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典型教学案例与反思高中地理5篇
![典型教学案例与反思高中地理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ecea165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70.png)
典型教学案例与反思高中地理5篇典型教学案例与反思高中地理(篇1)通过一学期的复习实践,我觉得多从高考对地理知识、能力的要求上反思教学活动,不断探索改进、优化教学环节,可提高第一轮的课堂复习效果。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命题者往往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重点的试题。
试题具有时代性、基础性。
所以在复习中,应注重立足基础、加强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掌握和运用,并注意提升学生能力的教学。
我们知道夯实基础不是简单地重复记忆知识。
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建构知识网络,弄清内在联系,同时还要注重对地理成因、地理规律、地理演变的归纳和总结,避免死记硬背。
不同类型,复习侧重点也不同。
在自然地理复习中,一些重点基础知识,如地球运动、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运用、各种日照图的判读、大气运动、气候、洋流、等值线等内容,地理原理和规律性都较强,复习时要侧重对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归纳和总结,同时联系实际举例分析,并配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训练。
在试题讲解时,重视解题思路的训练,调动学生积极动手动脑以加深理解,突破难点,夯实基础。
在区域地理复习中,要掌握某国家或区域方面的知识,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其位置、范围、地形,然后分析得出气候特点,进而得出当地的植被、水文、土壤的分布规律,再通过这些自然特征推导出该区域的农业、工业、人口、城市、国土整治等社会经济特征。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时,注重寻求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进而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从近年高考试题分析可知,有关地图的分值越来越大,地图类型形式多样,越来越复杂,这是学生最为棘手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对地图的掌握和熟练程度,利用区域空间定位判断法、区域特征分析法等方法来巩固地图基础知识,提高能力是不错的选择。
由于高考试题提供的地图形式多样,要做到以不变应万变,需借助于一些重要的经纬线、海陆轮廓形状、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57568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79.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质。
本案例以我国某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
二、案例目标1. 让学生掌握高中地理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素养;2.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 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案例内容1. 教学内容本案例以“我国气候”这一章节为例,具体教学内容包括:(1)气候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2)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分布;(3)气候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4)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气候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自主发现、总结地理知识。
(4)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地理信息,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有哪些影响?(2)自主学习教师发放自主学习资料,让学生自主阅读、整理相关知识,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我国气候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2)我国气候对我国农业、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有哪些影响?3)气候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4)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补充、总结。
(5)探究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探究以下问题:1)我国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哪些影响?2)我国气候对水资源分布有哪些影响?3)我国气候对生态环境有哪些影响?(6)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地理高中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9063038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9.png)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以我国的人口政策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4.问题导向: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鼓励学生提问,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5.反思与评价: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通过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人口数量变化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在人口数量变化的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案例分析为主线,结合图表、数据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探讨过程中能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就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深入探讨。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归纳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6d8e75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10.png)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中涉及到市中心与郊区的对比,以及居住地的选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基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居住地的不同需求和选择。通过分析市中心与郊区的优缺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地。这样的设计既贴近生活,又具有实际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情景创设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市中心与郊区的优缺点,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我可以展示市中心繁华的商业区和郊区的宁静自然环境,让学生思考他们更倾向于哪种生活氛围。同时,我还会引入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居住选择,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性。
(二)问题导向
4.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市中心与郊区的特点。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5.实践性强:本节课的作业环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地。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案例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学生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我会引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环境质量、生活设施等方面,总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小结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并选择适合自己的居住地,并撰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的选择理由。通过这样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79102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84.png)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5篇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①范围:23°26′N―23°26′S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5.四季的划分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6.五带的划分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2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从容说课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运动地方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3地球运动地方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6376b74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8.png)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自转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带来的地方时差异。
2.通过播放跨时区旅行、国际赛事转播等生活实例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地方时的实际应用。
3.创设小组讨论情境,让学生围绕地方时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展开交流,激发学生的思考。
4.设计实践活动,如模拟不同经度的地方时计算,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如跨时区旅行、国际赛事转播等,让学生感受到地方时的现实意义。同时,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思考,从而达到提高地理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地图、地球仪等教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自转和地方时的关系。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地方时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本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4.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本案例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直观的展示和互动的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方时的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鼓励和指导。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
