业X射线探伤机电气通用技术条件》18.00J6870《JB/T 6870-2005 携带式旋转磁场探伤仪技术条件》12.00J7522《JB/T7522-2004 无损检测材料超声速度测量方法》21.60J7523《JB/T7523-2004 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材料》18.00J7903《JB/T7903-1999 工业射线照相底片观片灯》6.00J8118.3《JB/T8118.3-1999 内燃机活塞销磁粉探伤技术条件》 6.00J8283《JB/T 8283-1999 声发射检测仪性能测试方法》 19.20J8290《JB/T 8290-1998 磁粉探伤机》18.00J8466《JB/T8466-1996 锻钢件液体渗透检验方法》12.00J8467《JB/T8467-1996 锻钢件超声波探伤方法》6.00J8468《JB/T8468-1996 锻钢件磁粉检验方法》12.00J8764《JB/T 8764-1998 工业探伤用X射线管通用技术条件》16.80J8931《JB/T8931-1999 堆焊层超声波探伤方法》6.00J9020《JB/T9020-1999 大型锻造曲轴的超声波检验》6.00G17199《GB/T17199-1997 标准维氏硬度计(小于HV0.2)的标定》7.20G17394《GB/T17394-1998 金属里氏硬度试验方法》16.80G17600.1《GB/T17600.1-1998 钢的伸长率换算:碳素钢和低合金钢》14.40G17600.2《GB/T17600.2-1998 钢的伸长率换算:奥氏体钢》14.40G17897《GB/T17897-1999 不锈钢三氯化铁点腐蚀试验方法》12.00G17898《GB/T17898-1999 不锈钢在沸腾氯化镁溶液中应力腐蚀试验方法》9.60G17899《GB/T17899-1999 不锈钢点蚀电位测量方法》7.20G18249《GB/T18249-2000 检查铁合金取样和制样偏差的试验方法》12.00G18449.1《GB/T18449.1-2001 金属努氏硬度试验:试验方法》18.00G18449.2《GB/T18449.2-2001 金属努氏硬度试验:硬度计的检验》9.60G18449.3《GB/T18449.3-2001 金属努氏硬度试验:标准硬度块的标定》9.60G19744《GB/T 19744-2005 铁索体钢平面应变止裂韧度KIa试验方法》18.00G19748《GB/T 19748-2005 钢材夏比V型缺口摆锤冲击试验仪器化试验方法》14.40 GJ18A《GJB/Z18A-2005 K 金属材料力学性能数据处理与表达》62.40GJ323A《GJB323A-1996 烧蚀材料烧蚀试验方法》12.00GJ330A《GJB330A-2000 固体材料60~2773K比热容测试方法》12.00GJ332A《GJB332A-2004 固体材料线膨胀系数测试方法》9.60GJ3384《GJB3384-1998 金属薄板兰姆波检验方法》18.00GJ5365《GJB 5365-2005 金属材料动态压缩试验方法》12.00GJ5372《GJB 5372-2005 金属材料动态冲击仪器化试验方法》9.60J7901《JB/T 7901-1999 金属材料实验室均匀腐蚀全浸试验方法》 21.60J10079《JB/T 10079-1999 金属带材弹性性能试验方法》 32.40QJ3177《QJ 3177-2003 液氧和加压氧环境中材料对机械冲击敏感性的试验方法》20.40 YB4003《YB/T4003-1997 连铸钢板坯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80.50HB217《HB/Z 217-1992 应变能时间相关疲劳寿命预测方法说明书》14.40H5142《HB5142-1996 金属材料平面应变断裂韧性标准试验方法》24.00H5143《HB5143-1996 金属室温拉伸试验方法》14.40H5144《HB5144-1996 金属室温冲击韧性试验方法》9.60H5145《HB5145-1996 金属管材室温拉伸试验方法》9.60H5147《HB5147-1996 金属表面洛氏硬度试验方法》9.60H5148《HB5148-1996 铆钉、金属丝剪切试验方法》9.60H5150《HB5150-1996 金属高温拉伸持久试验方法》12.00H5151《HB5151-1996 金属高温拉伸蠕变试验方法》12.00H5152《HB5152-1996 金属室温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12.00H5153《HB5153-1996 金属高温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9.60H5168《HB5168-1996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12.00H5172《HB5172-1996 金属洛氏硬度试验方法》9.60H5173《HB5173-1996 金属维氏硬度试验方法》72.00H5174《HB5174-1996 金属丝材扭转试验方法》7.20H5175《HB5175-1996 金属丝材反复弯曲试验方法》7.20H5176《HB5176-1996 金属丝材缠绕试验方法》7.20H5177《HB5177-1996 金属丝材拉伸试验方法》9.60H5178《HB5178-1996 金属薄板(带)材反复弯曲试验方法》7.20H5195《HB5195-1996 金属高温拉伸试验方法》14.40H5214《HB5214-1996 金属室温缺口拉伸试验方法》9.60H5168《HB5168-1996 金属布氏硬度试验方法》7.20H5280《HB5280-1996 金属箔材拉伸试验方法》9.60H5287《HB5287-1996 金属材料轴向加载疲劳试验方法》21.60HB6736《HB 6736-1993 金属板材剪切试验方法》9.60H7110《HB7110-1996 金属材料细节疲劳额定强度截止值试验方法》9.60H7235《HB7235-1995 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试验方法》12.00H7389《HB7389-1996 洛氏硬度HRG与布氏硬度HBS换算值》7.20H7476《HB7476-1996 金属力学性能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9.60H7477《HB7476-1997 航空物理冶金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9.60H7571《HB7571-1997 金属高温压缩试验方法》14.40H7572《HB7572-1997 金属材料平面应变断裂韧度试验方法》14.40H7623《HB7623-1998 金属材料蠕变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14.40H7680《HB 7680-2000 金属材料高温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24.00H7705《HB7705-2001 金属材料疲劳小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24.00H7739《HB 7739-2004 航空金属制件失效分析程序与要求》7.20H7764《HB7764-2005 金属零件均质检验》21.60YB135《YB/T135-1998 镀铜钢丝镀层重量及其组分试验方法》9.60YB136《YB/T136-1998 镀锡钢板(带)表面油和铬和试验方法》9.60YB153《YB/T153-1999 优质碳素和合金结构钢连铸方坯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21.60YB169《YB/T169-2000 高碳钢盘条索氏体含量金相检测方法》9.60YB185《YB/T185-2001 连铸保护渣粘度试验方法》9.60YB187《YB/T187-2001 连铸保护渣堆积密度试验方法》9.60YB188《YB/T188-2001 连续保护渣粒度分布试验方法》9.60YB189《YB/T89-2001 连续保护渣水份含量测定试验方法》9.60J7901《JB/T7901-2001 金属材料实验室均匀腐蚀全浸试验方法》21.60J8753《JB/T8753-1998 电触头材料金相标准》54.00J9372《JB/T9372-1999 标准显微维氏硬度块》16.80J9398《JB/T9398-1999 显微硬度计技术条件》14.40J10174《JB/T10174-1999 钢铁零件强化喷丸的质量检验方法》14.40JC685《JC/T685-1998 磨擦材料密度试验方法》6.00DL786《DL/T786-2001 碳钢石墨化检验及评级标准》12.00DL818《DL/T818-2002 低合金耐热钢碳化物相分析技术导则》18.00DL884《DL/T 884-2004 火电厂金相检验与评定技术导则》18.00TB2960《TB/T 2960-1999 钢与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用试块和试样的位置与制备》19.20 TB2985《TB/T2985-2000 金属材料的动态撕裂试验方法》12.00TB3031《TB/T 3031-2002 铁路用辗钢整体车轮径向全截面低倍组织缺陷的评定》21.60 E208《ASMEE208-1995A(R2000)落锺试验方法》(美国国家标准)36.00A262《ASTM A262-2002a 检测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敏感度的标准方法》(中文版)54.00 A370《ASTM A370-2005 钢制品力学性能试验的标准方法和定义》(中文版)80.50E6《ASTM E6-2003 关于力学性能试验的标准术语》(中文版)42.00E8《ASTM E8M-2004 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的标准方法(米制)》(中文版)60.00E10《ASTM E10-2001 金属材料布氏硬度的标准试验方法》(中文版)60.00E18《ASTM E18-2003 金属材料洛氏硬度和洛氏表面硬度的标准试验方法》(中文版)60.004.钢铁材料化学分析标准G222《GB/T 222-2006 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12.00G223.5《GB/T223.5-199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光度法测酸溶硅含量》9.60G223.7《GB223.7-2002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铁粉铁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滴定法》12.00 G223.8《GB/T223.8-200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氟化钠分离滴定法测定铝含量》9.60G223.9《GB/T223.9-200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铬青天S光度法测定铝含量》9.60G223.10《GB/T223.10-200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铜铁试剂分离铬青天S光度法测定铝含量》9.60G223.13《GB/T223.13-200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硫酸亚铁铵滴定法测定钒含量》9.60 G223.14《GB/T223.14-200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钽试剂萃取法测定钒含量》9.60G223.34《GB/T223.34-2000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铁粉中盐酸不溶物的测定》7.20G223.60《GB/T223.60-199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脱水重量法测硅含量》9.60G223.68《GB/T223.68-199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滴定法测硫含量》9.60G223.69《GB/T223.69-199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燃烧法测碳含量》30.00G223.74《GB/T223.74-1997 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非化合碳含量的测定》7.20G223.78《GB/T223.78-2000钢铁及合金化学分析方法:姜黄素直接光度法测定硼含量》12.00 G4333.5《GB/T4333.5-1997 硅铁化学分析方法:EDTA法测定铝量》7.20G4334.1《GB/T4334.1-2000 不锈钢10%草酸浸蚀试验方法》9.60G4334.2《GB/T4334.2-2000 不锈钢硫酸-硫酸铁腐蚀试验方法》9.60G4334.3《GB/T4334.3-2000 不锈钢65%硝酸腐蚀试验方法》9.60G4334.4《GB/T4334.4-2000 不锈钢硝酸-氢氟酸腐蚀试验方法》9.60G4334.5《GB/T4334.5-2000 不锈钢硫酸-硫酸铜腐蚀试验方法》9.60G4334.6《GB/T4334.6-2000 不锈钢5%硫酸浸蚀试验方法》7.20G4336《GB4336-2002 弹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12.00G4372《GB/T4372.1~6-2001 