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先秦诸子学(一)
先秦诸子概说PPT课件

他被唐玄宗追封为“南华真人”。
2021/3/7
CHENLI
27
▪ 道家的主要思想:
▪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
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庄子 齐
物论》上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人只有遵循自然的法则,合乎自然的要
求,才能为自然界所接纳。
▪
因此,道家主张无为,无为并不是指无所
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顺应自然的
法则,才能保持天地自然的均衡与和谐,即道
家说的“天人合一”。
2021/3/7
CHENLI
28
抱朴守真----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
2021/3/7
CHENLI
12
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 的区别?
2021/3/7
CHENLI
13
分粥事宜
▪ 七个人分一锅有限的粥,你有什 么办法实现最大的公平与和谐?
2021/3/7
CHENLI
14
▪ 方法一: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 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位品德尚属上乘 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 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2021/3/7
CHENLI
10
礼
▪ 礼早在远古时就已出现,然而它的形成却
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到了周朝,形成了较 为完备的礼的制度,其范围之广,大到政治、 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 到了孔子时代,礼乐崩坏,孔子却用尽一生的 时间去推行周礼.
2021/3/7
CHENLI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ppt(北京课改版七上)PPT优选课件

2020/10/18
22
谢谢您的聆听与观看
THANK YOU FOR YOUR GUIDANCE.
感谢阅读!为了方便学习和使用,本文档的内容可以在下载后随意修改,调整和打印。欢迎下载!
汇报人:XXX 日期:20XX年XX月XX日
1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实词:殆 危险,也可译为疑惑,这里也是不能解决 疑难问题的意思
虚词:则 连词,就
通假字:罔 通惘,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的意思
2020/10/18
13
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 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
2020/10/18
14
能培养自己的品德,能自强,就可以和尧禹 相当。
2020/10/18
20
1、 第一则的三句话,是从三个角度论述学习的 感受的,想一想是从那三个角度论述的?
第一则语录论述了不断学习、相互学 习,指明学习与个人的修养。
2020/10/18
21
2、 文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紧密结合的句子是哪句 ,请找出来并分析一下?
2020/10/18
18
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 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实词:假 借助
虚词:固 本来
故 所以
之的
以 用来
事物本来就有长短,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 学习的人能借助别人的长处,用来弥补自己的短 处。
20词:配
虚词:以 则
和……匹敌,相当 如果 就
先 秦 诸
子 论 学
八 则
2020/10/18
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 74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 期鲁国人。“子”是古代对男子 的尊称,也是各学派弟子对老师 的称呼。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 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 始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 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本语 录。
第三讲 诸子百家

““不不法法古古,,不不循循今今””
韩
韩国公子,战国时韩国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 者。
非 主张: 1.尊崇君主; 2.消灭五蠹; 3.防范臣下
法家的两面:1.赏;2.罚。 法家的第一把刀:势(建立威望)。 法家的第二把刀:术(对付官员)。 法家的第三把刀:法(统治人民)。
子 韩非法的三大特征:
1.明文规定; 2.官方制定; 3.公开宣布。
子 教育观念——人性包括“性”和“伪”。人
为的就叫做“伪”,天生的就叫做“性”。 伪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性就是人的自然 属性。 政治观念——主张治国应礼法并用,以 礼教为主。
墨家学派
墨墨家家学学派派的的创创立立者者为为著著名名思思想想家家墨墨子子。。 墨墨者者多多来来自自社社会会下下层层,,以以““兴兴天天下下之之利利,,除除天天
下下之之害害””为为目目的的。。 墨墨者者中中从从事事谈谈辩辩者者,,称称““墨墨辩辩””;;从从事事武武侠侠者者
,,称称““墨墨侠侠””。。 墨墨家家以以““兼兼爱爱””为为核核心心,,提提倡倡““兼兼以以易易别别””,, 反反对对儒儒家家所所强强调调的的社社会会等等级级观观念念。。它它提提出出““兼兼 相相爱爱,,交交相相利利””,,以以““尚尚贤贤、、尚尚同同、、节节用用、、节节
儒家学派
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 学派。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 ,思想 家、教育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 加以发展。 代表人物:孔子(圣人)、 孟子(亚圣)、荀子。