![高中地理实践教学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90c00c5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04.png)
第1篇一、背景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我校地理教研组结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
本案例以“走进黄河”为主题,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本概况;掌握河流的地理特征,如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了解黄河的生态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1. 黄河的基本概况2. 黄河的地理特征3. 黄河的生态环境4. 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准备阶段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6人,确定组长。
2.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目的、内容和方法。
3.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二)实践阶段1. 实地考察(1)选择黄河流经的某个省份作为考察地点,如河南省。
(2)分组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河的河流形态、水文特征、水系结构等。
(3)记录考察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如河流水质、植被状况、人类活动等。
2. 问卷调查(1)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
(2)在考察地点发放问卷,邀请当地居民填写。
(3)收集问卷,整理分析数据。
3. 访谈(1)邀请当地居民、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
(2)围绕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访谈。
(3)记录访谈内容,整理分析。
(三)总结阶段1. 各小组汇报实践成果,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河的地理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河的影响。
《2024年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084ef35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4.png)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设计——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篇一一、引言高中地理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提高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一直备受关注。
问题式教学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如注重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等,被广泛运用于地理教学中。
本文以人教版《地理1》为例,设计一个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教学案例,旨在探索问题式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以《地理1》中的“人口”一章为例,旨在通过问题式教学法,让学生掌握人口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人口问题等相关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段人口迁移的短视频或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提问:“为什么人口会迁移?这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影响?”2. 知识梳理(10分钟)结合课本内容,通过问答、讲解、图表分析等方式,梳理人口的基本概念、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人口问题等知识点。
3. 案例分析(15分钟)选取一个具体的人口问题(如某地区的人口过度增长),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等方式,分析该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教师在此过程中需给予学生充分的引导和帮助。
4. 问题探究(15分钟)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如“如何评估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是否合理?”“如何解决人口过度增长带来的问题?”等,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的点评和指导。
5. 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问题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全面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三、教学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导入新课、知识梳理、案例分析、问题探究和课堂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全面掌握人口的相关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e26385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60.png)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精选)概述本文档对一些优秀的高中地理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借鉴。
案例一:城市化与环境问题案例简述该案例以中国某大城市为背景,结合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展开教学。
通过调查分析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掌握城市化对环境的具体影响- 提出解决城市化背景下环境问题的方案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并整理出结论。
-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城市化背景下的环境问题,并记录数据。
- 小组展示:各小组就调研结果进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建议。
-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调研结果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评价方法- 问答评价:教师针对学生的提问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案例内容的理解深度。
- 调研报告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的调研报告质量和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 小组展示评价:教师评价各小组展示的内容是否完整、条理清晰。
教学效果通过该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城市化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培养环境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案例简述该案例以某自然保护区为背景,引导学生探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实地考察和讨论,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
教学目标- 了解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分布情况- 掌握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 培养环保意识和资源保护意识教学方法-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走进自然保护区,观察和记录各种自然资源的现状。
-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各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方法,并总结出解决方案。
-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引发对资源保护的思考。
教学评价方法- 实地考察记录评价:评价学生对自然资源现状的观察和记录准确性。
- 讨论参与度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思维逻辑。
- 思考问题回答评价: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回答准确性。
6.3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6.3防灾减灾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55a9d93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b0.png)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图片,引发学生对防灾减灾的思考。
2.邀请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分享防灾减灾的亲身经历,增加学生的情感投入。
3.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基本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讲解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如地震时的“黄金12秒”逃生技巧,洪水来临时的自救方法等。
五、案例亮点
1.创新的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引入多媒体手段和真实的防灾减灾情景,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创新的情景创设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防灾减灾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链的设计,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学习防灾减灾知识,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危害性,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防灾减灾知识掌握和技能运用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评价,培养其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
3.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过程评价、终结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2.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和评估的方法和步骤。
3.讲解我国防灾减灾的政策法规,以及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职责和作用。
4.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策略,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503b91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02.png)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活动。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结合学生讨论成果,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等。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小论文。
2.强调作业要求,如论述清晰、分析深入、举例恰当等。
3.鼓励学生在完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业过程中,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成因。
2.学生分组讨论,搜集资料,整理分析结果。
3.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2.强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提醒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5.教学策略的运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他们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积极思考。