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16.80G4470《GB/T4470-1998 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术语》15.60G5686.4《GB/T5686.4-1998 锰硅合金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磷量》7.20G5687.10《GB/T 5687.10-2006 铬铁锰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9.60G5687.11《GB/T 5687.11-2006 铬铁钛含量的测定二安替比林甲烷分光光度法》9.60G6040《GB/T6040-2002 红外光谱分析方法通则》14.40G6041《GB/T6041-2002 质谱分析方法通则》12.00G7730.1《GB7730.1-2002 锰铁及高炉锰铁锰含量的测定:滴定法》12.00G7730.2《GB7730.2-2002 锰铁及高炉锰铁硅含量的测定:重量法》9.60G7730.3《GB/T7730.3-1997 锰铁化学分析方法:磷量的测定》9.60G7730.5《GB/T7730.5-2000 锰铁及高炉锰铁化学分析方法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碳含量》7.20 G7730.8《GB/T7730.8-2000 锰铁及高炉锰铁化学分析方法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硫含量》7.20 G7731.15《GB/T7731.15-1999 钨铁化学分析方法:光谱法测定铜量》7.20G7731.16《GB/T7731.16-1999 钨铁化学分析方法:光谱法测定锰量》7.20G8704.1《GB/T8704.1-1997 钒铁化学分析方法:气体容量法测定碳量》30.00G8704.3《GB/T8704.3-1997 钒铁化学分析方法:滴定法测定硫量》9.60G10123《GB10123-2001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基本术语和定义》18.00G10126《GB/T10126-2002 铁-铬-镍合金在高温水中应力腐蚀试验方法》12.00G10127《GB10127-2002 不锈钢三氯化铁缝隙腐蚀试验方法》9.60法测定锡含量》12.00H5421《HG5421-1998 金属材料化学分析方法:总则及一般规定》7.20H5459《HB5459-1999 航空分析化学检测人员的资格鉴定》9.60YB081《YB/T081-1996 冶金技术标准的数值修约与检测数据的制定原则》6.00YB082《YB/T082-1996 冶金产品分析用标准样品技术规范》9.60YB174.1《YB/T174.1-2000 高压溶样法测定氮化硅量》9.60YB174.2《YB/T174.2-2000 钼蓝光度法测定游离硅量》9.60YB174.4《YB/T174.4-2000 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量》7.20YB178.1《YB/T178.1-2000 高氯酸脱水重量法测定硅含量》7.20YB178.2《YB/T178.2-2000 碳酸钡重量法测定钡含量》7.20YB178.3《YB/T178.3-2000 EDTA滴定法法测定铝含量》7.20YB178.4《YB/T178.4-2000 高碘酸钠分光光度法测定锰含量》7.20YB178.5《YB/T178.5-2000 磷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磷含量》7.20YB178.6《YB/T178.6-2000 红外线吸收法测定碳含量》7.20YB190《YB/T190.1~11-2001 连续保护渣化学分析方法:》42.00J6326《JB/T6326-1992 镍铬及镍铬合金化学分析方法:》54.00TB2946《TB/T 2946-1999 材料高温分解气体毒性分析》26.40TB2981《TB/T 2981-2000 材料燃烧最高值的确定》9.60JC643《JC/T643-1996 化学分析燃烧管》4.805.有色金属化学分析标准G3190《GB/T3190-1996 变形铝及铝合金化学成份》14.40G3253《GB/T3253.1~6--2001 锑化学分析方法》24.00G3254《GB/T3254.1~6-1998 三氧化二锑化学分析方法:》21.60G3260《GB/T3260.1~10-2000 锡化学分析方法》42.00G4103《GB/T4103.1~13-2000 铅及铅合金化学分析方法:》37.20G4372《GB/T4372.1~6-2001 直接法氧化锌化学分析方法:》16.80G4470《GB/T4470-1998 火焰发射、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术语》15.60G4698《GB/T4698.1~25-1996 海棉钛、钛及钛合金化学分析方法:》60.00G4700.4G4700.5G4700.7G5121《GB/T5121.1~23-1996 铜化学分析方法》76.00G5153《GB/T5153-2003 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12.00G6609.1《GB/T6609.1-2004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重量法测定水分》9.60 G6609.2《GB/T6609.2-2004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重量法测定灼烧失量》9.60G6609.3《GB/T6609.3-2004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含量》9.60G6609.4《GB/T 6609.4-2004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邻二氮杂菲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9.60G6609.5《GB/T 6609.5-2004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氧化钠含量的测定》12.00G6609.6《GB/T6609.6-2004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火焰光度法测定氧化钾。
金属材料检测规范标准大汇总
![金属材料检测规范标准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a36c27a92f60ddccda38a0c2.png)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GB/T 222—2006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GB/T 223.X系列钢铁及合金X含量的测定GB/T 4336—2002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GB/T 4698.X系列海绵钛、钛及钛合金化学分析方法X量的测定GB/T 5121.X系列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X部分:X含量的测定GB/T 5678—1985铸造合金光谱分析取样方法GBT 6987.X系列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T 7999—2007铝及铝合金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方法GB/T 11170—2008不锈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GB/T 11261—2006钢铁氧含量的测定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测定方法GB/T 13748.X系列镁及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X部分X含量测定金属材料物理冶金试验方法GB/T 224—2008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GB/T 225—2006钢淬透性的末端淬火试验方法(Jominy 试验)GB/T 226—2015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GB/T 227—1991工具钢淬透性试验方法GB/T 1954—2008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焊缝铁素体含量测量方法GB/T 1979—2001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GB/T 1814—1979钢材断口检验法GB/T 2971—1982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断口检验方法GB/T 3246.1—2012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第1部分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3246.2—2012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第2部分低倍组织检验方法GB/T 3488—1983硬质合金显微组织的金相测定GB/T 3489—1983硬质合金孔隙度和非化合碳的金相测定GB/T 4236—1984钢的硫印检验方法GB/T 4296—2004变形镁合金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4297—2004变形镁合金低倍组织检验方法GB/T 4334—2008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GBT 4335—2013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GB/T 4334.6—2015不锈钢5%硫酸腐蚀试验方法GB/T 4462—1984高速工具钢大块碳化物评级图GB/T 5058—1985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图的测定方法(磁性法)GB/T 5168—2008α-β钛合金高低倍组织检验方法GB/T 5617—2005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GB/T 8359—1987高速钢中碳化物相的定量分析X射线衍射仪法GB/T 8362—1987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测定X射线衍射仪法GB/T 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GB/T 9451—2005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GB/T 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GB/T 10851—1989铸造铝合金针孔GB/T 10852—1989铸造铝铜合金晶粒度GB/T 11354—2005钢铁零件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13299—1991钢的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13302—1991钢中石墨碳显微评定方法GB/T 13305—2008不锈钢中α-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GB/T 13320—2007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GB/T 13825—2008金属覆盖层黑色金属材料热镀锌单位面积称量法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4979—1994钢的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评定法GB/T 15711—1995钢材塔形发纹酸浸检验方法GB/T 30823—2014测定工业淬火油冷却性能的镍合金探头试验方法GB/T 14999.1—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1部分:纵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GB/T 14999.2—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2部分:横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GB/T 14999.3—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3部分:棒材纵向断口检验GB/T 14999.4—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4部分:轧制高温合金条带晶粒组织和一次碳化物分布测定YB/T 