孔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鲁国人。 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家
子 轶事:
南子艳遇 丧家之犬 痛失学生
诸子百家:由于先秦诸子代表的阶级和阶层、 接触的实践范围、接受的思想文化影响均不 相同,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和理论 体系,发展成不同的派别系统。
先秦诸子学

先秦诸子学
墨 法 道 儒 家 家 家 家
先秦诸子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 发祥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 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 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各诸侯国不同 的阶级与阶层的代表人物对社会变革 发表不同主张,于是“诸子百家”便 应运而生。
智儒 、家 信思 、想 恕的 、核 忠心 、: 孝仁 、、 悌义 、 礼 、
孔子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领域 核心 内容
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 注重政治与人 事,对鬼神敬 而远之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礼、乐、射、 御、书、数 弟子三千 儒家五经 “仁”和 政 “礼 ” 治 (前551-前479) 思 思 想 想 学 说 教 有教无类、 育 因材施教、 思 全面发展、 想 文化 贡献 创办私学; 整理文化典籍
论”;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道家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集 法家 韩非 战国 权国家;社会是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 新
兵家 孙膑 战国 强调战争规律;“造势”;重视人的作用
先秦诸子要表现或提倡的一种精神就是四个 字:求同存异。每个人你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都可以有自己的态度,都可以有自己的思想,都 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但是不要唯我独尊,要看到 别家,别人,他有别人的道理。我们对于先秦诸 子可以各取所需,可以按照你的理解来进行阐释, 但不要或者说不必厚此薄彼,不必非得争个输赢, 非得争个高低。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的观点,把 它统一起来,统一于我们祖国的和平崛起,统一 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统一于全人类的幸福, 统一于全人类的共同幸福。我想这也应该是先秦 诸子他们的愿望。
第三讲《先秦诸子散文》

3、《论语》四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 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 规矩。
一是臣对君要忠,子对父要孝,妇对夫要顺, 弟对兄要恭。 另一是要求君对臣要仁,父对子要慈,夫对妇 要敬,兄对弟要爱,朋友之间要重信义。 “十义”:仁、忠、慈、孝、敬、顺、爱、 恭、信、义 (4)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 不倦”,“有教无类”。 (5)品德:“温、良、恭、俭、让”。
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悱:音fěi,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隅:音yǔ,角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 斯语矣。”
“白马非马”论——
据说,公孙龙过关,关吏说:“要过关,人是 可以,但马不行。”公孙龙便说白马不是马啊,一 番论证,说得 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通通放 过。那么,公孙龙是怎样来论证的? 首先,是从概念分析的角度来论证。 “马”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形体; “白”这个概念是指事物的颜色。 而“形体”和“颜色”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指称形体的概念”与“指称颜色的概念”当然是 两种不同的概念。 “白马”既指形体又指颜色,而“马”仅仅指 “形体”。所以得出结论,“白马”不是“马”。
第三讲 先秦子学

二、子学各派的学术思想 1、儒家学派 ●春秋末年,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是中国学术进入诸子百家之 学的开端。儒家学派是个子学派中 创立最早、影响最大的学 派。孟子和荀子所代表的两派是影响较大的。
●孔子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长期从事教育事
业,培养了众多学生。
●以“礼”为最高目标,以“仁”为核心,以“中庸”为准则
第三讲 先秦子学
一、子学的兴起和特点
1、子学的兴起 子学的兴起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文 化学术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2、秦诸子派别中,最重
要的是儒、道、法三家,其次为墨家、名家。
3、子学的特点 首先,子学各派具有共同的理性特征。 其次,子学各派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实用性。
3、法家学派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是韩非。政治上主张以“法”治 国,主张重刑而少赏。 ●韩非的理论后来为秦国所利用,这既加速了秦统一中
国的进程,也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三、子学的成就和影响
1、构建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精神。 2、创制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基本元典。
的政治理论学说。
2、道家学派
●创始人是老子。代表人物有庄子等。老子和庄子是中
国古代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将“道”作为最高范畴。他还提 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等。
●主张“无为而治”,回到原始社会的“小国寡民”状态
中去。