四、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探究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并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31e24be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b.png)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本节课程适合高中地理课程的学生研究。
学生对旅游资源的了解和兴趣较高,但亲身旅游经历可能较少,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补充和拓展知识。
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地理知识和审美素质,能够理解不同景观形成的原因和欣赏方法。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学实施过程:
1.引入:通过活动中获取美感的过程,介绍欣赏旅游景观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学生分小组讨论旅游景观的描述,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欣赏,老师进行组织、点拨、表扬和修正。
3.讲授:举例说明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包括代表性旅游人文景观、地文景观、水域景观、气象景观等每种类型一张代表性图片品赏。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研究,讨论各种不同类型景
观的欣赏方法。
老师总结提升,巩固知识点,并在书本上落实著名景观欣赏介绍。
4.练巩固:学生进行练巩固,反结合所学知识和对生活的体验,大家一起感受研究的快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540bf50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8.png)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你们认为河流侵蚀地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观点。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结论。
4.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侵蚀地貌”,旨在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我展示了我国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地貌特征。接着,我介绍了黄河流域的侵蚀地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探讨了河流侵蚀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让学生共同完成模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观察和记录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案例(3篇)
![地理教师教育教学案例(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14bf11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b.png)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理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案例以“中国地理”课程为例,探讨基于区域差异的教学实践。
二、案例描述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教学内容以“中国地理”课程为例,选取以下区域进行教学: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南方地区。
3.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区域的自然风光、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讲解。
地理环境: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
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等。
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传统艺术、宗教信仰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所选区域进行讨论,分析其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
(4)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总结与反思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提出改进意见。
4. 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通过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小组互评:通过小组评价,发现其他小组成员的优点,取长补短。
(3)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案例分析1. 教学策略本案例采用区域差异教学法,通过对比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地理国情。
同时,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效果通过本次教学实践,学生对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和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fa9cd0b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36.png)
(二)讲授新知
1.讲解空气质量的指标和评价方法,如AQI、PM2.5等,让学生了解空气质量的衡量标准。
2.分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秸秆焚烧等,让学生了解污染源。
3.讲解空气污染的危害,如对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设计评价表格,让学生对当地空气质量进行评价,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来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空气质量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的蓝天不再常在?空气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自评,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一、案例背景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中,有一章节关于“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首先,我以我国近年来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本章节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接着,我引导学生掌握空气质量的指标和评价方法,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并分析空气质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举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举例](https://img.taocdn.com/s3/m/9e80cf51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7.png)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举例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高中地理学科为载体,通过具体的案例举例,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运用方法,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包括:分析地理现象的成因,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精神。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地理案例分析方面,仍需进一步提高。
因此,本节课将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地理案例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地理案例分析的基本方法,包括地理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和解释。
(2)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案例中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等工具,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4)提高地理问题解决能力,能够针对案例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理案例,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案例情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4)结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热爱地理的情感。
(2)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地理观念,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通过地理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5)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地理资源的了解和热爱。
三、教学策略1、以退为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取以退为进的教学策略。
面对复杂的地理案例,教师会有意识地减少直接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高中地理校本研修案例评析
![高中地理校本研修案例评析](https://img.taocdn.com/s3/m/bd3a3287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f.png)
高中地理校本研修案例评析
以下是一份关于高中地理校本研修案例的评析,供您参考:
案例名称: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实践
案例描述:
本案例旨在通过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实践,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理素养。
具体做法包括:
1. 制定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目标,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态度。
2. 结合地理教材,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3.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实地调查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变化,培养环保意识。
4. 组织环保主题活动,如环保宣传、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环保行动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具有以下优点:
1. 目标明确:制定明确的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目标,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2. 结合实际:将环境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了解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3. 实践性强: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和环保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行动能力。
需要改进的方面包括:
1. 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