4002—2013连铸钢方坯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一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2—2015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GB/T 229—2007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 230.1—2009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GB/T 231.1—2009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232—1999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 233—2000金属材料顶锻试验方法GB/T 235—2013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8—2013金属材料线材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9.1—2012金属材料线材第1部分:单向扭转试验方法GB/T 239.2—2012金属材料线材第2部分:双向扭转试验方法GB/T 241—2007金属管液压试验方法GB/T 242—2007金属管扩口试验方法GB/T 244—2008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GB/T 245—2008金属管卷边试验方法GB/T 246—2007金属管压扁试验方法GB/T 1172—1999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GB/T 2038—1991金属材料延性断裂韧度JIC试验方法GB/T 2039—2012金属材料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方法GB/T 2107—1980金属高温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GB/T 2358—1994金属材料裂纹尖端张开位移试验方法GB/T 2975—1998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 3075—2008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力控制方法GB/T 3250—2007铝及铝合金铆钉线与铆钉剪切试验方法及铆钉线铆接试验方法GB/T 3251—2006铝及铝合金管材压缩试验方法GB/T 3252—1982铝及铝合金铆钉线与铆钉剪切试验方法GB/T 3771—1983铜合金硬度和强度换算值GB/T 4156—2007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埃里克森杯突试验GB/T 4158—1984金属艾氏冲击试验方法GB/T 4160—2004钢的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夏比冲击法)GB/T 4161—2007金属材料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试验方法GB/T 4337—2008金属材料疲劳试验旋转弯曲方法GB/T 4338—2006金属材料高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4340.1—2009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4340.2—2012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GB/T 4340.3—2012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GB/T 4341.1—2014金属材料肖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5027—2007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GB/T 5028—2008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值)的测定GB/T 5482—2007金属材料动态撕裂试验方法GB/T 6398—2000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GB/T 6400—2007金属材料线材和铆钉剪切试验方法GB/T 7314—2005金属材料室温压缩试验方法GB/T 7732—2008金属材料表面裂纹拉伸试样断裂韧度试验方法GB/T 7733—1987金属旋转弯曲腐蚀疲劳试验方法GB/T 10120—2013金属材料拉伸应力松弛试验方法GB/T 10128—2007金属材料室温扭转试验方法GB/T 10622—1989金属材料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GB/T 10623—2008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GB/T 12347—2008钢丝绳弯曲疲劳试验方法GB/T 12443—2007金属材料扭应力疲劳试验方法GB/T 12444—2006金属材料磨损试验方法试环-试块滑动磨损试验GB/T 12778—2008金属夏比冲击断口测定方法GB/T 13239—2006金属材料低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13329—2006金属材料低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14452—1993金属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15248—2008金属材料轴向等幅低循环疲劳试验方法GB/T 15824—2008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试验方法GB/T 16865—2013 变形铝、镁及其合金加工制品拉伸试验用试样及方法GB/T 17104—1997金属管管环拉伸试验方法GB/T 17394.1—2014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17394.2—2012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GB/T 17394.3—2012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GB/T 17394.4—2014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4部分硬度值换算表GB/T 17600.1—1998钢的伸长率换算第1部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GB/T 17600.2—1998钢的伸长率换算第2部分奥氏体钢GB/T 26077—2010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应变控制方法GB/T 22315—2008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试验方法金属材料无损检测方法GB/T 1786—2008锻制圆饼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2970—2004厚钢板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3310—1999铜合金棒材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4162—2008锻轧钢棒超声检测方法GB/T 5097—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GB/T 5126—2001铝及铝合金冷拉薄壁管材涡流探伤方法GB/T 5193—2007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5248—2008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涡流探伤方法GB/T 5616—2014无损检测应用导则GB/T 5777—2008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GB/T 6402—2008钢锻件超声检测方法GB/T 6519—2013变形铝、镁合金产品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7233.1—2009超声波检验第1部分:一般用途铸钢件GB/T 7233.2—2010铸钢件超声检测第2部分:高承压铸钢件GB/T 7734—2004复合钢板超声波检验GB/T 7735—2004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GB/T 7736—2008钢的低倍缺陷超声波检验法GB/T 8361—2001冷拉圆钢表面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8651—2002金属板材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8652—1988变形高强度钢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9443—2007铸钢件渗透检测GB/T 9445—201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 10121—2008钢材塔形发纹磁粉检验方法GB/T 11259—2015无损检测超声检测用钢参考试块的制作和控制方法GB/T 11260—2008圆钢涡流探伤方法GB/T 11343—2008无损检测接触式超声斜射检测方法GB/T 11345—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 11346—1989铝合金铸件X射线照相检验针孔(圆形)分级GB/T 12604.1—2005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GB/T 12604.2—2005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GB/T 12604.3—2005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GB/T 12604.5—2008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GB/T 12604.6—2008无损检测术语涡流检测GB/T 12604.7—2014无损检测术语泄漏检测GB/T 12604.8—1995无损检测术语中子检测GB/T 12604.9—2008无损检测术语红外检测GB/T 12604.10—2011无损检测术语磁记忆检测GB/T 12604.11—2015无损检测术语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GB/T 12605—2007无损检测金属管道熔化焊环向对接接头射线照相检测GB/T 12966—2008铝合金电导率涡流测试方法GB/T 12969.1—2007钛及钛合金管材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12969.2—2007钛及钛合金管材涡流探伤方法GB/T14480.1—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1部分:仪器性能和检验GB/T 14480.2—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2部分:探头性能和检验GB/T 14480.3—2008无损检测涡流检测设备第3部分系统性能和检验GB/T 15822.1—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 15822.2—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2部分检测介质GB/T 15822.3—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3部分设备GB/T 18694—2002无损检测超声检验探头及其声场的表征GB/T 18851.1—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 18851.2—2008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2部分:渗透材料的检验GB/T 18851.3—2008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3部分:参考试块GB/T 18851.4—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4部分设备GB/T 18851.5—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5部分验证方法GB/T 19799.1—2005无损检测超声检测1号校准试块GB/T 19799.2—2005无损检测超声检测2号校准试块GB/T 23911—2009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试块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方法GB/T 1838—2008电镀锡钢板镀锡量试验方法GB/T 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GB/T 10123—200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基本术语和定义GB/T 13303—1991钢的抗氧化性能测定方法GBT 15970.X系列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X部分。