●道家思想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也是道教的 主要思想源头之一。
国学知识先秦诸子之学

国学知识先秦诸子之学先秦诸子之学,非皆个人创造,大抵前有所承,新旧适不适不等,盖其时间有早晚,又地域亦有开通与僻陋之别也。
鄙意先秦诸子最要者六家,其新旧之别略如下:最早者农家,沿袭简陋(时代或地域)之农业社会之思想。
次之者道家,代表简陋之游牧社会。
次之者墨家,其思想与夏代政治颇有渊源。
次之者儒家及阴阳家,见多识广,知若干种治法,应更迭使用。
最新者法家,对外主张兼并,对内主张摧毁贵族,总而言之,是打倒封建势力(以开明专制为手段)。
农家之书尽亡,仅存者许行之说,见《孟子·滕文公》上篇。
[农家之书,真系讲树艺之术者,为《吕览》之《任地》《辨上》《审时》诸篇。
然此非所重。
先秦诸子皆欲以其道移易天下,非以百亩为己忧者也。
《汉志》论农家之学云:“鄙者为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可见《孟子》所载之许行,实为农家巨子。
](1)谓贤君当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此犹乌丸大人,各自畜牧管产,不相徭役(见《后汉书》本传)。
(2)主买卖论量不论质,此由交易不重要,物品本少使然,古盖自有此简陋之世;亦或战国尚有此等落伍之地。
许行欲率天下而从之,则其事不可行矣。
[且复古必有其方,许行未尝有言(如其有之,则陈相当述之,孟子当驳之,不应徒就宗旨辩难),此则不能不令人疑其徒为高论者也。
]道家之代表为《老子》,《老子》之旨在无为。
为,化也。
[无为,犹言无化,古“为”、“化”实为同字,观“譌”、“讹”为同字之例可知。
《论语》:“子曰:张而不弛,文、武弗能(耐)也。
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
”此“为”字即“化”字义,言不能使谷物变化也。
]无化者,无使社会起变化。
此犹今人慕效欧、美之文明,社会组织,因之改变。
守旧者遂欲闭关绝市耳。
当时落后之国,输入先进之国之文明者,盖(1)由其君大夫之好者,(2)由其自谓野蛮而欲驱其民以从当时所谓文明之俗,如商鞅谓秦初父子同室,吾今大筑冀阙,营如鲁、卫是也。
[古人恒以是为戒,如由余对秦穆公之言是也。
先秦诸子基础知识教学课件课件

先秦诸子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 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学派莫不渊源于此,诸 子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的宝贵资料。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学者被称为“圣人” 儒学创始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被称为 “亚圣”。
中国战国末期哲学家, 教育家 。
三、 最好边学习边就这一类的问题写思 考札记等等。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养成一种 反省自我的习惯,学以致用。
目的一: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 认同感。
目的二: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 健全地发展。
目的三:发展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 丰富思想智慧,开启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 力。
春秋战国之交,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 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 现了,这就是“士”。
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 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 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 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
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局面,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墨、道、 法四家,而《论语》、《孟子》、《墨子》、 《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则是这四家的代表著作。
“先秦”:指秦始皇焚书之前的一段
时间,约当东周春秋战国之世,我国主要的 学术国想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 于这个时期。
“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后来称全
心全意的著作也叫“子”。
“先秦诸子”: 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
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老子、孔子以后, 一时大思想家辈出, 如墨子、庄子、荀子、韩 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 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 教案(京改版九上)共3篇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京改版九上)共3篇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京改版九上)1先秦诸子论学八则教案(京改版九上)一、诸子学说简介先秦时期,周朝末年,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们创造了许多杰出的学说。
这些思想家和哲学家被称为“先秦诸子”。
这八个学派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和兵家。
这些学派具有不同的思想和观点,这使得先秦诸子学说变得非常丰富和复杂。
二、八种学说的概括1. 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是由孔子创建的。
儒家主张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观念,注重礼仪、礼貌、忠诚等美德,并推崇人文主义和考验之道。
2. 道家道家是由老子和庄子创立的,其基本思想是“道法自然”。
这个学派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无形”。
道家推崇天地自然的力量,强调自然节律和生态观念。