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环境素养和教学能力,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环境教育。
3. 拓展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资源、社区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案例总结:
本案例通过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实践,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地理素养。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和拓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工作。
高中地理教案:《防震减灾教案》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案:《防震减灾教案》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6ba2e7d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9.png)
5.全面评价学生能力:本案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案例中,教师以人性化的语言,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地震成因、地震等级、地震预警信号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正确应对地震灾害。通过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如讨论地震时的安全逃生路线、示范地震时的自我保护动作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技巧。
此外,本节课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设计防震减灾宣传标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震应急演练,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自身素质,为应对地震灾害做好准备。
6.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本案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升自身素质,为应对地震灾害做好准备。
7.教学做合一:本案例将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防震减灾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8.教学评价与教学策略相结合: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提供有力支持,确保教学效果的达成。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震实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震的威力和危害。
2.创设地震逃生情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学会安全逃生和自我保护。
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2地貌的观察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c0450900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a3.png)
4.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探究地貌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地理责任感。
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5.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同时,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这种灵活运用教学策略的能力,体现了教师的高超教学技巧和深厚的学科素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乡地貌的特点及成因,撰写一篇短文。
2.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运用地貌知识,提出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建议。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内容与过程的重要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详细讲解地貌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引导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掌握地貌知识。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地貌的基本知识,培养地理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4.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注重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结合,力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程庄路交通状况分析:丰台区实验学校门前的程庄路,位于北京西四环路以西,京石高速路以南,北连卢沟桥路,南连丰台西路。长期以来,这条道路拥堵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停滞可长达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给沿线学校、居民、工厂、机关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提出问题:程庄路交通的现状及未来
相关知识:“城市交通运输”(必修本下册P80)等。
案例一:天文现象的了解及实际观测,以狮子座流星雨为例。
提出问题:流星、流星雨现象的发生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相关知识:“人类认识的宇宙”
学习方式:资料查找,分析总结
过程指导:
1、创设问题情境师生对话、讲小故事,形成问题。
2、制定探索方案收集有关流星雨报道的报纸、杂志,收集有关天文知识、书籍,音、视频教材,上网查寻国际流星雨
3、别墅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
案例点评:
以上两个案例是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隐含着一定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且,这些结论可用于指导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变得鲜活、有用。分析过程采用了相应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高中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地理事物、现象,是我们对这些事物现象充满好奇,透过表象探究其内在联系。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而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下提供两个案例,供参考。
2、北京目前已经形成方格—环行—放射状的城市道路网,大大的改善了城市交通。但是,由于环线与放射线交叉处的道路设计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完善,造成了位于城市干线边缘的程庄路的交通堵塞。
3、交通线路拥堵是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解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提高道路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改变人们的交通道德意识和观念。
案例点评:
以上两个案例源于实际,是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隐含着一定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且,这些结论可用于指导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变得鲜活、有用。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相应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两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应给予案例教学充分的重视。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处处展现了地理的事物、现象,我们怀着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研究和探索未知规律,发现多种表象下面原来是有着密切的联系。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能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教学与考试复习中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组织学生参观天文台观察双子座流星雨,请有关专家作报告。
形成结果:
1、讨论流星、流星雨现象的发生规律及对地球的影响。
2、学生撰写小论文,交流有关各自学习结果。
案例二:本市的商品房价格最高的在江滨地带,别墅区较多地出现在一些丘陵缓坡地带,同时房屋面向东南。
提出问题:高价商品房出现地带的理由?别墅区的方位选择原因?
相关知识:“气候资源与建筑”等。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论分析:
1、江滨地带的房子价格高的原因?
2、别墅选择郊区丘陵缓坡地带的原因?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
结论:
1、江滨地带的房子有河流流经,不仅风景优美,是饭后散步的好去处,而且空气湿度增大,调节气候,有冬暖夏凉的特点。
2、丘陵缓坡地势高视野开阔,在南方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房屋相对比较干燥,同时绿化情况良好的条件下,出现绿树红墙的景色。
特别在案例一中,学生通过对未知规律探索的研究性学习,学会了如何不断地提出问题、如何不断地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如何使用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以后在真实问题的情境中形成自主判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在两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在地理教学中,案例的教学方法有其实际的重要意义。
学习方式:网络式学习
讨论分析:
1、程庄路交通堵塞的原因?
2、北京城市道路网与程庄路交通的关系?
3、改善北京城市交通环境与程庄路交通状况改变的关系?
结论:
1、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乡村比较,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2)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城市交通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3)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4)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交通运输特点(2)特点(3)在程庄路都有明显的体现,这正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目前北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还不够合理和完善,也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3、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流经?
结论:
1、房屋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
2、房屋前后视野开阔(空旷),又面向东南,有利于东南方向的风穿房而过,夏季更凉爽。
3、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不仅生活用水方便,而且空气湿度曾大,调节气候。
案例二:
江浙平原地区的农村住宅,选择宅基地的最佳条件是:房屋面向东南,前后视野开阔,房前或房后有河流流经。
提出问题:江浙平原这样选择宅基地的原因?
相关知识:“气候资源与建筑”(必修本上册P56)等。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论分析:
1、房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
2、房屋前后为什么要视野开阔?