金属材料检测标准大汇总
![金属材料检测标准大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845813202020740be1e9b9e.png)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GB/T 222—2006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GB/T 223.X系列钢铁及合金X含量的测定GB/T 4336—2002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GB/T 4698.X系列海绵钛、钛及钛合金化学分析方法X量的测定GB/T 5121.X系列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X部分:X含量的测定GB/T 5678—1985铸造合金光谱分析取样方法GBT 6987.X系列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T 7999—2007铝及铝合金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方法GB/T 11170—2008不锈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GB/T 11261—2006钢铁氧含量的测定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测定方法GB/T 13748.X系列镁及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X部分X含量测定金属材料物理冶金试验方法GB/T 224—2008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GB/T 225—2006钢淬透性的末端淬火试验方法(Jominy 试验)GB/T 226—2015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GB/T 227—1991工具钢淬透性试验方法GB/T 1954—2008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焊缝铁素体含量测量方法GB/T 1979—2001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GB/T 1814—1979钢材断口检验法GB/T 2971—1982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断口检验方法GB/T 3246.1—2012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第1部分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3246.2—2012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第2部分低倍组织检验方法GB/T 3488—1983硬质合金显微组织的金相测定GB/T 3489—1983硬质合金孔隙度和非化合碳的金相测定GB/T 4236—1984钢的硫印检验方法GB/T 4296—2004变形镁合金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4297—2004变形镁合金低倍组织检验方法GB/T 4334—2008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GBT 4335—2013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GB/T 4334.6—2015不锈钢5%硫酸腐蚀试验方法GB/T 4462—1984高速工具钢大块碳化物评级图GB/T 5058—1985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图的测定方法(磁性法)GB/T 5168—2008α-β钛合金高低倍组织检验方法GB/T 5617—2005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GB/T 8359—1987高速钢中碳化物相的定量分析X射线衍射仪法GB/T 8362—1987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测定X射线衍射仪法GB/T 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GB/T 9451—2005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GB/T 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GB/T 10851—1989铸造铝合金针孔GB/T 10852—1989铸造铝铜合金晶粒度GB/T 11354—2005钢铁零件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13299—1991钢的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13302—1991钢中石墨碳显微评定方法GB/T 13305—2008不锈钢中α-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GB/T 13320—2007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GB/T 13825—2008金属覆盖层黑色金属材料热镀锌单位面积称量法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4979—1994钢的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评定法GB/T 15711—1995钢材塔形发纹酸浸检验方法GB/T 30823—2014测定工业淬火油冷却性能的镍合金探头试验方法GB/T 14999.1—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1部分:纵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GB/T 14999.2—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2部分:横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GB/T 14999.3—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3部分:棒材纵向断口检验GB/T 14999.4—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4部分:轧制高温合金条带晶粒组织和一次碳化物分布测定YB/T 4002—2013连铸钢方坯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一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2—2015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GB/T 229—2007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 230.1—2009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GB/T 231.1—2009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232—1999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 233—2000金属材料顶锻试验方法GB/T 235—2013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8—2013金属材料线材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9.1—2012金属材料线材第1部分:单向扭转试验方法GB/T 239.2—2012金属材料线材第2部分:双向扭转试验方法GB/T 241—2007金属管液压试验方法GB/T 242—2007金属管扩口试验方法GB/T 244—2008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GB/T 245—2008金属管卷边试验方法GB/T 246—2007金属管压扁试验方法GB/T 1172—1999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GB/T 2038—1991金属材料延性断裂韧度JIC试验方法GB/T 2039—2012金属材料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方法GB/T 2107—1980金属高温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GB/T 2358—1994金属材料裂纹尖端张开位移试验方法GB/T 2975—1998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 3075—2008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力控制方法GB/T 3250—2007铝及铝合金铆钉线与铆钉剪切试验方法及铆钉线铆接试验方法GB/T 3251—2006铝及铝合金管材压缩试验方法GB/T 3252—1982铝及铝合金铆钉线与铆钉剪切试验方法GB/T 3771—1983铜合金硬度和强度换算值GB/T 4156—2007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埃里克森杯突试验GB/T 4158—1984金属艾氏冲击试验方法GB/T 4160—2004钢的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夏比冲击法)GB/T 4161—2007金属材料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试验方法GB/T 4337—2008金属材料疲劳试验旋转弯曲方法GB/T 4338—2006金属材料高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4340.1—2009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4340.2—2012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GB/T 4340.3—2012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GB/T 4341.1—2014金属材料肖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5027—2007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GB/T 5028—2008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值)的测定GB/T 5482—2007金属材料动态撕裂试验方法GB/T 6398—2000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GB/T 6400—2007金属材料线材和铆钉剪切试验方法GB/T 7314—2005金属材料室温压缩试验方法GB/T 7732—2008金属材料表面裂纹拉伸试样断裂韧度试验方法GB/T 7733—1987金属旋转弯曲腐蚀疲劳试验方法GB/T 10120—2013金属材料拉伸应力松弛试验方法GB/T 10128—2007金属材料室温扭转试验方法GB/T 10622—1989金属材料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GB/T 10623—2008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GB/T 12347—2008钢丝绳弯曲疲劳试验方法GB/T 12443—2007金属材料扭应力疲劳试验方法GB/T 12444—2006金属材料磨损试验方法试环-试块滑动磨损试验GB/T 12778—2008金属夏比冲击断口测定方法GB/T 13239—2006金属材料低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13329—2006金属材料低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14452—1993金属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15248—2008金属材料轴向等幅低循环疲劳试验方法GB/T 