3. 墨家墨家是由墨子创建的,在墨子的思想中,公义和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墨家的教义指出,“爱人为心,律己以明,谓之兼爱兼利”。
墨家提倡爱和关爱人们,追求公正和公平。
4. 名家名家思想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中,后由诸子各家倡导。
名家思想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名声和声望的重要性,认为一切行动和决策都应该基于实际目的和个人利益。
5. 法家法家是由商鞅和李斯等人提倡的学派,其核心思想是“法治天下”。
法家认为,通过强权政治和公正的法律制度可以取得社会稳定和国家强大的目的。
6. 阴阳家阴阳家是八家之一,阴阳二字是以自然界的阴阳两极为基础的。
阴阳家教导了一种关于世界,本体论和人生观的哲学学说。
7. 纵横家纵横家在主张利益美学的同时,极力推行鬼谷计的实用智慧。
纵横家思想是以自我利益和权力为目的的政治取向,强调利益和权力的斗争和竞争。
8. 兵家兵家是军事思想家的集合,秦汉时期,兵家学派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
兵家思想主要是关于兵法、兵器、兵卒等方面的教育和学习。
三、课程目标在这个课程中,学生会通过介绍这八个学派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了解到先秦诸子们对哲学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shǔ) (3)而食(sì) (4)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 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2【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 想。
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的做法,这与道家不同。儒家认为,即 使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要独善其身,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身体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种社 会责任心,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他才与自己的弟子们不 知辛苦地四处呼吁,以天下为己任,为社会改革而努力,这是一 种可贵的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5.【原文】 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 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5【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 石门,看门的人问: “从哪里来?”子 路说:“从孔子那 里来。”看门的人 说:“是那个明知 做不到却还要去做 的人吗?”
墨家墨子主张非攻兼爱道家是由老子兼爱道家是由老子老子和庄子法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子配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配人教版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先秦诸子化的宝贵遗化的宝贵遗产就流派风格就流派风格之深影响之深影响之远强而言是强而言是空以说是绝后以说是绝后的子都是我国文都是我国文产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 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
长沮问子路:“那个手拿着缰绳驾御车马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 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弟子吗?” 子路说:“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 变它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 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 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 交道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先秦诸子概述上课用.ppt

《论语》有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 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 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 的历史展示。即使今天处在改革开放、经 济腾飞、文化发展的时代大潮中,《论语》 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 代价值。
Page 19
孟子的民权与革命思想
“人性本善” (课本3页)
民本:民贵君轻 ----
•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 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 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 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 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 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 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 一、缺一不可。 • 清静,指心性纯正恬静;今人多错误的把道家的无为 理解为对万物发展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其实,道家 的无为,并非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 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 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无为”学说, 当代的哲学家和政治家们多把它当作一个消极的思想 来理解,其实这是错误的。从《道德经》的全篇哲学 理念的反映,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 为之为,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按现在通常的 说法,无为,就是科学的作为,就是合理的作为,因 而也是积极的作为。