15824—2008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试验方法GB/T 16865—2013 变形铝、镁及其合金加工制品拉伸试验用试样及方法GB/T 17104—1997金属管管环拉伸试验方法GB/T 17394.1—2014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17394.2—2012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GB/T 17394.3—2012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GB/T 17394.4—2014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4部分硬度值换算表GB/T 17600.1—1998钢的伸长率换算第1部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GB/T 17600.2—1998钢的伸长率换算第2部分奥氏体钢GB/T 26077—2010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应变控制方法GB/T 22315—2008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试验方法金属材料无损检测方法GB/T 1786—2008锻制圆饼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2970—2004厚钢板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3310—1999铜合金棒材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4162—2008锻轧钢棒超声检测方法GB/T 5097—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GB/T 5126—2001铝及铝合金冷拉薄壁管材涡流探伤方法GB/T 5193—2007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5248—2008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涡流探伤方法GB/T 5616—2014无损检测应用导则GB/T 5777—2008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GB/T 6402—2008钢锻件超声检测方法GB/T 6519—2013变形铝、镁合金产品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7233.1—2009超声波检验第1部分:一般用途铸钢件GB/T 7233.2—2010铸钢件超声检测第2部分:高承压铸钢件GB/T 7734—2004复合钢板超声波检验GB/T 7735—2004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GB/T 7736—2008钢的低倍缺陷超声波检验法GB/T 8361—2001冷拉圆钢表面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8651—2002金属板材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8652—1988变形高强度钢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9443—2007铸钢件渗透检测GB/T 9445—201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 10121—2008钢材塔形发纹磁粉检验方法GB/T 11259—2015无损检测超声检测用钢参考试块的制作和控制方法GB/T 11260—2008圆钢涡流探伤方法GB/T 11343—2008无损检测接触式超声斜射检测方法GB/T 11345—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 11346—1989铝合金铸件X射线照相检验针孔(圆形)分级GB/T 12604.1—2005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GB/T 12604.2—2005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GB/T 12604.3—2005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GB/T 12604.5—2008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GB/T 12604.6—2008无损检测术语涡流检测GB/T 12604.7—2014无损检测术语泄漏检测GB/T 12604.8—1995无损检测术语中子检测GB/T 12604.9—2008无损检测术语红外检测GB/T 12604.10—2011无损检测术语磁记忆检测GB/T 12604.11—2015无损检测术语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GB/T 12605—2007无损检测金属管道熔化焊环向对接接头射线照相检测GB/T 12966—2008铝合金电导率涡流测试方法GB/T 12969.1—2007钛及钛合金管材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12969.2—2007钛及钛合金管材涡流探伤方法GB/T14480.1—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1部分:仪器性能和检验GB/T 14480.2—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2部分:探头性能和检验GB/T 14480.3—2008无损检测涡流检测设备第3部分系统性能和检验GB/T 15822.1—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 15822.2—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2部分检测介质GB/T 15822.3—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3部分设备GB/T 18694—2002无损检测超声检验探头及其声场的表征GB/T 18851.1—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 18851.2—2008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2部分:渗透材料的检验GB/T 18851.3—2008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3部分:参考试块GB/T 18851.4—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4部分设备GB/T 18851.5—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5部分验证方法GB/T 19799.1—2005无损检测超声检测1号校准试块GB/T 19799.2—2005无损检测超声检测2号校准试块GB/T 23911—2009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试块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方法GB/T 1838—2008电镀锡钢板镀锡量试验方法GB/T 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GB/T 10123—200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基本术语和定义GB/T 13303—1991钢的抗氧化性能测定方法GBT 15970.X系列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X部分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建筑材料 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
![建筑材料 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b90c71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0.png)
建筑材料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一、引言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建筑的结构安全、经久耐用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某些建筑材料中含有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溶出,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的危害。
因此,建立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二、重金属溶出的影响重金属溶出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以下是重金属溶出的一些常见影响: 1. 人体健康影响:某些重金属如铅、汞、镉等对人体具有潜在的毒性,长期暴露于这些重金属溶出物可能导致中毒、神经系统损害、癌症等健康问题。
2. 土壤和水体污染:重金属溶出物可能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造成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伤害。
3. 建筑材料性能变化:重金属的溶出可能导致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变化,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产生负面影响。
三、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的意义建立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保障人体健康:通过对建筑材料中重金属溶出物的检测,可以及早发现并防止潜在对人体健康的威胁,确保人们在使用建筑材料时不会暴露于有害物质。
2. 确保建筑材料质量:重金属溶出检测可以作为建筑材料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确保建筑材料的性能稳定和安全可靠。
3. 保护环境:重金属溶出检测可以及时发现并控制建筑材料对环境的污染,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的制定过程制定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1. 数据收集和分析:收集和分析建筑材料中重金属溶出物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外研究成果、技术标准以及相关行业的经验和实践。
2. 标准制定委员会的建立:成立由相关专家组成的标准制定委员会,负责制定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
3. 制定标准草案:根据数据分析和专家讨论,委员会制定重金属溶出检测标准的草案。
4. 阐述标准依据:草案中需要详细阐述制定标准的依据,包括数据分析结果、相关研究成果和技术标准等。
金属材料腐蚀检测标准大全
![金属材料腐蚀检测标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e66d6ad8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0c.png)
金属材料腐蚀检测标准大全一、检测规范和方法1.1 检测规范在进行金属材料腐蚀检测时,应遵循相关的检测规范和标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腐蚀检测规范:●GB/T 19292.1-2003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试验的一般规则●GB/T 16545-1996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试样的失重测定●GB/T 17731-2009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耐海水腐蚀试验1.2 检测方法金属材料腐蚀检测的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检测方法:●重量法:通过测量试样的失重情况来评估金属材料的腐蚀程度。
●表面观察法:通过观察试样表面腐蚀产物的形貌、颜色等特征来评估金属材料的腐蚀情况。
●电化学方法:通过测量试样的电化学性质如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等来评估金属材料的腐蚀倾向和腐蚀速率。
●X射线衍射法:通过分析试样表面腐蚀产物的晶体结构和相组成来评估金属材料的腐蚀情况。
●金相法:通过观察试样截面的金相组织形貌来评估金属材料的腐蚀情况。
二、检测原理金属材料腐蚀检测的原理主要是基于金属材料在腐蚀过程中的化学或电化学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例如,在电化学方法中,金属材料作为电极参与反应,通过测量电流、电压等电学参数来评估金属材料的腐蚀情况。
在重量法中,通过测量试样失重情况来推算金属材料的腐蚀速率。
三、检测标准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腐蚀条件,金属材料腐蚀检测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金属材料腐蚀检测标准:●GB/T 10125-2012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GB/T 10123-2008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基本术语和定义●GB/T 4334-2008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疲劳试验●GB/T 4335-2008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酸性氯化物溶液试验●GB/T 4336-2008 金属和合金的腐蚀点蚀试验四、检测报告检测报告是金属材料腐蚀检测的最终结果,应包括以下内容:●试样信息:包括试样的名称、材质、规格等基本信息。
金属材料检验规范
![金属材料检验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938e4680b9d528ea81c779cc.png)
制订单位
核准
审核人
起草人
2011年2月14日修订
程序文件
标
题
金属类进料检验管理办法
页次
1 OF 3
编号
A-WI00-017
版次
第B版
▲钢板或钢带厚度的允许偏差单位:mm
公称厚度mm
在下列宽度时的厚度允许偏差
600-750
750-1000
1000-1500
1500-2000
2000-2300
3.3.2因次要缺点被判不接收,无致命缺点、重要缺点,且不影响整机产品性能的材料。
3.3.3因不合格品所占本次送检总数的比例大于10%被判不接收,有条件逐个检测剔除不良品的。
3.3.4有条件返工、维修,且重新通过检验的被判不接受品。
3.4判定接收材料,须在材料上贴“检验合格”标签或印章,判定不接收材料要贴“不接收”标签。
注:表中规定的不平度只适用于屈服点下限值不超过460N/mm²的钢板,屈服点超过的以及进行调质的钢板,其不平度的最大值为表内规定的1.5倍。
2.3.4.化学成分分析及机械性能实验:需要时可进行材质分析和性能试验。
2.4型钢
2.4.1验证要求:型钢报检时必须提交该批型钢符合标准要求及订货合同的质量证明书。
0.9
1.1
>9-10
1.0
0.2
0.3
0.4
0.6
0.9
1.2
>10-11
1.1
0.3
0.4
0.6
0.7
1.0
1.3
>11-12
1.2
0.4
0.5
0.7
0.8
1.1
1.4
冶金行业冶金原材料质量标准
![冶金行业冶金原材料质量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352bdac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c0.png)
冶金行业冶金原材料质量标准引言:冶金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冶金原材料的质量对于提高冶金工艺的效率和成品质量至关重要。
为保障冶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和遵守一套科学、规范的冶金原材料质量标准是必不可少的。
一、金属矿石的质量标准金属矿石是冶金行业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以下是金属矿石的质量标准:1. 矿石成分要求金属矿石中各元素成分的含量应符合国家标准,在合理的范围内确保冶炼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 矿石粒度要求金属矿石的粒度对提高冶炼效率和产品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属矿石的粒度应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应不同冶炼工艺的要求。
3. 矿石含湿率要求金属矿石含湿率是指矿石中水分含量的百分比。
矿石的含湿率对冶炼过程中的能耗和产品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应符合国家标准。
二、矿石质量检测技术标准为确保冶金原材料的质量,冶金行业需要依靠先进的矿石质量检测技术。
以下是矿石质量检测技术标准的相关内容:1. 矿石取样方法标准矿石取样是矿石质量检测的第一步,其操作规范和取样方法确定了后续质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矿石化学分析方法标准矿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是矿石质量评估的重要依据,矿石化学分析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密度对于保证冶炼工艺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3. 矿石物理性质检测方法标准矿石的物理性质对冶炼过程中的能耗和产品品质都有重要影响,如粒度、含湿率等。
矿石物理性质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标准化程度对于质量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三、冶金行业原材料交付标准冶金原材料的交付标准是冶金行业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冶金行业原材料交付标准的相关要求:1. 原材料成分确定标准冶炼原材料交付时,需确定其成分符合国家标准和双方约定的质量要求,确保交付的原材料能够满足冶炼工艺的要求。
2. 原材料质量检测方法标准为确保交付的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双方需依据相关的质量检测方法进行检测,确保原材料的质量达到标准。
3. 原材料交付时间和数量管理标准冶金原材料的交付时间和数量管理是确保冶炼生产连续性的关键环节,双方应在交付合同中明确约定交付时间和数量,并按照约定执行。
金属原材料检测验收标准
![金属原材料检测验收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d0d02fb83d049649b66589e.png)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我司在生产加工和装配过程中使用的金属类零部件原材料材质成分的验收标准。
2.引用文件
GB/T 699-2015 优质碳素结构钢
GB/T 3077-2015 合金结构钢
YB/T 5209-2010 传动轴用电焊钢管
ASTM A29/A29M-2015 热锻碳素钢和合金钢棒材一般要求标准规范GB/T 18254-2002 高碳铬轴承钢
3.检测设备和抽样方法
3.1检测设备采用直读光谱仪或高速引燃炉红外碳硫分析仪。
3.2抽样方法按照«外购件检验规程»规定执行。
4.技术要求
4.1材料和成分(见表1)
4.2验收标准
超出范围即为不合格,依据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文件规定执行。
5.其它
本标准未规定内容,参照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执行。
编制:审核:批准:
表1。
矿用金属管体及非金属管体材料检测标准
![矿用金属管体及非金属管体材料检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f646f5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2.png)
矿用金属管体及非金属管体材料检测标准摘要:一、矿用金属管体和非金属管体材料检测的重要性1.确保矿山安全生产2.提高矿山经济效益3.符合国家法规要求二、矿用金属管体和非金属管体材料检测标准1.金属管体检测标准a.材质成分b.力学性能c.表面质量2.非金属管体检测标准a.材质成分b.物理性能c.表面质量三、矿用金属管体和非金属管体检测方法1.光谱分析法2.力学性能试验3.表面质量检查四、矿用金属管体和非金属管体检测的实施1.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2.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3.检测结果的反馈与改进正文:矿用金属管体及非金属管体材料检测标准在矿山安全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方面,它有助于确保矿山生产的稳定运行,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另一方面,它有助于提高矿山资源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符合国家法规要求的矿用金属管体和非金属管体材料检测标准也是矿山企业必须关注的问题。
矿用金属管体和非金属管体材料检测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金属管体检测标准和非金属管体检测标准。
金属管体检测标准主要针对材质成分、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进行检测。
材质成分检测需要采用光谱分析法等先进技术,以保证金属管体的材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力学性能试验则需要对金属管体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等关键性能指标进行检测,以确保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能承受各种应力。
表面质量检查主要针对金属管体的外观缺陷、裂纹等,以保证其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非金属管体检测标准同样包括材质成分、物理性能和表面质量。
材质成分检测和非金属管体的物理性能试验,如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需要采用相应的检测设备和技术。
表面质量检查则需要检查非金属管体表面的光洁度、色泽等,以保证其使用效果和安全性。
在矿用金属管体和非金属管体检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检测过程的质量控制也非常重要,包括检测设备的校准、检测人员的培训等方面。
最后,检测结果的反馈与改进是整个检测过程的关键环节,企业需要根据检测结果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常用HV、HB、HRC硬度对照表,硬度检测到底有多少种?一文看懂
![常用HV、HB、HRC硬度对照表,硬度检测到底有多少种?一文看懂](https://img.taocdn.com/s3/m/9af2d63f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95.png)
常用HV、HB、HRC硬度对照表,硬度检测到底有多少种?一文看懂常用HV、HB、HRC硬度对照表金属材料的硬度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局部变形,特别是塑性变形、压痕或划痕的能力。
它是衡量材料软硬的指标。
按测试方法的不同,硬度分为三种类型。
①划痕硬度。
主要用于比较不同矿物的软硬程度,方法是选一根一端硬一端软的棒,将被测材料沿棒划过,根据出现划痕的位置确定被测材料的软硬。
定性地说,硬物体划出的划痕长,软物体划出的划痕短。
②压入硬度。
主要用于金属材料,方法是用一定的载荷将规定的压头压入被测材料,以材料表面局部塑性变形的大小比较被测材料的软硬。
由于压头、载荷以及载荷持续时间的不同,压入硬度有多种,主要是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维氏硬度和显微硬度等几种。
③回跳硬度。
主要用于金属材料,方法是使一特制的小锤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冲击被测材料的试样,并以试样在冲击过程中储存(继而释放)应变能的多少(通过小锤的回跳高度测定)确定材料的硬度。
金属材料最常见到的布氏硬度、洛氏硬度和维氏硬度属于压入硬度,硬度值表示材料表面抵抗另一物体压入时所引起的塑性变形的能力;回跳法(肖氏、里氏)测量硬度,硬度值代表金属弹性变形功能的大小。
1、布氏硬度 Brinell Hardness用直径D的淬火钢球或硬质合金球作压头,以相应的试验力F压入试件表面,经规定的保持时间后,卸除试验力,得到一直径为d的压痕。
用试验力除以压痕表面积,所得值即为布氏硬度值,符号用HBS或HBW表示。
HBS和HBW的区别是压头的不同。
HBS表示压头为淬硬钢球,用于测定布氏硬度值在450以下的材料,如软钢、灰铸铁和有色金属等。
HBW表示压头为硬质合金,用于测定布氏硬度值在650以下的材料。