Page
9
孔子 孟子
儒家
荀子
墨家
兵家
孙膑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子
法家
韩非子
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大的三大教派
儒家: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创始人孔子、孟子。 主张积极入世。
释家:印度传入,主张因果报应修行来世。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1ppt课件

完整版ppt课件
17
儒家 孔子的思想观点 礼与仁 中庸和谐
礼是宗法制度下的行为规范。其实质是“尊尊 亲亲”。主要指周礼,在周礼中,严格的上下 等级、尊卑长幼的秩序规定与原始的民主性和 人民性结合在一起。当时“礼崩乐坏”,人们 都不照周礼行事,出现“犯上作乱”僭越礼制 的情况。孔子十分推崇周礼,要求用周礼约束 人们的行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按照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 能有用八佾的乐舞,诸侯应是六佾,大夫为四 佾,士为二佾。然而,鲁国的季氏身份是大夫, 按周礼,他只能用四佾,他却竟然用了八佾, 孔子对此,痛心疾首,愤然地说:“是可忍, 孰不可忍?”。
信自傲。
完整版ppt课件
12
参见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第225227页。孟尝君与门人冯欢的故事。
先秦士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气概孟子:民贵君 轻社稷次之 (也有朝秦暮楚不讲操守者,如张 仪之流,屈原的《橘颂》独立不迁;不人道者, 如吴起杀妻),傲气傲骨,在大一统社会建立 后失去,屈服卑躬,甚至是“妾妇”心理,在 唯一的王权面前被选择,被动,人格很难独立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没有现在的社 会分工,知识分子专业化)“皮之不存,毛将 附焉?”
孔子看不起体力劳动,认为从事农工商的都是小 人,只有读书做官才是君子。他自己向往的也 是古代贵族那种高雅而有趣的生活。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衣冠楚楚,一天换好几套衣服,上 课的时候有音乐伴奏,开了春就去踏青郊游等。
完整版ppt课件
14
墨子则对工艺制造和工程技术感兴趣,而且手艺 精湛,多有发明。他的生活作风和思想感情, 比较接近劳动人民,粗茶淡饭,布衣草鞋,过 苦日子。所以,孔子和墨子同样博学,却多有 不同。孔子精通的是六艺,墨子精通工艺;孔 子对音乐有很深的造诣,墨子对物理有很深的 研究;孔子同时是艺术家,墨子同时是工程师。 孔子代表士人,墨子代表庶民(精英与民粹)。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

先秦诸子百家之学与中国文化述论(一)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过着名的“轴心时代”理论。
他认为,以公元前五百年为中心------从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二百年----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他把这个时期称之为“轴心时代”。
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帕森思则提出“哲学的突破”观念。
他认为,在公元前一千年之内,希腊、以色列、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都曾先后各不相谋而方式各异地经历了一个“哲学的突破”的阶段。
所谓“哲学的突破”,就是时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发生了一种理性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所达到后了层次之高乃是从未有过的,人类精神的文化基础由此而得以奠定。
对于中国来说,雅斯贝尔斯所谓“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这时期日益普遍出现的“礼崩乐坏”现象标志着传统的“封建”社会秩序解体了,章学诚所谓古代王师政教合一的古代“王官之学”不再能统一、整合、规范人们的思想与行为。
与“政出多门”的社会现实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涌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士”人,出现了《庄子·天下篇》所述的古之“无乎不在”的“道术”分散为诸子百家的现象。
诸子百家以其各自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帕森思所谓“哲学的突破”,他们的学说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础。
时至今日,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仍具价值,能给我们以多方面的重要启迪。
诸子兴起与百家争鸣“士”本处于西周宗法制度下统治阶级的最底层,春秋、战国之世“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大改组,将之从沉重的宗法制枷锁中解脱出来,在社会身份上获得独立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专门文化知识并以脑力劳动为特点的社会阶层。
士阶层中,群英荟萃。
其间,有思想家孔丘、老聃、庄周、墨翟、孟轲、邹衍、荀况……他们深邃的哲理思考表明这时的中国人对构成人类之宇亩的本质已经有了理性的认识,他们的智慧之光不仅作用于当时,而且永远照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程;又有政治家管仲、晏婴、子产、商鞅,军事家吴起、白起、孙武、孙膑,外交家苏秦、张仪、蔺相如,教育家少正卯、孔丘、邓析,史学家左丘明,文学家庄周、屈原、宋玉,论辩家惠施、公孙龙,还有医学家扁鹊,农学家许行,水利学家李冰、郑国,天文学家甘德、石申,……他们多方面的成就辉耀千古。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

先秦诸子十二讲笔记第一讲: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 社会变革。
-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旧的政治秩序瓦解,各诸侯国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纷纷寻求变革图强。