同样的试块,当其它试验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两种试验结果不同,HBW值往往大于HBS值,而且并无定量的规律所循。
2003年以后,我国已经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取消了钢球压头,全部采用硬质合金球头。
金属检测标准
![金属检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259a201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9.png)
金属检测标准金属检测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可以帮助企业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避免因金属污染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
因此,制定和执行严格的金属检测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金属检测的标准内容和相关要点,以便企业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执行金属检测标准。
首先,金属检测标准应该包括对金属探测器的性能要求。
金属探测器是用来检测产品中是否存在金属杂质的重要设备,因此其性能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安全。
金属检测标准应该明确金属探测器的灵敏度、稳定性、定位精度等性能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测试方法和要求。
其次,金属检测标准还应包括对金属探测器使用和维护的规定。
金属探测器的正确使用和定期维护对其性能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金属检测标准应该明确金属探测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设定合适的灵敏度和检测模式,以及定期的校准和维护要求。
另外,金属检测标准还应包括对金属污染物的限量要求。
不同的产品对金属污染的容忍度是不同的,因此金属检测标准应该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和用途,制定相应的金属污染限量要求。
这些限量要求应该能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同时又不会对生产造成过大的影响。
最后,金属检测标准还应包括对金属检测结果的处理和记录要求。
金属检测的结果应该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并根据需要进行处理。
金属检测标准应该明确金属检测结果的处理方法,以及对检测记录的保存要求,以便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能够进行追溯和处理。
综上所述,金属检测标准是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严格执行金属检测标准,确保产品不受金属污染的影响。
同时,金属检测标准也是企业对产品质量负责的表现,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信誉度。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金属检测标准内容能够对企业有所帮助,促进金属检测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金属原材料类检验规范
![金属原材料类检验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c1ef1e8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19.png)
金属原材料类检验规范一、样品采集与处理1.样品的代表性:从不同批次或供应商采集的样品应能代表整个批次的质量水平。
2.样品存放:样品应储存于干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防止受潮、变质等。
3.样品处理:针对不同金属原材料,可进行表面处理、热处理等,以模拟实际应用条件。
二、外观检验1.表面缺陷:检查样品表面是否存在划痕、氧化、麻点等缺陷。
2.形状尺寸:测量样品的长度、宽度、厚度等尺寸,检查是否符合指定要求。
3.包装要求:检查样品的包装是否符合运输和储存的相关标准。
三、化学成分检验1.采样方法:根据不同金属原材料的特性,选择适合的采样方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2.元素分析:使用适当的方法和设备,测定样品中各元素的含量,比较实测值与标准值是否符合要求。
3.杂质检验:检查金属原材料中是否存在非金属杂质,如氧化物、硫化物等。
四、机械性能检验1.抗拉强度:通过拉伸试验,测定样品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断裂伸长率等机械性能指标。
2.硬度测试:使用硬度计测量样品的硬度,比较实测值与标准要求是否符合。
3.冲击韧性:进行冲击试验,评估样品的抗冲击性能,判断其在低温环境下的可靠性。
五、热处理性能检验1.退火性能:通过热处理试验,观察样品经退火后的晶粒结构、硬度等变化情况。
2.强化效果:对样品进行固溶处理和时效处理,评估样品的强化效果和耐腐蚀性能。
六、非破坏性检验1.金相检验:对样品进行金相分析,观察和评估样品的组织结构、晶粒尺寸等微观结构特征。
2.声波检测:利用超声波探测仪对样品进行无损检测,评估样品的内部结构和缺陷情况。
3.磁粉检测:对样品进行磁粉检测,检测样品中是否存在裂纹、孔洞等表面和内部缺陷。
七、可燃性和腐蚀性检验1.可燃性测试:对样品进行可燃性测试,评估其燃烧性能和火灾危险性。
2.腐蚀性测试:将样品置于不同腐蚀介质中,观察其耐蚀性能和腐蚀程度。
总结:以上是金属原材料类检验规范的一般内容,金属原材料的检验规范旨在确保材料的质量和安全性,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持久性。
食品级不锈钢检测标准
![食品级不锈钢检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8fe5af3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72.png)
食品级不锈钢检测标准目录一、标准背景 (1)二、适用范围 (2)三、检测项目 (2)1. 原料要求 (2)2. 感官要求 (2)3. 理化指标 (2)四、检测方法 (3)1. 迁移试验 (3)2. 化学分析 (3)3. 感官检查 (3)五、合格判定 (3)1. 迁移试验 (4)2. 化学分析 (4)六、其他注意事项 (4)1. 样品采集与保存 (4)2. 检测机构资质 (4)3. 检测流程 (4)七、常见食品级不锈钢牌号 (4)随着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与消费者的健康。
食品级不锈钢作为常见的食品接触材料之一,其检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食品级不锈钢的检测标准,包括标准背景、适用范围、检测项目、检测方法以及合格判定等方面,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检测机构提供参考。
一、标准背景食品级不锈钢检测标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不锈钢食具容器卫生标准》GB 4806.9-2023 以下简称“新标准”)。
该标准于2024年9月6日起正式实施,旨在替代之前的GB 4806.9-2016版标准。
新标准对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的原料、感官、理化指标等进行了全面规定,以确保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的安全性。
二、适用范围新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接触用金属材料及制品,包括但不限于不锈钢、薄钢板、铝制品、其他金属基材和金属镀层等。
这些材料在食品制作、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不得对食品造成污染,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卫生性。
三、检测项目食品级不锈钢的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原料要求新标准对食品接触面使用的金属基材和金属镀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金属基材和金属镀层不应使用铅、镉、砷、汞、锑、铍和锂作为合金元素。
对于不锈钢,其杂质元素含量应满足:砷≤0.01%,镉≤0.01%,铅≤0.01%。
2. 感官要求接触食品的表面应适度清洁,镀层不应开裂、剥落,焊接部分应光洁,无气孔、裂缝、毛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属材料化学成分分析GB/T 222—2006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GB/T 223.X系列钢铁及合金X含量的测定GB/T 4336—2002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火花源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方法(常规法) GB/T 4698.X系列海绵钛、钛及钛合金化学分析方法X量的测定GB/T 5121.X系列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X部分:X含量的测定GB/T 5678—1985铸造合金光谱分析取样方法GBT 6987.X系列铝及铝合金化学分析方法??GB/T 7999—2007铝及铝合金光电直读发射光谱分析方法GB/T 11170—2008不锈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 GB/T 11261—2006钢铁氧含量的测定脉冲加热惰气熔融-红外线测定方法GB/T 13748.X系列镁及镁合金化学分析方法第X部分X含量测定??金属材料物理冶金试验方法GB/T 224—2008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GB/T 225—2006钢淬透性的末端淬火试验方法(Jominy 试验)GB/T 226—2015钢的低倍组织及缺陷酸蚀检验法GB/T 227—1991工具钢淬透性试验方法GB/T 1954—2008铬镍奥氏体不锈钢焊缝铁素体含量测量方法GB/T 1979—2001结构钢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GB/T 1814—1979钢材断口检验法GB/T 2971—1982碳素钢和低合金钢断口检验方法GB/T 3246.1—2012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第1部分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3246.2—2012变形铝及铝合金制品组织检验方法第2部分低倍组织检验方法GB/T 3488—1983硬质合金显微组织的金相测定GB/T 3489—1983硬质合金孔隙度和非化合碳的金相测定GB/T 4236—1984钢的硫印检验方法GB/T 4296—2004变形镁合金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4297—2004变形镁合金低倍组织检验方法GB/T 4334—2008金属和合金的腐蚀不锈钢晶间腐蚀试验方法GBT 4335—2013低碳钢冷轧薄板铁素体晶粒度测定法GB/T 4334.6—2015不锈钢5%硫酸腐蚀试验方法GB/T 4462—1984高速工具钢大块碳化物评级图GB/T 5058—1985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图的测定方法(磁性法)GB/T 5168—2008α-β钛合金高低倍组织检验方法GB/T 5617—2005钢的感应淬火或火焰淬火后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GB/T 8359—1987高速钢中碳化物相的定量分析X射线衍射仪法GB/T 8362—1987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测定X射线衍射仪法GB/T 9450—2005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GB/T 9451—2005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GB/T 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GB/T 10851—1989铸造铝合金针孔GB/T 10852—1989铸造铝铜合金晶粒度GB/T 11354—2005钢铁零件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GB/T 13298—2015金属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13299—1991钢的显微组织检验方法GB/T 