例如,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田氏代齐等事件反映了旧贵族势力的衰落和新兴势力的崛起。
- 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
私田大量开垦,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
这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层逐渐形成。
- 文化氛围。
- 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文化知识开始向民间传播。
这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从而为诸子百家的产生提供了人才基础。
- 各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他们对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往往给予优厚的待遇,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为治国理政提供方案。
例如,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众多学者,成为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第二讲:孔子与儒家思想的创立。
- 孔子的生平与经历。
-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幼年时家境已经没落。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四处碰壁。
- 他的主要活动包括在鲁国从政,曾担任司寇等官职,期间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如堕三都等,但最终因与鲁国贵族势力的矛盾而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
- 孔子的思想核心。
-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内涵非常丰富,从个人修养角度看,“仁”要求人们做到“克己复礼为仁”,即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
例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在人际关系方面,“仁”体现为“爱人”,即对他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 在政治思想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来治理国家,用道德来感化百姓,就像北极星一样,处于自己的位置上,众星就会环绕它。
先秦诸子与百家争鸣-1(共30张PPT)

第二页,共三十页。
百家争鸣局面(júmiàn)的形成与发展
▪ 百家争鸣形成(xíngchéng)的历史背景
▪ 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
▪ 诸子百家之学的鼎盛 ▪ 诸子百家之学的转折 ▪ 诸子百家之学的终结
▪ 儒家(四):荀况 ▪ 阴阳家 ▪ 方技(fāngjì) ▪ 黄老学派 ▪ 杂家 ▪ 法家(二) ▪ 小说家
第七页,共三十页。
诸子百家 之学的终结 (zhū zǐ bǎi jiā)
▪ 历史背景:西汉王朝封建集权专制的需要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以儒学为中 心,贯穿神权、君权(jūn quán)、父权、夫权,形成封建神学 体系,适应了巩固封建秩序和皇权宗法等级制的需要。天 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
第八页,共三十页。
子思学派
编《论语》,传《周易》,汇集《礼古经》、《记》,总结前辈之言, 参以后学之说,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儒家学说才得以蔚为大观。他们 从《周易》、《老子》里汲取了更多的营养,发展(fāzhǎn)成为具有儒道 互补特色的思想体系。老子的形上学体系和孔子的政治伦理道德融为 一体,成为这一思想体系的主干。而这一思想体系,遂成为以后两千
第十九页,共三十页。
道家 (三):庄周 (Dàojiā)
庄周吸收了老聃的形上学,杨朱的重己贵生的思想, 彭蒙和田骈的“齐物”说和惠施的“合同异”相对主 义,加以融会贯通,改造发展,构成了一个严密(yánmì) 而庞大的思想体系,将先秦的思辨哲学推上了光辉的 顶峰
第二十页,共三十页。
儒家 (四):荀况 (Rújiā)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1章先秦诸子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教学重点:明确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的各自起源及代表人物,掌握这些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内容,及相互间的理论争鸣。
突出方法:比较分析法。如比较分析孔、孟、荀三者思想间的继承与发展,以此凸显儒家在先秦时期理论的演变及关注点的转折;比较儒墨两家作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其相互论争、批驳的原因及体现;比较以儒法两家所代表的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的区别;比较儒道两家价值取向的差异;比较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不同人性判断,及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不同天人观的论说。惠施与公孙龙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思想上都体现了名家重辨名的特点,但亦有不同思维走向,对此亦作比较分析。
四、老子自然无为的智慧
1、老子及老学之精神;2、老子对“道”的诠释;3、道法自然与为无为;4、对有为之学的批评
五、孟子的道德人本主义
1、孟子对孔门儒学的贡献;2、性善论的先验设定;3、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5、独立人格与士精神;6、王道主义社会理想
六、庄子:自由之境中的浪漫高吟
1、“物物者非物”的天道观;2、对人类理智的嘲笑;3、自由与幸福;4、“一死生”的旷达与幽默;5、漆园之哀怨在万世。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解要点
授课思路:此部分从追溯中国古代哲学的萌芽、酝酿开始,对原始文明中的宗教、道德与政治作一历史的回顾,阐述中国古代哲学初步形成时期的哲学观念,如阴阳五行说、和同观念等。正是原始文明乃至夏、商、西周的理论为奠基,促成了先秦时期繁荣的哲学局面,产生了众多的学派思想。其中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战国中国孟子的发展而有战国末期荀子的集成。老子开创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主干学派——道家,而后庄子发展而有老庄并称之说。出生小生产者的墨子开创了墨家学派,与儒家针锋相对,成为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战国时期活跃的思想氛围和言论的自由,促成了一批辩者的产生,这些辩者注重名实之辨,共同称为名家,代表人物有公孙龙子和惠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政治法令的实践总结,逐渐了形成注重法治,阐扬法术的法家学派,韩非子就是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
先秦子学

感谢观看
这些学派的思想和学术传统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 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而且也对世界家的“仁爱”、“礼制”思想,法家的“法制”、“集权”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思想,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兵家的“兵法”、“战略”思想,农家的 “齐民为平”、“耕战为本”思想,名家的“名实之辨”、“合同异”思想,阴阳家的“阴阳五 行”、“相生相克”思想,纵横家的“合纵连横”、“外交权谋”思想,都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 了深刻的印记,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总之,先秦子学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时期,各个学派的思想和学术传统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 意义,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不仅影响了中国思想史的发展,而且也对世界文化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就影响
成就影响
(一)建构了中国学术思想的根本精神: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中形 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孔孟儒学蕴育了我国传统文化 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老庄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 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等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 族传统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
法家学派
1,法家学派先驱为春秋的管仲等,奠基人是战国的李悝、商鞅等。到战国末期,韩非集法家思 想之大成,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完整的法治理论。他继承了老子和荀况的合理因素,形成了自 己的唯物主义体系。 2,特征:法家注重组织和领导的理论方法,具有冷静眼光和理智态度,精于计算利害关系,尊 奉利己主义。法家学派的前期人物多为从政者,是当时政治变法的设计倡导和组织者,其中心思 想是循名责实,信赏必罚。 3,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的历史观、功利的道德观和集法术势为一 体的政治观。他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一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可归结为某种利害 关系;政治上应以法治国,以术治官,以势守之,主张重刑而少赏,斥责儒家以文乱法,斥责墨 家以武犯禁。法家思想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驱和代表,故后人尊为“万世师表”及“至圣
先师”。
鲁国自宣公之后,政权就掌握在以季孙氏
为首的“三桓”手中(即鲁桓公的后代孟孙
氏、叔孙氏、季孙氏),后来鲁昭公失败后,
时年35岁的孔子对季孙氏的越礼行为很不满, 二
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呼声。他看 到鲁国如此混乱,根本没有从政治国的机会,
齐
为了维护礼的尊严而离鲁适齐。
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左右,已博学多 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
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 “仁”。
少 年 时
逐渐一些弟子来到孔子身边。此后,孔子便 期
一直从事教育事业,他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
千,贤人七十二。他首倡“有教无类”及“因
材施教”,成为当时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先
4、孔子的方法论 (1)“叩其两端” (2)“执两用中” (3)“过犹不及”
二、孟子: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 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 轲,邹(今山东)人。相传孟子是鲁国贵 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 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 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 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 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 他的学生一起,作《孟子》。篇。
(二)孟子的哲学思想
1、性善论:仁学的心性学根据
(1)“不忍人之心”的提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
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 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 之掌上”《公孙丑上》