13302—1991钢中石墨碳显微评定方法GB/T 13305—2008不锈钢中α-相面积含量金相测定法GB/T 13320—2007钢质模锻件金相组织评级图及评定方法GB/T 13825—2008金属覆盖层黑色金属材料热镀锌单位面积称量法GB/T 13912—2002金属覆盖层钢铁制件热浸镀层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4979—1994钢的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评定法GB/T 15711—1995钢材塔形发纹酸浸检验方法GB/T 30823—2014测定工业淬火油冷却性能的镍合金探头试验方法GB/T 14999.1—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1部分:纵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GB/T 14999.2—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2部分:横向低倍组织及缺陷酸浸检验GB/T 14999.3—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3部分:棒材纵向断口检验GB/T 14999.4—2012高温合金试验方法第4部分:轧制高温合金条带晶粒组织和一次碳化物分布测定YB/T 4002—2013连铸钢方坯低倍组织缺陷评级图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一部分:室温试验方法GB/T 228.2—2015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2部分:高温试验方法GB/T 229—2007金属材料夏比摆锤冲击试验方法GB/T 230.1—2009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N、T标尺)GB/T 231.1—2009金属材料布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232—1999金属材料弯曲试验方法GB/T 233—2000金属材料顶锻试验方法GB/T 235—2013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8—2013金属材料线材反复弯曲试验方法GB/T 239.1—2012金属材料线材第1部分:单向扭转试验方法GB/T 239.2—2012金属材料线材第2部分:双向扭转试验方法GB/T 241—2007金属管液压试验方法GB/T 242—2007金属管扩口试验方法GB/T 244—2008金属管弯曲试验方法GB/T 245—2008金属管卷边试验方法GB/T 246—2007金属管压扁试验方法GB/T 1172—1999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GB/T 2038—1991金属材料延性断裂韧度JIC试验方法GB/T 2039—2012金属材料单轴拉伸蠕变试验方法GB/T 2107—1980金属高温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方法GB/T 2358—1994金属材料裂纹尖端张开位移试验方法GB/T 2975—1998钢及钢产品力学性能试验取样位置及试样制备GB/T 3075—2008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力控制方法GB/T 3250—2007铝及铝合金铆钉线与铆钉剪切试验方法及铆钉线铆接试验方法GB/T 3251—2006铝及铝合金管材压缩试验方法GB/T 3252—1982铝及铝合金铆钉线与铆钉剪切试验方法GB/T 3771—1983铜合金硬度和强度换算值GB/T 4156—2007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埃里克森杯突试验GB/T 4158—1984金属艾氏冲击试验方法GB/T 4160—2004钢的应变时效敏感性试验方法(夏比冲击法)GB/T 4161—2007金属材料平面应变断裂韧度KIC试验方法GB/T 4337—2008金属材料疲劳试验旋转弯曲方法GB/T 4338—2006金属材料高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4340.1—2009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4340.2—2012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GB/T 4340.3—2012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GB/T 4341.1—2014金属材料肖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5027—2007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塑性应变比(r值)的测定GB/T 5028—2008金属材料薄板和薄带拉伸应变硬化指数(n值)的测定GB/T 5482—2007金属材料动态撕裂试验方法GB/T 6398—2000金属材料疲劳裂纹扩展速率试验方法GB/T 6400—2007金属材料线材和铆钉剪切试验方法GB/T 7314—2005金属材料室温压缩试验方法GB/T 7732—2008金属材料表面裂纹拉伸试样断裂韧度试验方法GB/T 7733—1987金属旋转弯曲腐蚀疲劳试验方法GB/T 10120—2013金属材料拉伸应力松弛试验方法GB/T 10128—2007金属材料室温扭转试验方法GB/T 10622—1989金属材料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GB/T 10623—2008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术语GB/T 12347—2008钢丝绳弯曲疲劳试验方法GB/T 12443—2007金属材料扭应力疲劳试验方法GB/T 12444—2006金属材料磨损试验方法试环-试块滑动磨损试验GB/T 12778—2008金属夏比冲击断口测定方法GB/T 13239—2006金属材料低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13329—2006金属材料低温拉伸试验方法GB/T 14452—1993金属弯曲力学性能试验方法GB/T 15248—2008金属材料轴向等幅低循环疲劳试验方法GB/T 15824—2008热作模具钢热疲劳试验方法GB/T 16865—2013 变形铝、镁及其合金加工制品拉伸试验用试样及方法GB/T 17104—1997金属管管环拉伸试验方法GB/T 17394.1—2014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GB/T 17394.2—2012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2部分:硬度计的检验与校准GB/T 17394.3—2012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3部分:标准硬度块的标定GB/T 17394.4—2014金属材料里氏硬度试验第4部分硬度值换算表GB/T 17600.1—1998钢的伸长率换算第1部分:碳素钢和低合金钢GB/T 17600.2—1998钢的伸长率换算第2部分奥氏体钢GB/T 26077—2010金属材料疲劳试验轴向应变控制方法GB/T 22315—2008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试验方法金属材料无损检测方法GB/T 1786—2008锻制圆饼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2970—2004厚钢板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3310—1999铜合金棒材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4162—2008锻轧钢棒超声检测方法GB/T 5097—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和磁粉检测观察条件GB/T 5126—2001铝及铝合金冷拉薄壁管材涡流探伤方法GB/T 5193—2007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5248—2008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涡流探伤方法GB/T 5616—2014无损检测应用导则GB/T 5777—2008无缝钢管超声波探伤检验方法GB/T 6402—2008钢锻件超声检测方法GB/T 6519—2013变形铝、镁合金产品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7233.1—2009超声波检验第1部分:一般用途铸钢件GB/T 7233.2—2010铸钢件超声检测第2部分:高承压铸钢件GB/T 7734—2004复合钢板超声波检验GB/T 7735—2004钢管涡流探伤检验方法GB/T 7736—2008钢的低倍缺陷超声波检验法GB/T 8361—2001冷拉圆钢表面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8651—2002金属板材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8652—1988变形高强度钢超声波检验方法GB/T 9443—2007铸钢件渗透检测GB/T 9445—2015无损检测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T 10121—2008钢材塔形发纹磁粉检验方法GB/T 11259—2015无损检测超声检测用钢参考试块的制作和控制方法GB/T 11260—2008圆钢涡流探伤方法GB/T 11343—2008无损检测接触式超声斜射检测方法GB/T 11345—2013焊缝无损检测超声检测技术、检测等级和评定GB/T 11346—1989铝合金铸件X射线照相检验针孔(圆形)分级GB/T 12604.1—2005无损检测术语超声检测GB/T 12604.2—2005无损检测术语射线照相检测GB/T 12604.3—2005无损检测术语渗透检测GB/T 12604.5—2008无损检测术语磁粉检测GB/T 12604.6—2008无损检测术语涡流检测GB/T 12604.7—2014无损检测术语泄漏检测GB/T 12604.8—1995无损检测术语中子检测GB/T 12604.9—2008无损检测术语红外检测GB/T 12604.10—2011无损检测术语磁记忆检测GB/T 12604.11—2015无损检测术语X射线数字成像检测GB/T 12605—2007无损检测金属管道熔化焊环向对接接头射线照相检测GB/T 12966—2008铝合金电导率涡流测试方法GB/T 12969.1—2007钛及钛合金管材超声波探伤方法GB/T 12969.2—2007钛及钛合金管材涡流探伤方法GB/T14480.1—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1部分:仪器性能和检验GB/T 14480.2—2015无损检测仪器涡流检测设备第2部分:探头性能和检验GB/T 14480.3—2008无损检测涡流检测设备第3部分系统性能和检验GB/T 15822.1—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 15822.2—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2部分检测介质GB/T 15822.3—2005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3部分设备GB/T 18694—2002无损检测超声检验探头及其声场的表征GB/T 18851.1—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1部分总则GB/T 18851.2—2008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2部分:渗透材料的检验GB/T 18851.3—2008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3部分:参考试块GB/T 18851.4—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4部分设备GB/T 18851.5—2005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第5部分验证方法GB/T 19799.1—2005无损检测超声检测1号校准试块GB/T 19799.2—2005无损检测超声检测2号校准试块GB/T 23911—2009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用试块金属材料腐蚀试验方法GB/T 1838—2008电镀锡钢板镀锡量试验方法GB/T 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GB/T 10123—2001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基本术语和定义GB/T 13303—1991钢的抗氧化性能测定方法GBT 15970.X系列金属和合金的腐蚀应力腐蚀试验第X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