(2)孟子的“四端说”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 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 心,智之端也”
于为政有方,52岁时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
后来,又以相礼的资格参加齐鲁两国的“夹谷 三
会盟”,在大会之上,孔子处处“以君子之道
辅其君”,完全按照礼数办事,使齐景公深感 从
惭愧,归还了鲁国的三个城池,创造了鲁国外 政
交史上多年未有的成就。孔子54岁时,受季桓 鲁
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 提出“堕三都”(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
国
为了接近齐景公,他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 经 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 历
便谈了著名的正名思想,即“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
但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甚至怀疑他为间谍,
于是不得不作罢。孔子不久便返回鲁国。
孔子返鲁后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他的
学说也更加完善。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由
孔子晚年(专修教育文献整理)
《诗经》书影
《周礼》书影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整理出《诗》《书》《礼》
《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做出巨 大的贡献。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终。
(二)孔子的哲学思想
1、孔子的天命观 (1)对天道的认识
“罪获于天,无所祷也。”(指主宰 一切的上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指广袤的自然)
国
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孔子55岁时,
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
恋声色。孔子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
子周游列国。
孔子任鲁国司寇像
周游列国
从地图上看,孔子 周游所及的地方,范围 不出今天的山东省和河 南省。大致是从鲁国出 发,走了卫国、宋国、 齐国、郑国、晋国、陈 国、蔡国、楚国等地。 (现今大致路线曲阜— —濮阳——定陶 ——商丘——夏邑—— 淮阳——周口——上 蔡——罗山—)然后原 路返回 。
三 先秦诸子学(一)
一、孔子:儒家哲学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学学派的创始人。生于鲁国陬 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从此孔 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母亲叫 颜征在。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 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 曾任陬邑大夫,以勇力闻于诸侯。
孔子一生的经历
1、青少年时期 2、齐国经历 3、从政鲁国 4、周游列国 5、晚年结局
孔子3岁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亲颜征在移
居阙里,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庸
俗的)事”。15岁立志于学,做过管理仓库的 “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19随娶亲。
一
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 青
循天道,顺农时,“谷雨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为所欲为,揠苗助长,“匪徒无益,而 又害之。”
(2)社会趋势之天命
孟子以唯物主义自然观为基础,又用 天命表示社会发展的某种客观必然性, 这就是他的社会趋势之天命。
孟子认为,政治清明,会崇尚德才, 德才低者为德才高者所役使;政治黑暗, 弱肉强食,弱小者为强大者所役使,这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
“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 也,弗思而矣”
(3)对孔子的仁学思想的拓展
孟子在历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了 “人性”问题,提出性善论。 “仁者爱人”:爱、仁、亲
பைடு நூலகம்、天命:孟子哲学的核心范畴
(1)“自然天成”
孟子的“天”一是指日月星辰、四时、 云雨等自然现象及其发展的某种必然性; 二是自然万物产生的根源或本原。
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 国的都城,是我国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 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 遗产,其中最著名是 曲阜三孔——孔庙、 孔府、孔林。
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3)伦理之天命
在伦理观上,孟子将天、命视为人性 产生的依据及其发展的一定必然性,这 就是其天命范畴的第三层含义,即伦理 之天命。
孟子认为人之善端是自然的,后天 的善与不善是人为的。
作业题
从孔孟名言里找出自己最喜欢 的一句进行分析,并说明这句话 对自己的影响
(2)对“命”的理解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未知生,焉知死”
2、孔子的人道观
“礼”的重要性
修身: “不学礼,无以立” “约之以礼” “克己复礼”
治国: “齐之以礼” “为国以礼”
3、孔子的认识论
(1)“学而知之” “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 “好人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治不好学, 其蔽也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